國外的幼兒教育,比如蒙台梭利,華德福,瑞吉歐,它們優秀在哪裡?

國外的幼兒教育相對來說發展得比較完善,在流入中國以後很多概念也是大熱,像現在的蒙氏和華德福幼兒園都非常貴。大家基本都在強調各自的幼兒教育能夠幫助孩子在行為習慣,個性養成,綜合能力上得到提高……在這方面有哪些具體的例子可以參考?這些幼兒教育到底優秀在什麼地方?


謝邀~
蒙特梭利、華德福和瑞吉歐是三種不同的教學模式。Edwards教授有一篇paper就是比較這三種教學模式的異同之處。這三種模式有很多共同點:1.它們的教育願景都是幫助和激發兒童實現自己在智力、創造力和社會中人的所有潛力。2.在教育過程中,兒童都被視為自身發展的創作者,他們的發展過程是自然的、充滿活力的,自我導向的。3.這三種模式對教師的專業性要求都非常高,他們提供教學幫助給兒童,並且非常尊重兒童的選擇。4.家庭教育和家校聯繫在這三種模式中都非常受到重視。5.兒童的學習評估是以非考試模式來進行的。當然,他們的不同之處也是非常多, 包括教育準則、教育策略、課程大綱等等。

蒙特梭利(Montessori)
理論基礎和教育信念來自於Maria Montessori。她是義大利歷史上的首位女醫師。而這位Montessori醫師是建構主義支持者,非常強調兒童的智力開發。教師引導兒童學習,並且為兒童提供環境支持,使兒童處於一個樂於學習的環境中。兒童是不按年齡分組活動,而是混齡活動。蒙特梭利的秘密武器是一套完整的課程和教具。兒童通過感官操弄這些教具而學習。外行人拿到這些教具,也不知道它的含義是什麼。因為每一個教具,從形狀、大小、甚至顏色,都是有其背後的理念來支持,需要通過專業培訓的教師來引導兒童學習。

瑞吉歐 (Reggio Emilia)
主要的教學理論是依據皮亞傑、維果斯基和杜威的理論,建構主義。教師們沒有提前編寫好的課程大綱和教案,課程編寫是依據兒童對的興趣和經驗。課程是以project形式進行,兒童可以以任何形式來表達和展現他們的學習成果。教師需要接受藝術培訓,學校有專門的藝術工作室提供給教師和學生。比較典型的瑞吉歐情形是:小朋友早上來到學校,走到窗前,告訴老師:「老師,今天的太陽好大。」老師說:「不如,我們今天就去外面花園曬太陽吧。」老師帶著小朋友出門,小朋友A和B對草地上的花感興趣,小朋友C和D對花園的小昆蟲感興趣,然後A和B就問老師:「為什麼這朵花是紅色的?」C和D問:「為什麼蝴蝶會飛?」然後老師就說:「哇,我們一起來學習了解一下吧。」然後小朋友各自開課題收集各種資料,A和B研究花朵,C和D研究蝴蝶。資料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東西,對於展示研究成果,小朋友也可以用任何方式,圖畫、手工製作、表演等等。

華德福(Waldorf)
理論依據和教育理念來自於 Rudolf Steiner的「Anthroposophy」。其崇尚全人教育:頭、心和手,提倡「做中學」。藝術被整合到每一門課程中,會有謎語、民謠和神話的學習來提高想像力和多元文化學習。主課教師會一直跟隨小朋友從幼兒階段到高中的學習。學習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中進行。進到華德福的學校裡面,會看到小朋友有的在畫畫,有的在種花,有的在做烹飪。在2010年的時候,參觀過成都的華德福學校,就是傳說中中國的起源地。當校長在台上介紹華德福如何如何好,家長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如何跟主流教育和社會發展接軌?校長說,他們是一個體系,培養的兒童具備的各種能力,都是適應社會發展和需要的。當時一個家長問校長:你們跟德國華德福組織的關係是不是總部和下屬的關係?校長解釋他們是用華德福的理念辦學。一個家長總結:哦,就像社會主義,蘇聯中國大家各搞各的。現在看華德福總部發出的名單,中國的華德福也收歸旗下了,對家長來說,有總部對教學進行監督也是一個保障。

其實國外還有很多很好的教學模式和課程,比如現在國際上最熱門的IB課程(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如果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來看這些國外的教育理念他們的優秀之處就是:賦予兒童自己成長的權利,欣賞他們,尊重他們,引導他們。也就是愛他們。

PS. 參觀過一些幼兒園、國際學校,環境設置上來說,最喜歡之前參觀過香港的蒙特梭利學校 Infinity Children"s World.(http://infinitychildren.com) 印象很深的是教學樓門口的那棵大樹。

教室裡面到處是一整套一整套的教具。蒙氏教育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教師需要很了解小朋友,在觀察小朋友玩教具的同時,能夠發現小朋友的問題所在,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小朋友思考,讓小朋友通過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問題。個人覺得是:試誤——反思——再試。

之前跟一位媽咪聊天,她說她準備將女兒送到蒙特梭利幼兒園。我很好奇,她參觀了很多幼兒園,之前還在朋友圈發參觀華德福的照片。她說,她有位中科大的心理學博士朋友,本來打算研發一個關於幼兒教育的搜索軟體,家長在小朋友遇到問題的時候,或者想提高小朋友某些方面的能力,將問題輸入,就會出來很多答案來教家長怎麼做。但是,唯有智力開發這一塊,是沒有答案的。因為智力的差距實在太大了,而小朋友的思維培養是需要著重在教育點。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這三種教育模式:
Edwards, C. P. (2002). Three Approaches from Europe: Waldorf, Montessori, and Reggio Emilia.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Practice, 4(1), n1.


2014/11/09更新
神奇的破百了,還上了生平的首次日報,不勝榮幸。於是針對評論中曾經提到的一些問題做一些澄清與進一步解釋,希望觀者能有所收穫,有識者互相交流切磋。

1、有人提出我行文過長,恕在下疏於文辭,無法用更精簡的語言描述這整個體系。於此奉上簡略摘要一份,讓各位能有一個較為快速的印象獲取渠道。不過如只看摘要,唯恐忽略大部分解釋而致使理解上有所偏差。建議兩者結合使用,療效更好。

A、教育的目的
B、「教育」過程中的三要素簡析:教師、學生、教學內容
C、「教學模式差異坐標系」及各象限的簡析
D、(私貨)對各象限方法優劣比較的簡析

2、有人稱此為蒙特梭利教育機構軟文,蓋因於在下本身為一蒙特梭利教師,因此在所有不同教學模式之中,對於蒙特梭利教學方法的理解較之其他為深。其他教學方法在下或有從書中、從同行處等獲知一二,然畢竟非此專業人士,不敢妄言。此亦為在下文後廣請各位有識之士補充說明之原因,希望藉此文引起拋磚引玉之功效,獲得其他教學方法老師的專業見解。(期待日報上如……的精彩回答)

3、其實無論是蒙氏、瑞吉歐或是華德福,在現階段都存在一個較大制約。在於其理論的核心與根基,往往現代科學、醫學或心理學都仍舊無法完整的解釋,而使其往往帶有點民科民哲味道(如蒙特梭利的理論里有關「心理胚胎」、「牧內美」、「賀爾美」等術語)。因此各教學法也開始尋求通過醫學、科學層面的研究角度來論證其教學理論的科學性。這也導致了大部分這種「Alternative Education」的教育機構,也多半是該種教學法的研究機構。所有的成就與成果,同時也是該種教育研究的資料。
以科學研究的角度來比喻的話,就好像是通過觀察,提出了一個近似「真理」的假說,在此基礎上不斷研究並找出證據以證明其確實能夠證明「真理」的過程吧。

===========================
先給出答案:取決於你(或者家長、教師、社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所獲得的教學模式與訓練是什麼樣的,因為不同的方法各有優劣。

之所以說這個問題很有趣,在於所舉的例子以及他們所比對的對象,也就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各自正好是代表著某一種教學模式的典型的。

首先讓我們明確一個概念。無論是何種教學模式,其最直接目的,便是要通過實施該種教育模式,影響並促使接受教學的對象(學生)發生新的變化,最終能夠使對象在進入社會之前做好充足的預備。更進一步的說,是為了讓對象能適應人類的社群,甚至進一步的為人類社群創造價值。(注意此處不光是狹隘的指就業)。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教育是包括了如下三個元素的:教學者、教學內容(教育模式的主要載體)、學生。儘管各種各樣的教育模式層出不窮,這種經典結構始終如一,就好像主謂賓、主系表這樣的語法知識一樣固定不變。

從這個視角再去看,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的這元素,無論是在哪種教學模式下,基本上都是處於一個相同的角色,具體而言就是一個「等待成長、進步、完善、突破自我的個體」,無論是強調智力天生還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無論是低智商還是高智商,無論是倡導自由還是強調控管。一個教學模式與方法,都必須設定學生為一個「需要通過某種手段來實現成長的個體」,教學模式才有意義。說得更白一點,如果我們不需要通過某種手段就能實現成長的話,那時我們得像《黑客帝國》電影所展現的那樣,只需要把信息、人格資料等直接植入腦中即可,人的成長也就沒有意義了。

接著我們看教學者的元素。這個元素的角色與地位就十分多樣化了,但我們依舊能夠用一種十分明確地一刀切模式來分類這個元素,教學者的角色,根據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我們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教師,他們在教學模式中是教學的主導者,他們的角色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教師以及導師的角色非常相近。往往是所有教學活動中信息給予的主體,並且操縱著學生們的課程進度與走向。他們可以是百科全書式的老師,解答你的所有疑惑。也可以是傳統私塾先生式的老師,告訴你「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並以此奉為真理,這種老師往往是處於教學活動發生時的中心位置。


另一類教師則正好相反,他們不是教學中的主導者,他們不承擔教學活動中信息給與的主體,而是通過大量的輔助材料(書籍、資料、圖片、教具……),使學生從輔助材料中自己獲取信息,自我進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會輕易給予學生幫助與答案,甚至會如同蘇格拉底一般,用問題來回答學生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進行思考與嘗試。誠然,這種教師角色會讓學生遭遇許多挫折與問題,但教師仍會通過非直接回答問題式的引導,來引領學生自己去尋找與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教師角色使得教學的給與者不純粹是教師了,而是包括教師、輔助材料乃至學生自己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承擔了教學者的角色。

分析完了教學者,接著看教學內容的部分,從教學內容上看,我們可以簡單地按照是否有一個明確的課程表or課程大綱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

20世紀出現的許多人本主義式的教學方法,大部分都傾向於無教學大綱與結構的課程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孩子們不會有一個明確的課程時間表,甚至不會有明顯的科目分類。他們給人看起來就像是這也玩那也玩,天天無憂無慮就是瞎玩的孩子。這種課程模式更傾向於讓孩子隨著自己的天性發揮作用,讓他們自己從生活、環境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探索,而不是通過學校所制定的課程來「學習」。

然而,有明顯教學大綱與結構的課程模式仍然是佔據主流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本主義式教學法就沒有具體的教學大綱與結構了。這類型的課程模式一般會有一個明確的大綱、課程表或者進度表。孩子在學校的期間,會有一個明確的課程主線。

說完了這兩個要素後,我們可以從這兩個要素的不同分類情況中,交織出一張坐標系出來。

現在,上乾貨。

如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因之於教學內容教師角色的不同,我們可以進而得出以下四種全然不同的教學模式來!

傳統教學法(Traditional)
項目導向型(Project Orientation)
學習者導向型(Learner Orientation)
發展導向型(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以下逐一概述各種模式的特色與優缺點,先拎出兩個極端值來討論

傳統教學法
也許是被詬病最多的一種教學模式了,系統,完整到甚至是固定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老師所要做的只是在時間與課時內將要教的東西悉數教給學生即可。在這樣的模式之下,探索是不被鼓勵的,即便有也只是淺嘗輒止的嘗試,因為對主線課程的學習優先於讓學生去進行探索並嘗試錯誤的過程,而為了保證對主線課程的學習,教師必須處於絕對強勢與主導地位,教師往往會成為教學過程中唯一的信息源與評估者。如同圖表所示的,成為教學活動中的「老大」。一切必須向教師看齊。

儘管詬病甚多,這種教學模式之所以盛行,也因為其具有其他教學模式無可比擬的優勢:操作簡單,可複製性極強。固定且明確的課程結構與大綱可以十分快速的讓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個區域,甚至是一個國家快速的推廣開來。而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師角色,使得教師不需要去考慮更多學生的個別情況,或者說無暇顧及學生的個別情況,上課的形式是非常典型的學生聽,老師講。這種教學法下的老師常有這樣的念頭:「反正一個學期要講的課程就是這麼多,不管你是學會了還是沒學會,我第一優先要務是要把課先上完,不能耽誤了全班的進度!」也因為主體是教師的原因,這種教學法下的班級人數往往十分巨大。

另一個導致這種教學方法盛行的原因,在於這種模式下的教學法,由於無需顧忌個體學生的學習情況(或者說無暇顧及),教師往往不一定需要具備十分精熟的教學技巧、觀察技巧、知識儲備與評估技巧,因為他們所需要教的東西已經全部都在大綱上了。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將要教的內容整理成一份教案後板書在黑板上即可」,但也因為不需要精熟的教學技巧,從而使得這種模式變成最易於推廣的一種教學模式。對於傳統教學法下的老師來說,他們進行教學只需要三樣東西:教案、黑板和粉筆。(如果你硬要說白板的話……好吧╮(╯_╰)╭)

然而,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於不考慮教學模式對於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影響下,傳統教學法是效率最高、所花時間最少的短期內灌輸密集知識的方法。

關鍵詞:趕進度 大講堂 排排坐
典型代表:PRC傳統學校

學習者導向型
跟傳統教學法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極端,某種程度上跟博士生的學習過程有相似之處。一方面,這樣的教學方法本身不會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課程大綱,往往大綱是需要靠老師、甚至是學生自己自己去提煉與確定。二方面教師的角色從絕對的主導者,變成了一個類似「同學」甚至「同事」的角色。在這樣的環境中往往會讓人感受到一種過度無憂無慮乃至擔心是否有點自由散漫的氛圍。

這種類型的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與項目導向型的教學具有相似之處,然而所不同的是教師往往不會是學習或者探索行為的啟發者與協助者。教師也許會參與教學活動,但身份更多的可能只是以一個「同伴」或「記錄員」的角色。他會與學生一同解決問題,並從中觀察學生在處理問題時的反應並進行記錄,但絕對不會過度介入學生的學習與探索活動。

由於沒有明確的課程大綱,這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與探索方向變得無法預知。這其中的優點與缺點並存,好處是給與了學生最大的自主權,使得學生所進行的探索與探究必然是他所感興趣的內容,而由著興趣所進行的探索深度往往能到達令人意想不到的程度。壞處是這種模式因其本身缺乏明確的教學內容大綱,使得其在推廣與複製的過程之中較為困難,教師本身必須具有十分專業的教學、觀察與評估技巧才能執行這種教學方法,這也意味著這種教學法的班額往往很小,否則教師便會因為人數過多無法做到深度的觀察與引導。而且由於不採取明確教學內容與大綱,同時教師又幾乎不佔任何主導位置,使得這種教學模式存在著與主流社會和教育制度脫節的不確定性風險。

然而這種教學形式中所具有的潛力卻也是最不可忽視的,這種模式完全以學生自身的學習動機驅動,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訓練出極強的自我學習能力與探索慾望。

學習者導向性教學模式的代表就是瑞吉歐教學,華德福在某種程度上跟這一類型類似。

關鍵詞:自主學習 遵循興趣 深度探索與研究
代表:瑞吉歐 華德福

項目導向型
這種教學模式實際上有點接近於國外研究生的養成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不會有一個很明確的課程大綱與結構,教師往往根據教師自己或者學生的興趣來制定課程。雖然在這個部分由於沒有固定大綱使得在選擇課程方向時,學生能夠享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教師在進行某個項目的研究(或課程)時,仍舊是處於主導位置,何時停止項目,何時繼續深入,課程的節奏仍由教師把握。這有點像是學習者導向型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折中模式,這種模式下的教師角色相對而言就會比較靈活,他既可以是全知全能式的百科式教師,在學生需要幫助時提供關鍵式信息。也可以是蘇格拉底式的教師,通過問題不斷的引導學生對某個內容進行深度挖掘。教師是協助孩子不斷探求與發現新知識的協助者。

這種教學法的特點,在於其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觀察、教學以及評估技巧,同時需要具備比起傳統教師來說更多的知識儲備,因學生的探索極有可能超出原先所預期的範圍。但由於教學的節奏與評估仍舊由教師主導,所以教師在把握教學時仍能有一定的控制力。

這種方法的好處,一則給與了學生比起傳統教學更多的自主權利,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再固定,比較能吸引學生興趣;二則在仍舊強調教師主導地位的情況下,讓教師仍舊具有一定的把握教學節奏的控制力,使得課程的導向仍舊能夠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去發展。

這種教學方法實際上現在已是歐美國家的主流模式,典型的代表便是在杜威實用主義指導下所出現五步教學法,以及其所延伸出來的角落式教學法,而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的學校班額一般不會太大,否則會加重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探索時的評估、觀察與教學壓力。教師處於這種方法下的工作壓力主要來自於尋找、啟發學生進行新的項目探索與研究,這要求教師本身需要具備有大量且寬泛的知識儲備,才能擔負起這種「導師」的角色。另一方面,由於教師在課程進行中的主導地位,教師的個人風格、技能技巧仍會極大的影響不同班級的教學模式、內容甚至是教學效果。所不同的是課程的進行往往不是如同傳統教學一樣的全班一起上,更常見的是分成幾個小組分開進行。

關鍵詞:導師 研究小組 報告
代表:五步教學法 角落教學

發展導向型
這種教學模式的最典型代表便是蒙特梭利教學。首先發展導向型的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非常完整、系統的課程結構與大綱,甚至會有一個較為明確的進度表。其次,雖然存在有這樣一個進度表與大綱,但教師並不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主導教學活動的是由學生自己在教師給定的環境與課程之中所進行的自由探索。這有點像學習者導向型與傳統教學的另一種折中模式。在這個模式下,教師唯一能夠改變與影響學生的方法,只有通過間接的預備教學內容與環境這一途徑,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依靠與教師的互動,而是在與環境、與教學內容主體的互動中推進。教師在這個模式之中最多也只是扮演了一個「催化劑」的角色——不與學生發生直接的反應,但提供條件與環境,讓學生加速自身學習與反映的過程。

可以說,在這種模式之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是與項目導向型不相上下的,雖然所提供的環境與教學內容本身是教師已經提前預備好的(依據大綱、教學內容),但真正完成學習與探索過程的是發生在學生自己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之中。教師只是預備環境,並在學生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才出面提供協助,其他時候教師更多的只是在進行觀察、分析。

這種教學模式在表面上會呈現一種類似學習者導向型的學習模式,這是由於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不由教師主導而由學生主導的原因。表現在外即看上去孩子自己做著自己的事情,彷彿自由,沒有限制,隨時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實際上呈現在環境中的所有用具與課程內容,都是具有其發展性的目的與意義的。發展導向型的模式往往也會有一套系統的理論體系,用以作為環境創設與教學活動背後的原理。

雖然存在進度表,但由於以學生為教學主導者,教師更多考慮的仍舊是與學生接受狀況有關的問題。然而也正是因為存在著一份總綱式的課程進度表,使得教師雖然在學習時較為系統且直觀,但也很容易在核心理論理解不深刻的情況下陷入教學僵化乃至回歸傳統教學的僵硬死板等問題。

對於發展導向型教師的養成難度也許是僅次與學習者導向型教師的,雖然完整系統的課程進度表讓可執行的教學內容較為直觀,但這些課程的推進往往離不開這種教學體系本身對人類成長與發展各個階段的理解,否則教師便無法掌握教學模式本身特有的課程結構。

關鍵詞:預備好的環境 與環境的直接互動 對人類各階段發展的認知
代表:蒙特梭利

幾種模式比較完了,到這裡也就可以做一個統一比較了。

瑞吉歐教學在性質上較為偏向學習者導向型,華德福與此類同。他們都普遍不會有一個很明確的Schedule來指導學生與孩子,沒有明確的課時安排與進度跟蹤(小學階段的課程暫且不提,國內現階段的替代性教育小學課程基本上都要受制於傳統教學應試教育大綱的桎梏)

蒙特梭利教學是典型的發展導向型,五大領域課程的設計、各年齡階段各自有相適宜的工作內容,而這些又都是基於蒙特梭利對於其兒童觀、教育觀所闡述的核心原理之上所進行的延伸。

真要分一個優劣,筆者不敢輕易妄言,權且從所述內容總結一二。

從對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來說,三者情況都差不多。

從對深度探索與挖掘信息的習慣養成角度來說,瑞吉歐&>蒙特梭利&>華德福(華德福對引入學術內容抱有奇妙的謹慎態度)

然而從課程結構的可控性來說,能夠與傳統教學相對較好的契合在一起的,這三種方法裡面只有蒙特梭利是最適宜的。瑞吉歐和華德福在結構上的缺失,使他們更容易給國內的家長造成焦慮感。而蒙特梭利通過調整教具操作與呈現的時機,甚至有可能表現出在投入同樣時間學習的學生當中,蒙特梭利學生超越傳統學校學生進度的現象,這部分功勞,蒙特梭利教具的匠心獨運功不可沒。

不管怎樣,蒙特梭利教室那能堆成山的教具,總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強烈感官印象。

然則,如果完全不考慮適應國內應試教育的問題的話,除了蒙特梭利之外,瑞吉歐應該會是個有趣的選擇。不過具體的情況,尚有待專業的瑞吉歐教師前來分享。

歡迎指正討論。


因為有些朋友對華德福感興趣,所以我來完善一下這個答案 。

這裡的答案都是關於幼兒教育,但是華德福,它不僅僅是一種幼兒教育。可以這樣說,華德福是基於一個人的整個生命歷程的教育,幼兒教育只是它的一小部分。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有華德福的初中高中和大學,它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教育系統。

華德福認為,人是有靈魂的,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有他的使命。所以華德福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將一個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是幫助孩子,尋找和完成他自己的使命。

0-7歲,在華德福看來,是意志力的時期。我理解為,這是保護和順應孩子的內在動力,同時適應社會基本規則的時期。

順應孩子的內在動力,同時又要適應社會基本規則,聽起來有點不清晰對不對?

舉個例子好了,四五歲的孩子特別有創造力和模仿力。他能用一堆凳子擺出一個飛機,也能用一盒積木壘起城堡,我們順應他內在的動力,給他創造玩凳子和玩積木的條件,在他玩的過程中,不去打擾他,等他完成他的作品,我們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支持。

但是,當他玩好之後,需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收拾好,這就是適應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則。

我們順應孩子內在的東西,帶他去田野里認識大自然。但是,別人花園裡的花不能采對不對,這也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則。

所以,一方面,我們保留孩子的探索欲,支持他的各種模仿和創造,另一方面,我們有用愛滋養孩子,給孩子明確的界限和規則,幫助他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會處理好與別人的關係。

7-14歲,在華德福看來,是情感期。我理解為,是孩子認識人類的歷史,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同時愛與被愛,懂得與人相處的時期。

一般的學校學認字,都是直接教,華德福學認字,很多是根據畫畫來學的。比如說,他們會先學象形字,大家先自己畫一個月亮,老師再寫出甲骨文中的「月」字,再講講如何演變成現在的漢字。所以呢,小朋友就會知道,根據人類社會的變遷,這個「月」字是怎麼來的。

通過這種方法,孩子會明白一件事情的源頭、發展,以及現在的樣子。他們會很有興趣了解這個世界,很想去認字,很想去學習更多東西。他們對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事物,充滿了探索欲。

華德福的小學語文課,也有比較清晰的基本框架。七八歲的孩子對寓言和神話很有興趣,因為他們恰好是半夢半醒,喜歡神秘故事和神秘力量的時期。到了十來歲,語文課就變成了英雄故事,因為這是孩子自我力量高速發展,開始逐漸有清晰自我意識的時期。孩子明白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變得堅強和獨立。

同時,這個時期孩子與周圍世界的關係也特別重要。孩子的主班老師一般要陪孩子八年,從小學到初中,這樣,她就能夠很了解這個孩子,與孩子建立很深的連接,從而很好地幫助這個孩子。

如果說幼兒時期,孩子還是在大人的規則和界限中,逐漸學習如何處理與小朋友的關係。那麼到了小學,孩子就需要獨立去處理和小夥伴們的關係了,他會不斷地去試探,改變,從而與朋友們建立更好地關係。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開始逐步放手,老師默默地支持,來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

14-21歲,孩子開始探索和適應宇宙的規律,同時建立親密和長期的情感關係。

華德福初中和小學的課程,都是興趣和發展為主,到了高中,數理邏輯、以及事物內在的規律變得非常重要。

他們逐步變得越來越理性,頭腦開始漸漸清晰,一方面是數理邏輯等抽象思維高速發展,另一方面,他們做的每件事都開始有清晰的規劃,合理的安排。

這個時候,除了父母和老師外,孩子開始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像是閨蜜或者好哥們之類的。孩子愛的能力,跟周圍世界的關係,逐漸能夠吸引到與他相似或者互補的人,有自己的社交圈。

這個階段,父母和老師要學會的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明白到底需要什麼。如果孩子自己提出需要幫助,再給予特別的支持和理解。

華德福的學校教育,一般到21歲,差不多大學畢業的樣子。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成長到的狀態是:

1、 看見自己的位置,他人的位置。(界限清晰,不越位。)

2、 與他人建立友好關係。(懂得關懷他人,幫助他人。)

3、 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較清晰的目標和規劃。)

21-42歲,華德福的成人教育是,遇見困難,面對和解決困難,強大自己的靈魂,從而完成人生使命。

我們去參加華德福的幼教培訓,有一個課程是尋找自己的固著點,也就是需找在自己人生中不斷出現的事情。

比如,一個女人幼兒期被父母遺棄,童年時被同學排斥,成年後又被丈夫拋棄,那麼「被遺棄」的這種經歷和感覺,便是她的固著點,她需要翻轉自己的內心,去看看是什麼力量在使她不斷重複相似的經歷。

「被遺棄」的這個困難和痛苦,恰好是她靈魂的任務,她需要面對這個困難,轉變它。

也就是說,所有的痛苦,都不僅僅是痛苦那麼簡單,而是我們靈魂需要成長的功課和任務。

那些功課和義務,是我們的靈魂為了成長,自己選擇的。

所以,當你面對困難的時候,可以這樣想「這是我為了靈魂成長,主動選擇的」。

「我不是那個被命運戲弄和遺棄的人,是我自己選擇了我的命運,我會轉變這些困難。每一個困難,都是我人生改變的契機。」

42歲-63歲,這個年齡段,人經歷了許多,成熟穩重了,有許多各種經驗,已經到了人生的黃金時期。

這時人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去專註地實現自己的使命了。有人的使命是研發出新藥物改善貧困地區的健康狀況,有人的使命是創辦一所特殊的機構,也有人的使命是做一個很好的老師。

無論一個人的使命是什麼,都有他的價值和意義,不是我們能夠隨便評價的。

也因為每個人選擇的人生不同,有些人過得非常落魄,我們也要明白,那只是別人跟我們,有不同的困難需要去克服,所以也不會因為物質條件或者學識水平,看高或看低某人。

所以,華德福的教育目標,是幫助你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時尊重他人,關懷他人。

願你有好的人生,遇見任何困難,都能面對和解決,成為有益於世界的人。

感恩華德福。


大家說的都很好,特別是在教學理念方面,我在這裡想提供一些實地的參訪經驗供大家參考。
機緣巧合吧,今年暑假得以參訪台灣慈心華德福學校。慈心華德福是台灣第一所也是目前發展的最好的華德福學校,可以說還是很有代表性的。
1.背景
華德福以及蒙台梭利教育在台灣都屬於「另類教育」的範疇,這個大類下還有像森林小學、種籽學苑等非傳統的學校,他們基本都發源於二十多年前的臺灣教育改革,因為大眾對傳統教育種種弊病的強烈不滿,一部分人(家長、教師、教育學者等等)決定出來自己辦學,慈心華德福就是最早的一批這樣的學校。
2.學校環境
學校位於台灣東北部的宜蘭,校園是政府擱置不用的老房子,學校組織學生家長一起重新裝修,校內的塗鴉彩繪也是學生自己設計噴繪的。

校園很古樸(下面的旗子是不是應該打碼-,-)

校內除了一般學校的基礎設施,比較特別的是還有一片園林,裡面有各種奇奇怪怪的建築,後來一問才知道,他們高年級有建築課,這些亭子,樓台等等都是學生建築課的成品作業。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原住民風格的小房子,據說是專門請當地原住民和學生一起設計施工的。
3.課堂教學
我有幸參觀了他們的教室,還旁聽了一節公民課。

這是低年級教師的黑板,他們很強調老師的板書,有些時候一套板書要花幾個小時提前畫。

初中教室,特別的是教室的顏色每個學期都會重新塗裝,華德福的理念認為不同的年齡對應不同的顏色(確實蠻奇怪的==)。
我們旁聽的是初中公民課,碰巧在講兩岸關係(寫這個會不會被審核++),老師是政大畢業在德國念的哲學博士學位,因為個人興趣,來華德福教學。首先問學生「兩岸關係」為什麼一定是指中國台灣,為什麼不是中國日本,慢慢引出大陸和台灣的歷史淵源。後來又問學生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如果不是,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個國家呢?最後引出結論國際(大國)認同才是一個國家之所以成為一個國家的條件。撇開政治立場,整個過程老師很有耐心,基本是一直在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學校很強調體育鍛煉,暑假寒假會組織學生登山,自行車環島。

4.故事
參訪的那幾天我們住在學生家裡,認識了幾位華德福的學生,他們的成長經歷我覺得是華德福教育最好的佐證。
林同學
我們就住在林同學家,很帥的一個小夥子。單親家庭,來華德福之前已經換了N所學校,他自己講自己因為小時候父母離異,很缺乏安全感,也不願意讀書,對未來的想像就是當個工人,然後用賺的錢買泡麵,每天下班後打遊戲就好啦~他覺得華德福教育對他最大的影響就是在他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老師沒有強迫他做什麼,而是充滿耐心的支持與等待。學校會很頻繁的和家長溝通,甚至幫助林媽媽在當地找到工作,學校聯合家長為他構築了一個很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和家庭環境。慢慢的他不再那麼偏激、自閉,開始想要學習、寫作業,想要交朋友,後來,也就是一年前,他發現自己對攝影有著特殊的愛好,便慢慢自己琢磨,給班級拍宣傳片,發展到後來學校請他拍視頻,他開始在網路上接視頻剪輯的工作,還暑假到台北實習。以後打算高中畢業先服役,然後去香港華德福當志工,等到自己明白為什麼要上大學,以及知道要學什麼專業的時候再申請讀大學。
庄同學
庄同學高中二年級,是個很活潑的小姑娘,相比於林同學,她成長過程似乎更順利,父母經營服裝生意,家境殷實,她呢,比較喜歡演戲,來華德福是因為華德福很注重戲劇課程(華德福認為戲劇能幫助學生體驗「別人」,從而更好的反觀自我)。校內的她很活躍,組織校園音樂節,自己排戲劇,現在已經準備暑假去台灣的台南人劇團實習。
5.有關教育
回到題主的問題,如果說華德福教育有優勢的話,我覺得優勢還是在於相比於傳統教育下的孩子,這裡的孩子們生活在一個更寬鬆、更自由的環境下,他們能更好的體察自我,而不是疲於應付外界的評價標準。華德福當然有問題與弊病,我們接觸的孩子,還有學校自己的老師都不諱言這一點。庄同學做我們嚮導的時候就很直接的給學校老師說「我們華德福的最大問題就是學校把我們保護的太好了,讓有些同學完全不知道真實世界是怎樣的」,前文提到的德國哲學博士也和我們探討「我自己是學哲學的,我知道思辨能力是何其重要,而華德福太過強調美感教育,忽視思辨」。但這些長遠來看都不是問題,畢竟一套源自德國的教育理論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問題,華德福自己也在不斷成長變革。我們也不能因為他們不合現有的規範與理論就一棒打死,撇除偏見、深入了解才是更加合理的態度。
最後,想以慈心華德福現任校長,也是林同學4年的班主任的一句話做結:
「當華德福老師的確很辛苦,可是當你親眼看到當年一個連站都站不直的男生(指剛轉學來時的林同學)幾年時間就成長成你眼前這樣一個自信快樂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小夥子,你會覺得你現在做的工作實在是太棒了!」以上


不請自來,家有小孩,第一次當媽,很是惡補過蒙氏教育方面的書,僅回答蒙氏「優秀在什麼地方」。
個人利益相關,謝絕轉載複製。

1、對孩子人格的尊重。
這點我個人感觸較深。
蒙氏雖起源於「不健全」的兒童,後用於0-6歲正常幼兒的早期教育,批量教出較多天才兒童而著稱於世界,其本質是強調「兒童人格」,真正把孩子當做「人」來對待,將「幼兒」區別於「成人」,用「幼兒」的視角重新觀察和理解世界,對「幼兒」進行了生理和心理全方位的再認識,從而發展出一整套「認知」和「身心成長」的相關指標和教學方法。我個人理解的蒙氏教育本質是「克制的愛」「陪伴」與「獨立空間」培養。
而即使是看了蒙氏教育的書,標榜蒙氏教育的幼兒園,依然存在將兒童「物化」的傾向,即「老師/家長的命令是聖旨」「坐在位置上不許亂動」這樣的行為。能夠用孩子的視角蹲下來說話,維持情緒平穩,尊重並理解小孩的家長和老師非常稀少。
推薦一本書《窗邊的小豆豆》,在我心裡,書中的校長是身體力行了蒙氏教育。

2、情景教育的推廣。
蒙氏的著名來自於早期教育的卓越效果,而這一點在百年前就不是秘密,最早從卡爾威特式的英才教育開始,在哈佛的教授間很是流行了一段時間,出現了一批八歲顯才十多歲大學畢業的「天才」。而早期教育的妖魔化以這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最為著名。「狼爸」「狼媽」「直升機父母」的湧現,讓眾多學前幼兒深陷各種興趣班。
而蒙氏的初衷之一「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學習」完全被掩蓋了。
蒙氏致力於通過環境、遊戲、自然和家長的陪伴,讓孩子順應生理成長的趨勢,自然的開發智力,通過興趣引導幼兒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
我家小孩有幸在幼兒園遇見位好老師,她未將自己的理念套在蒙氏等早期教育大神的旗下,僅基於「愛小孩」的心,發明了很多在我看來非常有意思也行之有效的「情景教育」的教學方法。
比如讓小盆友群策群力討論玩什麼,然後把教室改成了一個遊戲市場,所有的玩具由家長製作,包括但不限於肯德基小賣部、菜場、公交站點、銀行,類似於角色扮演的遊戲每天讓小盆友玩一上午。每個小點都有一個店長/站長/行長,店員由店長招募,應聘的小盆友多,店長就有選擇權;店長可以修改路線/菜品/給店員指派任務。在遊戲中鍛煉了小盆友的組織、策劃、社會交往能力。
有次周末親子活動,四五個小盆友發現一小木屋,我正好累了想進去坐坐,結果一小姑娘把門一關說:客人您過個十分鐘再過來,我們要開個早會。
我震驚了:你們早會討論啥?
小姑娘:定價啊,房間價格、餐品價格;還有人員分工,誰迎賓誰送餐什麼的,很多事情的。
我:。。。。。。(特么的她才中班啊,我覺得我要下崗了)
後來我了解到小姑娘媽是大堂經理,估計家裡有聽過幾耳朵。但是如果沒有老師的這個遊戲啟動,這些概念可能要十多年小朋友工作後才會被小朋友理解和繼承,或者就此「失傳」。而現在整整提前了至少十年。
這就是早期教育的魔力:潤物細無聲。
孩子們在玩兒的過程中,將思維導圖、時間管理、目標分解,組織與溝通這些大人學起來都覺得枯燥難解的概念,默化為自己的行為本能,運用的比我還熟練自然。

3、家庭教育的重視。
蒙氏非常強調父母的「言傳身教」。
一方面是強調父母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建議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這個看著不難,實際操作真心困難。
比如時間上的安排,情緒上的剋制。我為了我家小孩留長了頭髮、改掉了口頭禪,差不多就是個脫胎換骨二次教育的過程。即使這樣,我家小孩還是說:太寂寞了,媽媽給我生個弟弟/妹妹吧。
說到底,我自個兒也是第一次當媽,哪來的經驗,全部都是血淚史啊。。
光是留長發這一點,就折磨死我了,足足花了三年我才習慣「長頭髮」這件事情,晚上被壓到頭髮驚醒的日子分分鐘想拿把剪刀永絕後患的心情和誰說去。。沒辦法,看著小盆友迷茫的叫兩個「爸爸」,實在是非常鬱卒。
從褲子批量換成裙子,我媽花了幾十年都沒教育成功,為了孩子,我忍。
口頭禪這事兒改起來更痛苦,我家小孩說話調調特欠抽,後來我發現根源在自己身上那種心情,你們感受一下。為了剋制脫口而出的幾字經,我那段時間差點兒不會說話了。。

另外我本人不認為「國外的幼兒教育相對來說發展得比較完善」,就我個人認識的一些華裔是比較認可國內幼兒園和小學初中教育的,把孩子放在國內教育的比較多,高中大學再出去這樣。


作為一個教育專業人士過來簡單說兩句。這三個都是發源於歐洲的民科理論。不是主流教育專業認可的理論,不基於任何實證研究的支撐,沒有經過專業審議,純屬拍腦袋拍出來的。相對而言華德福的偽科學成份更大。

現實中推廣的商業成分很大,就更假了。都是說些空頭的似是而非的好話,和腦白金差不多的性質。不求有效,但求無害吧。

感興趣的家長可能還會問那麼專業認可的幼兒教育理念是什麼呢?其實現在專業領域的幼兒教育不強調「理念」,強調的是實證研究,基於發展心理學的幼兒教育。因此也沒有什麼流派,沒有什麼名號,沒有什麼山頭,沒有什麼大旗,幼兒教育就是幼兒教育。具體的內容可以參看各州的幼兒教育大綱,比如:California Preschool Curriculum Frameworks 。


覺得很多家長過度糾結於教育方案了。其實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是幼兒園老師本身的水平和素質,家長在選擇幼兒園的時候應該更直接的關注下這個因素。

再好的經,也得有合格的和尚把它念出來才行。


贏在起點能力早教在早教方面更專業,以贏在起點的教學為例,贏在起點自主研發的I4CE教學系統,包含12000+多頁遊戲場景、6000多種親子互動教學遊戲、3000多種教玩具、500多種實物教具。堅持「給孩子都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的理念,注重人與人間的直接傳授,做的是花功夫、有溫度的早教。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


我只想說一句,都是看著高大上,15年我就代理過和蒙特利的官司。


據我們一個老師說,她研究了很多種教育方法,但是她還是給自己的孩子選擇了IB課程。

本地區有幼兒園集團引進了IB課程,幼兒就讀該園需要10萬一年,2歲開始讀4年。大班幼兒可以在畢業午餐會上做好邀請函的製作,禮儀接待,餐點選擇等工作。


蒙台梭利,她認為雖然能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但是可能會使幼兒產生自閉。

我所在的地區公辦幼兒園的教學理念是陶行知的「做中學,學中樂」。


前面有人說蒙台梭利是他們當地的貴族幼兒園特色,現在幼兒園課程開有很多,如早期閱讀、奧爾夫、國學等。

根據家長的情況選擇吧。
各個幼兒園都有其特色。

就我所看到的廣東那邊的一些貴族幼兒園也比較推崇IB課程,具體哪個幼兒園就不談了。


因為接受過蒙氏的培訓,所以僅談蒙氏。首先說蒙氏園為什麼貴。蒙氏的老師都要系統培訓,初中高級培訓,少則一千多的培訓費,多則上萬。實木教具貴。教師工資也稍高些。 蒙氏是混齡教育,三歲到六歲的孩子生活在一個班裡,上課的時候分組教學。經常看到大孩子照顧小孩子的畫面。 蒙氏的教具個人覺得還是很好的,一組插座圓柱體就能讓孩子學到很多東西。但是課上起來有點過於安靜。 蒙氏的教室簡潔明亮,牆上沒有老師做的環創沒有卡通畫。看起來不太像幼兒園。 蒙氏是杜絕獎懲的,這個不知道實施起來是不是難度有點大。就比如兩孩子爭搶玩具了,老師會讓孩子坐到和平桌前自己協商。 蒙氏最主要的還是以兒童為中心,老師只是個觀察者輔助者。 我覺得當蒙氏老師挺難的,培訓完後對教具操作還算了解,但如何實施蒙氏教育還是似懂非懂。 其實家長選擇幼兒園,不需要追求貴,追求什麼理念。只要是正規園,師資水平高一些就行。現在國內幼兒園的師資力量整體真的很差,再好的理念又怎樣,實施者素質不高,一切只是紙上談兵。我本科二十幾個同學最後留在幼兒園的只有兩三個,其他都干別的去了。為什麼?工資低,社會地位低。扯的有點遠,但確實中國幼教行業的現狀真的不容樂觀,不是搞些國外的教育理念就能改變的。


強調動手能力的提高 自主思考 有點像老子的無為而治?


在美國一家蒙台梭利小學教中文,從toddler 班到六年級。toddler大概3歲,還不怎麼回說話。但是開始學中文啦,到幼兒園班開始有西班牙語課,三年級還有瑜伽課。學語言永遠都不會早。班上什麼種族的孩子都有,老師也是。六年級班上的孩子都能跟我用中文簡短對話啦。不知道教育模式的具體優點,至少我在的學校教學理念環境一流。


在此補充愛爾蘭的幼兒教育情況,以供參考:

一位媽媽對愛爾蘭幼兒園實地考察感受:人性化+個性化

寫在前面-

寶寶的安全健康是媽媽們最大的心愿,幼兒園作為寶寶離開家門的首個社交場所,當然是媽媽們最為關注的焦點,近幾年的幼兒園虐待事件不得不讓廣大媽媽們重新考慮寶寶幼兒園的選擇了。

這是一位兩歲寶寶的媽媽,為了讓自己的女兒有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走訪了幾家愛爾蘭的幼兒園,其中一家位於都柏林2區的長頸鹿幼兒園便能代表幾家幼兒園的基本情況。

我們當天去了都柏林長頸鹿幼兒園,接待我們的是園長及經理,以愛爾蘭獨有的好客和熱情為我們介紹了園內的基本情況。

我主要考慮的幾個方面無非是幼兒園的安保、環境、孩子三餐及費用,說實話,這幾點,都柏林的幼兒園讓我異常滿意。

安保-三重保障,陌生人難以接近寶寶

進入幼兒園之前,必須經過和園長的再三確認,她才會開啟第一道大門,這裡其實才是一個接待區,想要看孩子們的具體情況,還需園長親自輸入第二道密碼進入過道和寶寶園區,第三道防盜門也是需要專門的密碼才能打開真正進入寶寶們的核心區域。

看著如此多的防盜門設施和嚴格的進出規定,我自然對這裡非常放心,園長還表示,當寶寶們放學回家時,只有自己的媽媽或者專門的監護人才能接走,且每次來接寶寶的監護人必須本人攜帶護照簽字,否則,沒有人能接走寶寶。

環境-人性化園區設置,寶寶學以致用

通過重重防備, 我們和園長、經理進入到寶寶們的內部學習環境和娛樂環境,學習上與國內幼兒園的課程完全不同,這裡的課程設置更多偏重於身體鍛煉和個人發展相結合,他們擁有詳細的課程設置,下圖所示:個人身體機能的培養、情感和情緒培養、寶寶認知能力培養和語言能力培養以及各類讀書活動。這些都是一個寶寶在幼兒時期需要指導和培養的。

(課程表)

寶寶們的學習園區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一個班裡12個學生,有三位幼兒老師監護,每一位老師都有專門的幼兒護理學位和經驗,專業又友好,除了在室內活動,每天寶寶們都會在室外進行兩次約40分鐘的戶外體育鍛煉,看到小寶寶們開心地和老師同伴們一起玩耍的樣子,覺得體育鍛煉是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了。

飲食-一日六餐,食品安全排第一

這裡的幼兒園是全日制,一日三餐均包括在內,其實不只是一日三餐,這裡包括了早午餐和下午零食一頓,飲食異常豐富。食品安全就更不用說了,我們親自去樓下的廚房看了看,全部是最新的從超市運送過來的食材和調味品, 廚房每月都會有衛生部門相關人員進行檢查檢驗。食品安全對我來非常重要,把自己寶寶留在這樣衛生的幼兒園,自己也算能吃了一顆定心丸。

費用-價格合理,質量上乘

人家說,這家幼兒園的費用每月1000歐元(約合人民幣7000元),早晨8點送寶寶去幼兒園,晚上六點接寶寶回家,一日所有餐點包括,且全年只在最重要的聖誕節休息,周六日也可送至幼兒園,這樣的價錢我絕對滿意!

通過考察愛爾蘭幾家幼兒園,我對這裡的幼兒保護有了很好的印象,作為兩歲寶寶的媽媽,把自己寶寶留在這樣的幼兒園上學、生活、經歷我異常安心。(非常想照幾張照片,可惜園長和經理表示幼兒園照片絕對禁止,文中照片都是園長提供給我們的)。

寶媽Hong愛島實地考察感受


添加微信號aierlanireland,了解愛爾蘭全資訊。


我所看到蒙氏教育是平等自由理解尊重。
對於我這個接受傳統教育以及工作以後內容也是應試教育的準備,考試,成績,平時表現乖巧等於乖學生受老師喜愛。
直到去年接觸到幼兒蒙氏教育的l老師,完全是無偏見的,每個小可愛都是那麼愛她,我從來不曾見過她生氣更別說體罰,每一節課教的都栩栩如生,小可愛們也是屏住呼吸的專註與認真。家長們都會誇小可愛在家裡改了許多一直改不掉的壞習慣。

理論不會說,用看過的事實說話。
被尊重,是孩子們特別需要的。


幼兒教育說到底是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幼兒的天性是愛發現愛探討去找出真相。很可惜的是要找到這樣配合的家長和老師極少,常常把問題擱置、隱藏甚至拒絕。如蒙台梭利,華德福,瑞吉歐 他們則是讓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兒童有了這種自己發現,思考,探究的能力,有自主研究的經驗與培養了幼兒的信心和勇氣。


蒙台梭利在以遺傳(天性)為中心的前提下,把遺傳與環境、教育這些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統一起來了。把傳統教育中根本對立的兩個概念「自由」與「紀律」有機地聯繫與統一起來。他極為重視感官教育,這也是「兒童之家」的重要特色,其要求手腦結合,身心和諧的幼兒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其優秀之處。
西方另一位與蒙台梭利齊名的教育家是福祿培爾(實際比蒙~要早出生半個世紀),他被譽為「幼兒教育之父」,他高度評價了遊戲的教育價值,把遊戲看成是兒童內在本質向外的自發表現,還認為兒童之間的社交關係十分重要,基於此,他建立起一個以活動和遊戲為主的幼兒園課程體系,包括遊戲與歌謠恩物、手工作業、運動、自然研究、唱歌、表演和講故事等。【恩物】是他創製的一套供兒童遊戲或進行其他活動時使用的教學用品,在家庭和幼兒園都可以使用。


我覺得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和環境,蒙台梭利,華德福,瑞吉歐這三種教育理念里,也就是蒙台梭利比較容易操作和評估。不是說華德福,瑞吉歐不好,而是缺乏好的師資和教學環境。
尤其是華德福這種與自然和藝術親密接觸的理念,在北上廣能完全做到這種環境和師資的,相當鳳毛麟角。交通方便地段好的私立園,租金都不得了。公立園,像藍天幼兒園這種完全藝術路線的,也跟華德福完全背道而馳,徹底成為體制的定製品。

在此三個之外,美國也有很多很先進和科學的教育理念。比如高瞻highscope,相對於華德福,瑞吉歐來說,更容易操作和評估幼兒的行為。而且高瞻一樣有基於維果斯基的發展心理學作為理論基礎,同時也有量化的COR來評估幼兒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參數以作參考。

高瞻推崇的「主動式學習」理念,以成長性思維為導向,成人老師是作為幼兒的指導者和引領者,鷹架幼兒的行為。個人覺得這種成長型的思維,一旦培養成功,會讓幼兒受益終身。培養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形成自律、積極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意義深遠。
而幼兒教育的目標,不正是培養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社會適應性良好、積極樂觀、主動探索嗎?
另外高瞻雖然對師資也有要求,但是相對來說,還是可操作和實踐的。

作為補充,現在美國依然有諸多的教育理念在實行,也有很多是跟線上教育有關,就不一一列舉了。


看了這麼多,我個人感覺,教育首先是尊重兒童,從兒童的天性引導,引發他對某些事或物的好奇心,從而使其學會,適應一些事物或對其判斷。發現,引導,告知是個需要豐富經驗和耐心的過程。


父母需要不斷學習,孩子是父母的老師。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會有極端的矛盾心理?
為什麼很多人害怕照相,面對鏡頭有不適感?
如何分析「地獄少女三部曲(一道、二籠、三鼎)」的藝術性、哲學性和故事表現手法以及看後的各種感受?對於怨恨,對於故事本身,對於情節設計以及它的心理學等等。
如何在爱情关系中维系「权力」的平衡?
家長是否應該「幫孩子檢查作業」?

TAG:心理學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