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穿戴設備的應用,確實能夠提升人們的健康指標?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我問的,而是基因泰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伊恩·T·克拉克在問:
雖然健康記錄設備的激增表明消費者健康數據技術具有商業潛力,但它的應用卻受到了限制。「我不懷疑可穿戴設備正在成為讓人很快出成績的商業模式,」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首席執行官伊恩·T·克拉克(Ian T. Clark)說。「我只是不知道它是否會改變人的健康曲線。」
這是來自《紐約時報》的文章:人工智慧醫生和人類醫生,你更信哪一個?很值得一讀。
文章中對現有技術的懷疑,其實指向的是,智能,但還不夠智能。我們擁有了許多採集數據的應用,卻缺乏有效分析數據的應用。有哪些公司和產品正在進行這樣的嘗試?
作為一個智能穿戴行業的資深創業者,3年後(2017年)再看這個問題,有很多感觸。
智能硬體在百度指數裡面的變化趨勢曲線,2014年被稱為了元年
我印象比較深刻,在2014年穿戴開始興起的時候,作為「量化自我」的目標,無數穿戴公司湧入這個行業,開始在各個細分方向上進行創新。
僅僅3年後在2017年,作為可穿戴行業巨頭企業的Fitbit創新乏力,CES上針對健康方向的穿戴產品也沒有太多亮點,智能手錶企業集體剎車,唯一有突破性的在於一些血糖的無創檢測和治療,其他的方向受限於技術似乎並沒有太大進展。
作為穿戴行業銷量最大的手環,雖然2016年全球大概在6000萬隻,但是增長已陷入困境。
在健康方向上的穿戴產品可以說是進入瓶頸期,對於如何提升人們的健康指標,穿戴在這3年的進展是比較緩慢的:首先追求健康本來是個先痛苦、後快樂的事情,是反人性的一件事情;此外,穿戴收集的參數維度不夠、精確度不高、便利性不夠、趣味性不強等,也是主要的原因。
但是幾乎沒有人懷疑穿戴設備對於人類健康的巨大意義,而且在2017年,隨著感測器技術的進步,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發展,參與廠商的經驗積累,用戶群體的擴大,預計會出現很多真正能夠提升健康指標的穿戴產品,不僅僅是目前所見的手環、手錶、鞋墊等,會有更多形態的衣服,如內置人體、柔性配飾或者直接醫療級別的產品,這些新的產品將會簡單直接的提升人們的健康指標。
可穿戴行業,算得上是隸屬於智能硬體行業,目前來看算不上是十分的標準化的行業。不像手機行業中各個供應鏈在整個行業中參與得很深,比如說有高通把晶元做得很好,有Google公司把操作系統做得很好,有索尼把攝像頭做得很好。
而在智能手環中目前並沒有這樣好的環境,沒有巨頭參與把基礎環境做好。目前只有廠家把MCU(微控制單元,Microcontroller Unit)做好,硬體廠家需要再在MCU的基礎上在去做自己想要的效果。
比如說一個簡單的心率監測,到目前為止,光電法測心率才剛開始進入比較準確階段。可以說在過去的兩年中,測心率都是各個廠家自己摸索、自己確定的演算法,每個廠家的演算法都不一致、不統一。
包括Fitbit,與手機廠家相比規模都不算大,每一個硬體廠家則需要自己動手去搭建軟硬體,把大數據、運動學、健康、硬體、軟體等上述技術都糅合起來,來做一個好產品,難度很大,所以兩年時間裡進展確實不大。
簡單概括而言,就是產業鏈里缺乏巨頭參與,致使整個行業進展緩慢。
進入2017年,智能穿戴低端品牌有小米,中高端有Fitbit和佳明,專業運動領域有Nike,巨頭領域有三星、索尼等大公司。而且小米手環成為國內行業絕對老大,動輒千萬級的銷量;同時misfit國內市場連連萎縮;穿戴行業的鼻祖Pebble也被Fitbit收購;國內的咕咚早已轉型為互聯網服務型公司。
Misfit為何急於出售?市場變化與資本壓力所致
智能手錶鼻祖Pebble倒閉,被Fitbit收購-搜狐科技
也賣手環的咕咚說要轉型運動社交了,就因為申波說智能手環會消失?-搜狐
智能硬體行業內巨頭前期的投入、隨後的撤離,依舊是基於用戶需求。從智能手環、智能手錶端挖掘到的用戶需求有限,需求不夠強烈,所以是把精力花在手錶端還是花在VR端,自然是要權衡精力分配問題。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哪些穿戴設備的應用,確實能夠提升人們的健康指標?
在回答做什麼之前,我還是想回答能不能做。
回復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明確一點:穿戴設備應用,是否能提升人類的健康指標?
答案是肯定的。
個人認為,在未來三年能看到的穿戴設備能提升人類健康指標的三個方面:
1、血糖:這個是能夠看到比較大的能提升人類健康的一個方向。比如說根據血糖檢測指標,可以進行無創/微創檢驗、胰島素的注射,這相當於解決了醫學上很大的一個問題。
2、老年人的移動健康管理:利用技術結合大數據,加強對老年人的移動健康管理。
3、運動管理:結合大數據、物聯網,運動管理將會更加實用、更加專業化,從運動管理來提升健康水平。
目前看到的關於健康的設備,基本都是處於提醒階段,在人類的健康方面是處於弱的干預。後期則將會逐步從提醒、治療、干預、意識階段發展。對於穿戴產品的治療,目前不會那麼快,存在部分風險,依舊是會比較謹慎,更多的還是預防和檢測。
由於前期缺乏穿戴產品及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的融合,預防是十分少的,單純就是靠體檢、人的自我感知來判斷個人的健康指標。
而在未來,預防,對人而已,比治療意義更為重要。大數據的融合之後,穿戴設備將會有很大的進步,未來人對健康的認知也會發生變化。比如說通過VR設備,讓你模擬能看到或者體驗到患病後的場景,加強對健康的認知,培養起預防的意識,那麼這也是穿戴設備的一種應用,提升了人類對健康的重視。
智能穿戴第一股Fitbit如何入華 大中華區負責人這樣說
微軟合作商Fitbit曝光Windows 10 Creators Update四月正式發布
至於說穿戴設備的忽冷忽熱,這個算是普通產品的波動,也算是短時間遇到的瓶頸。2015年爆髮式增長,之後2016年陷入了平緩發展,預測結合大數據和感測器的進步,會在2017年有一個較大的突破;結合後期整個產業鏈的參與,通過實時的血液微創檢查、飲食、睡眠、心電,以及更多參數的引入,數據將會逐步健全,2018-2019則是會再次進入快速發展。
回到這個問題上,穿戴設備的應用,確實能夠提升人們的健康指標,但現在看去,這將是一條充滿陽光的曲折道路,而且目前能夠看到的不多,但未來一定越來越多,尤其是今年之後。作為一個行走在這條路上的智能硬體廠家代表,我的心態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為個外行人,說說自己的看法:
第一,智能穿戴設備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方向和模式,但一旦找到了(模式的奇思妙想或技術的突飛猛進),會很快普及。
第二,智能健康,可見範圍內的靠譜路徑:免費設備,大數據云端維護,建立模式,售賣服務而不是設備。
那些幾乎是科幻範疇的假想的就不提了。
這事不能葫蘆攪茄子地說,必須掰扯成兩叉:智能佩戴設備,和智能健康服務。
1.
要說智能健康設備,沒有「能夠提升健康指標」的,遠不如助聽器、起搏器這類設備。
市面上只是一些能夠記錄數據、給出建議(靠譜與否不知道)的、長得有時候像手鐲有時候像手錶的東西。
僅僅是進行到了數據採集的過程(姑且很准很全),是否真能找到萬能公式,給出所有人科學合理的建議尚且是未知數,間接功能還要打個問號,直接改變和提升遠遠談不上。
2.
智能佩戴設備,任重道遠,到底該幹什麼,到底該是什麼形態,有什麼功能,如何操作,還沒有好的解答,還是那句話,目前都是半成品。
3.
智能健康則是更漫長的一條路。大數據的推進必須有足夠的樣本採集幫助校正精確性,但如果你不准誰又會花著錢帶著你聽你說些不靠譜的建議?
要知道這可是健康。
不是瞧不上智能佩戴設備,是瞧不上急功近利的廠商,還有一票「這東西出現了會幹死你們這幫老朽的保守派」的腦殘激進分子,以上。
謝邀.
第一部分:前提
其實話題有點大。比如健康指標 這個東西,是指目前醫學上的指標呢還是一些常規意義上的身高、體重、BMI、睡眠指數、運動量之類的呢?而關於這些指數是否真的代表著健康這兩個字,實際上還是頗有爭議的。例如一周運動量多少為宜,運動過量是否會產生傷害?睡眠是否睡越多越好?甚至瑜伽提倡的慢而不是大量的激烈運動的理念衝突等。所以,首先不妨設定一個前提,那就是以一個常人的思維來定義這個健康指標,假定我們需要的是一個 身高體重比例合適,適度運動,保證8小時睡眠、心率不過速 之類的「正常」的健康指標。
好,在追求「正常」的前提下,實際上目前的大部分 智能穿戴設備 的目的都是 糾正不良習慣而不是建立健康的習慣。而糾正不良習慣的做法又主要是 1、收集數據 2、提醒 3、展示數據 4、社區交互。 在這裡面,根據本人的使用習慣,收集展示數據只在剛開始使用的時候有作用,超過興奮期基本上沒有糾正的作用。提醒的作用雖然也會隨著時間降低,但還是能有一定程度的保持。社交的作用則更加持久一些,但形成一個社交圈子非常困難。
所以實際上說智能穿戴設備對「改變人們的健康曲線」,就目前而言,實際上就是言過其實的,不健康的人使用了智能穿戴設備,只是收集了很多的不健康數據而已,而健康的人群,實際上更多是在使用數據收集功能和專業輔助訓練(心率、配速等)。想要通過可穿戴設備的數據改變人們的意願,除非在這個事情上有一個明確的邏輯性,具有可執行性和強制性,例如體溫超過多少就要去醫院(點名時間 - Smart Bean 豆芽智能體溫計) ,或者女性生理期的體溫變化(點名時間 - Raiing 智能女性基礎體溫貼),或者血壓超過多少就需要服用相關藥物——實際上,這類的醫學上的邏輯是沒有這麼簡單明確的,這點題主的那篇文章也明確提到(人工智慧醫生和人類醫生,你更信哪一個?)。
-------20140926繼續寫-----
好,既然上面羅嗦了這麼多,只是為了證明一點,依靠穿戴智能設備來提升人們的健康的意願是很困難的,原因就在於大部分情況下,健康和生病之前還有很寬泛的地帶,在這個地帶可以稱為亞健康,但並不會造成痛苦或者直接可見的危害。
第二部分:幾個主要的方向:
下面,就進一步假設,在不提高用戶意願的情況下,哪些應用可以提升健康指標呢?個人認為應該有如下的幾個方向:
1、直接醫療/輔助醫療作用的:這類的產品應該是具有一定的醫療作用。例如這個攜帶型人工腎(【佩戴式人工腎),這種產品直接作用於人體的健康指標,通過檢測人的身體指標,經過簡單的邏輯判斷或者智能判斷,直接進行醫療或者輔助醫療的作用,因此必定能改變健康曲線。 通常情況下,這類的數據最好能夠結合多種數據進行判斷(模擬醫生的判斷),因此就需要一個大數據的後台和多種數據採集的設備來配合,也只有這樣,那些類似手環這樣的數據採集設備才能最終體現出價值。當然,並不是局限於腎透析、呼吸機這樣專業的醫療功能。類似於電擊理療按摩之類的相對簡單的功能,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健康指標的。
2、專業運動輔助類的功能:這類功能通常是貼合某一種運動的,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並不是現在滿大街的手環那種隨便記錄個運動數據,也不求多精確的那種。例如Garmin的運動手錶 (【Garmin 910XT),配合心率帶,在運動的時候可以明顯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以此推開去,那麼 專業運動輔助可以有很多的可能。例如跑步運動中,如果我的智能跑鞋可以根據我當前的速度、底面的硬度,腳掌的壓力等自動調整回彈力,那麼則可以減少跑步對膝蓋的衝擊,對於路跑的尤其重要。再例如在戶外hiking的時候,如果我的智能戶外徒步衣服 可以根據當前的體表溫度和濕度,根據我的海拔爬升強度和行進速度,自動調整透氣度和保溫度,那麼戶外運動可能造成的健康損害也能降低。再如現在足球運動中廣泛使用的訓練用智能背心 如 STAT sports(http://statsports.ie/),可以記錄球員的心肺功能狀態,將數據量化、測量距離,速度,心率變化,加速,減速,影響,動態應力負荷和代謝力,減少不恰當訓練造成的運動傷害 。目前世界各大俱樂部也都採用,恆大俱樂部也已經使用(高清:恆大國腳齊歸隊 郜林等穿高科技背心體測)。這類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往往要求採集的數據精確,並配合專業運動的特點來優化演算法,並作為有效的輔助工具。
3、降低門檻類的功能:這類的功能並不能改變用戶的意願,而是當用戶產生「更健康意願」的時候,可以降低用戶執行的門檻,從而使人們更加容易進入到健康的行為習慣中。簡單舉例,對於運動手環,當用戶想要跑步的時候,是不是能迅速告訴用戶附近哪裡有適合跑步的場所?從而使這個跑步變得簡單。或者當一個人想要去騎行的時候,是否有騎行的導航路線,而不是開車的導航,可以引導用戶騎行在一個安全優美的路線中,到達用戶的預設目的地,從而使用戶更願意去騎行。其實類似的設想可以有很多,比如用戶想要睡覺了,你就助眠,而不是只是記錄用戶的睡眠數據,要能夠根據歷史數據推斷出合適的時間點調暗燈光(可以配合現在很火的智能插座嘛),使用戶更容易早睡或者更容易入睡。這類的功能才是真正能提升用戶的健康曲線的。記錄的數據不是為了記錄,而是為了分析,這點恐怕也是未來比較容易發展的方向吧。
4、記錄數據及提醒類的功能:這其實就是目前最常見的功能,我認為還屬於比較低端和初級的階段。但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作用的。比如提醒,提醒的智能一些,酷炫一些也是能帶來積極意義的。還是以手環的運動提醒為例,你大晚上的在手機彈個消息說你好久沒運動了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不是在合適的時間,我剛好經過一個運動場或者適合跑步的場所時提醒我?或者類似智能手錶,各種提醒能不能做得萌萌噠,酷酷的,從而提升用戶的響應度?
第三部分:其他的一些東西
除了上面說的東西,其實還有些其他的東西要說的,並不是單一的功能的問題,而是生態環境的問題。
1、各種感測器和設備之間的配合。這個可能是最容易可以產生智能效果的路子了。幾個不同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間的數據交互和引用,輔助做出更加合理的判斷,或者是做出比較健康的調整,例如 智能衣服 檢測到身體溫度很高,體表出汗的時候,手環檢測到目前從室外走入室內,室內的溫度計檢測到溫度角度,則自動將空調問題適當調高。而同樣的情況,若手環檢測到的情況是用戶一直呆在室內休息,則應該調低空調溫度。這樣的多個設備的配合,才可能真正作用於人類的生活,而不是僅僅能靠某個設備提醒用戶該去做什麼了。
2、數據採集和儲存的困難。很多說智能可穿戴設備都是雞肋或者說現在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都很差的人,可能沒有考慮過實際上現在的發展階段,其實就是攻克數據採集難點的階段。數據採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人們對於數據採集帶來的不適或者心理抵觸還很嚴重,而如果沒有數據採集,那麼所有的智能都不可能,現在的很多設備,都在如何舒適地採集用戶的數據而下功夫,例如這個採集睡眠數據的(點名時間 - 小Z智能睡眠監測器,中國首款非穿戴式的專業睡眠智能設備),大家暢想未來的時候,攻克採集數據的難點非常重要。所以之前CCTV報道了Iphone記錄用戶的位置數據的問題([視頻]蘋果手機:定位服務?隱私泄露?蘋果手機可追蹤用戶位置信息),實際上是否也代表了目前全面用戶數據採集存在的問題和難度呢?
3、大數據平台的問題:其實現在大數據平台的問題無非兩個,一個是數據,就是上面第二點說的。另外一個就是分析能力。大家都在暢想大數據給我們帶來的變化,但大數據的分析並不是自動就有的,而是需要數據分析人員通過編寫模式去分析出來的,而這方面缺失的場景和專業性還太多。在大數據平台還未成熟的前提下,貿然認定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作用不大,其實也是不可取的。
寫完。有想到其他的再補充 。肯定會改變健康曲線,但是這絕對是漫長的過程,但是變革肯定會到來。
目前來看,大多數產品的形態太過粗糙,僅僅停留在醫療/健康輔助工具這個層面上。原因是,互聯網/工程界已經準備到位,但是醫學界依然在保守中原地踏步。
比如,腦補一個:智能呼吸機。
對於慢性肺病患者來說,中後期需要使用攜帶型呼吸機來維持/改善生活質量。目前對於此類患者,他們不得不一個月內多次往返醫院請醫生進行調節,這一過程冗長而無效率,醫生也怨聲載道。同時,由於疾病狀態和氣候等等不可控因素,一次調節的作用往往很有限,很多患者因此無法獲得呼吸機帶來的受益。
但是智能硬體可以改變,這裡有幾個關鍵技術:
1. 感測器,記錄患者的呼吸參數並能雙向反饋
2. 雲技術:大家懂的
3. 演算法:這是核心環節,但是絕對需要醫學界人士(比如我,不好意思,插個廣告)參與。
通過這樣一個呼吸機,連接患者-醫生,使呼吸機調節過程高效、讓醫療資源調配合理化,利在千秋。我感覺,這個腦補的玩意兒可以革目前呼吸機廠商的命。讓所謂的可以測血氧飽和度的智能硬體一邊涼快去吧。
類似的,智能助聽器、智能運動鞋/護膝(用於理療康復)都是可行的。
末了,其實我們在路上。謝邀。
說說我的看法吧。
目前各種可穿戴設備讀取的都是一些比較淺的身體數據,例如心跳,消耗的卡路里。我覺得就目前而言檢測的指標不夠多,應該不足以給診斷提供幫助。但是,我想說的是在大數據的時代,通過數據的整合分析,也許從一些微不足道的數據里就可以發掘出潛在的健康危機。例如心臟病患者的心跳不正常,人體無法感知的情況下也許數據被檢測到分析後可以及時發出提醒。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覺得應該只是單純的記錄數據,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分析目前還是需要技術上的突破。一旦可以做到及時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我覺得應該會很有前景
居然被邀請了!!必須要答一下。
現在手環類的唯一感覺有用的就是?
早晨微震動淺喚醒,沒有鬧鐘那麼粗暴。
別的都是浮誇,看著說著高大上但現在市場上手環類的造型神馬的都low爆了好嗎
感覺手環現在在缺少創意點的情況下,應該定位在老年人市場[今年過節不收禮]——
一鍵呼救、定位、夜間心率檢測、手機信息顯示、時間顯示、吃藥提醒-_-||
像我這種粉絲加贊兩個手能數過來的三無用戶被邀請了要興奮的睡不著了!!千萬別點贊了!!
謝邀。被邀請了,不明覺厲!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請見諒。但既然來了,就留下點痕迹。
個人認為,關於智能穿戴設備,有以下幾點:
1、智能穿戴設備只是讓人看起來健康了,其本質是沒有變化的。比如:近視了,戴眼睛,即使是谷歌眼鏡,也不會讓近視變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怎能改變健康曲線?
2、智能穿戴設備可以提供定向健康恢復方案。比如iHealth(好像不是穿戴設備,好吧。AppleWatch也有這個功能啊),如果檢測出了高血壓,人就知道該進行血壓控制了;當然,人要是偏偏不控制,智能穿戴設備有什麼用嗎?手環說你該跑步了,你真的就會跑嗎?健康主體是人!從這方面,對健康,還是有指導意義的。
3、重點不是設備,而是其背後的機器學習、人工智慧、雲計算和大數據等等技術。等這些技術真正NB(怎麼界定呢?好難~~~~~取代人???)了,還需要智能穿戴設備??值得思考。從這方面,個人並不看好智能穿戴設備,技術已經跟不上設備發展了~~~~~
4、人體很精密,科技能夠完美擬合這種精密程度、能夠想換啥換啥的時候,才能真正改善人的健康問題。
5、就目前來說,可穿戴設備太普通,而且也都比較丑,包括AppleWatch和Moto360,你覺得帶出去給人的印象是極客范兒,還是屌絲氣質?如果現在有一件智能穿戴設備,它只是一雙防水、耐磨、防臭、按摩功效且不擱腳的智能鞋墊,讓它不要佔用身體的其它部位,會不會很爽?!
===========================================
一個尋常人的想法,就醬~~~~
========2014.9.28補充=========================
看看王自如Zealer怎麼說。不要去看羅王大戰了,在可穿戴設備上,王自如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聽聽啊~~~~Shawn Talk 第四期 Apple Watch 和可穿戴設備
就提升健康來說,穿戴設備最大的特點在於「即時監測」。而就我所了解的,現在可以在市面上買得到的所有所謂的可穿戴設備都只是借用了即時監測這個可能性,通過不那麼精準的採集方式和演算法規則再依靠手機這個移動終端而創造出的一種新型玩具。
但話說回來,或許只是現在社會對於健康問題的關注熱度提升,恰逢可穿戴設備概念的興起,又加上媒體的興風作浪,讓人們忽視了技術本身而高估了這種「可能性」?
謝邀(因工作原因,有段時間沒來知乎了,所以回答得比較晚)
其實我的專業是在金融方面,對智能佩戴設備接觸也少,只能從使用者的角度說兩句
首先,智能穿戴設備的發展對人的健康肯定是有幫助的,而且假以時日肯定有非常巨大的幫助
畢竟人的身體情況變化是一個漸進的,由量變再到質變的過程
有智能穿戴設備去記錄這種變化,再提供給有經驗的醫生,對診斷肯定是很有幫助的
而且,自己也能通過對智能穿戴設備提供的數據去微調自己的飲食和運動量等等。
但是,目前只能穿戴設備提供的功能還比較單一,而且數據的準確性可能還有問題(這方面實在接觸不多,可能有誤),所以在應用方面不是十分理想。
所以,我覺得對健康有幫助的智能穿戴設備,一是手環,二是腰帶(這個有在開發嗎?),比較適合,從舒適度和便利性方面對佩戴者都沒太大的影響,但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感測器和軟體的開發了。
在用misfit shine智能手環和cuptime智能水杯。
手環,沒有運動信念的人戴了也不會有啥作用。但是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更科學地跟蹤自己的運動量。對misfit shine非常滿意,從各方面來說都是最好用的智能手環,而且外觀很酷。
水杯,正在培養自己喝水習慣。智能水杯的設計還有很多缺陷,不過至少能提醒我喝水了哈哈哈,健康無價。自己的理解是,穿戴設備其實都是輔助,幫助人類把一些健康的東西數據化,關鍵看自己有沒有意識去注重健康。如果說確實能夠提升人們的健康,那麼一些帶有提醒功能的穿戴設備應該算是。例如帶有糾正類型的穿戴設備,具體什麼就不打廣告了。
健康是由內因驅動的,可穿戴設備只不過是對這種內因驅動的支持,讓我們更合理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狀況目標。
幾乎所有的穿戴設備都能有效提升用戶的健康指標
--假如用戶願意堅持使用的話
所以穿戴設備的問題根本不在於能否提升健康指標,而在於能否擊潰用戶的惰性。
對於大部分沒有疾病的非老年普通人來說,所謂的健康其實是一個很弱的需求,我們每天關心的是今天和誰一起吃什麼好吃的,玩什麼好玩的,今天的工作任務怎麼完成,仕途等等……你問他他會嘴上說健康重要,失去健康其他都是空的,但是大多人真的只有當疾病癥狀出現的時候才會去注意健康,而且還是三分鐘的熱度,一旦當癥狀消失後就回到原來的狀態 -- 大多數人就是這樣短視。這也就是為什麼「健康」這事需要「呼籲」,你有見過美食需要呼籲的么?
所以除非有設備或應用能夠做到,讓用戶不以健康為目的去使用(比如以樂趣為目的),同時卻產生提升健康指標的「副作用」,否則健康需求本身的弱永遠是健康應用在非老年、非疾病人群中流行的最本質阻力。
我相信未來會有針對非老年和非疾病人群的健康應用或設備的「爆款」,要麼是它向用戶售賣的點抓對了(但這個點一定不是健康),要麼是得益於技術發展讓它實現了某些健康相關需求上的大躍進導致惰性和效果需要堅持的問題不存在了(比如一用就減脂,which is 神話,目前來說)。polar脈表,用了三年半了,雖然很裝b,但我好歹一直在健身。囧rz......
如果真的能檢測心率,對心臟病人真的很有幫助。
對有些有心肌炎或者心臟病的人來說,如果有這類產品,就能更自由。護膝 加固,保暖。
謝邀,我不是這方面的行家,但我認為,能引導用戶養成良好習慣的應用(告訴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不是單純地告訴我今天做了什麼),才能夠提升人們的健康指標。
中老年人的健康穿戴也分為幾種吧,,我們不能局限的認為佩戴了我就會變得健康起來,或者有些人說我不運動它也不可能來砍我,其實運動也好,對於各項指標的保持也好,佩戴產品能做的只是一個監督的作用,很少能改變一個人的主觀意願。能真正防患於未然的才算是有用的發明吧。
有沒有那種戴上以後你不鍛煉就砍你的智能手環。。。
我買過小米手環1和2,在檢測了兩周時間後,我將它們都送給了別人。
並不是說手環之類的產品沒有用,而是養成了運動的習慣之後,並不需要佩戴手環來提醒自己需要運動,自己身體的習慣會讓你起身走出去。我想這才是運動檢測產品最終的目標,培養運動的習慣。而運動的習慣並不是靠佩戴此類產品養成的。從佩戴此類產品曬朋友圈,到回歸運動的本質,這其中需要自身的理解和堅持。如果家庭呼吸機也算是可穿戴設備的話,這的確對睡眠呼吸障礙綜合徵人群有很大的改善。
大部分的穿戴設備都有助於提升健康。
首先,戴上之後,你一定會更加註意健康,其次,穿戴設備為注意健康的人提供了更好的數據支撐。
電腦出現之後也經過漫長路徑才普及到千家萬戶,相比之下,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已經非常快了。未來還會越來越快,我相信某天人們會像離不開手機一樣離不開可穿戴設備,感知環境,感知自己,穿戴設備最大的用途就在於提升健康。
沒有任何智能穿戴設備能提高人類的健康指標,目前所能做到的就是提醒人們去鍛煉,提醒人們少吃多動。就像靠吃減肥藥減肥幾乎沒什麼作用還容易把身體搞壞一樣,智能穿戴設備不能幫人提升人們的健康指標,因為這個主要靠自覺。想想這有人追在你身後拿著刀子要砍你,你不跑就會被砍死,跑就能甩開他,選擇權在你手裡,不在拿刀的人手裡
推薦閱讀:
※GoPro 招股書都有哪些亮點?關於運動可穿戴行業都有什麼可說的?
※如何評價在微軟 Build 2017 大會亮相的智能穿戴設備 Emma Watch?
※如何看待 Google 發布專屬智能可穿戴設備的 Android Wear 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