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電影《喬布斯》的編劇艾倫·索金,你確定的一個串聯整部電影的故事主線會是什麼?

艾倫索金受訪時稱劇本故事主線還沒有確定,但他一定會找到一個串連整部電影的事件。他說:「一定會有這樣的一個事件放到電影里,我正在尋找中。」參見http://www.weiphone.com/apple/news/2012-06-22/Sony_version_of_Steve_Jobs_screenplay_mainline_uncertain_428000.shtml

註:該電影非艾什頓庫切主演的 http://news.mtime.com/pix/2012/06/27/247477.html。編劇力作《社交網路》。


看了下面知友給的答案,似乎和我想的有點出入。可能大家更多的是從一個「果粉」的層面去感知,而不是從劇本的創作層面。

這是一部為人所熟知的偉人的傳記電影,編劇艾倫也說正是因為喬布斯像披頭士那樣為大眾所熟知,所以劇本改編起來難度很大。他還補充說電影《喬布斯傳》將不 會是正統的傳記電影,不會如流水帳般記載老喬的一生,他希望觀眾能帶著欣賞一幅畫的心情走進電影院,而不是觀看紀錄片的心情。

我深味這句話。如此看來,在2個半小時的電影里走馬觀花式的像播PPT一樣展示喬布斯的一生片段,然後給出諸如勵志、修行等老生常談的結論未免顯得過於平淡無奇,觀賞性和戲劇性都不高,白白浪費了這麼好的人物素材和廣大「果粉」的期待之情。

如果你看過編劇受到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褒獎的《社交網路》且驚嘆於該劇本的精妙深厚,那麼作為要求更高的《喬布斯傳》應該來的更猛烈一些。

《社交網路》的劇本是以馬克扎克伯格及其哈佛好友之間的一起訴訟案的視角來描述Facebook的,串聯整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就是「分手」(可以暗喻為Facebook上的「unfriend」按鈕):(1)電影的開 頭Mark與女友的分手——引出接下來他創建facematch進行報復;(2)與兩兄弟的「分手」——引齣電影插敘中的因抄襲對方理念,雙方對簿公堂的橋段;(3)與室友兼 投資人的「分手」——引出後面兄弟反目成仇,對簿公堂的場景;(4)先是「墊腳石」後是「絆腳石」的肖恩帕克的「被分手」——導致Mark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所 有的這些最終成就了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擁有8億人口的社交帝國。而它的締造者——這個有著社交障礙的、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定格成了一個反 復刷屏的孤獨的身影。多麼富有戲劇性!

以上可以作為確定《喬布斯傳》故事主線的一點思路。但《社交網路》與《喬布斯傳》不同的是,前者是講一個「事件」,後者更聚焦在「人」上面。前者可以戲謔、誇張,為了戲劇性效果添加「刻意」創作的成分,而《喬布斯傳》首先應該是嚴肅的、忠於人物本身的,其次重要的才是劇本的戲劇性。

具體到劇本的故事主線,以下為拋磚引玉:

劇本故事主線可設定為喬布斯從始至終的缺失感,就像蘋果公司的logo——一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一樣,喬布斯的一生充滿缺憾,他一生都向種種缺憾缺失發起挑戰,試圖征服與生俱來的不完美。
沿著這個主線,電影的敘事可能就是:
(1)親情的缺失——童年時期得知自己並非深愛的老喬布斯夫婦的親生兒子,深感自己是遭到上帝遺棄的孩子。這一點影響 他一生,影響到他後面對待自己的家人的態度。
(2)職場上的缺失——肄業後在自己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公司雅達利(Atari)公司不得志,到後面自己成立Apple。之所以叫Apple是因為喬布斯想讓自己公司在名冊上的排名排在前東家Atari前面。
(3)自我認知的缺失——在不知道自己是誰,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情況下,索性放逐自我,帶著佛教徒心態赴印度遠行,尋找答案。
(4)待人識人的缺失——初創蘋果後,公司對合作夥伴沃茲的依賴,投資人認為喬布斯是「不做事的」,到後面喬布斯一直試圖擺脫沃茲的陰影,用macintosh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高調聘用視為知己的斯考特,反到被「知己」踢出自己創辦的公司,到後面回歸蘋果的成功證明自己的實力;
一開始對面善的比爾蓋茨缺乏足夠的提防,泄露了商業機密(圖形桌面操作系統),公司被超越,到後面對待競爭對手愈見老辣成熟的態度(如對比爾蓋茨及Google一眾保持亦敵亦友的態度);
同時在自己團隊內部也表現出超強的識人能力,如發掘喬納森的設計天賦,認定蘋 果CEO最佳接班人是Tim Cook,慧眼相中皮克斯的元老等;
(5)愛情的缺憾——自認為自己最愛的女人卻沒能最終走在一起,後來遇見了更值得廝守一生的妻子。
(6)對子女的缺憾 ——一生奉獻給了蘋果,無暇關照孩子,留下傳記一部希望子女能理解自己。
(7)對創辦一家偉大公司的夢想存在的抱憾——本來可以在桌面電腦市場一統江湖,不過黃雀在後,慘敗而歸,蘋果幾近破產。喬布斯回歸後立志改革,卻不幸得了癌症,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劍走偏鋒,看準移動互聯網市場,以i字頭產品把蘋果公司帶到了世界之巔。

電影結尾,彌留之際的喬布斯說了一句「現在我有理由向上帝證明我是應該進入天堂的」(It"s time for me to prove to God why I should be allowed into Heaven.),然後無憾離開。字幕起「喬布斯去世兩月前,蘋果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高上市公司」,「現在全世界有X億人口正在使用蘋果公司的產品」「喬布斯被譽為美國精神的楷模」。全劇終!。

電影一方面刻畫出這個人物身上充滿的凡人的種種「劣跡」,又展示了其一次又一次的傳奇一般的「逆襲」。整個過程是你在欣賞一個渾身滿是稜角的凡人如何一步步把稜角打磨成藝術品的過程。

以上只是些許靈感,做一家之言罷了。知友們可以自由發揮,串聯故事情節。


修行


艾倫索金應該不會玩一種體驗喬布斯整個人生之旅的套路,那可不是他的風格。更有可能是通過一個具體時間來透視喬布斯。


我覺得應該以喬布斯童年遭遇並且因此而留下心理陰影、「不正常」為主線,這也是美劇、歐美電影中使用最多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公民凱恩》裡面的「玫瑰花瓣」那樣。


我個人希望是LSD體驗之旅。


其實用Taste這個詞就挺適合的:體驗,品味。
蓋茨在D5大會的對話中也說過,"I"d give a lot to have Steve"s taste. He has the natural...I think in terms of intuitive taste, both for people and products..." http://allthingsd.com/20070531/d5-gates-jobs-transcript/
戲劇性的命運,也能把他對人、對產品的品味,以及對自身、對創建公司的體驗完整地串在一起,像先知一樣告訴人們他們想要的「自行車」應該是什麼樣子。
促成這種成果,他那獨一無二的 taste 具有相當的分量。這 taste 是什麼,怎麼來的,如何起作用?來自競爭對手的這個詞應該是對他一生的極好註解。


參見《風雨哈佛路》。


如果不考慮滿足大多數人想看到的喬布斯的需求,只追求最真實的去展現,我希望是伴隨他一生的修行,而在修行中,最輝煌絢爛的一部分,就是在製造完美產品過程中的光榮和夢想。


如果是老喬淚點大串聯,應該很有feel。劇末再打上一句某果粉的統計:在《喬布斯傳》一書中共出現XX次淚目描寫。隱藏的中心思想:沒有老喬的本事,別學他動不動就咆哮和哭泣。只能丟自己的人。


我會用bob dylan的歌做背景音樂,在合適的場景放合適的哥。。like a rolling stone ..放在皮克斯成功的那個場景。。整個的電影,完全由音樂把控。。


我猜他一定是弄成勵志的心靈成長的英雄之旅的。


感覺會是勵志電影。主線么,是怎麼創造蘋果的


推薦閱讀:

很多人買《喬布斯傳》看,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想從裡面學到什麼還是了解什麼?
有哪些證據表明喬布斯是索尼(Sony)的粉絲?
喬布斯這張照片的出處?
為什麼美國教育理念和喬布斯在蘋果內部的管理理念差距那麼大?

TAG: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 | 電影 | 劇本 | 電影劇本 | 喬布斯傳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