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與五代十國哪一時期更黑暗?
作為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一統天下以來最為混亂的兩個時期,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不僅是當時中華百姓的災難,更是一定程度上整個中華文明的災難,前者是不斷藩外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而後者則在混亂的七十二年時間裡,中國文化幾乎停滯不前。不過言歸正傳,這兩個朝代有太多要吐槽的地方,想聽他們故事的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查閱相關文章,現在我們還是來說一說這兩個朝代哪個更黑暗。
首先,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定義「一個時期黑暗」這件事,混亂的時候有黑暗,大一統的王朝同樣也有黑暗,甚至是更見不得人的黑暗,所以為了更好對比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黑暗,我們需要定一個標準,那就是哪個時期的統治者更加奇葩和混亂,毫無疑問,這點上魏晉南北朝完勝五代十國。
問了襯托魏晉南北朝的奇葩,我們先把五代十國拖出來說一說。五代十國,指公元907年唐朝滅亡,朱溫建立後梁開始,經歷李存勖的後唐(923年-936年),石敬塘的後晉(936年-947年),劉知遠的後漢(947年-951年),郭威的後周(951年-960年)直到公元960年趙匡胤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北宋建立為止,這部分叫做五代。而在五代經歷的同時,再中國這片土地上,同時還有著許多割據政權,其中稍微比較大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史學家統稱十國,直到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匡義派開國大將潘美(就是你們認識的那個潘仁美)滅掉北漢,基本統一中國,十國時代宣告結束。
但是重點問題來了,因為五代十國總的來說,只能講亂,並不算黑暗,相對於其餘的許多大一統王朝來說,其實五代都不算一個非常黑暗的時期(當然也可能是政權建立都太短,還沒到夠到黑暗就滅亡了)。如果非要拎一個比較奇葩和黑暗的,大概就只能算是朱溫建立的後梁了,朱溫這個人不僅嗜殺成性,還讓自己的兒子把兒媳獻給自己當嬪妃,以此來檢驗哪個兒子更孝順。所以可想而知在他的統治下,整個王朝幾乎都是無序的狀態,而其他的朝代~並沒有聽聞太奇葩或者太黑暗的事迹,也許是真的存在時間太短了吧,都忙著兄弟父子女婿你捅我兩刀,我捅你兩刀的事了。當然,石敬瑭割地做兒子這件事,要是扯黑暗上,也感覺並不是非常符合。
可是魏晉南北朝就非常精彩了,魏晉南北朝從公元220年的魏國建立開始到公元581年楊堅篡北周靜帝建立隋朝為止,整整361年的時間。時間越長自然就是越黑暗和混亂,自西晉第二位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上台之後,隨之而來的八王之亂直接引發漢族在歷史上的第一次斷層「五胡亂華「,自從中原大地幾乎再無多少安寧的日子。
不同於五代十國至多存在這十多個國家,魏晉南北朝由於時間跨度長,信息量非常大,在對多的時候可以多打幾十個國家同時在中國大地上互相爭鬥。而南方被東晉(317年-420年)掌握的時候,北方則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期,以公元316年西晉亡國,匈奴人劉淵建立前趙直到公元386年鮮卑拓跋一統北方建立北魏。
所以不管怎麼講,五代十國跟魏晉南北朝都不是同一個級別的,不管是文化發展還是其他,自然黑暗也根本比不上咯,特別是五胡十六國的時候,奇葩政權更是一個接著一個。當然了,魏晉南北朝還是有間歇性穩定時期的,而五代十國就幾乎沒有了。如果一個人生活在五代十國恰好命長一點,也許他無聊抬頭看天的時候,就會有人告訴他,「今天皇帝又換啦」。
首先謝謝邀請。
實際上,兩者都不是。
魏晉南北朝時期,延續了361年,其中真正算得上黑暗的,也就五胡十六國這段時間。就算如此,像前秦這樣的國家,還是比較注重緩和漢胡關係的。
五代十國就更算不上了,除了後晉、後漢一塌糊塗,像後唐差點統一,後周更是為後面的趙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國中,比如南唐、北漢、後蜀發展的都很不錯。
中國歷史上,真正稱得上最黑暗的,恰恰是篡了後周而立的,被一群三無文人無底線吹捧的趙宋!
這一切,都與趙宋統治者的品行有著極大的關係。
趙光義通過「燭影斧聲」,殺了其兄趙匡胤,篡位自立。趙光義人品的卑劣,是無可辯駁的事實,趙宋滅南唐後,趙光義不僅姦汙了李煜妻子小周后,還命畫師在一旁作畫,把凌辱的全部細節一一畫下來,並送給李煜觀賞。
李煜那首著名的《虞美人》說的就是這事。趙光義看到後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李煜毒死,幾個月後,飽受凌辱的小周后也自殺身亡,香消玉殞。
所以,在趙宋攻滅北漢後,趙宋統治者對山西軍民進行了喪心病狂的報復,楊繼業率部投降的第二天,趙光義便下令對太原焚城,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屠殺開始了。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太原城「萬炬皆發,官寺民舍,一日俱盡」。趙宋軍隊關閉了城門,許多來不及逃走的老百姓全部被活活燒死。當月,趙光義離開太原前,下詔將其行營改為「平晉寺」,並親作《平晉記》,命人刻石立於寺中,大肆歌頌燒殺劫掠的豐功偉績。
回到開封之後,趙光義覺得僅僅用火燒破壞得不夠乾淨,又下令決開汾河河堤,把太原徹底淹沒,化做一片廢墟。
在整個北宋統治期間,山西經濟始終不曾恢復到四百年前唐朝的水平,北宋仁宗年間,途經山西的歐陽修在描述其所見的山西風貌時曾說:「今河東路..….山荒甚多,及汾河之側,草地亦廣,見其不耕之地甚多。」歐陽修的陳述基本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到宋神宗元豐年間,山西的耕地面積和當時尚未完全開發,幾乎處於半荒蠻狀態的福建處於同一水平,還不如一個開封府的耕地面積多。
趙宋統治者把山西視為同北方遼國的戰略隔離帶和緩衝區,長期對山西實施歧視性政策,不予重視,太原被焚毀以後,人民仍然不得自由遷徙,如果有人敢於回到太原舊城定居,那是了不得的重罪。
而且,趙宋的統治,不只是山西人民的苦難歷史,更是四川、河北、貴州、廣西、江南等等地方人民的苦難歷史。
趙宋在滅後蜀後,就開始大肆劫掠,給四川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四川是少有的幾個免受五代戰亂殃及的地區,也是當時少有的繁榮富裕的地區。
但被趙宋統治者納入中國版圖之後,富裕二字就與四川無緣了。趙宋把後蜀府庫里存放的金銀財寶之類的「重貨」和絹帛布匹等「輕貨」全部運往京城開封,號稱「日進綱」。為此,強征了大量民夫,水陸兼運,化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勉強運完,使得在五代十國時期繁榮富裕的川蜀地區變得一貧如洗。
北宋政府在四川設立了「博買務」,壟斷布帛貿易,禁止個體農民和小商販自由買賣;豪強大地主則趁機「釋賤販貴」,投機倒把,敲剝百姓,從中漁利。這就使得越來越貧困的農民不斷喪失家業田產,許多小商販被迫失業,農民的家庭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
北宋政府還把茶葉劃入專賣體系,對茶農低價購茶,高價賣米,使廣大茶農紛紛破產,生路斷絕。
這種野蠻的經濟掠奪導致了四川人民激烈的反抗,著名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他們的反抗遭到了趙宋統治者的殘酷鎮壓。
無數的金銀,堆起了清明上河圖中繁榮的假象,以趙宋手工業最傑出的代表瓷器為例,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最為出名,「宋代五大名窯」,除了定窯之外,其餘四窯全部為官方壟斷經營,趙宋官方利用手中的權力,限制民間瓷器的發展,優質的原料產地,是絕不對民窯開放的,官窯的瓷器質量出類拔萃,遠遠優於民窯產品,燒制的瓷器「百中選十,十中選一」,主要供皇室和官僚集團使用,與老百姓沒什麼關係。
在當時另一個重要的經濟區江南地區,宋朝統治者的方針如此一轍,他們不僅掠奪了南唐、吳越等國積累的大批金銀財寶,更重要的掠奪集中的體現在「綱運」上,「綱運」即編綱分運,指物質運輸的總稱,「綱運」宋朝中葉之後最為輝煌。
宋代綱運分類詳細,名目繁多, 有糧綱、鹽綱、米綱、布綱、絹綱、錢綱、馬綱、葯綱等等等等,不計其數。這些「綱」的存在,就是保障對中原地區的官僚統治集團的資源供給,維持他們的奢靡生活。大量的物資從江南各地強征而來,沿大運河源源北上供給開封地區。到北宋後期,甚至搞出了「花石綱」之類的腐敗產物,很多並不出產奇花異石的地區,為了完成任務,層層加碼,層層攤派,最後到異地強征。
這種野蠻的經濟掠奪,最終激起了席捲江浙的方臘大起義,方臘大起義也同樣遭到了趙宋統治者的野蠻鎮壓,戰爭導致了江南經濟的大倒退,蘇南,浙北地區變得破敗蕭條,人口損失超過三分之一。
到了南宋,在面對金朝大軍南下之時,趙宋統治者依然將對內鎮壓百姓做為頭等重要的大事,不惜調動最具戰力的岳家軍,去鎮壓百姓的反抗。
趙宋對內殘暴不仁,對外可謂極盡奴顏媚態。
遼宋交兵,遼朝一路打到澶州,後來趙宋明明在澶州取得戰場優勢,依然簽訂了城下之盟「澶淵之盟」,趙宋每年向遼朝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至雄州交割。到了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遼朝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給遼朝納貢:銀10萬兩,絹10萬匹。此後合計:銀20萬兩,絹30萬匹。
宋夏交兵,宋敗於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役,希望與西夏王朝議和。宋仁宗於公元1044年對幾十萬人口的袖珍小國西夏簽定宋夏慶曆和約。宋每年向西夏王朝進貢: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總數為二十五萬五千兩、匹、斤。合計銀子50萬兩/年。
此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海上之盟。宋每年向金朝進貢:30萬匹絹、20萬兩銀,並納燕京租稅100萬貫,金軍將燕京城內財物和人口擄掠一空而去。宋的損失估計在1億兩以上!
又如:靖康元年正月,完顏宗望提出宋須交金500萬兩,銀5000萬兩,牛馬騾各1萬頭、匹,駝1000頭、雜色緞100萬匹,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尊金帝為伯父,以宋親王、宰相作人質,送金軍北渡黃河,才許議和。宋欽宗竟不顧一切,全盤答應完顏宗望的苛刻要求,下令在開封全城刮借金銀運送給金軍。
靖康元年八月,金朝再次向北宋索取1000萬匹絹,100萬錠金,1000萬錠銀等錢帛。宋欽宗仍不能醒悟,獻上降表,並對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眾進行鎮壓,然後金軍大肆搜括宋朝宮廷內外的府庫,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
又如:紹興和議:宋國向金朝稱臣,金朝冊封宋康王趙構為皇帝。宋國割讓唐、鄧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朝。宋國每年向金朝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紹興和議確定了宋國在政治上對金朝的臣屬關係。
1164年,宋孝宗與金朝重新議和。宋每年給金朝納貢:銀20萬兩,絹20萬匹。 宋割商州、秦州予金朝。
1208年,嘉定和議:宋金為「伯(金朝)侄(宋國)之國」。宋國每年向金朝納貢:銀30萬兩、絹30萬匹。並另給金朝犒軍錢300萬兩。宋國將反金人士韓胄等人的首級獻給金朝。
宋國甚至連女人也拿來送。
《南征錄匯》: 「原定犒軍費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須於十日內輪解無闕。如不敷數,以帝姬、王妃一人准金一千錠,宗姬一人准金五百錠,族姬一人准金二百錠,宗婦一人准銀五百錠,族婦一人准銀二百錠,貴戚女一人准銀一百錠,任聽帥府選擇。」被一次抵押折價的各類女子,包括婦女、宮女、官女、民女等共竟然多達一萬五千多人這是場多麼大的劫難! 她們運至大金國土,大部分作妓女。
如此,趙宋既無力統一中華,又通過對內壓榨百姓,對外卑躬屈膝、稱臣納貢,來維繫它的腐朽統治,致使中華文明在960年後,存在了300多年的大分裂大割據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
更可惡的,是到了南宋末年,在面對元朝的統一事業時,不惜以武拒統,而且綁架南宋百姓,為趙宋的一家一姓殉葬。直至崖山一戰,元朝大軍徹底殲滅殘宋流亡勢力,方才終結了趙宋一手造成的300多年分裂的爛攤子,中華文明的發展步入了嶄新的時代。
謝邀!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統一後之中衰時期。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是魏文帝元年(曹丕篡位),亦稱曹魏,建安二十五年前則稱東漢。
篡曹魏的是晉司馬炎。晉篡位,再過十六年,吳亡。接下來有賈后之亂,又引起歷時十六年之八王之亂。
西晉有武帝,下有惠帝、懷帝、愍帝,共四朝。愍帝被胡人捉走,謂之蒙塵。後西晉南渡,往南邊而下,謂之東晉。此時長江流域由東晉管理,黃河流域由五胡管治。東晉103年,為宋,接下來是宋59年,齊23年,梁55年,陳31年,相加為271年,謂之南朝。
北方之五胡則管治136年(東晉與五衚衕時),後為北魏所統一,亦稱拓跋魏(鮮卑族人),也亦元魏(與宋同時),有149年,統一北方只有94年。東魏15年,西魏22年。東魏變北齊28年,西魏變北周24年。以上稱為北朝。
北周滅了北齊,隋又篡北周,又平定南方,中國再統一。
上述共歷時392年,統一中國,嚴格來說,只有晉武帝的十五年。至愍帝為匈奴所捉,故可說是中國的分崩時期。
此一時期,南朝是宋、齊、梁、陳。
北朝是元魏,東魏、西魏,至北齊、北周。
當時中國不但不統一,且無一共同信仰,如有信仰中心,始可民族團結,但此時已失去中心。
胡人入侵後有五胡亂華。以血統論,可稱為自然的民族,有沒有跑進歷史前的先史,進了歷史應另有文化的民族。如今日的美國一般,是各國人民的混合,稱為歷史的文化的民族。這是跟自然基礎來的。
魏晉時大亂,這些人造反,就是五胡亂華,因中國的胸襟並不寬大。
尚有少數民族氐、羌,在西北部的陝、甘、寧、青等地;有鮮卑人在中國的東北部;也有羯,是匈奴的一部分,可能非同一血統。以上連匈奴,合稱五胡。開始是匈奴,最後成功的是統一北方的鮮卑,稱為元魏。
中國的邊疆,以東北部最為麻煩,鮮卑、遼、金、清,均從東北面發起。
起初匈奴捉拿晉帝,晉南渡後成為東晉,北方則成為五胡十六國。
魏晉以下為南北朝,所謂「衣冠南渡」,即上層文化人來到了南方,尚有留在北方的。當時中國社會是門第社會,亦可稱郡望。如諸葛亮,是琅琊人,是大家族、大門第,世代做官,家世二千石,相當於今之省長、部長。
當時的門第有勢力,有其封建勢力,故稱胡漢合作。五胡亂華時,並非全是胡人,乃是胡漢合作,逃到南方的只有幾十個大門第。
北朝
外國人進中國後,同化成中國人,亦看其為自己人。
岳飛、文天祥將蒙古人當夷族,但今日又有人紀念成吉思汗,似乎有矛盾。但這其中歷史要客觀地講,外族入侵是對的,要反抗外族亦對。當時有人提倡不能刺激民族的感情,但歷史不能否定。
胡人跑進中國,如說異族統治我中國,不十分妥,故可稱為部落統治較為合適,使文化教育轉成一民族。部落可以算一個小範圍,只要在中國,就一視同仁,政治是中國人的政治,如漢人的政治,因政治是代表全國性的。
人不是「血統」的,是「文化」的。沒有文化教育,國家就危險,自己不承認是國家,外國也不會承認,就會變成遊魂。
有胡人接受並了解中國的部分文化。匈奴人劉淵之劉姓是外婆家之姓,劉淵是五胡亂華時在中國的太學讀書之第一人。
?
羯人石勒是被人販賣的奴隸,才華了不得,後來做了領袖,不識字,叫人念歷史給他聽,他猜中了十分之七。石勒有一天問人道:「我在歷史上可與何人相比?」人答:「無人可比,但可與古代皇帝相比。」石勒說:「何以如此瞎說,我不懂嗎?我如遇漢高祖,情願做韓信、黥布;如遇光武帝,則與他較一日之短長;至於曹孟德、司馬仲達,取人天下於孤兒寡婦之手,則我不為也。」石勒雖不讀書,但很了不得,他已接受了中國文化。
後來有氐人苻堅,幾乎統一北方,他重用王猛,學齊桓公用管仲,齊稱管仲叔叔,苻亦稱猛伯伯。苻堅重視文教,其他經都有人講,只有《周禮》無人講,後來請了宋老太太來教《周禮》,中國人規矩,男女授受不親,便用布幕遮著講。可見苻堅提倡中國經學。
苻堅亦尊重佛教,因只講中國不喜歡,故佛教在北方很通行。苻堅請了鳩摩羅什(是西域王子),後傳授了幾個弟子。王猛死前告訴苻堅,說不要打南朝。後來苻不聽,故淝水之戰失敗。
此是胡人在北方的漢化,待到北朝漢化完成,中國文化保存下來,直到今天。故如要學外國人,就應向石勒學習。
五胡漢化
鮮卑族的漢化是五胡漢化中最成功的一族,因為它處於東北部的農業區,故易於漢化。後建立北魏,統一了十六國,建都平城(山西大同)。雁門關外是塞外了。
中國的國防線,河北省只有一條,經山海關到南口。山西則有兩條,一為雁門關,其外為大青山,故山西較河北易守。文化區則在東漢、西晉曾經營過的洛陽。然董卓之亂後,再經劉淵、石勒一打已廢。
苻堅建都長安,一大批中國人逃到甘肅、寧夏、五涼等西北地區,稱為「塞外江南」。士大夫避難五涼,尚有避難東北的與鮮卑族人合作,後又打下五涼,故中國的知識分子都與鮮卑族人合作了。有此條件,故漢化特別高。後來出了魏孝文帝,極端主張漢化。他做皇帝後,其母攝政,其二十五歲時親政。他的第一大政策是遷都大同。(大同有雲岡石窟,和宗教藝術大有關係。)因大同天氣冷,地方太小,可耕之地少,且其有統一中國之野心,以南京太遠,而遷都洛陽。但人們不願遷都,想在大同苟安,且洛陽地區濕熱,大家反對。於是魏孝文帝提出南征,遂帶兵親征,時孝文帝二十七歲,眾人亦不反對。至洛陽,大雨,朝廷不好反對,遂遷都洛陽了。最重要的,此時期要推行漢化。於是下令規定:
第一,禁鮮卑人穿著胡服。
第二,禁講北語(胡語)。當時有中國士人李沖說:「四方之語,竟知誰是?(意即誰講的話對,並沒有一定。)帝者言之,即為正矣!(意即以皇帝所說的為標準。)」魏孝文帝說:「你的話犯了死罪。」可見魏孝文帝推行漢化很努力。
第三,禁北魏的人歸葬。死在何處,便葬何處,使大家可安心住在洛陽。
第四,改鮮卑姓氏。孝文自己姓拓跋氏,改姓元,稱元魏。後來與白樂天齊名的元稹,即是鮮卑族子孫。又有姓長孫的,唐時有長孫無忌。共有一萬一十二個姓,一律改為中國姓。其中唐代出了很多大人物。
第五,獎勵鮮卑人與中國人通婚,提倡混合漢化。孝文自己擁有四位王妃,即太原王氏、滎陽鄭氏、清河崔氏與范陽盧氏。以上為北方出名的大家族,崔鶯鶯之母即鄭氏。當時鮮卑人反對的很多,其兒子亦不喜歡,又反對離開大同,因為北方可以打獵,不愛穿華服,又想逃回老家,後來被賜死。
魏孝文帝用的中國士大夫很多,又建新洛陽。今日中國傳下《洛陽伽藍記》一書,專講洛陽有很多寺廟,可看出整個洛陽的市容,足以與今日西方的名鎮巴黎、柏林媲美。
?
魏孝文帝二十七歲南征,二十九歲遷都,是位青年皇帝。可惜他壽命不長,三十三歲死了。如再多活幾十年,中國可能會統一,歷史可能也會變成另一種樣式。
魏孝文漢化後,鮮卑人變了,生活得奢侈而舒服。
鮮卑內遷後,另一批外族柔然族入侵,故在北方留軍隊駐鎮以防外族,留駐的均為皇族。因此在南方的成了文化程度高的文人,在北方則仍是武化的,仍是化外人,故家族分成了兩個不同的集團。兩者相形見絀,引起北方鮮卑人不滿,後來南方的鮮卑人被打垮了。今日社會分成兩個對立集團亦是如此。故在一個民族中間不能突出有高文化的,更不應看不起低文化的人。於是北方人打進洛陽,此輩濁流打進清流。
魏孝文帝的理想並不錯,但為時只有五年,後人只學到生活的享受,卻沒有學到孔孟之道。今日我們學歐洲人的長處是可以的,但只學到坐汽車、穿西裝、吃西餐,卻是太膚淺了,應該同時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才好。
元魏後來又分成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後北周滅北齊,北方再統一,北周仍續漢化。
胡人復興中國仍靠漢化。
北魏後分成東、西兩魏。東魏為高歡篡位,叫北齊,遷都鄴;西魏為宇文泰篡位,叫北周。北齊富而大,北周小而窮,但漢化較高。
宇文泰任用蘇綽為西魏宰相,請他改革政制。蘇綽是用《周禮》的第二人,蘇綽有友人名盧辯,兩人同研習《周禮》。(苻堅時期曾請一老太太講《周禮》。)
當時北齊有熊安生,對《周禮》素有研究。北周滅北齊時,熊吩咐手下打掃所堂,說今日有人會來拜訪我,後來果有人來訪。
周武王攻入商紂都城,第一個命令要拜訪商容。
蘇綽三十多歲死,死前告訴其子說:「有件事心中不安,為了國家而賦稅加重,你以後為政,應減輕賦稅,切勿忘記此事。」後來其子成為隋朝財政學家,隋代在中國最富,賦稅也最輕。只要鄉里中有一線,便是一光明,一揚開,光明就來了,謂之一線曙光。
北周滅北齊後,隋朝楊氏篡位,再征服南朝、北朝,五胡亂華遂告一段落,中國統一,此乃北方之情況。
南朝
兩漢時期,中國重視經學與儒學。
東漢末年,黑暗日子來臨,書生沒有出路,范滂對兒子說:「好人壞人都難做。」故當時看重老莊思想。魏時有王弼注《老子》書,晉有郭象注《莊子》書,因悲觀消極不談政治而講清談,可稱是玩世的哲學。(老莊原是遁世,是隱遁出世之人。)也就是玩世不恭,混日子過,態度不嚴肅,卻仍在政府做官。
當時有位名臣王衍,石勒打倒晉後,捉到王衍,要他說出晉失敗之原因。王衍說:「此非我之責任,因我的主張不能實行。」勸石勒做皇帝。石勒對王衍說:「先生名揚四海,少壯登朝,至於白首,何會不預事?破壞天下,正是君之罪。」可見石勒偉大,見識亦了不起。
王衍一生從不說一錢字,其太太某日晚上在其床上都鋪滿了錢幣,讓其醒來時可以談到錢字,但王早晨醒來時命婢女道:「拿掉阿堵物。」王雖清高,其太太卻最喜歡錢。但他不管家事,很糊塗。這個人名氣很大,有的地方常人不可及。
石勒並沒有殺害此等養清望之人,只說他們衣冠神氣像樣,代表中國文化,不可殺。擺放著又沒有用。現今也有這一類人,他們代表著一個社會,什麼都好,風流、神采非凡,但事情卻壞在他們手裡。
東晉南渡後仍是清談,玩世不恭之風仍是照常,可見移風易俗之不易也。
《世說新語》是一部極好的兼有文學、歷史及哲學的書。自東漢末年起,完全可講述這些故事,「雖小道,必有其可觀者焉。」故不可一筆抹殺。
當時東晉有位大人物名叫桓溫的,帶領軍隊想統一中國,但未成功。有王徽之者,在桓沖(恆溫弟)手下做騎兵參軍,但不管事。當時人認為他很了不起。桓沖問徽之管什麼事,說管馬。問有多少匹馬,王徽之說:「不問馬。」《論語》中有一典故,有火藥庫爆炸,孔子問:「傷人沒有?」孔子只問人,不問馬,故王徽之說:「不問馬。」不管馬死了多少匹。徽之說:「未知生,焉知死?」又說:「西山朝來,致有爽氣。」其實學老莊應到山上去。對這種人只有用石勒的方法,只和他談天氣可也。可見魏晉時人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
後來南北朝佛教大盛。桓溫想統一中國,東晉手下亦不幫助,到了洛陽亦不能說。溫在北方遇王猛,但王猛不肯去南方。
宋、齊、梁、陳四代中,最有名的是梁武帝,他是一位好書生,篤信佛教,其子昭明太子蕭統,作《昭明文選》一書,此是《詩經》《楚辭》之後的一部重要文學彙編。梁武帝之私人道德與漢文帝、康熙帝相同。他信佛法,吃素,穿布衣,但仍關心政事。後有侯景之亂。
北方守舊尊孔,南方有新潮流、新思想。北方是胡漢合作,漢人起來統一中國。
五代十國
五代
唐代內部由於中央有朋黨之亂與宦官弄權,接著有藩鎮之亂,又有西邊之外寇及東邊之流寇作亂,故使唐代崩潰。
?
五代是梁、唐、晉、漢、周,這些朝代都很衰敗可憐。五代共有八姓十三君王,共經歷五十四年,計為:
後梁:二王,16年;
後唐:四王,13年;
後晉:二王,11年;
後漢:二王,4年;
後周:三王,10年。
以上五代原是唐時藩鎮的變相,是軍權的統治。由養子帶領親兵,寄子作王,但姓不同,故有八姓。
八姓中,後梁開國王即是黃巢之流寇朱全忠,投降唐朝後,賜名全忠。
其中尚有二王是胡人。
後唐之開國王是李克用,李姓為唐所賜。
後晉第一任王是石敬瑭,亦胡人。
後漢第一任王是劉知遠。
後周第一任王是郭威,募兵出身。
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中國歷史的傳統是一條線的,即所謂「一線頭」。外國人沒有傳統,外國的文字亦不同。中國歷史是有傳統精神的,要有政治及領袖代表傳統。今日之英王亦是有傳統,但不過九百年而已。中國的歷史傳統淵源漫長,有唐虞夏商周秦漢一直至三國,三國時有三君王,須要找出一正統,故大家爭這正統。
晉朝司馬炎說,他是接自曹魏,故晉主張魏是正統。也有人主張劉備是蜀皇正統的。
這是歷史的傳統。
晉以後是南北朝,中國人之意是南朝為正統,北朝不算,又到隋朝為正統,唐完後是宋,但唐宋之間有一段更亂的時期,同時候有許多國產生,五代不過是較大之國,故一定要找出一個正統,唐後有亂,宋接自後周。故五代成正統。
十國
至於十國,只能說割據。國是私的,正統是公的,是天下。梁、唐、晉、漢、周稱天下,稱朝代,不稱國。故中國實在有國家與天下之觀念。西洋的傳統是耶穌。中國是「治」的,如絲之有條理;西洋是「亂」的,沒有條理。日本學中國傳統,學得最似模似樣,固有「天皇萬世一統」之說。
?
錢王射潮
「代」是代表,是代替,即一代替一代,大家都朝向他,故叫「朝代」。故俗稱「唐朝」不通,應稱「唐代」。一個皇帝叫一朝,一個家族叫一代,文武成康叫四朝,自父到子叫兩朝,非兩代,這是白話文的毛病。
五代之外有十國,十國是割據,非偏安。
吳始都揚州,後遷南京即今之江南、淮南,有四皇,共歷時四十七年,較五代好,但接不上唐。
南唐,自稱唐,亦姓李,但因在南方,有三皇,39年,以南京為都,李後主為大詞人。
前蜀及後蜀,在四川,前蜀共二王,歷時35年;後蜀亦二王,共41年。
南漢,王姓劉,都廣州,五王,共67年。
楚在長江,共六王,歷時57年。
吳越,地兼江浙兩省,王姓錢,都杭州,五王,歷時84年,為最太平(錢王射潮圖)。
閩,都福州,七王,歷時55年。
荊南,都湖北江陵,五王,57年。
北漢,即劉知遠的「漢」,被篡位後退回北方的山西,四王,歷時28年。
上述十國中,只有北漢在北方。五代均在北方。當時天下是南方像樣,年代長,人壽亦較長,北方的五代差,不過是正統。
做兩年的省長不如做三十年的所長。
日、德是暴,一下子敗亡了。中國則有幾千年了,國家仍有前途,不可作苟安想。
三國時,曹魏像樣,人才眾多。
南北朝時,南朝比北朝好。
朝代短而多,打仗必多,人民生活即不安。
總之,十國優於五代。
尚有一問題,即五代十國建都,沒有一國建都長安的(長安是自古以來的天府之國),因當時長安殘破。此後的長安,在歷史上不佔重要地位了,即長安的比重從唐代以後下降了。但此是重要地區,應重新去收拾一番才好。
尚有一重要的地方,即燕雲(幽薊)十六州,分為山前八州,山後八州。在中國東北方有十六州。有幽、薊、涿、檀、新、媯、儒、武、蔚、雲、寰、朔等十六州。五代時,晉高祖石敬瑭割此幽雲十六州賂契丹。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十六州地跨河北、察哈爾、山西三省。石敬瑭之所以賄賂契丹,乃由於他攻打後唐時需要更強兵力,故向契丹討救兵,並承認為契丹之子。送契丹的十六州,宋時尚未取回,仍在遼國人手中,後又為金所奪去,接著又入元之手,至元順帝,有424年之久,直至中國統一,才回歸中國。
唐之河北三鎮,即十六州受異族統治424年之久,直至明初建都北京才再收回而統一。
故此河北三鎮十六州未接受本國文化之涵煦,已歷時600年,這是中國在歷史上之大問題。
總計,五代十國時有四大問題:
一是北方黃河流域之衰敗。
二是長江、珠江流域之像樣。
三是西北長安之沒落。
四是東北方即十六州在異族統治下,大敵易於侵入。
故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實應建都西安或北京。
中國人應知道自己的地理,自己的歷史,要天下一家,不可有分的觀念才對。
誰能跟五代十國比黑暗?
誰還能比唐朝留下的爛攤子更爛?
南北朝好歹有「元嘉之治」,有「永明之治」,有「天監之治」,五代十國有什麼?還嫌不夠亂?
南北朝好歹有峨冠博帶的名士,有丰神俊逸的詩人,五代十國有什麼?
推薦閱讀:
※《伶官傳序》一句話的問題?
※如何評價劉知遠?
※求問這首詩的真正作者?
※應該怎麼評價五代十國時期的馮道這個人?
※五代十國的出現是不是歷史的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