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最棒的攝影師是哪位?
許多古往今來國內外的各種攝影大師就不說了,因為在各種媒介中已經被介紹過很多次,包括這個問題下也有很多人提到。
我此時想說的這位,是國內一位不太知名的普通攝影師。他的名字叫做「佔有兵」。佔有兵是70年代生人,1995年部隊退伍後就去廣東打工。2000年的時候廠里辦報紙,他幫忙拍點照片,自此對攝影產生了興趣。2002年佔有兵買了第一台膠捲相機。在15年前,一個打工族喜歡上攝影是很困難的。僅膠捲的費用就是一大筆支出。開始佔有兵拍攝的都是公司里的活動、晚會之類的。甚至花花草草他也拍,荷花就拍了4年。
就這樣斷斷續續地拍了幾年,2006年報了一個攝影函授班,算是系統的開始學習攝影。學完以後,他覺得自己拍的照片,沒有生活內容,只是一些場面,不夠真實。於是佔有兵開始有意去拍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照片。等積累了一些作品後,他開始投稿,有幾幅作品被選中,佔有兵也慢慢的走進了大眾視野。
佔有兵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也適合自己的拍攝題材,那就是:拍攝工廠里的打工者。從2002年起,他就有意無意的拍攝身邊的普通打工者。到2006年後,他拍攝的主要題材都是那些各種工廠里上班的工人。
佔有兵的照片沒有炫技,也沒有名人,沒有複雜的構圖和光線。但是,他可以說是第一個長期拍攝這些打工者的「業餘」攝影師。廣東東莞是個製造業城市,有無數的工廠電子廠機械廠等。佔有兵不間斷的長期拍攝這些工廠里的打工者,為我們記錄下了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下,那些不為人知的普通人的工作日常。可能也是因為打工族出身,佔有兵的照片里總有最真實自然的情緒和氛圍。他以感同身受的博愛,為這些來來去去的打工族,刻畫了一幅幅心酸與溫暖交織的畫面。
佔有兵最著名的一副作品,就是這幅《工間休息》。兩排白色的消毒服是她們的工作時穿著的衣服。中間歪扭七八的坐著疲憊的女工。其中一位轉頭看著鏡頭,那是一張稚氣未脫的面孔,帶著涉世未深的純凈,還有茫然若失的彷徨。
還有一張作品特別打動我,就是上面這張。《手袋廠的女工在工位上進行生產。2012年6月18日,廣東省東莞市。》這個正在工作的女工,沒有看手裡的操作機器,眼睛看向前方卻沒有焦點,迷茫空洞。這是很多打工族的日常狀態,他們不知道未來在何方,他們也沒有能力去掌控未來。只是日復一日的重複手裡的操作,直到命運來把他們安排。
下面再放一些佔有兵老師的作品,給你欣賞
如果想看更多資料,可以去搜索「佔有兵」,有一些採訪。
我是頭條號:攝影的秘密點擊我頭像關注學習更多
夢幻主義造夢師【Tim Walker】
英國時尚攝影界的明星攝影師,他的作品荒誕、怪異,想像力非凡、色彩運用夢幻浪漫且人物造型出格奇異
他鏡頭下的一代傳奇超模凱特莫斯
一向以性感示人斯嘉麗,攝影師挖掘出了她怪異神經質的一面
女王Tilda Swinton
Tim Walker鏡頭下的影像總是架構於真實的場景,內容卻怪誕荒唐,彷彿介於真實與幻想之間的飄渺地帶,令人莫名神往。也正是這一種神秘,令他的作品自90年代末期至今,幾乎月月登上世界各地的VOGUE與各大時尚雜誌
但這些你以為是用特效做出來的畫面,其實都是現實發生的事,2011年英國版《Vogue》在Namib Desert的拍攝中,Agyness Deyn身邊真的站著一頭獵豹,獵豹的父母被偷獵者射死後便被當地部落撫養長大
西太后Vivienne Westwood
British Vogue, October 2009
中國當紅超模雎曉雯那股子鬼馬精靈的勁表現的淋漓盡致
Tim Walker苦心經營的影像世界,是一個現代都市裡被遺忘了美好的童話
攝影的歷史有近兩百年了,誕生了無數的攝影名家,形成了眾多的攝影流派。
在我的印象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攝影師,是法國攝影家布列松。
布列松的攝影作品和攝影理念,影響了一大批人,布列松所創辦的瑪格南圖片社,至今依然是攝影界的學習標杆。
布列松,一生堅持決定性瞬間理念,給我們留下豐富的精神遺產
我看過很多有關布列松的攝影圖書、文章、評論,我覺得,布列松應該說這個世界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攝影家了,沒有之一。
在攝影更加多元化的今天,布列松告訴我們,攝影就是攝影,攝影不是繪畫,攝影就是瞬間的藝術,要抓拍,不要擺拍,真實是照片最大的生命力……
當然,我不反對其它的攝影流派,自己也沒有完全堅持遵循布列松的理念去拍攝,但是,在我心裡,我只認可布列松這一派的攝影創作作品是真正最偉大的攝影作品。
對於很多初學攝影的人來說,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正本清源,學攝影,應該先從布列松學起,嗯,學攝影的第一課,應該講授布列松的攝影理念,欣賞布列松的代表作。
即便你以後從事商業攝影,廣告攝影,影樓攝影,即便你以後只是喜歡風光攝影,但是,我覺得,攝影的第一課,還是應該從布列鬆開始講起。
只有真正知道了布列松,理解了布列松,那麼我們才能真正看清楚攝影的價值,才能最終客觀看待所有的攝影流派,才能最終找准自己該主攻哪個方向。
否則,就永遠恐怕都是只能拍攝精美的垃圾照片了。
當代有很多攝影大師,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Yener Torun。他甚至不是學攝影的,是一位建築書。他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用手中的相機挖掘到了伊斯坦布爾的另一面。
提起伊斯坦布爾大家總會覺得有異域風情,但Yener Torun,把這個城市的摩登時髦感全部記錄了下來。可以說是我曾見過的最美的色彩搭配了。
所以在他的照片里,標誌性的特徵就是,明亮的色彩、粗放的線條和簡單的幾何形狀,非常極簡主義。
「這些幾何形狀、色塊圖案幫助我重新定義了規則,從而使這些建築不再僅僅作為建築而存在。構圖的時候,我喜歡把亮色、粗線條、幾何塊、光影通通融合在一起,賦予建築全新的意義。看照片的人也可以從不同人物與場景的結合獲得新的藝術感受。」
一幅好的攝影作品,往往蘊含著許多的小細節。就像當時聽Vogue攝影展策展人說過的,別的照片都是一張照片,但Vogue的照片,是一場電影。
「通常,所有的這些細節,都是耐心等待機會的結果。」
薇薇安·梅耶。既是保姆又是攝影師。
2009年過世的薇薇安·梅耶(Vivian Maier)本來會以一個普通保姆的身份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但是隨著她所拍攝的十萬多張照片和底片被發現和擴散,一個女攝影師的傳奇故事逐漸被揭開。首先,薇薇安拍攝的幾乎每一張照片都有大師之相,也難怪有人形容其為「張張感人」;其次薇薇安謎一樣的身份在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之下,逐漸演變為越來越傳奇的故事。「街拍女王」的頭銜取代跟隨薇薇安40年的保姆身份,這樣的轉變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好奇心。
她的部分作品。
深夜的街頭,保安和酒店的侍衛正在拖走影響酒店生意的酒鬼流浪者,從他們的衣著上,可以看出明顯的階級屬性
一位孩子正在啼哭著面對著鏡頭,然而她的父母卻全然不顧,正與其他人爭吵著
街頭,一名城市警察正在試圖將在這裡不法經營的商販帶走,而他們的表情和眼神說明了這是一個存在巨大等級差距的城市
一位深沉的成年人的肖像,他臉部的肌肉與毛孔在光線的作用下更為明顯
一位在芝加哥郊區公路上休息的汽車司機,他身著標準的三件套服裝正躺在座椅上等待著僱主
芝加哥街角玩耍的孩子,恰好經過的老人與孩子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007年地產經紀人,跳蚤市場賣家約翰·馬羅夫(John Maloof)為寫當地公園的小冊子找舊照片時,在舊傢具拍賣場買下一箱薇薇安·梅耶的底片和照片。據說那是一個民用倉庫收不到租金拿出來抵賣的許多舊傢具及雜碎物件的一部分。馬羅夫沒有找到他想要的照片。不會攝影的他剛開始也不知道怎麼處置這批底片和照片。後來馬羅夫有時間仔細整理這批底片和照片,慢慢也喜歡上了攝影。並且有意識地在跳蚤市場收集薇薇安·梅耶的照片底片膠捲。
馬羅夫哥哥的朋友羅恩·斯萊特里(Ron Slattery)一直在收集舊照片。斯萊特里在2007年同一次拍賣時也買下了一批薇薇安·梅耶的膠捲。他也曾將梅耶的照片貼到自己的舊照片網站上。那時候沒有人知道薇薇安·梅耶是誰。生活窘迫的斯萊特里沒有醫療保險,為付醫療費他將他收集的薇薇安·梅耶膠捲的大部分,以一美元一卷的價格,共1000卷賣給了馬羅夫。
馬羅夫一共收集到100,000多張底片,2,000多卷還沒有沖洗出來的膠捲,3,000張照片和許多8毫米影片。時間跨度大約是六十到七十年代。到2009年,馬羅夫在幾個論壇攝影請教攝友之後,建立了「薇薇安·梅耶攝影博客」。
傑夫·戈爾茨坦(Jeff Goldstein),從跳蚤市場聽說了馬羅夫收集薇薇安·梅耶照片的事兒,也加入了收集的行列。他先從斯萊特裏手里買下57張照片,並了解到2007年拍賣時還有其他買家買下了另外一批薇薇安·梅耶的照片底片。功夫不負有心人,戈爾茨坦最後找到那個買家並買下了那些照片底片。目前戈爾茨坦收集到12,000張底片,700張照片,20個影片和許多反轉片。時間跨度大約是五十到七十年代。
就這樣,薇薇安·梅耶的攝影開始慢慢浮出水面。其規模,其質量,其時間跨度令人震撼。
那麼,薇薇安·梅耶又是誰呢?據紐約時報的報道,薇薇安·梅耶1926年生於紐約。因為母親是法國人,她從小在法國長大。1951年薇薇安從法國回到紐約。1956年搬到芝加哥,在那裡她做了40年的保姆。薇薇安喜歡在休息日周日拿著她的祿來福來相機到處走到處拍。她從來不和別人分享她的照片,有一大部分照片因為沒有沖洗出來,連她自己都沒有看到過。可惜的是,薇薇安沒能知道多少人喜歡她的照片,她在2009年就過世了。
儘管有僱傭過她的家庭出來說一些她的事,儘管她常去買膠捲的照相店認識她,但因為她的內向,到目前為止,薇薇安·梅耶是還是神秘的,到底她是誰?有過什麼樣的人生?為什麼拍了一輩子的照片又不去沖洗出來看?為什麼不沖洗出來還不停地拍攝?
也許等所有薇薇安的底片都衝出來後,所有薇薇安的照片都看到後,所有她拍的8毫米影片都公開後,我們可以從那裡看到薇薇安·梅耶一生的星星點點。
但也許薇薇安·梅耶將永遠是個謎。她給我們留下的,只是她的攝影作品。
那麼,薇薇安·梅耶又是誰呢?有過什麼樣的人生?她是哪裡學的攝影呢?為什麼拍了一輩子的照片又不去沖洗出來看?為什麼不沖洗出來還不停地拍攝?
2009年4月的一天,馬羅夫在其中一個盒子里找到一個沖膠捲的信封,上面用鉛筆草寫著:Vivian Maier。馬羅夫趕緊再次在網上查找,驚奇地發現Vivian Maier的名字出現在芝加哥論壇報的訃告欄里,是前幾天剛剛過世的。發訃告的是約翰,萊恩和馬修。他們留下的地址和電話都不準確,馬羅夫試圖通過芝加哥論壇報和他們聯繫也沒有聯繫上。線索斷了。
2009年5月18日馬羅夫專門建立了一個薇薇安·梅耶博客,並逐步開始貼薇薇安的作品。2009年10月9日馬羅夫在照片分享網站Flickr.com貼了一個專題「我該如何處理這批照片」,反映很熱烈,馬羅夫也得到許多熱心的建議,這些都增加了他整理出這批照片的動力。
馬羅夫隨後在另外一個盒子底部發現一個高地公園地區的地址,上面的名字是俄夫仁·根斯堡(Avron Gensburg)。仔細調查之後發現俄夫仁·根斯堡的確住在這個地址,而且他的三個兒子的名字是約翰,萊恩和馬修,正是在芝加哥論壇報發訃告的那三位。就這樣,從根斯堡家開始,馬羅夫總算找到一些了解薇薇安·梅耶的人。
薇薇安是1956年應徵根斯堡家登在報紙上找保姆(Nanny)的廣告到他們家的照顧他家三個兒子的。這一做就是十六七年,一直到1972年孩子們長大成人薇薇安才離開根斯堡家。薇薇安不太願意提起自己的過去,誰也不知她怎麼會來芝加哥做保姆。但薇薇安很直爽,從不隱瞞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尤其喜歡對政治和電影發表評論。根斯堡太太南希印象中薇薇安對做保姆興趣不大,只是她不知道還可以做其它什麼。根斯堡太太覺得薇薇安是很有品位有教養的女士,而且看上去像法國人。
儘管她有濃重的法國口音,但薇薇安·梅耶並不是法國人。根據從根斯堡家找到的薇薇安的出生證,薇薇安·梅耶1926年2月1日出生於紐約,母親是法國人瑪麗亞·若索·梅耶(Maria Jaussaud Maier),父親是奧地利人查爾斯·梅耶(Charles Maier)。薇薇安4歲時,父親就不再和她們在一起了,原因也無從查起。在1930年的人口普查中,薇薇安和她母親的名字出現過,但那時戶主名字是49歲的法國婦女珍妮·貝特朗(Jeanne Bertrand)。珍妮·貝特朗是小有名氣並得過獎的人像攝影家,也認識紐約惠特尼博物館的創立者格特魯德·范德比爾特·惠特尼(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但是沒有人知道珍妮和薇薇安母女的故事。
從1956年到1972年在根斯堡家做保姆的日子是薇薇安最安穩的17年,根斯堡夫婦尊重她,孩子們喜歡她。薇薇安將專門留給她用的廁所改成了暗房。「不讓我們進她的暗房」,俄夫仁·根斯堡先生回憶說,「儘管我們也沒想過要進去」。從來沒聽說薇薇安約朋友見面,也沒有男朋友,更不用說丈夫了。在薇薇安不用工作的日子裡,她要不去看電影,要不就將自己鎖在暗房裡,但是最多的就是到處去拍照片了。脖子上吊著祿來福來相機成了薇薇安的經典形象。
1959年到1960年中有6個月,薇薇安一個人去周遊了世界。儘管薇薇安不怎麼聊起自己的家庭,根斯堡先生記得薇薇安繼承了一小筆遺產:法國阿爾薩斯(Alsace)一個小農場的一部分。薇薇安兌現了屬於她的那部分並用這筆錢去了洛杉磯,馬尼拉,曼谷,北京,埃及,義大利,法國,再回到紐約。「如果她想好去哪裡,她就會去」,根斯堡太太南希回憶說,「你也完全不必去問具體她去哪裡的。當然你可以問….可是,薇薇安是很注意自己隱私的人。」
薇薇安也會給他們看她拍的根斯堡家孩子的照片,但從不會送他們這些照片。「如果你喜歡一張照片,你就得花錢買。」 太太南希說。但是她相信薇薇安也不是願意靠照片謀利的人。「就像畫家不捨得出賣自己的畫一樣,薇薇安非常喜歡自己拍的每一張照片。」
薇薇安在1972年離開根斯堡家時帶走了她所有的東西,卻隻字不提她去哪裡做保姆。就是後來時不時回根斯堡家看望她帶大的孩子們時,也從來沒有提過她在哪裡工作。薇薇安的故事還不完整,但看來她一直在芝加哥的北岸地區做保姆。
其中一家是著名電視主持人製片人菲爾·丹納休(Phil Donahue)。丹納休1974年將他的電視節目搬到芝加哥後就和妻子分居並離婚。薇薇安在丹納休家照顧他的4個孩子不到一年。和根斯堡家不同,這家的孩子不怎麼喜歡薇薇安。他們覺得她是古怪的法國女人,帶他們去奇奇怪怪的地方,做的三明治很難吃。丹納休當時12歲的小兒子詹姆斯記得薇薇安經常在附近轉悠拍照片,一身裝束有點像瑪麗亞·川普(《音樂之聲》中保姆的原型)。丹納休也記得薇薇安經常在拍,但卻不記得見過照片。「有一次見到她在拍垃圾桶的裡面。從來沒有想到過她做的事有什麼藝術價值。」 丹納休說。
1987年薇薇安到烏瑟斯金(Zalman Usiskin)家做時,她隨身帶著30年的攝影積累。丈夫扎爾曼(Zalman Usiskin)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教授,太太卡倫(Karen Usiskin)是教科書編輯。他們記得在面試薇薇安時,她就清楚地表明:「我必須要告訴你們我可會帶著我的一生來的。而我的一生就在一個個盒子里。」 烏瑟斯金告訴她沒問題,他們家有個大車庫。「可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的是,薇薇安真的帶來了200多個大盒子。」他們將她的盒子放在倉庫里。她在他們家做的這一年多時間裡,沒有人碰過這些盒子。烏瑟斯金記得她對孩子們很好,但對其他人就沒有那麼好了。太太卡倫感覺她不喜歡買貴重的東西:「我想薇薇安將自己定位成窮人,並為此自豪。」
美國著名攝影大師安德烈·柯特茲,用長達73年的攝影生涯詮釋了自己的攝影理念。他對後來的許多著名攝影大師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如布列松的對角線,卡帕的戰爭報道,曼·雷的超現實,布拉塞的夜間攝影等等,或多或少都受到攝影大師安德烈·柯特茲的影響。我們通常把這些人稱作攝影大師,而柯特茲可謂是大師之師。
(柯特茲寶麗來自拍照)
柯特茲有著偉大攝影家必不可少的兩個特質,即對這個世界、人與生命的不倦的好奇心,和精緻的造型感覺。柯特茲影響了半個世紀的現代攝影,但他的理論並不複雜,他的作品自然而然。柯特茲是最早實踐夜間攝影的先驅之一,其代表作是《閃電》。但依照當時的技術,根本無法拍出這樣令人震驚的閃電。怎麼拍的,至今是個謎。柯特茲也是幾何構圖的先驅之一。據了解,布列松的幾何構圖即源自柯特茲。不同的是,柯特茲的幾何法則隨意自然,布列松則極為陽剛。布列松的對角線構圖更為複雜,這是現代攝影史上最為醒目的構圖線索和精神線索。
另外,布列松式的等待、「決定性瞬間」的理論都源自柯特茲。看看柯特茲的三幅《默頓》,你就會明白好照片是怎麼等出來的。同樣,以幾何構圖和人物精神表現高潮為準則的「決定性瞬間」理論也是來自柯特茲所謂的情感在先的「精確性瞬間」概念。
沒有任何一位攝影大師對光影的細膩感堪比柯特茲。這是自然的光影,既單純又豐富,而非刻意的營造。
攝影師皮特·特納(Pete Turner),作為彩色攝影方面的先驅,在彩色攝影剛剛興起時,他就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他對色彩、幾何形狀的把握能力超過其他任何攝影師。
1964年,他在肯亞安波塞利國家公園(Amboseli National Park )執行拍攝任務,突然,一隻孤零零的長頸鹿從他面前空曠的平原上飛奔而過,脖頸高聳,巍然矗立在地平線上。特納用鏡頭將這隻長頸鹿的孤獨感全然捕捉了下來。
由此拍出的幻燈片(又稱作正片,譯註)曝光過度,不過特納還是通過翻拍和濾鏡將其保存了下來,並把它變成了一張壯觀而怪異的全新照片。
偏離現實的手法在特納的攝影作品中屢見不鮮。早在Photoshop圖片編輯軟體出現之前,他就已經是玩轉色彩的老手。他為雜誌、廣告和專輯封面拍攝的攝影作品,色彩飽和度都非常高。
在攝影博物館喬治·伊士曼之家(George Eastman House,另有譯作喬治·伊士曼故居、喬治·伊士曼紀念館,譯註)製作的視頻中,特納說:「我使用的顏色都很鮮艷。我喜歡把色彩的飽和度推到極限。」該博物館位於羅切斯特,曾在2006年和2007 年展出特納的作品。
攝影師傑瑞·尤斯曼(Jerry Uelsmann)是特納的大學同學,擅長拍攝各種黑白攝影作品。他在一封郵件中說,自己曾經告訴特納,當他看到特納色彩飽滿的攝影作品時,「有想舔一舔它們的衝動」。
經歷了 60 年的職業生涯,特納於 9 月 18 日因癌症在位於紐約州長島溫斯科特的家中去世,終年 83 歲。
特納在世界各地取景,運用高飽和度色彩,創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攝影作品,有些更是被選作唱片專輯的封面。
誰不重要,重要
是看自己學到了什麼
要學習大師,也要相信自已。能者為師,除一點運氣外,主要是練出來的。
推薦閱讀:
※有沒有什麼簡單方法就能拍出高大上的照片?
※如果把眼睛當做是一台攝像機,那麼它在如今的攝影工具里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胡楊林要怎麼拍?
※不考慮日本品牌,中端微單或高端卡片機有什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