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建文帝化妝出逃之後,皇后馬氏為了掩護他,命令太監放火燒城,然後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宮之後,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太監、宮女們迫於壓力,便慌稱建文帝以自焚而死,並指認皇后的屍體就是建文帝,此時火中找出的屍體已被燒的面目全非,難以辨清,就這樣朱棣信以為真,沒再追究。
有人甚至還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後的隱居之所,貴州安順平壩縣境內的高峰寺。據《平壩縣誌》記載:高峰山寺內齋堂地下有一個藏身洞,洞底有一塊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跡塵知空般若門。"的銘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塊石碑上刻有開山祖師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經過。以此,後人推測此處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後的歸宿之地。
建文帝歸隱貴州高峰寺為一種說法,還有人認為,建文帝出逃之後沒有去貴州,而是就近在在蘭溪市東山上的一座古寺歸隱,東山又名皇回山,是金華山脈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傳建文帝在此削髮隱蹕的傳說,並說寺院中還保留有建文帝的隱居之處和古碑遺迹。在寺院的大殿內,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兩旁分別為伴帝出家的楊應能、葉希賢兩人,殿內的後壁繪有建文帝遜國出逃的路線。此外寺院內還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後所作的幾首詩:"百官不知何處去,惟有群鳥早晚朝";"塵心消盡無孝子,不受人間物色侵"。詩中意蘊飽含倉皇出逃,歸於世外的無奈和憂傷,為建文帝歸隱於此,又添一證據。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建文帝從南京城逃出之後,輾轉來到泉州,流落到海外,後來明成祖繼位之後,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傳說,建文從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後,見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軍隊圍阻,因此不得不化妝南下,輾轉來到武昌羅漢寺。羅漢寺的住持達玄和尚,看過建文帝的度牒後,趕緊將建文引入寺中躲藏。過了一段時間後,建文帝等人見此處易於被燕王的爪牙發現,他們又在達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做船前往泉州開元寺,然後輾轉逃到海外。據《泉州開元寺志》記載,當時泉州開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羅漢寺住持達玄和尚的弟子。建文帝來到泉州開元寺之後,便隱匿寺中,派人尋找出逃海外的機會。終於有一天,他們坐上了一個阿拉伯商人的貨船,隨行來到印度尼西亞的蘇門達臘島,開始在此隱居,據說,當地的華人,至今仍在每年農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舉行隆重的拜"皇爺"之禮。
關於建文帝的生死和下落自古至今一直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對於此,每一種說法都只能說是一家之言,因為沒有哪一種說法說自己有十分確鑿的證據,說歷史事實就是這樣。也許建文帝的生死與下落真的如其它歷史之謎一樣,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千古懸案。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由於太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先於朱元璋死去,所以便由朱標之子朱允文繼位,史稱建文帝。建文帝繼位不久,其叔叔朱棣就以清君側之名,發起了篡位之戰「靖難之役」,1402年,京城被攻破,大火衝天,從此建文帝不知去向,民間流傳甚多,成了幾百年的懸案。
根據明史記載,在皇宮內發現燒焦的屍體,就認定是建文帝,於是就厚葬之。朱棣還輟朝三日,以示哀悼。但是,後世人們普遍對此說法存疑,提出了幾個疑點:一,燒焦的屍體如何認定為建文帝?二,如果是明史官方記載的備厚禮葬之,那麼墳墓在哪裡?三,建文帝好歹也是個皇帝,要實行天子之禮,如此規模的葬禮,怎麼可能不為人所知,除了官方,怎麼沒有其他人記載?這種事情不留蛛絲馬跡是不可能的。
不過官方如此記載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建文帝的人看到群龍無首,從而各自散去,有利於朱棣的政治上主動,也在稱帝掃除了障礙。後來也說朱棣為了找建文帝,以派人找張三丰的名義找了二十多年,讓鄭和下西洋的首要任務也是尋找建文帝,足以說明建文帝死於宮中大火的結論是草率的。一百多年後明神宗向張居正打聽建文帝的去處,張居正回答說:「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而去,不知所蹤」。由此可見,在當時背景下,內閣首輔的回答也印證了建文帝不會死於大火之中。
那麼建文帝到底去哪裡了呢?有明史考證,馬生龍鳳凰記事云: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深思遠慮也……其他還有不少建文帝從地道逃走的傳說。既然說逃走了,就要先確定逃走的可能性。首先要考證地道是否存在呢?在幾百年後終於有了新的發現。1978年,在南京太平門附近,在明代皇宮的舊址上,建設一家工廠的時候,挖出了一條地道,從挖出的情況看,地道高約2.5米,寬2米,跟史料記載的相符。不過當時還不能認定這條地道是否通明向皇宮。2005年6月,對此頗有研究的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季先生得到一條線索,在南京清涼山旁邊的國防園,發現一個明代涵洞,季老先生隨即到現場考察,發現涵洞位於原明故宮的宮城外,通過勘察,涵洞與之前發現的地道可以連通,就此,可以認定,明代皇宮確實有地道可以通向宮外,那麼,沒有建文帝燒死的證據,又有了出逃的地道,所以建文帝從地道逃走存在很大可能性。
那麼建文帝逃到哪裡去了呢?這裡先說一個人物,就是姚廣孝。姚廣孝是個和尚,為朱棣奪取皇位立下汗馬功勞,朱棣登基後,姚廣孝離開朝廷,朱棣賜給他江蘇吳縣境內的穹窿山為修行之地,是朱棣極為敬重的人。
在《姚廣孝傳》的記載的一條線索,當年建文帝出逃後,朱棣抓捕了他的主錄僧傅洽,因為這個傅洽將建文帝救出藏匿了起來,朱棣因此關了他十幾年,等到姚廣孝暮年的時候,姚廣孝從江蘇突然來到已是明都的北京要求朱棣放了傅洽,並且對朱棣說了個消息,具體怎麼說的現在不得而知,但在姚廣孝所寫的《逃虛子集》中,敘述自己救了一個五馬貴人,這個五馬貴人很可能是建文帝,所以,姚廣孝要求釋放傅洽,並且能說服放人的理由只有他知道建文帝的下落。為了考證這一點,從江蘇吳縣的明清時期《蘇州府志》中的《吳縣誌》中找到一條記載:「積翠庵,一名皇罵庵,明建文帝遜國時移駕於此」,而這個積翠庵就在穹窿山腳下。更奇怪的是在這裡發現了皇墳,這個皇墳還有世代相傳的守墓人,並且從皇墳附近還找到兩座雕龍柱礎。在村子裡還有塊石碑,石碑上刻有「皇駕庵明建文帝遜國於此」的字樣,這和《吳縣誌》的記載一樣,還在穹窿山附近流傳著關於建文帝的傳說,就是朱棣根據姚廣孝的說法派人找到了建文帝,並且深談了一次,從此再無後話。
綜述,建文帝沒有燒死,而是和傅洽逃出了皇宮,朱棣得到消息後抓了傅洽,但傅洽一直沒有說出建文帝的下落,朱棣先後派人尋找,包括鄭和下西洋,直到姚廣孝暮年之時,到北京見了朱棣從中遊說,經過叔侄兩人見面,朱棣得知建文帝並無再起之心後,放過了他。這也是至今最為靠譜的說法。
黃巢、朱允炆、李自成這三個「失敗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下落不明的幾個出名人物,數千幾百年以來,一直飽受爭論。
最為主要的結論只有兩個,一個是死了,一個是出家做了和尚。其實前者更為可信。但是出於對他們廣泛的同情,以及死亡的不確定性,讓大眾更加願意相信他們在丟掉皇位後,依然活著。過著不為人知的隱秘生活。
還是說問主的問題吧,關於朱允炆的下落。
【朱允炆像】
朱允炆燒毀南京都城後,下落目前有以下三個說法。
一:正史中說,朱允炆被燒死了(或自焚),但是朱棣登基後,一直派遣胡濙去尋找朱允炆,鄭和七下西洋,有觀點認為,也是出海去尋找朱允炆(這個不大可靠)。但胡濙去尋找朱允炆,這是有明確記載的。從這一點上來說,連朱棣都認為朱允炆是沒有死的。正史上說的燒死,只是為了給後世一個合適恰當,對朱棣繼承皇位穩定性和鞏固性的說法。
有史料記載,胡濙最終是找到了朱允炆,並和他做了交談。又有史料說,胡濙聽說朱允炆已經出海了,朱棣這才派遣鄭和下西洋去尋找。但永樂3年鄭和就開始了下西洋的偉大壯舉。胡濙在民間尋找朱允炆長達十幾年的時間。時間點上根本對不上。再者,朱棣派遣胡濙尋找朱允炆十幾年,不可能在真找到後還放過朱允炆。
綜合這些史料,可見胡濙極可能並沒有找到朱允炆,鄭和下西洋和尋找朱允炆完全無關。而只是朱棣的外交政策措施。
【朱棣像】
二:做了僧人。這個說法最受吃瓜群眾的歡喜,說法也最多。朱元璋早年做過和尚。在傳位朱允炆時,也考慮到了,九大塞王的威脅,所以知道朱允炆很可能守不住江山,就預想給他準備了僧衣,還有專門用來逃跑的地道,讓朱允炆在失去皇位後能順利逃跑。
但是這一說法,仔細一分析,根本就不可靠。如果朱元璋料到朱允炆會被叔叔們篡位。肯定就不會在懿文太子死去不久,就立了朱允炆為太孫。在皇位繼承上肯定會有更多的考慮才對。再者,如果朱元璋為了遵守宗法制度,而立朱允炆為太孫,擔心他守不住江山,肯定也會幫他做一番安穩的謀劃,對塞北九王的權利進行一番抑制。但朱元璋什麼都沒做。朱允炆被立為太孫後,也沒有發生過什麼國本動搖的危機,所以說朱元璋不可能為朱允炆早就謀劃好了「失敗」後的打算。
但是這並不能完全否決朱允炆後來就沒有做和尚的可能性。畢竟他燒毀都城後,自己也是可以逃走的。為做和尚,是隱藏身份的最好辦法。
【朱棣破南京城】
以下是朱允炆做了和尚的一些史料記載:
【湖南永州新田縣發現明代遺址大觀堡,該古城堡工程規模宏大,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石頭壘成的堡壘周長346米,城牆殘高4米左右,疑為建文帝避難行宮。後經部分文物和史學專家多方求證,認為建文帝極有可能避難新田,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商傳認為「建文帝蹤跡永州(新田)說出來最晚,但材料最硬」,「「在全國多處出現的建文帝『下落說』中,有的是傳說,有的只有族譜,而只有新田縣有相關碑刻」, 「使建文帝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成為關於建文下落的一種很重要的說法」.
該說主要的證據有(不完全統計):1、龍池寺遺址碑刻記載「夫山曰安曇寺曰龍池」、「自大明皇朝先師鐵峯悟真流亡」、「剃本靖為僧『燕師』」等;梅木塘碑刻記載「聖帝之壽誕,為同人之嘉節,首士齊集虔誠致祭……誓詞惟皇上御極之年歲次月日等謹以……二帝神位前曰,惟二帝職司陰鑒」等。2、大觀堡遺址3、其他文物:象牙朝笏;道教神仙人物長卷畫;4、《史氏族譜》記載(二)東明寺說
【朱允炆和尚雕像(存疑)】
萬曆《錢塘縣誌·紀制》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有遺像「。(《杭縣誌稿》卷八)「相傳朱允炆遁跡至此,時旭日始旦,題曰東明。自歸國後,方知為帝。今范其遺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銀「。明代嘉靖年間《留青日札摘抄》、清代康熙年間《湖堧雜記》中也都有記載。
據2010年12月7日,餘杭縣史志辦張炳林先生從上海圖書館發現《東明寺志》,翻開第一頁,上面寫著「東明寺志敘「五個大字。《東明寺志》(三卷)清釋湛潛篡,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版本。寺志中是如此記載:「迨壬午金川變作,啟篋得楊應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運數巳定,乃僧服出遜,由吳興至錢塘遁棲東明山,親灸旵祖座下,凡六載,跡漸彰乃辭去。「由此可見,朱允炆到東明寺出家為僧不是空穴來風,是確有其人其事。當年眾僧們皆尊稱朱允炆為「應能問道老佛「,寺志中還特地將「應能問道老佛「排列在祖師堂的第二位置,僅次於東明禪寺的開法祖師慧旵,明白無疑確定了東明禪寺與朱允炆之間的密切。其中還披露了二個重要信息:所謂「靜室「一是當年東明寺開法禪師慧旵禪師的閉關之處,二是朱允炆在東明禪寺出家為僧的居所,這是初聞。
【朱允炆和尚像(存疑)】
東明寺大雄寶殿內右側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對聯:僧為帝,帝亦為僧,一再傳,衣缽相授,留偈而化;叔負侄,侄不負叔,三百載,江山依舊,到老皆空。
朱允炆親手植之桂花,經過日寇焚燒,僅剩樹榦。但大難不死,第二年又綻新枝,現枝高葉茂,秋季花開,香溢四野,且金銀雙色各半,傳為奇談佳話。孟將殿,原有座小廟現已毀,不知是否屬實?民間稱之「罵將殿「。 相傳明成祖派一位朱允炆當朝時的武狀元出身將軍追殺朱允炆。追至東明山,朱允炆痛斥其助紂為虐。他進退兩難:遜帝有恩,今上難違。回京又無顏復命,終而自殺。因該將軍姓孟,後人建孟將軍廟以資紀念。】
【紅崖天書(傳說為朱允炆手跡)】
三:做道士說:【據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宮觀為掩護,巧妙修築了「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關石雕、楹聯、三清山石刻260餘處,留下了「風流建水翁承贊,樽酒論文千載同「、「方豪上「、「都俞脫生「、「壺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隱逸文化密碼。】
為僧為道,其實殊途同歸,都指明朱允炆逃離皇宮後,以僧道的身份隱藏了起來。而且證據頗多。但這些仍舊不足以揭露朱允炆的真實下落。
【東明寺(傳說為朱允炆出家寺廟)】
另有說法是,朱允炆的舊臣,也曾告別家人,追尋千里苦苦尋找朱允炆,時間長達四五十年之久,也就是一直到了朱詹基,朱祁鎮的時代。並且那位舊臣還在家譜里做了說明,自己最終見到了朱允炆,並想把朱允炆帶回家裡供養。但是被朱允炆所拒絕。舊臣回到家裡時,不久就病逝了。這一說法讀來最是令人感慨。
因此,朱允炆的下落到底為何,至今仍舊是一團迷霧。只能繼續眾說紛紜下去了。
以下為朱允炆逃離皇宮後,隱藏期間創作的詩詞作品(存疑):
峰如巢風彩,崖似卧龍文。
有夢難圓,塵世著魔迷木性;
無風易醒,洞泉悟道靜凡心。
【朱允炆墓地(存疑)】
家從京畿而來,回首五嶽峨眉,
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堯舜以後,
伉懷秦皇漢武,如我王孫曠古今。
如果朱允炆在燒毀皇宮後真的逃離了出去,並且以僧道之身隱藏起來,那麼這些作品有可能真是他的作品。如果他在燒毀皇宮後,被燒死了,那這些作品就只能是後人託名的作品了。
【明室正史】載,朱允炆逃出皇宮,並非一人,當時有貼身侍衛十四人,內中有開國重臣徐達的小兒子徐前,常遇春的第五子常峰山,湯和的小兒子湯正。太監七人,宮女九人。為不讓朱棣懷疑,朱允炆沒帶自己的妻妾。他們離開京城,一路來到昆明,在昆明岩石山一帶,開始了長達十三年的隱居,朱棣雖然獲得了皇位,朝中舊臣是敢怒不敢言,貌合神離。朱允炆又從昆明遷移到四川,最後到了陝西,化名李上佛,後來一直延用李姓,隨身的九個宮女,都成了朱允炆的妻妾,朱允炆生子十六,在朱棣死後,朱允炆之子與徐前等功臣之後曾盜朱棣皇陵,火燒朱棣屍骨。朱允炆死後,葬在陝西武陵山,後人不忘血海深仇,廣交天下英雄,慢慢發展到30萬人馬,遂起兵反明,李自成就是朱允炆的十三代孫,最後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也算報了朱允炆之仇。朱允炆在逃亡過程中,悲痛欲絕,實實刻刻想念傳位給自己的爺爺朱元璋,即便陪上性命,也要回去祭拜爺爺,無人能阻,沒辦法,徐前,常峰山,湯正等幾家功臣之後,保著朱允炆回家祭祖。他們一路夜行,一日,途經九龍山,已是半夜時分,忽見山腳下有一束燈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正依門而盼,老者看到朱允炆,雙膝跪拜,朱允炆仔細觀看,正是為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劉伯溫。朱允炆雙目含淚,扶起劉伯溫。劉伯溫道:我在此已等侯主公很久了。那天晚上,劉伯溫為朱允炆分析了眼前形式,勸朱允炆要忍常人所不能忍,要珍惜自己有用之軀,北上出關,女真族已經反明,多次征戰,明軍都大敗而歸,劉伯溫勸朱允炆聯合北方少數民族,等待時機,劉伯溫說完,喊出自己的小兒子劉仲熱,讓他跟隨朱允炆而去,劉仲熱深得其父真傳,運籌帷幄天下無敵。朱允炆聽了劉伯溫的【屋中對】,放棄祭祖念頭,回到陝西,派自己的大兒子朱滅棣,二兒子朱繼祖,三兒子朱萬恨,以及徐前,常峰山,湯正,等幾位戰將,一起去了當時的金國,朱允炆長子朱滅棣,貌如金童,儒雅俊美,金國國王努爾哈一生無子,唯有一女,努爾敏,和朱滅棣一見鍾情,誓嫁朱滅棣,努爾哈也知道無論怎麼說,朱滅棣也是大明嫡皇子,遂把朱滅棣招為女婿,努爾敏為朱滅棣生八子,努爾哈死後,朱滅棣做了金國的皇帝,把金國軍隊分別交給自己的兩個弟弟和六位功臣之後掌管,就是後來的八旗兵,朱滅棣在劉伯溫之子劉仲熱的輔佐下,日益壯大。到了皇太極這代,已經是朱滅棣十三代孫了,在瀋陽建立了大清,後來清兵入關,皇太極帶著自己的家譜,親自到朱允炆墓祭祖,至於皇太極與李自成的恩怨,那是老朱家的家風,骨肉相殘。為什麼大清那麼打壓明朝遺俗,大興文字獄,就是要不承認朱棣政權,為自己先人朱允炆皇帝報仇。不過金庸在【書劍恩仇錄】里提到乾隆皇帝與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是親兄弟,並非空穴來風,金庸曾經去陝西幾百次,李自成後人才給老金看家譜,李自成撤離北京後,也走了他祖宗朱允炆的老路,隱姓埋名,李自成一生痴愛陳圓圓,到了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地步,陳圓圓為李自成生一子,李自成兵敗,孩子只能與他媽同姓。姓了陳。其子聰明過人,才高八斗,後來做了大清宰相,生兩子,長子陳家庚,三個月大小,陳夫人帶孩子入宮,被娘娘調換。陳夫人回府,發現自己的兒子成了女孩,大驚失色,苦不敢言,後來又生陳家洛,成了紅花會的總舵主,陳家長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說起來又都是李自成的後代,弟兄兩個又打鬧一輩子,老朱家敗就敗在窩裡反,一家人魚死網破,紅花會失敗,乾隆皇帝看在兄弟份上,也沒處理陳家洛,乾隆皇帝曾經七次偷偷祭拜李自成墓,陳家洛親自給爺爺李自成立碑,只是沒寫上乾隆皇帝名字,不過碑文上確實寫了陳家庚。歷代皇室,老朱家可謂是天下第一鬧。
80後90後的朋友們一定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第一部穿越劇《穿越時空的愛戀》,講述的是現代姑娘穿越到明朝,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討得朱元璋的歡心,並和建文帝朱允炆情投意合的故事,劇中最後一集,皇四叔朱棣攻入南京城,皇宮一片火海,朱允炆穿越到了現代,掉在了「十三陵旅遊」的遊覽車上。
《穿越時空的愛戀》朱允炆和小丸子
當然,這是電視劇的劇情,導演和編劇們的奇思妙想只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
那麼,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屬實成了未解之謎,吸引了我們這些歷史迷無數的好奇心。
翻閱無數的文獻,建文帝的下落有這樣幾點。
自焚以謝天下
建文帝影視形象
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攻破金陵(南京)城門,朝中文物百官都來迎接這位勝利者,朱允炆知道大勢已去,這位皇叔喜好殺戮,落到他手裡也難逃一死,況且祖父親手留下的江山毀在他手裡,於是「闔宮自焚」。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宮內侍人都說建文帝已自焚,並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燕王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而後,朱棣登大位,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也提到建文帝是自焚而死,只不過原因是權奸逼迫的。當然這種很官方的說法被難以服眾。
下落不明
朱棣形象
《春明夢余錄》上說崇禎年間,有位大臣上疏請以建文帝入祀典,崇禎帝回答說:建文帝沒有陵園,從何處祭呢?這種說法恰好回應了《明太宗實錄》,因為《明太宗實錄》中記載朱棣後來找到了建文帝的遺骸,且以皇帝的規格舉行了葬禮,既然建文帝屍骸被找到,朱棣為什麼不為他建造陵園呢?
出家為僧
出家就沒有煩惱了嗎
說一個民間流傳最廣的版本,燕軍破城後,建文帝萬念俱灰,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太祖皇帝駕崩前,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建文帝打開一看,箱子裡邊有三張度牒(和尚的身份證明),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建文帝似削髮為僧,繼承了朱元璋的祖業。這種觀點故事性強,但同樣有人支持,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都表示支持。
鄭和下西洋據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
據說,朱棣看到太監拔出所謂「建文帝屍體」並不完全相信,而是把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抓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走遍全國,搜尋建文帝下落長達16年,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宮內單獨召見。胡濙訪得建文帝假扮和尚逃離紫禁城後,真的削髮為僧,被僧司(宮內僧人職位)溥洽所救,輾轉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近年歷史學家徐作生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下西洋圖
這種觀點似乎印證了建文帝出家為僧的觀點,但是經過考證,南京皇宮內並沒有鬼門和水關御溝,反駁了建文帝逃出生天的說法。
建文帝的下落之謎似乎真的難以解開了。
河南鄲城縣東北部原屬於鹿邑管轄,後區劃調整,劃歸新成立的鄲城縣管轄。在這一片區域,有18個以仵姓命名的村莊,僅仵庄就有五個。其中有個村子叫前仵屯,村裡有個松柏參天的陵園,堆著高大的墳冢。在這裡出土了一桿龍槍,龍槍造型美觀,長4米,金龍頭、蛇身、銅握手、紫檀木槍桿,具有典型的宮廷特徵。此外還出土有銅劍、鐵刀、鐵甲等明代兵器。仵姓的後人介紹,仵姓就是朱允炆的後代。朱棣攻陷南京城後,朱允炆並沒有葬身火海,而是帶著貼身的文武大臣,化裝成平民百姓逃出南京城,一路顛簸流離,來到了河南鹿邑境內一片荒無人煙的蘆葦叢中,在此安頓下來,開荒務農、捕魚紡織。此時的朱允炆已經看透人間煙雲,不再幻想東山再起。他希望自己的後代安安穩穩做個埋頭百姓,不再回歸到朝廷的相互傾軋中,就把自己的「朱姓」拆分,下部的一撇一捺,挪到左側,「朱」字不出頭,即為「午」,組合在一起就是「仵」姓。後來出土的龍槍等兵器,成了「埋頭朱」的實物證據。
朱允炆的後代繁衍成仵姓的18個村莊,而在仵姓村莊帶的南北兩側,還有兩個「雜姓營」村,一個位於清水河北岸,屬於鹿邑縣觀堂鎮;一個位於鄲城縣的汲水鄉。兩個「雜姓營」,一南一北拱衛著前仵屯村。仵姓後人說,這兩個「雜姓營」,是當年跟隨建文帝朱允炆逃難的不同姓氏文武大臣居住的地方,他們發誓祖祖輩輩效忠建文帝,做他的忠實守護者。
朱允炆一生傳奇
上位傳奇(其父朱標,太子期間薨斃,後其祖父朱元璋立他為太子)
任用傳奇(雖名將一掃而空,但也有名將,卻信任帥哥兼草包李景隆)
思想傳奇(為保自己名譽,不允許傷害朱棣性命,背上弒叔之罪名)
結局傳奇(南京城破,皇宮焚毀他本人卻無跡可尋,成為迷局)
就這樣
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皇太孫,草草的結束了他的帝王之路
並在朱棣即位後的幾十年間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民眾視野
卻始終神龍見首不見尾,終成祖一生也未找到
但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朱允炆是否現身過?是否與朱棣叔侄見面呢?
朱允炆斷送了自己的大明江山
朱棣以一隅之地取得勝利,成為了這個王朝新的主人,並將帝國發揚光大,穩穩的坐住了這個皇位
而朱允炆的下落,成為朱棣最為關心的事情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否則永無安寧之日
他到底去了哪裡?
是去當和尚了?還是歸隱山林做一個普通人?
今天我們就來撥開歷史的迷霧去探尋建文帝的下落
史料記載,朱棣奪南京之前,皇宮燃起大火,其後朱允炆不知所蹤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明史
朱棣火急火燎的進宮,目的不是皇位,因為那已經屬於他了
他要找到是朱允炆!然而大火焚毀了宮殿,卻並未發現朱允炆的遺骨
到底是死是活,給個准信啊!
所以,朱棣做了兩件事情
把溥洽打入天牢
溥洽是朱允炆的主錄僧,和朱允炆關係相當密切
傳言朱允炆也是在他協助下才縱火為掩飾逃脫
派兩路隊伍到查找
陸路部隊:胡濙
海路部隊:鄭和
因為,心病還須心藥醫
畢竟皇位是奪來的,靖難之說騙不了天下人,更騙不了他自己
「去找,找遍天涯海角也要告訴我一個結果」
我想這就是朱棣的內心寫照
根據其後兩隊人馬海陸同時出擊
且一找就是幾十年可以斷定
朱允炆生死未卜,或者說沒有他的死亡證明
2.朱棣耗費大量財力物力,只為一個結果
「你到底在哪?出來啊,你出來啊!」
結果如何呢?
鄭和的情況大家都耳熟能詳,七下西洋,創造了航海史上的一大奇蹟併流傳千古
另一隊人馬,胡濙一直以來都很神秘
但是他的情況才是最讓人好奇的
作為四處雲遊為朱棣尋仙問道的代言人,胡濙並未有何功績卻頻頻陞官,而且十幾年如一日的在全國各地四處探尋,實際上,他就是尋找朱允炆的特殊部隊領導
永樂五年,胡濙受命以拜訪張三丰為由走訪南方各地私下尋找建文帝,這一找就是十年,期間其母去世胡濙請命給母親料理喪事被朱棣否決
十年無所獲,永樂十四年胡濙被召回,陞官,官至禮部左侍郎。三年後,永樂十七年,胡濙再一次奉命出行,這一次的目的地被朱棣圈到了江浙一帶
永樂二十一年,韃靼首領阿魯台率眾襲擾明朝邊境,朱棣率兵親征
這個時候出去尋找了十幾年胡濙終於來複命了
這突然的覲見,讓事情有了轉機
朱棣正在征途之中,且已入睡
然而,胡濙出現後,是立即召見
兩人聊了很久「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史料上記載:成祖「至是疑始釋」
如果是建文帝已死那必定說不了這麼久
從而推斷出建文帝尚在人間,而且生活近況也已悉知
遠征途中和夜半這兩點還可以推斷的是
如果當時兩人聊了那麼久
說的不外乎是建文帝的生活現狀相關細節
並且,值得一聽
大膽的猜想——是時候結束了
朱棣應該釋然了
幾十年風風雨雨,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戰戰兢兢的握著他手中的權力,已經累了
朱允炆應該也釋然了
幾十年顛沛流離,他是一個普通的百姓,還要隱姓埋名,他也過夠了這種東躲西藏的日子
叔侄是否還見過面呢?
我想,應該是的
按照朱棣的性格,他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凡事做絕的風格,肯定不會只是讓胡濙帶來朱允炆的消息這麼簡單,他一定想要見一見這個幾十年噩夢中會一直出現的人吧
而結果,一種是選擇殺掉朱允炆,一種是選擇與他見面之後放他走
皇位是朱棣的,這已經無法改變;而他這個可憐的侄子也已經從青年變成一個行將就木的老者
一切都結束了
在多年前的那個夜晚,在朱棣的皇帝營帳中
叔侄倆是否還能一如往昔,推杯換盞再續前緣呢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請關注頭條號
我覺得死了最有可能,朱棣為了掩蓋弒君的罪名,自己稱建文帝失蹤了。如果建文帝活著,這皇帝給誰當?不好說,畢竟是清君側的名義,如果建文帝死了,那朱棣背負著千萬國民的罵名,殺了當今侄兒皇帝,屬於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所以不死不活對朱棣最好。民間說法,他爺爺預測到孫子會出事,還給了錦囊妙計出逃,純屬扯淡,能遇見的話直接殺了朱棣得了。這也反應國民不想皇帝死了的美好願望。從朱允炆角度,大兒子和他一樣失蹤,可能都被殺了,小兒子一兩歲太小,朱棣就沒殺。明史記載,朱允炆大兒子出生凶兆,朱元璋不高興,這個歷史是朱棣寫的,絕對不是真的。正好印證了朱允炆大兒子被殺了。至於朱允炆小兒子為啥沒被殺,這個不好說,漢武帝殺了兒子,孫子,孫女,老婆等,皇曾孫太小也沒殺。
建文帝當然是被朱棣抓住一刀砍死。後邊宮中大火不過是遮人耳目毀屍滅跡。朱棣所以製造朱允炆下落不明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轉移矛盾穩定政局。朱棣兵行險著直指南京,一朝驟得天下人心不服,篡位名聲彰顯世人議論紛紛。朱棣為江山社稷著想不敢公然處決朱允炆,頒布天下說建文帝隱跡私逃,遮蔽天下以絕士人篡位弒帝的言論。
第二更簡單,順藤摸瓜深挖建文餘黨。後期更是把反對者一律安上建文餘孽肆意緝捕拷打,簡直是處決一切反對者的無上妙法,簡單方便效果極大。
你們瞧啊,建文帝這個煞筆和誰很像?後期的崇禎!簡直一模一樣的執政理念,一模一樣的性格特徵。崇禎該死,華夏不該亡於韃子!操他娘,居然有人同情崇禎真腦子有病!明朝亡於崇禎狗瘟!!
掌握輿論主動權和話語權。朱棣擔心在位期間世人議論說其奪位後「弒君」,他倒不是怕,但是能掩蓋過去豈不更好?即使掩蓋不過去也能混淆事件真相啊!故假模假式地自導自演了這出荒唐尋人鬧劇,是要給人看:你瞧,我侄子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可是我可沒「弒君」,這咱可得講清楚、說明白,我不背這黑鍋!我承認我是奪他的皇位了,但是,這是我們老朱家的家事,旁人你管不著!而且,允炆,我這大侄兒,他干這皇帝根本沒我稱職,而且我是清君側,殺奸臣呢,現在他人不見了,我當叔叔的還得派人找,我多負責任吶!剩下的就是派人滿世界地訪查,隔段時間向他欲說還休的彙報情況,這時間的把握講究著呢,不能太短,太短找到接下來沒法演也沒法矇混過關啊,當然也不能太長,太長了自己都死了說給誰聽去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曾經馳騁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最後滅亡了,在明清兩個朝代里,蒙古處於什麼狀況?
※溥儀死後葬到了哪裡?
※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道理?
※康熙大阿哥胤禔聰明機警又素有戰功,為何被永遠圈禁?
※如果衛青、霍去病不死,劉據的結局還會那麼悲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