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衰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過度擴張和拒絕認清事實。
1905年,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橫跨好幾個大洲和大洋。
它擁有龐大的商業帝國以及無數的船隻、海軍基地、領地、貿易線路和殖民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不列顛群島以彈丸之地控制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真的是很了不起了。
但問題就出在過度擴張上。
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加容易,大英帝國賦予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殖民地更多的自治權。它本來可以控制整個北美大陸,但卻低估當地居民的心裡預期。最終,它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得到其他殖民地的支持。
為了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它不得不斥巨資養著世界上最好的一支海軍,連美國和德國加起來都無法與之抗衡。但是別忘了,戰艦的製造成本和維修成本都很高。
建立一個帝國和保護帝國不受所有威脅的傷害是兩碼事。
在東方,大英帝國皇帝與大日本帝國建立了同盟。他們甚至幫助日本發展自己的海軍,這支日本海軍也在1905年打敗了沙俄艦隊。隨著實力不斷增強,日本想要在東亞地區擁有更大的影響力。然而東亞最寶貴的領土和國家都掌握在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列強手中,他們都不想與日本共享勝利果實。
大英帝國同時感到自己必須控制歐洲的潛在威脅。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它不得不與多個國家組成同盟以共同對抗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法國一直以來都被英國視為威脅,接著是俄羅斯和德國……
英國敗就敗在一直無法從歐洲大陸的各種糾葛中解脫出來。
英國外交最大的失敗可能就是皇室聯姻無法緩解歐洲大陸的外交緊張。
他們希望利用皇室聯姻創造出一種「家庭氛圍」,這樣就可以在皇宮中喝著白蘭地就把衝突給友好地解決了。所有的歐洲皇室都有所牽連。由於英國皇室對維多利亞皇后的血友病絕口不提,這一遺傳基因削弱了歐洲的幾大主要皇室,尤其是俄羅斯皇室。皇室聯姻還誕下了一批廢物,像凱撒·威廉二世就有精神病。他極具攻擊性,其他國王尤其是英王和沙皇都會故意避開他。
這成為史上最大的外交失敗。凱撒我行我素,實行了邊緣政策以贏得他國對領土的讓步。
這次失敗為英國敲響了警鐘,迫使他們與自己的宿敵法國結成了同盟。
德國是20世紀的超級大國。不幸的是,大英帝國的高官們覺得有必要對其進行控制,並最終在歐洲發動了一場燒錢的戰爭。
它同時也反對日本的在華擴張,昔日的盟友反目成仇。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在1922年斷絕了與日本的同盟關係。也正因為此,1942年當英國在歐洲戰場無暇分身之時,日本侵略並佔領了它在東亞的殖民地。
全面參與一戰和二戰實際上瓦解了大英帝國。如果英國能夠採取更加明智的外交政策,也許就不會遇到這麼多障礙,也就不會分崩離析了。
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大英帝國與新興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矛盾無法調和,1914年英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2年,根據巴黎和會奪取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為了世界歷史上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
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完成了最後一次大規模海外擴張。經國際聯盟的批准,英國對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而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國的版圖(西南非洲由南非,新幾內亞由澳大利亞統治)。
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但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繫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黑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1920年代是自治領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雖然自治領地在一戰爆發時還無權選擇是否參戰,1919年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卻是由英國和其自治領分別簽署的。1922年自治領不願支持英國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迫使英國尋求一個和平的妥協方案。
自治領的完全獨立經由1926年的《貝爾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終確立:所有自治領取得與英國的同等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內設立的一個主管自治領事務的部門也在1925年從殖民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自治領部,並在1930年擁有了首位部門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為第一個獨自簽署外交條約的自治領,並在1928年迎來了首位英國駐渥太華高級專員,從而結束了加拿大總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國家元首、又是英國駐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華盛頓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亞也派出了首位駐外大使。
愛爾蘭自由邦在一場反抗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後於1921年取得了自治領地位;1937年愛爾蘭與英國斷絕了正式的憲法關係,並在1949年正式成為完全獨立於英聯邦之外的愛爾蘭共和國。原本就獨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斷絕了與英國在憲法上的特殊關係(雖然直到1956年英國才從埃及撤軍)。在1922年成為英國保護國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後的1932年完全獨立。
20世紀初被殖民地區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已經開始挑戰殖民宗主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宗主國又越來越關心本土和周邊國家的事務。英國雖然在開始時試圖抵抗這種勢頭,但都落得災難性的下場,最終只得接受這一新的形勢,並將舊日的大英帝國轉變為今日的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英國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們卻又不願繼續支持殖民主義。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英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夢想,承認美國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係,但英歐之間扭曲的關係至今沒有完全解決。
二戰最終摧毀了英國原本就已經開始減弱的經濟與財政領導能力,並凸顯了自治領與美國在軍事上對英國進行協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科丁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紮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澳大利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鬥,明確地向英國表明,英國再也無法要求自治領地政府犧牲本國利益來維護英國的戰略利益。
戰爭結束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於1951年加入了美國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在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而英國本身也從1961年起就試圖加入歐共體,並在1973年如願以償,這進一步削弱了英國與其自治領之間原本存在的特殊經濟關係,從此自治領的產品在進入英國市場時不再享受特殊優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在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推動下,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英國的頹勢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表露無遺:在這場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國家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結束對埃及的干預,以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鬥爭的勝利。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鬥。英國和其他自治領對於印度獨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聯邦組織的開始。
1957年,迦納在10年的民族主義獨立運動後終於獨立,之後奈及利亞(1960年)、獅子山和坦噶尼喀(1961年)、烏干達(1961年)、肯亞和桑給巴爾(1963年)、甘比亞(1965年)、波札那和賴索托(1966年)以及史瓦濟蘭(1968年)也相繼宣布獨立。
英國從南部和東部非洲的撤軍對當地的白人居民有著很大影響:肯亞獨立後發生的茅茅起義表明,白人土地主對權力的佔有已經引起了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滿。南非白人政權一直是英聯邦的一塊心病,直到1994年南非政府結束了種族隔離的政策。
雖然由白人占多數的羅得西亞聯邦隨著1964年馬拉維和尚比亞的分別獨立已經分裂,南羅得西亞的白人(他們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個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獨立,拒絕接受一個非洲人政府的管轄。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這個羅得西亞政權一直持續到1979年,直到雙方達成協議成立一個多數共治的辛巴威共和國。
在短命的西印度聯邦(1958年至1962年)的聯合失敗後,大多數英國的加勒比殖民地選擇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買加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貝多以及其他的東加勒比海島國都相繼獨立。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在之後的歲月里也相繼經歷了類似的非殖民化過程。1997年,英國在中國政府的多次交涉下,歸還了原本就屬於中國領土而被英國佔據的殖民地香港。
大英帝國的衰落是有一個過程的,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的工業總量已經被德國和美國超越,各個殖民地也在不斷反抗英國的統治?
(1919年的大英帝國版圖)
在一戰之前,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較為獨立和偏遠的殖民地經過各種形式的鬥爭,就已經得到英帝國內部自治領土的地位,雖然還沒有成立國家,但這些事件標誌著大英帝國的衰落已經開始了?
一戰如果是導致了大英帝國開始走向衰落,那麼二戰則是徹底拖垮了英國?
(一戰前的世界)
二戰時期,英國的老朋友法國首先被德軍拿下,隨後德軍開始向英國進軍,英國只能放鬆對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看管,集中所有力量來保衛自己的心臟~~「英倫三島」?
在戰爭中,英國很多工業被德軍摧軍,大量技術人員和資本為了躲避隨時可能的亡國而選擇逃離英國,這使得戰後的英國一直沒有恢復元氣,而且幾乎快失去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再加上美國和蘇聯的崛起,下個時代已經不屬於英國?
二戰期間,英國除了在北非以外幾乎沒有任務大規模的陸地作戰行動,也沒有獨立組織過大規模的海戰,只有反潛戰和戰略轟炸有亮眼表現?
英國為了籌集軍費,不僅耗光了國內黃金儲備,還用自己在全球的基地跟美國換了武器裝備支持?
英國在二戰中的這些表現,不僅不像一個超級大國,還讓英國在世界上的威信全喪失?
當年的大英帝國沒有在工業革命時沒有進一步鞏固國家經濟,而世界經濟危機時又沒有把握好戰爭機會,影響力和經濟實力都被美蘇取代?
大英帝國早早就收場了,但是它帶給殖民地的那套自製體系,那套法律體系,還是相對於近代其他國家尤其像日本這種牲口國國家,是進步的,是和諧的,美國在某種意義上,今天是繼承了大英帝國的財產繼續奮鬥……
(英聯邦標誌)
大英帝國曾經是全球唯一的日不落帝國,也許所佔領的殖民土地,比不上蒙古的成吉思汗、忽必橫掃歐亞大陸所佔的領土大。蒙古和大英兩帝國對外擴張如出一轍,一個是靠鐵騎的縱橫,一個是靠船堅炮利的侵吞,兩者的衰落也很相似,所佔的土地和人口都大的讓自己的胃口撐不住,天高皇帝遠,侵佔的領土遠在千里外就難於有效的統治。所以歷史上,侵佔一個國家很容易,要完全殖民化一個國家就很難了,這裡涉及到人種、宗教、民族主義等,在人民要解放,民族要獨立下,如今這個世界幾乎都沒有了殖民地。當然,兩次世界大戰,雖然大英都是戰勝國,但也大大削弱了國力,只能眼睜睜看著美國的崛起,一戰前所侵佔的殖民地也丟失一空,從始淪落為一個二流的國家。不過說大英帝國已經衰落了是言過其實,因為英國仍是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只能說是從日不落帝國走下了神壇,縮回到自己原有的國土上求生存。
大英帝國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保守的拒絕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科學技術與無休止的貪婪發展食利主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衝擊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成果,保守的英國資本家一開始是打壓的,直到已經完全完全打壓不了的時候其實英國的工業技術也已經落後於美德了。在經濟上採取了入股或是金融進行控制,但本身的工業技術卻沒有根本性的扭轉。因此德國一些後起之秀慢慢趕上
而無休止的食利主義在根本上瓦解了英國本身的工業生產能力。雖然金融的確很賺錢,而且很輕鬆,風險也低(這是英國當時軍事實力保證的)。但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不僅僅是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軍事實力,而軍事實力完全取決於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當時英國長期的大量的工業轉向美國等其他國家,自己當股東,當董事長,在和平時期,的確賺錢,但一到戰爭時刻,這些長期轉移的工業生產能力短時間根本得不到恢復,連帶著軍事實力的削弱與被動也就無可挽回。
英國的衰落告訴我們兩點:一是絕不能因為小利而拒絕新的工業技術,甚至應該大力支持發展。二是工業生產能力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絕不能走上食利主義這條道路,金融是實體的養料,沒有實體,金融就是無根之木。
很簡單,因為她一開始就決定做帝國。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說過,要麼擴張、要麼死亡。永不放棄,這是所有基督教帝國的動機和宿命,米帝國是下一個。
殖民地不願加稅中央缺錢。
推薦閱讀:
※英國的最高領導是國王還是女王?他們與首相有什麼區別?
※英國人是怎麼看待卡米拉王妃的?
※英國位列世界五大強國,為何阿根廷敢虎口拔牙攻打馬島?
※英國溫莎公爵「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真的有那麼浪漫美好嗎?
※為何英國一直佔領著直布羅陀?西班牙不想收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