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民國乃至清代以來的近古文人比我們更有風度?

1.從梅葆玖去世,文人悼念古風不存所聯想到的: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民國,甚或遠至清代以來的近古文人,有著當代人所缺失的高風亮節?覺得他們謙謙如玉,溫良恭儉讓,以至於有些人要絕食二日,或以文代淚,來哭訴斯人不再,古風不存?
2.近觀當代的文人社群,是更勝一籌,稍遜風騷,又或者不分伯仲?
3.各位是如何看待這種絕食二日以紀悼古人的做法/精神?
4.絕食的出處可以參考南風窗的微信公眾號今天推送的一篇文章《世上再無梅葆玖》。


文人就是騷客,騷氣太大。梅葆玖算哪門子的古風,京劇才二百年哎,比蒸汽機都年輕。
謙謙君子永遠是少數,就我看來,整個文人群體都透著一股子夜郎自大勁。
晚清和民國交叉期,一會帝制一會共和的,髮型換來換去的時候,那古風可沒什麼好談的。


因為整體社會的價值觀變了,現在誰再學古人的氣節,很多人會說他矯情,又或是目之為神經病。
所以通達的人和光同塵,不再搞的那麼明顯了;
還不夠通達的人呢,受不了別人的目光和言語,在精神壓力下就屈服了;
偶爾會有些不上不下剛剛好的人,但是實在太少,影響力也太小,不可能像哪位紅星又出軌了等等重要新聞一樣眾口傳揚,所以很難知道,自然就顯得少了。


宋代理學給士大夫加上的那些節氣被各種各樣的原因磨光了。當然,我們現在不讀宋學,只知道「存天理,滅人慾」,卻不去好好看那些經典,也是很大的一個原因。


推薦閱讀:

《敦煌人》,一場震驚民國藝術圈的私奔事件,是非恩怨您怎麼看?
魯迅是不是很少有笑的照片?
為什麼近代歷史電視劇里很少看見魯迅?
如何評價周作人?
有哪些因為魯迅先生對其有偏見從而被他抨擊,以致後世對其評價一直有偏頗的人?

TAG:歷史 | 文化 | 民國文人 | 京劇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