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到底誰更強?似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過於誇大了孔明的能力。?


這個問題思考過一段時間,比較大可能性的答案還是....
劉備軍事能力更強。

我這裡不嘗試引用史料,找資料太麻煩,看的明白的就明白,反正不是說演義就對了,儘可能簡化內容還原一下劉備與諸葛亮兩個人的環境與歷程。

劉備
十八到二十一歲之間就得到商人與豪傑的附庸,成立了屬於自己的部曲
二十三歲上戰場第一線廝殺,經歷過黃巾、曹操、呂布、袁術。
從一個幾百人的小隊伍成長為能有上萬人的大軍閥。
關羽、張飛這樣聲雄百代的人甘願做他的下屬,並且提拔和培養關羽張飛成長為名將
跟隨諸侯打董卓,不過沒什麼功績,大概湊數
未做大的曹操想拉攏他當二把手
力量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在曹操的多次針對性打擊與追殺中倖存
諸葛亮自願加入劉備集團
劣勢情況下攻克益州
漢中戰役作為總帥,指揮部下打死夏侯淵,驅走張郃、曹洪
力量對等的情況下與曹操對峙,讓其找不出破綻
夷陵之戰被大破。


諸葛亮
二十七歲出山,直接成為劉備集團核心成員
赤壁後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相當於劉備近臣,最早開始領兵可能從此時開始
劉備入川,督荊州,與關羽共事,軍事上肯定是由關羽負責
龐統死後,諸葛亮與張飛入益州分定郡縣,正式開始獨立領兵
深入不毛,南征叛軍
五出祁山,北伐中原
五十四歲與魏軍對峙五丈原


大致上可以看得出,劉備與諸葛亮的本質差異在於軍事經驗與政治能力基礎。
劉備在處理後勤與協調關係的能力上肯定是不如諸葛亮的,但在前線的打拚,是從年輕起就從來沒停下過,軍事經驗遠勝於諸葛亮,對人才和戰爭需求的眼光也非常準確,能選中關張這兩個人。
關羽跟張飛肯定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會打仗,而是在前線拚命廝殺中倖存後,逐漸成長起來,並且獲得了劉備青睞。
很多時候劉備戰敗,核心成員從來不拋棄劉備,這一點是很多名將不能比的,反應得出劉備每次戰敗都有能力保證失敗的下限,最慘的一次大概就是長坂坡被追到女兒都丟了。

諸葛亮最初經手的則不是軍事,而是外交與戰略部署,實際的操作是交給劉備本人和關張等人,這也就意味著諸葛亮就會沒有前線作戰的經驗,第一線軍事經驗遠不如劉備豐富。
當劉備集團人才不足,不得不讓諸葛亮也擔當起領兵責任時,距離諸葛亮獨領大軍也就十幾年的時間。
在此期間諸葛亮的軍事磨練不多,可能都是打小仗或優勢推進。
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帶領整個軍隊,是征南平叛,打的是人心不齊沒有戰略優勢的南方叛軍與蠻軍,諸葛亮在協調能力上的優勢就體現出來,外交手段分化敵人,通過戰略迴旋切割對手的路徑,最後形成戰略包圍,贏得了最終勝利。
但對手的指揮系統不統一,戰鬥力也非常弱,諸葛亮勝出的地方是夠謹慎,而不是只知道打,解決了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這是劉備不擅長的。

北伐時,諸葛亮同樣也有這樣的行事準則,那就是為真正打仗的原因而打,而不是為了前線勝利與否去打。
跟劉備很多時候保命的軍事行為有本質不同,也體現了諸葛亮的謹慎和對比下的能力不足。

劉備在前線的戰爭,往往是為了打贏而推進,他也許有軍事目的,能不能完成指標就看個人能力,但很多時候只要有打贏的可能,就會拼上去打一把,這是有賴於他對自身軍事能力的自信與經驗的判斷。

最好的例子就是漢中時,諸葛亮猶豫過是否要繼續增援,這裡體現出他對劉備戰略目的的不同理解,最後得到了進諫才確定了漢中戰略目標的重要性。
反應出諸葛亮無論什麼軍事手段,都只是為了達成目的,劉備的軍事手段則是一種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來達成目的的做法。

因此北伐時期,諸葛亮作為一個以謹慎聞名的軍事統率,能夠在國力遠不如魏的情況下獲取小勝利並避免大敗。

諸葛亮的數次北伐反映出諸葛亮在北伐時,首先考慮的是戰略目的,如果達不成就不會去做,他盡一切可能都在避免打硬仗與惡戰,通過高水準的嚴格治軍,提高軍事單位的素質來填補自己在軍事經驗和信心上不足的漏洞。

諸葛亮的軍事經驗大多數是建立在優勢與勝利背景下,他沒有經歷在自己獨立領兵的情況下大敗,人生最大一次攻伐就是第一次北伐時,無論形勢還是各方面的戰略需求,都達到了最佳情況。
在這環境下,諸葛亮就無可避免的遇到了一個軍事統帥必須要面對的難題,那就是分兵戰術帶來的隱患。
分兵戰術可以說是三國時期兵力有限的情況下最常用的戰法,劉備就是非常善於分兵戰術的一個軍事統率,著名的例子有關羽水軍分兵和下邳事例。

而劉備在勢力最大後,也將軍團的一部分交給關羽,自己則帶著嫡系部隊入蜀和攻取漢中,在這個過程里擔當關鍵位置的就是張飛,當初張飛與張郃對峙,跟馬謖在街亭遇張郃很近似,但馬謖沒有聽從意見,導致失去了對峙的可能,被老油條張郃吊打。

同理,張飛死後,分兵前驅從的任務從老油條張飛手裡交給了名不經傳的馮習,也直接導致劉備在夷陵戰敗,不是說馮習有多差,而是張飛是倖存者偏差淘汰中非常堅強的一個人,多次戰敗也能倖存,軍事磨礪和保底能力也毫無疑問不是馮習能比的。

這就反映出一個關鍵問題,人才凋零的蜀漢集團內,諸葛亮的嫡系和他提拔的人里,大部分都沒有經歷過大起大落或者有長期軍事經驗做支撐,等遇到街亭敗仗後,整個北伐攻勢就徹底崩潰。
這種情況下在劉備北伐漢中時,下辨與馬閣鳴道也有類似敗仗,張飛也失敗過,但最後能保證整個軍隊的攻勢不潰敗,有賴於劉備和他的班底寶貴的軍事經驗與長期敗仗打下的心理基礎。

此處不得不提到一個軍事人才接班與交換的斷代,一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往往要經過長期的倖存者偏差才可以篩選出來,全天下的猛將跟梟雄都是這個樣子成長起來。
三國時期的混戰局面,也讓劉備和他培養的班底能夠在長期勝利下不會被一口氣吃掉,慢慢就有了寶貴的軍事經驗,最後滾雪球式的成長為一代名將。

而一個名將的部曲,往往是私兵,部將跟軍卒的契合度非常高,不會出現上面指揮的飛起,下面被人吊打的情況,但這需要長期的培養,才可以建立起一個成建制有實力的軍隊。
就跟和平時期不打仗,戰爭年代剛開始時,那些和平久了的國家往往要面臨早期很高的死亡比例,倖存下來的人里才會有老兵油子跟名將。

諸葛亮時期,蜀漢的軍事人才其實正面臨換代,最頂尖的一批人才例如劉備關羽張飛都已經死了,但因為死的太突然,中間這一批軍事班底沒有時間在諸葛亮手裡經歷長期戰爭淘汰劣者,諸葛亮本人也沒辦法在蜀國國力弱的時候總是吃敗仗,他的政治權力與威望在蜀國都是不比劉備的,劉備可以做的,諸葛亮沒辦法冒險,因此培養班底的機會非常少,很多人都只能紙上談兵,契合度也很差。

全都是有賴於諸葛亮的嚴格治軍與協調能力,外加劉備時期留下來的殘餘班底,第一次北伐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才能順利進行,但當魏國反應過來後,開始以資源優勢和強勢將領反撲時,諸葛亮想要繼續北伐,就必須依賴於可靠的嫡系將領才可以抵抗。

馬謖恰巧沒有這個能力,他的軍事經驗嚴重不足,遠不如王平,王平的前期地位低,反倒增加了他在一線戰場吃敗仗後兜底的能力,鄧芝跟趙雲同理,趙雲疑軍被識破時,趙雲就負責了斷後兜底,鄧芝成長後在姜維時期也有這種能力,王平的經驗比鄧芝更豐富一些,馬忠則可能更好。

總有人說守街亭不用魏延,所以鍋是諸葛亮的,我想說這一點沒錯,魏延擔任漢中守備以來一直在最前線時刻警惕曹魏,防守與警惕心足夠。

魏延的軍事防禦能力是得到劉備認可的,劉備對人才和能力的判斷可以說是三國一絕,關張少年被提拔,魏延中年做太守,連張飛都嚇一跳。
因此能看得出來在北伐過程里,諸葛亮要麼是過於樂觀,要麼是過於畏手畏腳。

如此看,或許就是過於畏手畏腳,實質上也差不多,但從上帝視角看整個局面,實際上魏國沒有打算這樣做,純粹是針對諸葛亮主力進行切割,逼迫諸葛亮放棄三郡退出隴右與隴西。
曹睿就說過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致人之術;且亮貪三郡,知進而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
魏國方面跟諸葛亮對自身戰略定位基本重疊,而諸葛亮考慮太多,過於謹慎導致有些調動不到位,讓馬謖去了街亭,小心翼翼地沒有讓魏延離開漢中,軍事統率上的分配錯誤,以及魏國很快就猜到了諸葛亮的軍事目的,基本上在第一次北伐後期,諸葛亮已經與魏國戰略同步,對抗形式展開,只差個別關鍵戰場上的差距。

馬謖的能力缺失,恰好就導致諸葛亮依賴祁山製造的平衡局勢崩潰,讓魏軍找到突破口逼諸葛亮撤出西北。

因為諸葛亮北伐資料很多,所以多說了些。
話說回來,劉備跟諸葛亮的差異就在於此,諸葛亮過於謹慎,強項是政治與協調,這種優勢滲透到軍事里就是加強軍卒的訓練水準,但首先考慮政治與後勤問題,則成了諸葛亮軍事戰略的致命點,太過害怕失敗帶來的結果,沒有劉備軍團那麼有經驗和有水準的嫡系部隊,也導致他的心理承受不了如此負擔,一旦大敗回國就會被批。
劉備就沒有這種負擔,他是君主,前線軍事能力遠勝於諸葛亮,對於分兵戰術的自信和理解也高於諸葛亮,毛澤東跟很多批註都提到諸葛亮親自臨陣的問題與情況,這對於軍事統帥來講非常關鍵。

而諸葛亮缺乏臨戰的經驗,性格過於謹慎又畏首畏尾害怕失敗導致大潰敗,更加沒有大潰敗的經驗,讓他更恐懼失敗的可能。
儘管諸葛亮的軍事部署與治軍理論很出色,但前線打仗又是另外一回事,可以說是銳氣不足。
劉備呢?劉備類似情況下有曹魏入蜀時的數戰,分兵戰術讓張飛破張郃,直接將夏侯淵軍團入蜀的可能毀滅,然後反過來進攻夏侯淵軍團,攻勢非常強勁,可以在正面交鋒里蠶食夏侯淵的部署,甚至能反殺夏侯淵本人,兩種情況差不多,地點接近的戰役里,都是以山地為主題,對手將領也是張郃與曹真,劉備軍團憑藉著不怕失敗跟強勢的進攻,最終戰勝了曹魏西北軍團,拿下了漢中。

可以說,劉備本人和劉備培養起來的班底,全都非常善於打硬仗,所處的政治環境也優於諸葛亮,諸葛亮本人北伐時,所以毛病都要他一個人扛,漢中時期,諸葛亮可以用劉備的名義透支益州軍力,兩個人失敗要背的責任也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歷史的變化。

歷史我們不能唯結果論,所以劉備雖然敗,但沒有一次是兵敗被殺,輸的大多是有水平,逃竄速度連曹操特意派去追殺的虎豹騎都趕不上,等到夷陵時,自己最精銳的嫡系基本死光了,剩下的嫡系雖然也有水平,但對比經常作為前驅打分兵戰術的張飛差距是很大的。

一個人敗不可能敗到最後成了皇帝,軍事水準是硬實力,而軍隊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合適的人選擇合適的材料,不合適的統帥會死於各種外力,例如戰敗、刺殺、上下不和。
劉備是個合適的統帥,他挑選了符合他作戰風格與為人的將領(關羽、張飛),並且以他們為核心建立了劉備軍團。

諸葛亮戰略部署優異,防守謹慎,進攻能力不如劉關張,嫡系兜底能力不如劉備嫡系。
假設劉備站在同一位置北伐,並且有嫡系部隊,很可能是自己坐鎮街亭,讓張飛收三郡吃下涼州,同一時間戰場可以有兩個軍事經驗非常豐富的統帥存在,而諸葛亮沒有。
可以說,歷史潮流帶來的變化也是諸葛亮北伐的一種悲哀。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強,主要是眼光和戰略目的很到位,明確又不失細節,治軍水準和軍事理論非常強,但往往不敢冒險,軍事目的來來回回也大多被猜到,所以曹真司馬懿經常可以跟諸葛亮對耗,而諸葛亮需要顧及的太多,性格又謹慎,不能展開手腳作戰,選人問題上,諸葛亮不是沒眼光,但也有很多次的失誤,軍事上的經驗沒有劉備豐富,固然能選人才,卻還是差了寫。


諸葛亮的戰略打法:
依靠訓練出來的高強度部隊,保證整個軍隊作戰素質夠強,一定程度上擺脫對將領部曲精銳的依賴
盡一切可能切割戰略攻防要地的來往連接
戰略欺詐,迷惑曹魏進行分兵
避免分兵和高損耗戰術
誘敵戰術,讓敵人放棄防守優勢主動進
策反形成戰略壓力(非包圍)

劉備的軍事能力更強,主要是攻勢猛,進攻速度快,失敗次數多所以心態穩,知道冒險不可以冒的風險有什麼區別,選人能力強。依賴於自身的能力與性格優勢,冒險之餘還能得到有效收益。

劉備的戰略打法:
長期淘汰後的精銳軍團與中下層將領
劉備本人非常強的進攻能力,防守優勢對劉備意義不大
超強的部下,例如張飛(實際上大部分時候只有張飛)
通過張飛進行分兵戰術,張飛劉備同時攻打兩個地方
強迫逼對手也進行分兵戰術,弱化敵人兵力優勢
張飛或劉備其中一方打爆對手分兵部隊,最後兩方面合攏包圍


由此可以看出,兩個人除了政治與班底不同帶來的不可逆因素外,最根本的還是劉備軍事經驗豐富,能主動在戰場製造優勢和突破口帶來勝利。
諸葛亮則過於謹慎,沒有長期失敗和逆勢的經驗,不敢過於冒險,也就失去了戰場上主動強攻來打開突破口的可能。
而諸葛亮本人首先考慮的是戰略目的,會盡一切可能避免損失。
謹慎、沒有大起大落的經驗而擔憂、用人的問題,讓諸葛亮難以強勢的發揮戰略部署的水準,首先考慮戰略固然好,但在執行上諸葛亮缺乏前線軍事經驗,又很少拚死強攻,所以前線戰術往往沒法給戰略帶來突破口與鞏固點。
劉備則反過來,戰略的部署並不是第一位,而是實際操作的前線最重要,通過強勢的進攻先製造出突破口,讓敵人的戰略被迫改變,逐漸形成戰略優勢來完成戰略目標,適應性更強,性格上劉備也更激進,大起大落的經驗過多讓劉備不擔心諸葛亮會擔心的問題,而處理需要擔心的問題時,也不會比諸葛亮差太多。
諸葛亮軍事能力一直被認為非常強,除了有人唯結果論或者附和以外,很大一部分合理觀點是認為諸葛亮提供的律法、協調方式以及訓練手段,給蜀國的軍隊建設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成建制化的完成了過去私兵部曲淘汰制到成體制化國家系統訓練的過渡,保證了大部分軍隊的戰鬥力底線,不會出現青州兵那種全面劣化的情況。

再有就是,蜀漢的記錄大部分到入益州後才開始詳細起來,劉備早年打仗的詳細事迹大多沒有記載非常周全,大多只是講了因果關係,並不像諸葛亮北伐或南征那樣有比較詳細的軍事情況描述,所以治療上看諸葛亮能被人看到的更齊全,而諸葛亮一輩子基本沒什麼大敗崩。
,而劉備則剛好相反,越往後期輸的越多,記載也越詳細,前期很多硬仗反而可能壓根沒記錄,沒準劉備幾百人打某某軍閥數千人最後大破對方,然後如何如何被迫逃跑這種事情都可能存在,而偏偏是沒有記載。

以上


以下兩個題外話,可以配合來理解劉備的軍事能力。

張飛的戰略打法:
主動誘敵,用高價值的誘餌讓敵人暴露破綻(宕渠誘敵)
夾擊戰術,截斷敵軍首尾(大破張郃)
配合劉備分兵戰術,然後憑藉個人實力優勢聯動劉備出擊,避免陷入被動(漢中戰役、徐州各戰、汝南、荊州隨劉備與周瑜。)

關羽的戰略打法:
游擊戰(絕北道)
極度善於圍點打援(絕北道、包圍樊城、水淹七軍)
突進打擊地方要害,分割戰場避免地方抱團,為圍點打援做基礎(火速逆推曹仁、水淹七軍,具體見呂常碑銘)
策反製造戰略包圍與壓力(侯音、許南諸賊、襄樊宛群盜)


我們國家對待戰爭理解上很長一段時間走空泛流。可戰爭說到底就是一項很嚴謹的組織行為,把各個項目調整到最佳狀態。在無有好的教程和嚴密的教育下,個人的作用就放大了。這個人不只是統帥還包括軍隊的將校士兵等等。

而在古代很重要的培養方式,實際就是經驗的積累。無論是家族傳承,還是個人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都是可以的。這裡針對的是普通人,而不是那種天才。

我們可以看看孫子兵法在中國兵書里地位越來越高。可這書實際並不會教你如何指揮作戰如何訓練士兵如何布置隊列。作為一個指揮官你需要的是李靖兵法(不是李唐問對那偽書)需要的是戚繼光兵法。放到近代來說,指揮官需要的是一本操典,而不是很空泛的理論。

戚繼光的兵法不是他天才的靈光一現,其中包括俞大猷包括唐順之等人不斷努力。也內含了中國自古以來五什編組的精妙。這樣的總結沒有戰場試驗是不可能完成的。這就是基層實踐的重要意義。

在回過頭來回答題主你的問題。

劉備從征討黃巾開始一直到新野,他的能力是慢慢增長的。平益州定漢中應該是他最巔峰的一段時間。而在漢中決戰中,和他對決的是曹操,他可不是司馬懿。曹操個人能力和可動員的資源顯然是超過司馬懿一節的。有人說運氣好擼死了夏侯淵,戰爭本就是有一定偶然因素。話說陳友諒不是在鄱陽湖中了一箭漢軍也許不會輸的那麼慘。

從戰果和對手來說,劉備高諸葛亮一節沒什麼問題。但劉備能高於諸葛亮是有前提的,宿將都還在,很多是從征討黃巾就開始跟著劉備了。劉備自個從中平元年入伍,到死前幾乎征戰了40年。這是什麼概念?那會很多人壽命也就3-40歲而已。與他同時代的沒幾個比他經驗更豐富了。

諸葛亮接手時候面臨的問題是很嚴峻的,他資歷並不算高。能將蜀國整合到他的麾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且蜀國比較疲弱能讓他榨出十萬兵,這是相當相當不容易的事。我覺得在這些事上諸葛亮可以說是超一流的。

至於他的指揮藝術,幾次出祁山實際除了穩以外沒什麼亮點。街亭之戰還因為用人失誤導致失敗。終其一生幾無比較亮眼的戰鬥。當然這不是說他的指揮藝術比較糟糕,只能說和同代人差不多。

我們反過來說另外一個黑的比較慘的人。那就是劉邦, 劉邦被黑的比較慘的原因就是白登之圍和被項羽各種吊打。讓大家覺得他不會打仗....

可我們看看他作戰經歷,遷置到漢中,三秦沒安穩就大舉北伐,真正是不成功變成仁。等章邯等人在三秦佔穩了在北伐,劉邦可能就不會成功了。在閃電戰陝西後,又在沒安穩的情況,就兵出河南攻略河南諸藩。在閃電戰河南後,又偷了項羽的老巢。被項羽一個千里大躍進,擼的雞毛都不剩。他一直在犯後來文人眼裡的兵家大忌。人們都說沒韓信怎麼樣怎麼樣。可如果沒劉邦一下子就把戰線推到彭城。韓信如何在河北發育?我們可以繼續試想一下,如果他慢慢推進,等項羽平定了齊國之亂,兵壓陝西,劉邦能敵得過項羽嘛?

項羽的失敗有些文人說他不會用謀士。可實際戰役中謀士之類怎麼可能比將領更了解軍事和戰場情況。就如龍灣之戰,劉伯溫在討論打不打的時候就是贊成打而已。具體指揮作戰預伏兵力那明顯是朱元璋和各將領的事。後世文人卻將劉伯溫吹成半神..實際劉伯溫寫的兵書那是什麼玩意...各種抄文人眼中的「神書」。他評論朱重八作戰是不同與古法,喂,大哥是你們文人走彎好了吧。你寫的那些五行陰陽布的奇葩陣,放李靖那估計得砍頭。

回過頭來說,項羽在戰爭上最大不利就是劉邦實在太快,快的他根本無法應對。漢元年底出漢中,漢二年五月就發生了彭城之戰。也就說劉邦從漢中攻到彭城3000里左右,只花了5-6個月時間......WTF!!這是多麼牛逼的壯舉。一支大軍數千里躍進需要極強大的能力,需要能調配好各方資源,後勤補給線才不會完蛋。後世軍隊單純在境內行軍就可能導致大量非戰鬥減員了。整個劉邦集團組織能力是極強的,戰機把握能力也是超級的。

以劉邦的能力來說,試問天下英雄誰可爭鋒?霸王而已。霸王一死,彭越英布等諸藩都是等著被劉邦割草的。

我想一個指揮官要想成為同時代人中拔尖那個,怎麼著也是要化不可能為可能吧。不一定說就是北伐成功,但也是需要有一些極其亮眼的地方來證明自己。像李愬之類的名將,在文人眼裡雪夜襲蔡州可能比較寫意靈光一現。可事實上他幾乎花了整一年時間做準備,從整軍備戰撤掉監軍感化姦細削其羽翼,最後才是在蒙著部下雪夜行軍一舉偷掉蔡州城。這仗為憲宗削藩打開了局面。如果一步一眼以老李那麼點本部兵馬是不夠讓淮西吃的。

指揮為什麼又可以叫藝術。因為我們詳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他真的很有美感。漢尼拔飛躍阿爾卑斯,包羅馬軍隊的餃子,霍去病千里橫掃大漠,耿恭戰剩二十餘人孤軍守西域和匈奴鬥智斗勇,韋孝寬和活曹操玉璧大戰,李衛王橫掃吐谷渾。這些實在太美了...這些美感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是各種斬以嚴軍紀,是各種賞以贊軍功,既有首級功又有集體功,是長槍森森,是方陣儼然,是論陰陽釋道者斬,是旌旗鼓號,是如臂使指,是細到失物招領都要制度,是細到人佔地幾尺都有章法....是旗色明統屬,是別章明隊列,不是一窩蜂搞烏拉,是棋盤式的進退....是不是有點現代影子?

不是各小說走正步站隊列就可以的,你以為古代就沒類似這些嘛?把古代名將當SX了。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官真不容易的。


這個,論養兵,練兵,治兵,控軍,臨陣指揮,戰略綱領,全部是諸葛亮強,沒有一點疑問。這些都是軍事才能。論戰役決策,諸葛亮略強,雖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比較大的戰術失誤,但是起碼不會犯劉備夷陵那種兵家大忌的錯誤,幾乎全軍覆沒。論戰術布局就是你們說的奇謀,倆人小謀都有,但是都亮點不多。論上陣打架,劉備強。綜合來看,這問題毫無疑問,諸葛亮強。

至於拿謹慎說諸葛亮的,我覺得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關羽敗壞了一次家底,劉備敗壞了一次家底,諸葛亮還有什麼資本去敗壞?他自己不怕死可以打搏擊戰術,劉備的家業,國家興亡全在自己身上,他敢不謹慎?

具體再拿街亭換個人守就行之類的問題說事的,建議多看一些戰爭分析,最好是帶地圖那種,再來回答。


無可爭議。
諸葛亮在三國里軍事能力排第一階梯。
但是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完全歪曲了。
以前兩軍對戰講究的正與奇。
正可以理解為正面交鋒的素質,比如單兵素質,紀律,軍令的指揮。
奇指奇謀,埋伏,突襲,火攻,水攻等等。
諸葛亮善正不用奇。
蜀漢的單兵素質在諸葛亮時期是三國中最高的,他們裝備精良,令行禁止。再加上諸葛亮善用地利,曹魏到細線往往是吃力不討好,所以以堅守為主


由諸葛亮率領的中國足球國家隊現在正壓著司馬懿率領的巴西足球國家隊狂攻。


不太理解題主的意思,如果題主說演義誇大了諸葛孔明的軍事才能,也算比較大眾的問題。三國志里也誇大諸葛孔明的才能,就有點小神了……演義和志都誇大,那哪裡沒誇大呢?現代網文??

劉備最瀟洒的一次是翻臉打益州,又是中間開花,又是鐵壁合圍的,外帶各種內鬼投降,還打了快2年。

打漢中也是苦啊,前期被各種刷,打個埋伏竟然運氣爆表搞死夏侯淵。整個戰局就這麼扭轉了,曹操來都沒用了。如果運氣稍微差一點,僅僅是打敗夏侯淵,那拉鋸戰繼續進行,後方的諸葛就真該吐血了。

劉備的軍事水平太概也就中等吧。


劉皇叔軍事才能比不過諸葛亮,但是也僅僅是比曹操等人的水平略低,其實只不過是本錢問題導致每次看起來都是被痛毆。至於諸葛亮毫無疑問的是天下第一人,總體實力劣勢也能堵在對面家門口摁著對方的頭打吊打。


諸葛亮綜合能力更高,諸葛亮屬於學院派,老劉死了之後僅有的作戰記錄就是打南中。老劉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參謀團,吃掉荊南之後參謀團組建起來就順多了,說到底還是個經驗派選手,打多了自然就會,但是有上限,考慮不周全,容易出漏洞,進攻能力不錯。其實同時代能和老劉干一架的也不多。說是三國演義神話諸葛亮,不如說先主被黑得更多一些……


諸葛亮強。
沒的說。


魯迅在我們的教科書上是偉大的文學家,現實是魯迅反蔣我黨力捧之。今作打油詩一首以作史評:三國演義非正史,七分真實三分神。周氏評論羅氏著,一人似偽一妖人。縱使羅氏偏愛蜀,人品豈能瞞眾人。諸葛千年亦諸葛,魯迅恐非今魯迅。


這個問題古人都有結論了

劉備開始的時候是什麼局面,關張都是自己忽悠來的,連個地盤都沒有,對手是曹操、孫權、劉璋等諸侯。就這打出了三分天下。

諸葛亮接手的時候,三分局面,對手只是張頜、曹真、司馬懿這種軍事上二流貨色,還越打越回去了。


推薦閱讀:

英國人是如何評價貞德的?
如何評價 李贄這個人?
為什麼歷史上總有一些經常失敗的人,最後卻成功了?
《反三國演義》中楔子里對諸葛亮的這段評價是否有依據?為什麼?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否是個笑話?陳勝吳廣是否擔得起在課本上的英雄形象(從各方面來說)?

TAG:諸葛亮 | 劉備 | 歷史人物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