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文學研究生,平時讀古籍想做讀書筆記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筆記盡量想向文學靠攏,不知道怎麼樣做?


【閱讀前小建議】:使用PC以外的設備瀏覽,會較為舒適。
【閱讀前小提醒】:本文所述,全然不適用於應試。

望能對你有所助益。
======================================
看到此問,頗有感慨,這也是我十餘年前困惑的問題,而且困惑了數年。當時身邊褒揚自己的人不少,卻無一人可以指點我哪怕一句。也是在後來多年的讀書和試驗中漸悟的。

如何讀書、如何做筆記,彼此間是密不可分的。然該問題實顯得漫無際涯,即使置於「古代文學」語境下。今只就我個人的一點領悟說說。又加之天資駑鈍,學識淺狹,故文字錯訛,言論偏頗,所在多有。

首先我想,題主所說的「古籍」,當係影印本或整理本吧?那些幾百年前的古籍,不會有現代人捨得在上面塗塗抹抹吧&>_&<?
我都是另外拿紙抄錄的……

我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迄自幼年,僅次於學寫字和讀字典。雖起步很早,但真正寫出一點自己感到滿意的讀書筆記,是高中至大學時代,且是自己有意識去鍛煉的,非得以一蹴而就,故深知寫出有質量的筆記不易。今不揣譾陋,將自己的若干筆記法條別如下,使隅反有資,或聊借一噱:

(一)批註。

  • 糾錯~

分明就是沒看懂,亂斷句啊……竟還是我最喜歡的出版社負責的&>_&<

隨讀隨校。(其實全文是一篇1800餘字的讀書隨劄)

  • 記憶~

  • 典故~

  • 反省~

  • 慨歎~

因為現在讀的書不少也是電子書,我一般是用ipad或PC看,直接在上面作批註、記筆記,然後將電子筆記整理出來【參看(四)·1】。一般當日或隔日整理,或每讀完一個章節纔整理。除非生病,否則不會拖延。

(二)劄記。

【緣起】此篇劄記是幫好友句讀《長恨歌傳》時發現的問題,大家都解決不了,當晚花點時間翻檢資料,明日匆匆寫就,發予好友。後稍作修訂,書成此篇——應該是我目前寫的最短的一篇吧。

N年前,我的讀書筆記就是這麼稚劣……雖然稚劣,但我永遠不會把它當作反面教材。百尺樓台平地起,沒有當年的每一步,我絕對不會走到今天。

包括現在,常於不經意間,或獲得新材料、新想法去補充豐富我的舊劄記,或發現思路不通之處而去修訂,甚至將過去的想法、推論全然推翻。——然而心情總是……怎麼形容呢?……就像童年每當學會一個新字時,內心既開闊又明亮的感覺。

??考慮到隱私,又受篇幅所限,只放這兩篇了。其餘的,私下給朋友們看啦~^_^~??

(三)抄錄。
1. 手抄有用的資料。
此又分兩種:

  • 紙本形式保存。

【狷壹註:上圖中,既有抄錄,也有注釋。習文獻學的朋友應該知道為何如此抄錄O(∩_∩)O】

  • 以電子檔形式保存,方便日後檢索。

這個主要是史料多而案語少的情況下,用word真的超級方便!~比如近期整理《讀史方輿紀要》的劄記就採取了這種辦法。以前讀《經史避名彙考》(北圖1999年版)時,屢因此書無目錄,閱讀翻檢極不便,遂在重讀此書時,一邊製作電子目錄,一邊記下注釋和案語。

【狷壹註:需知這是一份目錄,而不是目錄提要,目錄自有其體例與功用。所標註釋和案語,少僅數字,多則百餘字,皆為重讀時有所留意。隨讀隨記,不另行鈔出,一乃時有所思則遽記,恐稍暇即不復尋;二是檢索方便,一目了然,渾然一體,實勝別出。再,我只為便於觀摩,特擷取一面注釋和案語較多者,並非每頁均如是。】

2. 記錄與別人切磋學藝時,對方好的觀點、思路和想法。

  • 最好記錄下對話交流的過程,而非僅僅是結果。過程比結果更能啟發人。
  • 每隔一段時日,則按照一定順序整理好,比如按類別或時間或個人。
  • 讚同和誇獎之言大可不記,重點是批評的話。生活在沒有異數的世界,一個人很難看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 如隨後有想法(或重讀時產生新想法),可於交流記錄旁邊寫下跋記。

※※研討交流,最好的方法是筆談※※
(1)所指並非即時通訊工具。最適宜工具大抵是EMAIL。大愛啊!~
(2)不限時間地點,甚至不限制你甚麼時候回復。
(3)給予對方充分思考問題、組織語言的時間和空間。
(4)可以按照習慣和喜好,建立不同的文件夾收集不同的人或不同專業的交流。
(5)來信和覆信都能keep住,省下不少時間精力去作組合式的處理。
(6)書信禮儀,定不能忘。

(四)闕疑。
這部分是我十分看重之處。學,貴在有疑,貴在有疑能解,亦貴在有疑敢闕疑。

我常年備一疊白紙,用回形針夾緊。讀書遇有疑問,輒一頁記下一問題,回頭查資料。有的問題經年無解也不怕。等到紙愈厚而回形針夾不緊之時,便是裝訂成冊之日。

而惑之能解,則成劄記或論文。

這是第一冊。封面為摯友手書,終身寶惜。^_^

日常筆記習慣,尚可參此回答:斯坦因所獲敦煌文物有哪些? - 狷壹的回答

======================================
【失敗之典型!】

T_T雖然做了這麼多年筆記,但也難免會犯這種(↑↑↑↑↑)錯……

當時初涉敦煌學時,欲對佛藏有個基礎認知,隨即抄錄張宗祥先生所列16種佛經目錄,以此按圖索驥。然其時低估了佛經版本的複雜性,在檢索資料時發現留白處根本不夠寫……於是就變成如圖所示的那般雜亂、逼仄。

【如何補救?】
幸好我這本是個活頁本╮(╯▽╰)╭手工的活頁本寫起來最舒服啦,寫起字來不會像坊間賣的活頁本那樣,被中間的圓環頂住手~~
需要補充的資料,只要繼續增加頁碼,前後標清楚即可。

如果不是活頁本,位置又不夠寫——
我一般是另外加紙,然後用訂書機或固體膠在當頁上粘起來。

======================================
我猜,題主接著想問:

  • 我讀書不太能找到問題啊!該怎麼發掘問題?
  • 如何能寫成有體例有內涵的劄記呢?
  • 如何避免寫成以抒情為主,或大開腦洞、游談無根的讀後感?

——此三問,皆是學問涵養和學術訓練之問題。

除了多讀書思考、磨礪專業基本功之外,竊以為尚可輔以以下方法:

  • 咨詢導師。作為導師,大概是最了解你學問功底和科研能力的,包括你的性格缺點和知識短板。如何做讀書筆記這種問題,乍看似乎很naive不足以咨詢導師,但其實很深的,導師是過來人,深知甘苦,又是對你負責的人,肯定會給予指導。

【PS】:但千萬不要直接跑去問導師:「筆記該怎麼做?我不會做。」估計會被鄙視死……定要清楚詳細陳述自己的問題與困惑,最好就是經過自己的思量,到底何處仍想不通,以此不通之處咨之。

  • 多閱讀前人的論著、劄記和一些指點治學門徑的書。私以為,像陳援庵、呂誠之、岑仲勉、顧頡剛、嚴耕望諸先生,雖學問和成就吾儕難及,而其讀書治學之法卻未必不可學。即使是被某些人譏之為學問博而不邃的梁任公,其讀書也極有見地與天賦,十數年來讀先生書頗多,深受教誨,至今仍未覺過時。至於陳寅恪、錢鍾書二先生,縱天分學養奇高者也要慎防邯鄲學步之窘況,遑論吾輩?

又古先賢中,也不乏對讀書治學識見高遠的前輩(應該說,古人一直是很多會讀書的!)。狷壹自幼讀書,以韓昌黎、蘇東坡、黃山谷三公之濡染為深。今且舉坡公一例,指陳其天才絕不限於文藝一途。

吾讀《漢書》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貨財之類,每一過博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覈矣。參伍錯綜,八面受敵,沛然應之而莫禦焉。

——眾人皆言坡公才思高敏,記憶超群,胸中萬卷,乃馭天才也。又出眉山世族,幼承庭訓,手不釋卷,是知劬學苦功,不下他人。但唯有讀其憶述曩昔學習種種,方知其不僅是文藝之天才,勤苦之天才,亦是讀書之天才!舉此一例,足以見之!

  • 請友朋中品學俱佳者(至少也與己相當吧?差距太遠談不上真正的交流)幫忙檢閱筆記。

======================================

做筆記,大家常常提到功底、識見、方法、領悟,但較少提及態度。而我認為態度極其重要,絕不次於前者。

如認真努力此類是老生常談的共通品質,茲不贅述。且說幾點我認為尤當注意的:

  • 志存高遠。讀書為文,當以第一流學者第一流著述為榜樣。古語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其下,無所得矣」,信然。
  • 摒棄門戶之見。高中讀《文心》時,嘆服於劉氏思想之閎深,故常涵詠於心。其《知音》篇有曰:「各執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牆也。」至今猶為警句。
  • 盡棄所學而學焉,永遠以學生的姿態去問學。一個人的眼睛是無法照見自己的,而必須藉助鏡子。師長前輩是我們的鏡子,同伴學友是我們的鏡子,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是我們的鏡子,其他學科的學術研究也是我們的鏡子。
  • 劄記寫完不要急著給別人看。在請求別人批評指點前,應先過目數次,確保無錯別字,史料出處一 一標出,清晰無誤,以便讀者。哪怕這個讀者是平輩,或是你最熟悉最要好的朋友,也不可輕慢,以示自己的誠懇和尊重
  • 做筆記要有計劃性。筆記和讀書應該是同步的,這點應嚴格要求自己,不要縱容自己拖遝。但確有實在無法做到的時候——比如生病,比如不得不參加一些需時頗長的飲宴和戶外活動。此時,就要做計畫:利用甚麽空當將筆記補完?週末的甚麽活動可以免去而利用起來?晚睡一小時或早起一小時,直至筆記完全做好?
  • 做筆記要勤整理、善分類。此乃一個丟失過很多筆記的人的悔過之言T.T……
  • 做筆記要寫楷書。(1)寫行書實不適合,譬如「訁」易與「氵」相混,「兆」易與「非」相混。雖是小細節,但日子久了再來檢閱筆記,自己也分不清此字是哪個。搞錯了當然不好,就算能重新查書而得,豈不是又費時若許?倒不如一開始就寫好,才真的是省心省力。當然,寫楷書而微帶行書筆意還是OK的。(2)心理上覺得愉悅,自然也願意多看多重溫,包括拿著筆記向師友請益時,對方也會感受到你的認真和誠意,而不是敷衍、輕慢——究竟字能否體現出一個人的品性我不知,但我知道,它會反映出你如何看待自己。
  • 只要開始做,就值得做好。凡事盡力而為,但求問心無愧。

最後,我還想提一提:
有關做古代文學筆記,是否必須使用文言或半文言呢?我個人認為,實毋需拘泥。文言、白話,都只是交流的工具。筆記最重要在於有所獲,有價值,而非在其文辭是古奧抑或平實。不如按照自身學養性情而擇之,最為妥善。而在此過程中,得以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
也許題主還會說:
我基本功不是很紮實,讀古籍有一定困難。因此我的古籍閱讀量也不大。
——就此問題,以後再說好不。。其實一個月前(原來已經上個月啦&>_&<!)我在寫一個點校的問題,已有所提及。不過寫到7000餘字,就擱下了。暫時不會繼續!太忙了,難以兼顧,過段日子再說吧。 ======================================
本文寫得匆忙,書是隨手找的,相片有的是舊照,有的為今夜所拍,不甚美觀,還請海涵。至於書名人名或內容訛謬,則不必客氣,但說無妨。


文史不分家,做筆記最好還是寫札記吧。,就是做批註,寫在書里行間最為實用,方便瀏覽查閱,用紅筆或黑筆批註勾畫。
寫清楚你的想法,PS做筆記還分文學,史學,哲學,你這學問也是做到「井」里去了。廣而深,精而專。可也


胡懷琛有一本書《怎樣讀古書》很薄。刷個知乎的時間應該能讀完。


這不是方法問題,而是肯不肯花錢淘書的問題。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只要你能夠去讀,沒什麼學不來的。真正頭大的問題是,現在一切都是圈錢的生意,這些人文性的文化性的東西沒人做,市面上買不到什麼好書,精研也就無從談起。


我覺得古代文學的筆記,一部分像是注釋,一部分像是論文。前者注意各古籍出版社的整理本,後者關注cnki和各學術期刊


理解文脈,然後抄錄短篇或觸動的古文選段。詞類,句類方面的總結可以通過語言的體驗及一旁筆記的聯想型練筆作為記憶的方法,內容方面可以稍作概括圈出重點,分門劃類是關鍵。


嘗試學古人用文言寫感悟,可以參照那些詩話詞話,還有小說的評點,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清代褚人獲創作小說《隋唐演義》?
外國文學和古代文學不能同時看嗎?
章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和蘇軾關係不斷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寶玉對賈府的衰落到底有沒有感覺?
李商隱的無題詩該做怎樣的認識最為實際?

TAG:研究生 | 讀書筆記 | 中國古代文學 | 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