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賞已故著名抽象藝術大師cy twombly的這幅作品(黑板系列)?


在倫敦的Tate當代藝術館看過第三幅 Bacchus 酒神系列作品
系Cy Twombly先生遺囑要求捐贈

作品尺寸為327 × 412.5 cm 每個圈約兩米以上的直徑
就部分單圓來說 筆觸方面沒有明顯的間斷
光是作畫過程就可以讓說自己怎樣怎樣的人省省了
像@張澤暉說的那樣 真跡和在其他媒介上 會有不同的觀感
比如梵高的油畫 在大多數媒介上 作品的皴裂 油彩的堆砌 顏料的相互滲透 都被磨平了
作者的倔拗 傳達出來的都少了大半
就我看到的來說 巨型尺寸的紅白色凝固在畫布上 在空曠的展覽空間里 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顏料向下流淌 又有動態美感
這個系列名為 酒神 靈感來自羅馬神話
如果你剛好看過 絕美之城 或 羅馬風情畫 更或者你呆過那座老而不死的城裡
就會感受到 畫作里流出來如出一轍的 縱情聲色 鮮以怒馬
雖然「作者已死」 但你還是會被作品攫取 觀者和客體相互解剖
一件作品被閱讀不是一個孤立事件 周遭場域 當下心境等等都會投射在作品裡
上美感鑒賞課的時候 老師說 沒指望你們創造什麼 只要放大你們全部的感官 把自己扔作品裡去 記下你的感覺
所以在閱讀之前 可能你剛走下千禧橋 可能你剛吹過河畔的風 從倫敦膠片里走出來
閱讀時 人群在移動 你定在畫前 只想鞠躬感謝 一期一會
同樣的拍出高價的 Cy Twombly作品 New York City 紐約城

紐約也許是最適合拍黑白照片的城市 熙熙攘攘 既混亂又有序 冷峻也狎昵
如果你曾身臨其境 或者也身處其他這樣擁擠的城市裡 觀看這幅畫作就是會心一擊
你甚至可以自顧填上雨天 狂風的想像
美術是門外漢 可是對美的感悟大家都有 等待專業回答 只是覺得一些答案傾向於把別人的成功定義得太容易


讀一下《夢的解析》,《超現實主義宣言》以及該藝術家的生平事迹就能知道該從什麼角度欣賞了。


看真跡和在其它任何媒介上觀看都是兩樣東西。


宋代畫家荊浩提出繪畫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 我認為,Cy的畫滿足了這「六要」。

Cy的畫作,是自身在特定大環境下的身心形態記錄。這些看似塗鴉筆記般的作品,即為他對當下所見所聞於畫布與畫筆碰撞時的瞬間解讀巨大的畫布迫使他下筆時使出全身的力度,筆觸是他繪畫時身心狀態最真實的記錄。他的完成畫作呈現的是未完成式——有靜止的色塊,也有看似要離開畫面表層的動感筆觸。活在「作者已死」議論的年代中,Cy看到的不是藝術的終結,而是看見了單一論點的不足。他總是在針對看似穩定的事物提出疑問,其中包括語言符號、自然科學、人文歷史、藝術自身、等等。

就《黑板》系列來說,畫面中的線條如其名所示,帶著黑板上粉筆線的特徵。線條充滿自發性,卻又有起有伏。有看似即將離開畫布的筆跡,又有靜止在畫布一處的沉重筆劃,這就如同腦內的思緒,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有些則是一直停留在原地。

《酒神》系列是Cy近十年的作品。這是我眼中筆觸不那麼drawing(素描感),更painterly的Cy。荊浩口中的「六曰墨」,在這個系列中表現出來了。我教授常常教導我:「Let your medium do 50% of the job(讓你媒介自身的語言輔助你完成畫面)。」邁入晚年的Cy,也許身體狀態的確不如從前,這時,他將媒介語言自身的可能性推動到了極致,筆刷、油畫、滴漆,全部與身心合二為一。在等待他下一次離開畫室的時候,他選擇將身心狀態更不加修飾地展現出來。生命是有限的,一秒也不可浪費。

因為《黑板》的天價,Cy也不得不背鍋。那他的爭議又從何而來?

一,Cy被視為二戰後最有影響力的美國藝術家之一。這一切要回到五十年代戰後的美國,當時一批美國藝術家被捧紅並於生時就出現在國際展會拍賣會上,其中包括波洛克、德庫尼。這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美國於二戰後借藝術普及自由主義。這些藝術家的確是做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創作的時候估計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畫作日後會被貼上何種標籤。

先鋒藝術家是不喜歡被貼標籤的,但很可悲的是,這個世界是因為有了標籤中的字詞,才得以發展。當然,能夠不在生時的時候當一個在世般的梵高是件不錯的事,至少獲得認同了就可以有金錢支撐自己的創作。至少Cy還蠻長壽蠻高產的(。。。

二,大眾審美的更新永遠都比當代藝術(或一切前所未有的事物)慢一拍。要將其普及,首先要從教育開始抓起,這又需要等待好幾十年。

拋開藝術界如何如何將Cy捧紅,他依舊是我最崇拜的畫家之一,而且一年比一年喜歡。

他提醒我永遠要抱著對看似毫無瑕疵的事物抱著疑問,對世界充滿好奇心。

我油畫教授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們全班他有多愛Cy。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他八十多歲的時候還畫那麼大的畫,產量那麼多,你們還偷啥懶呀?趕快去幹活吧!」


審美都是習得的。外星人,甚至是三十年之後的地球人,並不一定會覺得經典意義上的藝術品,例如佛教造像或是文藝復興或印象派油畫,比Cy Twombly 先生的畫作更美。

相比經典藝術對日常生活的深度文化滲透,當代藝術並不是大多數觀眾日常認知的一部分,審美或者價值判斷自然無從談起。這就是杜尚所講的aesthetic indifference: 作品太過陌生的形態以至於觀者不知道從何反映。一般來說這樣的困惑經過觀者的rationalizing最終會變成憤怒,輕蔑,或是嘲諷。


瞬間帶我回到了高中時代,那種暗無天日每天寫作業的無趣又煩躁。
因為煩躁的時候,我也會拿一隻粉筆頭在黑板上這樣亂畫,線條扭曲,畫面髒亂,一如內心的發泄,想像一下粉筆和黑板雜亂無章的摩擦時發生的尖利叫聲…


我只是來告訴題主,我粗略的沒有搜到你貼出來的最後一張「太陽」.


前天,有幸在蓬皮杜看了Cy Twombly的特展,看了幾十上百幅作品(官方說140,不知是否全部展出),覺得他是特別擅長表達情緒、且會講故事的畫家。


CT的作品要成系列看,單幅沒有前言後語會覺得突兀,他的黑板系列,也有很多幅不同的。
這整個系列,假如描繪的是個淘氣的頑童眼中的學堂生活。這幅「畫圈圈」,設想一下,你們念書時,初初聽到老師講解一些複雜的抽象概念,比如高數、數分,有沒有覺得滿牆的板書都是天書,有抓狂之感?這幅無題就很好地還原了這種情緒。
另外一幅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叫night watch. 一個被留堂的學生,從壁角斜睨黑板上之前課上擦剩下的幾何圖形,有趣極了。
還有幅叫problem的三部曲,有種問題被越解越複雜的感受,同樣可以有很好玩的解讀。

當然,你還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想像,但是,各種情緒是相通的。

再從畫面技法上看,整塊斑斑駁駁的黑板(六個圈有整面牆那麼大),被板擦擦過的痕迹,圈圈的深淺也不一,線條一氣呵成、十分連貫,看著平面,但實際很有立體感。這樣的畫面,你們覺得是一般人能畫出來的?

另外,題主你的圖片不對,裡面只有一副是黑板系列。例如最後那張應該是太陽神加冕系列裡的一張。

最後,放一張本次展覽我最喜歡的一幅blooming


這應該是洗錢用的吧╭(°A°`)╮


就像最近在現代藝術的課堂上。我不敢去質疑,會被人說成low,土。我只能暗地裡覺得這個畫是個人情緒發泄的產物,只能給自己看。根本說不上藝術。藝術永遠高於生活,而不是把一堆垃圾加上各種是是而非的理念,把人給洗腦了。它會有人買,是買作者的名氣,卻不是藝術本身。 炒作的嫌疑,也並非沒有。這些作品都可以用當代藝術去解答,當代藝術的意味也明顯被玩壞了。


可能是去感受畫者作畫時的feel~

以上是我瞎猜的_(??ω?? 」∠)_


推薦閱讀:

過去的畫家們,都是怎麼生活的?
如何看待 YouTube 視頻揭開當代藝術的真面目?
有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街頭藝術作品?
《生化奇兵》和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海報上是否有相似元素,這種風格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過原型?
在外國學建築,老師都一般推薦看什麼書?

TAG:藝術 | 繪畫 | 抽象派 | 藝術欣賞 | 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