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寶船實際長度到底多少?木質結構船也能100米長?來個大浪不就打碎了?

鄭和的寶船長44丈4尺,寬18丈。不排除有古人吹牛逼的嫌疑吧?不要說記載的都說有100多米。實際上到底怎樣?


《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⑵
據此,以明尺為0.317米計⑶,則鄭和寶船的長與寬約為140米和57米,長寬之比為2.46。
周世德先生在1962年3月的學術論文中,針對這樣小的長寬比曾正確地指出:「木船如果造得過於瘦長,將不能抵抗海浪的衝擊,而易為海浪沖斷。所以木船必須較為短肥,特別是巨型木船。這樣,速度雖受影響,而穩性大為增加。」文中引《資治通鑒》卷一九九稱:「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六月於劍南道伐木造舟艦,大者或長百尺,其廣半之。」文中更指出:「宋代巨型艦船一般是方正的或是短圓的,長寬比很小。
在1962年10月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屆代表大會上,周世德先生也發表了《中國沙船考略》指出:「歷史上,我國出使外國的船都選用當時當地最大的船。至鄭和七下西洋,其規模之大,足跡之廣,都超越前代,而當時的社會條件也提供了可能性,因而能達到空前的規模,用特別巨大的船隻,長44丈,合150.5米。」與文獻[4]有所不同的是,同一作者在文獻[5]中,「按照江蘇省外海沙船比例計算」,「頗疑船寬記載有訛舛之處」。廣十八丈頗疑係「廣於八丈」之誤。
在1980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成立大會上,楊宗英先生宣讀了論文《略論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尺度》,在分析了史料常有失實,船舶尺度受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以及受強度的限制等各點之後,提出:「明史上記載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若將其寬作為長,將長度的單位丈改為尺,而改為四丈四廣,十八丈長,則與一般法式估算的尺度就相當接近了。」
對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估計是不同的,但都從寶船屬於沙船船型出發,頗疑明史記載的數值有誤,於是才有改變寬度和改變長與寬的數值之議。我們認為,史料記載有誤乃在所難免,至於《明史·鄭和傳》寶船尺度的記載是否有誤,前述兩文獻的分析恐難使人信服。
鄭和七下西洋乃明初盛事,檔案資料雖被毀,但仍有隨行人員的紀行著作傳世,可作參考。馬歡曾於第四、第六、第七次三次隨行,其《瀛涯勝覽》撰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費信曾於第三、第四、第五、第七次四度隨行,所著《星槎勝覽》成書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鞏珍曾於第七次隨行,所著《西洋番國志》成書於明宣德九年(1434年)。《明史》定稿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刊行於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引用下西洋當事人的第一手資料為依據,當為順理成章之事。此外還有明末顧起元*(1565—1628年)所著《客座贅語》,對寶船也有記述。羅懋登著《三寶太監下西洋記》,成書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雖為文學著作,但古今學者均普遍認為對考訂鄭和寶船有學術價值。現將有關記載摘錄如下。
明鈔說集本《瀛涯勝覽》卷首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7,8]
顧起元《客座贅語》記載:「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⑺
《鄭和家譜》記載:「拔舡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十五丈。」⑺
鞏珍《西洋番國志》則有:「其所乘寶舟,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⑺
周世德在前述[5]中曾指出:「羅懋登《西洋記》稱,寶船九桅,馬船八桅,糧船七桅,座船六桅,戰船五桅,作者認為所述似乎可信。」上記五種船型取自《西洋記》第十五回。綜上所述應該偏移不了多遠,不會被擊破。


單純說木船的尺寸來說,也不是不行……
印象里木船最長做到100+的不止一艘……


有種學科叫做實驗考古學,其實就是嘗試復原古代的東西以論證某些說法。

鄭和寶船記載的尺寸匪夷所思,我對「四十四丈」的說法是不採信的,因為這個尺度太大,帶來的太多問題古代無法解決。在遠洋的風浪下,船身結構會因為自重而折斷。

」二三百人「----不足以旁證四十四丈的尺寸。納爾遜的勝利旗艦,載員八百五十人,也不過六十七米長,十八米寬,此排水量已經達到兩千噸。而寶船的記載尺寸---可以輕易推出,寶船的體積至少是勝利號的十倍(假設吃水深度是勝利的一倍半而不是兩三倍),就是兩萬噸!如果我們按寬度的三倍比來估算吃水,則可達到四萬噸以上……你信嗎?明朝已經能造俾斯麥戰艦?

你現在拿古籍中的數字來證明,我是不信的,因為古籍本身就很不靠譜。最好是採用實驗考古,複製一個這樣的寶船,證明他能在遠洋風浪下存活-------當然,如果嫌太費錢,可以請一位船舶設計的人員來,讓他們計算一下這樣的船隻,龍骨需要承受多大的力量,再考察一下木材能達到的極限強度----這問題會很容易解決。

如果認定「古籍說的就沒錯「,那歐洲人要直接搬出諾亞方舟來了,這比鄭和寶船大得多,也早的多,而且還有人考證過在某地有方舟留下的痕迹,秒殺寶船無懸念。


古人還說荷蘭人的船長50丈呢。你信嗎?


參見我的這個回答鄭和的船有多大? - 荊光裕的回答


你的前提是大船必須過風浪,但是如果不過風浪呢?

每年東亞到中東的航線,一次是東北季風,一次是西南季風,除此之外,海上的大浪是沒有的

大船就可以通過了。


推薦閱讀:

在爆炸事故發生之後,如何對爆炸波及範圍內的建築物受損情況進行評估?
結構分析中的應力鋼化和彈簧軟化效應的原理是什麼?
什麼叫屈曲失穩?研究屈曲失穩有什麼應用呢?
中國古代木拱橋的結構和受力特點是什麼?

TAG:明朝 | 材料力學 | 結構力學 | 鄭和 | 鄭和下西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