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佔據這麼大的領土面積的歷史根源?
是俄國夥同大清國地圖開疆的產物。
答案里有人提到的《俄國歷史地圖》手頭剛好有一本,正好把相關的地圖掃描一下
一直到17世紀,俄羅斯人在西伯利亞實際上只佔據了沿海、沿河的一些孤立的居民點,相互聯繫只能依靠鄂畢、葉尼塞、勒拿、科雷馬等河流及其支流的水路交通,在水系之間距離較短的地方才通過陸路轉運。實際能夠控制的面積,相對於整個廣袤的西伯利亞而言,只是冰山一角。絕大多數居民點,到現在都沒什麼人,比如說楚科奇自治區的首府阿納德爾,現在只是個1萬多人的小鎮,那時候就更不用說了。然而,在這片廣闊的地區,實際上只存在著兩個主權國家,一個是俄國,另一個就是大清國。結果兩家不打不相識,在尼布楚把地圖一畫,國境線以北的所有土地就成了合法有效的俄羅斯領土了。當然,中國也不虧,將一些同樣不能有效控制的,至多算是「勢力範圍」的地方,變成了合法有效的現代意義上的國際承認的領土了。
先圈地再建設。
20世紀之前人類完全無法在俄羅斯中部和東部生存(其實現在也差不多),離那裡最近的是游牧民族,幾千年都沒動過心思,也就俄國人會買這種創業板股票。
中國當年和俄國談判的時候,東北的領土朝廷完全都沒見過,連那裡是土地還是海洋都不知道,就跟現在大家劃分仙女座星系的勢力範圍一樣,5萬年內無法兌現,基本就是誰蛋更疼誰拿地。
當年印第安人佔領整個美洲,土著佔領整個澳大利亞,都是一樣的原因。你是覺得人家先到先得了,問題是1萬年前渡過白令海峽時,有可能對面有土地,也可能只有海洋,搞不好就淹死了。
俄羅斯領土的很多地區第一次被人類看到還是德國人1929年環球航行時。
俄羅斯,寒風吹徹的老毛子。
1700萬平方公里,比國土面積世界第二的加拿大多一個澳大利亞。
從東到西長1萬多公里。由於跨越的時區太多,高考的時候,西部的同學有充分的時間在考前上網瀏覽東部考生髮布的試題。
這1700萬平方公里肯定不是充話費的送的。
俄羅斯的擴張動力,源於恐懼
現代俄羅斯的雛形,誕生於公元9世紀的基輔羅斯。即以基輔(現烏克蘭首都)為首都的古羅斯國家。
這時候的地球,主角是東方的唐帝國、中亞的阿拉伯帝國、歐洲的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
基輔羅斯只是一個內陸小國,四面受敵。這一帶是廣袤的平原,幾乎沒有自然屏障,列強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於是,俄羅斯人經常受到來自北方的瑞典、西方的日耳曼騎士團以及立陶宛的侵擾。
到12世紀,蒙古人佔領了基輔羅斯地區,四分五裂的各個羅斯公國不得不向如日中天的蒙古人俯首稱臣,交稅納貢,同時俄羅斯人也總結了歷史教訓:土地少就要挨打。既然無險可守,就用進攻性的擴張來禦敵於國門之外。
13世紀,蒙古人冊封的莫斯科公國開始崛起,逐步兼并其他羅斯諸公國,最終推翻了蒙古政權,統一了俄羅斯。16世紀末,俄羅斯領土面積為280萬平方公里,成為歐洲幅員最大的國家。統一大業完成後,莫斯科公國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而這種基於傳統安全危機的擴張也深受蒙古人作風的影響,伊凡四世視自己為金帳汗的自然繼承人,啟用「沙皇」稱號,在之後的300多年間,歷代沙皇無不以擴大版圖為既定政策,向西向東不斷蠶食周邊領土,以求擴張到天然地理邊疆為止。
而俄羅斯在不斷地對外擴張中又形成了一個悖論:擴張的目的是為了安全,但擴張的結果卻增加了新的不安全因素,於是又開始新一輪的擴張……
變大的俄羅斯遭受西方白眼
在東西方,俄羅斯奮進的路線是大不一樣的。莫斯科攻下相鄰的汗國後,消除了來自東邊的潛在威脅,並得以進入西伯利亞。它在東邊的大幅擴張可以說不怎麼費力,是一個官民一致東進的過程:在精神上,俄羅斯民族在自己的宗教中發展出了救世主義,他們堅信只有他們對上帝虔誠,並負載起了拯救歐洲和世界的使命,東正教也就成為了服務於帝國無止境擴張的工具;而在現實問題上,惡劣的農業條件讓俄羅斯農民不斷往東遷移,尋找更肥沃的土地,同時也為了躲避官家的賦稅。
在這個過程中,傳教士、農民、商隊和探險家,一起指引著政府一直到了大陸東邊的天然邊疆。
和基本沒有對手的荒蕪東部相比,俄羅斯在西邊的擴張就沒那麼順風順水了,每推進一步都是艱難纏鬥的結果。西邊幾個方位分別有波蘭、瑞典和土耳其等完全有能力滅掉俄羅斯的大國,讓俄羅斯感覺到十分不安全。俄羅斯與土耳其打打和和三百年,波蘭則作為東歐霸主和俄羅斯鬥了差不過五百年,幾乎讓俄羅斯亡國滅種。
除此之外,俄羅斯和西方的對抗很大一部分還源於它在歐洲的邊緣尷尬地位。
在蒙古人的鐵蹄下,歐洲各國並不清楚有俄羅斯的存在,15世紀末歐洲人才驚訝地看到,在不知怎麼的幾十年中歐洲東部冒出了一個這麼大的俄羅斯。
蒙古這些年的統治隔斷了俄羅斯和西歐的來往,也拉大了兩者的文化差異,比如當時俄國沿承了「叩頭禮」等外交禮節,引起西方政治家的猜疑,被視為「異類」。至於11世紀東正教與天主教互相開除教籍,更導致了俄羅斯與歐洲在意識形態上的分裂。
而蒙古佔領時期,正是西方經歷深刻變革的時代,文藝復興如火如荼,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接踵而至。相比之下,俄羅斯則在「野蠻化」,錯過了兩個多世紀的黃金時間。
統一後的俄羅斯,在地理上遠離世界經濟兩大中心——地中海和大西洋,進入世界主要貿易幹線的通道一直動蕩不安。歐洲各國試圖阻斷任何技術進入俄羅斯擴充其軍事力量,認為「莫斯科人是天下一切自由的敵人」,遏阻他們的唯一辦法就是任他們保持「野蠻和無知狀態」。
嚴峻的形勢讓俄羅斯對外擴張的需求從要有陸地,變成了要有水,要獲得去往外部海峽的溫暖出海口。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花了21年打敗了擁有強大海軍的瑞典,搶佔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奪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修建了彼得堡,打開了通往西歐的窗戶。瑞典經此一戰也徹底退出大國行列,變為一個和平的小國。
後世沙皇無不秉承彼得一世的意志,急功近利地把擴張當成國家強大的手段,也是國家的目的。
19世紀,為了獲得遠東地區的不凍港,並阻止日本吞併附近地盤對自己造成威脅,俄國籌划了一個野心巨大的「黃俄羅斯計劃」:從新疆昆崙山的喬戈里峰到東北的海參崴畫一條線,以北全部納入俄羅斯的版圖,成為所謂的「黃俄羅斯」。
黃俄羅斯計劃包括了今天的大部分新疆地區、幾乎整個東北三省,以及幾乎一半的內蒙古。
這個計劃差一點就部分實現了。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早就蠢蠢欲動的沙俄立即出兵,強行佔領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拒不歸還達五年之久。
不過,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以及後來的十月革命,「黃俄羅斯」計劃才宣告破產。也正因為如此,鐵嶺還是鐵嶺,長春還是長春,沒有被改名為「XXX斯克」,或者「聖XX堡」。
日本學者渡邊千春在20世紀初做了統計:從16世紀開始的4個世紀中,俄國以每日平均佔領13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擴張,這樣的擴張領土,世界歷史上除英帝國外,沒有一國可相比。1852年,恩格斯在《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一文中寫道:「俄羅斯這個帝國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出它那想把整個歐洲變成斯拉夫族、尤其是這個族的唯一強有力的部分即俄羅斯人的領土的野心。……過去一百五十年來,這個帝國在它所進行的每次戰爭中不僅從未失掉領土,而且總是獲得領土。」
就這樣,從第一代沙皇伊萬四世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300年間俄國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28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殖民帝國。
到1914年,沙皇俄國的版圖已相當遼闊,北起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西南至比薩拉比亞,南部達到阿爾達漢及卡爾斯地區。
對一個崛起的國家而言,擴張以尋求更多的資源,是它的本能。但為什麼歐洲列強也曾經建立龐大的殖民地,而只有俄羅斯成為一個國土面積駭人的大帝國呢?
歐洲各殖民帝國儘管也曾經建立過「日不落帝國」,但是他們的擴張和俄羅斯的擴張有本質的區別。
歐洲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動力,主要來自貿易,他們更傾向於在殖民地進行低成本的、有限的統治:只要能夠進行有利可圖的貿易,就犯不著把它變成殖民地;只要殖民地能夠提供原材料、廉價勞動力和市場,就沒有必要讓它徹底成為白人的國土。
而俄羅斯作為一個建立在農奴制基礎上的大帝國,它的擴張目標則更加直接、血腥:將所有俄羅斯能抵達的地方,變成俄羅斯的土地;將所有土地上的資源,都直接變成俄羅斯的資源。
所以,資本主義帝國擴張的時候,一般只會在殖民地建立管理的官僚機構,而不太熱衷於強行改變土著居民的人口、宗教、語言和文化。
英國首任駐印度-孟加拉總督沃倫?黑斯廷斯,以他為代表的英國殖民者主張,必須學習和尊重印度的各種宗教,社會和法律的習俗。他翻譯了印度的梵文法典,並將這種本土的法典作為統治手段。
而俄羅斯帝國在拓展的殖民地上,一般會強迫推行俄語、東正教,打壓土著的語言和文化,努力向這些地區移民,同時驅趕和屠殺土著居民,使俄羅斯人成為當地的主要人口。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的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就是這種指導思想的產物。
於是,當二十世紀世界民族獨立的潮流開始,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地紛紛擺脫了「有限的統治」,獲得獨立;而俄羅斯的殖民地,已經沒有人會發出要求獨立的聲音。
幾個世紀來,俄羅斯一直把俄羅斯民族的偉大和領土的廣大等同起來,而它也比其他國家更看重領土對安全的意義,發展出俄羅斯獨有的地緣安全觀。
這種強權邏輯指揮下的擴張也被蘇聯繼承,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面臨德國東進的威脅,蘇聯做出的反應是以武力威脅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兼并了波蘭、芬蘭、羅馬尼亞等國家的大片土地。
直到今天,你依然發現俄羅斯為了地緣安全這件事,敢於孤注一擲,跟西方國家掀桌子。
老毛子有一首軍歌,叫《普列奧布拉斯基團進行曲》,歌詞的第一句就是「讓瑞典和土耳其記住我們」,直到現在紅場閱兵中這首歌的樂曲還會以背景音出場,和蘇聯的坦克和原子彈一起,讓西方聞風喪膽。
參考資料:
張昊琦,《俄羅斯帝國思想初探》,知識產權出版,2012.1.1
沈影,《蘇聯領土擴張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
范建中、呂磊;《15-19世紀帝俄擴張的動因和特點》,俄羅斯研究,2005年04期
俄羅斯,寒風吹徹的俄羅斯。
1700萬平方公里,比國土面積世界第二的加拿大多一個澳大利亞。從東到西長1萬多公里。由於跨越的時區太多,高考的時候,西部的同學有充分的時間在考前上網瀏覽東部考生髮布的試題。
這1700萬平方公里肯定不是充話費的送的。
俄羅斯的擴張動力,源於恐懼
現代俄羅斯的雛形,誕生於公元9世紀的基輔羅斯。即以基輔(現烏克蘭首都)為首都的古羅斯國家。
這時候的地球,主角是東方的唐帝國、中亞的阿拉伯帝國、歐洲的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
基輔羅斯只是一個內陸小國,四面受敵。這一帶是廣袤的平原,幾乎沒有自然屏障,列強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於是,俄羅斯人經常受到來自北方的瑞典、西方的日耳曼騎士團以及立陶宛的侵擾。
到12世紀,蒙古人佔領了基輔羅斯地區,四分五裂的各個羅斯公國不得不向如日中天的蒙古人俯首稱臣,交稅納貢,同時俄羅斯人也總結了歷史教訓:土地少就要挨打。既然無險可守,就用進攻性的擴張來禦敵於國門之外。
13世紀,蒙古人冊封的莫斯科公國開始崛起,逐步兼并其他羅斯諸公國,最終推翻了蒙古政權,統一了俄羅斯。16世紀末,俄羅斯領土面積為280萬平方公里,成為歐洲幅員最大的國家。統一大業完成後,莫斯科公國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把蒙古索要貢賦的國書撕毀,併當庭下令將汗國特使處斬,宣告和蒙古正式脫離關係。
而這種基於傳統安全危機的擴張也深受蒙古人作風的影響,伊凡四世視自己為金帳汗的自然繼承人,啟用「沙皇」稱號,在之後的300多年間,歷代沙皇無不以擴大版圖為既定政策,向西向東不斷蠶食周邊領土,以求擴張到天然地理邊疆為止。
而俄羅斯在不斷地對外擴張中又形成了一個悖論:擴張的目的是為了安全,但擴張的結果卻增加了新的不安全因素,於是又開始新一輪的擴張……
變大的俄羅斯遭受西方白眼
在東西方,俄羅斯奮進的路線是大不一樣的。莫斯科攻下相鄰的汗國後,消除了來自東邊的潛在威脅,並得以進入西伯利亞。它在東邊的大幅擴張可以說不怎麼費力,是一個官民一致東進的過程:在精神上,俄羅斯民族在自己的宗教中發展出了救世主義,他們堅信只有他們對上帝虔誠,並負載起了拯救歐洲和世界的使命,東正教也就成為了服務於帝國無止境擴張的工具;而在現實問題上,惡劣的農業條件讓俄羅斯農民不斷往東遷移,尋找更肥沃的土地,同時也為了躲避官家的賦稅。在這個過程中,傳教士、農民、商隊和探險家,一起指引著政府一直到了大陸東邊的天然邊疆。
和基本沒有對手的荒蕪東部相比,俄羅斯在西邊的擴張就沒那麼順風順水了,每推進一步都是艱難纏鬥的結果。西邊幾個方位分別有波蘭、瑞典和土耳其等完全有能力滅掉俄羅斯的大國,讓俄羅斯感覺到十分不安全。俄羅斯與土耳其打打和和三百年,波蘭則作為東歐霸主和俄羅斯鬥了差不過五百年,幾乎讓俄羅斯亡國滅種。
△曾經叱吒東歐平原的波蘭騎兵
除此之外,俄羅斯和西方的對抗很大一部分還源於它在歐洲的邊緣尷尬地位。
在蒙古人的鐵蹄下,歐洲各國並不清楚有俄羅斯的存在,15世紀末歐洲人才驚訝地看到,在不知怎麼的幾十年中歐洲東部冒出了一個這麼大的俄羅斯。
蒙古這些年的統治隔斷了俄羅斯和西歐的來往,也拉大了兩者的文化差異,比如當時俄國沿承了「叩頭禮」等外交禮節,引起西方政治家的猜疑,被視為「異類」。至於11世紀東正教與天主教互相開除教籍,更導致了俄羅斯與歐洲在意識形態上的分裂。
△蒙古統治時期,當權者來到莫斯科公國視察時的情形
而蒙古佔領時期,正是西方經歷深刻變革的時代,文藝復興如火如荼,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接踵而至。相比之下,俄羅斯則在「野蠻化」,錯過了兩個多世紀的黃金時間。
統一後的俄羅斯,在地理上遠離世界經濟兩大中心——地中海和大西洋,進入世界主要貿易幹線的通道一直動蕩不安。歐洲各國試圖阻斷任何技術進入俄羅斯擴充其軍事力量,認為「莫斯科人是天下一切自由的敵人」,遏阻他們的唯一辦法就是任他們保持「野蠻和無知狀態」。
嚴峻的形勢讓俄羅斯對外擴張的需求從要有陸地,變成了要有水,要獲得去往外部海峽的溫暖出海口。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花了21年打敗了擁有強大海軍的瑞典,搶佔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奪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修建了彼得堡,打開了通往西歐的窗戶。瑞典經此一戰也徹底退出大國行列,變為一個和平的小國。
△20世紀初俄羅斯畫家的作品,描繪彼得一世望著波羅的海,沉思著構建彼得堡的藍圖
幾乎被中國人遺忘的「黃俄羅斯」計劃
後世沙皇無不秉承彼得一世的意志,急功近利地把擴張當成國家強大的手段,也是國家的目的。
19世紀,為了獲得遠東地區的不凍港,並阻止日本吞併附近地盤對自己造成威脅,俄國籌划了一個野心巨大的「黃俄羅斯計劃」:從新疆昆崙山的喬戈里峰到東北的海參崴畫一條線,以北全部納入俄羅斯的版圖,成為所謂的「黃俄羅斯」。
△黃俄羅斯計劃包括了今天的大部分新疆地區、幾乎整個東北三省,以及幾乎一半的內蒙古
這個計劃差一點就部分實現了。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早就蠢蠢欲動的沙俄立即出兵,強行佔領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拒不歸還達五年之久。
不過,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的慘敗,以及後來的十月革命,「黃俄羅斯」計劃才宣告破產。也正因為如此,鐵嶺還是鐵嶺,長春還是長春,沒有被改名為「XXX斯克」,或者「聖XX堡」。
日本學者渡邊千春在20世紀初做了統計:從16世紀開始的4個世紀中,俄國以每日平均佔領13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擴張,這樣的擴張領土,世界歷史上除英帝國外,沒有一國可相比。1852年,恩格斯在《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一文中寫道:「俄羅斯這個帝國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出它那想把整個歐洲變成斯拉夫族、尤其是這個族的唯一強有力的部分即俄羅斯人的領土的野心。……過去一百五十年來,這個帝國在它所進行的每次戰爭中不僅從未失掉領土,而且總是獲得領土。」
就這樣,從第一代沙皇伊萬四世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300年間俄國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28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殖民帝國。
到1914年,沙皇俄國的版圖已相當遼闊,北起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西南至比薩拉比亞,南部達到阿爾達漢及卡爾斯地區。
英法列強也有過很多殖民地,為什麼沒有留下很大的領土?
對一個崛起的國家而言,擴張以尋求更多的資源,是它的本能。但為什麼歐洲列強也曾經建立龐大的殖民地,而只有俄羅斯成為一個國土面積駭人的大帝國呢?
歐洲各殖民帝國儘管也曾經建立過「日不落帝國」,但是他們的擴張和俄羅斯的擴張有本質的區別。
歐洲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動力,主要來自貿易,他們更傾向於在殖民地進行低成本的、有限的統治:只要能夠進行有利可圖的貿易,就犯不著把它變成殖民地;只要殖民地能夠提供原材料、廉價勞動力和市場,就沒有必要讓它徹底成為白人的國土。
而俄羅斯作為一個建立在農奴制基礎上的大帝國,它的擴張目標則更加直接、血腥:將所有俄羅斯能抵達的地方,變成俄羅斯的土地;將所有土地上的資源,都直接變成俄羅斯的資源。
所以,資本主義帝國擴張的時候,一般只會在殖民地建立管理的官僚機構,而不太熱衷於強行改變土著居民的人口、宗教、語言和文化。
△英國首任駐印度-孟加拉總督沃倫?黑斯廷斯,以他為代表的英國殖民者主張,必須學習和尊重印度的各種宗教,社會和法律的習俗。他翻譯了印度的梵文法典,並將這種本土的法典作為統治手段。
而俄羅斯帝國在拓展的殖民地上,一般會強迫推行俄語、東正教,打壓土著的語言和文化,努力向這些地區移民,同時驅趕和屠殺土著居民,使俄羅斯人成為當地的主要人口。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的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就是這種指導思想的產物。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在西伯利亞各民族中強制推行俄語教育,用流放犯開拓黑龍江以北地區。後來他被沙皇冊封為「阿穆爾斯基伯爵」(黑龍江伯爵)。
於是,當二十世紀世界民族獨立的潮流開始,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地紛紛擺脫了「有限的統治」,獲得獨立;而俄羅斯的殖民地,已經沒有人會發出要求獨立的聲音。
幾個世紀來,俄羅斯一直把俄羅斯民族的偉大和領土的廣大等同起來,而它也比其他國家更看重領土對安全的意義,發展出俄羅斯獨有的地緣安全觀。
這種強權邏輯指揮下的擴張也被蘇聯繼承,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面臨德國東進的威脅,蘇聯做出的反應是以武力威脅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兼并了波蘭、芬蘭、羅馬尼亞等國家的大片土地。
直到今天,你依然發現俄羅斯為了地緣安全這件事,敢於孤注一擲,跟西方國家掀桌子。
△俄羅斯因去年的「克里米亞事件」受到西方制裁。如果對克里米亞失去控制,俄羅斯將失去黑海四季通航的出海口。俄羅斯有一首軍歌,叫《普列奧布拉斯基團進行曲》,歌詞的第一句就是「讓瑞典和土耳其記住我們」,直到現在紅場閱兵中這首歌的樂曲還會以背景音出場,和蘇聯的坦克和原子彈一起,讓西方聞風喪膽。
佔了地理位置的便宜。
一頭是先進的歐洲,一頭是蠻荒甚至無人區。偏偏東邊的蠻荒夠大。
學習了歐洲的先進,扭頭就能打敗東方的蠻荒,越打越大,越打越強。
烏拉爾以東缺乏真正強有力的對手,可勁兒擴張。歐洲一頭卻大強小強林立,所以擴張的費勁,卡住了。
順便還隔斷了歐洲和東方內陸的聯繫。要麼歸我,要麼大家誰也別想要。俄羅斯確實
人口密度小 ,但大部分都是人煙稀少的冰天雪地,土地大有什麼用?真正的可住土地才多少?俄羅斯國土確實大,但人均住房面積卻很小!人要住在房子里,不是睡在草地上!
西伯利亞這
地方以前是人呆的地方
嗎
?
很多人說俄羅斯佔了中國多少多少土地,可是一個事實是,真正漢人的土地實際上是很小的,也就是長江黃河流域,對比下漢,唐,宋,明的地圖你就可以知道。清是因為要給自己留條退路,怕將來統治不住漢人了,可以退回東三省,所以把東三省以及更大的區域都變成了無人區,禁止人進入
。
在清朝時代那種 科技情況下保存西伯利亞確實不容易。冰天雪地、路途遙遠內地人根本呆不慣,沒有辦法求取一家老小溫飽,荒棄似乎是難免的。第一,20世紀以3後二戰以後有國際法約束你,古代沒有國際法,土地誰佔了是誰的;第二中俄在法律層面上沒有任何爭議領土和領土糾紛現在開採?
正如你所說,那地方都是凍土,光照不足沒法種糧食。又是內陸
亞寒帶高緯度氣候,一到冬天奇冷無比,寒潮的發源地,換誰也沒轍。 西伯利亞那片地方要是能養人,毛子會不開發? 中國雖然山地多荒漠多,但是都是黃金地帶,可適合人類居住的有效 面積已經不比毛子少了。
很多人說俄羅斯佔了中國多少多少土地,可是一個事實是,真正漢人的土地實際上是很小的,也就是長江黃河流域,對比下漢,唐,宋,明的地圖你就可以知道。清是因為要給自己留條退路,怕將來統治不住漢人了,可以退回東三省,所以把東三省以及更大的區域都變成了無人區,禁止人進入。
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只有元清兩朝屬中國管,外蒙古漢朝把匈奴趕跑了就撤兵唐朝短暫的管過幾年,然後就是元和清,明朝都沒管過外蒙,什麼外蒙和遠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純粹是屁話。
所謂外東北內東北是中國人在推翻滿清恢復中國之後生造的辭彙,那片土地的真正歷史名稱是滿洲,中國部分是內滿洲,俄國部分是外滿洲,而且滿清對滿洲地區從來沒有建設之願。而只有掠奪財富,而且做為兵源基地,如果不是每年大量徵兵向關內殖民,怎麼可能滿清和平兩百多年人口增長還不如明朝。
你
不要
說得
沙俄的土地都是所謂得侵略和掠奪屠殺得來的。
韃清的土地也是侵略屠殺得來的。
沙俄搶的是滿清的贓物 這些被搶走的土地上既沒有滿人也沒有漢人 而是當地土著民族 就算是漢族 也不過是被滿人征服的奴隸。
而且論屠殺,俄國人只能是小巫見大巫了。當初俄國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哈爾濱得時候,還和被土匪洗劫破壞的田家燒鍋的主人商量,以八千兩白銀公平買賣。如果換成韃清。屠你殺你沒商量。
哈爾濱和大連完全是俄國人建立的城市,之前滿洲人統治時期,愚昧落後人煙稀少。其實不但是20世紀初的哈爾濱完全仰仗俄國人,就是50年代到80年代,東北的工業城市全國較領先的地位,也是拜俄國156個技術援助項目所賜!
海參崴庫頁島是不是滿清的領土? 滿洲發源於遼寧的赫圖阿拉,方圓幾公里的地方,努爾哈赤從這裡騎兵一路燒殺搶掠侵明朝和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土著,把俘獲的男人屠殺或當奴隸,女人做戰利品分發滿洲主子和大臣。俄國人在黑龍江流域農耕,煉鐵,建立城鎮,帶來現代文明的時候,根本沒有發現當地有滿洲人或者漢人。當時滿洲還正在對漢人和土著大屠殺連吉林都沒有控制別說黑龍江了,
。
滿清殖民者是除了弓馬騎射啥都不懂得的野蠻民族,其的落後的漁獵民族的社會形態根本不可能對於中原漢人具有任何的
影響能力和輸出移植能
力
。
當年就是給中原漢人改一個髮型漢人都認為是
野蠻 人的文化強姦無可容忍而奮起 反抗,死了千萬 人才得以
強制推
行
的
。
而當年俄羅斯文化卻能讓東北地區的漢人自覺得 受衝擊甚至是
自發的喜歡上。
哈
爾濱的藝術氛圍是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比較大,他們在哈爾濱的生活直接影響老一代哈爾濱人的審美趣味。比如住在俄式老建築里的人,都會在屋裡的大桌子上鋪上花邊桌布,給木頭地板打蠟,這是
標準得歐洲民族得生活
習俗
。
哈爾濱的街道幾乎沒有一條正南正北的,而是依據松花江和市區內河馬家溝河以及貫穿市區的鐵路線而確定的街道走向,五條大街匯聚到一個大的環島(面積非常大,不同於南方城市的轉盤道)是非常常見的,這種依據自然環境規劃街道,環島疏導交通和放射性的街道布局是最接近歐洲的城市規劃。這種西化的街道規劃在國內城市中是不多見的。哈爾濱從松花江邊的漁村建城之初就有高標準的城市規劃(仿照莫斯科)這在國內的城市中也是不多的。 可以舉一個實例,哈爾濱的很多街道仍然是二三十年代建成初的寬度,在車輛保有量達到建成時的幾十倍甚至百倍的今天仍然能滿足需要,可見當時規划起點很高。
你看看哈爾濱,人民得生活思維習慣深受到俄式文化得影響啊。家居裝飾 哈爾濱家庭大多崇尚從二三十年代延續下來的俄式家居裝飾:被粉刷成五顏六色的牆壁,牆壁與天花板的連接處鑲有各式圖案的裝飾角線,帶有銅柱的歐式古典席夢思床,結實笨重的深色俄式傢具及與之匹配的酒櫃與衣帽架,長方形或橢圓形的餐桌,為禦寒而特製的俄式的門斗,布滿厚重銅釘的包門……即使是在房屋裝修概念日新月異的今天,仍不難在某些家庭的裝飾中找到類似的痕迹
。
俄國僑民剛到哈爾濱時最大的問題是缺少他們習慣的基本食物,最初這些缺少的食物全部從西伯利亞、俄羅斯內地進口,於是出現了一批進口商人,另外俄僑建立的商會和洋行競相從哈爾濱輸出北滿農產品,由普通商轉為批發商,進行專門從事出口也的商務活動。 俄羅斯文化和黑土文化經歷百年交融,將兩個民族的友誼拉長了,並正以這種友誼拓展未來的合作之路。
哈爾濱近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與其他城市不同,它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又是在強行介入的外來文化影響下發展的。所以在城市規劃、市政設施、城市建築以及街道名稱等方面,充分地體現出了濃厚的俄僑文化影響。與中國內地的其他城市相比,顯現出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中國傳統城市的街道布局是以「坊里制」為主,即多數街道都呈現出「井」字形布置,四四方方的極為規矩。但在當時的哈爾濱中東鐵路附屬地界內(即今道里、南崗等地)的許多街路則呈放射形,即以廣場或中心建築為點,向四面八方輻射,形成蜘蛛網形街路。街路名稱的來源和演變除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外,也常為文化的接觸變遷所左右。綜觀受俄僑文化影響的哈爾濱街路名稱,可以分為:以俄國名人或僑民間有「威望」人員的名字命名的街路,一俄國地名或其他國家名稱命名的街路,以行業或居住者身份而命名的街路,以自然景觀特徵而命名的街路。俄羅斯人對哈爾濱來說是外來民族,廣大俄羅斯中下層民眾同中國人友好相處,互相影響。
這
就是文明和野蠻的區別。
不是據說古中國最早發現美洲的嗎?那是不是我們該向美加討要2kW平方公里土地? 中國現在所處的國際環境是美國在打壓中國,阻止中國上位,而日本是美國的一條狗,一條隨時隨地都在向中國狂吠的惡犬,台灣問題,第一島鏈問題,中國出海口問題,美國反導問題,釣魚島問題,南海和它八杆子打不著的越南菲律賓島爭問題,三獨問題,等等等等,日本都在做損害中國利益大灣行動,而且是進行時不是過去時
。
我就奇怪了。
當年得德國 NACUI黨是日耳曼民族社會主義黨,中歐的日耳曼民族同胞聯合的黨,德三的
擴張下的國界線當然就是日耳曼民族聯合團結一致去種族排斥和屠戮消滅對於他們得 民族有危害的外族的種族隔離線,可是人家沒有喊德三是日耳曼民族的德三,俄羅斯畜生強盜禽獸民族從日耳曼人的地盤裡滾出去,再德三東擴下的佔領區內如殺猶太人排猶太人一樣殺俄羅斯排俄羅斯,二戰 時德三東擴滅蘇所佔領下的烏克蘭和波羅得海三國這些所謂得被俄毛所吞併的」加盟共和國「的國內反蘇民族主義分子,也就是N ACUI分子 也沒有喊,
烏克蘭是烏克蘭 民族的烏克蘭,波羅得海三國人的波羅得海,俄羅斯人是所謂的侵佔和
殖民我們國家的外族入侵者強盜,從我們的國家滾出去。
如同屠殺當地得猶太人一樣屠殺俄毛,怎麼偏偏只有」中華民族愛國者 』在喊。
亞洲是 亞洲人的亞洲,下賤邪惡畜生不如的俄羅斯,斯拉夫野狗滾到烏拉爾山西面去呢 ?
俄羅斯現在的領土基礎是蒙古人打下的。在1230年代和1240年代,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積極西征,入侵了波蘭和匈牙利,最遠曾經打到過維也納。在此期間征服了俄羅斯的先祖基輔羅斯。1242年,拔都定都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正式建立金帳汗國。
在金帳汗國200多年的統治期間,莫斯科大公在與俄羅斯各王公中的競爭中十分突出:靈活應對金帳汗國的蒙古統治者並爭取東正教的支持,從而削弱其他王公的力量。東斯拉夫民族的重心逐漸從基輔羅斯轉移到莫斯科公國。1378年,大公德米特里·頓斯科伊擊敗金帳汗國的軍隊,在大公伊凡三世時代最後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
統治東斯拉夫人200多年後,金帳汗國在14世紀末,由於混亂的權力繼承體質和民族問題,勢力漸衰。在15世紀先後肢解為喀山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克里木汗國等等。金帳汗國勢微後留下的權力真空,給予了俄羅斯開疆拓土的機會。
在伊凡四世之前,其祖輩伊凡三世、父輩瓦西里三世就開始了征服之路。伊凡三世發展了一支強大的職業貴族軍隊,地方上的貴族騎兵隊只能通過為莫斯科大公服役獲取封邑。同時在伊凡三世時期,喀山汗國和金帳汗國開始衰落。
俄羅斯的大擴張從伊凡四世時開始。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成為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即位之初,經祖輩、父輩兩代的大力擴張,俄羅斯實際有效控制的領土面積已經和現代德法兩國面積總和相當。年輕的伊凡四世成功推行一系列加大中央集權及提高軍事實力的改革,其中包括建立新的貴族代議機構--縉紳會議,建立中央政府的前身--行政衙門。還改革了司法制度,改變城鎮督軍及領主獨攬司法權的情況。在軍事上,建立起職業的國家軍隊,統一將城鎮民兵編為常備正規軍,並指派貴族擔任各級將領。還建立起使用先進火器的射擊軍,並裝備數量龐大的火炮,成立全新兵種--炮兵。這使得俄羅斯在面對東部游牧民族的騎兵時佔據了優勢地位。這些改革打下了俄羅斯擴張之路的基礎。
1552年, 伊凡四世率軍第三次親征喀山汗國,滅掉了稱雄百年的喀山汗國。此舉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戰略上,解決了俄羅斯東部最大的威脅,排除了未來擴張領土的後顧之憂。其次,在地緣上移除了東進的最大障礙,向東可翻越烏拉爾山,向南可順伏爾加河直達裏海。征服喀山後,西伯利亞的毛皮及木材為俄羅斯帶來了大量財富,使得俄羅斯在同歐洲的貿易中獲得巨大利潤,提升了俄羅斯的國力,也進一步加大了俄羅斯對外擴張的信心和野心。
1556年,伊凡四世滅掉阿斯特拉罕汗國,從而完全控制整個伏爾加河流域,把領土擴張到了裏海沿岸,並把擴張的觸角伸向了高加索、中亞和西伯利亞。此時,西伯利亞汗國、諾蓋大汗國和南方草原上的哥薩克人在名義上已經臣服於莫斯科。並成為開拓東部領土的先鋒。
1582年,為了獲取西伯利亞的廣闊土地和無盡資源,哥薩克人大舉入侵西伯利亞汗國。尚處於冷兵器時代的西伯利亞汗國面對裝備了先進火器的哥薩克軍隊很快就陷落了。此後,沙俄在西伯利亞猶如進入無人之境(事實上也的確無啥人)。從十六世紀末葉到十七世紀中葉,哥薩克長 驅兩萬公里,沙皇的殖民勢力伸張到太平洋沿岸。 俄國用了半個多世紀時間,幾乎鯨吞了西伯利亞的大部領土。
在伊凡四世的統治下,俄羅斯的領土面積由280萬平方公里增長到540萬公里。在以後的皮特大帝和葉卡捷琳娜時代,俄羅斯積極向西歐學習。在與瑞典的戰爭中獲勝,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同時進一步蠶食落後的奧斯曼土耳其及清朝的領土,現代俄羅斯的疆域基礎逐漸成型。
總的來說,位於苦寒之地並在歐洲文明化外的俄羅斯繼承了蒙古人骨子裡對土地的貪婪。中央集權和對西歐先進文化及技術的吸收使其取得了對周邊民族的優勢。同時雖然俄羅斯領土巨大,但許多土地的人口非常稀疏,到今天俄羅斯的人口還沒有孟加拉多,這進一步減少了俄羅斯擴張土地的難度。
陸地上相連,有這點好處。
當年真比不了大英帝國一手加拿大一手澳大利亞一手西非一手東非。
法國在北非西非也啃下來一千多萬,本來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不算多,十三州小地方。七年戰爭把法國的加拿大搶跑了,形勢大逆轉。
二戰之後和本土不想連的基本都獨立了,俄國好在本土相連。
熱兵器出現前這裡沒有控制的價值,正好在風口上
自主暴鋪流。
[英]馬丁?吉爾伯特《俄國歷史地圖》
Martin Gilbert:The Routledge Atlas of Russian History
一個重要因素:紫貂貿易。
西伯利亞那樣的蠻荒之地,就算是俄羅斯人對土地的興趣再大,如果沒點利益驅動他們也是不會對這種完全不能進行農業生產的土地感興趣的。
俄國人最早的西伯利亞定居點基本都是沿著紫貂貿易的線路鋪開的,這條線靠近西伯利亞南端,因此自然條件還沒有到無法居住的程度,但是更北邊的土地?抱歉,沒人感興趣也沒人願意去,除了某些探索精神強大的冒險家。
清俄雅克薩之戰其實就是清軍拔除俄國居民點的戰鬥。俄國人自發的東進運動受到了強力阻礙,於是簽訂合約,確定了兩國邊界,俄國人如願以償的控制了紫貂貿易的沿線土地,而另一個結果就是北邊那些完全無人踏足的土地也成了俄國的法理領土,俄羅斯一下子成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然並卵…對當時的毛子來說那都是無效領土,能換點兒錢的話絕對是賣了沒商量,阿拉斯加就是幾乎白菜價賣掉的。
至於後來發現的豐富資源,誰叫面積那麼大呢?總會有些產出的吧,一點東西都沒有才不正常。不過礙於嚴酷的氣候,這些礦產資源的開發其實也是困難重重,一年裡能夠穩定開發的時間也就幾個月,其它時間必須窩在暖氣房裡,否則凍死你沒商量。
扯遠了點兒,扯回來。《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中俄邊界穩定了一百多年,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趁火打劫,隨即開始了瘋狂的土地蠶食導致東北至今沒有獨立出海口。
結論,俄國西伯利亞的領土法理大部分源自《尼布楚條約》,內在的驅動因素是紫貂貿易。小部分來源於19世紀以來的多次侵略戰爭的掠奪,內在動力是俄國試圖獲得遠東霸主的地位以及獲得太平洋出海口和優質港口(尤其是不凍港)的需求。搶!尤其是搶中國的……
我認為主要是在戰爭與中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中國賠款的140多平方千米面積!
必須要感謝中國皇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