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学了 10 年英语出了国还是无法沟通?中国基础英语教育是否需要改革?
中国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英语教育是否需要改革。为什么很多人都是学了这么10年的英语,出国都好像根本无法沟通。
中国的英语教育是如何制定的? 前几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有呼声说要取消中小学校的英语教育,是否合理?
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
中国的基础英语教育好像本就不是以“沟通”为目标的吧?
事实上,我们看看现行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是这样写的: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目标很全面,愿景很美好,那又为什么这么多人勤勤恳恳跟老师学了10年英语,一出国还是无法正常沟通呢?
首先,很多人所经历的基础英语教育的实际目标,是应试,而非“综合语言能力”。
先别忙着批判,这其实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
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优质英语教育资源一直相对稀缺,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是本就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书面考试就成了一种相对公平的评估方式。
将英语的教育考核侧重点放在词汇、语法、阅读上,一方面简化了评估方式,同时不管在教育先进还是相对落后地区,在学生的教材相同,知识点相同的情况下,考核的标准就相对公平。而一旦将“说”作为重点,不仅将大大增加考试操作难度,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劣势将进一步加大。
所以,在评估的标准和方式并不指向“说”的情况下,教学自然也不会以“说”为主。
其次,回到“沟通”这个问题上来。
到底是什么造成我们和外国人难以沟通?除了我们关于“说”的教育不足之外,还需要注意沟通本身。
一、 沟通是基于场景的
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会做不同的沟通。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句子的应用场景较为单一,强制背诵更是将句子套路化。
这里就有一个很经典的笑话:
一中国人在美国不小心掉进坑里,只得大呼求救。碰巧一美国人路过,问“How are you?”此人条件反射答“I`m fine, thank you.”美国人离开……
虽然是笑话,可是一旦一个人的英语知识几乎全基于课本,那么当他身处的现实场景在课本里无迹可寻时,出现鸡同鸭讲,或是更多国人因为怕闹出笑话而不敢说话,也都情有可原了。
二、 沟通是基于文化背景的
大家到国外,无法沟通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常常会碰到非常生活化的口语用法或是俚语。
比如当一个美国人说“I put my foot in my mouth”时,国人大多都得吓一跳,结果他们表达的是“我说错话了”。这是课本不会教,我们通过字面也断然无从理解的。
再有,比如美国人表达“我从来没去过这个地方”,会说“I`ve never been”。但从语法的角度来说,这个讲法绝对是零分,因为完整的句子是"I`ve never been to somewhere" 。
当我们因为不了解约定俗成的文化背景而一头雾水,同时死记硬背的语法体系又遭遇自己的“信任危机”时,自然更不敢开口了。
三、沟通是基于人的意识的
背课文、词汇、语法,做阅读这些练习,我们在学英语时做了很多。但在没有与外国人真正接触,或者其他真实运用场景下,我们的意识中仅仅是将英语等同于“考试需要”,而非真正用来沟通的“使用工具”。这使得很多人一开始就抱持着“学英语无用”的想法,结果可想而知。
这就好比做饭不进厨房。
我们背过食谱,练过标准的握刀姿势,可能也看过大厨做饭。十年以后,我们都以为自己会做饭。但等真的到了灶台前,亲手碰到食材菜刀,却因为陌生感而手足无措了。即便是勉强做了一盘菜,可能最多就是能吃,并不好吃。这可能是因为师傅教得不好,也可能是因为厨房太少、时间太紧,学的时候没办法一个一个进厨房试。
那就不学做饭了吗?当然不。
所以这里就要回答题主的第二个问题了。
中国基础英语教育是否需要改革?要,但必须基于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慢慢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英语考试是不是应该取消?当然不应该。
应试的语言教学虽然确实存在弊端,但至少可以给学生打下一定的英语基础。生活化的俚语,等真的出了国,可以通过与当地人沟通了解;行业术语,在工作中运用中也能学会。
同样,前面也提到了,基于实际国情,类似美国私立学校那套,沟通为本(Communicative approach),任务导向(Task-based learning),侧重听说、弱化语法(Comprehensible input)的英语教育,短期内国内推行存在极大的困难。
诚然,不能用“存在即合理”去否认改革的必要性。只用词汇和语法打基础,肯定不够。“听”和“说”肯定得教。做题千遍其义自现,这在语言学习中并不可行。我们的英语教育不应该以应对考试为终极目的,应该给以后生活中的英语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不管以后是想出国读书、旅游或者工作,还是想上网读一篇BBC、刷一集没有字幕的美剧。
1984年,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1987年出现大学四级,1992年,英语变身高考三大主科之一。上世纪推行之初,英语考试的制定实际上都是为了推进英语教育,但是教育的改革难以跟上大环境的变化也是实际情况。
到了现在,标准化的考试很难完全反映真实的语言水平,一味强调考试成绩,也确实容易让中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让大学生止步于英语四级考试,完全看不到学习英语的真正用处。
所以,短期内对中国英语基础教育比较可行的改革,除了多元化考核的尝试之外,可以做的可能有这些:
在课时内加重听和说的比例
模拟真实情景的对话
减少对标准化教材的依赖
提升教师资格和培训
但是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考试并不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英语是一个沟通工具,而学生自己要做的,是通过熟练运用这个工具,看到更大的世界。
匆匆浏览过若干回答,感觉应该补充,深化
一. 问题是否存在
二. 如果存在,主要缘故何在?
一. 问题是否存在
仅从四个信息来源判断,问题确实存在,以下略展开
1. 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评论
著名经济学家谈同胞学外语
张五常在《回报率最高的青年投资》一文中说:“毫无疑问,今天中国青年(当然包括香港青年)的时间投资,回报率最高是学英语。不是计算机,不是商科,不是经济学,不是数学,不是任何自然科学,也不是艺术、文学,而是英语。一般而言,以下功夫每小时算,没有其它知识的收入回报可与英语相比。……(这)是不容易解释的现象。今天的神州大地,看其经济发展,纵观天下大势,青年面对的一堆一堆真金白银,不是什么计算机什么高科技,而是英语。…青年面对的一堆一堆真金白银,不是什么计算机什么高科技,而是英语……花一个小时学英语,其收入回报大约是学习其它知识的两倍。这不是金矿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见不到英语的寻金热呢?难道市场的讯息费用真的高不可攀吗?”
来源:《张五常的博客》-五常谈教育-(2004.08.26)
插话:信息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大经济资源之一,而英语已然是全球科技、商业和文化教育的“信息之母”;双语(母语+英语)不仅能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也能大幅提升国家竞争力。任何政经外交战略的实施,双语都是如虎添翼之利器。所以张五常先生有“神州大地,看其经济发展,纵观天下大势…”之说。
张五常先生又说:“为什么我们见不到英语的寻金热呢?”
此或许为“一误”。全民都已“疯狂英语”了!还不算寻金?来中国寻金的英美机构和个人,如过江之鲫,浑水摸鱼者众!为何经济学大牌学者熟视无睹。
但我亦能体会张五常的心情:即便身处香港,他仍痛感青年英语能力不足,更不必说大陆青年了。
2. 国家人社部的数据与麦肯锡的数据
麦肯锡公司调查报告称:中国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为外企工作的国际化技能,相比之下印度达到25%;中国国每年新培养约60万名工程师,是美国9倍,然而在中国160万名年轻工程师中只有约16万名工程师具备为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这些数据与国家人社部的调研基本一致
3. 美国大媒体对中国留学生的报道
不详细引用了,因为这些媒体多少都有某种倾向,如VOA的报道说:“美国高校一边乐呵呵地数钱,一边犯愁如何应对中国留学生英语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低下”——我们只需要知道,大数据显示确实如此。
4. 大多数知友自己的亲身经验
大多知友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只要是非英语专业的,学过英语6-10年的,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评估:你熟识的大学毕业生里,有多大比例能相对娴熟地将英语运用于生活和工作?
二. 主要缘故何在?
牵扯面极大,这里择要简述
小小导言:
经历过股票深度套牢的同胞,都熟悉什么是“信息不对称”。这里仍旧科普两句。1996年和2001年的经济学诺奖都授予了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学者,从此信息经济学在学、商两界都大热。信息不对称指经济活动中因各方拥有信息量的差异而形成了交易不公正或资源配置扭曲,它产生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即劣质品充斥于世(柠檬驱逐桃子)[1],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以及代理人自肥等状况。
有五大因素相互强化将中国外语教学塑造为信息不对称的“屠场”。
1. 信息鸿沟
即语言能力不对称的极端化,外语买方的主体长期是聋哑英语的信息盲,难以鉴别商品(课程与教学)质量;
2. 文明鸿沟
外语教学买卖双方因各自的语言文明而割裂,卖方形成更紧密的共同体;
3. 卖方市场
外语教学供给长期不平衡,买方是三亿学生和青年,卖方是有限的外教和机构;
4. 中外卖方同化
即在利益驱动下本土卖方与国外卖方同质化;
5. 卖方“自损阻抗”
即外语教学体系(供给方,机构,专家教授群体)越富有成效,越蚕食购买力,且越将买方转换为竞争性的卖方(如学生因英语能力卓越而转变为教师),从而卖方有意无意抵抗外语教学的任何实质进步。
所以,无论从博弈论,从经济学的理性人选择假说,还是从社会学的体制化趋势(Institutionalisation),中国外语教学形成了非垄断形式的垄断:
⑴. 提供普遍有效的外语教学解决方案等于根除英-美-中三方 外语产业界及其联姻的学术界的特权与非特权收益;
⑵. 维持信息(英语)鸿沟就能维护卖方特权,且外语买方(学生和家长))对此不仅无可奈何,而且恰因信息鸿沟而长期毫不觉察。
由此,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两大市场现象:以桃子-柠檬的中间价购买柠檬,潜在的道德风险,在中国外语 教学领域里呈现为:以高于桃子的价格购买柠檬,真实的道德灾难。
这种利益大格局蒙障了英美外语学术界的科学头脑,令他们迄今看不到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理论(N. CHOMSKY)与大脑科学等领域的进步早已为外语教学改革奠定了高效解决方案的路向。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和认知学革命早早引领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科学智慧的范式转换(学术专题,或另文专述,这里不展开),但还余一庞大的死角:外语教学。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已经问世近60年了,21世纪也都过去六分之一了,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范式转换姗姗来迟;不,它根本就不来。
显然,解铃空待系铃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语 教学之国,决不能期待美英专家提供解决方案,而应自力更生引领外语 教学的变革,向全人类提供解决方案。
[1] George
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1970
(待续)
有下面几个主要的原因吧。
1. 英语对于中国人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语法逻辑模式,学起来相对欧洲人需要花更长的时间。
2. 日常生活中其实是生活在一个跟英语基本隔离的社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有人会说,年轻人经常看美剧什么的,不算是隔离吧,这个不算,因为没有身临其境。对于很多欧洲人甚至香港以及一些东南亚的国家,这点就跟中国不一样,讲不同语言的外来人口相对比较多,为了跟其他族群的人沟通不得不张口说英语,这里的外来人可以是任何不说本地话的,比如菲律宾移民到新加坡,泰国或者印度移民到马来的。中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大部分外国人都是暂时呆在中国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便是大学过了四六级,毕业两年不说英语就全忘了。
3. 上面很多人提到英语教育,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应试教育比较适合学习数理化不适合学习一门语言。另外老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多中学英语的水平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明白。
4. 还有一方面是中国人很多人不敢张口说的问题,即便是生活在北京上海经常可以看到老外,但是很多人遇到需要说英语的场合,能躲就躲,没有自信不敢张口。包括一些英语考试得了高分的同学。我这边有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工科男派到英国出差一段时间,为了不说英语,每天中午都吃一样的快餐,因为那里他只用指一下不用点菜,跟同事吃饭,同事让他自己点自己想要的,他为了逃避说英语就随便在菜单上指一个。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心理,这样不敢张口的人挺多的吧,或许是爱面子,或者是心里没底。举一个我先生的例子,我先生跟我学中文,到中国的时候经常都是我刚教他一句他下一秒遇到可以用的场合就直接去说,错了我就纠正他,这种自信真的是很多中国人都没有的。
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吧,就说我没有出国的时候的情况吧,总体是比其他人口语好一些,我觉得跟我高中的时候喜欢朗读有一定的关系,我很享受英语早读的时候读各种英语文章,可以是课文可以是课外的读物,还有英文的简版小说什么的,我就是喜欢读出来。这个对锻炼口语的流畅性很有帮助。我初中跟父母旅行就直接跟车站一个澳洲的老外搭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单纯的就觉得要抓住练习英语的好机会,而且我真的很喜欢开口说,平时上课都没有机会,憋坏了。大概就这样吧,人跟人对语言的感觉有差距,但是中国的大环境影响也是挺大的。
这个问题太大了,各种因素吧!作为一个机构的一线英语老师,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首先,国内英语教育是以应试为主,这就导致英文课的设置以考试为导向,而以考试为导向设置的英文课程往往比较枯燥,单调!(所以不能直接归咎于我们国家的英文老师不会教,或者教的无趣,你在公立学校不好好把学生考试成绩提上去,你会被领导谈话的,所以有想法和能力的老师也无能为力)
接着说,枯燥单调的英文课程导致多数人失去了学习英文的兴趣. 所以,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文,他们并没有好好认真学,因为他们不喜欢,甚至讨厌。
所以,大多数人出了国完全无法和老外沟通,直接原因是,大家十年来根本没好好学;根本原因是,课程枯燥无趣,不是以语言技能为导向,而是以考试为导向.
其次,对于那些认真学习的人呢?我的观点是,如果十多年你真的认真学了,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会太菜,所以出国也许会很吃力,但也不至于完全无法沟通.
对于好好学了但任然无法沟通的人,那只有两种可能性:
1.老师一直教的是错误的英文.
2.教材一直使用的是非真实语言材料, non-authentic material!也就是专门为英语学习者设置的教材,同时和你沟通的老外使用了很多的俚语!
所以结论是: 如果在国内在还算靠谱的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了十多年,抛开应试不说,不至于完全无法沟通.
另外, 我遇到的口语很好的学生,小学、初中、高中,他们普遍一个特点是:家里条件很好,读的好的国际学校或者有专门请外教常年辅导,同时它们本很还算认真学习了!
“那老者摇头叹道:“令狐冲你这小子,实在也太不成器!我来教你。你先使一招‘白虹贯日’,跟着便使‘有凤来仪’,再使一招‘金雁横空’,接下来使‘截手式’……”一口气滔滔不绝地说了三十招招式。
那三十招招式令狐冲都曾学过,但出剑和脚步方位,却无论如何连不在一起。那老者道:“你迟疑什么?嗯,三十招一气呵成,凭你眼下修为,的确有些不易,你倒先试演一遍看。”他嗓音低沉,神情萧索,似含有无限伤心,但语气之中自有一股威严。令狐冲心想:“便依言一试,却也无妨。”当即使一招“白虹贯日”,剑尖朝天,第二招“有凤来仪”便接不下去,不由得一呆。
那老者道:“唉,蠢才,蠢才!无怪你是岳不群的弟子,拘泥不化,不知变通。剑术之道,讲究如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你使完那招‘白虹贯日’,剑尖向上,难道不会顺势拖下来吗?剑招中虽没这等姿式,难道你不会别出心裁,随手配合么?”
“风清扬又道:“单以武学而论,这些魔教长老们也不能说真正已窥上乘武学之门。他们不懂得,招数是死的,发招之人却是活的。死招数破得再妙,遇上了活招数,免不了缚手缚脚,只有任人屠戮。这个‘活’字,你要牢牢记住了。学招时要活学,使招时要活使。倘若拘泥不化,便练熟了几千万手绝招,遇上了真正高手,终究还是给人家破得干干净净。”
学剑是这样,学英语亦无不同。
一天到晚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 ”这样按着套路背,就算背个100年也没办法和正常人交流啊!本来是个回复给@正义的花生 的,不过超过了1000字我还是发个回答吧
首先是@正义的花生 的讨论:
数学在每个领域都有用,而且为你学习其他领域做铺垫,即使是历史。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需要高数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数学培养了一种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这为你更深的学习做准备。你的四则运算提的很好,因为如果你只会四则运算,那么你的能力基本上只限于社会底层的工作。
英语不同,你可以只会24个字母,它不会对你的人生和发展产生致命的阻碍。英文的资料和书籍,有价值的和经典的大部分都有中文的译文译本,会英语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数学和英语在教育中的地位本质是不对等的,但却被放在了同样的必考项目里,这是不合理的。我认为国家和社会在英语上浪费了太多资源,而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英语义务教育的形式和现行体制,注定了英语教学的质量不可能上来。
其实说到现在我不知道你的point是什么。你屡次提到教育水平问题,难道明知教育水平严重不及格严重不均匀还要坚持英语必考的想法不天真吗?政策制定本身就要考虑执行能力,否则就是上面一纸空文底下胡作非为,像英语一样。
一下是我的回答:
读完你的回复,震惊两字已经不足以描述我的感受了。。。
看来有必要先限定一下讨论范围,既然我们谈的是义务教育,那可以先把讨论定义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和外语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好了。由于现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那我不如扩展到高考之前这个范畴,避免把中学割裂开来。
首先你说数学在每个领域都有用,这点恐怕多数人要不答应。如果你能阐述一下数学和有用的范畴,或许我还能接受你的观点。这里我不妨把数学分成两部分,算术和数学。前者指各种计算能力(包括初中几何)。后者指引入代数,坐标变量等数学工具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的能力。我个人读书的时候,前者基本在初二前已经大体完成,此后开始直到大学前都是初等数学。
所以,如果你说的数学包括了算术,那的确哪里都有用。连坐公交我都得数数要做几站路不是?但是如果不包括算术,那可能文史哲基本和数学无缘,生、医、农、法等学科除了跨专业子学科外基本也不涉及多少数学。按你“不会英语不会对你的人生和发展产生致命的阻碍”的逻辑,强制的数学课是不是上到初一也可以停了?如韩二那货说的那样“数学无用,初二足够”?
我生活周围只用到四则运算,在国企外企甚至商业发展的有声有色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因为如果你只会四则运算,那么你的能力基本上只限于社会底层的工作。”的论断是基于什么观察的?最高法院法官会算一元二次方程呢?还是马云会因式分解?做市场营销需要会证明勾股定理么?
“英文的资料和书籍,有价值的和经典的大部分都有中文的译文译本” 我也是有点晕了。先不说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翻译失真问题。就时效性来说,学术前沿每天都有新的文献发表,哪怕只翻译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期刊,都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几乎不可能召集起来),耗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在以分钟计的现代社会,这简直就是不可忍受的。很有可能一本书还没等翻译完可能就已经过时了。而且如果你只去读已经翻译的经典著作,那就意味着你生活在脱节世界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状态,把已经被批驳舍弃的旧理论奉为真理,对新进展两眼一抹黑。
现在世界语言是英语,
况且要知道就算是中国语言文学这种最本土的学科,西方汉学的研究也有大量重要但未翻译的作品。
拿数学来说了,拓扑学,随机函数这种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国内要么是只有了了几本根据外文教材编写(不是翻译)的教材,要么就是干脆连像样的中文教材都没有。有些当代的学术奠基人的作品更是压根没被翻译过。比如西蒙唐纳森。要是你只认识"24"个字母,那就算你数学再好,连现有理论和为解决的问题都不知道,怎么去运用甚至创新?当年陈景润还学过几门外语,他儿子2岁就开始背单词。《人民画报》中文版
最后你说“明知教育水平严重不及格严重不均匀还要坚持英语必考的想法不天真吗?” 。都是必考了,还学的惨兮兮的,要是不考了还会有多少人学?这是加大不平均进一步降低教育质量咯?真的是谁天真?我反复说了,我主张加大内陆地区的英语教育水平,加强师资和投入,并且外语无用的观念也要变。只有重视了才会用心。执行力不行就要加大贯彻力度,降低标准和要求是因噎废食。就像文革期间为了不出事故,军队训练标准一降再降,结果搞得海军不出海,空军不上天,国门洞开军队废弛。
目前高考做教育指挥棒的现实下,只有逐步改革考试,灵活考察而不是废弃。用考试要求拉,用教育投入推,双管齐下。因此回到题目,该改革的应该是提高教学方法和考试标准,而不是废弃。现在许多产业开始朝西部中部转移,其中包括很多针对海外客户的制造业。英语的重要性只会加强不会下降。
这里有篇回答不错,为什么要改革英语高考考试形式,并调整其在招生录取中的权重? - 知乎用户的回答可以好好读一读
外国人在国外学20年汉语来中国也没法沟通。。。。
谢邀!
- 国内语言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提供语言基础知识,而不是确保出国可以沟通。
- 出国要能顺畅沟通,除了会基本语素和语汇以外,更重要的是发音和文化了解。比如说“freeze”这个词,一般是做“冰冻”“冷冻”解释,但是在某种语境下,可以做“不许动”“别动”这种命令式警告语,曾有日本在美留学生在无意中穿越他人私人领地时,因为没听懂这个,而被业主一枪打死,最后业主被判无罪。这就不是靠基础教育能确保大家都能领会到的了。
我吃了二十四年饭,目前也没成为美食家。
——————严肃的分割线——如你们所愿,要吐槽教育改革咯——————————————
亮明观点:中小学英语教育不仅不该取消,反而该强化。
1. 英语是高等教育前几门学科里面,真正能学到有用东西的学科。
a. 英语是国际学术通用语言,几乎所有研究领域最聪明最优秀的人都在用英语交流,学好英语是做学术研究的基础;
b. 即使不做学术,要掌握行业最前沿的一手资讯,英语也是必须具备的技能;
c. 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未来全球化趋势还会加强,好的英语技能可以是谋生的本领;
d. 英语好的话,不翻墙也能看到很多筑墙者不想让你看的内容 o(╯□╰)o
e. 国际视野,看问题角度、格局会不一样,三观会有变化。
2. 相对其他学科,中学时期的英语教育衡量标准相对合理。
很多人吐槽国内英语教育是聋哑英语,重语法词汇,不重听说读写。这个批评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我想表达的观点是,中学英语教育就该重语法词汇,不奢求听说读写。
a. 词汇和语法是基础,重视这两项没有什么不对;
b. 词汇语法好,读和写一般差不了,而聋哑英语足够满足1中ab两项需要;
c. 说和写的提高关键在于所在环境,在缺乏日常英语环境的中国,要教育好一个学生的听和说,需要付出的成本远高于词汇语法和读写,考虑到二线以下尤其是县级以下教育机构的教学成本和师资水平,不该奢求;
d. 在原生态环境下,有词汇语法基础的人说和写提高会很快,刚开始有障碍,丢在外国人堆里几天就能缓过来。
3. 英语教育该加强,但为教育公平起见,英语考核可以趋简,数学考核该趋难
英语成绩和学生家庭背景关联显著,家庭条件优渥的学生更容易在英语上取得高分(个人观察结论),因此英语考核难度过大会破坏社会阶层流动性(看看上海高考英语的难度),相反数学、物理等学科,能更有效率的从社会各阶层中筛选出智力水平较高的人群。
最后总结观点:中小学英语教育基本适合中国国情,相对其他学科没有太迫切的改革必要,如果要改,那么该加强教育投入,降低考核难度。
————————不严肃的分割线——————正式吐槽开始——————————————
之前某网说70%的网友认为高考数学太难,某人吐槽说数学就是为了把这70%的人筛出去,我觉得很有道理,另外虽然数学和英语的高考考核难度分别对不同的人有利,但其实吐槽数学和英语的人,往往是同一群人,他们叫“不好好学习的人”。我们来看下国内的教育现场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现场前段时间我有机会,带着十年级的女儿从纽约回国玩,出于职业的原因我带她到了一所「升学型」的高中进行参观。
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备受肯定,学校也是很多家长的首选,学校的口碑更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不少家长还会为了孩子,想尽办法转到它的学区。
女儿从小在美国土生土长,英文是她的母语。我先生不会中文,女儿的中文能力,是我这个学语言教育的妈妈,多年来秉持着「实验精神」,把她和她哥哥妹妹一起当作「小白鼠」训练而来──中文听说读写,都还有一定的水平。
他们三个孩子都没有上中文学校,我用自己学的理论和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来培养他们的中文程度──在我各式各样的教学理论中,特别注重「阅读」,他们三个都用中文和我传简讯。另外我们也透过日常交谈,自然练习中文,最有趣的是三人聊天斗嘴,也常是用中文进行。
回到高中的参访,「妈妈,他们的英文真的要加强」这句话,是女儿在看了短短十分钟的英文课后,偷偷对我咬耳朵的想法。
在这十分钟,九年级的学生们正在检讨考卷。
「你们看,这题选择题有四个选项,ABC 全都是动词,只有 D 是名词,所以 D 的机率很低,可以先删掉,剩下的保留再作比较。然后,A 和 B 都是现在式,C 是过去式,这个句子找不到过去的字,所以 C 也删掉,这样就只剩 A 和 B,两个各有 50% 的可能性。就算你不会,也有一半的机会猜对,这样子,答对的机率就很大。」
老师真的好认真的在「解题」, 孩子们也都好认真。
我对女儿小声说了:「你不能这么说,英文是妳的母语,对他们而言,英文是外语。」
女儿却摇了摇一头浓密的长卷发:「跟这个没关系,在我们学校很多同学到 5、6 年级才学西班牙语,但是过了 3、4 年,程度就非常好了。」
我说:「那么你认为原因在哪里?」
这时候,台上的老师又继续讲解另外一题:
「......那些自己看一下,这个题目是考单复数。大家都知道单数动词一定是用"is",那么你们看这题的动词是 "are",所以后面这个名词一定要是复数。所以同样的,这样子
A 和 B 就可以直接删掉,剩下的 C 和 D 再来做选择......」
女儿说:「妈妈,因为我们从来不会考选择题──我们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作。」
我看着 16 岁的女儿,我没想到她如此敏锐,如此一针见血。
语言教学,巧门无它──大量阅读,大量写作
我在美国,教了 10 年的中小学英文,除了公立学校在每年的州会考前,老师不得已需要「占用」一点上课时间教教「解题技巧」,练练选择题之外,我可以说没有看过学校考选择题。
学语文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大量写作──不管是学母语,或是学外语,只有这条活路。
这个理论早就被学术界证实,在美国教室更实行了数十年。16 岁的女儿,没受过学术训练也知道。
那天,我看到的教法,却跟我成长的时候一模一样,难道我们这数十年来的语言教学方式,一点都没变吗?
为了公允起见,我仔细看了一下学生的考卷──是的,考题的难度,确实有比我当年读初中时程度高了一点,大概高了一个年级吧。
但是现在的孩子,小学就开始在课堂上学英文,甚至很多学生可能 3 岁就开始学英文了;而在我的年代,学生 13 岁才「正式接触英文」──换言之,眼前的孩子们,英文早学了多年,花上的时间多了好几倍,花的钱也多了好几倍,但是结果程度只差一年。
这样学习的效率和意义在哪里?
数十年不变,让我「汗涔涔而泪潸潸」的语文教育
到后来,对女儿的评论,我也只能默默点点头。
而我心中更多的疑问是:「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学?」「为什么数十年来好像一点进步都没有?」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老师的问题。」但事实上,当天我看到的老师非常的认真──这不是老师的错,如果当年老师上的师范教育,也是这样子训练他们的话,老师现在当然也是如此教学生。
选择题考试,测不出、教不出真正的语言程度,学语言当然也没有效率、效果不彰,但如果老师不知道,难道在上位的政策决定者会不知道吗?
也许有人又会说;「用选择题测验,至少是衡量学生英文程度的公平方法。」这种话,外行人说说也就算了,学教育的人难道不晓得,衡量学生英文程度,有很多种更好的方法吗?
我和女儿坐在教室的后面,那一天是三月梅雨天,雨下得稀哩哗啦,湿气很重。我在教室里,心情很沉重,无法回答刚满 16 岁女儿的问题。
女儿即使在美国土生土长,因为长期阅读中文,现在中文能力已足够读懂朱自清的「匆匆」。
但此刻的我,却只能如朱自清一般──「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此答案首发于:许雅宁:为什么很多人学了很多年英语,却不能跟外国人简单交流?
中国的基础教育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究其根本,是因为国情的不同。中国每年几百万的考生,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高考是唯一的出路,也是他们能够脱离自己出生的那个固有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而对于欧美发达国家,高中毕业去念一个类似中国“技校”实在是太正常了。
因为在国外,技术工种的收入水平是并不低于office worker的。甚至在一些人口密度很低的国家,体力劳动者的收入甚至是office worker的数倍。而且国外的大学学费很高,所以对于大学,很多人是没有那么强烈的追求的。
所以,在中国,就造成了每年几百万人去挤一座独木桥。为了能从这几百万人里筛选出“优秀”的人才,考试就必然要变着法的难为考生。于是就出现了像我这种国外生活多年,雅思8分的人,看到中国的英语考试题一样也懵逼的状态。
但是,能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不好吗?我敢说,一个学习成绩还算优秀的普通高三学生,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在非专业领域碾压一个大二大三的外国学生。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并不是一种能够靠课本来学习的东西。但是,一个高三毕业生,一个能在高考中英语拿到90分以上的学生,把他扔到国外,我相信他是能够在很短时间之内适应那里的语言环境的。
所以,我并不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失败的,更不能说中国的英语教育是失败的。相反,我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是领先世界的。而真正失败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
最后,我希望不要取消英语考试。毕竟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如果不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去接触去理解,年龄大了再想深入学习一门语言,就真的真的很难了。
反对上面那些说中国英语基础教育没有问题的。
的确,基础教育来说,确实没有教的过于深入的必要,问题在于,我们花费了多少课时和时间在这上面啊!!!
花这么多课时就不应该教成这个样子教成这个样子也没必要花这么多课时
其实还好。 我一直觉得自己英文很烂。 但上次去美国呆了两周, 开始的时候有些懵, 后来临走前和一广场喂鸽子老头聊了半个多小时, 发现虽然费劲, 但也能沟通。
所以我们过去的英语其实是打下了一个基础, 然后只要有合适得语言环境, 很快就能适应的。
首先,有一件事情你要明白就是学校只是要求你必须上英语课,必须考试,至于你自己学没学那是另一回事。此外,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需要练习,需要有一定的环境,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没有兴趣,没有良好的环境,自己还不愿意认真学,这和接触多少年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一个人真正想学好一门语言,自学都可以,而且并不需要花费十年这么长的时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大部分中国人认为自己以后用不到英语,或者说没有机会用到,于是大部分人只是把它当成和其他科目一样,需要考试而已。
由于工作原因,身边很多英语好,无留学背景的同事,跟外国人沟通并无障碍。
那么学了十几年英语到底为啥不能和外国人交流呢?有可能有以下原因:
1 学了十几年也没学好,怪我咯?
2 交流(通常指口头)本身就有问题。接触过的学生中很多不光是讲英语,用汉语说话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逻辑没重点。
3 输入和输出严重失衡。过分重视阅读、词汇等输入教学,忽视了口语、写作等输出教学。
我想大家可能觉得这才是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吧?
并不是。主要原因还是第一点,没学好。
但不可否认,这也是原因之一。
至于别的,我觉得都有点夸张。过年翻过小学五年级妹妹的英语课本,感觉实用性并不差。
即使如经常被诟病的How are you?Fine,thank you, and you?在使用正确的前提下也并不能造成任何沟通障碍。段子是段子,乐呵乐呵就行了喂。
英语教育是否需要改革这个问题太大,本人难以驾驭。但自认为需要提高的方面还是很多的。当然,这些年已经进步了不少。就我所在的二线省会城市来说从小说着一口地道英语的小学生并不罕见。偏远地区会差很多,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各门学科的共性,不仅限于英语。也正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更不应该草率地把英语教育踢出中小学义务教育的范围。
举手机举累了…先凑合谈谈,明天电脑编辑。
这个要吐槽。
首先,我们要肯定,中国的英语教育是有一定作用的,中国人学英语下的功夫也是大大的,大家会在这里热烈地讨论英语教育,说明大家都在学习英语上或多或少地碰到过困难。
为什么我们学了十多年英语,跟老外还是无法交流呢?
因为中国的英语教育最大的败笔,就是跟其他学科割裂开来,独立地作为一门学科!
实际上,英语的某些简单的话题我们是掌握得很不错的,例如问路,例如买东西,例如餐厅点菜,等等。这种基本的话题我相信哪个学过英语的都能说上几句,也没有什么难度可言,为什么?因为这是人人都会碰到的情景,遇多几次就算是背也能把情景背下来。
这些,是小学时候教的英语。
中学,是我们知识扩充最快的时候,我们除了英语,还学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这些是构成我们每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科我们如果感兴趣的话都能够深入进行讨论:
语文可以讨论诗词歌赋、散文小说;
数学可以讨论代数几何、三角函数微积分;
生物可以讨论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组织器官;
历史可以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吹牛逼到新中国民族复兴;
地理可以从地形讨论到气候、从洋流讨论到矿产;
物理从各种力到波粒二象性,从电磁感应到相对论;
化学的各种反应、各种有机物和高聚体等等;
即便是最枯燥的政治,也能从原始社会一直讨论到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别。
以上的种种,可以说构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常识!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绝大部分!
然而当我们讨论英语的时候,为何偏偏只能讨论词汇量以及各种奇形怪状的语法呢?为何我们想使用英语这个工具的时候,会不止从何下手呢?
英语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学英语,不应该是仅仅为了在餐厅里说“I want to have some chicken.”不应该是在路口问“Where is the bus station?”
在中国,英语的教育跟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思维严重脱节,当我们想要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这部分是空白的。
我们也许知道数学是mathematica,但是我们不知道开根号、指数幂、回归方程、求导、阶乘;
我们也许知道生物是biology,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用英语描述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我们也许知道物理是physics,但是我们不知道核裂变核聚变、向心力离心力;
我们也许知道化学是chemistry,但是我们不知道氟氯溴碘、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十二烷、乙烯丙烯丁烯丙二烯丁二烯;
我们也许知道历史是history,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农民起义、改朝换代、封建地主;
我们也许知道地理是geography,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热带季风气候、土地风化、丘陵盆地;
我们也许知道政治是politics,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二元对立、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为什么我们出了国就无法沟通?因为切换到英语频道的时候我们就是文盲啊!我真的很想跟老外说小明是个多么神奇的存在啊!可是这十几年我的老师上课时候都是说“你知道be有一百种用法吗?”
是的,当我们对英语有更高要求的需要时,中国的英语教育远远不能够满足我们!碰到不懂问老师?呵呵,在中国的英语老师需要会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吗?因为我们的英语老师tm也是除了教中式英语啥都不会的文盲啊!
作为一个英语专业毕业在大学里当过助教混学分的人,我说两句吧。
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我国的英语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重点顺序完全是反的,不符合语言规律。
正常的语言学习顺序是:听,说,读,写。这四个字不是顺口说说的,而是反应了语言的学习规律。仔细想一想自己母语的习得过程,从婴儿时期的听到模仿再到学认字学写作。难道有人会教三岁小孩中文语法让他做题吗?
而我们的英语教育完全相反,先学认字阅读写作分析语法,在小学中学把大家搞残了,上了大学突然发现四六级要考听力,就拼命练听力。实际练习听说能力是有所谓黄金时段的,年龄越小越好,年龄越大越吃力。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首先我觉得『改革』这个词是是言重了,而且出国『根本』不能沟通的是不准确的。我在墨尔本大学读书的时候,基本所有中国学生英语都可以应付考试和平常生活。『沟通』这个词不能量化,如果说『可以沟通』是说在party中和母语国家的人谈笑风生,一是这个要求很难达到,我们不是欧盟学生,从小听BBC,还有各种交流活动,二是文化不同,很难聊得深入。
教育的本质是金钱的投入,中国依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但是中国又是一个地区发展很不平均的。不同地区的学生水平是不一样的,大城市学生的英语要远远好于乡镇县城的学生。对于教育的投入拼的是基础设施,更拼的是老师。所以我觉得,不是教育方法的问题,而是我们教育的投入不够的问题。我太同意 @许雅宁 的观点,诚然英语教育做题的程度过于大,但是我觉得这个方法在义务教育中也没有过多弊端,我个人为了出国交流也好申学移民也罢,雅思,托福和PTE(澳洲出的)都考过,对于单选完型这类的题目,这三个考试都有涉及,而且我也不认为她提到的技巧有什么问题,毕竟非母语国家的学生是需要学习语法的,对于语法的考验,不能让初中学生写一个1000字文章吧,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词汇量。另外,有一本剑桥出的很有名的『Advanced Grammer in Use』,里面练习题和我们的题目大同小异,这本书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英语语法。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法肯定不是最优的,但是对于一个廉价的教育来讲,已经很好了。当然有钱人的孩子大可以去上私教,外教,暑期留学游玩,每天看原版书籍,BBC和美剧,但是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好的教育是奢侈品。有人觉得中国的英语教育过于应试,这一点我同意,但是我个人认为问题的存在是合理的。应试教育出现的根本在于中国是个贫穷的国家,不可能大面积的素质教育。我在北京上的中学,我所受的就是素质教育。初中在北京东直门中学上的,我在的是数学实验班,每周都会有1门外教课,一个来自美国会一点中文的小哥教我们,但是完全英语授课,不会说中文。实验班还有形体课,舞蹈课,茶艺课等等。高中建了新校区,篮球场和篮球馆,乒乓球,羽毛球馆,每学期体育课轮着上。即便是高三了,老师也不会占用体育课,保证每周2节。一是学校明令禁止占用体育课,二是老师也希望我们休息,保持身体健康,甚至数学老师主动放弃一节课,让我们去打篮球。我高中的时候参加了模联,还记得高中为了模联,还特意模仿过Obama的Yes,we can那个演讲。这些一切的背后都是金钱的投入。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没有经济的保证,更好的教育只能是空谈。
就我所知,英国人和澳洲人基本上不会说任何一门外语的,至于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就我认识的人来说,他们真的也不太会说。
综上所述,英语教育是需要改进,但是更重要的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从硬件到软件都要不断的提高才是。
中国人出了国没有无法沟通,而是无法立刻融入社会,不会和外国人插科打诨调情色诱(误
所以你这个说法首先就不成立。
中国的英语教育是算很好的了。美国作为世界上最NB的国家,很多人不会外语,也没有这个必要。学外语的都是自愿。
会外语是一种优良的素质,义务教育强制学英语是很有必要的。就目前来看,钱是主要的不能让课程更优质的原因。但是这稀烂的课程教会你语法和单词,教会你写句子,而不是揣着所谓的素质和修养看一堆鬻鼟齬戢旉籩。
反正我要是英语老师我是不会付出那么多精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啊,体会文化啊之类的,妈蛋钱就那么点搞毛啊。不提高教师待遇谈你妹夫的改革,不要指望崇高的价值观可以驱动大部分人超额工作一辈子。好好背单词,好好读课文。
十年英语为高考,关出国何事
推薦閱讀:
※有哪些不建議取的英文名?
※休學在家一年,可以學習什麼以及如何學習?
※學習英語的內在動力與興趣?
※茶花女英文版容易讀懂嗎?
※如何評價人人影視新推出的人人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