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馮小剛炮轟綜藝電影票房大賣的觀點你們怎麼看?

例如:跑男.爸爸去哪


好吧,高票答案已經把經濟危機與電影(文化)市場兩個完全不同領域的東西混在一起類比了,那就多說兩句吧。
1.電影本質——無論從業者(包括愛好者)都認為電影是藝術門類之一,類比美術、音樂、文學,這也是本人的看法。但是,有人將電影視作簡單的娛樂,打發時間的工具,就像有人也不認為文學是什麼高深的東西,不看海明威,那麼看網路小說也好,不過是個解悶罷了。這種現象究其本質也不過是每個人對於此種藝術形式的理解與要求不同罷了。
院線里這麼多爛片充斥,誠然會讓熱心於此類藝術的人灰心或覺得滑稽,但是因此取締它,取締另一部分不認為藝術追求大過於娛樂需求人的滿足,難道不是「藝術的暴政」?
各項藝術究其本質,本就是對生活的感悟、提煉、抒發與表達,每個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自然感受與需求都不同,以一類人的看法取締另一類人,不管以任何名義,都不是正義的吧?
如果今天一些網路小說被下架,因為不夠文藝價值,一些類型小說也被下架,大家會怎麼看?同樣的,街頭歌曲之類,個人不喜歡,和在市場可以被取締那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喂喂喂,少年,收起你的漫畫,這算是什麼藝術,快去看梵高莫奈黃賓虹啊!」——這樣好嗎?
更何況,藝術價值的金線誰來定?多數人來定?還是舉辦一個評委會?


2.院線電影與電影的藝術追求——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業內部審查來評定藝術價值,電影業的獎項少了么?院線播放電影只是一個產品展示,讓每個電影作為商品有出售的機會,而不是一個獎項,來獎勵上線的電影都有藝術價值。
追求電影藝術的,大可去參考各電影節的獲獎榜單,而不是院線電影名錄。
「什麼?偵探小說?不是嚴肅文學,還想出版?哼哼哼。」——如何?

3.市場選擇與品位引導——當我們看到每一類圖書或者電影大熱的時候,我們只去痛罵表象——啊,這類電影代表著LOW品位和不對的價值觀,請問有什麼用?事實上,市場已經證明了這些電影所代表的品位與價值觀是被承認、接納甚至叫好的。如果針對這種現象覺得痛心疾首,要追問的問題也應該是「哪些人會去看這些電影?而這些電影到底滿足了他們什麼樣的需求?這些需求是因何造成的?有沒有其他辦法去紓解又同時提升品位?」
痛罵和取締只是堵,一個現象想要改變,要靠的是疏通——試圖去追尋原因、理解成因,然後才能去解決——引導。
這個引導難道僅僅是在院線里塞滿了有藝術價值的電影?難道人們對某類藝術的認知和價值判斷是靠這樣簡單粗暴的引導就好了的?難道某種藝術的價值可以脫離實際生活和其他文化積澱就可以孤立存在而被人們認識?
不可能的。
品位的引導依靠的是審美教育與文化教育,是日積月累,是循序漸進,是環環相扣。
而這些教育之所以能達成一定是建立在「衣食無憂」且「教育完備」的情況上的。你讓一個愁著明日衣食的人去關注藝術?還是讓一個從小基礎審美教育都沒接受過的人,去欣賞倫勃朗?
何不食肉糜?
引導品位是一個大問題,大的社會經濟問題,巨大的民生工程。

4.市場繁榮與市場細分
舉例來說,知乎上的大多問題,得到的答案都不是整齊劃一的,我們每個人認知根據自身環境等因素的不同也大不同,那麼對於各種藝術形式的需求和愛好也是不同的,小到商品需求來說也是不同的。而這些不同造成的是市場的細分——每一類人的需求都被滿足,從而導致人們願意關注和依賴這個市場。不然一個市場只能走向小眾或凋敝,不能形成良性的、持續發展的恆定產業。
電影產業也是如此,我不愛看大片,但自有人看,也不影響我去看劇情片紀錄片,反正選擇多多。
如果院線電影也只放一種或幾種會變成什麼樣?消費人群固定,而且狹小。能夠培養人們去看院線電影的習慣和興趣嗎?
而電影變成小眾需求,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是有利的嗎?

5.經濟危機與電影市場
我真的不想分析這兩種的根本性不同了。

總之,請別將電影產業中的某些現象當做孤立的,也別對某一個階段的表象破口大罵和止於破口大罵,也別忽略每一項事業的發展,都需要長時間以及其他層面的夯實基礎與輔助。

~~~~~~~~~~~~~~~~~~~~~~~~~~~~~~~~~以下是原答案~~~~~~~~~~~~~~~~~~~~~~

雖不會去看此類電影,但還是覺得市場的繁榮離不開種類多樣性。而且,大賣的結果也是市場選擇,此類電影雖然和電影藝術毫無關係,作為個人大可以鄙視或吐槽,但也不能否決掉別人存在的機會。
否則,因藝術而行的審查,和因其他原因進行的審查,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呢?


我覺得馮小剛觀點是對的,綜藝電影有害市場,我也贊同,綜藝電影不是電影。但是光批評不對的,得讓大家知道什麼是好電影,導演們真的急需告訴我們什麼是好的國產電影。如果我們看到的好電影,都是來自好萊塢,本土沒事搞點出點綜藝電影做調劑,這種格局也算是不錯。


反對在這件事上說讓市場決定的觀點。當年經濟危機,如果美國政府放任不管,政府不干預,美帝也不會有如今的強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爛片看多了,市場的觀影品味也會low下去。(比如說A和B都是爛片,A比B好那麼點,比較之下,觀眾會買A的賬,會接受A片,這樣一來,觀影品味就low下去了。長此以往,很有可能發展成一個正反饋惡性循環)

這次我支持馮導,反正我是堅決不去電影院看這種綜藝節目。事實上,我連跑男的綜藝節目都沒看。


其實是這樣的,評論跑男和爸爸去哪大電影的人和看這些電影的人根本就不是一波人好嗎!!……


先說結論 對於這種形式的電影我個人不喜歡 也不會去看
但是現實的情況是 我周圍接觸到的大多數人對於電影的要求標準幾乎為零 什麼熱鬧看什麼 並非豆瓣知乎各種論壇上的你我一般起碼有各自的認知
所以 那麼多爛片都賣出好價錢 不多不少這一個
就馮導這事兒來說 有作為一個電影人底線的呼喊 也有為自己不平的憤怒


那甲方乙方、一聲嘆息、甜蜜蜜這類老電影再進影院圈一次錢算怎麼回事?越來越多的2D電影轉3D再游一遍電影院算怎麼回事?人人都能看得出來目前投資文化產業,拍電影圈錢洗錢有錢賺,這是靠行業自律就能解決的嗎?


如果市場反應強烈,相信快樂大本營也會被搬上熒幕的。


爸爸去哪兒1的時候帶著老人家一起去看,挺樂呵,今年早早就買好了2的預購票。


常年被捧,最終被善意捧殺的典型案例。
這個跟中國電影離眾人高水平協作還差得遠也有很大關係。畢竟大部分經典電影,都是眾崗位均由協作精神俱佳的大師合作的產物。而貴國……電影創作如集權般依賴於核心導演。說起來他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電影行業要配套全面跟上,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綜藝節目的低成本,高收益,快收效,必然吸引投資人的目光,那麼很多好的一部分電影吸引投資人就會成為問題,就和幾年前的房地產一樣,我覺得現在中國電影的泡沫也大。我覺得馮導也是從整個行業良性發展來看的。


既得利益集團借勢打壓新興階層


上頭截胸有人要噴 觀眾頂著胸看也有人要噴


製作方自有自己做電影的權利,個人也自有自己看電影的權利。馮導的話行政風太濃了。市場的東西就交給市場自己做好了。


我覺得不排除有眼紅嫉妒的嫌疑
其實市場才是最好的裁判,供需關係是王道,讓觀眾自己去選擇,如果有一天兩者互換,大銀幕上充斥著這種綜藝電影,馮導所說的「嚴肅的電影」可能也可以一枝獨秀


推薦閱讀:

從禮儀角度解讀《羅馬假日》?
2000年之後有沒有哪部電影上映的時候口碑一般,但後來變成了 「神作」?
學特效化妝需要那些基礎?
《盜夢空間》柯布的陀螺到底停沒停下?
為什麼張藝謀拍的電影那麼爛,卻還有一群人在吹捧?

TAG:電影 | 電影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