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三國演義》中的李典?
12-23
感覺李典很低調,有自知之明,頗有守成之才
個人感覺,三國演義裡面的李典,性格上不如三國志里的李典,或許是篇幅太少。
三國演義里李典成為了和樂進一樣在曹老闆開張不久便來投的大漢,完全沒交代李典身後代表著乘氏縣李氏族人的背景。由於省掉了李乾和李整,李典在呂布入侵兗州時代表李家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削弱了。
所以看三國演義,直到逍遙津之前,李典的形象就只有一個:曹老闆帶領一群猛將進攻了某地,出席的將領有:夏侯某、曹某、張某、樂某、李典以及其他諸多將領。沒有獨自帶兵出征的樣子,還不如剛投降不久的徐晃,能帶著史渙到處游擊幾次。不過,李典的智商和指揮風格還不錯,新野黑鍋俠是曹仁,博望坡黑鍋俠是夏侯惇,兩次李典都恰好帶著保留意見存在於戰場,倒是顯示了他沉著穩重。
演義里極少李典性格的描繪,更像是一個拼殺的武將,初期看起來和毛玠一樣醬油。那麼就說演義里作為一個武將的單挑數據吧。
在單挑或者戰場擊殺/生擒上,李典也比較一般。經驗包汝南黃巾賊中,李典有幸搶了個人頭,生擒黃劭加分。然後就沒有出彩的地方,跟著一群人圍毆呂布,然後再圍毆呂布,後來跟著一群人圍毆趙雲,再遇趙雲時發現獨自進入了單挑模式,趕緊跑路。
到了合肥,演義里張遼、李典、樂進集體打開了高科技外掛,三個人掛著機,經驗等級漲得比中國任何一個膠著的戰場都厲害。從那時起,李典可以隔著老遠一箭射死宋謙了,前期也比較醬油的樂進也可以輕易砍到孫權面前,還能在後期與凌統大戰。
可是,看逍遙津,張遼出戰前的整備時刻,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描述大不一樣。三國志里,出戰前,是張遼擔心樂進和李典不配合在先,而李典是主動說國家大事為重,消除了張遼的疑慮。這畫面感真是淚流滿面感慨萬千。
而三國演義里,三人不睦的關鍵恰恰是李典造成的。張遼傳達了曹老闆的指示,李典覺悟沒達到,在第一時間絲毫沒有表態,而他的這個舉動直接影響樂進,樂進也就跟著做出消極的建議。結果變成張遼自己獨自備戰的舉動才觸動了李典,讓李典決心全力配合。鏡頭的主角毫無疑問是張遼。
兩者相比,總的來說,演義里的李典並不是個長者的形象,只是一個有個性,武勇合格,作戰風格成熟穩重,能提出有效意見的軍官。還有,萬年的副將第一人。
孫權帶隊打張遼時,兩軍對陣。第一天,太史慈與張遼力戰一天,不分勝負。第二天兩人繼續鏖戰,扔下兩邊十萬人作看客,於是李典煩了,跟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樂進說:看到了沒,前面那個黃蓋子下面就是孫權小賊,你跑過去一刀砍了他,咱就不用整天看他倆(指了下張遼太史慈)裝逼了。樂進把自己那小腦袋一拍:對呀,俺咋就沒想到捏!二話不說,像南京馬自達一樣沖向孫權……折賈華、宋謙之雙戟,幾乎擒得孫權。
這李典,使壞高手。
曼城名宿,李典
他年紀輕輕,就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被軍民們尊稱為長者。與當時其他以軍功著稱的同僚不同,他以知識豐富、精通典籍著稱。在國家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刻,他被當時的最高領導人所重用,臨危受命,解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他的一生,堪稱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就是
——李典
低調,穩重,有才的二流武將第一人,堪比王平,張嶷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大神們都喜歡貶低張遼?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著名人士都會在220左右這個年關大規模去世?
※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龐統為什麼不留在孫權集團?
※為什麼陳宮明知劉備好於呂布,卻不輔助劉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