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鞏俐對第51屆金馬獎的評價?


最起碼,鞏俐願意去說這個事,這個人我就已經很喜歡了


我覺得這件事情本身疑點就很大,自始至終鞏俐就沒有正面回應過這件事情,有一個鞏俐離台的視頻,全程都非常大氣地回答問題,沒有對金馬獎表露出任何的不滿。之後新聞媒體的報道出來之後,鞏俐方面也沒有更進一步的任何回應,鞏俐本人也沒有澄清什麼。和陳冲的什麼不和完全莫名其妙。一直覺得有人在趁機潑髒水帶節奏。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鞏俐作為華語影壇金字塔尖的女皇級人物,參與電影節的競賽評審無數,無論是三大還是國際A類都是常客。做裁判做久了突然去當運動員難免不適應。《歸來》也是鞏俐闊別三年之久的新片,而上一部角逐有質量的電影節或頒獎禮的電影還要追溯到黃金甲了吧,雖然憑爛片拿了三金這一點我一直以來都很自豪(害羞臉)再加上金馬獎在台灣,這個地緣因素的敏感性就不用多說了吧(不用說金馬獎有多開放,給了大陸多少獎。迫於無奈不得不給和出於欣賞心甘情願完全是兩碼事)國師早年那麼多神作都不參加金馬不是能說明一定的問題嗎。

再說說這場金馬鬧劇。我很討厭那些說什麼鞏俐抨擊金馬是因為金馬提前告知她內定影后換取她的出席,到現場又把她涮了。這是高級黑嗎?鞏俐不需要也不可能答應什麼內定的影后。鞏俐如果真的有抨擊之意,抨擊的也是金馬獎的評審機制。一直覺得這場金馬對鞏俐有著深深的惡意,紅毯上一出drama,頒獎的時候又跟狂妄自大自視甚高的地頭蛇侯孝賢(不好意思我對他表現不出任何尊重和好感)同場,侯孝賢的言辭大家都清楚了,既無風度又無水平重點是沒有素質和心胸,這樣對待當場幾乎最大牌的演員也只有他能做的出來了。

從事後的評委投票來看,台灣評委完全可以直接決定獎項的去向。即使四個相對來說名氣資歷較強的評委都投給了鞏俐也無力回天。陳湘琪確實是個好演員,但她的獲獎感言也確實能代表一大批台灣電影人的心態,反映了地緣政治的敏感和金馬不自覺透露出的強烈的地方保護主義。一個開放性的電影節的目標難道是自家的演員把獎留在本地嗎?這未免太過狹隘,並且金馬確實誕生過阮經天這種爭議性極大的影帝(對小天無惡意),這其中根源確實值得深思。只追求政治正確的電影節的衰落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最後想說,鞏俐的獎項質量已經無需多談了,一個三大的威尼斯,一個國際A類的蒙特利爾,兩個含金量極高的北美影評人女配,兩封金雞(懂的人都能知道兩封金雞的難度有多大,一路橫掃的一代宗師也沒能為子怡擼到第二座金雞)。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鞏俐的獎運也確實不好,90年代的部分質量極高的角色也沒能為她贏得太多獎項,這次的《歸來》也是多提不中。金馬的失利也就不算什麼了。對於鞏俐接下來的職業生涯早就沒有太多得獎的要求了,只希望她能兌現自己對影迷的承諾,能夠一直演到演不動為止。能看到她更多的電影,就是最大的滿足了吧。

知乎首答獻給我鞏,希望永遠年輕美麗


自從看了張國榮因為春光乍泄入圍那年的頒獎禮 某些嘉賓對待哥哥的態度之後 就一直覺得金馬獎就是個jb 大jb


鞏俐並非針對評委會主席陳冲或前任執委會主席侯孝賢,而是針對金馬獎賽制。
一般國際影展的評審是7人,戛納影展多點,是9到10人,金馬獎評審卻有17人。評審一多,不但難以主控,而且容易在獎項中注水。

金馬獎評審分三輪進行,評獎時由複審評審加上決選評審一起產生得獎名單,也就是說,最終的名單由17位評委經過兩輪投票而得。17位評委中最重要的自然是6位決選評審:陳冲、關錦鵬、郭富城、馮德倫、陳博文、黃文英。
台灣媒體披露,決選評審中的陳冲、關錦鵬、郭富城、馮德倫四個影響力最大的人投的都是鞏俐,如果是採取決選6人制,鞏俐肯定獲勝。
事實上,所有17位評審中只有陳冲、高群書、董瑞峰三位是大陸人,剩下的台灣人佔主流,小部分是香港和馬來西亞人。結果,鞏俐以一票之差失掉影后。

關於金馬獎,我相信確實有失公正,尤其是最近五六年。
2009年,侯孝賢開始做金馬執委會主席。侯孝賢一直說要振興台灣電影。那麼我們看看他當主席前後,金馬獎有什麼變化:

侯孝賢當主席前的6部金馬最佳影片:
45屆投名狀、44屆色戒、43屆父子、42屆功夫、41屆可可西里、40屆無間道。

顯然,幾乎就是跟著香港電影跑,哪個片子熱選哪個。而且沒有一部是台灣本土片。
當然,也是因為當年的台灣電影實在太不景氣了。

侯孝賢當主席後的6部金馬最佳影片:
46屆不能沒有你、47屆當愛來的時候、48屆賽德克·巴萊、49屆神探亨特張、50屆爸媽不在家、51屆推拿。

除賽德克·巴萊外,全是冷門的小片。
而且侯孝賢當主席的前三年,三部最佳影片全是台灣本土片,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此外,關於金馬的影帝影后,我也做過一個統計:
金馬獎從第32屆到51屆,20屆里有40個帝後名額,台灣人只佔8個(8個裡還包括舒淇,事實上舒淇雖然出生在台灣,但她的演藝事業多在香港,幾乎算香港演員)。
就是說20屆里有12屆,影帝影后全是外人。

不過最近幾年,侯孝賢當主席後,台灣新生代出頭了,金馬開始獎掖新人;而且很多台灣電影里的戲骨也老了,估計是出於敬老,金馬也開始給老人頒獎。
所以最近5屆金馬有4個台灣本土的帝後,分別是新生代的阮經天桂綸鎂、老人幫的李康生陳湘琪。

5屆帝后臺灣人佔去4個,只有桃姐那屆例外(葉德嫻劉德華雙獲帝後)。如果當時不是因為葉德嫻和劉德華太強勢(葉德嫻演技如神,劉德華已經答應擔任下一屆金馬評委會主席,兩人手中的獎盃抓得太穩,很難奪走),說不定那一屆影帝就是彭于晏了。

綜上所述,侯孝賢上任前的15年里,只有3個台灣演員拿帝後(除去舒淇),概率是1/10。
上任後的5年里,拿到4個,概率猛增到2/5。

如此看來,帝後必占其一,也像是近幾年金馬獎的慣例。
本屆金馬獎上,大陸片實在太強,幾乎全盤佔領,但因為有帝後必居其一的慣例,所以台灣人要誓死保住一個位置。

=================

補充:
看到 @magasa的回答,有些地方不能同意。
原話: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每輪評審中來自陸、港、台的人數比例都分配得很公道,並不存在某地獨大的局面。
@magasa說的是「最近幾年」,那好吧,我們就看看最近三年的評審名單(複審+決選):

51屆:
台灣:陳博文、黃文英、曹源峰、鍾孟宏、陳玉勛、沈可尚、黃韻玲
香港:關錦鵬、郭富城、馮德倫、王嘉明、邱偉明
大陸:陳冲、高群書、董瑞峰
馬來西亞:楊雁雁、田開良

50屆:
台灣:李安、張家魯、蔡康永、張展、李天爵、張靚蓓、陳建騏、塗翔文、楊雅喆、劉若英、樊光耀、鄭文堂、韓允中
香港:董瑋、朴若木
大陸:婁燁、李冰冰

49屆:
台灣:張大春、陸弈靜、梁修身、史明輝、吳米森、林育賢、林良忠、林強、陳以文、陳儒修
香港:劉德華、陳顧方
大陸:蔣雯麗、孔勁蕾

結論我就不說了。


台灣自身電影的疲軟撐不起華語電影大獎。
這個矛盾不解決,金馬傾向台灣的問題就一直存在。


當年戛納電影為了請科波拉,無條件答應科波拉的所有要求。為什麼?還不是看中科波拉的影響力,讓科波拉為電影節站台,增強電影節影響力。

說明白點,假設戛納電影節把羅伯特德尼羅或者阿爾帕西諾請來。

好,全世界都等著給他頒獎。結果,當著阿爾帕西諾的面把獎頒給了一個法國新人……

阿爾帕西諾能來參加就已經是電影節莫大的光榮了,結果還把他給涮了,當著全世界的面。

鞏俐也是一樣的。她已經是華人女演員中的世界頂級了,結果在一個地區性小獎上,輸給了一個沒聽說過的新人。

鞏俐吃飽了撐的,十幾年不參加電影節了,不遠萬里跑到對岸去,興高采烈的走了紅毯,結果頒獎時被扇了一個耳光。

鞏俐能答應去金馬,肯定是組委會提出了一些理由說服了鞏俐,不可能說「鞏俐姐啊,這個獎項呢,不一定給你,但有很大的可能性會給你「。這麼模擬兩可的理由,可能說服鞏俐?

為自己造勢不是這麼造勢的。利用了鞏俐,也可見金馬電影節的卑鄙嘴臉。


如果一個獎項入圍的有陳道明,最後頒給了黃曉明,這獎公正性專業性不用言說。


對於金馬獎的多年了解,覺著確實有些不公正,比如張國榮多次獲最佳男主角提名卻從未獲獎,就算時運不濟吧,但97年金馬獎上他因春光乍泄被主持人公開嘲諷,這就是很不專業和很不公平的事了。而且金馬獎經常放風會獲獎把一些大牌給哄過去,結果卻往往是耍人家,我覺著鞏俐可能也是這樣吧


這麼好的話題沒人答。我不知道鞏俐到底在金馬遭遇了什麼。我很喜歡她,說這番話不怕別人說她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年頭敢講自己想法的人太少。但我覺得哪個電影節又真的格局很大呢?都是要保護本地電影業。金馬這次可是把很多獎給了大陸電影啊。我到覺得金像才沒意思,全是爛片,大陸的就更不說了!


據台灣新聞是說金馬獎以會有獎項為名請鞏俐來台,但是在頒獎之前侯孝賢之類的都已經知道鞏俐不會有獎項了。
不知道是否真確。


泛泛而談的話,金馬的「不專業」和「不公正」分別體現在這個鏈接(雖然是上一屆後的文章,[金馬的風光與尷尬]獎項結果為何爭議多)中的第一點(以戛納的思路評奧斯卡的獎)和第二點(混亂的價值觀與標準)中。
如果對於獎項是否「公正」有爭議,那應該是基於小團體評審這種結果受個人喜好及專業水平影響極大的機制不可能讓每個人滿意的緣故。其實鞏俐有過國際影展評審的經歷,本應對此有所理解,我個人覺得她也不是一個輸不起的人,所以她此行究竟遭遇到些什麼,作為一個一向對金馬有偏見而又不明真相的群眾,我先呵呵了。


鞏俐對金馬獎的炮轟最終落定在對金馬評審制度的質疑上,借經紀人曾敬超的口,鞏俐質問金馬獎為何有十七個評委之多?因為一般的國際電影節都只有七八個評委,於是這裡面可能有「政治陰謀」。「政治陰謀」是台媒報道用語,有的大陸媒體在轉載時略掉了這個怪異刺目的字眼。


這令人哭笑不得,評委人數多一點就有陰謀嗎?金馬獎制度的確非常特殊,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評審流程一共分三輪:初審、複審和決審。最後決審時,複審評委也是參加的,所以人數就增加了。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每輪評審中來自陸、港、台的人數比例都分配得很公道,並不存在某地獨大的局面。如果要批評金馬獎有地方保護情結,今年絕大多數獎項都歸了大陸電影已經可以讓這個說法不攻自破。


世界上的電影節和電影獎歷來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奧斯卡式的業內人士年終茶話會,由多則幾千位,少則幾百位的本地區電影從業人士一人一票選出,歐洲電影獎、法國凱撒獎、香港電影金像獎都是如此。另一種是戛納、威尼斯式的評審團合議制,由七八個評審從一批經過選片人事先遴選的影片中選出最佳。這兩種模式中,前者更傾向於產業表彰,結果往往比較主流,獎項設置也面面俱到;後者更愛選擇藝術上有獨到之處的作品,一般也只發最佳影片、導演、編劇和表演獎。但金馬是這兩種模式的結合,它既像一場業內表彰會,卻又是按小評審團制度來組織的。投票人數是多還是少,其實各有利弊。很少有提名者非議奧斯卡不公正,但對電影節評審結果不滿的新聞卻時常見諸報端。因為參與奧斯卡投票的有幾千人,只要流程不存在舞弊,這是充分民主的一個過程,也是參與者願賭服輸的遊戲。但五七個人的評審團就總是容易被人懷疑操縱,或是眼光失准。反過來,投票人太多也不總是好事,這常令最後結果變得非常主流和中庸,不如小評審團更有勇氣和遠見。

金馬的制度當然談不上完美,比如它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缺陷是,一些技術獎項在評審團中沒有對應從業人士,那怎麼保障結果的專業性?但無論如何,金馬試圖囊括全球華語電影(這個說法比兩岸三地的範圍要更大)的用心值得鼓勵,它在歷史上體現出的責任感和眼界都還沒有哪個華語電影獎可以相提並論。


鞏俐的指責令人聯想到前幾年馮小剛因為徐帆落選後的抱怨,鞏俐的底氣來自於她廣博的國際影展見聞,而馮小剛則自詡比評委更專業,但兩人的心胸一般無二。


鞏俐絕對是個好演員,這一點基本不會有人懷疑。她在《歸來》中的演出,也稱得上是好的演出,或者說,體現了她超凡的演技,就像徐帆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演出也是很少有人能夠完成的一樣。但是,鞏俐和徐帆的落敗,在我看來不是她們作為演員本身的失敗,而是她們所代表的影片在總體審美取向上因為流於平庸的煽情而失敗。


====

按:上文是我在最新一期《虹膜》雜誌(豆瓣購買地址:https://read.douban.com/ebook/7563172/ 亞馬遜購買地址:http://www.amazon.cn/%E8%99%B9%E8%86%9C2014%E5%B9%B412%E6%9C%88%E4%B8%8A-magasa%E7%AD%89/dp/B00QHPOP8K/)的卷首語的一部分。我認為鞏俐這次無疑是失言了,對表演的評價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何況大多數人都未看過陳湘琪演的《回光奏鳴曲》,貿然認為鞏俐一定是最佳女主角的不二人選,這恐怕是先入之見。金馬獎並不完美,但現在對它的很多指責毫無根據。


據說是在走紅毯的時候被主持人羞辱了,頒獎時又被侯孝賢羞辱了!!


雖然已經是幾年前的熱門話題了,但還是想怒答一波……
首先,這是鞏俐經紀人曾靜超的回應,鞏俐一直都未有正面回應,所以又兩種可能:
第一,這是鞏俐授權曾靜超對媒體的回應。從鞏俐的角度來說,這次的金馬獎是她近些年唯一出席的電影獎項,猶記得當年黃金甲拿金像時鞏俐並未出席,不管是以電影節贊助伯爵珠寶的全球代言人身份還是影后的角逐者,鞏俐出席,都合情合理,當然,也反映了金馬獎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和鞏俐對金馬獎的重視。至於媒體說的一些陰謀論(比如之前給鞏俐承諾過會給獎之類的,我覺得應該不會,因為金馬獎是在頒獎當天由評委會成員根據觀影結果討論各獎項的歸屬,在當天才能定出結果,所以不太可能會出現之前就給候選人有承諾這件事),這裡沒法求證,所以不能作為證據出現。所以如果這種假設成立,我只能說:
(1)對鞏俐來說,現在拿華語三金和國際A類影后的可能性真的越來越低了(畢竟年紀一年比一年大,拿到重要角色的可能性越來越低,隨著年齡的增大,一些比實際年齡小的角色很難演,而年紀過大的主角實際華語電影真的沒那麼多,何況碰到能拿獎角色的概率呢)如果這次拿下,那麼鞏俐就會成立華語影史第一位集齊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和華語三金的影后,且這個記錄後來者很難破。因為張曼玉近些年已經息影且未有復出的消息,周迅和章子怡雖然和歐洲三大影后看似只有一步之遙,但什麼時候能拿真的說不準。要拿歐洲三大是需要各種條件的,首先,得入圍。而歐洲三大是非常講究資歷的,這一點在戛納尤為明顯。那些已經成名的導演相比年輕導演,入圍的機會更大。其次,拿不拿獎真的得看運氣,因為歐洲三大的小評審團制,最後能不能拿獎真的不好說。最後,歐洲三大的演員獎是主角、配角一起評的,這又增加了拿獎難度。綜上,這二位想要超越張曼玉、鞏俐兩位演技之神,真的還得努力+運氣。
(2)金馬獎已經有華語三金中第一金的趨勢,所以拿下一座金馬獎對鞏俐真的非常重要,算是對這些年演戲的一個表彰,也能在成就上更近一步。
(3)前兩點是說明這次拿獎對鞏俐的重要性,所以如果之前的假設得以成立,那麼真是鞏俐因為太重視這個獎最後氣急敗壞在不影響自己影壇地位與威望、逼格的同時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可顯示自己的段位:你們看,你們都不敢和金馬獎撕吧,但我就敢。
第二,這其實是鞏俐的經紀人曾靜超看不慣最後沒給獎,在心疼鞏俐的情況下替鞏俐鳴不平,炮轟金馬獎。我覺得這一點還是有可能的,曾靜超已經逝世,鞏俐在一次採訪時說了她和曾的關係非常好,把他當親人看,從他逝世到採訪的那個節點,她還是會經常沒事發微信給他。那麼我們就可以大膽揣測,在曾沒有得到鞏授權炮轟金馬獎之後,她出於情感方面的考慮,且覺得曾也是在為自己打抱不平,並沒有發聲阻止來挽回自己的顏面(其實我個人覺得這種炮轟實際是有損鞏俐的名聲和威望的,因為陳湘琪拿獎其實也算得上實至名歸,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總要選擇一位出來,那為什麼不能是陳呢,人明明演得很好好不,當然我也不覺得,陳能碾壓鞏,鞏的《歸來》如果放在後兩年,完全可以碾壓其他候選人,但歷史沒有如果),而是選擇沉默,這或許是對曾的一種聲援和默許,或許是對曾的一種保護。
以上是我從鞏俐的角度對這一事件的分析,下面說說我的看法:金馬自有其逼格,儘管我也非常喜歡鞏俐,但我真沒覺得這個有什麼好撕的,鞏俐這次有優勢嗎,非常有,在國際影壇披荊斬棘,獲獎無數,但因時代和政策的限制,不能以最輝煌時期的最佳作品入圍金馬並拿獎,無論對於金馬獎還是鞏俐,都是一個遺憾,如果能夠彌補這次遺憾,也算美事一樁。但我們看看這次的候選人,趙薇《親愛的》是來年的金像影后;湯唯《黃金時代》憑藉這部電影集齊了三金影后的提名,且許鞍華憑這部電影拿到了金馬金像的最佳導演;陳湘琪是楊德昌導演和蔡明亮導演都調教過的演員,在台灣影壇並不是新人,她的段位可以參考李康生,《回光奏鳴曲》全靠她一個人的表演在撐;桂綸鎂的《白日焰火》是當年的最佳影片金熊獎和影帝,桂綸鎂的表演也可圈可點。這樣一個影后的提名組合,可以說沒有一個弱對手,真正的死亡之組,所以才會在頒獎過後,引起如此之多的爭論。所以,鞏俐如果拿了,那沒的說,實至名歸,沒拿,也沒什麼,也給陳湘琪送上一句實至名歸,祝賀你。補充一句,這幾位的表演,任何一位放到今年,都沒有周冬雨和馬思純什麼事,所以只能怪那一年對手真的很強。
上文提到:周迅和章子怡雖然和歐洲三大影后看似只有一步之遙,但什麼時候能拿真的說不準。要拿歐洲三大是需要各種條件的,首先,得入圍。而歐洲三大是非常講究資歷的,這一點在戛納尤為明顯。那些已經成名的導演相比年輕導演,入圍的機會更大。在這裡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縱觀華語影壇,大陸第五代導演中張藝謀近幾年已難有佳作,陳凱歌從《霸王別姬》之後就被黑出了翔,馮小剛直到近幾年才真正受到華語三金的重視,田壯壯一部影片被禁十年,十年被消耗的何止是時間,創作的銳氣和靈氣難道就沒有被損耗?第六代導演賈樟柯,趙濤一直是御用女主,婁燁也是徘徊於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總感覺雖有那麼一股氣,但該提的時候還是提不起來,至於王小帥等其他第六代導演,其實還並未在國際上獲得賈樟柯、婁燁那樣的名氣,至於刁亦男,雖然我也承認《白日焰火》確實不錯,但真的還不夠金熊的成色,我也不知為何當年這部影片會拿最高獎。在港台影壇,侯孝賢一部聶影娘拍了八年,還是電影大於演員,舒淇一個三金影后都沒擼著;李安從《色戒》之後已經將重心放在了好萊塢,或者說李安的重心一直都在好萊塢;王家衛一直都是出了名的拍片慢,從《一代宗師》之後我也不知道他在幹啥。對於侯孝賢、王家衛這種大師來說,你們慢慢拍就行,真心不用急。蔡明亮,同上兩位導演,蔡導已經慢到了長鏡頭都無法追上他的步伐了,李康生拿金馬影帝時還拿這個調侃了一下蔡導,當然,還是那句話,怎麼拍片,您開心就好。至於港台其他導演,現在持續拍片且在國際有威望的已經不多了,吳宇森最近幾年受傷病困擾,《太平輪》也是各種撲街;徐克倒是還不錯,在現有的合拍片體制下玩出了花樣,但奈何國際名氣不過爾爾,真心比不過國內名氣;杜琪峰:《黑社會》之後,難有超越,轉型之作《華麗上班族》和《三人行》也反響平平,問題百出;陳可辛:儘管近幾部電影雖然也很不多,但已難有《甜蜜蜜》那樣的經典佳作。這裡有一個異數:許鞍華,許導是我唯一覺得香港導演中還擁有創作熱情和創作能力的大導演,已培養過兩位歐洲三大影后:蕭芳芳和葉德嫻。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許導演的,但她得努力啊,怎麼著也擼個歐洲三大最高獎,這樣才能真正和張藝謀、陳凱歌、侯孝賢、李安這樣的大導演看齊。


鞏俐口中金馬獎的不公正可能源自於金馬獎評獎判斷重心的不一致,你到底是一個提攜小眾電影的獎,還是一個慶功式的褒獎,歷來的金馬獎都沒有一個核心的評判標準。

當然,不是說他不好,反而這是金馬獎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鞏俐缺乏對金馬的了解,從之前金馬也給《桃姐》這樣的電影頒獎,在某種程度上很多人覺得《歸來》也應該拿獎。

可是金馬獎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純粹商業或者藝術化的獎項,他是一個在台灣電影的夾縫中生存下來的獎項。侯孝賢曾評價金馬獎「分豬肉」,蔡明亮之前也表示不會再來金馬…而今年就把獎給了蔡明亮。台灣畢竟市場太小了,大部分電影,一兩天的票房就是生死局,以至於很多從業人都自己買票看自己的電影。而一個獎項,如果在本土產品上完全不去側重,又如何在本土生存下來呢?

金馬所處的市場確實比大陸要難的多。

狹小的舞台,簡陋的音響,或者說誰得獎誰不的獎…都不應該成為一個影獎專業不專業的理由,金馬走過的半個世紀,把這個分量掂起來,任何影人都應該在他面前鞠一躬。

當年《無間道》,劉德華也是眼巴巴的望著缺席的梁朝偉拿獎,而後又來金馬一舉拿下。不斷超越,是藝術家們時刻警覺的信條。

而今像鞏俐這種程度的抱怨只是一時情緒的抒泄,她本人呢也性情如此,只希望下一屆金馬獎,鞏俐能帶著更加動人的演繹,如願以償。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金馬給予華語電影的推動作用我想是毋庸置疑的,也相信每一位評委在評每一個獎項都是用心的。有人得獎也必會有人失落,既然來參加,那就得做好承受各種結果的準備。其實有爭論也是好事兒,說明電影給予世界的最大貢獻就是開放。再說,我不相信那聲明是鞏俐授意發的,她又不缺肯定。


阮經天都可以拿影帝的電影節,不說是否公平,至少是有漏洞或花招吧!


「金馬是一個很不要臉的獎項組織者。」

「為自己造勢不是這麼造勢的。利用了鞏俐,也可見金馬電影節的卑鄙嘴臉。」

「這獎公正性專業性不用言說。」

看到舅公創立的獎項被人這樣評價,我很難過。我一直以為創立金馬獎,推動華語電影進入海外市場是舅公的人生成就之一。

金馬獎雖然是在台灣創立的,但它其實是由上海人提出並創辦的,初衷是為了促進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如果覺得無法置信,可以自行搜索「金馬獎 上海崇明」。


那年因為秦昊就發誓我要是在看金馬就是台灣人的孫子 就沖功利敢說實話我贊他一聲真漢子 金馬就是一個臭不要臉的地方 呵呵演偶像劇的都能拿影帝的地方


magasa 別睜眼說瞎話好嗎,還指責毫無根據,自己看看評委多少台灣人的;還說因為獎項幾乎都被大陸拿了就說明這個獎是公正的了???自己看看咱們得寶島有幾部拿的出手的好電影了,活在夢裡。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最近鹿晗風評不好?
楊冪直播三次打手機,趙又廷到底是在幹什麼,是在幫楊冪化解尷尬還是對工作人員冷漠,如何評價趙又廷的行為?
如何看待鄭爽小號發的微博?
如何評價張藝興五四晚會的表演?
如何看待趙麗穎參演韓寒導演的電影《乘風破浪》?

TAG:電影 | 娛樂圈 | 電影節 | 鞏俐 | 金馬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