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諸葛恪?
孫權在統治後期,對東吳士族和直諫之臣充滿惡感。因而遠放虞翻,不用張昭為丞。而諸葛恪作為諸葛瑾之子,在派繫上同屬於流亡北士,同時又精於諂媚,常出言譏諷嘲弄孫權「不敢妄也」的張昭,自己毒死了參與魯王事的長子諸葛綽,自然博得了孫權的歡心。
而之後諸葛恪亦收服山越,輕騎襲舒,展現了他粗有武略的一面。諸葛瑾對諸葛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的評價就是在收丹楊山民前給出的。瑾本以為「事終不逮」,但諸葛恪出乎意料的成功了。不過造化弄人,大赤吾族終究一語成真。
不久後孫權罵死士族陸遜,由諸葛恪代領荊州事,後與宗親孫峻,孫宏,流亡北士滕胤 ,淮泗將領呂范之子呂據共受託孤。託孤大臣沒一個東吳士族,可見孫權對士族惡感之深。
從《吳書》來看,孫權以為諸葛恪剛愎自用——也確實如此——不願託孤諸葛恪,恪終為託孤大臣都得益於宗親孫峻的力薦。諸葛恪殺孫宏也是在孫峻幫助下的。話說回來孫峻作為一個宗親,怎麼特么不幫同為宗親的孫宏卻和流亡北士諸葛恪勾勾搭搭?
我個人猜測,孫峻雖為託孤大臣,但他在宗親中的話語權遠不如孫宏,而諸葛恪作為流亡北士中的翹楚,若成為託孤大臣,必然是流亡北士中的領袖。如果孫峻抱緊了諸葛恪這隻大腿,借諸葛恪之手除掉宗親中極有話語權的孫宏,拋開宗親與流亡北士間的博弈不談,他孫峻既在流亡北士中吃得開,又增加了宗親中的話語權,地位絕對大大提升啊。
之後諸葛恪勵精圖治了一段時間,丁奉雪中奮短兵大破魏軍,可以說是諸葛恪政治生涯的鼎盛時期。
然後就是東吳悲劇的重演 (¬_¬),當年孫權一敗合肥,二敗合肥,三敗合肥,四敗合肥,打得張遼,李典和滿寵子孫後代終生受祿。。。終於,孫權卒了,輪到諸葛恪五敗合肥。
整個仗打下來無比喜感:諸葛恪率20萬大軍去淮南搶人口,結果人民「相率遠遁」,士卒「勞而功少」。於是圍合肥新城,準備劫掠來的救兵(......),結果士卒水土不服,魏將一看,好啊,諸葛恪你個逗比今天就要交代在這裡了。於是召喚救兵,諸葛恪一想,誒我去別交代在這裡啊。撤了。
士卒傷病,流曳道路,或頓仆坑壑,或見略獲,存記忿痛,大小呼嗟。而恪晏然自若。
總的來看諸葛恪剛愎自用的性格表露無遺,戰略思想還停留在當年收山越,襲舒城的時候,問題出在哪裡一目了然。這方面,真只能說是粗有武略。
但諸葛恪北伐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打擊東吳當地士族的緣由在,從士族朱異等人的反應來看,諸葛恪北伐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同時也讓他們對諸葛恪充滿恨意。諸葛恪被誅後,士族朱然子施績等人帶兵取諸葛恪弟諸葛融。施績和諸葛恪兄弟間也有私怨,我傾向於把這看作是立場問題。
諸葛恪回師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責問中書令孫嘿,這人是宗親嗎?不知道,估計是。然後諸葛恪
曹所奏署令長職司,一罷更選,愈治威嚴,多所罪責,當進見者無不竦息。又改易宿衛,用其親近。復敕兵嚴,欲向青、徐。
諸葛恪這是要把宗親趕出中央政治舞台獨霸朝政軍權的節奏啊!接下來肯定是要窮兵黷武打魏國了。這種事,孫峻能忍孫亮都不能忍啊。更何況孫峻也瞅准了此時諸葛恪大失人心。接下來的事大家都清楚了,孫峻「構恪欲為變」,席間殺諸葛恪,夷三族。估計諸葛恪自己都想不到,抱著自己大腿的孫峻,會給自己一刀,還是尾刀。
關於諸葛恪之後準備北伐的目的,個人認為除了好大喜功外也有維護自己地位的緣故在。合肥戰敗後,「眾庶失望,怨黷興矣」,宗親士族也對這個機會虎視眈眈,要拉諸葛恪下台。此時諸葛恪對維護自己地位有著迫切的需要,至於方法,姜維已經做了很好的示範:北伐。
東吳的國力弱於魏而略強於蜀,但北伐也要荷國之力。如果諸葛恪開始北伐,那麼不單是軍權,全國的糧食裝備等物資分配的權力,大部分官員的任免權等等都將掌握在諸葛恪手中,就好比諸葛亮,而士族和宗親抬頭的困難將大大增加。
但諸葛恪遠不如諸葛丞相,他最初対士族,宗親的排斥,開戰對於東吳士族的巨大危害都促使他們必須儘快下手。
但吳蜀的情況畢竟是相似的,諸葛恪之死對姜維的震動是無比巨大的。如果沒有諸葛恪血淋淋的例子的話,可能姜維被鄧艾擊破後就不是去沓中屯田而是沖入中央準備獨霸朝政兵權了。
簡單來說,諸葛恪文采出眾而粗有武略,剛愎自用,矜己陵人。孫權死後不能安撫內外,反而虐用其民,窮兵黷武,不慮大患。政治上過大於功遠矣。
位高權重,用人唯親,對士族和宗親地位的擠壓把諸葛恪推向了死路。
順帶一提,孫峻與淮泗將領合謀也要搞青,徐。不久後病死。之後孫糹林上位,殺了流亡北士滕胤 ,淮泗將領呂據,廢孫亮立孫休。孫休殺了孫糹林,用流亡北士濮陽興為丞相。孫休死後,濮陽興和張布立孫晧。後來孫晧暴政亡國。這麼說來,吳國會亡,全特么孫權託孤的錯。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有錯誤紕漏希望能不吝賜教在應該天真的時候成熟,然後情商原地踏步幾十年,在應該成熟的時候依然天真。 這是被冠上天才少年稱謂的人的通病。
就才華而言,諸葛恪是當時的頂尖水平;就功績而言,光東興一戰的戰功就比他叔叔一輩子砍掉的人頭都多。可惜的是,他同時得罪了波個人,一波是東興之戰的對手司馬氏兄弟,另一波則是東吳內部鬥爭的勝利者(諸葛恪當然就是這次鬥爭的失敗者)。
鑒於這兩撥人後來在歷史中的地位,諸葛恪的名聲不臭也得臭。
我在看諸葛恪的相關資料時,就有一種怎麼看怎麼彆扭的感覺。凡是寫諸葛恪光明的內容都是一筆而過,而且還斬頭去尾前後沒有前因後果看得是一頭霧水;而寫諸葛恪怎麼卑鄙無恥剛愎自用還犯小聰明的內容,那都是長篇大論詳細得不能再詳細。就比如說東興之戰的記載,諸葛恪傳里關於這一戰一共才一個自然段,大部分內容還都是從丁奉傳里抄來的;而說到新城之戰,好幾大段可是把諸葛恪的各種醜態描述得淋漓盡致啊。
謝邀……數數是個好習慣,第2次被邀請。
評價人物,一看志向,二看能力。
諸葛恪在這裡與他二叔不同,是一個標準的反面典型。
年輕的時候,諸葛元遜先生就尤其善於見縫插針抖機靈。
主要事迹有四:
1.績「之驢」事件。(印象中,這個故事還上了中學課本?)
2.爸爸和二叔誰更棒事件。
3.灌張老爺子酒事件
4.季漢馬場事件
第一件事嘛,孩子還小,抖機靈還可以理解。
第二、第四件事呢,很赤裸地拍了孫權先生的馬屁,赤裸的不能再赤裸了。
第三件事,能看得出,諸葛恪先生真是有夠沒原則的,雖然渣權的淫威在那裡,但張老爺子一個文臣,本來就喝高了,有必要說那種話,扛著姜子牙出來噎人么?
綜上,早期的諸葛恪基本兩個特質:1.嘴皮子好;2.媚上。
年紀漸長,諸葛恪幹了件人生中唯一一次拿得出手的事——徵兵。
諸葛恪主動請纓,要把丹揚裡面的經常跟官府對抗的悍民給解決掉,並要收納成兵。
諸葛恪是怎麼解決的呢?斷糧~糧食熟了,割走~
然後,表示——投降吧,搬家給房子給地給糧食,過去的事既往不咎。
最後丹揚的悍民們表示,從了……
接著各種餓得不行的老幼婦孺們就從深山裡出來了………………
之後,偷襲了一個名為舒的小縣城,得手了。
接著諸葛遠遜先生,就跟孫權說:「我再去搞一下壽春?」
仲謀表示,你拉倒……
後來孫權臨死前,指派諸葛恪和孫弘託孤。
史書各種記載,總之,結局孫權一死,諸葛恪就把孫弘殺了。之後各種攬權收買人心。
綜上,中期諸葛恪基本兩個特質:1.心夠狠,臉夠厚;2.好大喜功,對自己認識不夠。
行將就木,諸葛元遜先生向自己的二叔看齊,開啟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北伐征程。
諸葛恪在東興築城兩座,留兵兩千,然後自己帶大軍撤了。
接著魏國來攻,諸葛恪帶兵救援。
結果天公作美,天降大學,魏軍玩得比較嗨,喝酒暖身子呢,嘩擦,吳軍來襲,撞了場大捷。
上次偷襲個縣城就有膽子打壽春的元遜先生,這次表示,我要北伐!
這回孫權不在了,東吳的同志們攔不住了。
元遜先生嘰里咕嚕嘰里咕嚕地引經據典,從劉表扯到曹操,從曹操扯到伍子胥,左一句春秋,右一句戰國,間歇性地還噁心噁心屍體還沒涼的司馬仲達,總之到最後,元遜先生領兵二十萬上了。
接著元遜先生以慘不忍睹的智商,將北伐徹底玩脫,丟盔卸甲大敗而回。
自此之後,元遜先生的聲望就徹底回到解放前了。
最後,一場內部鴻門宴讓諸葛恪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綜上,晚期諸葛恪兩個特質:1.嘴皮子好;2.好大喜功,對自己認識不夠。
全面總結:
諸葛恪沒有一個堅定而明確的志向,基本小事就是見縫插針地抖機靈,大事都是見招拆招,沒有長遠的謀劃。其次,對自己認識不足,抖個機靈,便覺得自己智慧;吃個蘋果,就覺得自己能再啃個西瓜。再次,他嘴皮子是真好,掉書袋的本領也是真好。最後,在三國這個亂世里,他的人格魅力實在是太低了,太低太低了……難怪都沒什麼人願意答他。。。
@本文是拙作《三國六大家族列傳》的一部分。如喜歡本文可點擊——三國六大家族列傳最新章節(鐵背蒼龍劉軒鴻),三國六大家族列傳無彈窗免費全文閱讀-17K小說網
諸葛恪
孫權臨終時以諸葛恪為五名顧命大臣之首但又有些不放心不下他的性格。排名第四的顧命大臣孫峻擔保說滿朝的大臣們沒有人比得上諸葛恪。孫權想想也是啊那就只好這麼決定了。
驚才絕艷的諸葛恪堪成吳國中後期第一能人,他的功業在諸葛家族中僅次於他的二叔諸葛亮,但因為性格上的缺陷成為了諸葛家族名聲最糟糕的成員。中國傳統歷史觀的長處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短處則是過於強調道德的力量,在君子小人的二元論之下缺乏理解以至於苛刻。
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我重新認識了諸葛恪。
國之少年
作為「東吳杯」我最喜愛的同事特等獎得主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少年兒童時代的幸福冠絕三國。
他的第一次亮相在一次宮廷宴會上。孫權在驢臉上貼了一張標籤:「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拿諸葛瑾的大長臉逗樂兒。從孫權一生的記載來看,他只開過諸葛瑾的玩笑,實乃倆人友情的絕佳見證。此時諸葛恪小朋友萌萌噠地向孫權行禮,請求在標籤上填兩個字,便成了「諸葛子瑜之驢」。這包袱抖的恰似小品《不差錢兒》中的「這個可以有」、「這個真沒有」。成為了東吳君臣的經典段子。諸葛恪一舉成名,以好朋友家有趣小孩兒的身份成為了孫權身邊最年輕的紅人。
19歲,諸葛恪剛剛舉行完成人禮就被孫權授予騎都尉的職務。太子孫登的核心班底共有三人,諸葛恪便是其中之一。後來孫登英年早逝,他的班底成員都在第二任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二宮之爭中落馬,只有諸葛恪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從19歲到31歲,諸葛恪兢兢業業地不務正業。他的本職工作——督辦軍糧在很多人眼裡是個肥缺,但諸葛恪才不稀罕這個,他要的是建功立業。可孫權再喜歡他也不會把部隊貿貿然交給一個愣頭青。諸葛恪發揮特長狂拍孫權的馬屁,說自己的父親比二叔強,因為父親知道跟隨偉大的領導而二叔不知道。孫權很高興,但也一笑而過。
拍馬屁不管用,諸葛恪開始搞政治投機。他瞅准了孫權不滿於孫權的倚老賣老但又礙於他的老資格無可奈何。諸葛恪便以小賣小,逮著個機會就揶揄老張頭兒,以最禮貌的言辭說出最難聽的話。孫權很是解氣,然後還是一笑而過。
如何才能完成從弄臣到大臣、官二代到國家棟樑的華麗轉身,諸葛恪陷入了深思。
國之棟樑
哄領導高興可以得到很好的待遇,搞政治投機可以被領導當做貼心人。但要想得到重用還是得幫助領導解決實際問題。論抖機靈,諸葛恪當世無敵。但論解決實際問題……孫權重視但又沒能解決的問題不就剩下魏、蜀、人、馬四個老大難了嗎?魏蜀兩國輪不到他去操心。南方不產戰馬的問題誠可謂我去西天問佛,佛說我也沒轍。
人口不足倒是可以想想辦法。諸葛恪把目光投向了丹陽山,這裡盤踞了一群反政府武裝,窮山惡水出刁民,只要大軍壓境就躲進山裡打游擊,大軍過境就接著出來蹦躂,從東漢就處於事實上的獨立。由於國際局勢緊張,孫權也不敢打一場大規模內戰,於是就這麼將就著。
31歲,職位不高的諸葛恪憑藉其特殊的身份把計劃書擺在了東吳大佬們的辦公桌。該項目受到了包括其老爹諸葛瑾在內的所有大臣的反對。當然,他們還是先誇獎了年輕人的勇氣然後才完成了搖頭、苦笑、後嘆氣的一系列經典動作。
諸葛恪懶得和他們廢話,直接找到孫權強調成功之後會有四萬兵員入賬哦,這可比赤壁之戰東吳投入的總兵力還要多哦。孫權像面對一個非要討點錢炒股的孩子一樣答應了諸葛恪的請求,任命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雜號將軍,沒啥地位)、敲鑼打鼓以壯聲威(這簡直就是哄孩子玩兒)。至於交給諸葛恪的兵力,足足有……三百騎兵。(這樣龐大的規模,難道是穿越到三國的特種部隊?)
諸葛恪就這麼帶著他的三百人馬出發了,耳邊迴響著老爹絕望的聲音:「這孩子不光宗耀祖也沒什麼,這怎麼還要給家族惹禍呢?」(興家赤族)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諸葛恪成功了!他的計劃執行起來總共分三步:
第一步,在谷口修建圍困工事,調集各路將領擺出要大舉進攻的態勢,把山嶽人嚇得躲進山裡。(各路將領的配合顯然是不是因為他撫越將軍的頭銜兒。官二代的好處就在於人脈廣、可調動資源多)。
第二步,率本部騎兵衝進農田收割糧食之後揚長而去,正所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第三步,向山嶽人宣講政策——只要投降就有飯吃。古往今來,罕有這麼接地氣的政策。
搞定。
立下大功的諸葛恪不著急回去領賞,他選出一萬人搶劫了魏國的舒縣,把該縣的百姓全部帶回吳國。緊接著他又打算再接再厲去攻打魏國東線第一重鎮壽春,被孫權緊急叫停。
儘管諸葛恪暴露出了激進的弱點,但平定山嶽是孫權後半生唯一欣慰的事情了。東吳的國之棟樑,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呂蒙之後有陸遜、但陸遜之後呢?人才凋零是困擾三國領導的大難題。諸葛恪根紅苗正,年紀輕輕就表現出如此卓越的軍事才華。52歲的孫權感到他的帝國後繼有人,加封諸葛恪為威北將軍、晉爵都鄉侯。從此諸葛恪不再只是高幹子弟和弄臣而是了吳國的棟樑。
40歲,屯兵宛城的諸葛恪得到了魏國太傅司馬懿來襲的消息。或許當年司馬懿對陣諸葛亮時還有幾分養寇自重的意思,但此時為了與曹爽爭奪在軍隊的影響力,他必須全力以赴。
孫權由於算命先生說出兵不吉利命令諸葛恪撤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是這種不靠譜的理由。然而諸葛恪竟然乖乖撤退了。看來諸葛恪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連叔叔都沒轍的司馬懿他還是有所畏懼的。這在當時看來是明智之舉,但當我回望歷史時不禁要想,如果諸葛恪能夠在司馬懿手上吃點虧、回國以後受到一些懲罰,讓他從強大的敵人那裡學到一點東西,那該有多好啊。
42歲,諸葛恪得知陸遜對自己有意見,寫信給陸遜,希望他不要求全責備,以大局為重。這封信文采平平、觀點也談不上新鮮。然而當時陸遜已經因為總提意見惹毛了孫權,不久就因為孫權的激烈指責憂憤而死。諸葛恪作為第一紅人完全可以不在意這個前輩的意見,缺德點兒的話還可以落井下石……
然而諸葛恪沒有這樣做。這個人格上的亮點在史書上從未得到過讚揚,也許在史官的眼中這都是最基本的,嗚呼!生活在今天的本人讀史至此竟倍受感動。何也?
陸遜死後,孫權追悔不及。家世、功勞、度量一個都不少的諸葛恪無可爭議的地升任大將軍、荊州牧。
國之偶像
48歲,強敵司馬懿終於去世,但孫權也已病重,二宮之爭後坐享其成的第三任太子孫亮又年僅八歲。孫權開始安排後事,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同時,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這就是確立了未來的首輔和次輔大臣。
49歲,在孫峻的幫助下,諸葛恪處死了陰謀政變的二號人物孫弘。以太傅的身份(皇帝的老師)成為東吳帝國的首席行政官。諸葛恪撤銷了孫權設立的特務機構、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並迎擊司馬師的三路大軍,取得東興之戰的大捷。
吳帝孫亮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封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並賜金一百斤,馬二百匹,繒布各萬匹。軍民百姓歡欣鼓舞,將太傅大人視為國民偶像,每次諸葛恪外出大家都伸長脖子競相一睹他迷人的風采。
若是諸葛恪在這一年死去,他就是又一個諸葛亮,將永遠為世人所傳頌。
國之公敵
50歲,諸葛恪興兵二十萬攻魏。這是東吳在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四次合肥之戰乃至後來的晉滅吳之戰都沒有的強大兵力。蜀將姜維因為費禕的遇刺身亡擺脫了長年的壓制,銳意進取,與諸葛恪夾擊魏國。
史書上說諸葛恪的這次進攻是不顧眾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國力不支,士兵疲憊。這實在令人費解。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權力本就沒有正當性,光是魏國內部的反對派就足夠他頭疼,本想著一戰立威結果剛上台就遭逢大敗。這時不出兵,休養生息?吳蜀兩國的人口、國力加在一起都無法與魏國相提並論,休養生息當然是對魏國更為有利。吳、蜀兩國唯一的機會就是趁魏國虛弱的瞬間全力一擊。這麼淺顯的道理,難道只有諸葛亮和他的侄子、學生才明白?
當然不是,主張休養生息的大臣無非四種人:
1.
知道必須戰,但不願意看到別人立功。
2.
知道必須戰,但總想等到更好的機會。
3.
知道必須戰,但能拖一天是一天,及時行樂最安全。
4.
不知道必須戰,這種人對國家的前途並不關心,只要能讓老婆孩子過上安定的生活怎麼都行。
與魏蜀兩國軍隊國家化不同,吳國的士兵很大一部分都是幾大家族的私兵,20萬兵力的規模榨乾了士族們的老底兒,賭贏了諸葛恪成為神話,賭輸了要他們虧本,他們當然不願意。蜀國打壓士族到底,最先亡國。魏國曹操打壓士族,從曹丕開始妥協,第二個亡國。吳國對士族拉攏到底,國祚最久。到最後都歸於代表士族利益的晉朝。諸葛恪是吳國唯一一個侵犯士族利益的領導者,他要同時對抗敵國的軍隊和本國的制度!這才是擺在他面前最大的困難。
諸葛恪的理想與諸葛亮別無二致,而他所選擇的進攻對象合肥新城對於吳國來說更是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孫權攻打合肥四戰四敗,尤其是第二次合肥之戰,孫權以十萬大軍慘敗於張遼的七千守軍,創下奇恥大辱,被21世紀的歷史愛好者親切地稱之為「孫十萬」。
時間、地點都沒有選錯。只有三千士兵的合肥新城守將張特,堅守了三個月實在撐不出了,派人對諸葛恪說根據魏國的法律,只要堅守一百天再投降就不會連累家人,現在已經守了九十多天,請暫緩進攻,到了一百天就投降。
諸葛恪覺得這個要求入情入理,沒想到張特利用爭取來的幾天時間加固城防,到了一百天就翻臉表示要跟吳軍死磕到底。而吳軍將士本就長於水戰短於攻城,打了這麼久居然還要他們論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從來再來?偏偏這時吳軍又爆發了瘟疫,像赤壁之戰時的曹軍一樣出現了大量非戰鬥減員。將領們紛紛要求撤退。諸葛恪將不同意見者貶的貶、砍的砍。後人談及此處都對諸葛恪口誅筆伐,卻對一個顯而易見的蹊蹺之處視而不見——魏國為何讓張特以三千守軍堅守了這麼久?
張特在歷史上唯一的印跡就是合肥新城之戰,勝利之後他得到的封賞僅僅是雜號將軍(而且連具體是什麼雜號都沒記載)、列侯(具體什麼侯也沒有記載)、安豐太守(安豐郡在魏國也實在談不上什麼重要地位,而且這提拔真是提拔得不太明顯)。之後此人再無任何記載。顯然,他不是司馬家的嫡系。
諸葛恪攻城時,司馬孚的二十萬大軍就在壽春居然按兵不動,這就是要張特當炮灰。司馬師採納謀士傅嘏的建議,把主要精力用來對付姜維,對於合肥新城,已經做好了破城的準備。對於諸葛恪來說,縱然形勢不利,佔領合肥新城恐怕是痴人說夢。但種種跡象表明,張特是司馬氏的一枚棄子,只要能破城,哪怕來不及搶掠就立即撤退也足以挽回顏面、告慰孫權的在天之靈!
然而吳軍的上下離心、瘟疫橫行終於傳到了司馬孚的耳朵里。張特的死活無所謂,全城軍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無所謂,但若是能得到諸葛恪的項上人頭那還是很有所謂滴。司馬孚大軍出動,東吳朝廷催促撤兵的詔書也也接連到來。國恥難雪、壯志難酬,諸葛恪於萬般無奈之下帶著一肚子的遺憾撤兵。
到此為止,諸葛恪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沒有什麼錯,與其叔父諸葛亮不遑多讓。史書上卻記載了早已有人預料到諸葛恪要敗亡。魏國在東興大敗之後,國丈張緝對司馬師說:「諸葛恪雖然贏了,但離死不遠了。」司馬師問:「這是什麼緣故?」張緝說:「他的威望震懾君主,功勞蓋過全國,想要不死,可能嗎?」這段話總被人說成是張緝有先見之明。但是張緝是什麼人,他就是後來想要政變推翻司馬師的主謀之一!分析諸葛恪是假,敲打司馬師才是真的吧?
諸葛恪沒有像諸葛亮那樣在戰敗之後自貶三級主動承擔領導責任,這才是他走向身敗名裂的開始。
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經歷過多少大風大浪才有了「善敗者不亡」的本事。諸葛恪則是人生五十年如夢似幻。到了五十歲才經歷第一次失敗並且敗得如此窩囊、諸葛恪無法接受,無法接受的結果就是亂髮脾氣、推卸責任。
一次戰敗大夥都能理解,戰敗之後的倒行逆施才讓人們目瞪口呆若木雞。以前有多愛現在就有多恨!而諸葛恪完全不考別人的感受一心想挽回面子,通令全軍準備再次進攻魏國,而且這回的目標不再是一座城池,而是是青州、徐州!
小皇帝向諸葛恪發來了宴會的邀請函,而諸葛恪在得到最後一點親信的示警之後竟然只防備著飲食中有毒。沒錯,他是把禁衛軍都換成了自己人,但擺下鴻門宴的正是他的親信,當初力挺他上台的孫峻!
諸葛恪被當場殺死,屍體以草席包裹扔進亂葬崗。不知道他所喋血的是否就是當初萌萌噠地寫下「諸葛子瑜之驢」的那一座宮殿。
諸葛恪的長子因為捲入魯王孫霸一黨早已被他親手毒殺。次子、幼子、弟弟、外甥、外甥女也都被孫峻所殺。三國第一厚道人諸葛瑾在吳國的子孫全部因為諸葛恪而死於非命。興家赤族,一語成戳。(後來諸葛恪在吳國恢複名譽,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的兒子諸葛喬之後諸葛攀回到吳國作為諸葛瑾的後嗣)
諸葛恪是一個幸運的天才,諸葛一氏的家學淵源為他打下了極好的基礎使他的才能得以盡情發揮。他和諸葛瑾一樣懂得討領導的歡心,和諸葛亮一樣對小國的前途有著清醒的認識,並在大權在握時依然堅守著對皇室的忠誠。然而家世、才華、寵愛也造成了他無比的脆弱。千年以來,人們對諸葛恪的態度多為笑罵,我只想說一句:極端的成長經歷勢必會造成極端的後果,無需苛責。
是我大意了...
簡單來說,很聰明,繼承了諸葛家的智慧。但是屬於得意了就忘了形,尾巴就上了天的那種。聰明的體現太多,東興大捷就是天資聰慧得體現,可是古語有云,不做死就不會死,正是得意忘形,過於輕敵錯估形勢再次伐魏在新城兵敗。回國後在孫峻和吳主孫亮的鴻門宴中斷送了性命。
周立波去治理國家,就是這樣的下場。
忠權震主 是他疏忽了
說句偏離話題的,三國殺這貨真噁心,特別是二打二時,活活就能用牌砸死你!玩過三國殺的都明白(或許應該被摺疊)
推薦閱讀:
※曹操手下武將無數,為何獨稱典韋是古之惡來?
※三國里的張松算不算奸臣?
※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為什麼三國,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分裂的地緣政治在中國不能穩定?
※三國演義里的曲阿小將最有可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