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論語》裡面孔子對管仲的評價還不錯,而《孟子》對於管仲的評價很低呢?
謝邀。
1、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並不是盛讚,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能力很強,一方面又指出管仲「不知禮」。儒家極重「禮」,「不知禮」表明,管仲雖極具能力,卻非孔門弟子效仿的對象。孟子是孔門弟子,自然說「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荀子說「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可見孟子、荀子和孔子評價管仲「不知禮」的態度是一致的。司馬遷說,「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這是非常了解孔子的評價。
2、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對管仲能力的稱讚,都是有場合有背景的,都是在弟子小覷管仲時。孔子說,不要小覷管仲,管仲還是很牛的。孔子是個最擅長因材施教的老師,他總是意在指出學生看問題的片面性。孔子曾說「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狂簡,斐然成章,都是誇弟子的,不知所裁,是指出弟子的問題。孔子要做的就是「裁之」。這裡能看出孔子很靈活,很幽默,孔子小覷管仲,弟子都是知道的,所以弟子自然也小覷管仲了,這時孔子就不同意了:老子可以看不起管仲,批評管仲,你們這幫小子怎麼可以!你們可不能太張狂啊!(這裡的老子指的是孔子^_^)
3、到了孟子,孟子是個狂人,他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可見其狂。孟子說話不像孔子那麼含蓄,孟子直率,有一說一,不背後藏著掖著。然而,孟子就不知道管仲的個人能力強嗎?孟子當然非常清楚,但在當時,普天下皆言「稱霸之道」,孟子要力矯這種流弊,必定會豎起反潮流的大旗,只有這樣才能振聾發聵。這是時勢使然。把孔子放在孟子那個年代,孔子也會這麼做。
4、再到後來,荀子極力反對孟子,也是時勢使然。荀子雖然反對孟子,這種反對屬於儒家內部矛盾,二人在對管仲的看法上,還是一致的。無論是哪個時代,過去的學說流傳一段時期後,必然會生出流弊。當此際,必然會有矯正流弊的人出現(此正孟子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他必定會舉起反潮流的大旗。要反對當下的潮流,拿什麼來反對呢?未來的不能拿,只有拿過去的東西。這就叫「托古改制」。實際上,諸子百家沒有一個不是「托古改制」的(康有為《孔子改制考》)。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為何叫「復興」?名義上,意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其實,只是名叫「復興」而已。「復興」、「托古」都是幌子,「改制」才是真的。荀子極為激烈地反對孟子,事實上,他和孟子一樣,都是真正理解並繼承了孔子真精神的人,是時代要求荀子為弘揚孔子的真精神,不得不起來反對孟子,這和千年以後的朱陸之爭並無實質的不同(關於朱陸之爭,可讀章學誠《文史通義》)。而後來儒門下那些無知的擁躉們,只會尋章摘句,較前賢相去遠矣!
《論語》:
1、「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2、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3、子貢曰: 「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孟子》: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
《荀子》:
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
推薦閱讀:
※如何從陽明心學的角度看待徐階對嚴嵩的阿諛奉承?
※王夫之的思想和陸王心學有何異同?
※如何祀门、祀户、祀灶?
※蔣介石的舊學水平到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