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北師大心理學院院長許燕在微博中說到:
組織了北京近50位老師判完了研究生的心理學統考試卷,發現了兩點憂慮:其一是很難見到寫字好的學生試卷了,差的比比皆是。雖然寫字好不好不是判分標準,但是深感一絲憂慮。難道以後寫漢字會變成一種藝術技能嗎?其二是邏輯思維與表達能力差,論述題答成了概念題和簡答題的水平,讓我們老師如何給分?
===========================================
作為一個考研學生,表示亞歷山大,請問除了寫作還有一些提高表達能力和邏輯能力的書籍和訓練方法推薦嗎?謝謝大家
首先說,看懂別人的邏輯和產出自己的邏輯是不一樣的大腦過程。邏輯分析能力固然重要,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把複雜的東西講清楚、講簡單、甚至講得有意思也是相當高深的學問。
有鑒於此,便現在開篇提出本文綱要:
日常寫作(非藝術類寫作)要點:
1. 簡單
2. 明了
3. 簡單明了
4. 能不能他媽把想說的話說清楚說得簡單點別他媽繞來繞去跳來跳去一句話少加點從句少做點轉折會死嗎會死嗎會死嗎
不好意思,有點失態。。。前一陣給別人改文章改得有點崩潰。。。
從心理語言學上講,語句從大腦中產生的過程是這樣的:
1. 有一個想法
2. 形成一個表達想法的邏輯(想法中的主動被動、肯定否定,即元素之間的關係)
3. 選擇句式
4. 填合適的詞
5. 如果你是說出來的話,就是確定發音,如果你是寫字的話,就是確定字形或拼寫
大部分寫東西寫得不太好的人,問題都出在前兩步,尤其是第二步。這兩步簡要說,就是「想好了再說」。你要知道自己想說什麼。有很多人在說話和寫東西前,自己的邏輯還沒理清,你能指望他說出來的東西有邏輯嗎?以本文舉例,我要表達的想法,就是「寫東西要簡單明了」這個想法。我很清楚要說什麼,才開始動筆,找論據,想結構。
其次,句式的問題。常常有英文老師說,中文差的人,一般英語也不好,這是有道理的。在學英語的時候,就有一個觀點流毒甚深,就是「寫東西句式複雜才體現寫作水平」。大錯特錯。寫東西的目的是什麼?讓別人看明白。怎樣才能讓別人看明白?簡單明了。這麼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懂,可一寫起來就開始想著「我要加分、我要秀語法、我要看起來牛逼」,結果你往往硬加上去的東西,都是生硬、不連貫、脫離了原來句子的本意的。
我並不是說,只能用簡單句,只能「一言以蔽之」,所謂「簡單明了」,其實是說,在表達完整意義的同時,盡量簡潔。句式都是為表達想法服務的,所以,如果你要表達的想法很複雜,就可以考慮用複雜句式,因為這會讓你的邏輯層次清晰,關係明確,比如一些固定用法:只要-就(條件假設)、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等等。但是,如果你想表達的想法簡單,你根本沒必要把它變複雜,甚至很多複雜的想法也可以提煉一下,讓他們變得簡單。這樣,你的想法顯而易見,你的重點突出,別人就很好理解。參照上面加粗的那句話,是不是重點很突出?如果這句話寫成「雖然語言優美是一種藝術,但是簡單明了同樣也是一種藝術」,是不是就很羅嗦,有點沒重點?
鍛煉表達能力,最簡單的方法是,複述。你從別的地方看到一個東西,比如你的教科書上的一個知識點、別人的故事、一個精彩的討論,你看明白了,好,你就講給別人聽,看看能不能把別人也講明白。這個過程考驗到的能力有很多,比如,提煉重點,排列觀點的順序,分清邏輯的層次,等等。複述別人成型、完整、有道理的論述,比自己瞎琢磨說什麼要有效得多。學生們可以嘗試給別人講題,一般講題講得好的,寫東西不會差。另外,經驗老道的教師,一般都是能把複雜知識點講簡單的老師,道理也相似。
更進階的鍛煉方式,個人認為是翻譯。在複述的時候,因為是同一種語言(雖然我沒明說),所以可以套用別人相似的句法和結構,但在翻譯別的語言時,句法和結構就不能套用了。一旦套用,會顯得很生硬,很不流暢,而且還有選詞的問題也會出現。如果能熟練地將你從外語中讀到的東西轉換成中文,甚至能把中文流暢地翻譯成外文,這不僅說明,你兩種語言的運用能力已經很不錯了,更說明,你整體語言邏輯的運行已經非常流暢了。
我個人就經常通過翻譯鍛煉,平時總要把看英文看來的東西講給中國同學聽,後來又講給各位知友聽,在這個過程中,我確確實實感受到,我的語言邏輯獲得了很大提升,連英文寫作水平也一年比一年好。我寫的大部分知乎答案,其來源都是英文(我從來沒在中文的環境下學過心理學),能讓知友們看懂,並且獲得知友們的支持(感謝大家~),說明這種寫作原則是有效的,經得起考驗的。正好前幾天寫了篇如何在銷售界出類拔萃,其中牽涉到表達與溝通的內容,應該對大多數人也適用。貼在這裡:
==========
所有人都知道它很重要,但在提升溝通能力上,幾乎所有人都走進了溝里:他們的注意力通常放在了溝通技巧上。
但如果說溝通能力是浮在海上的冰山,溝通技巧就只是海面上的部分,真正的大傢伙你還沒有看到。
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讓我們看看冰山下的部分。我們的議題包括:
- 論表達能力
- 論理解能力
- 論控制能力
- 論影響能力
第一部分:論表達能力
在表達上人們通常有3個問題。
表達問題1:不知所云
你大概有這樣的經歷,好像對方一直嘴皮在動,但是你就是不知道到底他說了什麼。這裡有幾個原因:
原因1:肚中沒貨
本來就不知道該說什麼,沒話找話。這就像小時候我寫日記,兩三行都很困難。對於商務會談,這屬於典型的準備工作沒做。
原因2:思路不清
你還是有些東西要表達的,但對於這些事情,自己都沒想透,那麼你怎麼可能表達清楚呢。這個問題是超級普遍。所以有人跟我說,他表達不清怎麼提升。我通常問的就是:「到底你是 表達不清楚,還是自己沒想清楚」
原因3:讓潛意識主導溝通
一件事情即使本人想清楚了,可能你表達出來依然讓人不知所云。這通常是讓潛意識主導的結果。
前面談到,人類潛意識的運行方式,是基於關聯的,例如我在談到「吃飯」時,可能潛意識立即跳出「明晚有飯局」,然後又想到「要打電話確認」,可能就直接跟對方說「對不起我要先打個電話」。你的思維很可能一直這樣跳到很遠的地方。但對方看不到這個過程,自然沒法理解。
在正式的溝通環境中(例如銷售演講),通常你需要讓自己的意識去控制溝通,保持邏輯性。順便說一下,一個人很難持續的保持著意識的控制,通
常說著說著就會進入自動駕駛(潛意識控制)模式,這是很正常的。但你可以做的是設定一個大的框架(例如演講的邏輯),在多數的時間,讓潛意識運轉。但是過
一段時間,就有意識的檢查「我現在進度怎麼樣,是不是跑題了?」這樣可以把自己拉回來。這就像你開了自動駕駛系統,但是定期會人工檢查當前的狀況,如果有
問題立馬切換到人工操作。
我們的溝通由潛意識主導,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例如聊天的時候,大家東拉西扯就是這麼出來的。有些人在重要場合或者見到重要人物時,本來是需要閑聊的,反而變得不善言辭。有時候就是因為過於緊張,意識主導了溝通,反而壓制了潛意識的活動。
原因4:表達缺乏邏輯性
即使你自己想的比較清楚,而且也是有意識的在進行溝通。但你沒有用清晰的邏輯來組織語言,導致對方難於理解。
原因5:面面俱到
表達者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都倒給你了,需要你自己去理頭緒。例如銷售演講,把產品的每個功能都給你看一遍,客戶死的心都有了,還不好意思讓你走人。
表達問題2:缺失關鍵信息
例如「3月25日下午在大會議室開會」。你都不知道到底幾點,還要去問。
表達問題3:難於理解
前面談的第一類表達問題,顯然是難於理解的。但這裡,我們指的是即使表達者邏輯清晰,對方依然難於理解的情況。
這種問題的產生,常常是因為受眾缺乏相關經驗或者基礎知識。
例如以前有客戶經常問我什麼是PKI、什麼是CA(計算機安全方面的名詞)。如果我直接邏輯的、正式的介紹這個東西,可以這樣講:PKI叫做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意思是公共密鑰架構……blablabla….
即使我這樣講的條理清楚邏輯嚴謹,客戶還是不懂,或者似懂非懂。在銷售複雜技術型產品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這種問題一再上演。
那麼要讓客戶懂,你該怎麼說呢?例如我會跟客戶講:「我們乘飛機要身份證對吧?」客戶說「是啊」。「那麼身份證的目的是什麼呢?」「確保你
就是那個人啊」「那麼誰有權發身份證呢?」「公安局」「這就對了,CA就是公安局,發證件的。這樣計算機看到他們發的證件,就知道你是誰了……」
然後客戶立即就懂了。他並不能成為技術專家,但至少對於理解問題足夠了。
還有客戶後來對我說:「我們要裝那個啥…公安局了…」顯然公安局比CA讓他更容易記憶。
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手段是要讓自己的表達生動起來,讓客戶可以「產生經驗」。這裡有幾個基本的途徑:打比喻、講故事(案例)、讓客戶親自體驗。
所以溝通有個基本原則,一定要有案例。例如哪些技能,經較短時間的學習,就可以給人的生活帶來巨大幫助?,貌似反饋不錯,就是因為直接上了案例。這樣馬上就讓對方容易懂了。你干講一堆東西條條有理頭頭是道,如果客戶產生不了體驗有什麼用啊。
從這個角度,研究歷史的重要性體現出來了。歷史上有無數的案例,人類活動各方面的都有。很多時候你拿出這些來,對幫助他人理解觀念很有幫助。
無案例不表達。
如果問題足夠複雜,有些時候簡單手段(例如比喻、故事、讓客戶體驗)都可能失效。那麼這時候,你面臨必須要讓對方理解的情況,可能就要設計一條認知路徑了。就是先讓客戶理解一些基礎的東西,一步步走向最終的目標。
例如我以前跟客戶講如何選擇企業管理軟體,我就帶他們走了一遍企業管理髮展過程。虛擬一家包子店,最開始只有老公和老婆賣包子,沒有任何管理需求。這家包子鋪如何開始招人、拓展品種、發展分店、連鎖化運營、一直到上市。每一步面臨怎樣的管理問題,技術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最開始他們只需要計算器,然後要用到電腦,然後產生對於網路互聯的需求……技術架構是如何發展的。
通過這種從簡單到複雜的方式,他們很快就有了整體的概念。對於自己面臨的問題和選擇也就清楚了很多。
也許你發現了,這就是我前面講過的「把握事物演化脈絡」的策略。
表達問題4:關我屁事
聽眾找不到你講的東西,到底跟他們有什麼關係。例如你給我講了這麼多產品知識,到底又怎麼呢?
關於這一點,在任何正式的表達之前,我建議你問一個問題:「通過這次溝通,客戶得到的最大的好處是什麼?」
例如你正在讀的這篇文章,我想它帶你的好處是「成為頂級銷售的修鍊路徑」。大多數銷售老是喜歡問「我要說什麼」,但這個問題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你要給客戶什麼好處」。
表達問題5:不會表達情感
中國人很不善於表達正面的情感,最典型的就是不會誇獎他人。所有的讚美之詞都留到追悼會上使用,搞得一看悼詞所有人都是高大上。
上面幾類表達問題,根源多數在於你的思維,而不是表達技巧。
分享兩個提升表達力的基本法則。
表達力法則1:1句話法則
基本版:你需要能夠在1句話內,概括你要講述的中心內容。例如「9成新iPad2售價1800限虹口當面交易」。
說服版:你需要能夠在1句話內,打動你的目標群體(書面或者口頭),讓他們願意繼續下去。例如我的廣告「求職者,3分鐘測試你的面試誤區」。
這是一個基本的訓練,建議你在日常工作中不停的練習。它有三個好處:
好處1:幫助你發現問題的關鍵。要是給你無限的時間,通常你就絮絮叨叨無重點。現在讓你只能說1句話,這會逼迫你找到核心的內容。
好處2:最大概率的贏得客戶
如果你第一句話就能打動客戶,那麼就得到了下一個機會。否則在這個時代,很可能對方轉身就走(尤其是線上)。
好處3:測試你的價值主張吸引力
如果你一句話無法打動目標群體,那麼很可能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錯的。需要重新開始,不能誘惑到客戶,再努力有什麼用?
表達力法則2:白居易法則
據說白居易寫完詩後,總是要念給老奶奶、挑夫之類文化水準低的人聽。因為這樣,才能驗證他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
做銷售也是如此,客戶聽不懂不能證明你的牛逼,只能說明你溝通水準有限。所以,要讓你的方案,能夠讓客戶里文化最低的人聽懂,例如前台、操作員、清潔大媽、保安師傅。
如果你總是覺得「我的想法需要智商160才能懂「,在現實社會裡恐怕很難有用武之地。
第二部分:論理解能力
前面討論了表達能力。作為溝通者通常角色都是雙向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你需要能夠理解他人的表達。
「你不理解我」、「你不懂我在說什麼」是人們在溝通中普遍的沮喪。這事的難度到底在哪裡呢?
原因1:人們難於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
大多數人在表達自己的想法上都有困難,更何況很多時候他們自己都沒搞清楚自己的想法。
原因2:人們會隱藏相關的信息甚至撒謊
例如在銷售中,客戶通常不會告訴你所有的信息
原因3:溝通者背景、思維方式、文化、知識結構的差異
例如一個工程師會跟客戶講水泵,工程師覺得非常簡單、無需解釋的內容,客戶完全沒有概念。
原因4:溝通中的信息流失與誤讀
對方不可能100%收到你的表達信號,無論是言辭、語氣、表情還是行動。或者即使接收到了,也直接忽略或做出了錯誤的解讀。
如何提升理解能力呢?
正常人在聽、看、聞這些基本的信息接受手段上,並不存在什麼障礙。關鍵問題在於你的思維運作。
鑒於人們常常難於理清自己的想法並且表達出來,你在溝通中,需要幫助對方理清思路。
我如果聽別人一直講摸不清楚頭腦,就會打斷對方問:「能否用1句話告訴我,你想要講什麼?」如果他說「很難啊,有很多內容。」我會說:「你先嘗試一下,概括一下你的觀點」或者「講最重要的三點」。
有時候你要去幫助對方總結他的想法,上次做調研時,有個銷售跟我說她的問題,說:「我打電話找市場部,市場部……」說了一大堆都沒到要點,我就問她,你是想問「開發客戶的時候,我該找哪個部門聯繫嗎?」她說是。這種就是替人總結。
更複雜的情況下,你需要去幫助對方建立思考和表達的架構。同樣是做銷售人員的調研,有人跟我說,他有很多銷售方面的問題。我就讓他一一列出
來。但是他列了兩個就列不下去了。我就跟他說:「通常銷售的工作,可以分為4個階段:抓潛(初次接觸潛在客戶)、跟進、成交(客戶有了比較強的意向,開始
討論交易細節)、售後。你能不能告訴我,在每個階段,你都遇到了怎樣的障礙?」這樣他又可以繼續下去了。
傳統的顧問式銷售理念,強調傾聽。但他人自己的思路都不清楚,你光聽有什麼用。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那些銷售技巧培訓例如傾聽技巧,其實用處不大。
幫助他人理清思路的能力,取決於你自己的經驗和思維水準。例如因為我懂得這個4階段的銷售工作模型,所以才能快速的去幫到他。這種是需要你平時的積累,以及紮實的準備。不是技巧可以快速解決的問題。
多聽是對的,但聽只是一個基本的原則。要深入理解對方還有很多功課。事實上,前面談到的幾個基礎能力,對於你在溝通中的理解能力都至關重要:
學習能力:溝通中的理解能力,本質上是學習能力。因為你是從要對方的言行中,加以分析,建立自己的知識。所以你的學習能力修鍊的越好,你會發現理解他人的語言就越容易。
人類心理:人的語言和行為是思維的反映。你對人的思維運作越了解,就越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例如一個問題背後的動機,一個結論背後的形成過程。這些甚至表達者本人也未必意識到。
有人在知乎上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恰當地回答「女友的三個經典問題」?」
這3個問題是:
- 我跟你媽同時落水你先救誰?
- 如果有人給你一億讓你放棄我你怎麼辦?
- 我跟前任誰漂亮?
我發現大多數人的分析,都沒打到要點上。甚至有人說「誰說這種話就休了誰」。至於嗎?
男人和女人在日常交流的時候,關注點是有差異的。男性常常是結果導向,關注於解決問題,例如「我要救我媽」就是一個解決問題式的回答。而女性常常是過程導向,關注的是情感交流,而不是最終的那個答案。
如果你一腦子就是「她問了個問題我就要回答這個問題」,通常怎麼回答,都沒解決對方最重要的需求。哎,銷售就經常幹這種事。
那麼該怎麼做呢,你可以參考我的回答。
歷史研究:歷史會提供給你人類心理的案例庫。
在正式溝通中,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就是自己不懂的通常也會默默的聽下去,不會打斷他人。如果不懂而且這對理解全局很重要,你應該儘快的提問。一方面幫助你自己理解,另外其實也是幫助對方(否則他就做了無用功)。
我喜歡問的一個問題是「能否舉個例子」。因為例子能夠提供給你環境,幫助理解。
另外一個實用技巧是,總是總結對方的觀點,看是否你正確的理解了。例如說「能不能讓我先總結一下前面的觀點,看看我是否正確理解了您的意思……」
第三部分:論控制能力
控制能力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控制你自己的言行的能力。經常有人講起來就滔滔不絕自己都不知道到了哪裡。最後才發現,咦,時間完了想要說的還沒說。
第二個層面:是整體上控制溝通過程(包括其他參與者)的能力。
世界盃足球賽的冠軍,通常並不是「對方射門20次全都被我們撲出來了」的勇士,而是能夠把球控制在腳下,主導比賽進程的球隊,例如西班牙。
談論話題就像比賽中的足球,誰掌控了話題,就掌控了溝通過程。現實中,銷售人員常常缺乏這種能力,被客戶牽著鼻子走。
前面已經談到,提升對你自己的控制力,需要讓你的意識把控溝通過程,而不是跟誰潛意識亂跑。而在整體控制層面,有三個核心原則:
計劃原則
你必須有溝通計劃,要討論什麼問題,期望得到什麼結果。先後順序是什麼,如何展開?沒有計劃也就談不上控制。
客戶成功原則
你溝通的內容必須對於客戶有好處,能夠幫助對方得到他們想要的成功。否則,客戶為什麼要跟著你走?即使是演講處於禮貌,人家不好打斷你,也可以開小差。
在控制溝通過程方面,有一系列的技巧。但對於初學者,我建議你先解決好上面兩個大問題,技巧是次要的。例如讓客戶得到了足夠的好處,人家通常對你就很支持,你的小問題也就不那麼礙眼甚至會主動消失掉。
正面溝通原則
你的溝通需要將氣氛維持和導向在積極性、建設性的方向,避免消極溝通。溝通的目標不是破壞,而是建設。因此維持一個正面的氛圍至關重要。
在肯德基,工作區域的門上貼的不是「禁止入內」,而是「員工專用」。
2000年左右微軟在中國的名聲很差,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大力打擊盜版,這個聽上去沒錯對吧,但強勢的態度讓人不爽,結合當時的環境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後來精通政府關係的陳永正上台,微軟改變了一個口號:以前叫做「反盜版」,現在叫做「正版化」。
看到差別了嗎?強調正面因素,將溝通定在積極的調子上。
第四部分:論影響能力
這裡的影響能力,討論的是改變他人的心理認知、決策、言行的能力。
其實前面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控制能力,最終都是影響能力的基礎組成部分。這裡談談基於它們之上的一些想法。
原則1:幫助他人成功
在本文中這個理念已經出現過了,還會繼續出現,因為它實在太重要。
人類是趨利避害的,如果你能夠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目標,他人就願意支持你,聽取你的想法,遵循你的建議。但如果你的目的就是「把你們錢包里的錢都給我」,那就難了。
原則2:即時利益法則
你的溝通需要給客戶立即可見的好處。
例如我的求職培訓營銷,第一步是「3分鐘發現你的面試誤區」,在第二步的電子書中,提供了大量的他們立即提升他們面試能力的內容,例如如何談薪資,如何回答「什麼是你最大的弱點」之類的難題。這些都是「立即有收益」的。
前面談到人類本質上是懶惰的,只有足夠的刺激才會讓人行動。讓人們立即體驗到收穫,這種反饋會鼓勵他們投入更多。
我的一位前老闆,讓我們做額外的工作,總是說「這事十年後對你有好處。」這種畫空餅的做法,很難激發人的興趣,而且讓別人覺得你要麼缺乏能力,要麼別有私心。
原則3:高質量的溝通來自於高質量的設計
高質量的溝通並不是臨場發揮出來的(除非你本身已經有了足夠的底蘊)。而是高質量設計的結果。
以前在保時捷項目的一個關鍵會議,我的溝通目標是3分鐘打動客戶。關於具體的設計過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倒追關係學電子書免費下載=====
* 情場:《單身女人,讓男神倒追你》:關注公眾號「倒追學堂"獲取
* 職場:《求職者,讓僱主倒追你》:關注公眾號」讓僱主倒追你「獲取
* 商場:《銷售員,讓客戶倒追你》:關注公眾號」讓客戶倒追你「獲取
我高中學習做菜的時候,我媽媽每次都會告訴我要加適量的鹽,然而我並不知道這個適量到底是多少?而現在則有一些人向我們強調要提高邏輯,強化思維,然而我們也不知道具體的路徑如何?
今天,從我以前的一個回答:不太會說話,怎樣提高說話的技巧? - 衛藍的回答進行一個要點的擴展,嘗試在邏輯提高上划出一條具體的路徑,系統闡述一下金字塔原理。
很多人都看過明托的《金字塔原理》這本書,不少人向我反映說這本書有點兒難啃,看得雲里霧裡。實際上並不是我們理解能力不足,而可能是作者苦於字數上的問題又缺乏生活化的例子,作者就用專業視角去闡述,但是卻沒有考慮到我們的知識背景。在講述金字塔原理的過程中,我也儘可能將例子生活化,文字輕鬆化。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簡單易懂的思考方式,溝通方式和規範模式。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結構是: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先重點後次要,先總結後具體,先框架後細節,先結論後原因,先結果後過程,先論點後論據。
為什麼要用金字塔原理整理邏輯?
——金字塔能夠達到的溝通效果:觀點鮮明,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簡單易懂,讓受眾有興趣,能理解,記得住。
怎麼構造金字塔結構?
——搭建金字塔結構的具體做法是:自上而下表達,自下而上思考,總想總結概括,橫向歸類分組,序言講故事,標題提煉精華。
講完了一些概括性內容,接下來就針對上面進行具體的展開。我們說話、寫作、整理問題的過程,為什麼需要使用金字塔原理呢?
人類很早以前就認識到對事物進行規律化分類,大腦會自動將事物以某種形式組織起來,基本上,大腦會認為同時發生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某種關聯,而且會將這些事物按照某種邏輯模式組織起來。舉個例子,古人眺望星空,看到的星星並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自己的意識將它們整合成「北斗七星、獅子座」等這樣有規律的整體。
因為人的認知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我們隨便往一個地方瞥上一眼,大腦得到的信息量就超過了1G了,這對有限的物理容量的大腦來說,是一種非常大的負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大腦學會了如何讓自己在低能耗的情況下更好的獲得信息的能力,慢慢地喜歡對事物進行分類和組織,減少無用信息的干擾。如果我們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破壞了這種進化——語無倫次,廢話連篇。那麼就會讓對方的大腦產生更多的信息處理負擔。
而在說話和寫作過程中,無論讀者智商多高,他們可利用的認知資源都是有限的,一部分認知資源要用於識別和解讀讀到的辭彙,另一部分用於找出各種思想之間的關係,剩下的資源則用於理解所表達思想的內涵。而且這種資源的分配,每上升一個級別,所剩下的資源量就會少上一個量級。如果我們的語言文字在表達上前兩個級別就耗費了讀者的所有精力,那麼就基本很難有人知道我們想要表達的具體含義。
舉個例子
即使女員工能與男員工一樣獲得同工同薪的待遇,女員工的處境可能比以前差——與現在相比,女員工和男員工的平均收入差距將不會縮小,反而會越來越大。
對僱主來說,同工同薪是指,為相同的崗位或工作價值,支付相同的報酬。
採用任何一種解釋都意味著:驅使僱主為自身利益採取行動;或者通過多僱傭男工抵制限制性政策。
這段話傳遞了五種思想,但是卻並沒有清晰的邏輯,讓人覺得理解上非常困難。因為,他不滿足我們的大腦聯繫和分類的進化本能。我們很難從隨後接受到的信息的所有特徵,尋找到與前面信息相同的特徵。就像對方給了我們堆砌的瓦礫,我們想要拼建成房子,卻發現這些瓦礫不是相同的材料組成的,從而加大了構建出整體的難度。
人一次能夠理解的概念和思想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心理學家認為,大腦短期記憶無法一次容納約七個以上的記憶項目,有的人可能一次能夠記住9個,而有的人則能夠記住5個。大腦比較容易是3個項目,最容易的這算是記住1個。當大腦發現要處理的項目超過4個或者5個的時候,就會開始將其歸類到不同的邏輯範疇裡面中,以便於記憶。
再舉個例子,女朋友跟我說「你去超市買點東西吧,要買土豆,橘子,葡萄,雞蛋,酸奶,牛奶,土豆,雞蛋,胡蘿蔔,鹹鴨蛋,蘋果。」但是這麼多個項目,當我走到超市的時候,我可能就已經忘了很多了。這個時候我為了記得更為牢固,我會將這些信息進行性質的區分進行同類項合併。
分為蔬菜:土豆,胡蘿蔔。
水果:橘子,蘋果,葡萄。
蛋奶製品:鹹鴨蛋,雞蛋,酸奶,牛奶。
將十餘個項目劃分為三個大項,讓自己的思維的抽象程度提高,產生塔式的鏈接,更容易記住。
金字塔原理最為實在的功能在於降低受眾的認知成本,提高我們想要表達的信息的轉化率。在形式上讓自己的邏輯更為清晰,更有條理性。我們知道了金字塔原理的使用益處,那麼怎樣才能夠更好的駕馭這個工具,讓別人更好的接收自己的信息呢?
1.背景交代
前面有說道,人的認知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大腦會有一個自發的過濾器,將無用的和非常熟悉的知識過濾掉和簡化。如果說在一開始就沒有明確好要講述內容的方向,那麼就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在多個方向獲取信息,這樣就會增加很多認知成本去理解沒有用的信息,讓受眾有效信息的轉化得不到提高。
舉個例子,我想問上面這張漫圖有多少人穿白色短袖?這個時候受眾的思維就更多關注於衣服,而很少去關注有多少個人,多少個男生。實際上就是通過問題背景自動過濾了很多與主體無關的信息,從而降低受眾的認知成本,提高信息轉化。
2.順序要求
人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大腦喜歡層次的、有規律的東西。在表達過程中,我們需要讓表達具有一定的層次關聯。金字塔原理的表述有四種順序。
演繹順序: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時間(步驟)關係:第一,第二,第三。
結構(空間)關係:遠近,高低,大小。
程度關係:最重要,重要,次要等。
至於選擇那種類型的邏輯順序,取決於我們在阻止思想時的分析過程。寫出條理清晰的邏輯結構需要我們在構思的過程中,清晰理解需要闡述的事物的內在聯繫,進而使分析結構更為有效。
3.故事性敘述
從心理學角度看,先向受眾傳遞簡單易懂的信息,容易接受的信息,比讓他們在混亂的思想中摸索,更容易使受眾接受全篇的思想。這也是雞湯為什麼那麼受歡迎的原因。
如果受眾事先並不確信會對我的內容產生興趣,那麼要想要將所有思想拋開,專註於你提供的信息,對讀者和聽眾而言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受眾只有在感受到強烈的吸引力時,才會願意暫時放棄其他思想,專註於我們提供的信息。而較為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講述一個相關的,未講完的故事來實現這種注意力的集中。比如說我以前的幾個回答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注意力的吸引。
當我講述完描述性的內容時,一定程度上就是給了受眾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產生一定的代入感。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懸而未解讓我們產生完成一件事情的衝動需求。產生「為什麼講故事引用於此,為什麼是這樣」的疑惑,有耐心看完。
4.結構性分析問題
我們解決問題的一般入手是:收集信息→描述發現→得出結論→提出方案。
然而,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實際上是非常低效的,在收集資料和分析的工作中高達60%是無用功。得出來的結論往往也非常空泛而沒有實際性幫助。後來,很多信息諮詢公司發現,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在信息收集前對問題進行結構性分析。
提出假設
設計流程,沙盤推演
分類處理,得出結論
得出相應的對策
也就是說我們在整理自己的思路,構思解決問題的內容時,第一步不是著急去收集信息,而是先提出問題所在的假設,通過假設去尋求有用的信息,進而降低信息的收集成本。
比如說,當我們學習低效的時候,我們應該第一步採取的措施是,提出問題:什麼造成自己的低效,橫向比較自己的不同時期的表現,縱向比較近期的表現,豎向比較他人與我們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進而得出一種反饋。通過得到的假設,再去採取信息並且進行措施的補救等。
多少革命敗於沒有理論指導,就有多少改變敗於沒有理論指導。好的理論在於指導性和操作性,而金字塔原理就是一個有效解決問題和表述的理論。
期待,共同進步!
應部分人的私信,貼上邏輯思維的其他回答:
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 衛藍的回答
清晰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怎麼養成? - 衛藍的回答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銷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當你無法清楚地表達想法的時候,根本原因是:你的想法本身就不清楚。思路非常清晰的人,很少有表達不清晰的,因為表達就是思路的一部分。
——圈外孫圈圈
一 信息結構化的秘訣
先看下面一組圖片:
大多數時候,我們腦子裡的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在面對壓力說話時,腦海里的信息就如這堆數字,一大堆0與1,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說出來也是如圖上這麼一堆,聽眾聽起來就比較痛苦,不明白你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
如果說,有一個清晰的結構能幫助我們,把雜亂無章的信息整理成這樣的結構並輸出,聽眾就會很容易理解你要表達什麼。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如何將腦子裡的信息搭成結構的方法。
在介紹方法之前,首先說一下秘訣,那就是——分析、分離、推進。
分析:說話之前,先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說什麼,主題是什麼。不要指望給出一堆信息,讓聽眾來幫你提煉主題。
分離:如果一句話將主題說出,對方可能消化不了,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意思。那就需要將主題分為三小點,一點點展開開講。三小點之間最好有邏輯關係,聽眾聽起來就會覺得很有道理。
推進: 每一個小點,選取素材進行支撐,推進觀點。
舉例來說:
問:什麼樣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答:腦子裡相關信息可能就是一大堆,就像0和1。如果這時候你可以先分析一下,你的主題觀點是什麼,比如:好工作的標準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所變化。聽眾瞬間就明白大概是什麼意思了。
說出這個主題之後,再分離成三小點,進一步展開解釋:20多歲的時候,我覺得能學到東西的是好工作;30多歲的時候,我覺得能賺到錢的是好工作;40多歲的時候,我覺得內心有意義的是好工作。
這樣聽眾就會很容易理解你話的意思了,而且這三小點之間含有一定的邏輯關係。
二 信息結構化的三大方法
1. 時鐘法:按照時間的順序,把腦子裡的信息理一理,再說出來。
舉例如下:
問:你是做什麼的?
答:我的工作主要是對供應商的技術能力進行評估。
問:你平時都做些什麼呢?
答:經常出差,有時候要閱讀理解,有時候要打分,有時候要寫報告。
問:還是覺得有點亂,你能否幫我理一下,說明你到底是做什麼的?
答:我的工作經常出差,那我就按出差的時間順序給你講一下吧。
出差前,研讀供應商相關技術資料;
出差中,到供應商的場內實地勘察;
出差後,根據指標打分並形成報告。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後者更容易理解。這就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說話。
再給大家介紹一個例子,是喬布斯推出第一款蘋果手機時候的一段演講,大意如下:
蘋果公司是一家革命性的公司。為什麼這麼說呢?1984年,推出Mac電腦,改變了整個電腦行業;2001年,推出ipod隨身聽,不僅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方式,也改變了音樂行業;2007年,推出蘋果手機,我相信它將改變更多行業。
這段話按照時間的順序,將三小點一點一點講出來,這種方法叫時鐘法。
那如何能夠把話說成這樣,找到一個時間順序就可以了嗎? 還不夠。
我們剖析一下這段話的結構:
主題:蘋果公司是一家革命性的公司
素材:Mac電腦、ipod隨身聽、蘋果手機
樁子:1984年、2001年、2007年
喬布斯這段話的結構由三要素組成:主題、樁子、素材。
樁子指的是:提煉出來的時間關鍵詞。
樁子有什麼好處呢?如果你是喬布斯,需要做一次重要演講,你可能會這樣做,寫一篇稿子,在講的時候背出來。但會有一個風險,演講的時候會突然忘記,因為是在有壓力的情況下進行演講。但如果記住三個關鍵詞:1984年、2001年、2007年,帶著這三個詞上來說話,總能說出一些東西來。
所以,樁子的好處就是,能夠把它當做記憶的索引,不至於一點都說不出來。
那進一步來說,如果在說話的時候,能夠當場想出三個樁子,扶著樁子一個個講,其實就可以做到即興講話了。
所以說,在練時鐘法之前,先練習基本功:打樁子。
時鐘法的樁子,其實就是代表時間順序的關鍵詞,大家平時在生活中積累了很多,可能只是不知道還能這麼用。
幫大家整理一下,便於積累,時鐘法的樁子可以分成以下三類:
代表時間的詞:過去、現在、將來;上午、中午、下午;一點、兩點、三點。
代表階段的詞:研發、試產、投產;少年、青年、壯年;前期、中期、後期。
代表步驟的詞: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流程一、流程二、流程三;起先、然後、最後。
大家平時也可以有意識的積累這些樁子,腦子裡積累的樁子越多,用時鐘法整理思路的速度就越快。
來看一個例子:如果公司最近開會較多,但效果不好。領導問:如何確保會議有效,你怎麼看?
在說話之前,如果腦子裡能想到三個樁子:會前、會中、會後,腦子裡一大堆信息,瞬間被三個樁子分為三大類。比如:會前,確定好主題;會中,確保討論不跑題;會後,跟進落實。這樣就可以展開細講了。
練習:用時鐘法說明你的擇業觀或擇偶觀。既要有主題,又要有三個樁子,每個樁子後面展開一定素材,做解釋說明。
時鐘法幾乎可以用來說任何話題或回答任何問題,所以也叫救命法。如果以後在特殊場合讓你說話,你一下想不出來怎麼說,一定記得用時鐘法,它一定會讓你說出一些話來,因為樁子特別多特別好找。
2. 環球法:按照地點的順序整理思路。
之前的例子,如果不按照出差前、出差中、出差後來講,按照飛機上、工廠里、辦公室這三個地點來講,也同樣可以表達出意思。
如果聽眾曾經坐過飛機、去過工廠、知道辦公室是什麼樣子,當你報完樁子之後,聽眾腦子裡很容易出現具體情節,有視覺化效果。
能夠幫助聽眾結合具體情境、更好理解你說話的意思,這是環球法的一個最大特點。
舉例如下:
賓士GLA200車是好車。
實驗室:各種新技術;
流水線:各種高指標;
4S點:各種優質服務。
它的結構和時鐘法是一樣的:主題、樁子、素材。只是樁子是一些代表地點的詞。
接下來給大家一些環球法的樁子:
代表地理位置的詞:美洲、歐洲、亞洲;北京、上海、廣州;實驗室、流水線、4S店。
代表視覺區域的詞:外殼、屏幕、鍵盤;腦、肩、心。
練習:談談某項政策或者措施的具體影響。
3. 三角法:按照三個方面的順序整理思路。
看如下例子:
易書波老師的演講三開理論。
「本人的三開理論,即是在演講過程中讓聽眾開心、開眼、開悟。
首先應讓聽眾開心,我認為學習是件開心的事,而不是痛苦的事。學習應該是放鬆的,而不是緊張的。所以演講時應該加強幽默感和趣味性,聽眾只有在開心放鬆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吸收。
其次應讓聽眾開眼,在演講過程中只是讓聽眾很開心,而沒有讓聽眾開眼,沒有學到東西增長見識,聽眾就會覺得空洞無聊。
最後應讓聽眾開悟,在演講過程中讓聽眾很開心,又很開眼學到東西,增長見識,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很容易讓人打開思路有所領悟。
按照開心、開眼、開悟的順序說話,這種方式叫做三角法。結構和前面兩個方法一樣,只是樁子不一樣了。」
結構跟時鐘法、環球法是一樣的,仍然是主題、樁子、素材。三角法的樁子通常有以下幾類:
代表三個方面(三件事)的詞:語法、修辭、邏輯;提高溝通效果、提高影響力、提高印象分;多學、多聽、多練。
代表三類人的詞:孩子、丈夫、自己;客戶、員工、股東;領導、同事、下屬。
三角法的最大特點是:能把一件事情客觀全面地說清楚。
用三角法說話,起到客觀全面的效果,三個樁子必須是具有高度代表性和概括的三個樁子,能把主題撐起來。
所以,三角法經常用來說一些嚴肅的話題,能體現出你的水平和深刻見解的話題。
練習:用三角法,談談做好本職工作的心得體會。
三 信息結構化如何練習
學會了如何把信息結構化之後,總結一下,如何能在面臨壓力又沒有時間準備的情況下把話說好呢?關鍵詞是下面三個:
記秘訣——分析、分離、推進。
累樁子——多練,多積累,練到自動化輸出樁子為止。
練套路——時鐘法、環球法、三角法。
1. 累樁子——隨時隨地積累
例子:中午吃午餐的時候,思考午餐這個話題有哪些樁子可以用。
時鐘法:10年前、現在、10年後
環球法:在家裡、在食堂、在辦公室
三角法:中餐、法餐、日餐
圖:請好好打樁子
2. 練套路——分三個階段練
階段一:用套路寫郵件(至少1個月)
階段二:開會時用套路發言(2個月),同時郵件練習也不要停。
階段三:用套路進行一對一回答問題(3個月)
半年時間,如果能堅持的話,話就說得很溜了。
四 額外的一些技巧
1. 在回答中,如何讓別人覺得自己觀點鮮明、一針見血?(選取視角)
我一直認為,人的思維方式是有差異的,有些人是全面的膚淺,有些人是片面的深刻。全面而深刻的人,若非刻意練習,幾乎是不存在的。
我的思維方式就偏向於全面的膚淺,所以聽我說話,會覺得邏輯嚴密、滴水不漏,但是在某一個觀點上,好像都沒有闡述得很深,讓人印象深刻。
所以,有兩條經驗可以分享:
第一,先逼迫自己選擇一個視角。
當我面臨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先逼迫自己,在眾多全面的觀點中挑選一個比較獨特的觀點,作為主題,也就是立足點,逼迫自己的思路往這個方向去走,放棄其它的很多想法。
比如說,巴黎恐襲發生之後,大家在聊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你想要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如果你的思維方式跟我一樣,那麼你可能想到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一一闡述: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政治法律因素、心理因素。
但是,短短的時間裡面,如果想說這麼多內容的話,別人聽起來就會覺得,你說了很多,但好像又什麼都沒說。
不妨在所有的這些因素裡面,挑一個獨特的視角,比如去闡述為什麼恐襲的嫌疑人有歐洲人,他是什麼樣的心理。這種「片面的深刻」比「全面的膚淺」會讓聽眾覺得你說的話一針見血。
第二,第一句話就拋出觀點,然後再用樁子去說明。
舉例來說,你要闡述某項政策帶來的影響,用了樁子的套路之後,很可能你的開頭是「關於這個政策的影響,我從三個方面來說明」。這樣的開頭其實沒有任何有用信息,並且顯得比較枯燥、平凡。
建議的開頭是拋出觀點「我認為,這個政策對於消費者是利好,但是對於企業來說有負面影響」,這個開頭的好處是1)直接擺明觀點,聽眾有了預期;2)觀點比無用信息更加吸引人,會吸引聽眾繼續聽下去。3)一個話題有很多的角度,如果不說明,聽眾的思路會很散,但是這樣的觀點擺出來之後,聽眾會跟著你去思考。
2. 怎樣才是好的樁子?(MECE原則)
第一,簡短和一致。例如:80年代和2001年就不一致,要麼都是年代,要麼都是年份。一致的樁子,能讓聽眾跟得更順。
第二,找樁子的時候,樁子之間最好有一些聯繫,而不是簡單列舉。可以注意使用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樁子之間相互獨立,樁子完全窮盡),這樣給人感覺邏輯更加嚴密。
3. 三段式聽起來很枯燥,如何讓演講不那麼枯燥呢?(一問一答)
演講需要吸引人,並且讓人覺得有邏輯,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你不斷給出的信息正好回答了聽眾腦中不斷蹦出的問題」。
比如,我說我喜歡做諮詢,聽眾的疑問就是:你為什麼喜歡做諮詢?但是,如果我接下來談的是諮詢行業的發展路徑,聽眾就會走神了,因為跟他們的思維走向不同。
好,如果我按照聽眾的思維來走,接下去講了我喜歡做諮詢的理由,然後我其中一個理由是諮詢經常出差,那聽眾又會有疑問:經常出差有什麼好的?所以,我在講這個理由的時候,就需要講講,經常出差有什麼好處。
這樣不斷調動聽眾的思維跟你一起走,才會不那麼枯燥。當然,加一些跟主題相關的生動有趣的例子和故事,也是非常好的點綴方法。
更多乾貨請移步我的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圈外孫圈圈」(ID: iquanwai),後台回復「說服別人」,得到說服別人的大殺器——講故事。
我就是那個反雞湯反雞血、堅持原創、不要讚賞、還請你吃飯的孫圈圈啦。圈外只發乾貨,干到不喝水會噎著,所以來請自備水杯(只想喝雞湯打雞血的就別來啦,我們在一起不會幸福的~)。
沒有捷徑,唯有提升知識儲備。
幾乎所有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突出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知識面非常寬廣和深厚。
為什麼邏輯思維能力差?無非是難以構建事務之間的關聯關係。
為什麼表達能力差?無非是因為不知道要說什麼(先天性口吃和自閉症患者除外)。
如何提升知識儲備?必須從兩個方面下功夫:
1. 在大腦中構建更多的知識點
2. 在不同的知識點之間建立關聯關係
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你只是記憶了很多知識點,卻不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那這些知識點在你的大腦里就只是信息孤島。當談論到一個問題時,也許你碰巧知道,但是你無法引申出更多的論點,也無法推導出結論,這就是「突然卡殼」,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思考和表達了。這也是很多人表面上看知識面很廣,但卻經不起追根究底的詢問的原因。
而如果你只是了解狹窄範圍內知識點之間的關聯關係,那麼雖然你可以就該範圍侃侃而談,但是一旦話題涉及到其他領域,你就插不上話了。當前任何一個學科,看似狹窄,其實也包含了大量的知識點,如果你能精通該學科內的知識點和關聯關係,那麼至少你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但是對於那些這裡了解一點皮毛,那裡略知一二的人,怎麼可能會有良好的邏輯和表達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知識點和知識的聯繫之間,前者影響你邏輯和表達的範圍,後者影響你邏輯和表達的敏捷度。
但是還有一種人是需要警惕的,就是很會偷換概念和偽造關聯關係的。他們的大腦思考模式其實和常人無異,快速找到知識點,通過建立好的關聯關係迅速引申到其他的知識點。但是,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死胡同,引申不到其他知識點了,他們會立刻偷換概念,跳躍到一個其他的知識點,或者偽造關聯關係,即強行在兩個本來沒有關聯關係的知識點之間搭建一個橋樑。由於思考和語言表達的速度很快,當他們在偷換概念和偽造關聯關係的時候,大多數人根本反應不過來。如果這項能力你用的爐火純青,他人看不出任何破綻,那仍然不影響你成為邏輯和表達能力突出的人。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水平還要強行上,那就是胡說八道了,難免成為跳樑小丑而貽笑大方了。
下面再用幾張圖做一個更清晰的說明。
行業專家型:知識點集中,但範圍仍寬廣,雖然信息孤島也有很多,但不影響在本行業的邏輯
業內領袖型:知識面非常廣,知識關聯性也很紮實,跨界精英
知識匱乏型:大量的信息孤島,極少量有關聯性的知識範圍
所以最後「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就可以演變為兩個問題:
1. 如何在大腦中構建更多的知識點? 沒有捷徑,多閱讀,多實踐
2. 如何在不同的知識點之間建立關聯關係? 沒有捷徑,勤思考,多總結
正如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只收藏不點贊的各位。。。。。。
哎。。。最近工作太忙木有來知乎了,看到這個問題剛好我最近給同事做了分享,就是講提高表達寫作啥的邏輯性的,寫了個文章和PPT。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看了以上的回答,感覺都太零散了,並不能作為一個行動指南或者工作套路,我在這裡分享一下系統點實用點的東西吧,主要是關於「結構化思維」的。
我寫的這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
1.why :想、說、寫、做中的邏輯結構、為什麼需要邏輯結構、邏輯結構的好處
2.what:常用的邏輯結構與這些邏輯結構的應用
3.how :理解與構建邏輯結構的方法
PART1:認識結構
簡單的來說,結構化思維主要運用方面是:想、說、寫、做
想:分類提煉信息,得出觀點,分析問題,得出思路等
說:演講、銷售、開會等時候如何組織語言,使其層次分明、思路清晰、主次分明
寫:有效的構建報告、文章等的框架,如何組織信息排列句子
做:如何全面有效的組織做事的流程、標準
為啥需要邏輯結構?
看看以下場景
1.遇到大的概念無從下手或思路混亂,遇到複雜互相聯結的很多信息難以分辨提煉等,邏輯結構可以幫你組織思路
2.說的東西組織很亂別人聽不懂,聽了前面忘了後面,或者前面和後面自相矛盾等等,這個時候需要有邏輯,溝通才有效率
3.寫的東西組織很亂,看了之後人不能綜合理解它的信息,或者論證無力,自相矛盾等等邏輯問題
4.做事的時候丟三落四,順序混亂,沒有前後銜接等
總結來說是這些問題:
自相矛盾、內容結構不夠簡單和容易理解、論證邏輯鏈條不清晰、做事思路不清晰
邏輯結構能做啥?
第一、降低大腦負荷
除非你溝通對象很聰明,信息組織力很強,或者很了解你講的這個主題,不然你就必須把問題總結成一二三點,把事情的流程搞成12345步,把整個報告可以歸成一二三部分,然後分別條理清晰的講,他才能明白你在說啥,畢竟人的作業記憶容量和認知負荷很有限的,他不可能接受到你要講的全部信息,回頭你講的100%也許只剩下20%了。
第二、有效組織思路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的事情很雜,次序混亂,前後之間必要性與充分性不清晰,就需要把主線揪出來,抓住主要思路,去掉非關鍵因素,歸併、提煉、深挖、找到根源、共性、核心問題、關鍵驅動因素。比如我們很多的3C模型啥的,SWOT矩陣啥的,用起來多簡單,前面調研分析搜集了幾百頁的報告信息,那麼鬼多,只要把它放進這個框架裡面考慮就可以了,因為這些考慮了關鍵因素而得出結論了。
第三、複雜問題簡單化
面對一個大的概念或者很多混雜的信息,人的腦袋是很難解決的,必須把它分解為一個個子問題子議題,一個一個的解決,比如你要提高一個產品的利潤,可能要把問題分解為成本控制、銷售提升兩個問題,成本控制又分解到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然後又進一步分為運營成本、製造成本等等,這樣一個複雜的大問題被分解為一個個小的可以觀察驗證的問題了,當然,你分解的時候可能還必須考進一步慮到問題與問題之間互相的系統影響,這個是系統模型的概念,比結構化更高級複雜的概念了,需要建模解決了,這裡不涉及。
PART2:常用邏輯結構與運用方法
隨便舉幾個例子:
這些東西可以列幾百個出來,平時工作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套用了,但是應用的時候要注意,其實一個用於某個場景的結構它本質上還是思維的結構,很多時候分析、呈現、表達、行動都是可以通用的,因為他們都是思維驅動的事情,認知到結構的這一點本質很重要。
因此從思維的角度來說,聽說讀寫這種分法是錯誤的不科學的,應該重新根據思維結構的不同種類對這些結構進行歸類,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直接尋找思維種類的機構就可以了。
同時為了更好地運用和收集這些結構,也有必要對這些結構進行歸類:
首先看看我們會遇到哪些問題:
1.事物的分類與分層次、枚舉窮舉
2.理清步驟、理清事物的先後邏輯充分性必要性
3.尋找關鍵因素
4.事物的組成要素
5.其他
按照這些問題的思維性質,我們可以定位到以上的主要分類,尋找相關的結構進行借鑒
比如現在你要對事物分類和窮舉,直接矩陣就好啦,只要你的兩個XY維度是MECE的,刻度也是MECE的,那你矩陣裡面的東西必然MECE。
PART3:理解與構建結構的方法
認識結構:
看圖,不寫!
構建結構:
既然到這裡了,我載給大家指一條路:
構建分類金字塔:
學一下麥肯錫的「邏輯樹」「議題樹」「假設樹」,再看看我下面構建要素的那個圖,怎麼去分類
關於怎麼分解問題的,建議可以看看我在知乎其他帖子發的一些文章看看,也許會有啟發。
構建矩陣:
在金字塔原理的基礎上,把金字塔樹變成一個矩陣,PS.默認看完上面的內容你就會操作了!
構建流程:
請自行查詢各種流程,進行借鑒,對各種行動按照屬性進行分類,組合成一個流程,這是最簡單的
構建層次的話同上
構建要素:
請看圖:
這是一個從個性到共性的過程
一個人看一個事物常常只看到一兩個點,這一兩個點就可以歸結和抽象為不同的屬性,構成了這個事物的組成要素。
其實所有的構建結構過程都和上面這個差不多,分為四步:
識別特徵(個性表徵)
提煉屬性(共性屬性)
構建關係(構建系統:要素、關係、功能)
驗證修改
說的太抽象很多人不懂,我直接說一個我是怎麼做訪談紀要的實例吧:
第一步:
構建議題書,根據諮詢項目的主題,分解到三級子議題,也就是可以討論的程度
第二步:
分析子議題,定位訪談目標人群,定位需要獲得目標人群的「需求、觀點、態度還是事實」或者需要影響「目標人群的觀點、需求、態度」
第三步:
根據議題與目標信息,構建矩陣,每個矩陣象限出來一個或者幾個追問的問題,或者通過什麼方式影響對方
第四步:
做訪談紀要
根據polite、Purpose、project、process、payoff 五要素進行開場白設計
polite:寒暄,各種禮貌用語
purpose:簡要說說來的目的
project:簡要說說項目目標,可能的行動,時間地點涉及人群之類的
process:說說會探討大概那些問題
payoff:你會得到啥,或者你會為這個項目做做傑出貢獻啥
我覺得可以通過一些經典 「 方法」 、「邏輯」、「方法論」 來快速的提升,在一次又一次的運用中,總結出自己的「方法」
最常用的一些方法和總結:
5W+1H
What,Why ,Where ,When ,Who,How。
產品設計7字訣
增,刪,查,改,顯,算,傳。
我朋友寫了一篇非常好的博客:江南陰雨 | 產品設計中的「增刪查改顯算傳」
市場營銷4P
產品,價格,渠道,促銷。
市場營銷4C
Customer(顧客),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Communication(溝通)。
馬斯洛需求5層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
俞軍產品決策三步法
有需求,有優勢,有利益
俞軍PM12條軍規
1,PM首先是用戶
2,站在用戶角度看待問題
3,用戶體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4,追求效果,不做沒用的東西
5,發現需求,而不是創造需求
6,決定不做什麼,往往比決定做什麼更重要
7,用戶是很難被教育的,要迎合用戶,而不是改變用戶
8,關注最大多數用戶,在關鍵點上超越競爭對手,快速上線,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9,給用戶穩定的體驗預期
10,如果不確定該怎麼做,就先學別人是怎麼做的
11,把用戶當作傻瓜,不要讓用戶思考和選擇,替用戶預先想好
12,不要給用戶不想要的東西,任何沒用的東西對用戶都是一種傷害
衛哲的3+1
衛哲把這套問問題的方法稱為3+1:
3:
需求是從哪裡來的?目標客戶是誰?
有多少人有這樣的需求?這個需求緊迫嗎?
他們的痛是什麼?場景是什麼?(用產品之前/之後)
+1:
解決之後在網站數據上會有什麼表現?
梁寧總結的「人生髮展的四大層級」
第一層是動作執行層、第二層是任務執行層、第三層是戰略管理層、第四層是戰略決策層。
還是梁寧總結的「四個層級的核心需求」
動作執行層,才氣;
任務執行層,責任心和執行力;
戰略管理層,心力(心力是什麼?就是無止無盡操心的能力);
戰略決策層,願力。
@謝熊貓君 總結的被無數網站和公眾號轉載的「聰明人的要素」
原回答地址:如何辨認身邊的聰明人? - 謝熊貓君的回答
六個標準,兩兩一組分為基礎指標,現實指標,和高層指標三個類別。
基礎指標的第一個標準,是元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
基礎指標的第二個標準,是有具有邏輯性的思維跳躍能力。
現實指標的第一個標準,是好奇心。
現實指標的第二個標準,是用簡單的語言解釋複雜的問題的能力。
高層指標的第一個標準,是對於觀點的態度。
高層指標的第二個標準,是對於別人的態度。
敏捷開發中的user story標準格式3段式
英文:
As a &
中文:
作為一個&<角色&>, 我想要&<活動&>, 以便於&<商業價值&>
即興發言「12 字方針」
我發現 XXXXXXX;
我認為 XXXXXXX;
我建議 XXXXXXX;
我相信 XXXXXXX。
雷軍的「七字訣」
專註,口碑,極致,快。
投資過小米的IDG(中國)常務副總裁黃翔指出,小米七字箴言,雷軍的真正意思是:快速創建一個公司,做到平衡的極致。以下是黃翔的發言:
- 小米的「快」不是快速迭代
我最近就碰到一個創業者,是做油畫的,他說他能背雷軍的七字絕,最後一個字是「快」。他問我畫油畫怎麼能做到快速迭代呢?我說你做油畫,為什麼要快速迭代呢?他說因為是雷總說的「快」,我說雷軍說的那個「快」,不是快速迭代。我聽過雷總的報告,因為我們投資了小米,請雷軍給我們做過詳細的講解,怎麼樣做一個互聯網產品公司,尤其是怎麼樣做互聯網產品的硬體。其中雷軍就講他的「快」,雷軍說自己過去不擅長管理,在金山管理很痛苦,所以當他出來創業的時候,就想避免企業在發展中的一些矛盾。企業一慢,各種各樣矛盾就來了,雷軍說他自己不擅長管理,所以他要出來做一個公司一定是要做一個「快」公司,等公司長到一定規模的時候,讓他騰出時間來管理,這就是雷軍說的「快」。雷軍說的「快」,跟創業者說的「快」完全不相干,但是創業者在網上看見了大量的人這樣解讀雷軍管理思想的「快」字。
- 雷軍的「極致」——平衡or 百分百
再比如說雷軍講的「極致」,網上什麼樣的解讀都有,雷軍自己是怎麼解釋的?極致是一個特別複雜的事,他說我們是做小米的,不是做蘋果的,我這個團隊當中有搞技術的,搞技術的人就喜歡極致。極致極致,就把小米做成了蘋果,但蘋果不是我的市場,我要做的是小米,所以我告訴他們不能太極致。
雷軍說「極致」是個平衡的概念,因為總是追求極致,就總出不了產品,雷軍就著急,所以告訴技術人員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極致。但是,對小米的服務來講,服務是用心做的,就是一個真心百分之百要把它做到極致的。雷軍用「極致」兩個字來概括,這裡面有很豐富的含義。
假如說沒有人仔細去看,又沒有人很好地去解讀,大家就會有很多的問題。一個「極致」,你做產品該怎麼理解,做服務又該怎麼樣理解。我的意思就是說,一個很偉大的管理思想,雷軍是很成功的企業家,即使他講的這些,也是需要有合適的人,做很合適的解讀。
先來說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一)閉路循環
蕭紅在《呼蘭河傳》中講到一個小女孩,她十二歲便開始給別人做團圓媳婦,婆婆每逢不開心便靠打她出氣,甚至嫌她走路太快,而用燒紅的烙鐵燙她的腳心!類似的折磨一茬接一茬。在後來折磨出一次大病來後,便請人跳大神作法、念咒語、把她摁在開水裡燙,昏過去了就拿冷水澆,再掙扎再用開水燙,燙三次下來,她終於再也起不來了,過了些日子就死掉了。這時就有人懷疑了,她的病真是太重了,連巫師和有經驗的群眾這樣大費周章也沒能救好她!
這就把問題導向了某種神秘、複雜、誰也解釋不清的境地。在今天看來,我們會覺得很荒謬,但在牛津大學,以一等的政治學、哲學與經濟學成績畢業的乒乓球名將:馬修·薩伊德所著的《黑匣子思維:我們如何更理性的犯錯》從科學的角度,為我們解釋了這種失敗的行為,叫"閉路循環",如古代的放血療法一樣,那些因為沒有在這種療法中活下來的人被認為病太重。
這從根本上說明了人們的認知有問題。想像一下,巫師和群眾轟轟烈烈的一群人把一個大活人硬生生的給搞死了,這說不過去呀,他們的經驗如此豐富,小病小災都不在話下的,唯一的解釋只能是病太重了。
(二)認知失調
據英國審計委員會估算,2005年,英國約有3.4萬人因為醫療失誤死亡,而發生的整體醫療事故(致命和非致命的)有97.4萬起。針對醫院急診部門的一項研究表明,每10名患者中就有1人因診療失誤或制度問題受傷或喪命。
這種情況並不是少數瘋狂嗜血或不學無術的醫生到處破壞造成的結果。根據統計,醫療事故的發生呈正態分布,並不是由於醫生和護士們感到厭倦、玩忽職守或心生惡意,事故往往是在這些醫護人員以醫療從業者應有的勤奮和道德標準來認真對待工作時發生的。
是的這一切同樣是因為疾病的複雜性,解釋不清性。我們對錯誤的態度會削弱我們審視證據的能力。比如大多數人會認為貴的東西就是好的,即使不適合,甚至很醜。當別人說出事情的真相時,當事人會非常不開心,因為在當事人的認知里,他們賭上的不僅是金錢,還有自己的審美觀,更重要的是這其中夾雜著讓別人不能侵犯的那麼一些自尊。也就是說當我們賭上自尊的時候,錯誤的判斷就會產生。這就是"認知失調"。當事人會想盡一切辦法拿出很多證據來證明他們是對的,因為認知失調的多米諾效應:修正認知的過程是無窮盡的。
在英國一個小女孩被姦殺後,抓到了一個犯罪嫌疑人,當然這個人並不是真正的兇手,但是警方為了證明他們沒有抓錯,經過很多次的驗證,拋出很多可能,到最後甚至拿出"嵌合體"這個詞來抵擋外界的質疑。嵌合體是指一個人在胚胎階段因為其雙胞胎兄弟姐妹在子宮中死亡而同時具有兩種血型的情況,整個人類歷史上大約只有30次這樣的記錄。
震驚不?這就是對證據認知的無限修正。別說歷史上還有30次這樣的記錄,即使沒有,他們也會創造別的證明證據的東西。
(三)選擇偏倚
像古代的放血療法就沒有經過這樣的歷程就及早斷定了它的作用,是因為他們只對接受放血療法的患者做了統計,而沒對沒有接受放血療法的患者統計,這就造成了"選擇偏倚"。
也就是證據雖然聽上去很有力,卻是不完整的。
當有人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工作時,他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這個社會上的工作都一樣,以無限壓榨一個人的心靈為主,以至於對這個社會上聽過的很多精彩失去信心。很多會符合他願望的工作已和他失之交臂。這就是接觸不多以為全面,從而得出片面的結論。
為了能更全面的看待問題,我們還是要學學聯合利華,以上是聯合利華最終由生物學家設計而成的噴嘴,經歷45代改進和449次的失敗,最終噴嘴的形狀是任何數學家都不可能預測的。也就是說生物學家對事物演化的摸索研究是自下而上的,而數學家的理論推導是自上而下的,不能完全說誰的更有道理,應該使它們共同結合,經過不斷的推導,不斷的演化,讓事物慢慢朝著更能證明事物本身的價值方向而發展。這就需要不斷的試錯,不斷的推翻,要把事物發展的全部可能都擺到桌面上。
(四)因小失大
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大多數人會首先想到別人,幾乎很少有人從自己下手,因為一旦問題關鍵浮出水面,那會太疼太難堪,但罪責一旦有人承擔,事情就會變得簡單。所以對於管理層來說,這個問題通常會發生。之前接觸過一個連鎖的西餐廳,為了相互制約,他們會在店裡和公司同時出一部分人來統計盈虧平衡情況,最後上報。如果這兩個部分的人得出的答案是一致的,那麼就是正常情況,如果得出的結果不一樣,那麼其中一方定是出現漏洞了,要繼續追查,以免給公司帶來損失。小A就屬於公司的那一部分人,在一次統計結果上報中,他的結果和店裡的結果相差甚遠,於是就開始追查,這個結果經過很多人好幾輪統計下來,就把小A開除了,說他失職,工作不嚴謹。
其實真正的結果並沒有得出,只是管理層怕公司查出更大的紕漏,提前找個人堵上槍口,這一切就都結束了,一切又會回歸到以前有條不紊的運行中。但好花不常開,後來公司出現更大的漏洞,狠狠地虧了一筆。
所以我們要抗拒自己心中不問青紅皂白就譴責別人的衝動,並深入調查錯誤的因素,才會在錯誤中得到經驗,進一步提升我們學習的能力。
(五)邊際收益
英國職業自行車隊天空車隊利用對照試驗找出了漸進優化循環的方法。為了找出最有效率的車型設計,他們車隊製作了一個大型風洞,這樣一來,他們就能通過調整車型設計並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測試的方法把空氣動力的效果分離出來。為了找出最具效率的訓練方法,總經理布雷斯福德建立了一個新的資料庫,能讓他對車手生理狀態的每一個細節進行追蹤。
他說:「這是一個邊際收益問題,如果你把一個宏大的目標分解成許多小部分,然後對每個部分加以改進,再把它們結合起來,你將獲得巨大的進步。」
通過對微小失敗的認識,我們能不斷獲得微小的成功,邊際收益作為一種觀念,完全取決於察覺微小,潛在的弱點,並從中學習的能力。
就像我們每一次玩一個單機小遊戲一樣,在一開始我們就是勇往直前的打怪獸,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的遭受襲擊,我們會記下這些不利的步驟,從第二次開始走到相同的步驟便有所防範,然後逐漸打贏怪獸。
小時候我媽總教育我說你把打遊戲一半的精力用在學習上,你都能進步不少。當時就覺得遊戲和我媽是天敵,現在想想其中還有很多道理,因為再打遊戲的時候我們從不害怕失敗,而且會總結經驗,可能是因為:很多時候這其中可能不涉及自尊。而我們在其中得到的一切是因為我們玩了這個遊戲。
學習的道理和遊戲的道理一樣,無論怎樣,邁出第一步是關鍵,即執行力。
(六)自我妨礙
在《黑匣子思維:我們如何更理性的犯錯》一書中,作者在最後一部分中提到兩種思維模式
你是否曾把一次失眠、一次感冒當成發揮失常的借口,沒錯這就是明明白白的借口,別人一眼就能看穿,真正發揮失常或許是學習不夠,但為什麼要搬出很多理由呢?因為怕承認自己不夠聰明,這就是"自我妨礙"。它和固定型思維以及認知失調有很密切的關係。
可以從圖中檢測自己是固定型還是成長型,我個人屬於固定型,書中一段話更鮮明的指出了我的類型:有人發現,年輕女孩格外容易陷入這種情況,在小學保持優異成績,被教師評價為「能力卓越」的女生,在失敗後所受的打擊往往更大。
甚至不堪一擊!
我個人深有體會,只要有一點點紕漏就會無限指責自己,然後放棄自己,想著我果然是沒有天賦,我被上帝拋棄了。這種思維模式其實是很可怕的,在之前的20年中只要有困難過不去,我就經受不住打擊,就會想我是一個被上帝拋棄的人,怎麼努力都沒用的。即使有史鐵生那樣的榜樣,在很多時候我依然那樣思考,像一個失戀的人靠酒精麻醉自己。
後來看過很多書,這種思維漸漸在生活中淡去,但只要發生重大的阻礙挫傷,這種思維就像隱含在靈魂深處的因子,一經觸碰,波濤洶湧。
已經說太幸運看到這本書,從根本上讓我看清了病根所在。有人會問,思維方式早已成型,還怎麼改變,就像一個湖怎麼能變成海呢?這就是這本書最能救贖心靈的地方了,只要一句話:毅力是推動長期成功的關鍵因素。
書中也同樣提到了一個人:大衛·貝克漢姆,想必都聽過,但不一定知道他今天的一切是如何做到的。貝克漢姆在6歲的時候,會每個下午練習顛球,6個月後,他可以顛50次了。再過6個月,他能顛200次了。到9歲的時候,他的顛球記錄是2003次,整個過程用時大約15分鐘。
他的母親從廚房的窗口看了整整3年,在她眼裡,這不是什麼天才的奇蹟。她見證了造就進步的無數次失敗,見證了兒子的所有挫折和失敗,也見證了小貝克漢姆從每一次挫折中學習的過程。
在那個賽季曼聯隊的首場比賽中,曼聯以1比2落後,並獲得了一次自由球的機會,罰球點就在禁區邊緣。這對貝克漢姆來說是一次重大考驗,因為當時距聖埃蒂安的紅牌事件只有幾個星期,整場比賽他都面對著對方球迷的噓聲。但最後他成功了!像一個奇蹟一樣點染了賽場甚至是賽場外的每個角落,可謂激動人心!這完全得益於他在風雨中踢過的幾萬次自由球。他說是那種練習給了他信心。
這是他長期練習的結果。
我們生怕做的不夠好,而白白耽誤了這一生。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錯誤並不自知,比如認知失調,自我妨礙,這些就在我們身邊每天上演的錯誤我之前卻感受不到。
《黑匣子思維:我們如何更理性的犯錯》就是這種會幫助我們一寸一寸的感受它,然後一寸一寸的改變。讓我們更理性的犯錯。
再說表達能力,想要表達先要學會提問。
(一)情況點
幾日前乘公車,車上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小頑童。小頑童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不停地問問題,年輕媽媽都一一解答。然後媽媽偶然拋出一個問題,問頑童:「老師一詞用英語怎麼說?」
頑童不說話了,望著窗外,很久不作答。
年輕媽媽又問了一遍。
頑童依然沒有回答。而是問了一句:「媽媽,孔雀會飛嗎?」
年輕媽媽很不愉快說:「孔雀會不會飛我還不知道,但是是我先問你的,你要先作答,老師前幾日剛教的,你不是忘記了吧!」
頑童開始狡辯是他先問媽媽的。二人循環往複,喋喋不休。
這場看似講究誠信的教育就這樣陷入了僵局。
在這其中,你看到了誰的影子?父母?上司?老師?同事?還是你自己?
提問充盈我們的生活,我們卻沒有發現它的作用,這就是我們現在還沒有提升自己能力的原因。
(二)提示點
成功人士的成功都是與眾不同的,輔助他們走向成功的因素也不一樣,但幾乎每個成功的人都有這樣一個能力-提問力,或者說優質提問力。這是日本提問力專家粟津恭一郎在他的《學會提問-實踐篇》一書中提出的。
所謂「術業有專攻」,作為一個工作內容就是不斷地提問的「高管教練」,他十幾年如一日的研究:怎樣提問能更有助於客戶達成目標?怎樣提問能引導管理者獲得更大的成功?他用十幾年的歲月研究出一個爆炸性的觀點:正是提問的差距將優秀之人與平庸之人區別開來,「提問的差距」造就「人生的差距」。
我們將如何告別一成不變,提升自己?改變現狀成為當務之急。
《學會提問-實踐篇》第一章全面地回答了提問為什麼重要的問題。對於我來說,應是提問的方向決定了回答的方向,甚至提問「內化」之後決定了我們前進的方向。特別是有些我們無言以對的的提問更能直擊我們的內心,得到最直面的衝擊力。
(三)挖掘點
(1)劣質提問
書中還提到「把提問者的價值觀或主觀臆斷強加於人的提問」和「對對方窮追猛打,致其萎靡不振的提問」都容易變成劣質提問。這不是戰場,卻從此寸草不生。
從書中看來,年輕媽媽所提出的就是最典型的否定式信息造成的「劣質提問」。
(2)沉重提問
我們時常被上司問到語塞,抱怨的同時也在反思自己的責任。都是為了使工作做得更好這一個共同的目的。這就是沉重提問的重要特徵:目的共享性。
沉重提問是被問者不願回答,但關係到發現或行動的提問。所以沉重提問大多是他問導向自問的提問,誇張點說是在「刀尖火海」挖掘「鑽石」,這樣能更深刻的認識到問題的本質。
(3)優質提問
而所有人最不以為意,卻又能非常愉悅地在其中發現和行動的提問就屬於優質提問了。比如如果有人這樣問「為了實現你的目標,你的計劃分幾步?」被問者可能突然意識到所做計劃還沒有分步,一經提問,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4)輕鬆提問
如果只是簡單的開心,沒什麼發現和行動的則屬於輕鬆提問。比如有人問理想是什麼,被問者會把回答無數次的答案像定時開關一樣拉開,然後就沒了。
這大概就是提問呈現的所有方式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收集每個下一刻收到的提問,給它們分門別類,注意:提問是可以轉變的,輕鬆提問只要變得能有所發現,沉重提問只要變得樂意回答就都能成為優質提問,如果把所有的提問都挖掘出來,變成優質提問,那我們的能力就會更進一步。
(四)行動點
我們當然是為了生活的更好,卻沒有注意到這些生活中帶來的工具。《學會提問-實踐篇》提供了許多具體的方法,我來說說能鮮明的刷新我的感官的幾個。
1,提問應順勢而行,現想現問
做優質提問時,要酌情而定,要量身定做,說到哪裡想到哪裡。最常見的面試、採訪和商務談判等場合。
比如前文提到年輕媽媽的問題,她可以這樣轉變問題:小孔雀也正在思考這個問題,它想向老師請教,可是他們正在上英語課,它一著急一時間忘了怎麼稱呼老師,快幫它想想老師用英語怎麼說。小孩子都有動物情節,這樣一問可能就很容易達到目的了。
2、不做消極提問
消極提問是「劣質提問」中尤其是否定、消極、會另對方心情變差的提問。
大部分人對過去的成功事例的回憶或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沒有抵觸之感,我認為可依據這兩點開始或者發散來提問,逐步和當下的問題產生鏈接。
3、關注"3V"
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很多提問,有些是對別人的,有些是對自己的,"3V"作為提問的切入點再合適不過了。"3V"指的是:
Vision=理想(渴望得到的東西),即一個人希望達到的狀態、真正渴望得到的東西、由衷想去嘗試的事。
Value=價值(價值觀),即一個人判斷事物時所重視的價值觀。
Vocabulary=語彙(常用語),即一個人在平時的對話、問答中常用的詞語。
當理想有了明確的方向,就會產生實現理想所必需的提問,比如:為了保持身體強健,應該做哪些運動;為了更方便的照顧父母,要具備哪些能力;要想在短期內拿到高級會計師資格,需要從哪裡入手。
我們的價值觀會隨著所接觸事物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會隨著價值觀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我覺得語彙是我們最觸手可及的,我們可以把每天發生次數最多的語彙記錄下來,就會發現自己是積極還是消極。例如:但是、反正、又、那就等等,此類辭彙多的話基本就可以確定一個人是消極的了。
時刻關注這些,是能把「提問」這門課做好的不二基礎。
4、將「3V」與「5W1H」組合,創造提問
「5W1H」是指:
why:原因
when:時間
where:地點
who:人員
what:對象
hou:方法
比如:說到強健體魄的問題,可以說:為了保持強健的體魄,我們都應該做什麼;為什麼說跑步有助於強健體魄;在哪裡做什麼運動更有助於強健體魄。
5、向自己拋出優質提問
(1)時刻關注自己的「3V」
(2)抽出時間自問,獨自一人時應該是我們最能直面內心的時候,當工作沒有激情,可以問最初選擇這份工作的時候,是想從中獲得什麼?現在是否已經取?這份工作和自己的理想衝突嗎?拋開工作,自己真正想做的又是什麼?
(3)定期自問,想學校測試一樣,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段,綜合自己的「3V」對自己提問。
要學會表達,先從學會提問入手。
勤思。
全文完
我身邊有很多「選擇困難症」,「拖延症」,「完美主義」,「強迫症」這些容易糾結的人。而我很少有這種困擾,一般我想要什麼,我會直接評估一下,比如我想去什麼地方旅行,那我就看我有多少錢,然後做好攻略,準備好東西,定機票,定酒店就去了。我想買房,我就努力工作,跳槽,加薪,省錢,攢錢,理財,算公積金,選房,看中了,簽合同,辦貸款就買了。很多人就問我為什麼能做到,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做不到,直到我看了《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我才知道原來這是因為思維方式不一樣,造成他們的這種困擾,很多人不是沒有幸福的心愿,而是沒有幸福的能力。很多人做不喜歡的工作,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過想要的生活。《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就是邏輯思維方式訓練的書,讀者可以通過訓練,使自己學會獨立思考,找到自己的目標。
其實類似的書很多比如《走出思維的誤區》就是資深學者寫給大眾的批判性思維入門書,它不像很多學術讀物那樣充滿了拖沓冗長的概念和定義,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一套實用性極強的批判性提問技巧。在爭論中,你只需提出這10個極具代表性的批判性問題,就能讓諸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爭論立見分曉,讓一眾道貌岸然、煞有介事的說謊者原形畢露。也許《走出思維的誤區》並不能讓你擁有像愛因斯坦、喬布斯那樣非凡的大腦,但它絕對能夠讓你成為一個頭腦清醒、不易上當受騙的聰明人,一個有著獨立精神、不輕信、不盲從的理性思考者。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中介紹的邏輯思考由兩個方面的練習組成:批判性思考,通過深刻洞察得出自己的想法。邏輯性展開,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你的提案要讓從來沒做過農業生意的汽車界人士覺得種菜可能挺有意思的」,有時候我們往往太過追求花哨的招式,卻忘了自己的目的只是想要」打動人心「這麼簡單,假如一開始就從這個原始目的出發,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會事半功倍。」邏輯思考「就是連接」好想法「和」打動人心「的橋樑。
自己思考問題一定要努力用邏輯思維,這樣看問題清晰;但引導別人看問題的時候只用邏輯思維就容易發生溝通不暢。比如我在朋友圈更新《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這本書關於邏輯思維的讀書筆記,有的人就說「雞湯成功學」,又有人就說「工具書」。因為人首先第一反應是「感受」和「判斷」,而且很多人根本沒啥邏輯性,看不到事物背後的關聯與規律,而批評的成本極低,他就隨口說出來了。魔雲獸對此的解釋是「其實這裡說的邏輯,本質上是格局。比如你要和一個女孩搞好關係,對方不喜歡思辨,那你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你非要分一個對錯,這個過程你很講邏輯,但是其實麥肯錫這本書意思是你這是不對的。你要記住你的大邏輯是要和對方搞好關係。所以你講邏輯地辯論恰恰是不講邏輯的做事方法。"《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用大量的篇幅,大量的例子指導讀者進行「邏輯思考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向對方表達想法的技術」的練習。將思考徹底做到了最適化,即把思考變成了最簡單易懂的形式。
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有著各種背景的人們,並引導他們理解並接受,甚至開始行動起來。《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介紹了一個邏輯思維起重要作用的例子。以傑夫·貝佐斯(亞馬遜創始人)、比爾·柯林頓(美國前總統)、波諾(搖滾樂隊U2 主唱)等著名人物為首的各個領域的活躍人物,都曾經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舞台上演講。這種演講的特徵是,台上的演講者並不只是把「我的思考、行動」單方面灌輸給聽眾,而是以與聽眾「共同的事情」為焦點,以「同感」「同理」為目的進行演講。
當然,基本上內容都是「批判性思考(通過深刻洞察得出自己的想法),邏輯性展開(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但他們的演講之所以吸引聽眾,不僅僅是因為演講的內容很有條理,多數演講者在舞台上都散發著自己的魅力,他們還會播放一些信息性的圖片,例如為了傳達豐富神秘的自然環境由於地下資源被開發後無法重生而有破壞性的危險這一信息,與其強調數據,不如讓大家看一些震撼人心的當地自然美景圖片,更能表現出這個主題的重要性。在大家「共享」了觀看照片的體驗後,就會自然產生問題——如此震撼人心的景色,如何在經濟開發和自然保護中取得平衡呢?進而成為環保的贊成者。其實在某些主題中,照片比數據更能抓住人心,這一點也是普遍存在的邏輯現象。如何打動人心呢?《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書里認為使用創造性思維也是麥肯錫「邏輯思考」的重要元素。所謂「邏輯思考」,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比如理科性質工作和諮詢工作中被運用得多一些。因此,你可能會覺得「邏輯思考」在提案或演講的準備階段比較重要,但實際上在商務場合,無論是多麼新穎的創意或提案,也必須讓對方充分了解認可,併產生興趣才行,否則想法就完全沒有意義。
真正的邏輯思考,會改變大家的行動。我們自己認真思考,然後表達,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行動,通過獨創的性感想法,鼓舞客戶和相關人員做出行動,並讓他們認為這樣「理所應當」。也就是說,單純為了演講而進行的邏輯思考沒有意義,能夠「打動人心,並且讓這份變化付諸實踐」,這一點很重要。其中有一種變化就是「行動」。也就是說你單純的演講,只是宣洩了你的表達欲,而把「表達欲」變成錢,就是一種能力了。要能引起變化,能引起很大波動的變化,影響他人行為的變化。
TED 的例子也是如此,邏輯思考不只是在演講場合發揮,在有限的人數作為對象的時候使用。麥肯錫邏輯思考不是只在自己一個人能理解的基礎上發揮作用,而是可以創造讓大家行為改變的價值。在所謂的商界社會「邏輯思考」很有必要當今社會,已經不是那些名牌推出新款,就能夠直接熱賣的時代了。現代用戶更注重新產品和服務能帶給用戶何種價值和體驗,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用戶的需求,並通過認真的交流來讓用戶產生理解和共鳴,否則用戶是不會掏錢買的。
對用戶如果不用邏輯思考,只是單方面灌輸「這是個好東西」的話,很容易就被認為「挺好的,但是我不會花錢」,就像大家看有些預告片的時候會說「有點興趣,等電視上播吧!」而不是直接訂票去電影院看,在商業案例中這就等同於失敗,沒法轉化成實際的購買量。在企業組織中也一樣,要完成一項新工作,如果不取得部門中其他人的贊同,工作就無法推進。不僅如此,無論公司內外,跟完全不認識的人共同推進項目的情況也並不少見。而每個人都是相互影響的,《交辦的技術》曾反覆強調,如果要提升團隊整體的工作效率,就必須從部屬正常的績效開始要求,就算部屬只是團隊中的一員,也必須發揮個人的領導力和影響力,團隊合作的優勢就是每個人將工作能力發揮到極限。
可見溝通有多高的重要性,表達能力是溝通的一小部分,《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跟任何人都聊得來》都反覆強調自我認知和溝通理念同樣重要,可見在溝通中邏輯思考和表達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無須言說也能會意是好的,但如果在一個沒有這種夥伴的環境中推進工作的話,是否通過《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介紹的邏輯思考讓雙方相互理解,使團隊的成績最大化。就成了決定工作結果的關鍵。現在的商務世界中,信息、技術以及方法都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更新,距離現在一年的(有時甚至只是幾個月前)的知識和數據可能就已經過時了。同時,新的課題也不斷地出現在我們面前。這種時候,即使有再多過去的數據和方法,也無法解決這些新課題。重要的不是要掌握多少數據和方法,而是要有創造性、邏輯性地找到「現在眼前發生的真正問題是什麼」。進而去思考,進而去解決,而掌握邏輯思考的能力就成了至關重要的能力。
原文發表在《今日民航》雜誌,署名「棉花」。說說自己的個人經驗吧,僅僅是個人經驗。
1、模仿佳作
找到自己欣賞的邏輯性強、表達力強的優秀文章,反覆閱讀。水平較高的可以嘗試自己進行分析,把優秀的模式和文字摘錄下來。水平還不夠的反覆閱讀就好了,潤物細無聲,等你自己寫東西的時候,會在無意中模仿的。
大概是09年的時候,我無意中讀《毛選》四卷,立刻驚為天人,僅從文章的角度看,這裡面絕大部分篇章都是邏輯清晰、思想深刻且文字生動的佳作。
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多讀類似的好文章,你對自己文章的要求也會提升的。
這裡面也隱含了一個閱讀量的前提要求,讀得多,自然可模仿、可記憶、可提取的東西就多。
2、公文訓練
這點和我自己的職業有關,不具有普遍性,但可以參考。
不否認現在大多數公文都是假大空的官樣文章,但公文確實是一個極為重視邏輯清晰和表達凝練的文種。所以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參考看一下人民日報等官媒的評論員文章,不看內容和價值觀,就看邏輯結構和表達方式,還是蠻有趣的。
另外,也可以看看公文寫作參考書中非常經典的一本,謝亦森的《大手筆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上下兩本)里的公文邏輯性和表達力都很好,無論你是不是公務員,看看都會有所收穫的。
3、多寫多修改
在公開平台上多寫作是有效果的,因為你會在意表達後的結果,就會有提升的動力。比如在知乎這樣的平台,你會比較重視自己文字的表達效果,所以會更加註重打磨文章的邏輯和文字。你經常寫,一開始可能只是豆腐塊,且邏輯性、表達力不強,但慢慢的,一定會有提高的。
文章不厭百回改,曾經有一位在省政府工作多年的老筆杆子在給我們講課時說:你要有這樣的意識,第一稿都是屎,第五稿、第十稿才能出精品。
今年在單位寫主報告,寫的還湊合,領導改了四稿就用了。其實這一個月的寫作對自己提升還是比較大的,因為你寫的東西自己覺得沒問題,可是別人一看就知道問題在哪兒,給你指出來,你就知道進步的方向和空間在哪裡了。
以上都是經驗,理論性不強,但上手比較容易,可以作為前期的鍛煉,如果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再去閱讀專業的邏輯類書籍,可能效果會更好。沉醉在綜藝節目《奇葩說》的世界裡時,每次黃執中一起身,他拽了拽衣擺,再用手往上推了一下那厚厚的鏡片,張嘴說「來~」,我就知道又將是一次聽覺和邏輯上的享受要開始了;而當他吧啦吧啦說完一通話,閉嘴前那句「以上~」一出,我心裡總是只有一個感覺:好吧,我又被說服了。
不過,你知道嗎,黃執中並非天生就是能言善辯者,他小的時候甚至是一個社交障礙者。而他本人也認為,一個人的邏輯、組織、表達策略,絕對都是後天養成的。就如小孩學習騎自行車,一開始我們需要輔助輪,雖然很害怕,但是時間長了,就可以非常熟練的沿著車道前進了,慢慢的平衡感就會形成,輔助輪就可以去掉了,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夠騎著單車去五公里以外的地方辦事兒,我們還要繼續在車道上練習培養自信心,學會注意來往車輛,觀察潛在危險,最後我們才可以自如地騎車上路。沒有誰天生就是經驗豐富的騎行者,也沒有誰天生就是「溝通達人」。
事實上,我們在改變自己說話方式的同時,其實就是在改變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無論是溝通、演說、說服、談判,最終就是一次「好好說話」的過程。
里克·沃倫說過:每個人都想要對他人的生命產生一定的影響。當我們通過有效的溝通方式,和他人建立起聯繫時,我們就獲得了影響他人和世界的機會。沒錯,都說「男人征服世界」,光靠骨頭硬能打還是不行的;說「女人靠征服男人征服世界」,甜言蜜語、會說話很重要。在人類的影響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語言的影響力,當然,這個語言不僅僅是我們嘴巴里的語言。
我們每天在社會叢林里穿梭,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1)交談困難症;(2)傾聽困難症。
邁克?貝克特爾(Mike Bechtle)是一位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育學博士,在執行了多年的溝通力培訓後,在《跟任何人都聊得來》一書中,有效人際溝通的精髓概括為5句話:
1.要有自信,至少顯得有自信;堅持自己的個性,讓自己的獨特之處發揮作用。
2.事先做好準備,平時多留意收集信息;準備越充分,你就越自信。
3.千方百計讓自己變得有趣;永遠保持一顆好奇的心。
4.學會傾聽,真正對對方的話題感興趣。
5.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永遠從他人的思維角度出發,真正把對方放在你心上。
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不會溝通是因為自己是個內向的人,我們很羨慕那些很能與人交際的外向的人。這裡,其實有一個認識上的小小的誤區,就是我們對內外向有理解錯誤。
『內向型』是指那些通過獨處就可以獲得能量的人,他們傾向於在內心裡自我反思,而不是和他人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外向型』是指那些通過群體交流獲得能量的人,他們傾向於通過交談來思考。內向型讓交談更有深度,外向型則更具行動力。
事實上,各自都有自己的優點,並不是因為內向妨礙了你的溝通,而是你不懂溝通基本的要素和必要的技巧,阻礙了你跨出溝通的第一步,所以,不要拿性格作為迴避溝通的理由。
要想人際溝通更有成效,需要具備兩個基本的事實:
1.了解並接受自己;
2.了解並接受對方。
因為溝通雙方是作為一個整體在交談,而不僅僅是為了取悅對方,給對方留一個好印象而已。
何為溝通達人?美國心理學家羅納德·阿德勒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中給出了溝通達人的特質,包括6個方面:
1.擁有多樣的行為反應:溝通達人懂得從各式各樣的溝通行為中適時地選擇。面對複雜多變溝通情況,擁有回應的選擇越多樣,就會越有溝通掌控感,相反回應方式越有限,就會顯得越笨拙。
2.挑選恰當行為的能力:僅僅知道許多不同的溝通技巧並不能保證成功,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中運用最有效的行為是十分必要的。
3.表現行為的技巧:「說」和「做」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光說不練沒啥用,能夠有效地表現所需的溝通技巧很重要。
4.認知複雜度:人們看待事物時能夠組織其架構的技巧稱為「認知複雜度」。比方說,有個老朋友最近對你有點不滿,你覺得原因可能是你做的某件事冒犯到他了;或是因為他最近的生活不是很順利,導致他有點心煩;當然也有可能是你想多了,其實什麼事兒都沒發生。像這樣能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一個問題,可以讓人避免反應過度或者發生誤解,而且增加了有建設性的解決這個問題的幾率。
5.同理心:如同對方那樣去感受與體驗對方的處境稱為「同理心」,這個能力在溝通中太重要了,以至於有些學者認為同理心是最重要的溝通能力。你如果能夠知道他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以及你對此的感受,對成為一個溝通達人來說十分有用且重要。
6.自我監控:認知複雜度和同理心能夠幫助你更好地了解別人,而自我監控能使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心理學家們將觀察自身的行為,並藉此調整自身行動的過程稱為「自我監控」,它能將自己的意識部分地抽離出來,並以一種超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為,總結出觀察結論。不善自我監控者在生活中常顯得笨拙、遲鈍,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了,他們都不能理解原因。
事實上,根據多年的心理諮詢培訓告訴我,只有真正學會傾聽,對方才能聊得開,因為有效的傾聽首先表達了一種接納和認同,只在這個基礎上,對方的話題才能不斷地深入。練習如何傾聽,絕對是最值得花工夫的溝通之術。
而真正的交談技巧其實都離不開交談之道,就如《跟任何人都聊得來》提到的有效人際溝通的5點精髓,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就是:真正在意對方,將對方放在你的心上。
用「鑽石型」談話打開異性心扉
我有一個朋友承是做鑽石製造和貿易生意的,有一次他問我:鑽石是什麼?我腦子裡呈現出燦爛奪目的鑽石畫面。
他接著講「數學老師說:鑽石具有1個檯面,8個風箏面,8個星刻面,16個上腰面,16個下腰面,8個底部主刻面,總共57個刻面,如果有底尖就有58個刻面。化學老師說:鑽石就是個碳。物理老師說:自然界最硬的就是鑽石。歷史老師說:33億年前,火山帶著岩漿,岩漿帶著鑽石,一起來到了人間,語文老師說那是愛的結晶,是你的淚水和愛,因你而璀璨!」
最後他總結,戴比爾斯說:「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現在,我可以告訴你一種心理諮詢師關於鑽石的想法,那就是「鑽石型談話結構」,它可以讓你打開對話的空間,拉近彼此內心的距離。
和鑽石的結構類似,菱形的鑽石普遍形狀為兩頭小中間大,鑽石頂部切口細小,鑽石中部寬大,到底部又變為細小尖形,呈現完美漂亮的線性。
鑽石型談話結構也包括三個部分:
1.詢問封閉式問題,建立基本事實;
2.詢問開放式問題,探索和獲得更多信息;
3.運用複述、釋義和情感反應技巧總結要點,認同情緒,總結捕捉對方所述本質,準備詢問後續問題,或重複鑽石談話。
舉個例子吧,某一天你參加一個讀書會活動,遇上了一個你挺感興趣的女孩(男孩),你走近她,看上去她也不反感你,而且正好也有時間,於是你需要主動和她開始一些談話產生互動。你就可以從鑽石型結構談話中找到靈感了:
——你經常會來參加這類讀書會活動嗎?(封閉式問題,建立基本事實。)
——是的,時常會來。
——噢,我是第一次來,那麼,在以往的活動中,你感覺很愉快的活動都有哪些?(詢問開放式問題,展開更多表達對對方的好奇和關注。)
你當然也可以問,你參加過的最感興趣的那一次活動是什麼樣的?
——對方可能會吧啦吧啦地說上半天......
——你需要認真地聽、經常地點頭肯定,時不時地用對方的原話去複述,既表示你聽到了,也表示你對此有同感。
每一個話題也許並不需要不停地展開,也許你需要適時的收個尾,這時你就要去做一些情感反應式的總結。
——剛剛你講到上一次的戶外活動,真的好生動,我的眼前好像出現了形象的畫面,你說你玩的很愉悅的時候,我感覺到心裡也像有一縷戶外的陽光照到了。
當然,你還可以表示,剛才你講到那一次烘焙體驗活動,感覺鼻子里有一股香味呢,讓我非常好奇,你願意一起到旁邊的咖啡館坐一下,再跟我多說一些嗎?
好吧,到這裡,你們也許已經開始了更為有趣的約會了。
做個小結吧,對於鑽石溝通模型的理解,可以這樣分解:
1.用「Y/N」封閉式問題確認事實,本質上是因為封閉式問題更容易回應,是或否總是比較簡單,而一旦對方回應了你,也就建立了你們的第一步的聯繫。同時,可以通過「Y/N」對話讓你找到可以深入的內容,你總不能讓一個女孩回應你去太空飛行需要哪些宇航技術吧?你可能會問那對方如果回答NO怎麼辦,第一至少她理你了,第二換一個鑽石入口「Y/N」繼續問呀。什麼?你連問了5個都被回應NO,怎麼辦?
「我的天吶~」你也太能幹了,居然能做到這個水平,下次記得試試把問句反一個方向用吧。
2.第二階段,用5W或7W開放問題了解詳情,用重複、內容反應、情感反應擴展,可以將雙方的談話向更縱深的地方推進,讓你更多地了解對方,尋找到對方感興趣的東西,也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去展示你的好奇、關注,以及你的傾聽能力。
3.用釋義或概述總結,用情感反應式的話話去確認對方的描述,可以將談話巧妙地收口,同時也會在雙方的情緒上建立更多的連接。當然,你也可以再用「Y/N」鑽石型談話進入另一個有趣的談話空間噢。不過,一次談話也不要太黏糊了,畢竟人家說多了會渴的,不如一起去喝上一杯吧。
先說一下,邏輯,表達,儲備三者之間的關係。要想有一個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首先得有一個內在的思維程序。表達能力只不過是思維能力的外在體現。表達總得有東西表達吧,即要有一個知識儲備。很多時候你也有相關的知識儲備,但那只是儲備而已,不是你的東西。這就好像電腦里的word文檔和視頻文件,word文檔在是在,可是你打開它,還得去翻閱,而對於視頻文件,打開它,它就自動播放了,你只需跟著進度條走就好了。也就是說你沒有搞清楚儲備知識的內在聯繫,沒有把他們融成整體,更沒有舉一反三地運用它們解釋現實,這時的儲備是死的,因而當面臨與知識儲備相類似的環境時,心中有所懷疑,當然表達不出來。思維好了,想的多,活的儲備多了,語言跟著就會好。思維是根,儲備是基,表達是形。如何建立一個內在的思維程序呢?下面給出方法。
先出結論:矛盾分析法貫穿始末,場景分析即5w法可作為通用方法,廣告分析法專用來解決語言類問題,STAR法實用於事的解決,概念分析作為矛盾分析的具體運用可以用來界定問題。進一步把握的話就要用到空間和時間分析法了。這一整套思維體系需要你逐個練習,最終把它們全部掌握,融會貫通,內化成一種習慣。來個圖
前言:各種方法之間有相交的地方,不必在意,疑惑。方法的目的才是我們要關注的點。就好像水之於人,水本身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同其他物質組合成人而存在。矛盾分析是根本的認識方法,也就意味著,所有的方法里都有它的影子。場景分析法是通用方法,指的是很多方法可以由它所構成。與上述方法相比,廣告分析,STAR法,概念分析更偏向解決某一特定方向的問題。時空法則站在了更好的層次看問題。
正文
人之所見所聞大體有三種:事物,語言以及問題。我們要思考的東西當然也逃不出這三樣。
事物包含事和物。事有你親歷之事,也有你旁觀之事。物有靜物,還有動物。對於事來說,STAR法可以幫助我們迅速地抓住關鍵。s即situation,事情發生的背景,處境,矛盾,是場景分析在事上的運用,包含whatwhenwherewhowhyhow,什麼時空人為什麼如此做。舉個例子,我的傘忘在圖書館沒拿,早上趕忙到昨天的位置找,卻沒有找到。先不要想怎麼找,而要分析一下事情發生的背景。傘是今天發現不見的,晚上回來我沒拿,因為我幫同學拿著快遞,手上有快遞不可能拿其他東西,而且我的傘從不放包里,那它只可能被落在了圖書館。此外6點的時候去吃飯我還拿著傘(沒下雨),自習期間傘不可能丟失,那麼傘丟失的時間應該在兩個時間段,一是從圖書館開始清館到閉館這段時間,二是從早上開館到我來這段時間。什麼人可能會拿了我的傘呢?不可能是清潔阿姨也不可能是學生管理員,因為我注意到旁邊桌上有一張昨天同學走後沒帶走的社團宣傳單,阿姨打掃圖書館或者學生收書,紙肯定會被收掉。那麼只可能是自習的學生了。除去坐在我前面的同學,只能是坐在我後邊還有坐在我旁邊的人了以及路過的人,因為只有他們可以看見我的傘。路過的人沒那麼大膽子,坐我後邊的人機會也小,最有可能就是坐在我邊上,我走他還沒走的那同學,而且拿傘的時間應該在閉館前,因為早上去的時候我的右邊坐著結伴的一對室友,左邊沒人,問了右邊其中一位,回答說沒有。因此,事情的真相很可能是昨天坐在我邊上的那位同學自己沒帶傘,又怕下雨,正好我的傘落在那,他收書包時看見了,於是借用了一下。當然以防萬一,我又詢問了管理員以及阿姨是否見到我的傘,他們都回答沒有發現。
以上就是遇到事的場景分析,行動也就是找傘,發生在場景分析之後。t即target,目標,在上面的例子中也就是找到傘;a是action具體的行動方案,就是詢問的過程;result是最終你所達成的結果,即沒找到傘。熟練掌握STAR法,可以給你一個思考的方向,讓你遇事不緊張。很多時候我們不夠冷靜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別急,先分析一下處境,接著找出矛盾,明確目標,制定可行方案,最後的結果雖不得而知,但可以把握。物的分析比如說路邊的樹,桌上的水杯,枝頭的鳥,運用一次場景分析即可。
再來說語言。語言這一概念包含自己說的話,別人說的話,以及別人引用的話。它可以是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聲音的形式,也可以是聲音加畫面的形式。讀報,看文章,扯淡講道理,都會接觸到語言。如何思考語言這東西呢?一段思想進到你腦子裡怎麼處理?廣告分析法是對邏輯,統計,辯論等方面的一個總結,可以很好地解決語言問題。具體可分為四個思考方向。一是無,包含價值觀假設和重要信息遺漏。二是假,統計數據造假,事實造假。三是模糊,概念模糊,語氣模糊。四是真,權威不可信,權威即某人思想所依靠引用的結論,不可信是因果關係存在問題。整體上即無,假,模糊,真,是從無到真的過渡過程。廣告分析法,在廣告上最能體現他的所有運用。
下面看一則廣告
任何一則商業廣告,都暗含價值觀假設:我的產品很好。但為了避免被起訴,公司一般不會明說出來,而是把很多美好的事物與自己的產品聯繫起來,暗示消費者我的產品很好。因為如果直接說我的產品非常好,那麼某個消費者用了卻不好,同時還出現了負面作用,說明廣告商存在商業欺詐。上面這則廣告說98%的專家推薦,你一聽專家推薦了,覺得這個產品好啊,買買買。但是它卻沒有告訴你這98%的專家是怎麼來的,很可能這些專家就是公司找來的一大波退休老大爺老大媽。他們買了幾十年的洗髮水,公司美其名曰專家。本應該披露的重要信息被他故意遺漏了,原因是他沒底,如果真是專家推薦,公司巴不得把名字都列出來呢,怎麼可能就給個數字。因此在生活中,體會一下別人沒透漏出來的價值傾向,以及故意隱藏的重要信息,至關重要。
再看假:
統計數據有三假,樣本有偏,平均數存在問題,以及不可比。廣告說平均五秒賣一瓶,怎麼一個平均?基於什麼時間段?如果只是一個區域的店或許能達到平均五秒賣一瓶,但整體上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如果只是節假日達到這樣的銷售速度呢?同樣不能反映整體情況。而且跟其他產品比起來呢!有沒有這種可能,別的產品也能達到這樣的速度,只不過人家沒有把它宣傳而已。讀到這裡,你會發現有的錯誤是同時存在的,例如廣告中普遍存在重要信息遺漏問題。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當別人想要向你證明什麼時,問一句你的數據是怎麼來的,有時一個質詢對方就蔫了。再看廣告下方寫到建議零售價157.8,數字還被划了一斜杠。千萬別把建議與實際相比,不可比,不可比。幾個月以前看上了淘寶一件衣服,一開始賣150我收藏了,可沒過幾天,漲到了250,雙十一又降到了200。你說這價格可比嗎?其實最能體現不可比的是智力測試,我得了100你得了95,不能說明我的智商比你高,因為還有一個波動範圍存在。如果做符號檢驗,統計上會說在95%的置信水平下,兩者可認為相等。有偏,說的是代表性。之前說的98%的專家,不僅犯了重要信息遺漏錯誤,也犯了不具代表性的錯誤。數據之外的事實造假,很容易理解。某人跟老闆請假一天,理由是生病,其實他是去別的公司做兼職去了。某人說跟著我吧,我以後為你買房,為你掙錢,為你付出我所有的真心,其實他只是想跟你上床而已,並且同一時間他在社交軟體上對著其他人說著同樣的話!
繼而看模糊,概念模糊以及語氣模糊。他們之間其實是詞和句的關係。還用上面的廣告,它說長效去屑,勁爽控油。這個長效是多長,多少才算控住油脂。詞語不夠明確,也就失去真實。戀人之間會說,我愛你。然而這個愛太抽象了,愛你的容,愛你的錢,愛你的家庭背景這些都是愛,你會接受嗎?並不會。語氣模糊類似,大可不必說。
最後談到權威不可信。權威也就是某人引用用來證明自己觀點的別人的話。書上說了,我媽說了,那個專家講,我有個親戚他呀,你看看人家等等!請注意這些是否具備權威性。還是拿廣告舉例,不少男明星曾榮登「大姨夫」之位,代言女性用品衛生巾、衛生棉等,對此,代言過衛生巾的汪東城在面對媒體時說:「不會太尷尬啦!代言衛生巾是暖男形象的體現。」讓一個男性代言女性的產品這是何其的惡搞!真是侮辱人民群眾的智商。不可信說的是因果關係。我們知道現實中很少有因果關係,很多都是相關關係。因而,會出現多因,多果,以及不可推。多因說的是結果確定,但原因可能有其他,不是這個因造成的。多果是說因確定,而這個因可能不會引起這個果。推不出指的是,因果都定,但是中間證明的那條線不能連接結果。張強愛學習,因而他是個好學生。如果犯了多因的錯誤,那麼雖然張強是好學生,但是不是因為他愛學習,而是人家天賦好,聰明,不努力照樣比你牛。如果犯了多果的錯誤,那麼雖然張強愛學習,但他偷摸拐騙樣樣在行,是個壞學生。如果犯了推不出的錯誤,也就意味著,愛學習與好學生雖然在他身上都存在,但沒什麼聯繫。
以上論述的就是廣告分析法,你可以用來批判自己還有他人的思想,也可以用來確定思考的方向。看著上面挺多,其實背一背也沒多少東西。不急,再來下一個。
問題的解決。問題:他丑嗎?讀博士好嗎?到家所花費的時間是多少?學科問題尤其是文科類的問題,最好用概念分析了。什麼叫概念分析。就是明確,明確再明確,定義定義再定義。什麼是丑,丑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是好,好的標準,到家,從哪裡到哪裡。常用的思考語句:是什麼,不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首先,其次,再次;a且b,以及c或d。可以說是場景分析裡面的what。來我們看個圖知易行難啊!基本動作做完,更深層次的把握來了哦!
時空大法之一空間法,也叫系統法。它分為四個方面,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開放性。事物都是以系統的方式存在,它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繫。就拿教育來講,整個教育體系包括學生,老師,學校,家庭,社會,多個方面。出了一個問題,不單單是某一方的責任。這些元素,以及元素表現出來的作用還有之間的關係,是結構。而教育本身所起到的作用是它的整體性。層次性可以理解為各元素內部的情況,譬如,高分學生,中分學生,低分學生,其實就是個分類。再講開放性,教育體系要想進步,不僅內部需要改革,而且還要與外界相比。開放性有三比,比喻,對比,和類比。對比是反面比較,類比是正面比較,比喻是相似性比較,當然這樣的說法是不嚴格的,但卻能幫助你理解。舉個例子,我手裡拿著一部手機。從系統來分析,它整體上表現出來的一個作用是打電話。它由鏡頭,屏幕,按鍵,喇叭,晶元等組成,這是他的結構。鏡頭是玻璃的,喇叭是銅製的,按鍵是什麼什麼的等,這是它的層次。進而分析開放性,對比:蘋果與小米比,一個走高端,一個走平民。類比,華為與中興比,都在海外市場打出了一片天地。比喻:把手機比作順風耳,它重在理解。經過上面的一番動作,你可以從空間上把握某物了。
時空大法之二時間分析法,從動態上把握物。某物現在怎麼樣,未來怎麼樣,未來中有什麼必然的趨勢,還有什麼偶然的趨勢。它作為一個結果又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你看到的是本質還是現象。上面說的其實是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來個圖:
最後的最後,將你的思考過程歸納一下形成論證,在把握脈絡,把握重點的基礎上,快速作一篇文章,從而整個思考過程便結束了。關於寫作,看一下《金字塔原理》。
相關書籍推薦《馬哲》,《邏輯學導論》,《統計陷阱》,《學會提問》,《你的燈亮著嗎?》,《第五項修鍊》,《信息分析的核心》,《笨蛋,重要的是邏輯!》
戀愛中需求體察的一些思考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468891/answer/103531829編輯於 18:4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在另外一個問題中詳細的寫過一個答案,可以參考,下面就再複製一遍供有用的人參考。最近面試屢次被拒,怎樣提升自己邏輯表達能力?
在說之前,請先觀看一個視頻:浙江工商局長舌戰央視女主持 被稱最給力官員,感受一下說話的魅力,看完後再看看下面的理論是如何運用到實踐的。
這兩天剛好在上一個課程thinking on your feet(駐足思考),是關於「如何瞬間整理思維,清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的課程,我覺得挺受啟發的,你的情況也完全適用。現在現學現賣從方法論和實例總結一下,希望可以幫助到你我。
另外,個人以為這個課程的觀點和方法其實和諮詢領域的「金字塔原理」很像,可以互相應正參考。推薦閱讀:金字塔原理_百度百科
利用左右腦的協作做到「清晰、簡練、有力」的表達。
前提:
你首先要有一個觀點,也就是你想要傳遞給聽眾的內容。
原則:
無論是現場回答問題,會議中表達意見,推銷產品和服務,還是為自己和公司做宣傳,都要遵循下面三條原則——
- 分析——直達核心
- 分離——將思想區隔分明
- 推進——讓你的邏輯流暢
(這只是原則,聽起來有點不接地氣,下面具體的展開你就可以得道)
方法論:
1.任何觀點的表達,請分成三個部分
有沒有注意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對話或者發言很多都是分成三個部分來進行,比如「下面我說三點,第一、二、三……」。這樣說話的好處是:
- 有說服力: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一直到現在都是邏輯的經典
- 節奏性強:三段計劃能夠創造推動力,通過後面的方法論很容易讓聽眾從第一點、第二點推進到第三點
- 容易記憶:也不是說必須要歸納成三點,四點、五點也行,最好不要超過七點,大腦最多僅記憶7個思想,超過了就容易混亂、迷失方向,也不容易記住
2.任何觀點的表達,請用標準格式
標準格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司空見慣,也有可能我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只不過沒有注意到。什麼是標準格式?
- 介紹:陳述主題或標題,然後宣布三個主要部分
- 主體:
第一部分:關鍵詞分論點——&>詳細闡述
第二部分:關鍵詞分論點——&>詳細闡述
第三部分:關鍵詞分論點——&>詳細闡述
- 結論:重述上面的三個分論點,然後呼應主題
3.任何觀點的表達,請運用計劃
有條理的表達,尤其是即興發揮,一定是來自雙側大腦的同時思考。這種左右腦的配合,核心在於結構。
邏輯型的左腦搭起「骨架」,即思想的結構;想像型的右腦提供「血肉」,即創意而形象的細節。大家都知道左腦是邏輯思考的,右腦是直覺感受的。下面分別從左腦和右腦涉及的方法論進行闡述,相比較而言,左腦負責「框架」和「結構」,是我們首先要用到的。
下面的六種結構(下面稱為計劃)是基石,讓我們從基本的三種計劃開始介紹
- 時鐘計劃——以時間的順序安排話題
時鐘計劃應用場景:
(1)幾乎隨處有效:迅速發現一大堆事實中的意義
例子:
你的老闆:說說你們團隊的銷售業績吧?
回答:把已知的細節整理為三個部分:影響以往銷售的因素、當前的銷售目標、提高未來銷售的策略,從而構建答案
(2)讓聽眾平靜下來:當你提議改變時
例子:
你的老闆:你對XX事兒有何計劃?如何改變?
回答:按切實可行的時間次序列出計劃,領導會更容易接受:現在需要做什麼,三個月內要做什麼,年底前要做到什麼
(3)創建行動計劃:幫助聽眾遵循日程或程序
例子:
面試官:說說你的職業規劃?
回答:職業計劃應該包括:當前目標,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
例子:
面試官:請您介紹下自己吧?
回答:這時候就可以用時間順序來組織:比如大學時,第一份工作,第二份工作……
更多例子:
從早上、下午到晚上
從設計、開發到實施
從古代、中世紀到現代;30年代、60年代到90年代
從之前、之中到之後展開論述
- 環球計劃—通過地點推進
環球計劃應用場景:
(1)增加視覺衝擊力
比如,向客戶介紹我跨過公司:可以帶領客戶從紐約、香港、北京三地體驗不同場景,從而幫助他們懂得公司文化的複雜表現,並解釋影響不同地區運營的因素
(2)平息緊張情形
比如,在討論重組的影響時,可以讓聽眾看看在生產現場、公司總部和客戶所在地會發生什麼,將改變視覺化,建立起客觀上的距離感
(3)探討大型話題:將信息分解為三個實體部分,從而幫聽眾理解大型話題
比如,選取三處地方:銀行、機場和核電廠,詳細闡述政府取消管制所產品的影響
- 三角計劃——通過方面推進
這是我們日常生活闡述觀點時最常用的計劃,可以通過方面、層面或視角的方式來安排信息。比如從技術、管理和營銷三個方面研究某個新事物。
三角計劃應用場景:
(1)表現出客觀
比如通過討論技術、預算和銷售三個方面,評價開發新產品的好處或壞處
(2)顯示出慎思
比如討論企業家的激勵因素時,可以從雄心、獨立性、財務回報這三個方面探討
(3)陳列出觀點
比如討論教育問題,可以嘗試採用三個不同視角:教師、家長、學生
除了上述的三個基本計劃,還有三個主張性計劃
- 變焦鏡計劃——通過視野變化而產生強烈的視覺運動:從小到大或者相反,最適合處理棘手問題
變焦鏡計劃應用場景分為兩大類:
一、拉遠鏡頭
(1)擴大到更寬廣的視野
通過說明某個特性細節跟大局的關係,強調其意義。日常場景中所謂的「上綱上線」就是指的這個。
比如為強調航空公司向乘客提供優質服務的重要性,就可以這樣說:
具體的講,如果乘客在桌板上看到咖啡漬,就會以此來判定航空公司照料細節的能力。
從更廣的角度來看,乘客可能認定,機艙內勤質量的底下意味著機械維護方面存在問題。
從更廣的角度來看,這種印象可能讓航空公司功虧一簣。
類似的結構有:
具體地看,……
但是,……
總的來看,……
備註:上面的黑體字就是套路,請生搬硬套。
(2)處理敏感或保密信息
例子:
記者:作者一般從課本的銷售中能賺多少錢?
出版商:
具體地講,抱歉我不能透漏保密信息。作者和出版公司之間的協議就這樣規定了。
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作者的報酬是基於某種版權金體系。也就是說,書賣出去,他才能賺錢。
總的來說,作者和出版商都追求共同的目標:「推出學生需要,教師認可的教科書。」
(3)證明選擇或決定的合理性
給出一個具體答案,然後在更加寬泛的背景下說明其意義。
具體地說,……
更廣泛地說,……
總體來說,……
二、拉近鏡頭
(1)著眼於具體細節
例子:
老闆:公司的質量最近為什麼在下降,這是怎麼搞的?請給我一個說法
質量控制員工:
總體來說,沒錯,公司的質量控制最近有所下降。
但是,我們已經找到了問題的所在,並且提出了解決方案。
具體地說,我們增加了對裝運碼頭員工的培訓,以減少運輸錯誤。
(2)反駁一概而論的說法
跟(1)類似,把鏡頭拉近到具體的生動事例,以論證自己的觀點。
總的看來,……(如果有問題,先承認事實)
但是,……(闡明解決方案和帶來的好處)
具體來說,……(指出具體的好處是什麼)
(3)將寬泛的認識具體化
一般來說,……
但是,……
例如,……
- 鐘擺計劃——鐘擺計劃依據的是黑格爾的辯證推理:正、反、合。方法是先描述多元觀點,然後轉向中間立場,來達到雙贏的目的。
比如,如果要為我們目前的預算辯護:
一方面,預算消減10%就意味著我們要減少基本的服務並降低服務質量;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要求預算增加10%來支持新的創舉,但是今年的收入就會下降,業績也會受損;
由此,我們提議維持目前的經費水平,並且利用現有的資源增加收入,這才是明智的決定。
- 收益計劃——推介、推銷事物,旨在說服他人,依據的是事物怎樣讓聽眾收益,要針對具體客戶對收益進行闡述(從較突出的收益開始講,中間插入最不起眼的收益,發展到最令人興奮的收益達到高潮),打動客戶
比如你要給一個商務用戶推銷手機:
首先,這款手機外形穩重不失時尚,最適合你這種經常見客戶的成功人士;
其次,操作系統強大的定製化功能,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定製自己的系統;
最後,此款手機獨創的智能辦公軟體,不用攜帶筆記本,滿足您隨時隨地的商務辦公需求。
上面介紹了六種方法搭建左腦的框架,但如何充實這些框架呢?讓我們開啟右腦,運用如下的四個計劃來填充你的想法:
- 圖景計劃——特點是生動、想像
(1)類比:讓聽眾快速理解晦澀難懂的知識。比如:通過跟人眼的比較,來講解照相機的原理
例子:
記者:為什麼你還堅持用傳統鋼琴而不是現代普遍流行的電子合成器?
鋼琴家查爾斯:在我看來,鋼琴和電子合成器的區別就像是新鮮蔬菜和蔬菜罐頭的區別。也許對人們來說,兩者都不錯,但前者顯然比後者味道好。
(2)實例:避免困惑,給出清晰具體的實例
比如要闡述「蜜蜂是勤勞的動物」的觀點,可以舉例:蜂箱中的蜜蜂要總計風行55,000英里,才能為你製造出一磅蜂蜜。
- 正反計劃——類似鐘擺,只不過正反不化解兩極之間的矛盾
- 骨牌計劃——通過因果關係推進
(1)3個原因,1個結果
比如:生動感人的嗓音是下列因素變化的結果:
A:語速
B:語調
C:音量
(2)1個原因,3個結果
比如:印尼海嘯導致了下面三個結果:
A:人員傷亡
B:財產損毀
C:心裡絕望
(3)連鎖反應
比如:裁員引起工作負擔增加——&>導致員工壓力增大——&>從而引發離職率增加,士氣低落
- 5W計劃——經典的Who,What,Where,When,Why. 這是構建信息的經典法則,不一定非要遵循「三部分原則」
4.在問答時請先銜接
第3點說了很多闡述表達觀點或構建回答內容的方法論,但如果一個問題扔過來,在回答之前一定要先建立有效的銜接。那銜接有什麼作用呢?
- 表示尊重以贏得好感和尊重
- 回答「正確的」問題
- 贏得整理思路的時間
銜接如此重要,那我們要如何使用呢?下面介紹三種方式:
- 認可——個人、事實、感受
認可個人:稱讚並感謝提問者。比如「這是個好問題」之類的貌似聽得很多吧,但不能用得太多。可以用類似的代替。比如:「我認為許多其他人或許也有同樣的想法/疑問……」,「我明白您為何對此關注」,「您提出這一點非常好」
認可事實:「您說的很有道理,因為您提到……」,「沒錯,正如您所提到的那樣,價格近期發生了變動,而我正想探討這個……」
認可感受:「我可以感覺到您的輕鬆/快樂/悲傷……」
- 詢問——意義、事例、事實
當問題比較含糊、雜亂時,或者提問者都不知道問題自己想要知道什麼時,可以詢問提問者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或者跟對方確認問題,千萬不要按照自己主觀的理解來回答。
例子:
一個小孩兒問媽媽,「我從哪裡來?」 媽媽想了半天這個難解的問題,垃圾桶?撿來的?不合適,然後從生物自然科學的給孩子解釋了一大通,小孩眨眨眼一副茫然的表情。最後問了孩子原因,才知道,」我一個同學說是從河北來的,我才想知道自己是哪裡來的「。
套話有:」你是什麼意思?「」你的問題是XXX,我理解的對嗎?「
例子2:
記者:大爺,那對於今年新政反腐要動真格的,您又怎麼看?
大爺:你的意思是,往年反腐都是鬧著玩的?
- 調整——關鍵詞、改變層次、言歸正傳
這三種方式,調整的使用是最有難度的,也很有技巧的。
例子:
面試官:你覺得自己可以勝任這個售前的工作嗎?
面試者:我認為,售前的工作需要如下的三個能力:溝通、技術、團隊合作,然後依次展開每一項……恰好,這幾種能力我都具備,由此我有信心可以勝任這個工作。(直接回答是或者不是都不大合適,可以考慮先上升到更廣泛的層次——如這個工作應該具有的素質和能力,然後利用上面的方法論來闡明你具備每一種能力,最後結論)
例子2:
記者:您認為鞏俐和章子怡哪一個更優秀?
張藝謀:鞏俐已是國際明星了,章子怡拍了幾部片子就這樣優秀,有很好的潛質可以挖掘。(顯然你答哪一個優秀都可能得罪另外一個人,調整成如此說法,其實答案很明顯而且很客觀)
綜上所述,使用上述的六種計劃構建框架,四種計劃充實你的思想,利用好銜接,有效的使左右腦互相配合起來,從而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你看,我這篇回答就是用標準格式寫的吧。回頭有空再補充一些經典的例子來說明。基本上這個屬於兩個事情,表達和邏輯,可是反過來看,表達是邏輯的輸出,邏輯是內,表達是出。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可是邏輯能力高不一樣表達能力強,表達能力能不一定邏輯強,有正關係,可也不是必然。
- 先講邏輯
理論化學習,了解規則
分析性思考也叫批判性思考的相關書籍閱讀,了解邏輯的的必要知識,包括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
形式邏輯主要的是從充分必要,假設支持削弱等等,有興趣的看看MBA綜合考試的邏輯考題或者公務員考題
而非形式邏輯才是生活接觸的比較多了,低的層面有很多入門書,不過建議先看看芒格的思考書,跨學科的思考方法,才是王道。
- 知識到能力是條鴻溝,運用已經學到的知識.
- 可以抽時間來進行思考和判斷,比如看新聞,思考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腦中思考完了之後,將自己覺得有意思的拿出來分享.
- 簡單來說,先大量輸入理論,知識,最後去實踐,變成能力;
運用項目型思維,整體思考
- 在完成了上述兩點之後,可以以項目的方式進行整體思考.
- 選擇一個項目,進行全面的模擬,然後設計;
- .在運行之後,會發現有很多沒有想到的細節.如此反覆,邏輯思維的提升是必然的.
- 再講表達
就寫一點,學學新東方老師的逐字稿.當能表達主題越來越多的時候,自然能脫塵出新.然後看看大牛怎麼說這件事的Writing and Speaking
以前我說話也沒有什麼邏輯性,而且卡頓非常嚴重,後來請教了很多人。無非就兩點:1、肚子沒有料;2、沒有很好的表達技術
肚子沒料:
1、大量的閱讀和學習,並要總結
2、多做事,多做人,多何人交流,並要總結
表達技術的訓練,笨一點的方式,你按照我的方式去練個10遍以上,慢慢就會見效:
1、寫出來,通讀幾遍,讀出來有問題或者老感覺哪裡不順暢,那肯定是邏輯和組織結構上的事情
2、在寫出來的基礎上,再精簡,並且用比較精確的詞來表達你的意思
3、試著在腦海里和對方表達出來,這時候你可以帶入肢體等語言輔助你的表達
4、最後,一切都準備好的話,那就大膽的說出來把!
你的問題實際是兩個問題。問題一,如何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問題二,如何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下面分別回答你這兩個問題:
問題一、如何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首先面對任何問題,你第一個要做的事情就是明確概念。也就是你這個問題中需要討論的概念是什麼?
如果不明確概念,就會出現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理解去對待這個問題,自然結論無法統一。那麼如何明確主要概念呢?方法不外乎查字典。因為我們從小學開始認識的詞都是從字典中學會的。但是編寫新華字典的人是語言學家而不是邏輯學家。因此我們查字典的時候會發現很多解詞本身就有模糊概念和循環論證的問題。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我的方法就是可以借鑒英文字典中的解釋。或者通過網路搜索到大眾共同認可的一種理解作為一個定義。
在討論任何問題之前,必須要把主要討論的概念,用定義統一起來。然後再開始論證和思考。
概念的定義明確了進入第二步,就是針對你要思考的主要概念進行提問。比如我們要討論的問題就是:年底是不是要換工作?那麼這個問題的主要概念包括兩個,年底和換工作。年底是一個時間點的概念,很明確。換工作是一個行為概念,也很明確。所以當這兩個主要概念明確以後。我們要真對這兩個概念提問。比如我們可以問自己。為什麼要提出年底這個時間點?年底和換工作之間有什麼關係嗎?為什麼要換工作?年底換工作很容易嗎?
問題提出來以後,就要進入第三步,真對上面的問題回答並論證。要回答為什麼要提出年底這個時間點。然後論證年底會發生什麼事情。提出證據來證明這個事情發生了,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要換工作,如果這個事情不是發生在年底,是否你也想要換工作?因此換工作到底是因為是年底,還是有其他原因?分析自己想要換工作的真正目的,才能論證年底是不是應該換工作這個決定的正確與否。
第四步就是需要用其他人在年底換工作的結果來檢驗自己的判斷和分析是否正確。
最後一步就是用實際行動來驗證自己的分析判斷是否可以達到目標了。也就是驗證你上面邏輯推理的準確性。
這個過程只要你按照去做,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會提高。但是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反覆練習的過程,所以需要時間。一年,兩年的練習。因為這是思維的基本功。如同武術,沒有長期的基本功訓練,不會成為武林高手的。
問題二、如何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這個的表達能力其實很複雜,包括了你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對自己要說的東西的理解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
提高表達能力的關鍵就是,你對自己要表達的目的要非常明確。你必須要清楚自己說這些話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因此在表達的時候,盡量使用最簡單的辭彙,對簡介的語句,這樣容易讓對方理解。
很多人表達能力差的原因,就是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說什麼。根本不思考,張嘴就開始說。因此失去了邏輯,讓聽的人無法撲捉到你想要表達的各種辭彙的連帶關係。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去猜,往往出現你想要說的和別人聽到的完全是兩回事。
因此說話前最後思考一下。避免脫口而出的習慣。許多人的思維都是破碎的,只是他們不知道。他們不知道的原因是,他們從來沒有對自己做過測試......
1. 能滔滔不絕表達的人,是專家。
許多人都沒有想過,自己的思維是破碎的。他們更不會知道,思維破碎的嚴重性。
我們大多數的時候感覺不到思維的破碎甚至混亂,原因是我們都體驗到一個連貫的「我」的存在。比如,晚上睡去,早上醒來,當恢復清醒的時候,我們跟此前的思維和情緒狀態都鏈接起來。換句話說,我們還是感覺到了之前的那個我。這種連貫的「自我」感,掩蓋了思維的破碎性。只有在很少的時候,我們才能感覺到自己胡思亂想。比如,在運動會的起跑線上,需要凝神貫注的時候;或者重大衝擊下,想要讓自己的心情平復的時候。等等。
如果將來有一架機器設備,能夠把人的思維過程、大腦中的所有想像都以圖像、文字元號的形式記錄到電腦里。然後再把這些形象連貫的放映出來。如果看到自己的「思維電影」,絕大多數人都會驚訝於自己的思維是多麼的混亂。
我相信,將來肯定有這樣的機器會被發明出來。
在這樣的機器出現之前,只需要嘗試做這樣兩件事兒就能夠測試出思維的破碎程度:
1.在任何時候,一小時之內寫下1000字的完整文章。
2.在任何時候,連續性就一個主題說上半個小時。
當然是在頭腦清醒,沒有發燒、發傻等特殊狀況下。你如果發現了自己思維的破碎性,那麼你就知道牛人為什麼牛了。
世界上的牛人有許多種類型。這些人表現出來的最大特點有兩個,要麼能說,要麼能寫。比如,丘吉爾、喬布斯、巴菲特、芒格、孫正義、馬雲等等,這些人能說,無論是演講,還是日常談話。還有許多人能寫,例子數不勝數。還有既能說又能寫的,比如丘吉爾、蒙台梭利、阿西莫夫、富勒,等等。所謂的能說不是指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因為生活中,話嘮很多,絮絮叨叨、說個不停的人並不罕見,但是他們說話不顧內容、不顧邏輯,僅僅是為了表達而表達,缺乏內容。
那麼,能說和能寫,究竟說明什麼呢?能說和能寫,是表象,背後的本質,是思維的連貫性。甚至比思維的連貫性還要重要,那就是思維的整體性。一個能說和能寫的人,跟想了半天不知道能寫什麼,或者半天寫不出字、說不出話的人相比,他們的思維結構是不同的。他們常常有立體的思維框架,而且是活的。他們能從一個主題上進行豐富的聯想,推理。他們能把自己的思維過程和人生經驗、經歷連成一體。
能夠圍繞一個主題或是一件事兒滔滔不絕的說話的人,一定是專家。至少是思維技能的專家。
2. 我是如何體驗到思維破碎性的。
今天偶爾翻看十年前的日誌。那時候,學習、生活的節奏並不快,有充足的時間寫日記。但是,每段日記的篇幅都不大。絕大多數是零零散散的段落和句子,偶爾才有段落連接成篇的。跟現在相比,我在那個時候的狀態可以用一個詞兒來形容:破碎化。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這些日記是:有想法,但卻是破碎的。舉幾個日記片段的例子,然後我用現在的眼光來評論。
關於成敗。成功即是達成了設定的目標。無目標則無所謂成敗。沒有成功的人,只有成功的達成了目標的人。除了沒有目標的人以外,有一種人做事已經超越了成敗。例如愛因斯坦試圖建立統一場論,但沒有成功。
前面兩句話我現在仍然認同。但是,這兩個判斷是怎麼得出來的,當時並沒有寫。可以稱之為是感悟。但是感悟也是有背景的。在什麼情境下,想到了這樣的判斷。比如說,當時渾渾噩噩,急切的想要活的燦爛。還是看到哪一本書,哪一本電影,忽然意識到了目標的重要性。可惜,現在我無法追蹤那時的思維過程。
關於後面的兩句話。我當時要表達的意思是這樣的。沒有目標的人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第二類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目標,但是他們所做的事情超越了成敗。關於第二類人,愛因斯坦的例子並不恰當。愛因斯坦確實在晚年一直嘗試構建統一場論,也確實沒有成功。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沒有目標。統一場論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夠建立起來。可以推測,當時愛因斯坦很難為創建出統一場論設定明確的時間目標。但是,這可能是他的大方向,而在工作的過程中他是不斷的有小目標的。包括對與之相關的問題上發表評論,或者發表階段性的論文。等等。我那時是為了表達思維的完整性,而考慮到要把超越成敗的情況也考慮進去。但這樣考慮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該設定目標的情形下,沒有有效的設定目標。這是人的許多精力浪費,或者半途而廢的重要原因。
如果你沒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計劃,那麼別人總會搞亂你的生活和工作。責任不在別人,而在自己。
這兩句話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對的。自己生活、工作的目標和計劃,是自己人生樂曲的主旋律。即便設定規劃的不理想,但那至少是曲子。如果整天沒頭緒的瞎忙,那麼連曲子都不會有。只是當時的所思所想,依然沒有留下背景和思維過程。
了解人生。首先要了解人生,從生到死的全過程,了解人世間形形色色的人。其次,恢復內心之寧靜,從社會、自然和宇宙的層次反思與體會。再次,才能看到人生的幸福和意義。最後,達到覺醒狀態。
這段話里沒有寫背景。在什麼情況下,想要了解人生?這件事重要嗎?為什麼重要?做這件事與不做這件事有什麼差別?或者可能的差別?今天看來,上面這段話依然非常高明。尤其是那句話,「了解人世間形形色色的人」。在遇到許多人,看過許多人物傳記,看了許多影視作品之後,我對這一點有了更深的感觸。如果把人生比喻成爬山。那麼通過了解形形色色的人,可以看到捷徑,可以看到人跡罕至風光無限的少有人走過的路,也可以看到哪些路崎嶇不平、坑坑窪窪,甚至哪些道路通向懸崖。
我在那個時候,意識到了「了解形形色色的人」這件事的重要性,但卻遠遠低估了它的重要性。如果重新回到過去,我會給自己制定這樣一個計劃:一年讀完100個人的人物傳記。每個月認識一個陌生人。如果讓我來設計、編輯語文課本。那麼課本上90%的內容都將是各種各樣的人物傳記,並且這些人物傳記都要儘可能的真實。
這段日誌的最後一句話,「最後,達到覺醒狀態」。真不知道那時候是怎麼想的。我現在的認知是,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沉睡著。套用心理學家詹姆斯的話,「與我們能做到的相比,我們只是半睡半醒而已。」用我現在話來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來一場「核聚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沉睡著巨大的能量,只不過許多人都還沒有找到讓能量釋放的方式。如果沒有找到,那就必須尋找。不然,人生就是一種浪費。當然,最好釋放出來的是正能量。
3. 拯救思維。
「關於網路生命體」,前一段時間,我發了幾篇文章。有ID,不斷發布作品,就是一個網路生命體。無論作品的形式是圖文、是視頻、是音頻、還是繪畫,等等。因為,所有的作品都意味著思維的完整性。
所以,構建網路生命體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拯救思維。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來。在大學的時候,我曾經有一個賬號,昵稱是「unfinished」,意思是「未完成」。我當時已經意識到了,我的思考經常處於「未完成」狀態。這個狀態,我當時把它當做是一個中性現象,就是既不好也不壞。因為,我那時認為,未完成表示思維在延續。實際上這是一種認知誤區。無論是做什麼,除非遇到極特殊的情況,都要完成它。即便它不完美,也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讓它處於完成狀態。因為這意味著思維的完整性。
我還在日誌里找到了一段很猛的雞湯,我特喜歡的作家愛默生寫的,與你分享。如下:
「接受錫德尼的格言吧,『看著你的心,然後開始寫作。』誰為自己寫作,誰就是在為永恆的大眾寫作。」——愛默生
模仿愛默生的句子,送給你我,也送給你一句話:
誰為自己寫作,誰就是在為拯救思維而寫作。
==核聚相關文章===
- 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核聚專欄文章
-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是一種什麼體驗?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 知乎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碎片閱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怎麼樣才能讓學習體系化,效果更好?-核聚的回答-知乎
- 對獲取知識的方法論的疑惑?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無法理解高等數學怎麼辦?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為什麼還是會不努力?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總是追求完美然後一事無成怎麼辦?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知乎專欄: 核聚
微信訂閱號: 核聚
發個知乎處女貼。作為一個深度報道記者,我想說,你的問題就是拿這個飯碗最重要的能力。
學生言不成句,文不成章,我覺得這是長期應試教育的惡果。作文假大空,缺少觀察描述生活的訓練。作文自然面目可憎。我們不少新手也面臨此問題。那怎麼辦,補回去。最簡單辦法,看媒體上優秀的深度報道。優秀的深度記者會通過好的文本,嚴密的邏輯表達觀點,深度報道不是評論,不能直接跳出來說觀點,而是在字裡行間表達觀點,憑籍即為邏輯能力;最享受的辦法,看經典的文學名著。一些推理小說也不錯。讀多了自然出口成章;最日常的辦法,經常思考,在內心演講。我經常會想到一個議題,然後就想像面前有一群學生,我該怎麼闡述,讓他們輕鬆的聽進去。當然,歸根結底,要有思想,才有可能表達。辦法是建立自己分析事物的邏輯體系,邏輯體系就要有原點,有原點那就先要確定自己的立場。即你現在何處,你是誰,你信奉什麼?你是相信市場,還是計劃?信奉自由主義,還是集體主義?你認可激進,還是保守?你是犬儒,還是理想。這些看起來虛無,但其實是你分析問題,闡述觀點必須的背後支撐。如果說邏輯是蓋房子的技術,那上述就是蓋房的磚。認清這些,自然有助邏輯思維能力提高。
樓上的各位說的都不錯,內容翔實,分別收藏了
我自己也做了研究,也有了成型的結果,抽象出了幾條原則
1:更容易地透過表面,看清複雜事物(尤其是摻雜了大量繁複且真真假假的信息)的本質和脈絡,從而能夠更合理地調配資源,儘可能把每一刀都切到蛇的七寸上,以儘可能低的成本解決問題
2:更進一步么,就是能夠使你更容易地說服他人(尤其是涉及到錢,做過乙方的同學們你們都懂我在說什麼的嗯....)
如何提高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一件事,根據我的生活經驗,一個邏輯思維清晰的人(簡而言之,就是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的人),只要稍加些寫作技巧的訓練,表達能力一般都不會差,因此,我的這篇回答,將會把重點放在「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上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的就是一個概念
當我們在說某人or某文章有邏輯or沒有邏輯的時候,我們究竟是在說什麼
簡而言之,是哪一個(或者哪一些)要素決定了一篇文章有沒有「邏輯」?
為了探究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明白,「邏輯」是個什麼東西
我總結出來的定義是:邏輯,就是「因果」
結構化思維中有一些不同的關係,例如並列,例如從屬等等,而在「邏輯思維」里,只存在一種關係
原因,結果:因為XXX,所以XXX or 所以我認為XXX。出現了XX現象,(中間經過了一段推理過程),我認為原因應該是XXX。邏輯思維這把武器適用的戰場,大致就在這兩類問題之內。
漏洞越多,邏輯越是嚴謹
這話看似聳人聽聞,但是,確實是我研究了案例+親身實踐後得出的,最有概括性的結論了
如果換成科研界的說法,那就是「可證偽」,判斷標準就是,可證偽的程度越高,越是嚴謹
所謂的可證偽,它的意思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通過推理,實驗,等等手段得出結論,但是我們需要假設一個前提,即如果出現了某現象,那麼就證明我們的結論是錯的,這是區別於科學與非科學的重要標準
舉個例子,我今天通過長期觀察,得出了一個結論:天鵝都是白色的
如何才能讓這個結論變的可證偽呢?我只需要假設一個前提,如果出現了黑色的天鵝,就證明我的結論是不對的。這就叫做「可證偽」
接下來我再說說實操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經典案例
許多乙方,尤其是consultant,為什麼總是會被人說是大忽悠呢(要麼就是被人指責為紙上談兵,不懂企業內情就瞎扯犢子)?
這是有原因的,而原因,大多都是因為他們的論證過程不可證偽
我們的產品具有XXX優點,or比起原有的(或者競爭對手的)具有XX優勢,所以你們要買,這種就是典型的強盜邏輯。女神,我很會修電腦,比那些高富帥都要更快更好,所以你做我女朋友吧
仔細看看,其實這兩者的邏輯,沒啥區別
一條夠嚴謹的邏輯鏈條是這樣走的
第一步:通過數據,實驗,展示,證明我們的產品具有XX優點or優勢
第二步:證明企業存在對這些要素的需求(這一點太重要了)
第三步:證明我們產品的優勢契合了需要,或者比起競爭對手,能夠更低成本or更好的契合需要
第四步:得出結論,你們應該買我的產品
在這個過程里,可證偽的點(我稱之為」漏洞』)就很多
如果我們的產品不具有XX優勢,如果企業其實沒有XX需求,如果我們的產品不能更好的滿足需求
那麼,即可證明,企業是不應該購買我們的產品的
我的好兄弟 @紐約老李曾經提過一個案例,他在某一年成了全行業的topsale之一,我記得成就他的是個一千六百台電腦的單子,在其中,他提到了這樣一個細節:
我幫助甲方引進了融資,使得他們能夠順利購進我們的產品,到最後競爭對手比我們每台便宜了五百塊錢,還是沒有拿下單子,放到這個地方,就是個很好的演示:
有些乙方們的邏輯是這樣的:我的電腦又好又便宜,所以你應該買我的,這就錯了,因為他們沒有走第二步。
企業的需求不止是又好又便宜,或者說,對又好又便宜的需求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旺盛
甚至,有時候,甲方的需求會是採購方的「足夠的回扣」,或者種種其他奇怪的需求
再引用 @劉念的一個回答吧,希望大家看看什麼叫做「邏輯」
「人渣」是怎麼找到女朋友的?或者說為什麼女孩子會喜歡上「人渣」?
上面是商業案例,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個人文類的吧
我隨手從我的TL上截取了一個 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歸嗎?
為了證明「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歸」這個結論為真,我們至少要走這麼幾步
第一步:拿出數據,證明「香港的電影市場」 確實是 「沒落」 了
第二步:通過歷史數據,其他地區電影市場的案例分析,歸納出數個要素,即「只有當滿足了幾個條件,某地區的電影市場才會繁榮,否則就會沒落『
第三步:證明這幾個條件的缺失是由於香港回歸而產生的
第四步:得出結論,香港電影的沒落是由於香港回歸導致的
這個邏輯鏈條里,也存在大量的「漏洞」
如果香港的電影市場沒有明顯的「沒落」(有可能只是市場的周期性震蕩)
如果這幾個要素的歸納出現了問題
如果這幾個要素的缺失不是由於香港回歸導致的
那麼,「香港電影的沒落是由於回歸造成的」這個結論就不能被認為是正確的,當我們在說一個人沒有邏輯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在說他的結論不可證偽。
比如那些最愛搞一句話總結的雞湯學家和菜鳥們
他們總是喜歡用一副看似高深莫測實則腦殘至極的模樣談論一些他們根本不明白的玩意兒
例如 只要XXX就會成功 愛拼才會贏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XXXX(fuck,我發誓我恨死「真正的』這個前置詞了) 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會XXXX
這些一句話答案之所以被人詬病,究其原因,也就是他們的「不可證偽」
他們不會告訴你,如果出現了某個狀況,那麼就證明字其實和人品沒啥關係,膽子大和成功率其實也沒有那麼大關聯(至少不是在所有領域內都適用),有智慧的人也是會XXX的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長輩親戚說的越外向話多的人越聰明?
※如何評價熊逸的新書《王陽明:一切心法》?
※怎麼樣能做到走一步看幾步?
※如果被當成病人抓進精神病醫院,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呢?
※「他讓你去跳樓你也去嗎?」這句話有邏輯錯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