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聽音樂,為什麼聽柴可夫斯基就顯得比聽楊臣剛有品位?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哲學家J.S.密爾(請百度)指出更高級的快樂需要經過培養、欣賞和教育,一旦被培養和教育,人們將會了解到高級與低級快樂的不同,還會選擇更高級的,而非低級的。

不否認,聽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和楊臣剛的歌曲會給不同的人帶來級別不同的快樂。但是顯然,聆聽前者的作品需要更高層面的教育才能理解,因為它運用到了人類更高級的能力。


不不不,聽不懂柴可夫斯基還硬要聽的人,真的不見得比楊成剛的聽眾更有品位。
———————————————————————————————————————————
正經地答這個問題就是,老柴無論技術手段還是審美進化都比楊臣剛厲害。
然而這和聽眾有什麼關係呢?


流行音樂的結構和和弦大都很簡單,或是用一些節拍和鼓點刺激人的聽覺,
但是無論文化水平的高低,都容易接受流行音樂中傳達出來的情感,所以容易被大眾接受,
古典音樂則都有很嚴謹的結構和作曲手法,是沉澱下來的藝術。


很多答案都著眼於聽者的欣賞水平。

一首作品好與不好,並非由聽眾決定。

如果一首音樂寫得好,那說明它的內部結構經得起推敲,樂音的銜接、節奏的安排、調式的新穎等等等等,自有一套形式邏輯。

另一個要考慮的是對比的維度。把它放在歷史的上下文,與周圍人比,與前後高手比。

更勝一籌,就是好。

柴可夫斯基在高手如雲的浪漫主義時期穩坐」Famous「高位,

而楊臣剛能PK掉誰?龐龍嗎?


——————————————————————————————————

恩,寫完以後覺得這樣比也不對。

流行歌曲和古典音樂本來就不可比。


很多音樂還輪不到用品味,就算一口味。


審美無對錯,但,品味有高低!!!


真正的音樂是人最本質意志的體現,它可以激發出你最原始的歡樂最原始的感情,它可以給你一個完整的世界,而楊臣剛的音樂以及所代表的一系列流行歌曲都是對世界片面的描寫,比如愛情呀友情呀,但是古典音樂卻是對整個世界的整體描寫,可以激發出人最大的歡愉。


我想題主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聽古典比聽現代感覺更有品位。
曲高和寡,現在往往反過來了,正是可能聽的人太少,才顯得這樣東西更有品位。
另說古典音樂給我的感覺是確實需要理解,是需要花時間去欣賞的。現在人最缺的就是時間。
最後還想說一句,我一直覺得有沒有品味不在於你聽了或看了什麼,在於你理解了什麼,又因此創造了什麼。。。
因此我就來答題啦!
以上


很簡單,要是一千年後的中學生,還在唱《老鼠愛大米》,那剛剛也名垂千古了


且不說從客觀的角度上來講,音樂質量不具可比性。但從聽的角度上說,人人都知道楊臣剛在唱什麼,但不是人人都能理解柴可夫斯基。你說能看懂德國哲學名著的人是不是比能看懂「?知音」的鳳姐有品位呢?一個道理。


同樣是穿衣服,為什麼穿普拉達就顯得比聽凡客誠品有品位?
樓主,不帶你這樣搞笑的。


音樂是肯定有高低之分的。

聲波通過空氣傳入人耳,有的稱為噪音,有的卻是音樂,說音樂無高低、品味之分的人,請問他是怎樣區分噪音和音樂的?

這裡邊,聲波的震動和組成肯定有區別,從最難聽的噪音、有規律的震動和組合,逐漸變得不那麼難聽,甚至開始悅耳、讓你隨之搖擺起舞、接著跟著哼唱、或悲哀或快樂,再下來這些音樂已經開始和你探討各種終極問題了……

(當我們聆聽布魯克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不是簡單的震動喚起的條件反射,它描述的不是一般的宏偉景觀,它是構築通天的心靈巨塔。)

品味肯定是與經歷分不開的,一個嬰兒能讀康德嗎?他首先要去研究湯姆和傑利,(在這裡拐到哲學探討上,知乎上有個精妙答案哲學是什麼?)等他明白了湯姆和傑利後他才會上小學,交朋友,再去談戀愛,老鼠愛大米,再去討論別的更複雜的存在相關的問題。一個大人如果天天唱兒歌,這個極端案例如果不是說他智商有困難,就是他品味低。也就是說一個人,他聽的東西只會不斷地從這個波段變成另外一個波段。如果你一直在一個波段里生活,沒有比較,你怎麼有對音樂品味和高低的理解?

(這段可以沒有)如果你分不出柴可夫斯基和肛肛的區別,那很顯然你就是後者這個波段的,總有一天你跑到另一個波段,比如說吧,陳綺貞,你肯定會覺得肛肛醬不行,你肯定回不去。有一天你離不開柴可夫斯基的時候,你也無所謂當年愛陳老師多深了。(這個因人而異,不要戰鬥啊)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作為一個普通的探討標準,也說明了人類追求有高低之分,解決最基礎需求的——屎尿屁功能——就是品位低,解決社交功能這些吃飽飯後才能做的就是高,那還有更高、最高的追求,相應的追求反應到音樂上來,就是音樂品味。

如果這些都沒什麼差別的話,那品味這個詞語是用來幹嘛的??


不啊,我一向是共賞。
鋼琴曲與鳳凰傳奇齊飛,古琴共愛情買賣一色。
雅有雅的品鑒,俗有俗的暢快。
就算天天吃法國大餐,你就不想去嘗嘗街邊燒烤?
聽音樂么,自己開心就好,何必在意別人的看法呢。


楊臣剛歌曲或者說現在很多的流行樂,我想不出十年基本就會被人遺忘得一乾二淨(事實也是如此),因為作品本身並沒有太多值得品味的東西。即使有也只是如同快餐帶給人短暫的飽腹感和少量的營養一樣,讓人暫時性的記住。而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並沒有被人遺忘,或許時間不能證明一切,但只有經得起一代又一代人推敲批判的作品才會被長時間地流傳,就像一道營養豐富食材上乘的菜,你無法具體說出它較快餐的好究竟在哪,可是精心烹制的菜肴與為了飽腹而誕生的快餐從源頭就不一樣。


胡說、用網文界的邏輯,楊臣剛是交響樂最後的陣地!


品味到底是什麼.....
古典欣賞是很累的,如果一個普通人每天都聽古典,不是他把這個當白噪音,就是閑著沒事幹。
我只能說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技術上複雜的多,情感上...可能豐富深刻的多。主觀點說柴可夫斯基是更好的音樂。
但不代表柴可夫斯基的聽眾有啥品味上的優越感,即使是音樂鑒賞能力極強的聽眾。
兩種音樂都能帶來快感,人在不同情況需要不同的快感。


一曲柴可夫斯基的好或不好,他表達的是什麼,等等,不是可以簡單聽出來的(你的音樂欣賞水平很高除外),而楊臣剛這種則根本無需什麼鑒賞能力就知道他唱的是什麼,表達的是什麼。 一個像一面湖水,另一個則像一杯開水。


幾年前暑假在牛排店打工,每天早上開班之前員工們會放如果我是dj你會愛我嗎之類的歌,跟著節奏充滿活力的開始工作,每一天如此,對他們來說聽喜歡的音樂來開始一天已經成了一種儀式,開店之後馬上乖乖的切回已經編排好的jazz和blues,迎接客人。

我從不覺得他們品味什麼,審美什麼,我自己聽hans或者竇唯也和他們一個死相罷了,音樂沒有錯,喜歡聽的人也沒有錯。為什麼一定要較個高低呢?


肯定可以共賞,但普遍聽慣流行的人 沒有耐心聽完交響樂。比如很多人比較喜歡微博,但沒有耐心讀一本長篇。


這是老柴在知乎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推薦閱讀:

製作木吉他的用料有哪些講究?
如何評價說唱歌手buzzy?
有哪些經典的假唱現場?
面單吉他和全單吉他聲音區別有多大?

TAG:音樂 | 品位 | 柴可夫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