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北京出現的「故宮跑」這種現象?



這個問題首先透視了一個文化現象,無論引起此現象的主因是什麼!不可否認的是人民群眾對優秀文化藝術作品的喜愛。

比如2015年9月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中的《清明上河圖》而「跑步進故宮」的現象。比如時隔兩年後的2017年9月15日舉辦的故宮年度大展《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再次呈現參觀者跑步入宮的畫面。

究其原因,一是愛好者眾,試想我國十幾億人口喜愛文化藝術作品的不計其數,更何況是這種流傳了近千年的珍貴文化遺產~瑰寶級的《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平時難得一見真容。參觀人蜂蛹而入跑步入宮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是,現在的廣告宣傳造勢非常到位,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廣告推送遍及各種媒體幾乎無孔不入,很多愛好者甚至從全國各地飛機,動車趕赴北京一睹為快!

三是現在流行追熱點,各種媒體也紛紛製造熱點,炒作熱點,人人都想追熱點蹭WiFi,以至於對傳統文化藝術作品並不精通並非十分喜愛的也可能跟著湊熱鬧。這種情況也無可厚非,對於公開的大展,誰也不能說你的欣賞水平低,沒資格近來看畫展吧?

其實,我們不能只看問題的表面,真正的原因不在於是否參觀人數太多,也不在於是不是都真正懂得欣賞這些傳世瑰寶。而在於這樣的展覽次數太少,滿足不了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需求。

說到這裡講一下70-80年代的故宮,那時候故宮門票只有5分錢,除了珍寶館需要另購票(票價為0.20元),5分錢就可以游遍整個故宮(未開放區域除外),那時候也沒見像現在似的人頭攢動,當然這也是和當時的人口基數,交通不夠便利,旅遊消費水平不高有很大關係。

也許有專家會出來說,那麼珍貴的傳世之寶不可能經常拿出來示人,這樣對文物的保護不利,這也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在這裡有個建議,可以組織優秀的專家一比一仿製這些文物,專門用來做展出,要知道優質的複製品同樣是藝術瑰寶,既可以滿足愛好者的心愿,使參觀者得到藝術的享受和熏陶,又可以有效的保護藝術真跡,何樂不為呢!

至於說,故宮跑就純粹是走馬觀花湊熱鬧的偏見,本人並不認同,故宮跑只是現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質,有了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相信絕大多數愛好者都懂得慢慢享受,細細品味的!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拙見,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我是微言戲語,我為自己帶鹽!原創文章,喜歡的請支持關注!


「起大早,排長隊,大門一開沖前位。」這樣的景象,最近發生在故宮。9月15日,故宮年度大展《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拉開帷幕,諸多傳世名作亮相,而堪比《清明上河圖》的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更是備受關注。幾天來,「衝刺」看名畫的「故宮跑」,再次成為熱詞。

  上一次的「故宮跑」,是在兩年前的「石渠寶笈特展」,彼時的《清明上河圖》,同樣引來觀者如雲。從海昏侯墓文物展到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展,近年來火爆的展覽不斷出現,都是遊人摩肩接踵、展區日日爆滿的場景。這樣的情況或能說明,對傳統的興趣、對文化的熱愛,對精神生活的關注和重視,正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從這個角度看,「故宮跑」可謂當前國人文化訴求的自然流露。

  數據顯示,我國博物館總數超過4000家,僅2016年一年接待觀眾數量就達8.5億人次,增長8.9%。與此同時,公眾的欣賞水平、文化需求都在水漲船高,「供給側」的發力同樣需要跟上。以故宮為例,這些年為應和群眾的傳統文化激情想了很多招,「萌萌噠」的文化創意產品,火爆一時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與時俱進的《韓熙載夜宴圖》APP,直至定格成「故宮跑」的大型專題展覽……相比於門可羅雀的博物館,故宮的人潮洶湧,確乎是一副更讓人欣喜的文化圖景。

  不過,空前的觀展熱情,伴隨的是前所未有的接待壓力。「石渠寶笈特展」時,已有不少人吐槽;再次如此,難免讓人嘀咕:公眾都在跑了,管理和服務還停在原處嗎?人們固然知道,那些有著「超級價值」的展覽和演出,永遠是稀缺資源,盧浮宮的「蒙達麗莎」前面也總是人潮湧動,這種供需不平衡是長期的。再者,故宮這樣的古建作為展覽場館有著先天不足,但還是可以把預案準備得更充分細緻些,應對措施更人性化些。面對「故宮跑」,一位老故宮人慨嘆,「人民群眾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斷衝破我們的預期」。這種「不斷衝破」,也讓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總結經驗、創新方法,讓遊客與文化的親密接觸,一如故宮掌門人所言,「有尊嚴地享受遊覽的過程」?

  有人分析,「石渠寶笈特展」時,《清明上河圖》「神作」的光芒,讓很多同樣有價值的作品,未能更好地走進公眾的視野。此次展覽中的《千里江山圖》,同樣如此。如果能在推廣「明星展品」同時,也加強其他展品的宣傳,形成「對讀」「互文」關係,是不是能更好地體現展覽的目的,不至於只是匆匆忙忙地在一幅畫中管中窺豹?

  詳細分析的話,觀眾的層次、訴求也有不同,有專家學者,有發燒票友,也有普通觀眾。如果能更科學地細分受眾,也能讓一次展覽的價值最大化。在首都博物館的海昏侯墓文物展中,就曾區分專業團體場和社會大眾場,預約制度也讓入場觀眾有著更好的觀展體驗。再開個「腦洞」,如果能同時做一個複製品專場,讓小朋友們能現場臨摹,感受色彩的青綠之韻、摹寫線條的筆觸之美,教育功能也可能會更強吧。

  再比如,延長開放時間。很多國外博物館,都有開放至凌晨的經驗。德國柏林的近百家博物館,每年都有兩次「博物館長夜」活動,一直開放到凌晨兩點。有記者曾拍下觀眾坐在沙發上與美術名作默然「目談」的場景,讓人感動。作為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者、管理者,在制度和實體空間不斷完善,用以人為本的思維去滿足受眾的需求,也是保證文博展覽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

  「要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活起來的背後,是服務的意識跟上來,是創新的腳步動起來。相信,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的文化重鎮、作為備受喜愛的文化「網紅」,也一定能在展覽理念上引領方向,讓井噴的文化熱情妥善安放,讓更多觀眾更從容、更優雅地欣賞文物、走近文化。大家晚安


反映了文化供應,尤其是優質文化資源供應的不足。

「故宮跑」這是前兩年逐漸流行起來的一個詞,起源於2015年故宮舉辦重磅書畫特展《石渠寶笈》,這一次書畫展展出了多幅重量級的傳世名畫,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清明上河圖》、《五牛圖》、《<蘭亭集序>神龍本》等,這些書畫作品都是大家聽過、在書本上見過,但是很難有機會見到實物的作品,一時間故宮門庭若市,大批書畫愛好者只為一睹這些名畫的「真容」,出現了「故宮跑」這一特殊文化現象。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在我國像「故宮跑」的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前些年國慶、春節假期,各地都是人山人海,出去不是看風景,而是數人頭。這些年,這些火熱的場景,開始往博物館這樣的文化產所轉移,如國博、上博展出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首都博物館展出的海昏侯展就在博物館排起了長隊;閉館近五年的湖南省博一開放,半天便迎接了13萬遊客進館參觀。分析一下,是一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促成的。

首先,觀眾對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漲。說的通俗點,以前大家還在想著如何解決溫飽,是沒有經濟實力也沒有這個精力去旅遊啊、去博物館欣賞畫作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博物館和美術館成了大家的首選。

其次,優質展覽稀缺。引發「故宮跑」現象的展覽都是一些稀缺展覽,或是平時很難見到的展覽。就拿《清明上河圖》和《千里江山圖》來說,非常的珍貴,都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而且由於書畫的特殊性,特別向這些有著近千年歷史的書畫作品,一般不會輕易展示的,這兩幅作品都是時隔數年才再次展現在觀眾面前,這就吸引了足夠多的觀眾。

第三,文化資源在全國分布不均勻。很難看到故宮跑的現象出現在一個三線、四線城市,為什麼呢,因為有些地方缺少這樣優質的文化資源,博物館文化館展覽館裡的展覽不足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去參觀。像國博、故宮、上博這樣的大館除了接待本地遊客外,還要接待很多來自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

第四,媒體報道宣傳工作,做得非常到位。15年的石渠寶笈特展,16年首博的海昏侯展覽、17年上博大英100件文物展,在展覽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就開始在各種各樣的媒體上進行宣傳,甚至在地鐵站、公交站都有廣告宣傳,營造了一個很大的噱頭。這些參與「故宮跑」的觀眾中,也不乏一些湊熱鬧的人,看到大家都跑,我也來跑一跑,看到大家都在排隊,我也來排個隊。

上面說的這麼多原因,我覺得歸根結底還是:觀眾太多,好的展覽太少。

(圖片來自於網路)


謝邀。『』故宮跑『』這一現象的出現,直接反映了人們生活質量上檔次了。從這一現象發現曾經歷過這種變化:

一、『』食物衣物跑『』。在物資匱乏年代,人們的眼睛主要盯著吃穿,哪裡有便宜實用的東西立即跑向哪裡。目前這種人現大有人在,只是也上檔次了,國內的已滿足不了他們胃口,改向日韓,日韓那裡只要有縫,立刻就鑽,無論馬桶蓋還是電飯鍋,逮到黃牛就當馬騎。

二、『』明星跑『』。年輕人由於工作壓力山大,為尋求發泄降壓,追星逐月,甚至帶動一干中老年加入,可謂壯觀。不過近來好象有衰減趨勢。

三、就是眼下說的『』故宮跑『』。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荷包漸鼓,『』跑『』當然也要上檔次,附庸風雅,玩玩文化,也算必然。好事壞事,當然只有精明的商家最清楚,賺錢的好時候又來了!


那種對文化的呵護和尊重,對藝術的推崇和虔誠,可感可佩。但另一方面,「故宮跑」的頻頻出現,也反映了文化供應,尤其是優質文化資源供應的不足。


都是不知道怎麼回事,在這裡瞎分析。

起因是知乎上的問題,是關於怎麼遊覽空無一人的故宮的,在這個問題下面,有一位答主介紹了這個被稱為"故宮跑"的方法,po出來了幾張清晨故宮空無一人的照片,之後大火,每天都有清晨跑進故宮,只為了幾張照片的人。

我認為這種行為很好,是對文化的一種追求,但是有關部門也要反思,如果人本來就很少,用得著跑?


八點前到達午門,站在欄杆那裡排隊站第一個。八點半開門跑快些。過了安檢再快些。 當你第一個衝進午門看到空蕩的太和殿你會內心無比震撼!!!這座紫禁城感覺都是你的! 我上上周六就是第一個進入故宮的遊客。那心情相當的豪邁啊!!!


在《影響力》一書中舉到了一個例子,是關於稀缺的。在當地的一所教堂,其中有一個房間因為是某個儀式的舉辦房間,是不對外開放的。但恰逢教堂裝修,所以這個屋子在短時間內會對外開放,結果就導致很多人去看,其實這些人對教堂的文化歷史什麼的都不是很了解,而且也不感興趣,但僅僅是因為稀缺。一個房間都可以這樣更何況有故宮這個金字招牌呢~


隨著近年來,社會各種媒體的宣傳,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從另一方面,也看到了祖國的日益強大,使人們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願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初心,弘揚中華的文化瑰寶,讓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受到照耀。


推薦閱讀:

明清時期故宮的使用分配,后妃都住在東西六宮么?
遊覽故宮時如何更好欣賞,宮內有沒有最佳路線?
如何評價玄色的《守藏》?
哪些宮廷劇是真正在故宮拍的?
故宮的紋樣都有什麼故事?

TAG:故宮 | 藝術 | 文化 |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