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何不以郭襄為主角寫一部小說?


郭襄,金庸小說《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郭靖和黃蓉的二女兒,與郭破虜是龍鳳胎,郭芙的妹妹。外貌又三分像黃蓉,七分似外婆。名字出於父母鎮守襄陽城的信念。自打出生起便歷經危險,是喝豹奶養大的。她幼年便天真膽大,喜結江湖人士,不存偏見,不拘小節,行事縱性,與外祖父東邪黃藥師相類,遂有"小東邪"之稱。

十六歲時遇到楊過,楊過送她三枚金針,並為她在丐幫盛會中大辦生日,使她終生難忘。郭襄因和家人志向不同,18歲離家出門遊歷,一生追尋神鵰俠未果。少林派覺遠大師圓寂之際,模糊地囈語部分《九陽真經》經文,郭襄默記了部分。襄陽城破時,家人殉亡,她持倚天劍逃生。四十歲頓悟出家為尼,終生不嫁。後來成為峨嵋派的創派祖師,向後人風陵師太、滅絕師太、周芷若傳下倚天劍的秘密。峨嵋開宗立派的武功,主要根源在這一部分的《九陽真經》,名《峨嵋九陽功》。

這麼一個重量級的角色為什麼沒有成為金庸筆下的一部小說的主角故事人物?原因很簡單,金庸憐憫郭襄悲慘至極的人生,不忍心為她單獨寫一本書。還有主要是為早已構建好的後面的小說做人物及故事框架、故事背景做鋪墊,試想那麼個有故事的角色為什麼不單獨列出?小說畢竟不是現實生活,也不是記流水賬,如果那樣一代代人物寫下來就沒有主旋律了,要不江山輩有人才出的說法也不通啊,再說歷史是一個個不同的英雄人物與大眾創造的,不是某一個人物創造的,所以金老先生是不會犯這樣低級錯誤的,給人物與讀者留下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餘音繞梁經久不絕的遐想才是作者需要達到的目的!

如果真寫了這樣一本書,拋開那些冒名鑽營、毫無底線的作者胡亂yy,以金庸的驕傲,要求作品前後有邏輯上的一貫性,有人物性格、情感的一貫性,有獨創性和不重複性,那麼這本書寫出來一定會成為虐死人的悲慘作品。這樣的虐文金庸寫過一本了,沒錯,那就是《連城訣》。金庸如果要寫這樣一本虐文,就必然涉及人物命運中不可撼動的悲劇色彩。這樣的悲劇命運,沒有人能夠超過狄雲,首先寫郭襄的悲劇不可能超過狄雲,寫人物的惡也不可能超過《連城訣》。其次,金庸是偏愛郭襄的,他不願意這樣可愛單純、瀟洒豪爽的郭二小姐經歷非人的折磨,畢竟金庸不是那種以悲情動人的小說家,以前有一個武俠小說流派叫做「悲劇情俠派」,以王度廬為其代表,比如《卧虎藏龍》中的玉嬌龍、《鐵騎銀瓶》中的春雪瓶就是這類悲劇女主角。第三、虐文讀起來不爽,影響傳播,影響報紙的發行、影響小說的銷售。

一、郭襄的人生為何悲慘?

(一).死掉的愛情

1.沒指望的楊過:(郭襄)心中默想:「也只有龍姊姊這樣的人物,才配得上他。」這一個「他」字,指的自然是神鵰大俠楊過了。她倒也不一定要和他夫婦會面,只須聽到一些楊過如何在江湖上行俠的訊息,也便心滿意足了。

楊過真不該給郭襄講他和小龍女的事,這樣用情至深,無所顧忌的愛情故事能俘虜任何花季少女;楊過不應該在郭襄面前表現得無所不能,為天下英雄排憂解難,這樣厲害的中年大叔的魅力,沒有少女能夠抵擋;楊過最不應該在郭襄生日的時候給她獻上三份大禮,讓她在天下英雄面前大大露臉。這種行為難免讓女孩子猜想,他是不是愛上了自己,這是楊過犯下的罪孽。但是也沒辦法,楊過的性格就是這樣的,從來不嫌事大,從來不顧後果;楊過不應該太瀟洒,應該邋遢一點、落魄一點,不應該從旗杆上翩翩而下,和黃藥師一起發飛石擊死霍都。一副大高手、大宗師的牛逼樣。楊過在羊太傅廟,用郭襄的一對金絲芙蓉鐲打掉尼莫星的兩隻鐵拐,用一枚青玉簪殺死了尼莫星。這點楊過也不該這麼做,不是說不該救郭襄,你不會撿塊石頭把他打死嗎?偏偏要裝神弄鬼,從人家姑娘手腕上褪下鐲子去打人,從姑娘頭上拔下簪子去殺人。試想,一個如此高冷有魅力、武功又這等高強的中年大叔對任何一個花季少女做出以上這些事情來,姑娘怎能不胡思亂想、心如鹿撞?怎能不愛上他!等到原配回來,就一副大哥哥的樣子拍拍屁股走人,如何不讓人家姑娘相思入骨。

我不知道楊過是什麼用意,如果是報仇,相信楊過沒這樣下作。如果只是無意為之,那麼楊過對自己的行為也太不檢點了。你已經不是懵懂少年,而是中年大叔,應該有意識避免這樣的少女崇拜的產生。所以導致郭襄「風陵渡口初相見,一見楊過誤終身。」的後果,楊過本人要負主要責任,這一點不能原諒他。楊過或許不知道,對於郭襄的人身悲劇,他有不能逃避的責任。

2.驕傲任性,長不大的何足道:

二人剛見面的時候,何足道已經三十多歲了,郭襄只有二十歲上下。剛見面時,何足道對郭襄是相當傾慕,想要接近的。

何足道搖手道:「武功比試過了,沒甚麼餘味。我要彈琴給郭姑娘聽。」左手按節捻弦,右手彈了起來。郭襄只聽了幾節,不由得又驚又喜。原來這琴曲的一部分是自己奏過的《考盤》,另一部分卻是秦風中的《蒹葭》之詩,兩曲截然不同的調子,給他別出心裁的混和在一起,一應一答,說不出的奇妙動聽……郭襄心中驀地一動:「他琴中說的『伊人』,難道是我么?這琴韻何以如此纏綿,充滿了思慕之情?」想到此處,不由得臉上微微一紅。

可以看出來郭襄也是很有知己之感的,如果能夠好好發展下去,也算是郎才女貌,頗為雅緻的一對,但是何足道性格中的缺點馬上就表現出來了。

何足道搖頭嘆息,說道:「枉自多年修為,終究心不能靜。我左手鼓勁斷他兵刃,右手卻將琴弦也彈斷了。」郭襄這才明白,原來他是懊喪自己武功未純。

這麼大的人了,感嘆自己功力未純是好事,說明要求進步,但是在小姑娘面前患得患失,有失風度,胸襟便不夠。功力不夠慢慢練習就是了嘛,這麼文雅的人看不開就顯得煞風景了。

但是在少林寺沒打贏張君寶,突然間就灰心喪氣,離開中原了。

簡直可笑,勝敗乃兵家常事,根本看不開。覺得自己敗在無名小卒手上就抹不開面子。這點遠遠不及鳩摩智,鳩摩智敗在虛竹手上,還要假裝沒敗,使暗器偷襲後還要各種狡辯。當然那樣就下作了。

何足道一敗,轉身就跑,跑得比兔子還快,叫做身法之快,實所罕見。愛情也不要了,這樣的人就這點出息,這點胸襟,如何配得上郭二小姐。

我們假設何足道後來不能忘記郭襄,來找過她。這樣的人郭襄也不能答應啊,因為只要他有時候就得丟了自己面子,立馬就不顧愛情了,立馬就做得出拋棄的行為來。何足道只愛自己的面子,重於一切,其他的都不愛。

3.自尊驕傲,不肯低頭的張君寶

張君寶想:「郭姑娘說道,她姊姊脾氣不好,說話不留情面,要我順著她些兒。我好好一個男子漢,又何必向人低聲下氣,委曲求全?這對鄉下夫婦尚能發奮圖強,我張君寶何必寄人籬下,瞧人眼色?」

大家看看,這樣都能悟出一番大道理來,改變人生。這樣的人天生就有出息,張君寶這樣自尊,是因為長期受人欺負,總在隱忍之中。在這裡就爆發了。那時候他比郭襄小著幾歲,又是個一無所知,懵懂糊塗的小和尚,郭襄身邊的人都是人中龍鳳,自然看不上這傻和尚。但是直到張三丰晚年,他仍然保留著郭襄送給他的一對鐵羅漢和一隻金絲鐲,加上他後來對峨眉派的曖昧態度可以看得出來,他是很傾慕郭襄的。

我們換一種思路,如果張君寶當時確實是去襄陽找了郭靖,郭靖確實很欣賞他,收了他為徒(這是很有可能的),他有那樣的內功底子,有樸實厚道的人品,這一點類似於郭靖。一定會得到郭靖和黃蓉的真傳,可以肯定他會是郭靖的關門弟子。然後就會練成九陰真經和降龍十八掌。就會成為襄陽最有前途,武功最好的後輩,會成為武林中的後起之秀。可能不會成為一代宗師,但是成為一代大俠是沒有絲毫問題的。也會是大高手,也幾乎會天下無敵。那麼襄陽城破的時候,郭靖、黃蓉一定不會拉著張君寶和自己一起死,一定會想辦法讓他逃出襄陽去找郭襄,以他的武功,自然毫無問題。那個時候張君寶經歷了成長,一定已經名動天下,也會變得成熟,會有滄桑之色,會有成熟男人的粗糲感。或許能夠打動郭襄的芳心。

可是,就因為他性格倔強,就因為這一切都不會實現,二人就生生錯過了。

綜上:郭襄不可能得到愛情,江湖上的後起之秀沒人配得上瀟洒豁達,家世優越的郭二小姐。郭襄自己追求愛情的美好和神聖感,就是儀式感,或者說有意追求悲劇愛情的磨礪感,也絕不肯下嫁給別人。

(二)、家破人亡、知交零落

襄陽城破,一大家子人,可能就她活下來了。父親、母親、弟弟、姐姐大概都死了,有人說可能耶律齊逃出來了,武修文、朱子柳逃出來了。但是最重要的人都死了,這些人活下來能有多少安慰。何況那些人都是生性涼薄的人,與郭襄能有多少交集。

這一刻之後,真是無依無靠了。

隨著黃藥師、老頑童、一燈大師、瑛姑等人去世,楊過、小龍女俠蹤不定,郭襄漸漸孤家寡人了。她的人生就只剩下回憶了,就沒有太多溫暖的色調了。

好在郭襄堅強勇敢,生性豁達,才能夠活下去。能夠戰勝自己,並開宗立派,成績一番事業。

但是,她的人生十足悲慘。

二、情節將難以出彩

情節的創造性將受到極大的限制。意思就是情節將變得可以想像,那就失去吸引力了,那無非就是以下的一些思路了。

郭襄得知父母雙亡、姐弟慘死。肝腸寸斷回到襄陽,想要聯合一些在江湖上也 有影響力的人,比如黃藥師,有可能能夠聯繫上楊過夫婦,楊過夫婦可能會來參加英雄大會,然後就是考慮報仇的事情,但是報酬是沒有結果的。即便殺了攻佔襄陽的統帥,對大局來說也是毫無裨益的,改變不了大局。江湖好漢始終不是軍隊,始終沒有旗幟,只是散兵游勇,成不了大事。也缺乏成大事的組織機構和指導思想,所以報仇是無望的。

接下來該怎麼辦?要談戀愛嗎?要練武功嗎?她一生追求的將會是什麼呢?沒有人生的主線,難以寫出有意義的人生經歷。如果降低了人物追求,寫得實了,反而失去了這個人物的靈動,郭襄就變成普通人了。

三、人物形象已經固定,再難出彩

人物形象已經塑造好了,難以再出彩,強行加情節只會弄巧成拙,金庸當然不會幹這樣的傻事。

四、總結:

金庸悲憫郭襄的悲慘人生(已經註定的),加上情節再難展開,人物形象已經豐滿,難以再進一步,寫得更有風采。因此,不能單獨以郭襄為主角寫一本書。


金庸的小說一直在求新求變求突破,從書劍到鹿鼎記就能看到。到了鹿鼎記之後應該是很難突破了,所以他激流勇退,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修訂完善上了,他不想再寫一部和以前雷同或重複的作品,否則如郭襄,張三丰,風清揚甚至黃衫女,獨孤求敗等等都是出場不多,但卻是光彩照人,令人神往的角色,一人寫一部也不為多,但金庸確實在最高峰的時候,作品戛然而止了,一方面可能是他的思想發生了變他,他信佛了。他從書劍恩仇錄中的入世思想變為笑傲江湖、天龍八部中的出世思想。另一方面不得不佩服他對自身要求之高,不能突破就退出吧。


為了倚天屠龍記埋下前輩高人的伏筆。在神鵰里的郭襄,放在現代就是一個破壞現代和諧美好生活的小三,儘管郭襄大有俠義之風,可任改不了小三的事實,要是作為主角,叫金庸先生怎麼寫,是成功逆襲了小三轉正,還是依舊糾結在愛與不愛之間?與其大費周折婆婆媽媽地寫這些,還不如在一百年後的倚天屠龍記里,塑造一個武林敬仰的前輩高人,一代開派祖師,也不枉她俠義之風,留名後世。這樣結局也許是金庸先生對這個可愛小姑娘獨有的疼愛吧,名垂千古總比做個小三強吧!


推薦閱讀:

薛寶釵的結局是什麼?
「八大山人」指的是一個人還是八個人?
没进入美协的大师级画家都有谁?
關於相聲「大師」侯耀華收女徒弟的事兒,你怎麼看?

TAG:金庸 | 郭襄 | 小說 | 娛樂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