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兒皇帝」割讓的幽雲十六州,為什麼令北宋痴迷?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公元936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二百年。

北宋政權對於幽雲十六州不單單是痴迷的問題,更是感到了深深的恐懼。原因就在於幽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實在太重要了。幽雲十六州的割讓導致北宋失去了長城作為天然屏障,北邊的國境線被划到了河北的白溝一帶。華北平原無險可守,此前,遼國幾次興兵南下,都能突破國境直抵開封。這對於北宋皇帝而言,可謂是卧榻之側酣睡著一頭猛虎。

另外,傳統的中原王朝統一的標準至少是盡收長城以內的土地。而幽雲十六州在北宋建國的時候已經屬於遼國。而宋太祖選取的統一路線是先南後北,平定完南方之後,太祖皇帝就駕崩了,繼位的宋太宗才滅掉北漢,結束的五代十國。於是,太宗皇帝想以滅北漢之威,將幽雲十六州的問題一併解決。結果,在高良河一戰當中,北宋大軍可謂是一敗塗地,太宗皇帝身中三箭,坐著牛車逃回開封。

接著,宋太宗又發三路大軍伐遼,結果同樣是大敗虧輸。到宋真宗時期,遼國大舉南下攻宋,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宋真宗在寇準的逼迫下御駕親征最終簽訂澶淵之盟。幽雲十六州的問題就一直讓每一代的北宋皇帝心有不甘。

最終,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崛起,宋徽宗看到了希望,派人去簽訂海上之盟,共同夾擊遼國,滅遼之後條件就是北宋收回幽雲十六州。沒想到在這一次的滅遼過程中,宋軍的虛弱暴露無遺。宋徽宗原本以為自己收復了幽雲十六州之地,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可以功蓋太祖太宗,沒想到兩年後,自己就成了金國的俘虜,客死北方九連城。


幽雲十六州也稱燕雲十六州,即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州,長城亦在其內,有古北口、居庸關、飛狐口、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等險要。

其中幽、薊、瀛、莫、涿、檀、順為山前七州,在今天燕山之南,包括北京、天津及周邊區域;

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為山後九州,在雲中山、句注山(今雁門山)、五台山、恆山等山脈之北,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領土。

圖片源於網路

這一地區西起山西與內蒙交界處,沿河北和北京北部向東,達渤海之濱,沿線山嶺婉蜒,形勢險要,有不少關隘控扼南北交通。在這一地區以南,便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中原王朝一直依賴這一地區的燕山山脈和長城作為屏障,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鐵騎南下。

對中原而言,失去了天然屏障和戰略關隘,門洞大開,無險可守,只能看著契丹鐵騎長驅直入。更關鍵的是,中原失去大批草原牧場,無法供應足夠戰馬。所以,兩宋時期,人們出門,大多數是坐驢車、牛車的。

對契丹而言,算是得了一筆飛來橫財。幽雲十六州是其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憑空得到十多萬平方公里優良領土和大量漢族人口。契丹從漢族那裡學到了大量先進知識,統治能力不斷加強,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契丹開始從單純的游牧民族向游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這種半漢化國家的組織能力遠比漢唐時面對的游牧民族厲害得多。因為單純的游牧民族居無定所,所憑藉的僅是暴風驟雨般的衝擊力量,所追求的僅是狂風掃落葉,將財物劫掠一空。

對幽雲十六州而言,當地的漢族也逐步被胡化,並不天然接受南邊的王朝,成為一個中間地帶。兩邊打戰,我不會因我是漢人,我就要驅除契丹、保家衛國,說不定我還要幫助契丹抵抗南邊的入侵者。這就使中原王朝失去了一塊根據地。

這是有宋一朝常被契丹、女真等族入侵的客觀原因。


終北宋一朝,中原政權對於燕雲十六州的情感,與其說是痴迷,不如說是恐懼恐懼加恐懼。

燕雲十六州包括幽(燕)、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十六個州城。地處北宋北方東段邊境,含遼國中京道,及西京道東南一部。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反後唐自立,向契丹求援,並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對從,並向遼稱兒皇帝。正是考慮到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價值,遼國答應了這一請求,並將燕雲十六州收入囊中。從此,中原王朝的噩夢開始了。

圖片源自百度百科。

從上面的地圖可以看出,漢人政權的傳統北部邊境線——長城的東段(易州以東),全部在遼國境內,北宋失去了這一最有利的邊防工事。

我們還可以看到,十六州中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東南方,華北平原北部,屬於漢人久居熟地,農耕發達。在遼國手中相當於一個非常有利的前進基地,發達的農耕可以提供足夠的軍糧,由農耕而聚集的漢人人口,則是重要的兵源。尤其是,這七州往南,是一馬平川,非常有利於騎兵大軍團的運動。而放眼南望,直至汴梁,基本是無險可守。

反觀北宋,中原傳統的養馬地,一是東北部的燕雲十六州,二是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帶。北宋的不幸在於,兩個養馬地分別被遼國和西夏佔據。缺少養馬地,便不能夠持續穩定的提供戰馬,僅靠貿易獲得的少量戰馬,根本無法維持足以與游牧的党項與契丹騎兵軍團正面對抗所需的的騎兵兵團。北宋的尷尬在於不得不以步兵集團對抗騎兵集團,勝則無大戰果,敗則滅頂。要命的在於輸不得,久經訓練及點陣的重裝步兵,和對抗騎兵所需的一系列輜重物資,都是拿錢堆出來的,北宋雖然富裕,也經不起幾次的損耗。所以,北宋的武備其實不弱,只是難以取得大的戰果,所以不顯得多強,但在兩線對抗騎兵集團的攻擊下能夠維持一百六十年,已經殊為難得。

綜上,以宋之富庶,對燕雲十六州的物產其實並不是太看在眼時在,唯一能入眼的大概只有戰馬,而對戰馬的渴望又是由於軍事對抗的劣勢導致,更為看重的是戰略價值。燕雲十六州之於北宋,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定哪天就剁下來。所以,北宋對燕雲十六州的渴望,還是源自於恐懼。


燕雲十六州內的長城原本是中原朝廷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道人工&天然屏障,過去無論匈奴、突厥亦或一開始契丹南下的時候,因為背後的長城還在中原朝廷手中,燕雲十六州同時能在地緣上屏蔽好河套地區,同時亦是中原王朝騎兵最重要的軍馬訓練和產區。從燕雲十六州到河東地區若在中原朝廷版圖內,是中原朝廷的防線&北伐跳板;若在北方游牧民族版圖內,則是北軍南下的基地。

丟了燕雲十六州,這道屏障沒有了,中原朝廷只剩下了西線的河東地區,但河東地區不是正面,而是側翼,只能是牽制北方游牧民族,而做不到原本與燕雲十六州連成一片的進可攻、退可守的整體防線態勢了,這一點直到徐達北伐、明代初年重修長城才開始改觀。

北宋的都城,恰恰又選擇在了黃河邊上的開封,地處黃河平原,除了一條黃河基本無險可守,到了冬季黃河還有冰封期~黃河結冰,北軍的騎兵可以直接踏過黃河直指開封城。宋太祖的「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用來形容燕雲十六州似乎更為恰當。後來金滅北宋,金軍的騎兵正是先佔太原,剪出了西線的威脅,之後直接兵臨城下的。


幽雲十六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西狹長無論那個朝代進軍和防守都必須經由此進軍 北宋朝廷猶豫沒有足夠的憂患意識和長期的國防戰略至使十六周輕易易主 實在可惜 但是給我們當今的國家戰略提供了警示 今甘肅經由新疆等這個戰略要地及其重要 不可輕易放棄 否則後患無窮

所以我們國家現在將蘭州軍區做為戰略支援部隊進行建設和改革是以史為鑒


多謝邀請。石晉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使契丹國勢益強,中國之國勢益弱,契丹憑藉燕雲十六州制服中國,延長其國脈二百一十年之久,中國失之歷晉漢周宋以下數百年而無寧日。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為中國北部天然屏障,割讓契丹後,屏障盡失,華北平原暴露於契丹鐵騎蹂躪之下。周世宗柴榮,曾為收復失地重振國防而努力。宋人繼之,並孜孜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為第一要務。因此地不收復,則中國不能安,尤以五代以後定都汴梁,契丹鐵騎南下,直抵黃河,國家震蕩,君臣百姓惶惶不可終日。故北宋歷百餘年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孜孜不息,不惜以傾全國之力以戰。但終因不能收復失地而亡國。


幽雲,河套地區!從周朝就是中華故地,成為中原農耕文明抵禦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五代中原戰亂,導致越南獨立,丟失燕雲!燕雲的丟失,讓漢人失去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後一個防禦!這也是導致北宋軍事防禦失利的重要因素,最終也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推薦閱讀:

秦檜害死岳飛是被冤枉的嗎?
真實的岳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同樣是偏安政權,南宋撐了150年,南明為何只撐了20年?
宋朝名將潘美是如何從名將變成「奸臣」的?
杭州岳王廟內的岳飛父子墓中是否真有他們的遺骨?

TAG:宋朝 | 北宋 | 石敬瑭 | 中國古代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