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死後,唐玄宗為何不放過幫過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武則天死後,唐玄宗為何不放過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唐玄宗是個消費者,所以殺了太平公主,不過是三一五打個電話,「維權」而已。

言歸正傳,其實唐玄宗幹掉太平公主,也可以看作國君除掉開國功臣,兩相比較,其間差異,不過是李隆基並不具備開國皇帝對元勛的優勢罷了——實際上,太平公主是有可能逆襲的。

武則天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除掉揚州徐敬業的叛亂後,大興冤獄,「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對李唐宗室勢力的監視達到空前的地步。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李隆基以楚王的身份建置官屬,受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范雲仙等人私見李旦影響,被處廢置官屬,偕同李賢的三個兒子,及其自己的兄弟,「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


李隆基少年便受到權勢熏陶,至其弱冠時,又目睹宰相張柬之等人趁武則天病入膏肓發動「神龍政變」恢復大唐,更是積累了「經驗」。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自潞州(今山西長治境內)回到長安,一面結納勇武之士,一方面也在萬騎軍中發展勢力。其時,由於皇帝李顯懦弱,朝政大權逐步落入了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手中——這既為李隆基勢力的抬頭創造了外部條件,也為權欲旺盛的太平公主做出了榜樣。

在韋皇后等人的手中,恢復唐朝的功臣遭到打壓,或死或驅逐,就連太子李重俊也被殺死。韋皇后等人慾效法武則天,覬覦帝位。李隆基料敵於先,遂聯合其姑姑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簡等人策划了「唐隆政變」,韋後集團,包括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相繼被殺,韋氏一門,梵谷於馬鞭的男性皆被誅除,而李隆基之父李旦再登帝位,李隆基本人也得封東宮。


太平公主權欲本重,又因擁立睿宗之功,開始參與政事,但李隆基在一帝礙手礙腳,便欲使奇計廢去他的太子之位,兩人由是交惡。李隆基絕非甘於人後之輩,也尋找機會,意圖幹掉太平公主。

唐睿宗對二人的爭鬥洞若觀火,但一人是姊妹,一人是親兒子,只好作壁上觀。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爭鬥愈演愈烈,至景雲三年(公元712年),睿宗擔心這樣下去再次引發江山大亂,遂委帝位於李隆基。


雖然李旦手上權力仍大,但李隆基做了皇帝,其勢力得到大幅度的增長,太平公主眼見勝利的希望越來越小,遂一鼓作氣以政變形式奪權。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得悉太平公主的計劃,遂先下手為強,斬太平公主黨羽無數。太公公主大勢已去,逃入佛寺之中,三日方回,但唐玄宗怎會饒過她?便有太上皇李旦出面求情,太平公主也還是難逃賜死的結局。

作者:古今事

轉載請說明出處

侵權必究。


謝邀!事實上太平公主身上傳承著其母武則天的血脈與野心,唐玄宗李隆基系李旦第三子,而太平公主是李旦妹妹,李隆基的親姑姑。早在武則天在世時就認為,作為仁臣的幾個兒子都很懦弱,唯有女兒"太平類我"。太平公主(約公元665---713年)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李顯)與唐睿宗(李旦)的妹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而李隆基(公元685年---762年)即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至天寶15年(公元756年)在位,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後因安史之亂而退位,他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字,故又稱李三郎。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六月,中宗李顯被韋皇后和其女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其叔相王李旦參謀政事,但韋後心有不甘,於是與宗楚客密謀,而改相王李旦為太子太師,架空李旦,從而使韋後與皇族之間的平衡被打破,盡而使韋後與安樂公主篡權改朝的野心昭然若揭。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此時心向李唐的太平公主派自己的兒子薛崇簡與侄子李隆基聯手,一舉繳滅了韋後與韋黨,擁立哥哥李旦複位,太子為李旦三子李三郎(即李隆基),太平公主也因此功而受到其哥李旦的格外器重而權傾朝野。作為太子的李隆基,精明強幹,羽翼漸豐,要知道他姑姑也非等閑之輩,早有李代桃疆之意,於是就在哥哥李旦面前極力詆毀李隆基,千方百計遊說廢立太子之能事,而李三郎有所耳聞,警惕性極高並有所防備,姑侄矛盾由此而產生,形成無形中的兩大陣營。作為睿宗的李旦,一個手心(三兒李隆基)一個手背(親妹妹太平公主),真是左右為難,為了避免步其母武則天改朝換代的後塵,痛定思痛,為大唐長遠計,只有選邊站隊,禪位於三兒李隆基,直接斷了太平公主的念想。而太平公主哪裡能甘心臣服,於是密謀起兵,但其侄李隆基成竹在胸,先下手為強,立即發兵將其姑太平公主擒獲,作為太上皇的睿宗李旦為保妹妹性命向三兒玄宗李隆基求情未允,但李三郎非常清醒,卧塌之側其容他人酣睡,於是也不顧聯手讓其父李旦複位前情,斷然將太平公立賜死於家中,真是應了一句話:權力大於天,最是無情帝王家!


武則天代唐立周,成為一位女皇帝,她的作風影響著她的子女兒孫,把唐朝推向了一個空前開放的時代。上行下效,有其母必有其女,太平公主,韋皇后都想仿效。這些女人都想成為武則天第二,當一回皇帝過一把女皇帝癮。

但接班人只能有一個,一個國家也只能有一個皇帝。武則天之後誰來做皇帝?兒子當?女兒當?兒媳婦當?孫子女當?太平公主,韋皇后躍躍欲試。畢竟當皇帝和位極人臣不一樣,可以無所欲為不受限制地支配一切,包括男人和權利。

太平公主是一個有心機的女人,她聯合哥哥李旦,除掉殺死丈夫妄圖稱帝的嫂子韋皇后。李旦成為皇帝,她輔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旦欲把皇位禪讓給兒子李隆基,太平公主不願意了。論能力,論功勞,李旦之後就輪到她了。母親能當皇帝,她也能當皇帝。武則天說過「太平類我」,她的幾個哥哥都是軟弱怯懦之輩,只有她和母親最像。她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母親武則天是她學習的榜樣,也是她的人生目標。

官場中的爭權奪利和普通百姓家的分家產一樣都會撕破臉皮大打出手,政治鬥爭尤其如此。太平公主不僅僅是李隆基登基路上的絆腳石,而且還是最大的威脅者。太平公主有實力也能做出來廢黜李隆基的事情,她有她母親武則天的手段。

她是老司機,從血雨腥風中過來人,手下黨羽眾多,時刻壓迫者李隆基緊張的神經。李隆基意識到了危機四伏,必須早下手,不能婦人之仁,不能念及什麼姑姑侄子之情。在皇位面前,親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權利。登上皇帝寶座是安全。你不殺她,她就會殺你。這就是政治鬥爭,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帝位之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明白這一點。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李隆基先下手了,比太平公主早了一步。否則,失敗的就不是太平公主,而是他李隆基了。

以快打慢,迅雷不及掩耳。

玄武門政變,李世民殺了李建成。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交出了政權,恢復大唐。

在後來,唐隆政變,太平公主李隆基聯合殺了韋皇后。

政治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李隆基放過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不一定願意放過李隆基,和李隆基合作。太平公主存在一天,就時刻威脅著李隆基的每一天。她是李隆基身邊的老虎,這隻母老虎會吃人。這就是李隆基不放過太平公主的原因。


不能說是不放過,而是不能放過。

不可否認,太平公主對唐玄宗有恩,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之後又誅殺韋後,擁立睿宗,由此權傾朝野,風頭一時無兩。

最風光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她的權勢,在朝堂之上已經是相當大的,幾乎與睿宗持平,睿宗因其母親太強勢的影響,是個怯懦之人。決斷之事,大多詢問太平公主和玄宗。

玄宗何等人物,若無晚年昏庸,致使安史之亂的話,唐朝帝王他絕對排在最前列,僅次於其祖李世民。

不可否認,玄宗有才華有膽識,他清醒認識到這位姑姑已經是威脅到了自己的權勢。因為她的黨羽,遍布朝野,權傾天下,而且她的作風和她的母親武則天太相近了,由於前鑒,玄宗不可能因為區區血脈親人,就網開一面!

須知李世民殺其兄弟,奪得皇位。武則天也殺過很多骨肉親人,生於帝王家,是最大的幸運,也是最大的不幸!

除卻自己的權勢,一切都可以拋棄!這就是帝王之術!

玄宗賜死了太平公主,因為她威脅到了皇權,所以她必須死!(囚禁只怕也是不行,因為那會加重嫉恨,相當於給自己埋下定時炸彈)


帝王家跟百姓家不一樣,父子手足尚且不算什麼,何況姑姑呢?

由於太平公主屢立大功後,權勢地位更加顯赫重要,李旦經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針,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談上一段時間;有時她沒去上朝謁見,李旦會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徵求她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每當宰相們奏事的時候,李旦就要詢問:「這件事曾經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接下來還要問道:「與三郎商量過嗎?」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覆之後,李旦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三郎指的是皇太子李隆基。凡是太平公主想乾的事,李旦沒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遷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話,其餘經過她的舉薦而平步青雲擔任要職的士人更是不可勝數。由於太平公主的權勢甚至超過了李旦皇帝,所以對她趨炎附勢的人數不勝數。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三人都受封為王。

當時唐睿宗李旦想平衡太平公主和玄宗李隆基的勢力,太平公主想當武則天做皇帝,唐玄宗雖然已經是皇帝了,但當朝宰相有七人,五個人是太平公主的人朝中文臣武將一半出自她的門下。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禪位於太子李隆基,退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權以及重大刑案的裁決權。他每五日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仍舊自稱為朕。而皇帝李隆基則只能自稱為「予」。

這就又是趙武靈王跟趙惠文王一樣了,趙武靈王退位,自稱主父,趙惠文王為王,國家兩個皇帝,而太平公主就相當於趙武靈王長子趙章。

這樣兩個皇帝,還有一個潛在的皇帝競爭者,而朝中勢力,年輕的新皇帝李隆基實際是最小的,被廢殺是隨時都可能,這個時候他不發動政變,就是他的父親或者太平公主發動政變了。

於是先天二年,也就是713年,發動著名的「先天政變」,殺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約665年~713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武則天死後,唐玄宗為何沒有放過這位幫過自已的姑姑,是因為她權傾朝野,驕橫跛扈,野心勃勃地覬覦著皇位,到了與李隆基水火不容的地步,幾乎是擁有大半個天下的公主。她混身長刺,她以前以經有過兩次政變的劣跡,不鏟鋤她唐玄宗李隆基對著自己的皇位坐卧不安。如果她再次發生兵變,李隆基可能難輕而易舉的平定叛亂,於713年因涉嫌謀反,李隆基先發制人,誘獲剷除了太平公主在朝中的黨羽,被唐玄宗擒獲後賜死於家中。結束了首都發生了多次兵變現象,從此李隆基的江山走向穩固。


謝謝邀請。最是無情帝王家。不錯,太平公主在唐玄宗剷除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宮斗中兩人聯手做掉了政敵,睿宗登極,君臨天下,玄宗順理成章的被立為太子,一時間睿宗父子好不愜意。

然而,太平公主卻不爽了,我提著膽袋,擔著身家性命為你們衝鋒陷陣,卻得到什麼?

太平公主絕非等閑之輩,她是武則天的愛女,她的身上流趟著母親的血,母親的秉性,母親的野心,母親的一切,所以他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昔日的同盟者頃刻成了兵戎相見的敵人。

對於權力的覬覦渴望,迫使太平挺而走險,廣結黨羽,培植親信,甚至在睿宗面前鼓噪玄宗不是嫡子,不能立太子,後又散布天有異向,想逼睿宗改立其他平公庸之人為太子,豈料弄巧成拙,睿宗不傻,太平公主的小九九他一清二楚,他索性傳位於太子。 太子上台,太平公主遭清算是必須的。」飛鳥盡,良弓藏,免死狗烹」,」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皇宮裡的權力傾軋,連父子手足都相殘,何況姑姑?713年,太平公主被玄宗賜死,成了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


太平公主在朝廷的勢力很大,唐朝的公主是可以像親王一樣開府建衙的,在公主府,就是駙馬也跟下人的地位一樣。太平公主作為高宗和武則天最寵愛的公主,那地位不是一般的高,太平公主府就像一個小朝廷,有六個宰相出自這個小朝廷,政治力量非常強大,太平公主如果稱帝,朝野上下都不會有意見,因為大部分朝廷官員都是太平公主府的人,受過太平公主的恩惠。李隆基是個連親兒子都殺的人,而且連殺三個,不說空前也是絕後了,殺姑姑清除障礙這是必然的,也不會猶豫。太平公主很屌但是沒有兵權,公主府也沒有衛隊,她也沒有蓄養死士,要不然也不至於死的那麼慘。


謝謝您邀請 。

帝王之家,從來都是無利不往,利來而合,利散而軋,所有結盟聯袂,都是處於權勢利益的考慮,所謂慈不掌兵,仁難治國,當一個人站到九五至尊的權力巔峰上,絕對不會存有以德報德的念頭,往往以己之心以度人,防微杜漸以防未然之患。

太平公主是曾經幫助過李隆基,正是在太平公主助力的過程中,唐玄宗看到了太平公主的權勢、能力和影響力,這種力量固然為他成事時推波助瀾,同時也是雙刃劍,一旦不由超過他的操控努力,難以駕馭之後,便是潛在身邊的炸彈,隨時都會一觸即發 後果堪憂。

經歷了宮廷政變,還有武后臨朝稱帝的前車之鑒,唐玄宗不能不防羽翼豐滿的太平公主,萬一太平公主心存君臨天下的心思,還會陷入血腥爭鬥之中,他尚立足未穩,輸贏恐難預測,故而唐玄宗對太平公主,用時生忌,事過必除之而後安。


人為「權」死,鳥為食亡。


推薦閱讀:

為什麼都說李景隆是大明第一戰神?
貴州思州在哪裡,有什麼特產?
為什麼看的歷史越多就越是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難道真的有命運?
末代太后隆裕為何會在辛亥革命後第二年就身亡?
作為抗倭名將,為什麼戚繼光北上鎮守邊疆後就碌碌無功了?

TAG:唐朝 | 武則天 | 唐玄宗 | 太平公主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