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把李景隆換成孫傳庭,能擋住朱棣的靖難嗎?


明朝興衰都源於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就是朋黨和宦官的勾結。這是自明太祖,明成祖以來,一直形成的頑疾,自始至終圍繞著明朝政權的左右。

明朝不同於唐朝和漢朝,沒有類似於宰相的官職。太祖經過胡惟庸的事件後,深刻意識到中央集權應該時刻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廢除宰相,改立首輔。其實就是削弱了大臣的權利,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手下的大臣即使想要謀反,也因為沒有過度的權利,施展不開。這個政策起初讓中央集權得到很好的鞏固。但時間久了,就會誘發另一個問題,官員結黨營私,自行抱團,從而對政治施加影響。張居正事件之後,朋黨的危害已經徹底顯露。其中說幾個代表的黨派,一個是浙黨(首輔是沈一貫、方從哲),一個是大名鼎鼎的東林黨(首輔是葉向高),一個閹黨(首輔是溫體仁,依附魏忠賢左右)還有其他的楚黨、齊黨等,這些黨派之間相互利用,相互攻擊。東林黨出名可能更是因為他們遭到迫害吧?其實如果換做是浙黨或者楚黨,性質是一樣的。黨派的相互攻擊,已經凌駕於社稷之上了。

明太祖曾嚴禁宦官過問政事,對宦官有著嚴格的紀律,凡事宦官想要專政的,輕則下獄,重則直接凌遲,所以宦官問題在明朝早期的時候並未顯露。明成祖朱棣起兵時,雖將李景隆擊敗,同時也趁徐輝祖調京勤王之際,一口氣吃掉徐輝祖的主力。但明朝在當時國力強盛,朱棣即使三番五次打勝仗,勢力依舊局限於北京附近。隨後,朱棣得到了密報,率輕騎,連夜直掏應天,連糧食都沒帶夠,這促成靖難之役的決定性勝利。這個密報就是建文帝周邊的宦官提供的,從此朱棣重用宦官,設置錦衣衛,將宦官的權利逐漸放大,最後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宦官作為皇帝周圍的服侍,伴君左右,往往能獲得很多一手信息。明朝後期的魏忠賢,大權獨攬,手下的錦衣衛,甚至有先斬後奏的權利。 朋黨要在黨爭中獲得優勢,就不得不聯絡宦官,為自己在皇帝面前加碼。而宦官也需要朋黨讓自己在朝政中施加影響,所以就相互勾結。在朝中無權無勢的人,或者黨爭失敗的人,往往不是辭官就是被貶,或者情願督邊境。即使清軍入關,南明王朝的朋黨之爭依然存在。史可法與馬士英,馬吉翔與沐天波,等等。

說幾個明末典型的因為朋黨和宦官勾結導致人才和國力消耗的例子。來宗道(無黨派人士,因為扶植朱由檢稱帝,立過大功,被升任首輔,但因為陷入黨爭,遭受排擠,辭官回鄉),孔貞運(無黨派人士,孔子的六十二代世孫,官至明朝首輔,因為陷入黨爭被罷免回鄉。),楊嗣昌(無黨派人士,官至兵部尚書,因為陷入黨爭,自請離京,督西南防務,後襄陽城破,憂憤而死。),熊廷弼(東林黨人,官至兵部右侍郎,遼東經略使,因陷入黨爭,被迫害致死。),袁崇煥(前期算閹黨,後期算東林黨人,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因陷入黨爭,被魏忠賢舊部迫害致死。),張鶴鳴(閹黨人,官至兵部尚書,熊廷弼的上司,因為陷入黨爭,自請離京,督西南防務,兵敗被殺。),方震孺(無黨派人士,官至御史大夫,因為陷入黨爭,被魏忠賢記恨,後明朝滅亡,拜疏勤王,被東林黨人排擠,報國無門,憂憤而死),孫承宗(東林黨人,官至兵部尚書,袁崇煥的老上司,因陷入黨爭,辭官回鄉。後在高陽城壯烈犧牲,滿門處死殉國,只有三子的一支,由保姆抱出一個男嬰,即為北洋軍閥孫殿英的祖上),盧象升(東林黨人,官至兵部尚書,因為主戰,被高起潛、崇禎、楊嗣昌等害死,是明朝後期為數不多能帶兵亦能吏治的多方面人才,文武雙全的典型。),孫傳庭(東林黨人,官至兵部尚書,因得罪楊嗣昌、高起潛,被氣的失聰,後因崇禎帝催戰,潼關之戰力戰而死。其死,標誌著明朝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最後一支徹底覆滅。)


謝邀,其實不用孫傳庭出場,任何一個人換了李景隆,結局都可能改寫。當然還要朱允炆收回那道「不要讓朕背負殺叔之名」這道成命!

朱棣造反之艱難出奇,朱棣「靖難」成功之偶然。其實讓耿炳文來把守南京城,就算你朱棣把全天下都打下來,南京城都未必能攻進去。還需要齊泰和黃子澄去招兵平叛?李景隆這孫子丟了50萬大軍,早該砍了。還讓他繼續守南京,結果他直接把城門打開了。這簡直就是一個內奸么!

都是朱允炆用錯人之過。非讓最能守的耿炳文去進攻;放著徐達兒子徐祖輝不用,讓腦殘二代李景隆主帥。這樣的識人用人之能,豈有不敗之理!


單說將領能力,李景隆個廢柴,連孫傳庭車尾燈都沒看到。李景隆只是個官二代,紈絝子弟一個。孫傳庭是個綜合能力很強的將領,只要給點啟動資金,就能自己組織兵力,還能自己養活自己,維護費都不用。練兵能力也不錯,指揮能力也不錯。他組織的秦軍就是,只花了十萬兩,後續維護,老孫自己種田和勒索當地土豪就可以了。最大特點是省錢,性價比高,戰鬥力還行。但是,最大問題是,建文帝這樣的領導。當時也有其他將領可以選的,偏偏選了李景隆這樣的垃圾,而且還一次又一次地重用。真懷疑他們是否好基友。所以關鍵問題是這個傻逼領導。再好的人才他會用么?


李景隆真的是個草包嗎?未必!至少李景隆練兵還是不錯的!

主要還是建文帝重文輕武,又要實行井田制,得罪了天下地主財閥。消藩又消的如此激進,宗室視建文為仇寇。

靖難期間南軍嘩變不斷,軍心混亂,將心不齊。除了幾個死忠大部分將領都渾渾噩噩,李景隆這運輸大隊長當的也理所當然,最後開城門迎朱棣,把好人做到了底!

建文帝,不得民心,不得將心,不得天下地主財閥支持,不得宗室支持,換誰都不行。


其實雖然李景隆雖然敗了,後面還是有很多機會贏朱棣的,只是天命似乎在朱棣這邊,每每緊要關頭天象就變了幫朱棣取勝,平安鐵鉉都是不錯的將領,所以就算換了孫傳庭也一樣會輸,有時候真的要認命,就像清取代明就是天命,熊廷弼盧象升洪成籌孫傳庭,還有很多明將都挽救不了明朝


孫傳庭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將領,多年的戰爭早就教會了他應對不一樣的環境,而且,他更狠,朱棣也很狠,朱允炆打的的正義的防守戰,朱棣來路不正,如果他兩打起來,我支持孫傳庭,可惜歷史沒走假設


可能孫傳庭更好一點,孫傳庭在戰火中養成了自己,而李景隆是個開國功臣之後,靖難時未經戰陣,基本不如孫傳庭。但朱棣也是在邊關久經戰爭磨練,應該在戰爭手段上不輸孫傳庭。孫傳庭應該比李景隆強太多,可以與成祖一戰,當然歷史不能假設,成祖還是成功了,把大明帶入盛世。


推薦閱讀:

嘉靖將明太宗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真的是因為太廟裡位置已滿嗎?
土木堡之變離朱棣北征僅僅二十餘年,張輔等名將尚存,為什麼敗的這麼慘?
燕王朱棣為什麼要奪親侄子的江山?

TAG:明朝 | 明成祖 | 社會 | 李景隆 | 孫傳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