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無不勝的帖木兒大帝,為何終身對明朝稱臣?


崛起於中亞的帖木兒大帝,曾被西方人稱為是世界的征服者。在其四十多年的戎馬生涯中,他橫掃了一切敵人。無論是蒙古人、波斯人、印度人、馬穆魯克亦或是新興的奧斯曼土耳其人,都不得不在帖木兒戰馬下俯首稱臣。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不可一世的雄主,卻終生向東邊的明朝納貢稱臣。即使他在晚年率領二十萬大軍東征大明,也未能改變其作為明朝臣屬的事實。然而到底是什麼,讓戰無不勝的帖木兒向明朝屈膝納貢。這般作態,是否真如許多人所說,是麻痹大明的計策。

帖木兒曾因恐懼而向明朝稱臣

比較明朝和帖木兒帝國,我們會發現兩者幾乎建立於同時。1368年,朱元璋派遣徐達率領大軍北伐,並且輕而易舉地逐走了蒙元勢力。經過數年的經略,明軍幾乎將蒙古勢力全部放逐於長城以北。同時明軍向西佔領了瓜州、沙州,控制了河西隴右全境,不僅隔絕了蒙古與藏人的聯繫,同時也與漢唐舊土——西域建立了聯繫。此時的西域仍是蒙古人的天下,但已由統一的察合台汗國,分裂為相互割據的小國。其中,便包括帖木兒的國度。

帖木兒是蒙古化的突厥人,在明朝建立時,還只是個羽翼未豐的小角色。1360年,帖木兒曾出兵幫助過東察合台汗國的禿黑魯帖木兒汗,並且因功被任命為碣石地區的監察官。當明朝驅逐胡元,恢復中華後,西域諸蒙古封建主震怖不已,紛紛向明朝稱臣納貢,其中便包括帖木兒。

此時的帖木兒之所以會對明朝稱臣,完全是出於對這個龐然大物的恐懼。畢竟強鄰如敵,雖然明朝並無經略西域的計劃,但是其兵威仍讓帖木兒恐懼不已。此外,帖木兒在當時還面臨東察合台汗國哈馬魯丁的挑戰。1373到1375年,哈馬魯丁攻陷了帖木兒的多個城市,讓跛豪帖木兒陷入焦頭爛額之中。此後,帖木兒與哈馬魯丁展開了長達22年的拉鋸戰,直到1390年才將其消滅。在此期間,帖木兒和哈馬魯丁爭相討好大明,唯恐明朝的天平倒向另一方。

1387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年,帖木兒派滿剌哈非思朝見朱元璋,並進貢馬匹和兵器。帖木兒「識抬舉」的行為讓朱元璋很高興,對他非常有好感。1388年,藍玉在捕魚兒海大敗殘餘的北元勢力,並且解救了被北元擄掠的數百名撒馬爾罕(當時帖木兒汗國的首府)商人。朱元璋大筆一揮,將這些商人放回故國,以顯示對帖木兒「恭順」的嘉獎。此後,帖木兒向大明遣使不斷。其中在1394年,帖木兒還向朱元璋呈上一篇恭順到肉麻的文章:

朱元璋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洪布,恩養庶類。萬國欣仰,咸知上天欲賓士天下,特命皇帝出膺運數,為億兆之主,光明廣大,昭若天鏡,無有遠邇,咸照臨之。臣帖木兒,僻在萬里之外,恭聞至德寬大,超越萬古,自古所無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國,皇帝皆服之。遠方絕域昏昧之地,皆清明之。老者無不安樂,少者無不長遂,善者無不蒙福,惡者無不知懼。今又特蒙施恩遠國,凡商賈之來中國,使觀覽都邑城池,富貴雄壯,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日,何幸如之!又承敕書恩撫勞問,使站驛相通,道路無壅,遠國之人,鹹得其濟。欽仰聖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豁然光明。臣國中部落,聞茲德音,歡舞感戴,臣無以報恩,惟仰頌祝,福壽如天地,永永無極。

帖木兒在此文中,明顯是以藩屬國的口吻向明朝上表。在此時,帖木兒汗國的實力雖然已經今昔非比,但帖木兒的軍事重心還在西方。出於貿易和國家安全需要,帖木兒必須與明朝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一開始,帖木兒對明朝使節待之殊遇,高於其他任何國家的使臣。使臣們不僅能得到熱情的迎接,還可以受到好酒好菜的招待。在覲見帖木兒時,明朝使臣們還可坐落於其御座的右方,並以此來顯示對明朝的格外尊重。而其他國家使臣,都必須落於明朝使節的下座。

帖木兒的」恭順「逐漸向麻痹大明轉換

帖木兒不斷與明朝維持良好的關係,使得他免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專心攻略西方。帖木兒此人用兵如神,且在軍中威望極高,所以在歷次戰爭中戰無不勝。很快,帖木兒的突厥——蒙古鐵騎橫掃了整個歐亞大陸,欽察汗國、伊兒汗國、馬穆魯克以及土耳其紛紛在帖木兒面前敗下陣來,成為他的屬臣。而帖木兒的大軍,也隨著戰爭而不斷壯大起來。帖木兒極善於吸收其所擊敗軍隊中的精華,他除了組織傳統的弓騎兵部隊外,還著力於建設精銳的步兵團,同時大象、火器以及各類攻城武器也逐漸加入了帖木兒的軍隊。到了14世紀末尾,帖木兒已經成為一個難以戰勝的怪物。

1402年,帖木兒的武功達到了頂峰,他在安卡拉會戰中大敗奧斯曼土耳其軍隊,並且俘虜了被稱為「閃電」的土耳其蘇丹巴耶濟德。要知道,巴耶濟德在不久前剛剛擊敗了歐洲騎士聯軍,正處於事業上的巔峰。然而帖木兒的出現,讓巴耶濟德的傳奇戛然而止。

巴耶濟德

相比於蒸蒸日上的帖木兒帝國,大明王朝正在不斷的政治內耗中消磨自己的實力。朱元璋首先將自己能征慣戰的名將消滅個大半,建文帝朱允炆又和燕王朱棣打起了內戰。內鬥正酣的明朝人所不知道的是,帖木兒這頭餓狼正以兇狠而貪婪的眼神注視著自己。

帖木兒此人嗜殺,熱愛掠奪財富,是個不折不扣的惡魔。對於擁有廣大人口和巨額財富的中國,帖木兒一直是垂涎欲滴。攻擊中國,不僅能擺脫自己與明朝的臣屬地位,還能滿足自己的嗜血慾望,更能滿足自己一貫以來的夢想——恢復大蒙古帝國。畢竟,只有富饒的中國才是蒙古帝國的明珠!而中國的內鬥,是帖木兒最願意看到的。因為帖木兒是趁火打劫的行家裡手,他曾無數次趁著敵人內亂的機會征服對方、掠奪對方、屠殺對方。

然而在還未準備充分之時,老練的帖木兒還並不准備和明朝翻臉。他還要繼續裝出一副「恭順」的樣子,用以麻痹明朝。畢竟,裝模作樣是帖木兒的天賦技能。他經常對敵人使臣裝出一副病弱的樣子。例如他在接見欽察汗國使臣時,曾突然吐出一口鮮血。而這個血,是帖木兒事先含好的羊血。

從明史上看,明朝與帖木兒帝國的關係斷絕於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據《明史·傅安傳》記載,帖木兒曾經扣押過明朝的使臣傅安,直到病死也沒將其放回。同時,附屬於帖木兒的別失八里以及阿富汗,也隨之扣押了明朝使臣。很多學者認為,這是帖木兒居心叵測,是準備東侵的徵兆。然而筆者認為,帖木兒還並不至於在此時就暴露自己侵略中國的陰謀,畢竟其西方國境還有土耳其人沒有平定。在此時與明朝作對,恐怕會打草驚蛇。事實據明史記載,帖木兒於1396年還向明朝貢馬一千。雖然帖木兒的確扣押了明朝使臣,但還未與明朝正式撕破臉皮。

與此同時,傅安等明朝使臣在帖木兒帝國內仍然被優待。據西班牙使臣克拉維約於1404年9月的記載,當時明朝使臣傅安仍落座於以往的專座之上。但是在當時,帖木兒已經對中國感到不悅,於是他將西班牙使臣擺在中國使臣之前,用以表示自己對明朝的敵視。所以可以推測,帖木兒與明朝關係破裂,要在1404年。而在當年,帖木兒已經開始準備對明朝的東征了。

帖木兒

因此從1395年到1404年9月,一代大帝帖木兒仍然是明朝的藩屬,但他的「恭順」已經轉變為麻痹明朝的計謀。帖木兒以出使為由,打探明朝的虛實,並且將中國西部的山川地勢畫成了地圖。而在此時,明朝對於帖木兒的罪惡計劃雖然有所察覺,但並未採取有效的防禦措施,仍在偵查、備糧階段。可以想見的是,一場巨大的浩劫正向明朝襲來。帖木兒深知攻打中國,必將承受巨大的後勤壓力,所以他早已派兵在西域沿途屯田,並且組織了一支巨大的駱駝隊進行運輸。在經過充分準備後,年過七旬的帖木兒正率領著20萬鐵騎,向明朝邊境狂奔而來。

此時的形勢對於明朝相當不利,明成祖朱棣剛剛結束靖難之役,篡奪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地位相當不穩。對此,帖木兒早已洞若觀火。可以想像的是,當他到達中國邊境時,必然會「找到」早已失蹤的「朱允炆」,並將之推舉為「真正」的大明皇帝。而到此時,明朝國內的反朱棣勢力很可能會積極相應帖木兒。同時,在明朝西部還聚居著大量穆斯林和蒙古部落,而他們將會成為帖木兒潛在的兵源。畢竟,帖木兒既是穆斯林,同時也是所謂的蒙古人。在種種不利的情況下,明朝被帖木兒所征服並非不可能;即便不能打敗明朝,帖木兒也必將在明朝境內展開駭人聽聞的大屠殺。

雖然帖木兒機關算盡,但終究沒能擺脫死神的召喚,年事已高的他死在行軍途中,而帖木兒征服中國的狂想曲也就此戛然而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帖木兒即使到死也沒有擺脫恥辱的臣屬地位。

帖木兒死後,明朝與帖木兒汗國重新建立起友好的外交關係,兩國之間政經往來十分密切。但有趣的是,直到帖木兒汗國滅亡,明朝仍將其作為藩屬國看待。


沒有任何史料證明帖木兒對明朝卑躬屈膝。且不說實力如何,一個對明朝虎視眈眈的王朝怎麼會在覬覦明朝土地的同時又懼怕明朝?這是絲毫不合理的。 恰好相反,明朝一直對帖木兒恭敬有加。 我認為無視歷史背景,對歷史做標新立異、隨心所欲的解釋,是對歷史事實的極不尊重。朱元璋派往帖木兒的使節傅安被帖木兒帝國押作人質,是確鑿無疑的事實,沒有任何歷史依據表明那時的帖木兒「十分敬重」中國的使節。中國使團近1500人命喪於此冷冷地說明了這一切。洪武三十年,不死心的朱元璋再次派遣北平按察使陳德文出使。但從此,陳德文就音信全無。至朱元璋死,也沒有任何關於陳德文是死是活的消息,就像被遺忘一樣。直到永樂五年,陳德文才得以回國。無論是傅安還是陳德文,回到朝廷後都沒有得到像漢朝蘇武那樣的尊重和傳頌。 至於帖木兒所謂的稱臣上表更是可笑的笑話。這要從明朝「倒貼錢」的朝貢貿易說起。朱棣因為上位的合法性是受到質疑的,所以朱棣一向積極把執政重點放在政績工程上。其中之一就是搞「萬國來朝」。 聲教四海,溥洽萬方,固然美好。但遠人不來怎麼辦?就去請他們。「遣使四齣,招諭諸蕃」。只要來了,自有禮部臣工代為撰寫奉貢的章表,章表上照例是大明何其泱泱,明帝何其聖明,小國如何敬仰慕化等。然後把這些章表天下,還要人記於史館。也就是說,這些所謂稱臣的表章基本是明廷自己操作的。 如果請他們也不願來,怎麼辦?就饋以厚禮。明成祖八九月又「遣中官馬彬等使爪哇,以鍍金銀引一、文綺、彩幣三十匹賜其西王都馬板」,又「復命彬等齎詔諭西洋蘇門達剌諸蕃國王,並賜之文綺、沙羅」。十月「遣內官尹慶齎詔往滿剌加,賜柯枝諸國,賜其國王羅銷金帳幔及傘並金治文綺、彩絹有差」。史又載「永樂元年,命中官尹慶奉詔撫諭其國(爪哇),齎以彩幣。其酋沙米的喜遣使從慶入朝,貢方物」。又永樂元年,「命行人邊信、劉亢齎敕使三國,賜以絨錦、文綺、沙羅。」永樂五年九月,遣內官王貴通去占城,賜其國王白金三百兩。次年九月,遣內官李興等去暹羅,賜其王文綺帛及銅錢、麝香諸物。這等通過送禮來籠絡的事因為太多而不勝枚舉。明代編寫的《西洋朝貢典錄》的黃省曾實話實說,「雖曰天子威實致然,而二、三中臣,捧數行之詔,蹈藐絕之境,百尺所致,靡不柔攝,東而稽首。其殆不辱君命而善於懷誘者,亦賢矣哉。」只要善於懷誘能把遠人招來就是能人。對外國來使的土特產,明廷以高價折賞。 因此, 朱亞非《論明朝與撒馬爾罕關係》:明政府在積極防範蒙古各部的同時,需要和帖木兒保持較好的關係,所以明與帖木兒交往所求的並不在經濟上的得失。而在《中國通史》中也寫到對於蒙古歸化部落,朱棣主張「厚來薄往」,即賞賜要厚,不吝金錢財物,所取要薄,不要失遠人之心。 這樣在稱臣的背景下,來貢部落或國家大占明廷便宜。 由於賞值遠高市價數倍,來華的使者或商人堅持要將各種運來的貨物都「進貢」給明帝,已經到了十分荒唐的地步。甚至在帖木兒死後,如景泰七年,撒馬爾罕使節來,「所貢玉石,堪用者止二十四塊,六十八斤。餘九千九百餘斤不適於用,宜令自鬻。然彼堅欲進獻。」明帝無法,只得以昂貴代價收入這近六千斤的廢石。這是在朱棣死後,賞賜物值大大降低的情況下。除了強買強賣,我實在看不出已經沒落的帖木兒帝國對明朝有恭順的地方。 然而,這還不是最令人氣憤的地方。 自隋唐以來,外國商舶等來華,中國政府都要抽稅。宋元兩朝亦如此。唯獨到了明朝,外國人運貨來華傾銷,竟不被課稅。何況中國人自己做買賣,捐稅十分沉重,禁令十分嚴苛。永樂元年十月,西洋剌泥國回回哈只馬哈沒奇尼等來「貢方物」,又帶來胡椒在華銷售。有司奏請征其稅,明成祖不肯徵稅,竟胡謅什麼:「商稅者,國家以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令夷人慕義遠來,乃欲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萬萬矣。」 次年四月,琉球山南王的使臣私運白金到處州收購瓷器以販賣獲利,被人告發,按律是犯罪。明成祖說,「遠方之人,知求利而已,安知禁令?」不予追究。明廷對商業的無知也顯示所謂明朝時期商業經濟發達就是個笑話。 即使外國人在華犯法,明廷也不予追究。明成祖曾下令,「遠夷威之以利,不若懷之以德。姑宥其罪。」法網恢恢,卻對外國人網開一面。使得後來「沿途多索船馬,夾帶貨物,裝載私鹽,收買人口,酗酒逞凶,騷擾驛遞,非禮違法。」 由於明禮部規定,按來使的等級高低來定賞賜高低。所以來華商人動輒自稱是王,有的還詐稱是大明以前所封。嘉靖間,明樞臣王憲曾奏言其事,「西域稱王者,只吐魯番、天方、撒馬爾罕。……今吐魯番十五王,天方二十七王,撒馬爾罕五十三王,實前此所未有……今謂本國所封,何以不見故櫝?」明世宗採納了王憲的意見,對外國來使講了一國無二王的道理,哪知逐利的商人根本把告誡當做耳旁風。三年後,甘肅巡撫趙載急來上奏,稱來華的外國王已至150餘人。 《明史》記載:諸蕃貪中國財帛,……多偽稱貢使,聲言進獻。」商人冒充貢使,將所攜貨物覲獻明帝,以換取遠遠高於市價的封賞。而且一旦冒充貢使後,連貨運、住宿都由明政府驛站承包了,讓外國商人樂不可支。 史料記載撒馬爾罕等夷人趁李隆要求外國人來華慶賀嘉靖登基之際,竟享用了中國公款招待了三年,留在中國做生意不肯回國,還挑三撿四,這當中的撒馬爾罕等夷人甚至還認為招待不周,提議「寧往兩廣去」。 嘉靖初,禮部尚書汪浚上疏,「正德年間,容令各處回夷在館四五年住歇,恣意妄為,驕寵特甚。……今各夷進貢起送,猶不知誡。伴送人員不能矜束。在途遷延隔歲,日費廩給。……(後面扒拉扒拉的都是人數、每人費用的計算)」 這樣包吃包住包旅費包有錢賺的朝貢,作姦犯科也不用擔心受到處罰,哪個不想來?難怪後來明廷財政吃不消了,想限制來貢人數和次數,然而「雖屢申約束,而來者日增」(見於《明史 食貨志》)。簡直擋不住各國(當然也包括帖木兒)頂禮膜拜的步伐。原來這就是最早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原來我們現在對外國人莫名其妙地恭敬、寬容和禮讓就來源於明朝時期的朝貢。 儘管入明的多是商人假冒的藩王和貢使,而其中一些還在中國作姦犯科,明成祖也還是被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偽像所陶醉。《明史 樂志》中保留有一首宮廷頌歌,歌詞如下:四夷率土歸王命,都來仰大明。萬邦千國皆歸正。現帝廷,朝仁聖。可以想見,明成祖聽著這樣的頌歌是怎樣地如痴如醉又或想像著臣民如此虔誠地尊他為千古聖帝。 這就是所謂帖木兒臣服明廷的真相。而這只不過是眾多「萬國」朝拜中的一個縮影。


從《明史》和嚴從簡寫的《殊域周咨錄》上來看,兩國正式發生關係是在洪武二十年的九月,史載:「帖木兒首遣回回滿剌哈非思等來朝,貢馬十五,駝二」。


在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兒更是上了一封極其肉麻的賀表,其文曰:「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洪布,恩養庶類。萬國欣仰,咸知上天欲賓士天下,特命皇帝出膺運數,為億兆之主,光明廣大,昭若天鏡,無有遠邇,咸照臨之。臣帖木兒,僻在萬里之外,恭聞至德寬大,超越萬古,自古所無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國,皇帝皆服之。遠方絕域昏昧之地,皆清明之。老者無不安樂,少者無不長遂,善者無不蒙福,惡者無不知懼。今又特蒙施恩遠國,凡商賈之來中國,使觀覽都邑城池,富貴雄壯,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日,何幸如之!又承敕書恩撫勞問,使站驛相通,道路無壅,遠國之人,鹹得其濟。欽仰聖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豁然光明。臣國中部落,聞茲德音,歡舞感戴,臣無以報恩,惟仰頌祝,福壽如天地,永永無極。」


這封賀表成了很多人心中帖木兒臣服明帝國的依據,但是帖木兒的真實態度真是像朝鮮一樣對明王朝心悅誠服了嗎?事實並非如此。

我覺得帖木兒此時之所以對明朝示好有三點原因:一、與明朝的結好,使帖木兒帝國在對明的貿易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不然也不會「其貢馬,一歲再至,以千計,並賜寶鈔償之」。二、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自己的軍事擴張的安全。就比如我查了一下,帖木兒進獻賀表的年份是在1394年,就是他進攻叛臣脫脫迷失的前一年。他的服軟極有可能是為了在他出征的時候明帝國不至於在東方出兵,使他兩面受敵。

那麼帖木兒對明朝的真實態度如何呢?就在1395年帖木兒擊敗脫脫迷失軍的時候,明朝派出了「傅安等齎璽書、幣帛報之」。結果呢?被帖木兒扣留,「為撒馬爾罕所羈留,凡十三載」,到永樂五年才回來,「至是始歸」。洪武三十年(1397年),又遣北平按察使陳德文去出使,也被扣留,也直到永樂五年才從撒馬爾罕歸來。附圖。


從這兒看來帖木兒敢扣留明朝使者兩次,而他死前都沒有放回那些使者,由此看來,帖木兒根本不懼怕明朝。

這個結論,也得到了《克拉維約東使記》的印證,在對待永樂帝派去的明朝使臣的態度上,帖木兒表現出了完全的不屑甚至是侮辱。

請看史料,其文曰「……。帖木兒不願我們坐在下首,命移坐上首。落座之後,有王公一人走向中國專使之前,傳帖木兒之旨:「帖木兒現與西班牙國王親善,帖木兒待之如子。視中國專使如敵寇,為帖木兒之敵人,今日特引見西班牙使團於中國專使之前者,即以示帖木兒不悅中國之意。……,帖木兒已將對中國專使之恩賜寵遇,轉賜於西班牙使者雲。」王公傳命之後,帖木兒又命通譯將原文轉譯給我們聽。」從這段史料上看,帖木兒在宴會上公開以言語侮辱明朝之特使,還將中國的坐次排在了西班牙人的後面。附圖。


讓我們來看看另外一段史料,當永樂的特使責問歲貢的時候,帖木兒居然說道:「中國天子責問歲貢,理所當然。惟積欠七年之貢,一旦令全數補納,事多困難。莫如容加籌措,再行奉納朝廷。」在下文中,那個西班牙特使還說「據傳,帖木兒此次曾命人辱慢中國使臣,不過其臣屬曾否奉行此命,不得而知」。附圖。


從帖木兒的行為和語言上來看他完全不存在臣服明朝的思想,看來那份賀表這只是虛與委蛇罷了。


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兒派了使節向朱元璋進貢了良馬二百匹,同時呈上一封表,裡頭畢恭畢敬地寫著: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洪布,恩養庶類,萬國欣仰……臣無以報恩,惟仰天祝頌聖壽福祿,如天地永永無極。

很難想像,一個一心成為第二個成吉思汗的人,戰無不勝的帖木兒大帝,會如此低聲下氣地向一個新建立的根基未穩的皇朝呈表。

僅看看帖木兒之前的履歷,也應該知道這並不是出於真心。

成吉思汗死後,留下了大面積疆域的遺產,被後代瓜分,包括忽必烈的元朝,西面的察合台汗國,北面的欽察汗國。帖木兒首先統一了分裂的察合台汗國,繼而扶持脫脫迷失統一欽察汗國,隨後遠征伊朗。

沒想到脫脫迷失在佔領俄羅斯之後,實力大增,背叛帖木兒進行了侵略。帖木兒不得不和脫脫迷失進行了持續多年的苦戰。

帖木兒與脫脫迷失大戰的前一年,正是他向朱元璋進貢獻表的那年,可見此舉未必是真正向明朝稱臣,只是暫時服軟,不想多面樹敵,好集中精力解決脫脫迷失這個對手的臨時之舉。

還有一件事可以印證帖木兒並無稱臣之心,那就是朱元璋在收到他的進貢後,禮尚往來,也派遣了使者回訪,使者第二年到達撒馬爾罕,帖木兒已經戰勝了脫脫迷失,當即扣押了大明使者。如果是真心向明朝示弱,怎麼會做出如此舉動呢。

不過此時帖木兒仍未向大明動手,而是趁印度混亂之際,進行了遠征,又出兵敘利亞、阿勒頗、大馬士革,進行了搶掠,或許是為了積累進攻明朝的軍備資金吧。

直到朱棣發動靖難之變,登基之後,永樂二年,將近七十歲的帖木兒才終於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東征,向明朝開來。不過,途中很快他就病死。帖木兒帝國照例像其他帝國一樣陷入帝位爭鬥,東征的計劃就此中斷。

但試想,假如帖木兒大帝沒有病死,親征的百戰百勝的他遇上同樣喜歡親征、又同樣善於作戰的永樂帝朱棣,兩個帝國,兩位大帝爭鋒相對,一定會是一場驚天動地足以改變歷史走向的大戰吧。


不要自我陶醉,而且你想多了,帖木兒並沒有對明朝稱臣。帖木兒的所謂朝貢只是為了打探明朝的虛實。帖木兒曾多次派人以朝貢的名義打探過明朝的虛實,對於明朝哪裡是軍事重鎮,哪裡方便行軍都有了詳細的了解;同樣的事他對小亞細亞的突厥人也做過。帖木兒的軍事政治水平遠超永樂大帝,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查一查帖木兒為了遠征明朝做的計劃。可以說利用朝貢的名義帖木兒對明朝不管地理還是軍事都有了充分的了解,他的計劃與明朝的戰爭是長久的,在哪裡能夠招兵,哪裡方便屯田,都做了詳細的布置。幸虧是帖木兒在途中死了,更辛運的是他沒有安排好自己的接班人。不然明朝的西部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明朝在吐魯番這麼一個小部落的打擊下就被迫放棄哈密衛,如果面臨一個整合的蒙古帝國,是件非常棘手的問題,到了英宗時期證明只是一個整合過的部落依然不是明朝能抵抗的。後來大清帝國遇到的準噶爾和帖木兒相比不值一提,仍然讓清朝花費了近百年才攻滅。


一開始帖木兒是對明朝友好,可強大後,卻並不如此。如以下

1388年起帖木兒希望與明朝建立軍事同盟,共同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多次遣使結盟明朝,與中國建交,並且進貢。

1396年帖木兒扣押各國使節,包括明朝使節,表示對外宣戰,開始國土擴張。

1398年再次扣押明朝使節,並且虐待。

1404年,十一月領20萬軍隊打算侵略明朝,結果1405年病死在途中,之後他的第四子沙哈魯平定了帖木兒兩個侄子的內訌,繼位為王,沙哈魯並沒有做出對明朝進行侵略的政策,與明朝交好。1413年恢復通使。


明粉的YY精神真是連阿Q都要避讓三分。帖木兒對明朝稱臣,那麼帖木兒為什麼發兵20萬攻打明朝?帖木兒大帝是個非常可怕的敵人,他的可怕之處就在於他的精打細算,帖木兒知道朱棣是個好面子的人,尤其對於朱棣這樣喜歡用朝貢方式宣揚國威的人,更是投其所好,以朝貢方式打探明朝虛實。明朝的重兵安置在哪裡,哪裡有水源方便軍隊駐紮,哪裡的地形可佔據優勢……在所有信息充分掌握後,直接兵發20萬指向明朝。帖木兒大帝讓我想到了趙武靈王,不在乎虛名,甚至假扮使者探索帝國。得虧帖木兒帝死的早,要是打起來真不好說,因為帖木兒經過多年調查對明朝了如指掌,而明朝幾乎對帖木兒一無所知


帖木兒被稱為「常年走在世界各個角落的跛子」。他一個瘸子常年奔走在亞歐大陸,反覆進行著殘酷戰爭,因為他征服的地方總是反覆叛亂,不得不多次征服,反覆蹂躪。

因此,帖木兒的軍事實力相當強悍,恐怕是明朝比不了的。


帖木兒大帝向明朝上表稱臣,雖然可能政治意味多一些,不是心悅誠服,但確實稱臣了,不要刻意摸黑。帖木兒兒子,在朱棣組織軍演後,心悅誠服的稱臣,並把帖木兒身前的戰馬獻給朱棣,帖木兒國家使臣說帖木兒死在東征的路上保全了他一世的英名,要真的碰到朱棣,帖木兒就是被碾壓


推薦閱讀:

美國歷史任期時間最長的總統是誰,最有威望的總統是誰?
皇帝登基時,會怎麼處理父皇留下的嬪妃?
周朝分封的五爵諸侯都有誰?
朱允炆明知道朱棣起兵造反,為什麼在攻打他時卻下令手下不許殺他?
赤峰一代把香菜叫做鹽水,但到了南方地區也有這麼叫的,是不是他們和契丹有關係呢?

TAG:帖木兒 | 明朝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