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是讓人遠離鬼神嗎?他為什麼要這麼說?


我們先來看下孔子對鬼神的態度:

孔子一方面說「敬鬼神而遠之」,一方面又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方面是「子不語亂、力、怪、神」,一方面卻又是「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中庸》)「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以上基本是孔子對鬼神全部的論點和想法,翻譯成白話就是下邊的意思。

敬鬼神之而不親近之意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裡,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裡。

孔子不說(關於)怪異、勇力、悖亂、鬼神(這些邪門歪道和不能說明白)的事。

畏鬼敬神之事若作為一種民德(即信仰或宗教教義)加以利用和實施的話,於國於民都是極其重要的事!

一個人如果連與「人」相處的道理都不懂,那麼這個人怎麼能夠知道與「鬼神」打交道的規矩呢?

那麼孔子對鬼神是什麼樣的一個態度呢?

因為古代的人們無法理解大自然的變化,所以就比較迷信,夏人信鬼神,商人喜占卜,而周人兼二有之。

到了孔子的春秋時代,大致上還是如此。

但孔子是思想家,因此態度還是比較嚴謹的,他沒見過鬼神,也不能確定鬼神是不是真的存在,所以只能敬鬼神之而不親近之。也就是說,祖先們說有鬼神,那就姑且認為有吧,但又沒有證明它真的存在,那就和它保持距離吧。

孔子是比較講究禮節的,畢竟周朝最喜歡禮教思想的周公的兒子是孔子母國魯國的開國君主,所以孔子還是喜歡拜祭祖先的。但如果沒有鬼神,孔子拜什麼呢?因此孔子就只有說: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裡,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裡。不說有鬼神,也不說沒鬼神,孔子就是這麼狡猾。

孔子認為仁義之道可以統治天下,周禮代表當時最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只要行周禮,就能實現天下大治。周禮萬歲萬歲萬萬歲,周禮就是一切,那我們還是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的好。

因為孔子解釋不了祭祀神和拜祭祖先祖先之間的關係,又不能說兩者有問題,也不能說二者沒有問題,這時候的孔子聽到有人問這個問題,就比較難堪了。因而也只能回答:畏鬼敬神之事若作為一種民德(即信仰或宗教教義)加以利用和實施的話,於國於民都是極其重要的事!

後邊子路又問孔子祭祀的事,孔子有點抓狂了。老子前邊說過了不知道,說過了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你為什麼還問,是不是給我臉色看?因此孔子想發怒,卻又忍住了,胡亂說:一個人如果連與「人」相處的道理都不懂,那麼這個人怎麼能夠知道與「鬼神」打交道的規矩呢?其實是在罵子路不懂禮貌,什麼道理也不懂,還敢來刁難老師!


敬鬼神而遠之,這裡孔子說明了兩點:1.有鬼神存在 2.需要遠離鬼神!

鬼神存在這點不論,大家心裡有數。那麼為何要遠離鬼神呢?先講個故事吧。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些佛像是沒有胳膊的,維納斯也是斷臂。那麼為何會如此?

這是告訴我們:鬼神沒有手腳。鬼神僅僅是沒有手腳,若是有人親近鬼神自然會被利用,因為他可以佔據你的心,你的腦,用你的手腳在世間行走。

人都想利用鬼神去保佑自己,但沒想過自己有什麼能讓鬼神所利用!其實,人只有兩樣東西可以為鬼神所用。第一是信仰力,也就是香火,也是鬼神存在的基礎。失去香火的鳳凰早已絕跡,古代很多神都因失去供奉隕落不見。

然後就是肉身了,可以說人身是最寶貴的容器,很多神在渡劫的時候會直接投胎,增加渡劫的成功率。五百年一劫,三千年一難。世人都道神仙好,神仙的命也是有數的啊。

神輕易不佔用活人,因為人怕果,神怕因。種下因果,神要了結就難了。東皇太一文真一個念頭,因果三千多年兜兜轉轉還沒還清,仙界也去不成,你說煩不煩!但是鬼不一樣,鬼很多還處在沒化成實體的階段,這個階段的靈能活下去與否都是問題,一般會選擇附在神像上接收人的供奉。

所以神像啥的別放家裡,你覺得真神會那麼閑去你家嗎?雍和宮裡都沒有幾個真神在了,誰知道你家的像里附的是哪裡的靈物!而你一旦和其建立了供奉關係,那就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弄不好會害你全家!靈幫人是有代價的,如果許願了記得去還願,輕易不要去許願,一語成讖,許了就要認真了結。


先秦時期,迷信之風盛行,尤其是對天命和鬼神往往信其有。孔子在面對強大的巫史傳統時,採取了一種更加理性化的態度。首先,他對天命的理解不同於往常,不再把它看作是上天的意志(這是後來墨子的觀點),而認為只是一種客觀必然性。比如,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裡的天用以指稱客觀世界的存在與變動狀況,即為「自然之天」。這種客觀必然對人事來說,則構成對人的一種外在限制,孔子稱之為「時命」,即由時勢、時運決定的命。所以,這種命並不神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客觀規律而已。

對於鬼神的存在,孔子也是採取一種兩可的態度,不議論鬼神,卻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所謂「敬鬼神而遠之」。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因此孔子的弟子說他「不語怪、力、亂、神」。但在形式上他是肯定鬼神的存在的。他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表明他對鬼的所屬有明確的區分。

總起來講,孔子的態度是「敬鬼神而遠之」。在這裡,「敬」解決的是人的精神寄託和心理需要,而「遠」則強調了不能以鬼神來干預人事。孔子的這種態度是其注重現世強調人事的價值取向所決定的。我們現在很難判斷,孔子到底是不是真的相信鬼神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認為鬼神的存在與否和我們能否過好這一生並沒有關係,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現世的人事問題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來世的鬼神問題則存而不論。這表現了儒家一貫的現世態度。


理解孔子對鬼神的態度,最關鍵要明白一點——他是子姓。之所以要強調這點,是因為要理解他對鬼神的態度,不能光從他儒家教主身份出發,更應該從他殷商遺族的身份出發來理解。孔子的六世祖為宋國大司馬孔父嘉,公元前710年在宋國的內部權力鬥爭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其後裔逃往魯國。

知道了孔老夫子是殷商遺族後,再來了解殷商時期的文化。



中國社會到了夏末商初,夏王朝已經是不得人心,商湯取夏而代之。但是,商族如不展現出自身實力,根本就無法贏得天下其他部落的真心順服。在人類剛剛走出渾沌、野蠻狀態的遠古時代,商湯展示自身實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巫術。

《呂氏春秋?順民》中說,商湯克夏後,天下大旱,五年農作物都無收成。滅夏之後,突然遭受如此嚴重的災難,天下人就開始慢慢懷疑,是不是因為他們推翻了夏王朝而遭到天譴?

為了安撫躁動的天下人,萬般無奈的商湯決心以身體作為獻給天神的犧牲,於桑林之野向上天祈雨。

桑林,從此成為商族祭祀聖地,世世代代受後人敬仰。

商湯桑林求雨,其實就是一種自任巫祝的行為,商湯就是群巫之長與政治領袖的結合體。商湯之後,歷代商王都繼承了他的這一地位。上個世紀發掘的殷墟甲骨中,有很多類似「王其舞」、「王舞,唯雨」的文字記錄,說明商王經常親身參與祭祀,證實了他們既是政治領袖,又是群巫之長。(《商文化比較研究?第三章 商周思想文化比較》王暉著)

為了防止神權外泄,商王族對旗下諸侯方國的祭祀權力進行了嚴格限制。商人自詡為天神賜予的與神溝通唯一合法代表,嚴令禁止他人未經許可私自與「神」聊天。甚至連商代著名賢相伊尹之後,也不能擅自祭祀伊尹,必須得經過商王室同意後才能祭祀先祖。(《商文化比較研究?第三章 商周思想文化比較》王暉著)

自始自終,歷代商王都兼具群巫之長和政治領袖的雙重身份。

從近現代發掘出土的甲骨文中可發現,商時祭祀風氣異常濃厚。而且,商人祭祀還有一大特殊傳統,就是祭祀所用牲數量極多。商人祭祀所用的牲畜數量,最多時可達三百頭之巨!舉行一場常規的祭祀儀式,至少也得要殺幾頭、幾十頭馬、牛、羊、雞、豬等等牲畜。可以想像,商人祭祀場基本都是血肉橫陳,雞犬不寧。祭祀風氣如此奢侈,即便是在物資極為豐富的現代,也可以說是暴殄天物。

更加令人膽寒的是,商人在祭祀時不但經常草菅「獸」命,還喜歡草菅人命。

商人祭祀殺人甚多,數量常常是五、十、三十、五十、七十不止。殷墟甲骨中常常可見「王其侑於小乙羌五人,王受佑」、「大乙伐十羌」、「大乙伐十羌又五」、「大乙伐三十羌」等等之類的文字。這些記錄中的「伐」可不是指討伐,而是「以戈砍人頭」的意思。(《商文化比較研究?第四章 商周制度文化比較》王暉著)

從殷墟發現的甲骨卜辭看,商人無限地信仰鬼神,每天大小事件,大至征伐方國、祭祀先祖、築城,小至出行、令牧人放牧、做夢等等,均要請示鬼神,以鬼神意志來決定事情的可否。

1976年,考古人員在河南安陽商代王陵東區發掘了一系列商代祭祀遺迹。在約4700平方米的面積內,分布著共191座祭祀葬坑,屬於商朝武丁到稟辛四代商王時期。根據葬坑排列的疏密、深淺、坑的大小規格等等,葬坑又可分成二十二組:最多的一組四十七個坑,最少的一組僅一個坑。從分布狀況看,不可能專屬於某座王陵大墓,而應該是若干次祭祀後掩埋的遺迹。在這個祭祀場中,前後共殺埋了多少祭祀的犧牲品,已不能確知。但是從已經發掘出來的祭坑統計,人牲已多達1330人之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第三章 商周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不但是祭祀,商人死後還盛行陪葬制度。

商人陪葬有嚴格的身份等級:奴隸和戰俘都是直接被當作牲畜來陪葬,被稱作「人牲」;近臣、武士等等則是屬於長期洗腦下的犧牲品,自願或半自願地陪葬,被稱為「殉人」。

商人殉葬時,還分為生殉與殺殉,不少人竟然是活生生被埋入地下的!

1950年發現的河南安陽武官村商墓,在商代王陵中只能算是中等大小。整座墓坑中,陪葬人多達七十九人,各類殉獸達五十二頭。其中,有棺、有隨葬品的殉人共十三具,其餘殉葬之人多身無外物。這說明為商代統治階層殉葬的人中,既包含奴隸、戰俘,也包含政治地位較高的商代高層人士——這些人很可能就是王室的近侍大臣,甚或是,方國諸侯。(《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第三章 商周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發掘出來商代遺存,還可看到商人軍隊中大量使用奴隸兵的現象:精銳士卒都為騎兵或車兵,在甲骨文中稱為「人」;其餘兵種士卒,大多被稱為「眾」或「眾人」。「人」士兵高高在上,手裡掌握著高、精、尖武器,最受商王信任,殉葬時都是全身葬。「眾」、「眾人」士兵大多為步兵,地位低下,武器平時集中管制、戰時才會發放,殉葬時連頭顱都保不住,是砍頭葬。(《中國奴隸制的探討》沙文漢著)

這就是商王室殘忍而真實的祭祀文化。



然而,在周人滅商之後,人們都開始對殷商文化進行反思。

《易經》「既濟」卦爻辭中,有句讓人費解的話:「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音悅)祭,實受其福。」所謂禴祭,簡單來說,就是用生菜來進行祭祀。這段話所描述的就是殷商晚期天下的政治格局。「東鄰」,即指商王國;「西鄰」,即周國。三國經學家王弼對此註解說:「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祭祀之盛,莫盛休德。故沼沚之毛,蘋蘩之菜,可羞於鬼神;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以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也。」意思就是說,在殷代未年,東鄰殷人殺牛祭祖,而西鄰姬昌卻簡單地以生菜禴祭其祖,禮薄者反而比禮厚者受到了祖先的福佑。用禴祭祭祖的周人,最終戰勝了頻繁殺人殺牲祭祖的商人,可見祭品豐厚與否不是關鍵,關鍵還在於所謂的「德」。只要有「德」,你就是拿沼澤里的苔蘚和野菜去祭祖,都能受到祖先保佑。

在對殷商文化進行反思過程中,周人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周文王到周成王之前,這時期主要是繼承殷禮,提出了天命易變思想;第二階段是從周成王到西周中期,這一時期周人制禮作樂,並形成了尊天、敬德、保民的天人合一觀;第三階段是從西周晚期到春秋戰國,開始對天產生懷疑、質問,並形成輕神重民、以民為本的觀念。(《商周文化比較研究·第三章 商周思想文化比較研究》王暉著)



切身感受到失國之痛後,殷商遺族也開始深刻反思其祖上的祭祀文化。而且殷商遺族的反思,似乎比周人自己還更徹底。

公元前641年,齊桓公去世,天下群龍無首。齊國在齊桓公去世後,霸主地位不再,已走向沒落;楚國剛剛崛起,強勢向中原發起進攻,但卻還未被中原諸侯認可。

在這個江湖權力真空期,宋國宋襄公敏感地意識到機會來了。既然天下諸侯無主,他何不趁機稱霸,重振殷商雄風?所以,這一年宋襄公四處籌劃舉辦「國際」諸侯大會,盛邀各國諸侯參與結盟,以定宋國盟主之位。

然而,在一次正式會盟之時,卻出了點小小意外。

一個山東半島的小國鄫國,看到宋襄公在策劃會盟稱霸,頓時覺著是救星要到了。弱小的鄫國,長年孤立山東半島,多年以來飽受東夷人欺壓。上一代江湖霸主齊桓公在位時,就曾想幫鄫國人忙,組織諸侯去打擊東夷。但是由於齊國霸業衰落,諸侯國都不聽命,齊桓公不得不在最後關頭放棄了東征夷人的計劃。鄫國成了被中原諸侯遺忘的山東半島「孤兒」,繼續忍受著東夷人的肆意凌辱。

如今一聽說宋襄公要在曹國之南舉行會盟,鄫國國君雖然沒接到邀請函,卻也興緻勃勃地往那趕,期待宋襄公能給鄫國主持公道。

可是,宋襄公看著鄫國國君就心煩,所以乾脆讓邾國人在半路把鄫國國君給抓了起來!

宋國是殷商之後,有頻繁祭祀的文化傳統。宋襄公順勢宣布,要祭祀次睢的土地神。祭祀土地神,以殷商傳統,祭品當然不能不豐厚。宋襄公所用的祭品,赫然就是送上門來的倒霉蛋——鄫國國君。用人祭祀,是殷商一族上千年以來的傳統,世界各國人民都必須得尊重,不得隨意指手畫腳。

但問題在於,此時已是周人天下!

所以,一聽說宋襄公要拿鄫國國君祭祀,他的庶兄公子目夷就急壞了,立刻前往阻止:「……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

當年唯神獨尊的商人,居然都深受周人影響,說出了民為神之主的話來,這無疑是對商國當年覆滅最深刻地反思。孔老夫子作為正統殷商後裔,深受祖先影響也就不奇怪了。所以,對於「鬼神」,局限於時代,他還不敢完全否定。但是,不再唯神是聽,卻是殷商遺族普遍反思的結論;當然,更是周人得以戰勝殷商的關鍵法寶之一。

所以,孔老夫子提出「敬鬼神而遠之」不是完全否定鬼神的存在,而是在反思殷商殘酷祭祀文化之後,認識到「民」為「神」之主的客觀現實,不再認同祖宗的「神權獨尊」——這是無疑人類文明史的一次巨大進步。


首先我們說一下孔子對鬼神的看法,這樣的問題看起來彷佛沒有什麼太大的爭議。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存而不論該是我們對於孔子思想中一個最具體的答案。但是孔子為什麼選擇,存而不論,?是避鬼神不談,還是反鬼神?仔細想一想,可以討論的空間卻很大。

首先,我們必須探討的是,鬼神,在孔子思想中的定義。一般說來,春秋時代的鬼神,其實還停留在,祖先,死後所形成靈魂的定義,這樣的(鬼神),對當時的人而言,其實是來扶助我們、匡正我們的德行,一種善良意志的代表。所以,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中庸第十六章〉。

(鬼神)是祖先所化,那麼,(神)呢?在孔子的思想中,並沒有特意的突顯出(神)的地位,在論語之中,單獨提到(神)的地方只有一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第三〉這裡的神,與祭祀畫上了等號,而祭祀,其實源自於商朝的習俗,商朝祭祀天神、地只、人鬼,特重人鬼,如果(祭如在)指的是祖先,那麼,(祭神如神在)指的必然是不同於祖先的存在:百神。

(鬼)或者是(鬼神),那都還是由祖先所化,而(神),卻並不那麼切實可知,所以,孔子對於(神),態度就顯的保守多了!像是〈述而第七〉:(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禱久矣。))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孔子對於(神只)的不信任。另外,(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第七〉這一段話雖是孔子弟子追憶孔子言行而成,但仔細想來,在平常的對談之中,孔子必然常把(怪力亂神)當作是無法求證的東西,所以門下弟子竟無法想回憶出孔子對於這些東西的觀感。

不過,我們卻可以看到孔子對於祭祀、甚至是對祭祀的對象(鬼神)的重視,像是: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把禹對於鬼神的孝敬,當作是一種德行。

然而,這種鬼神,由於與人生前的行為息息相關,也不盡然全是德行的代表,在論語為政第二裡面也提到,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有不應當祭祀的鬼神,這可見,對於鬼神的一種曲解或迷信必然在醞釀中!看看〈雍也第六〉: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要我們尊敬鬼神而遠離鬼神,這可以明白,一種相對於(知)的(不智),正在於對鬼神的太過親近與迷信。

〈堯曰第二十〉裡面提到:(所重:民、食、喪、祭。)這代表著,孔子把祭祀當作是人生的大事!這邊我們要注意的是,祭祀的本質與對鬼神的態度並不相違悖!

不管是(存而不論)或者是(敬鬼神而遠之),我們都看的到祭祀來自於無盡的感謝與崇敬的心意!祭祀拜拜的重點在於誠敬,在於尊重所要祭祀的

對象。祭祀的儀式代表了對天及祖先的敬畏及尊重,也等於是代表了君臣及家庭兩種社會系統權威的來源和維繫的倫常,孔子尊崇周公制禮作樂,制禮作樂當中祭祀就佔了很大部份,所以孔子對宗教儀式的態度是正面的!與其說孔子相信鬼神而有贊同祭祀行為,不如說孔子把祭祀當成社會制度的一部份。)

透過了祭祀意義的解析,我們不僅可以明白孔子對於祭祀所持的一種態度,更可以大膽揣測,為了個人私慾私利而去祭拜不當祭拜的鬼神者,必然越來越多!像是〈先進第十一〉:(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幾乎是豪不客氣的直接駁斥!我們姑且不論孔子不高興的是什麼,但從季路問(如何事鬼神),而非(事什麼鬼神),我們便可以知道,祭祀已經漸漸變成是夾帶私心的工具了。而祭祀本質的變質,對於把祭祀當作是一種正當、重要大事的孔子來說,那當然是不被允許的行為。

於是,當我們回過頭來看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與其說孔子(信鬼神),不如說是他對於鬼神的崇敬與崇敬;與其說孔子(反鬼神),不如說他反的是對鬼神的親近與迷信。在孔子學說中,我們處處可見人文精神的自覺與肯定,那麼,對於孔子而言,(鬼神)還有什麼樣的有形無形的影響?我想,答案應該是很明顯的了。

品禹音兒童國學,賞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兒童國學第一品牌,更多資訊請關注「禹音兒童國學」微信公眾號。


孔子的思維框架中,不知生焉知死,是一條非常明顯的界限。

他覺得死了,就是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很神秘,我們不知道,我們就指負責到「界面」,這個界面就是「喪」-----他小時候的愛好也是祭祀,長大了研究的周禮,也大多以各種祭禮,喪禮貴州為多的《周禮》,他對這些葬禮和祭祀的重視,有兩個蠻重要的理由

1,周禮的規定,只有克己復禮了,國家就大治了。

2,慎終追遠。每一次的祭祀,有助於個人整合成為一個國家,尤其是當年周朝,每個人(尤其是貴族),其血緣往上數,肯定是一家人,所以很多事情都應該好解決----很樸素。

所以這樣來理解「敬鬼神而遠之」,就是很容易理解了

1,遠,慎終追遠的遠,就是你要與死去的祖宗們(已經成為鬼神)保持「遠」的關係,是有可追溯的「遠」,而不是毫無關係的遠。

2,敬,要尊敬他們,這個敬,在當時的儒家中,很重視,儀式上要按照周禮來,最重要的是要內心的敬,比如辦喪事,哭也好,跪也好,都是形式,而其中有沒有「哀」,是衡量一個人孝和不孝的分割線。

從這個來說,敬鬼神而遠之,不是遠離鬼神的意思,而是你要極力的從自身溯源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這樣的遠不是離開,是link。


一般而言,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諸如扶鸞、起乩,請仙上身等,都是一些鬼仙、精怪之流,絕不會有真正的神仙、菩薩等的到來。而這些能夠請來的多還未曾脫離鬼道,成就本身有限,問小事或許很靈,大事絕對的靠不住。況且這些雖能降人禍福,但也與人一樣,喜怒嗔恨之心難免,接觸這些世間長了絕對沒有好處。

而真正的神仙、菩薩等,你沒有修持上的成就、沒有善行功德,自然不會現前。何況只要人行忠正,自然鬼神避忌,而菩薩慈悲度世,未曾片刻遠離我們,只因眾生業力深重,智慧福薄,不能得見。因而聖人大成至聖先師要我們「敬鬼神而遠之」。

對於這些鬼神,就如伴君如伴虎,我們既要心中恭敬,恐他惱怒,但也不能離他太近,以防喜怒難測,降禍降災。



首先,要看孔子的完整文欄位式或語境。這句話闡述的是「人道」的基點,即「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思辨和樸素解答。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

【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注釋】

知:音制,同「智」。 務:從事、致力於。 義: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

【譯文】

樊遲問孔子什麼「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算得上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評析】

本論句提出了儒學「智」、「仁」二大概念。這句話可以概括為「克已復禮」。智是復禮,仁是克已。孔子的觀點並非要讓人遠離鬼神,而是「敬」鬼神,「遠」字是核心詞,也可用「子不語亂力怪神」解釋。即心存敬意,重視祭祀,但不宣揚鬼神。

【人文背景】

「敬鬼神」,是中華文明的傳統,敬天畏地是遠古人文特質,從夏朝崇天命,商朝重天神,周朝尚天禮。「鬱郁兮文哉」孔子學習周禮,先從祭祀入手,因為精通禮數,而名揚春秋諸侯各國。曾在喪事的主祭中第一次遇見老子,而問周禮中祭祀。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周朝禮樂治國,以「禮」和「樂」為核心人文載體和森嚴的等級制度,規定王侯臣子的法度和制式。禮崩樂壞的形態在《論語_八佾》中有指出。

「而遠之」,周「禮」的核心形式就是祭祀,如國祭中有「春祭」也稱社祭,「秋祭」也稱郊祭;在宮殿前設「太廟」以祭五代祖上,在太廟中受日常性香火祭祀的稱為「神」,其他五代以外先人稱為「鬼」稱遠祭,設「壇」在城外郊祀。這裡的「遠」字在孔子的思想語境中也有「慎終追遠」的意思,恢復周禮中的各類等級的祭祀制度和禮儀,而引導民眾尚「義」,即「合道德、合法度、合禮制」,建構有序的人文倫理和符合禮制的君臣父子關係。在春秋時期,佔領一諸侯國的標誌性動作,不是佔有了城邦和領土,而是迫不及待的毀掉該國的「太廟」。滅祖宗十八代,軟暴力至極。所以,孔子在當時在「智」的定義是,明人道,重祭祀,倡孝義,重建社會人倫體系和道德,引導社會向善動力。

「務民之義」抓手在於「敬」,從祭祀作為精神導向,「天道遠,人道邇。」從遠及近,有先有後,有秩有序。教化民眾先要讓大家明白「我從哪裡來」,認祖歸宗而有歸屬感。也是人道的基石,人類沒有歸屬感,就不知到哪裡去。

在傳統「家文化」的宗族制中,一個人,一生最好的歸宿,無非是死後能入宗親祠堂,為後人崇敬和緬懷,並受族人香火供奉,也就成了「神」。受後人萬世敬仰稱為「聖」。

「亂力怪神」在春秋時代大背景下,孔子所說的「亂力」是指重術法的法家、兵家、墨家、縱橫家等。「怪神」指玄學之類的仙家、陰陽家、煉丹術、巫術等。而這些諸子百家都在春秋時期應運而生,也激化政權更迭、社會動蕩的助推力和催化劑。

孔子心中的神

神,即是每個人心中的偶像。文縐點說是人生的精神指引。當然,偶像劇中的人物和演員也算是小神吧。從人文特質上分訴,沒有人文精神指引的偶像都是鬼怪,而根據對社會良性發展的影響力,評定其可否稱為「大」字。但是,這位神因你的成長而在不斷變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神,其實是你自已。

孔子心中的神,是四大「仁」者:仲子和微子(互相讓王位而躲入深山隱居);管子(齊國相國,首創官營「妓院」,增收國家財政收入,稱祖師爺。主要以發展經濟,非暴力非戰爭運用經濟戰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也是現代經濟戰金融戰的開山鼻祖。得以春秋時期的百年安定);箕子(商朝王子,以賢著世。商滅後不事周朝,而帶族人遷移到高麗,就是朝鮮和韓國的人文先祖)。

你心中神是誰?


孔子認人為本。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沒時間扯牛鬼蛇神,說孔子敬而遠之,這不句法矛盾?若敬必祭之。孔子講周禮,祭祀鄭重。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遠鬼神即不信鬼神,從不提及。今之人好鬼神者牽強,還編造出儒釋道共處,那法,名,墨,縱橫,兵,醫,農,雜家何地位?孔子是讓人遠離鬼神愚昧。好聰慧偉大的無神論東方文化巨人!漢獨尊儒術,宋以儒家經典考試作文取仕,無鬼神半點位置。民間迷信土地,龍王,關老爺,二郎,哪叱,神話人物無盡,沒有認真,不是宗教。每縣均有文廟,祭孔子及孟子以下數十儒家各朝賢哲。沒有官員,狀元到印度拜神。宋明理學強大,鬼神成不了氣候。清亡,孫中山革命成功,其後科學,民主之思想盛大。現孔子書院幾百個遍世界各國,宣揚無神論中國傳統文化。


阿彌陀佛!"敬鬼神而遠之"是古人很有智慧,他們知道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及其性無常讓恐懼怕。不像現在人可愛,坐枝鋸木-----安危不懼。在網路上常看見想學法術的,巫朮的,魯班術的,蠱術的,甚至還想見鬼的都有。也許被電視劇集愚化了,古人云:"人不貧,則不知其貴。人不臨死,安知活樂。"他們生在福中不知福。他們認為懂法術是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他們卻忘了法應象生,因世而滅的法則。就象當今首富馬雲無論多牛多風光,但還要尊循世界法則一一一法律。若他觸犯法律一樣會受到制栽。"敬鬼神而遠之"是說我們對鬼神要尊敬他們生活法和空間維次,不要去干擾。人有人道,鬼有鬼道,天有天道,互不干擾,相安無事。我們不要談論鬼神之間的事,做好為人之本,立行天地間。這樣界安而邪亂不生也!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武大郎被害,武二郎有責任?
用蓋碗泡茶時,洗茶有什麼技巧或經驗分享?
金庸主角而論,令狐沖武功真有那麼弱?
小青柑與陳皮普洱有何不同?

TAG:文化 | 孔子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