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疆域遠超漢唐,但忽必烈兩次遠征日本,為什麼都以失敗告終?



忽必烈在奪得蒙古帝國汗位後,於1271年取易經「大哉乾元」改國號為大元,由此建立元朝。忽必烈流淌著成吉思汗的血脈,再加上蒙古的三次西征皆以勝利告終,並且蒙古帝國在忽必烈登上汗位以後陷入分裂狀態,忽必烈自然想維繫或者說重新建立這個不世帝國,所以在建立元朝後仍然不停地擴張他的帝國版圖。日本自然也是忽必烈的征伐目標,元朝也因為忽必烈的野心發動了對日本的兩次東征,但是讓忽必烈很無奈的是,這兩次征戰日本皆以失敗告終,估計忽必烈也要吐槽:「為之奈何?!」


元朝東征日本之一

忽必烈也不是一開始就風風火火地派兵出征日本,在出兵以前他多次派遣使臣前往日本,讓日本成為元朝的附庸國,這有點像黑社會老哥拍著人家的肩膀說:小弟弟,我瞧著你很不錯哦,以後跟我混吧,我罩著你,否則我的拳頭可要對你不客氣了!日本當然不同意啊,我土皇帝做得好好的,憑什麼給你當馬仔?經過幾次商議,日本臣服元朝這事沒有談妥,氣氛很尷尬,忽必烈很生氣。

忽必烈生氣了,那自然是要出兵了。當時元朝已經實際控制了高麗,但是南宋仍然還在浴血抵禦元朝的鐵騎,所以元朝也抽不出太多的蒙古精銳去征討日本。1274年,由蒙古軍隊、漢人軍隊以及高麗軍隊組成的元軍正式兵伐日本。事實上,元軍在戰爭初期取得了小階段勝利,佔領了日本幾個島嶼,畢竟當時元軍的戰鬥力不是日本可以比擬的。元軍在成功佔領島嶼後,卻不在島上宿營,而是選擇回到船上退回海面,可是不幸的事發生了,颱風來了。


元朝東征日本之二

忽必烈在滅亡南宋以後,又將目光放到了島國,以前我放不開手腳收拾你,現在趙宋沒了,我不信還收拾不了你!並且,忽必烈派往日本的使臣被日本殺了,這也足夠作為再次征伐的理由了。1281年,忽必烈再次集結軍隊取道高麗兵指日本。

在這次征討日本的戰爭中,元軍仍是由蒙古軍隊、漢人軍隊以及高麗軍隊組成,既有蒙古統帥,也有漢人統帥,當然作為降將的漢人統帥,在軍中的地位自然高不到哪裡去,說白了便是個受氣包,軍事命令當然還是要聽蒙古統帥的。元軍意氣風發地再次踏上倭島,原以為這次必然可以血洗前恥了,誰知道讓忽必烈氣得吐血的不幸的事又發生了,颱風又來了。


元朝征討日本的戰爭為什麼失敗了?

一、自然因素

我們很多人都會將元朝對日戰爭失敗的主要因素歸咎於颱風,不能說全對,也不能說錯,畢竟颱風在元朝失利這事上確實佔有很重的比例。比如說第一次征日戰爭,元軍已經取得了小階段勝利,日軍說不上潰敗,可是已經亂了陣腳,如果沒有遇到颱風的話,元軍確實是很有可能攻入日本本土並佔領日本的,當然我只是說可能,畢竟當時蒙古精銳沒有出動,憑藉蒙、漢、高麗幾萬聯軍能否打敗日本誰也無法肯定。

二、戰術失察

蒙古鐵騎能夠橫掃歐亞,基本上是取決於蒙古騎兵無雙的戰鬥力,戰術上倒顯得沒有那麼出眾,蒙古騎兵作為絕對力量,最好的戰術便是「橫衝直撞」,正如金庸所寫真正的武林高手是無招勝有招的。這兩次海戰和蒙古此前的西征是不同的,西征是陸戰,如果不改變作戰方式那註定是失敗的結局。在這兩次征日戰爭中,元軍在戰術上出現了失誤,仍以第一次征日戰爭來說,在佔領了日本的幾個島嶼後竟然還選擇在海上宿營,那麼佔領區要來何用?結果遇到了颱風,幾乎全軍覆沒。

三、元軍擅長陸戰,不擅長海戰

蒙古以騎兵發家,蒙古鐵騎名動歐亞。元朝作為蒙古帝國的繼承者,自然也是如此,擅長陸戰,尤其擅長在平原以騎兵作戰,卻不擅長海戰,當然也不擅長山林戰,元朝也是在任用漢人將領後才最終覆滅了南宋朝廷。正如上面所說,即使元朝第一次征日沒有遇到颱風,也很難說元軍必然可以攻佔島國,雖然戰船和武器日本可能比不上元朝,但是日本可以說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說海上風波不平;地利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實在是讓忽必烈頭疼,因為日本是島國,想打日本那就要渡海,而渡海是件危險的事;人和則是元朝屬於入侵者,日本是保家衛國。我們看元朝的領土擴張,東征高麗和日本,南征安南、緬甸、爪哇諸國,除了高麗還算順利,其他基本上是失利的,高麗主動附庸的成分也很高,可見地理位置對元朝的限制性很大,當然在冷兵器時代,漢人王朝同樣受限於此,但是會比蒙元做得更好,因為會玩戰術。

元朝東征日本的失敗是必然的,元朝百年即亡的命運也是必然的。蒙元擅戰不擅治,擅陸戰不擅海戰,擅平原戰不擅山林戰,蒙元好戰擅戰,卻又不善戰。


蒙古帝國在史上地位的確立主要是得益於三次向西擴張,使得其版圖越來越大。第一次,蒙古使西遼滅國。第二次,蒙古軍隊對戰波蘭、羅馬聯軍,將歐洲各個民族征服,成功將包含義大利半島在內的大片區域收入囊中。而第三次向西對外擴張,共滅亡了三十多個國家,包括阿拉伯、敘利亞等國。經過這三次向西對外擴張,蒙古帝國的版圖從太平洋一直到北冰洋,延伸至黑海附近。

如此看來,蒙古帝國在對外作戰方面可謂是實力卓然,但縱是如此,蒙古帝國也曾遭遇過幾次戰事失利。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如此勇猛的蒙古軍隊是如何遭遇失敗的。

蒙古曾兩次進攻日本,卻失敗得莫名其妙。

第一次,忽必烈召集三萬多的元軍乘坐九百艘軍船向日本進軍,本是一路捷報,日軍對元軍採用的火器根本毫無抵抗之力,元軍輕鬆便攻陷了日本多地。但令人著實意外的是,當元軍晚上回到軍船中休息時,忽然一陣強風將這些巨大的軍船通通翻入海中,眾多元軍都因此喪命,這第一戰就以轉折性的失敗告終。

但忽必烈並沒有因此放棄,第二次又召集了十五萬士兵再次向日本發動進攻。可這一次,經路途顛簸而至的元軍被日軍擋在一堵「牆」外,又不行遇到了大風,元軍的軍船再次幾乎全部覆滅,無數元軍喪命。

經過兩次大風的殘忍襲擊,元軍總算是將攻打併佔領日本的念頭打消了,畢竟這天氣作怪不是能夠輕易避免的。

元軍也曾三次向安南進攻,卻也都失敗了。

由於安南地區地形複雜、天氣酷熱,又加之瘟疫泛濫,這對於外來軍隊來說是極不利於進攻。不僅如此,當地熟悉地形且尤為剽悍的南蠻人,強勁地阻擋並回擊了元軍的進攻。如此三次失敗之後,元軍最終放棄攻打安南地區。

蒙古也曾對南宋發動進攻,但也最終失敗。

元朝攻打南宋的戰爭歷時四十多年,十分艱難。蒙哥主要採取戰略性迂迴的作戰方法。四川等地崎嶇的地形不利於善於騎射的蒙古士兵實力的發揮。這仗也是越來越難打,最終元軍死傷數十萬而最終失敗。

從以上歷史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蒙古雖然好戰善戰,也取得多豐碩的戰果。但在不可改變的天氣、地形等因素麵前,十分受限,無法發揮蒙古士兵的優勢,最終導致了戰事的失敗。

但儘管如此,我們依然不能否認蒙古人民的勇敢強壯,不能否認蒙古士兵所打下的大片疆土。在歷史上,蒙古帝國的痕迹是濃重而有力的。


日本人把小孩送進兵工廠當工人

全世界人都知道小日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

而在戰爭期間,資源又是比人還重要的戰爭生命線。多死幾個人不要緊,但一旦資源沒了,那就是滅頂之災。

飛機沒油,大炮坦克沒油沒炮彈,槍沒子彈,那戰爭打下去就和屠殺沒什麼區別了。

然而在二戰打過最後一年多的時候,萬惡的小日本就真的差不多到了這一地步。

於是所謂的神風特攻隊產生了。

颱風襲擊元朝攻日大軍

神風特攻隊這個名字是從哪來的呢。

故事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話說元世祖忽必烈執政時,對小日本那個仇恨特別大,一直計劃分分鐘來滅掉小日本子。

當時小日本子天天跪地求老天保佑他媽他爸他妹子他全家。

但那一天還是來了,1274年和1281年元朝海軍兩次對日本東征。

東征時,不能說準備的不充分,不管是軍隊還是戰船,都是當時世界一流。

無奈千算萬算,沒能算到颱風,都怪天時天文不發達,加上沒有好運氣,兩次的戰船都被颱風打翻在日本海面。

然後,小 日本子就開始吹牛逼,說是神武天皇的鬼魂掀起的「神風」擊退了元軍。

日本神風突擊隊的自殺攻擊

所謂「神風突擊隊」,就是日本人在戰爭走向失敗時,希望藉助元代時的天文外力,來提升日本軍人士氣而組建的。

其主力是由十六七歲的青少年組成的自殺性質的敢死隊。

戰術設計思路是,因為當時成品油缺乏,所以飛機大量過剩。讓經過簡單訓練的年輕人,駕駛只裝了去程的石油(就沒打算回來,專門去送死的),飛機上裝滿大量的烈性炸藥。當飛機飛到目的地上空時,就向美軍艦艇撞下來,以自殺式襲擊來爭取和美國同歸於盡。

用小日本的作戰指導書上的說法就是,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要求,對美國艦艇編隊、登陸部隊及固定的集群目標實施的自殺式襲擊。

當時,面對盟軍的最後進攻,一批又一批稚氣尚未脫盡的日本青少年,在空戰中高呼「效忠天皇」的口號,駕駛飛機沖向美軍艦艇或飛機,抱著同歸於盡之決心,沖向襲擊目標。

除了空中特攻外,還有陸上特攻。

1945年4月12日山下奉文命令坦克第10連隊第5中隊組織對M4坦克的特攻,17日在丹羽治一準尉指揮下用九七式和九五式各一輛裝上炸藥攻擊M4,炸毀的4輛殘骸擋住了道路使司令部能夠撤離。另外沖繩戰役有鐵血勤皇隊的出現。

最後憤怒的美國大兵,送給小日本了大禮包:兩個原子彈,日本天皇才被迫投降。

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不是結局的結局。

更搞笑的是,2014年2月4日,日本鹿兒島縣"知覽特攻和平會館"受安倍指使,向聯合國申請,將333件"神風特攻隊"隊員遺書等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該會館收藏約1.4萬件「神風特攻隊」隊員遺書和照片。

中韓兩國媒體和外交部對此表示:日本此舉是挑釁人類良知,意在美化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其實質是挑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

可見小日本當年的軍國主義幽靈還沒有死,我堂堂中華還要加強國防,嚴防死灰復燃的那一天!


元軍兩次遠征日本出師不利,天氣影響巨大。兩次均遇強暴風雨,戰艦損失慘重,軍士身葬大海,剩餘的只能無功而返。而且,在海峽上,元軍不善海戰,陸上的軍隊稱霸天下,但離開了馬戰鬥力大減;

忽必烈第一次遠征日本

歷史記載,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900艘戰船,1.5萬名士兵,遠征日本。元軍在戰爭開始階段取得了很多輝煌戰果。

颱風乍起之時,當時由於不熟悉地形,元軍停泊在博多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颱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無法相救。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此役,元軍死亡兵卒達1.35萬人。日本史書則稱之為「文水之役」。

第二天早晨,日軍在大宰府水城列陣,但不見元軍進攻,派出偵察人員始知博多海面已無元軍船隻,元軍撤退了。

忽必烈第二次東征日本

及至公元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附軍10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然而,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元軍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處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鬥。元軍沒有看到勝利的希望。

兩個月之後,一場巨大的颱風襲擊了庫樹海岸,元軍再次企圖撤入海上,但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的。在此次颱風襲擊下,元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


這裡面的回答都是講元朝方面的,好像懂日本史的不多。那我就簡單說說。日本當時是鎌倉幕府,但實際上的統治者不是幕府將軍,而是源賴朝的外戚北條氏。北條氏的嫡系,稱為「得宗」,世代擔任「執權」一職,是日本國真正的主人。地方的統治者是各大名,當時稱為「御家人」,能夠參與幕府決策的大大名,稱為「有力御家人」。文永弘安之役主持抗元戰爭的,在中央是青年執權北條時宗,一個很硬氣的人物,在地方主要是九州的御家人少貳,大友,菊池,島津四家,以及四國,中國等地趕來助戰的大名,如伊予國(愛媛縣)海賊大名河野氏。這些鎌倉武士雖然戰術比較落後,但是朝氣蓬勃,富有戰鬥精神,野性和戰鬥狂熱絲毫不輸於蒙古勇士。按照鎌倉幕府的傳統,戰勝以後,幕府應將莊園土地賜予有功武士。所以武士上戰場都格外玩命,不是為了忠君愛國,而是抓住和平年代少有的建功立業機會,奪取土地和恩賞。這種氛圍與王朝末期暮氣沉沉的金國,南宋軍隊截然不同。所以登陸元軍受到激烈抵抗,站不住腳就撤退了。第二次元寇,北條時宗吸取經驗,在海邊大修防壘,武士站在上面放箭,阻擋元軍效果很好。元軍不得不回到船上等待南宋降軍會師,就在這時,颱風來了。修建防壘也是武士自費。但鎌倉幕府戰後沒有兌現封賞土地的諾言,導致武士心生怨恨,貧窮破產,起兵推翻了北條氏的統治。經過短暫的後醍醐天皇復辟,最終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以後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村長械鬥日本戰國了。參與抗元的九州大名,除了菊池一直堅持尊皇立場,其他都投靠了足利幕府,成為稱霸一方的守護大名。當中的最後贏家島津氏,作為薩摩藩延續到幕末,是主導了明治維新的四強藩之一。

老電影《啊,海軍》中的軍歌《元寇》,創作於甲午戰爭(日清戰爭)前夕的1892年。

一、(鎌倉男児)

四百餘州を挙(こぞ)る 十萬餘騎の敵

國難ここに見る 弘安四年夏の頃

なんぞ怖れん我に 鎌倉男子あり

正義武斷の名 一喝して世に示す

二、(多々良浜)

多々良浜辺の戎夷(えみし) そは何蒙古勢

傲慢無禮もの 倶(とも)に天を戴かず

いでや進みて忠義に 鍛えし我が腕(かいな)

ここぞ國のため 日本刀を試し見ん

三、(筑紫の海)

こころ筑紫の海に 浪押し分けて行く

ますら猛夫(たけお)の身 仇(あだ)を討ち帰らずば

死して護國の鬼と 誓いし箱崎の

神ぞ知ろし召す 大和魂(やまとだま)いさぎよし

四、(玄海灘)

天は怒りて海は 逆巻く大浪に

國に仇をなす 十餘萬の蒙古勢は

底の藻屑と消えて 殘るは唯三人(ただみたり)

いつしか雲はれて 玄界灘月清し


蒙古鐵騎可以說是當時最厲害的軍隊,成吉思汗帶著他的鐵騎橫掃亞歐,讓亞歐大地留下他的足跡,留下蒙古鐵騎的足跡。而他的孫子忽必烈也同樣繼承了他的衣缽,帶領蒙古鐵騎南征北戰,最後將宋朝滅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國家——元朝。

這都是很多人知道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忽必烈曾讓他的鐵騎遠征日本,曾經想征服這個所謂的日出東方的國家,想把它徹底的滅了。蒙古憑藉著他的鐵騎一步一步強大,當時的高麗就是他的附屬國,而高麗和當時的日本有著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日本一直在騷擾高麗的海邊。

當忽必烈知道日本這個國家後,知道日本這個國家不斷欺負自己的「奴隸」的時候,他就想征服日本。剛開始的時候,忽必烈派遣了使者,想讓日本自動投降,自動臣服。但是日本當時很果斷的拒絕了,還欺辱使者,一次兩次,忽必烈就怒了!

忽必烈就想讓日本嘗嘗自己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的滋味,所以他就想遠征日本。但是,很遺憾的是,忽必烈的蒙古鐵騎是騎兵,他們並沒有水軍,也不擅長打海戰,也沒有靠譜的海船,很難將自己幾十萬的蒙古鐵騎送到日本,將日本打得落花流水。

在公元1274年11月的時候,忽必烈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漢人、女真人組成的一萬五千人的軍隊和一些高麗士兵,由大約七千名高麗水手引導,從高麗出發開往日本,去征服日本,去攻克日本。

剛開始的時候,忽必烈的軍隊很輕鬆就打敗了日本海岸口的日本兵,但是要靠這麼一點兵力就將日本打敗,將這個國家攻克下來是很難的。但是,當時的蒙古兵不管是從裝備還是素質上來說,都是遠遠高於日本的,所以當時日本還是處於一個劣勢的環境。

但是,日本這個國家感覺就是要繼續存在,老天都在幫助他們,讓他們沒有被滅國。就在戰爭進行得很關鍵的時候,老天上天給日本一個很的便利。在一天晚上,海面突然起了風暴。狂風、巨浪和礁石把蒙古的幾百艘船擊成了碎片。據記載那個時候蒙古軍就有1.3萬人因此喪生。也因此,忽必烈的遠征就徹底的失敗。但是,忽必烈並沒有放棄日本,沒有放棄征服日本,在公元1275年的時候,忽必烈又向日本派遣了一個使團,要求日本稱臣。但是狂妄的日本人把使節處死,這引發了忽必烈強大的怒火,但是他那個時候很忙,所以沒有馬上就攻打日本。


在忽必烈將宋朝徹底滅了的時候,他就開始著手攻打日本,進行自己的第二次遠征。在公元1281年的時候,忽必烈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出征,那個時候他的元朝大軍擁有1100多艘船隻和20多萬名海陸士兵。

但是,最後的結局還是很慘,不是日本人打敗了忽必烈的蒙古騎兵,而是又一次的自然原因將蒙古鐵騎打敗了。忽必烈的大軍最後都葬身於颱風中,忽必烈的遠征又一次的失敗了。


忽必烈遠征日本失敗,並不是敗給了日本人,而是敗給了大自然;忽必烈不重視氣候對戰爭的影響(也許是不了解這是颱風多發季,另外我國北部沿海和日本沿海的颱風多數發生在每年的5至12月,而7至9月也是颱風多發季節),第一次選擇11月遠征日本( 1274年11月,忽必烈因多次要求日本稱臣均遭拒絕,第一次發兵遠征日本),第二次選在7月底渡海作戰(不甘心的必烈於1281年7月命令蒙古軍和高麗軍,兵分兩路東征日本),結果兩次都不幸遇上了颱風,從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忽必烈畫像

而且元朝本身並沒有造船的技術,他們的船工都是宋朝人,由於忽必烈當時的名族政策 ,元朝將人分為幾等,南人也就是宋朝人是最低等的,色目人(是中國元代時對來自中西亞的各民族的統稱,也是元代人民的四種位階之一,廣義上的來講,一切除蒙古、漢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殺死了一個南人只需要賠償一頭驢即可了事;甚至元朝人的朝廷中一直都有一種聲音存在,就是殺光南人,然後把多餘的土地拿出來放牧。 在錯誤的民族政策下的壓力,讓宋人們不堪重負,這樣一來,工人在造船的過程中,總是做些手腳。這樣也是導致了忽必烈的失敗原因之一。


據漢文史料記載,當時由於造船技術比較高超的江南地區尚未被元人控制,忽必烈不得不將造船的任務交給技術較為落後的高麗人。一方面,高麗對於造船很反感,認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會要求高麗參戰,這必將給高麗人帶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讓造船技術落後的高麗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實屬難事。高麗人只得在匆忙間敷衍了事,這些艦船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首先感謝頭條邀請,對於這個問題畢竟不專業,不敢亂回復,在我看來,你讓騎馬的去海戰?這根本就不行嘛!


一是因為蒙古大軍長途跋涉,還要過海去打日本,二是因為蒙古兵很多都是一輩子都沒見過海,在船上不適應,上吐下瀉的,到了基本沒有戰鬥力,蒙古最厲害的是騎兵,但是根本到不了日本,其實元朝時期不止日本沒打下來,離咱們挺近的印度都沒有受到蒙古的鐵蹄


推薦閱讀: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為什麼曾經馳騁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最後滅亡了,在明清兩個朝代里,蒙古處於什麼狀況?
溥儀死後葬到了哪裡?
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道理?
康熙大阿哥胤禔聰明機警又素有戰功,為何被永遠圈禁?

TAG:日本 | 元朝 | 忽必烈 | 軍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