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土營」是怎麼一回事?土營有多厲害?
太平軍起義之初,士兵多是耕山、燒炭及製造木具為主的貧民及手工業者,此外,秦日綱、石達開率領的礦工隊伍也有不少。在大湟江口戰鬥中,太平軍在江口以東碧石村,曾埋設地雷,大敗清軍。攻打永安州城時,使用了火藥攻城,攻克永安後,秦日綱受命率礦工隊伍在城外險要據點處,築寨挖壕,建立了牢固的防禦工事,頂住了數萬清軍的圍攻。
自永安突圍後,太平軍在桂林圍攻戰鬥中,首次使用了「穴地攻城法」,雖這次「穴地多道」未能攻克桂林,可在攻打全州戰役中,「穴地攻城法」一舉成功:礦工士兵在城外暗挖地道,通至城下,將大量火藥置於城牆下,火藥爆炸後由缺口突入城內。
1852年12月,太平軍攻下湖南道州,「得掘煤夫二千餘人」。不久,攻佔桂陽、郴州,在兩地又「得採煤山夫千餘人」。為適應戰爭需要,太平軍領袖們迅速將這些「專以挖地道為得計」的「挖煤山人」集中組織成一部,由此而建立了一支太平天國特種部隊——土營。
土營用在戰場上,就是挖地道、炸城牆,也就是現在的工程兵部隊。土營的主要任務是「私挖地道,暗置地雷,以轟城牆」。即專門負責土工作業,從地下開拓巷道通到清軍城壘要塞之下,用炸藥進行爆破,以利攻城。
以湖南礦工為主幹組成的土營,是太平天國一支新式兵種,由於礦工作戰勇猛,又善於地下作業,對挖掘地道和爆破又有著豐富的經驗,因而在歷次攻城戰鬥中,均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在土營組建初期,設指揮一人,將軍四人,統率土營據史籍記載,土營首領「著名者有魯進國,張賢儀,楊冶福等人,共計約數十人。」
關於土營的戰法,在《平定粵寇紀略》中記載:「土營用挖煤人,專以穴地攻城為事,恐官軍知而為備,擊金鼓以亂其聲。」清廷欽差大臣向榮在奏摺中說:「挖煤之人,善於穿穴,故暗用地雷而不覺。」
在進攻武昌時,太平軍為了減少傷亡,令土營從文昌門外向城牆挖掘地道,邊掘進邊用兩柱一梁的木棚子支爐, 當地道挖到城下時,埋在地下的一排木樁擋住去路,土營戰士就爭分奪秒在黑暗,潮濕的地道中掄開大斧,劈開木樁,放入大量炸藥轟炸城牆。
1853年1月12日黎明,太平軍土營戰士點燃了葯信,頓時,驚雷巨響,烈焰衝天,磚石飛散。緊接著,大隊人馬的太平軍開始從轟開的豁口衝進了內城,從而攻克了武昌,常大淳則在武昌城破時兵敗自盡。
1853年初,奪取武昌後,太平軍順江東下,相繼攻克九江,安慶,蕪湖,在攻克了長江軍事重鎮浦口後,於3月8日,太平軍攻到了江寧府(南京)的城牆外,在南京城,太平軍又用這一厲害招數:『穴地攻城法』,《南京簡志》就曾記錄:「太平軍挖地道炸塌儀鳳門,攻佔江寧。」太平軍這支擅長挖地、爆破的特種部隊,在這一次攻佔南京時又起到了重要作用。太平軍採用挖地道、設地雷的方法,經10多天的浴血奮戰,終於在1853年3月19日清晨,當守城的清兵們疲憊不堪之時,突然儀鳳門城牆附近傳出幾聲巨響,儀鳳門地雷齊發,剎那間堅固的城牆居然被炸開一個大缺口,太平軍猛將林鳳祥帶著幾百人由破牆處沖入,打敗守城的官兵後蜂湧而入,攻佔了南京。隨後,太平軍遂把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太平天國的國都。
太平天國在定都天京後,計有陸營95個軍﹐土營2個軍,水營9個軍,共106個軍﹐約有10-15萬人。土營設有指揮一人,下設將軍分一、二和正、副四人。規定其任務是「專充穴地之役,鮮使打仗」。定都天京後,擴建為兩軍,「封指揮至三十餘人,將軍六百餘人,其總制、監軍、軍帥至兩司馬俱備」。編製與陸營基本相同。土營在太平天國的長期對敵鬥爭中,凡需攻堅,都屢建殊勛,受到全軍優待與尊重。後來把泥水匠撥歸土營管轄,編組成諸匠營之一的土營,亦稱為瓦匠營,承擔天京宮室房屋建築的任務。
「土營」是太平天國時期的一個重要軍種,也可以理解為太平天國的工兵營,對於太平天國而言,這是一隻歷史悠久的部隊,幾乎貫穿了整個太平天國的歷史。
太平天國從起義初期的企圖佔地為王,到後來北上定都南京並四處征伐,期間必做的一個工作自然是奪取清王朝的城市,而清廷為防止太平天國的奪占,自然要提高城市防守工作,因此太平天國的征戰史,也演化為了一場場城市攻防戰。
太平天國起義初期,由於清王朝軍事制度已經腐敗,八旗兵和綠營兵無力抵抗太平軍,因此很多時間段,面對的太平軍的攻城,清軍更多地利用城池進行死守,而太平軍初期又缺乏火器,即便有火器也很難突破高大厚實的城牆,因此一套穴地攻城的戰術不斷在太平天國時期沿用。
其實穴地攻城自古就有,更早甚至要追溯到春秋時期,而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的穴地攻城更是發展到了極致,太平軍將冷熱兵器結合,發展成為了一種掘地到敵方城牆下,並埋設火藥,最後引爆火藥並炸塌城牆的戰術,在起義初期,太平軍就頻繁使用這套戰術,因為在火藥熱兵器武器沒有完全擴大化之前,冷熱兵器交替時期,城牆依然是軍事上承擔防守的重要設施,因此奪取城市,如何摧毀或佔領城牆是關鍵步驟,太平軍的穴地攻城,可以讓清軍自認為可靠的城牆無用武之地,因此在戰爭中頻繁使用,所以也誕生出了一個獨立的兵種——土營。
早期太平軍因為缺乏專業人員,因此早期土營的戰績和質量較為一般,攻打桂林時,太平軍圍攻桂林長達一個月,穴地攻城完全無效,由於缺乏專業指導,穴地根本無法挖到城下,甚至出現了挖錯方向和把地下水挖出造成倒灌,破壞地道的囧境,直到太平軍北上進入湖南,大量招收精通挖土作業的礦工,甚至曾在某個煤礦一次招兵數千人,土營的人數和質量不斷提升,也將太平軍的穴地攻城發展到極致,隨後攻佔武昌、可安慶、奪下南京的戰役中,穴地攻城戰術頻繁出現,接著北伐西征東征戰役中,穴地攻城均在戰役中頻繁使用,廬江戰役中,湘軍早期的領軍人物,號稱防守專家的江忠源,也在太平軍的穴地攻城中戰死,上述城市的陷落均毀於太平軍的穴地攻城,土營也成為了太平軍的主力兵種。
但隨著中後期清軍重整軍備,湘軍等武裝興起,為了收復被太平軍奪占的地區,清軍也開始大量組建自己的「土營」,其中以湘軍的土營最為兇悍。在借鑒太平軍穴地炸塌城牆的同時,他們還在原基礎上增加挖工事、修壕溝等一系列攻防體系,建立了一套結合攻城、圍城、打援、守衛於一體的土工工事系統,最後攻九江、可安慶、收復南京,湘軍的這套土工作業則伴隨著湘軍的征戰而一直延續,再隨著太平天國中後期敵我戰鬥力的此消彼長,太平軍反倒被湘軍的土營打得節節敗退,師傅最終還是輸給了徒弟!
土營和水營,就是太平天國太平軍的工兵營。土營由挖煤工人組成,主要進行挖地道攻城、挖
戰壕之類的任務,盡量不直接對陣廝殺。土營在太平天國的長期對敵鬥爭中,凡需攻堅,都屢建殊勛,受到全軍優待與尊重。
太平軍在1852年攻克湖南道州、桂陽州和郴州等地過程中,獲得挖煤工人數千之後建立土營,專門從事挖掘地道攻城的任務。
在編製上,土營初僅設指揮一人,將軍分一二正副四人。後來擴編至兩軍(其中一部分為瓦匠營),編製與陸營相同,以軍為單位,下轄師、旅、卒、兩、伍。設立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伍長等職務,上立指揮、將軍、總制、監軍等將領。
太平天國定都金陵之後,大肆封賞。土營的師帥多至七百六十二人,指揮封至三十餘人,將軍封至六百餘人,總制分、炎、金,編銜均與陸營將軍、總制不同。自將軍至兩司馬各級軍官、典官每軍一千七百十五人,兩軍共三千四百三十人;伍卒每軍一萬二千人,兩軍共二萬五千人。其眾在軍中見面呼為「開壠口兄弟」,專以穴地攻城為事,對太平天國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推薦閱讀:
※曾國藩到底有沒有私吞太平天國的「寶藏」?《刺馬》案有真相嗎?
※如果天京事變沒有發生,太平天國能否消滅湘軍和八旗?
※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僧格林沁起了主要作用么?
※如何評價部分 Steam 中國玩家對外國遊戲廠商開發關於太平天國歷史題材的遊戲進行反對的行為?
※如果太平天國取勝,中國會不會變成基督教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