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被埋沒的超級隱士徐庶到曹營真的做到了「不獻一謀」嗎?
徐庶在曹營「不獻一謀」,真實的歷史情況或許更應該是「落水無意,流水亦無情」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看看徐庶同學的簡歷。
徐庶,潁川郡長社縣人,三國謀士。
徐庶在人們心中被視為超級謀士,那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下的影響結果
事實上,在正史中,比起同時代出自潁川士人集團的頂級智囊們來,徐庶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力,陳壽在作《三國志》時甚至都沒有給他列出傳記。
和所有劉備集團以及親劉備勢力都被羅貫中誇大的人物一樣,歷史上真正的徐庶並沒有那麼「高大偉岸」,
徐庶,也叫徐福(和給秦始皇找長生藥那位同名),年輕時的徐福,其實也就是一個在道上混的古惑仔。一次為了兄弟報仇,還被官差給抓了,在遊街時,幸虧得兄弟們相助,才逃脫。
在這次被捕事件後,徐福就大徹大悟了,也許是為了逃避官府追捕,他改了名字,成為了徐庶,
從徐福變成徐庶以後,徐混混收起了刀槍劍戟,改換了服裝(疏巾單衣),走上了潛心求學讀書的道路。徐庶的「流氓」角色逐漸退去,「才子」名氣漸增,他也交到了不少的士人朋友。
對他影響比較大的叫做石韜。
石韜,字廣元,潁川(河南許昌附近)人,與徐庶是老鄉,他的事迹現在能查到的已經不多,大家只要知道,他也是一個有學問、有才能的人,他們同出於潁川。
徐庶與石韜兩人的關係十分地鐵,不論做什麼事,兩人幾乎保持著行動的一致性。
徐庶與石韜一起把家搬到了荊州,並結識了不少的士人朋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諸葛亮了。
但在荊州徐庶雖小有名氣,還沒入著劉表大大的法眼,後來劉備到來後,徐庶先生審時度勢後,來到新野,投靠了劉備,甘心成為一位職位低下的幕僚人員。
劉備開的是小公司,所以對徐庶還是很器重,當做自己的智囊來使用。
期間徐庶到底有哪些賣力表現呢,因為史料太欠缺,已經無法考證了,反正是沒有《三國演義》那樣神奇。
但徐庶給老闆幹了一件影響劉備一生中的事,就是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與《三國演義》的描述有所不同,諸葛亮不是在徐庶走後,才出現在劉備陣營中的,正史上徐庶人生中也沒有「走馬薦諸葛」的戲碼。
諸葛亮來到劉備集團內的時間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徐庶所不知道的,他和這位老朋友的敘舊時間已經不多了。
在即將來臨的下一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戰改變了兩人從此的人生。
大丞相曹操南征荊州,荊州牧劉表自然死亡,接班人劉琮不戰而降,寄居客劉備倉惶之中攜民渡江,虎豹騎傾力出動,日夜不停追擊,長坂坡上一場亂戰,跑的跑,逃的逃,全都亂了套。
本來徐庶和諸葛亮是一起跑路的,正當他跑累了,想歇口氣的時候,突然間,他發現自己的母親不見了。不久之後,從前方傳來了大家都不想聽到的消息,徐庶的母親已經被曹軍給抓獲了。
在短暫的思考後,徐庶做出了最終的決定,向劉備辭行。
徐庶指著胸口,說出了自己埋藏在心中最為肺腑的話:「我本想與將軍您一起共建王霸大業,憑藉的就是這方寸之地所在的一顆心。現在母親丟了,心已經亂,即使勉強留下,也對時事沒有多少好處,還是請您允許我就此離開吧!」
從徐庶的行為性格上分析,他說這些話時是真心的,並沒有摻雜了任何的虛情假意。他真是在被逼迫得無奈之中,才有了這樣的選擇,對於當時的他來說,這確實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劉備,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徐庶北上而去,從此投入敵對一方曹操的陣營。
演義中徐庶這一去後,受到了曹操的任用,但因其依戀故主劉備的恩惠,雖有絕世才華,卻從未提出過具有合理性及可行性的建議過,「雖在曹營,心在漢」,並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所謂的「到曹營不獻一謀」,也就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而史書上的徐庶在曹魏集團里確實沒有什麼大作為,之後史書上也沒有多少他有關事迹的記載,以年輕時的意氣風發不同,完全成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因為史料太少,徐庶當時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心態,現在已經很難有個明確說法了。他沒有多少發揮,也許是跟魏國高層們的用人態度有關,一來曹操本來就是一個多疑之人,徐庶曾經在劉備手下當過馬仔的經歷讓他不放心,二來曹魏集團的智囊群體實在太多,在劉備小公司的時候,徐庶還顯得鶴立雞群,但到了曹魏,就像進了北京才知道官小,到了廣東才知道錢少,一樣的道理。
但也許真是徐庶不怎麼賣力工作,抱著領干工資吃飯打醬油寄情于山水,也未可知,總知沒有什麼可記載的東西,或者是即使有所施展,因為不夠出色,為歷史所湮滅了。
徐庶在曹魏集團中的晉陞速度很慢,後來也就只做到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一個不上不下,猶如擺設的位置,就連諸葛亮都為他抱屈說:「魏國的能人是不是太多了些,怎麼徐庶就得不到重用呢?」
在魏國混跡了多年後,徐庶最終病死在家裡,那是在諸葛亮出兵隴右(公元228年)後的沒幾年。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民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是根據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演化而來的,說的是徐庶本來投奔了劉備,曹操聽說了足智多謀的徐庶,便想把他收入自己帳下。於是囚禁了徐庶的母親,偽造徐母手書召喚徐庶,孝順的徐庶明珠暗投,貞烈的徐母自縊而亡。徐庶便立下了誓願,終生不為曹操設一計獻一謀。
二
正所謂「七分真實,三分虛構」,歷史上的徐庶進曹營後真的是一言不發嗎?從正史來看,恐怕並非如此。正史對徐庶記述甚少,《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徐庶投奔劉備後,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向劉備舉薦了自己的好友諸葛亮,劉備為圖霸業,請來諸葛亮出山相助,三顧茅廬也自此成為千古佳話。
三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徐庶大公無私的品質。再看看《三國演義》里的內容,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討荊州,劉備在當陽長坂坡大敗而逃。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捕獲,徐庶痛不欲生地對劉備說:「我本打算和您共圖大業,不幸老母被擄,我方寸已亂,即使留在您身邊也沒什麼用了,請將軍允許我辭別,北上侍養老母!」
四
對比正史和演義,我們不難發現,曹操並未把徐庶之母騙至洛陽,而是在劉備兵敗時被擄到洛陽,徐母其實是一直跟隨自己兒子生活的。這並不難理解,孝子徐庶怎麼可能把母親自己一個人留著老家呢?徐庶一開始就是帶著母親投奔劉備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曹操命人偽造書信誘騙徐庶,而是徐庶自己主動跑到曹操那邊的。
五
曹魏的史學著作《魏略》記載,效力於曹操的徐庶後來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這兩個官職聽上去相當顯赫,但沒有太多實權。諸葛亮得知老朋友徐庶碌碌無為,不禁感慨:「魏國難道有很多的人才嗎?為什麼徐庶不被重用呢?」因此有人就說,徐庶是因為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給曹操出主意才被久久壓制的。
六
試想,曹操何等人物?一位雄才大略的亂世奸雄,白白養著一個不給自己出謀劃策的謀士,這種虧本生意,曹操會幹嗎?再者,如果徐庶整日想著劉備,多疑的曹操敢把這樣一個疑似卧底的人留在身邊嗎?
七
其實,我們仔細研究歷史就會發現,徐庶之所以進曹營後默默無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四個字——「人事制度」。曹操任人唯才不假,但其手下人才實在太多,徐庶入魏後,作為新人,資歷尚淺,而且又是半路歸降,得不到曹操的信任是不難理解的。
八
特別是曹操死後,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出身低微的徐庶就更沒有出頭之日了。從正史來看,曹操、曹丕都殺了不少謀士,比如孔融、荀彧、楊修等,而半路歸曹的徐庶能夠得以善終,都說明徐庶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得還可以,倘若他真的一言不發吃白飯的話,恐怕早就一命嗚呼了。
若談徐庶之才,定然不俗。否則曹操何必大費周張把他請到曹營?曹操很忙的好吧。這樣做,無非兩點,第一,敬其才,第二,憚其能。如彼亂世英才輩出,能讓曹操敬畏的怎能不是大才。再說不獻一謀,大爭之世,群雄並起。對於人才,上策收為己用,中策敬重雪藏,下策驅之赴敵。不得徐庶,便要吃他的虧。得了徐庶,雖不獻一謀卻免於一難。這便是一大謀。如此也不難看出曹操心思縝密,用才得體。
有可能是徐庶獻計而曹魏並不採用啊!
據說,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曾聽說徐庶在曹魏並不受到重要,很是吃驚,嘆息道:難道曹魏人才這麼多嗎?連徐庶這樣的名士都不重用!
推薦閱讀:
※三國時期東吳在陸遜之後誰繼任了大都督職位?
※官渡之戰前曹操收編了30萬青州軍,為何在官渡時只用2萬人迎戰袁紹?
※水鏡先生弟子眾多,為何只有諸葛亮、龐統、徐庶三個敢自報家門?
※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华夏为什么没有像东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一样彻底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