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古今名人知多少?


感謝知世達人的邀請。懷寧古今名人也有很多,說幾個比較有名的吧。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劉文典(1889—1958),安徽合肥人,原籍安徽懷寧。現代傑出的文史大師,校勘學大師與研究莊子的專家。原名文聰,字叔雅,筆名劉天民。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國立安徽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1938年至昆明,先後在西南聯大、雲南大學任教。終生從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學研究和教學。所講授課程,從先秦到兩漢,從唐、宋、元、明、清到近現代,從希臘、印度、德國到日本,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專長校勘學,版本目錄學,唐代文化史。著有《淮南鴻烈集解》 、《莊子補正》 、《三餘札記》等。1958年7月15日因屢遭批鬥,突發急症,於昆明逝世。

郝蘭田,京劇老旦演員,與老生大王譚鑫培的父親譚志道同為清朝同治、道光時期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是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崑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劇旦角表演藝術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畫譜而流芳千古。為京劇改革家通天教主王瑤卿的外祖父。

楊月樓(1844~1889)名久昌,派名久先。演藝京劇武生演員。清咸豐間隨父到北京天橋賣藝,被徽劇名角張二奎收為弟子,使習武生。初在上海搭班,隸丹桂園。所演《安天會》等猴戲。動作靈活如猴, 有「楊猴子」之稱。1882年程長庚去世,接掌三慶班。曾為慈禧太后演出,在京、滬享有盛名。1888年入昇平署,供奉內廷,兼領三慶班。其文武兼長 ,尤以演孫悟空出色。擅長《芭蕉扇》 、《五花洞》 、《蟠桃會》 、《長坂坡》等戲。

劉若宰(1595~1640):字胤平,號退齋,懷寧縣平山大塅人(今安徽安慶),明崇禎元年(1628)中文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歷官左諭德。他出生於書香門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擅長書畫,楷、行、草書均精絕。他常向朝廷舉薦智勇忠貞的人才,明末名將史可法由安池道監軍升為安徽巡撫,就是因為他的舉薦。崇禎十三年四月十三日,他因積勞成疾辭世。死後追贈"詹事",賜祭葬,蔭子,後因子餘王慧仕,加贈太僕太卿。

鄧石如(1743~1805), 中國清代書法家、篆刻家。懷寧(今屬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慶諱,以字行,號頑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他出生於寒門,9歲時讀過1年書,停學後采樵、賣餅餌糊口。後又靠寫字、刻印謀生。曾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鏐處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輔之等人的推獎,書名大振。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習書法。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其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後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漢碑額等。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闢了一個新天地。

潘伯鷹(1898--1966),安徽懷寧人。原名式,字伯鷹,號鳧公、有發翁、卻曲翁,別署孤雲。早年從吳闓生學習經史文詞。國共和談時,曾擔任國方代表章士釗的秘書。建國後,曾任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副主任委員、同濟大學教授。對文學頗有造詣,曾著小說多種,後潛心於詩詞及書法。是近代書壇「二王」書風的積極追崇者之一。著有《中國的書法》、《中國書法簡論》、《玄隱廬詩》等。


懷寧,文化之鄉,人文薈萃。在這片熱土上,孕育了一批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教育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程延年、程喬年三父子!

「千古一人」清代書法大師鄧石如、兩彈元勛鄧稼先、著名教育家王星拱、劉文典。劉若宰,明崇禎元年中文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歷官左諭德。老縣城石牌是徽劇和黃梅戲發祥地,"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的美譽,古今名伶輩出,著名京劇藝術家楊月樓,郝蘭田等!"春暖花開,面朝大海"――著名作家海子!

這些都是懷寧人永遠的驕傲!


我知道的有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陳櫻寧、陳傳璋、鄧石如、鄧以蜇、鄧稼先、楊月樓、楊小樓、楊石先、楊兆成、王來聘、王鴻壽、王星拱、丁仁長、丁永泉、程寅生、方精雲、郝蘭田、劉若宰、海子、黃新德、斕曦、


推薦閱讀:

為什麼醫生寫得字我們看不懂,藥房的人卻能看明白?
為什麼每一個古城都會有那麼多酒吧?
怎麼理解「窮不走親,富不回鄉」?
「人吞商史」是什麼?
為什麼明十三陵里只有定陵被發掘了?

TAG:長江 | 文化 | 歷史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