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既然這麼厲害,為什麼不把易經當教材?


《易經》是中國現存再老的古籍,第一部書,雖只有五千字,卻是中國文字文化和思想文化最早的源頭。在儒學中的排位,雖然有「五經」的《詩》《書》《禮》《易》《春秋》說法,似乎《易》排名靠後,實際上從唐太宗李世民欽點《五經正義》開始,到宋代「十三經」,到清代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和嘉慶年間的《十三經註疏》,正規的官版書籍,都是把《易》列在第一位。不只對儒學,它還是諸子百家所有中國「國學」流派的源泉。老子就是從中汲取營養,開創了道家學派。無論從文化學,思想學,甚至文字學的角度,這樣的資格,照說確實應該選點卦辭爻辭納入大學甚至高中教材,但從這位提問者既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來看,說明目前尚未能選。

為什麼不選,恐怕有擔心迷信的原因。從傳說是孔子撰寫的《文言》、《彖傳》、《象傳》等開始,後世尤其儒家把《易》抬得很高,看成是經國濟世,人生修養的范典。其實它原本只是一部預測吉凶的筮書,作用也就是占卜斷卦。那裡面的卦辭爻辭許多都很經典,但是要解釋,就必然涉及卦象爻位,涉及陰陽,這就多少會跟迷信沾邊,帶來唯心主義的擔心。

其實《易經》是典型的唯物主義著作,其所以要卜算,其所以卜算,都是特別看重客觀條件,至於「易」的變化關係,更是典型的辯證法思想。但是因此要以為它真的能通古知今,測凶辨吉,那會大錯特錯。它沒有傳說的那麼厲害。歷史上的易學大師,凡是用於卜算者,幾乎無一有好下場。最早給《爾雅》作注的易學大家,兩晉交際時候的郭璞,就算不及己,死於非命。前些年曾經名噪海內外的「大師」王林,也避不過身陷囹圄。


題主其實沒有搞清楚一個問題,其實世上並沒有《易經》這部書,我們平常所說的易經實際上是三部書,即《連山》、《歸藏》、《周易》。目前,《連山》、《歸藏》兩部書均已失傳,傳世的書籍僅有《周易》一部。

易經是周文王所撰,所講者影響最為廣泛的莫過於八卦之說。

據《左傳》記載,楚靈王曾稱讚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由此可知,過去稱「易經」為「三墳」。

回到題主的問題的主題,為何不將易經當作教材?

其實答案很簡單,今天我們讀僅剩的一部易經經典《周易》會發現,《周易》不僅難以理解,內中文字更是晦澀難懂,許多生字若不查詢字典根本無法閱讀,更何況去理解它的意思了。

古人閱讀《周易》,主要用於占卜、風水之事,有時也用來預測國家大事,以及研究日月星辰的變幻。這其中的學問深不可測,不可模仿。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在《周易》上有所成就的人不過三五人,而他們的後人之中也沒有人能夠繼承他們的學識和經驗。故而到今天為止,《周易》已經成了徹底的神書,今人再做對《周易》的研究很難再有所突破了。

既然如今社會上沒有所謂的權威能夠完全理解《周易》中所講述的內容,我們又如何將《周易》作為教材來講課呢?如果強行將《周易》納入課程,主講老師的一家之言恐怕也只能說誤人子弟。

筆者素來贊同有人利用自己的天賦和學識來做《周易》的研究。從古至今,對周易的研究一直都是一門秘技,很難有人能說的清。

只有讓自己的思維衝突牢籠,在自由的世界中翱翔,恐怕才能夠理解《周易》中的隻言片語。


學習和飲食一樣的道理,人蔘大補,為什麼國家不提倡每餐一支參,強壯中國人?這樣中國不就每個人身強體壯,所有體育項目都所向披靡,奧運冠軍都將盡數收入囊中了?多好的想法啊,為什麼不呢?當然是因為這不具有可行性,人蔘沒這麼多,而且也不是每個人的體質都適合吃人蔘。但是由此我們就可以否定人蔘的價值嗎?這其中的邏輯就不對了吧。

中國不能把易經當教材,讓每個人必學也是也是這個道理。易經的學習需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不是說看兩眼,憑著自己的猜測理解理解,就算學習易經了,就掌握易經的核心了,就成為大師了,不是這個樣子的。把易經當教材,哪裡有那麼多師資來教,遇到不合格的老師,只會把學習的人越帶越偏,根本沒什麼實際效果,說不定還有副作用。每個人都可以學易經,這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是每個人都適合學易經嗎?或者說每個人對易經的接受能力都一樣嗎?肯定不是的,有的人適合,而有的人就不適合了,孔子說因材施教,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因為有人學不會,我們就說易經沒有那麼神,就否定易經的價值,這就是邏輯混亂了。

《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屬於傳統文化中的高階,直接把高階作為強迫學習的內容,是矯枉過正。在學習傳統文化時,可以先學習基礎,然後大家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當然,每個人都可以看一看,了解一下《易經》,但是不應強求學習。


如果你去看小明的檔案,就會到有一項紀錄。《周易》三學分。大學的時候我學過這個專業。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的大學在學術上還是挺開放的。我們有一個學期選修課就有《周易》,而且它的學分分數和數學一樣,都是三學分。這就意味著它的等級很高。我還記得那時候選修這門課的同學非常多,有一百多人都想選修這門課。但是人數有限,只有前幾十名才能有機會去聽課。不過可惜的就是,當時教學的教授講得有些刻板了,沒有更多的從思維的廣度,深度,哲學,邏輯學視角,管理學視角,博弈論與應對策略,甚至包括八卦推算等等角度,進行詳細綜合的講解。後來我自己又自學過很長時間的易經,以及相關的一些由易經思想衍生的的八卦算命的書籍。最大的收穫就是,吸收到很多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和智慧的應對策略。因為現在網路上很多人只要提到中國式這三個字,就把它引申為一個貶義的概念。什麼中國式的家族,中國式的教育,中國式的思維,中國式的管理,中國式父母,中國式的好人等等。這種對中國傳統的文化污名化是我們特別要留意的。這是某些對中國文化不求甚解的國人對自己文明的否定和否認。

不過當時在大學時候學過的這門課程仍然為我後來學習心理學有很大的助益。

為什麼中國不把易經作為教材?讓每個中國人都學習呢?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這個問題能夠提出來,如果從周易的核心思想而言,有象就有形,也就是算命先生口中常說的天垂象,那就意味著這件事情可成。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小明想談以下三點。

第一。易經一直都是中國文化的教科書級別讀物。在古代易經就是中國文人的教科書。四書五經里他為其首。古人說周易「無所不包,義理甚廣」。但是最重要的其中蘊涵了陰陽二分的對立統一的哲學體系,這種陰陽二分的體系蘊涵了二進位思想的萌芽,而計算機最基本的操作都是靠電路的高低電位的二進位變化來完成,這就是它和計算機原理的聯繫。 後來它與五行學說進行結合後,很快成為中醫的基礎理論,同時也被占卜者所採用。後來孔子發現周易的理論可以成為儒家的理論支撐,寫成了「十翼」,古時古人學周易都要讀的,因為易是古代「六藝」之一,是讀書人必須要學習的,就好象我們的基礎課程,數學和英語一樣。 但是作為哲學書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可以教給人很多道理,清華大學的校訓「 自強不息,就來自周易的「乾」卦九二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第二。首先應該在師範類院校開設易經專業。

在全國開設易經專業最難的就是師資力量欠缺。因為易經並不僅僅是64卦卦象的解釋那麼簡單。他需要相關的哲學思想,需要從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的三個維度去解釋。有時候我們要藉助西方哲學邏輯學的工具,來幫助解析易經的思想,有的時候我們又需要用易經的話語體系解釋體系來理解他想說什麼。

目前,國家開放大學將研究在教育學或漢語言文學專業下設立「國學教育」專升本專業方向,嘗試解決學科專業教師學歷進修的問題,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設立「國學教育」本科專業。目前還沒有把易經吸收進去。

但是小明認為,要講好這門課。除了哲學,老師還需要補充邏輯學,心理學,管理學,人類學等等其他的更多相關學科。要想把易經講透徹,又不陷入算命的解釋俗套,是非常難的一件事。也許國家需要組織真正的專家團隊,研究如何教學,編撰一套非常好的解釋易經的教材,這才是重中之重。

第三。九年制義務教育中遲早會開設這門學科。

目前

|中央己經決定在全國中小學推廣國學經典教育

在教學內容方面首次提出了「儒學養正,兵學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潤」學科課程結構。教材在選取了《弟子規》、《聲律啟蒙》、《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十二冊核心經典課程的同時,還兼顧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教育,其內容包括茶文化、中國年畫、京劇文化、傳統書法、傳統繪畫、傳統音樂欣賞等,

但是非常可惜的就是,目前還沒有把易經作為必修內容吸收進去。不過這是個非常好的開端,小明能夠預見到將易經引進到國學經典教育是遲早的事情。

互聯網時代正在一步一步地撕碎傳統時代的一切。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目前全世界的神經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互聯網技術徹底改變了我們下一代孩子的大腦生理結構,注意力的分配習慣。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我們人類進化上萬年的大腦思維模式。更可怕的是,你現在學的一切,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時間中逐漸逐漸變得無用。很多專業畢業就立即面臨著被機器取代的現實,也許我們可以更多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指引未來方向的開門鑰匙。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易經的思維,以象數思維為最大的特點:天人合一理念。天人合一的本質是時空統一,天人全息和整體性思維。它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互聯網的本質。

世間萬物有其象,必有其形,實體的物質,可以由空虛的氣轉化而成。氣聚合形成物,物同樣可以化為虛空,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理解互聯網時代的虛擬性與真實世界的鏡像關係非常有助益。

總而言之,人類文明的兩大成果,東方的易學思維,西方的還原論分析性科學都是人類文明的兩大成果。近一百多年以來我們更多的學習了西方代表的整個科學體系。但卻對人類文明的東方文化代表成果《易經》卻如此的陌生。也無法從中吸收到更多的營養,這是非常可惜的。小明相信,在接下來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更需要借鑒多種文明的成果,指導人類進步的方向。

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在小時候,在九年義務制教育中,能夠開始了《易經》教學,並且根據孩子大腦發育的不同階段,逐漸加深教學難度和知識的深度,甚至一直到到大學學習階段,你能夠成為必修課。那麼我們的孩子們就能夠去吸收中國傳統文明的精華。從思維方式,思維角度,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形成一個非常好的認知習慣。那對我們下代的塑造培養是非常有價值的。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三體的秘密》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周易》作為古代中國文化典籍中的眾經之首,同時也是六藝之源,對後世的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誕生,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思維能力由形象思維能力到抽象思維能力的躍遷式發展。

《周易》有別於其他古典文獻,最突出的特色在於它的高度抽象性,將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和演變規律凝結成「陰陽」二字,從陰陽的交互探尋宇宙和世界的演變,是一種對宇宙窮盡的終極思考,也是一種哲學意識的體現。 同時,它把世間萬物多變的規則用非常簡單的兩個符號「—」和「- -」來表示,這也體現了古人的一種較為成熟的思維方式。

《周易》從整體內容上來看,這部書包含了對自然界、人文和社會的記載,這也體現了我們國家古老的祖先們在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下,對環境、對社會、對人生的初步思考和周密的計劃,表達了古人的智慧和趨利避害的精神。從現代人的角度上來看,堪稱是一部百科全書。

《周易》這部書既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源頭和搖籃,同時也是現代文明中的璀璨的瑰寶。從側面記載了古老的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概況。也印證了古代先哲的人生智慧和思維方式,對現代人借鑒過去,預見和把握未來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把《周易》放入教材可能會在講授上和接受程度上可以會帶來一些困難。對於教師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不小的挑戰;對於學生而言,能夠真正讀懂和理解《周易》背後的智慧和方法,需要時間的考量和長期不斷地磨合。


作者:夢歸秦淮(一個最會寫字擅長P圖的歷史教師)

致力於個人成長、文化類的乾貨分享,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樣的內容才可以成為課本教材,作為教育的重要工具,它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核,除了特殊目的以外,教材還有一個最大的特性就是整體是富有科學的,嚴謹的。當然這裡的嚴謹並不是說要求它要像專業的學術論文一樣,但是至少,他能提供一個準確的論點。

接著,我們再來說說《易經》是個啥。《易經》是《連山》、《歸蔵》、《周易》三本書的合稱。但是很顯然,前兩本早已失傳,如今只剩下《周易》一本了,所以我們只需要說《周易》就行。傳說(劃重點)《周易》為周文王姬昌所著,分為《經》和《傳》兩部分,講的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就一個作用—算命。後來《周易》融入道家學說的陰陽太極等概念,又變成了《易傳》,傳說(劃重點)是孔子所寫。到了東漢以後,中國開始獨尊儒術,於是孔子成聖,而他被他所推崇的《周易》也是水漲船高,成為儒門經典,六經之首。

但是,我們看到,《周易》這本書,傳說是姬昌寫的;又說改良版的《易傳》是孔子寫的,這可都是沒有多少根據的事,全憑古人一張嘴,所以這裡首先就不符合科學性了。然後我們在探究古人為什麼熱衷算命和《周易》這本書成因的時候,「一言以蔽之」,落後,科技不發達,無法對自然現場進行科學的解釋,只能夠自己腦補,這就和科學性背道而馳了。還有最後一點,《易經》之所以會成為六經之首,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孔聖人的推崇。而孔子為何會成聖,說白了是當時漢朝統治者的推崇,那麼封建統治者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當然是為了更好的統治。也就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簡直就是「我是君主,世世代代皆是君主」的完美解釋。

所以並不是《易經》這本書牛逼,而是封建統治者們為了讓它牛逼,再加上它和科學性背道而馳,自然是不可能選入教材了。

畢竟,如果算命有用的話,福彩公司是不是每天都能虧出血來。


「徒有其表,根本沒有那麼神」,雖然你小心翼翼的提出了這個說法,卻無意中觸及了(大多數人不願意提及的)真相。

中國文化推崇易經,不過是因為孔子把它編訂為六經之首。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可是我們要小心啊,孔子做的事情就是對的嗎?孔子推崇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們早已把皇帝拉下馬了,我們希望父子如兄弟,而不是板起臉來教訓人。其實孔子並沒有想讓後人把他奉為聖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是個多麼謙虛的人呢,後人卻把它給神聖化了,這真是太糟糕了。

《易經》即《周易》,《三易》之一,因為孔子的推崇所以選定了它作為經典,導致《連山易》和《歸藏易》已失傳。易的意思就是變化,也就是說易經的目的是想尋找變化的規律。只有我們知道,中國傳統對於規律(道)的看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古人並不認為我們可以把握事物的規律,當然,這裡說的主要是人事,即社會的變化。《易經》正文總共只有幾千字,用現在的規模來看一篇大文章,考慮到古文用字的簡略,就算乘以十也不過幾萬字,只是一本小書。這本小書里僅僅能談多少內容呢?在文本之中究竟是否包含了真正的規律?在這個問題上古人都過於盲從了。研究學者歷代都有很多,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的意見都是不一致的,那麼究竟哪一種意見才反應了原作者的意見呢?有多少人在解釋的時候偷偷的加入了自己的簡介,以「六經注我」?

中國古人非常重視《易經》,那麼了解是我們了解古人如何思考這個世界的一個入口,可以揣摩古人的思想模式。但也僅此而已了。其實他在古代文化當中究竟發揮了多少作用,我覺得是非常值得懷疑的。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儒家的理想是「一編書做帝王師」,從孔子開始就希望能夠說動諸侯實施他的主張,可是孔子本人都是接連失敗的。後世儒家雖然成功地和皇權相結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是並沒有實現做帝王師的理想,反而在被皇權利用和欺侮,就連董仲舒本人就曾經被漢武帝在朝堂上扒下褲子打板子。

如果說讀懂易經就什麼都懂了,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社會卻陷入了屢屢陷入治亂循環呢,就算太平盛世的時候,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果《易經》如此偉大,學習研究著述易經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沒有能夠拯救幾千年的中國社會?這隻能說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道理,但是就算研究者也未必真的讀懂吧。至少在字面上他並沒有把問題講清楚,。

所以在今天它已經變成了非常生僻的學問,我們轉而追求以古希臘哲學為源頭的各個學科,有自然科學,也有社會科學都有很多的分支,並且我們發現這些學科是可以真實的解決問題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古人的思想,我們今天認為「道理不辨不明」,必須要明確地說出來。


其實,從一開始,《易經》就被看成是一本用來算命的書。你在公園的角落,喧囂的市井中,經常會看到有人打著易經大師的旗號,為人打卦算命,煞有介事地為人預測吉凶,結果連城管來了收了他的攤子,他也沒有算出來。所以,僅僅把《易經》看成是算命的工具書是庸俗而危險的。

我們說過,《周易》是研究未來之學的,在它面世之時,確實是以占卜人世吉凶禍福、人生前途光明還是灰暗為主要內容,但是,《周易》中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等哲學思想,完美地體現了中國人的意象思維方式,它所闡發的原則和觀念,後來成為中國哲學發展的總根源,是中國文化的密碼。

關於《周易》的成書年代,歷代研究者們曾經為之爭得面紅耳赤。一種說法是中國人的始祖伏羲,有一天在河邊散步,看見河裡躍起一匹龍馬,龍馬身上有神秘的圖案,伏羲受此啟發,創製了八卦圖。這當然是遠古的傳說,未必可信。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文王拘而演周易。」治史嚴謹的司馬遷的說法應該是相當可信的。

據《史記》記載,周文王姬昌被商紂王抓起來關在一個叫羑里的地方長達七年,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周文王就在牢里研究伏羲八卦,也許他覺得伏羲八卦太過簡單,於是總結夏商兩代八卦的精華,將伏羲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辭,爻有爻辭,遂成《易經》。也許他是想算算自己何時能夠逃出生天,但這樣說會讓周文王顯得很庸俗,讓他很不爽。實際上,從更高層次上來說,《易經》是古人用以探索人生、宇宙變化的原理,推演人生、宇宙和社會變化的規律的專業書籍。另外一種說法是《周易》是周代專門從事占卜的專業官員所寫,應該在西周晚期出現。

學術界一般認為《周易》起源於殷商之際。作為《周易》的核心構成元素——八卦,其實起源於中國原始宗教的占卜術。商朝是具有浪漫主義精神的時代,人們特別愛喝酒,特別崇拜鬼神,也就是說,商朝人每天就是兩件事,一是酩酊大醉,另外一件就是崇神拜鬼。不管做什麼事,他們都要先喝一場大酒,再來一場頗有儀式感的占卜。

他們最初是在龜甲或獸骨上鑽孔,然後用火燒,通過觀察龜甲或獸骨上裂紋的走向,決定國家大事。就像現在有人通過看手掌紋的走向來預測生命和愛情一樣。這種占卜的方法叫「卜」,龜甲或獸骨自然不缺,但裂紋的走向千變萬化,實在太複雜,只有專業巫師才能掌握解釋的方法,不利於占卜術的普及。到了周朝,人們發明了一種新方法,用蓍草經過多種組合組成一卦,找到相應的卦辭,就可以預知吉凶啦。而《周易》就是當時占卜的工具書,相當於現在《新華字典》的地位。

現在的《周易》,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稱為《易經》;另外一部分是解釋卦辭與爻辭的注釋,傳說是孔子所作,稱為《十翼》,也統稱為《易傳》。

卦由「—」和「--」兩種符號組成,「—」叫陽爻,與之對應,「--」叫陰爻。由兩個爻按照不同的排列組合而成八個圖像,叫八卦。分別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說卦傳》中解釋說,「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艮為山,離為火,坎為水,兌為澤,巽為風。」其中,乾卦和坤卦的地位最為重要,分別代表天地。天就像是父親,坤就像是母親,他們的結合,生下了雷、火、風三個兒子和澤、水、山三個女兒,共同組成了宇宙和天地,這是古人非常樸素的萬物生成觀念。

《周易》以乾、坤等八卦兩兩相疊,組成六十四卦,每一個卦中又包含六個爻,而由於乾卦?和坤卦?只包含了一個爻,加起來就是386爻。而《周易》正是利用64個卦象和386爻的爻象,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以及人在社會中的現狀與未來的。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也就是近代和當代的百把年沒有把《易經》作為教材,過去哪個學子不以易經作為教材?也是歷朝歷代考學入仕的必考內容。《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是當之無愧的,他是華夏文明的源泉,包括我們後續的醫學、兵家、文學、哲學、數學......都無不得到易經的影子在其中,終其原因,是易經本身的核心價值就是在詮釋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關係、規律!

只是我們當代人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認識他的內涵本意,僅僅停留在了表面文字的理解中,大眾所看到的註解僅僅是生活中對易經的一些潛識,就如同道德經一樣,只是在解釋和學習經典字面的東西。

自古我們文化中就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倡尊重自然、效法自然、更好的為我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易經就是先行者,也是先祖們的智慧結晶,他同道德經本源都是在講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們自身如何通過修證來更好的去掌控自己、發展自己!在這些經典中都有講述,只是我們作為普通人並沒有得到先祖傳承而不得知。

元吉不才,曾有機緣遇到過易經高人,得其指點一二,正如乾卦中的初爻爻辭「潛龍勿用」。各大版本都是在講「龍」在初期,還不能夠去有所作為,所以應該知道忍辱負重,潛伏下自己的能力,以待時機!然其本身是在講的一套人與自然的溝通方法,教授你怎麼能夠將自然之氣沉降於體內,厚積薄發方能見得光明... ...

同市面見到的解釋大相徑庭,體悟到這些經典文字的難怪只是一些少數人,當代更是少之又少,說到根本還是我們的習性變了,對待祖先創造的文明是那樣的不自信,這是我們當代人的悲哀!作為一個華夏子孫都應該為擁有這樣的祖先創造出的文明而自豪,應該好好的承學先祖的思想,才能逐漸心思明朗!

我是《元吉說風水》的作者,承學易經風水文化,弘揚民族文化!


易經是群經之首,諸子百家的源頭,中華文化的總發源地,易經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宇宙,是解開宇宙奧妙的一部寶典,有句話叫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全世界研究的範圍最為廣大無不在其內的神奇經典。

易經原理對中國人的影響已經深入血液中,是我們與外國人思想、思維和文化差異的根源所在。易經由中華文化始祖伏羲,周文王,孔子等大牛人集體創作。

先有易經,在易經基礎上發展出諸子百家,包括各門各派武術,氣功,中醫,無不是包含易經的基本原理髮展出來的。不理解易經的基本原理,就不會理解中國人,就不會理解中華文化!

至於易經編入教材,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包括諸子百家的經典,我認為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讓每一個中國人從祖先創造的優秀文化和智慧中汲取營養,強己強國 ,對今後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大有益處。西方人創立的近代科學要學,我們祖先創造的傳統文化的精華也要學。中華文化是世界唯一幾千年沒有斷絕的文化,憑的什麼?難道我們不要去傳承,去發揚光大嗎?我們只落後了幾百年,難道就要因此把傳統文化丟掉嗎?是時候對接我們輝煌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合世界其它優秀文化,創造出新的現代中華文化,帶領中華民族重會世界巔峰了!

至於有人講的易經等經典高深難懂,可以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在教材中漸次安排即可。


推薦閱讀:

練習硬筆如何臨寫趙孟頫《道德經》?
宋真宗時,澶州戰爭時,明明是宋朝贏了,那為什麼還要給契丹繳納歲幣呢?
為什麼曾國藩是大儒,但他麾下的湘軍卻十分殘忍?
你是如何看待南昌大學國學研究社副院長性侵事件的?
韓國國旗的太極八卦畫的對不對?

TAG:星座 | 文化 | 易經 | 國學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