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災後兒童和家庭提供心理社會支持的過程中,有哪些常見誤區?


08汶川地震之後,大量的心理援助者帶著熱情、帶著熱淚、帶著職業抱負,組織隊伍奔赴災區送溫暖送干預。

當時我們小組的督導老師也去了,回來之後給我們講過當時的場面,和親身經歷。有不少援助者由於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出現替代創傷,痛哭難受,也變成了需要幫助的對象。

據說當時災區流行著「防火防盜防心理醫生」的話,聽上去挺尷尬吧?

但當時的情況是騎虎難下,事後隊伍們都有積極地回顧和反思經驗的不足和判斷的失誤,這些總結總是能夠給後輩們提供很多理解和借鑒的。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有一篇文章總結得挺好的,轉發到這裡吧,自己也keep一份。

災後心理干預的十大誤區

NO.1 太想為受災者做點什麼
陪伴,其實是災後創傷舒解最好的方法,不要太過期待受災者會主動覺察到他們有心理治療的需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可能會覺得想要找人談話,但也許並不覺得自己需要所謂的專業人員進行心理治療,如果幫助者太想為對方做點什麼,反而會讓自己還不如一個普通人做得好,陪伴得好。建議你在開始陪伴受災者前先徵得對方的同意,也可以向對方說明,你來這裡是為了看看是否有什麼事情你是可以做的。

NO.2 過分緊張於倖存者出現的緊張、害怕或身體不適感
倖存者常常會因經歷災難而在未來數周內產生以下的身心反應,比如頭痛、情緒低落、噁心、失眠等,每個人的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所有這些在災難後出現的反應都是正常的,是人對於非正常的災難的正常反應,大多數人在災難過去數月之內這些反應都會自己緩解。

NO.3 勸說受災者遺忘痛苦、節哀順變
大部分了解心理諮詢的人都知道空洞的勸說別人忘記痛苦其實毫無幫助,因為創傷記憶其實儲存在原始腦里,不是通過改變思維方式就能消除的,況且,這也會讓人覺得你站著說話不腰疼,在我看來,與其說這樣的話,不如默默的陪伴受災者坐一會。

NO.4 過快詢問受災者感受如何
當創傷性事件還沒有結束時,不宜冒昧去詢問受災者的感受,此點尤其值得強調,因為此時對方需要停留在倖存反應中以保存個體,也就是說受災者說不出感受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而只有當創傷性事件結束後,才能逐步進行恢復工作。

NO.5 責怪受災者記憶力差,不能回憶完整的事件經過
若只顧了解情況,而不注意受災者的感受,甚至對他們不能完整回憶事件經過感到有所抱怨,均是不理解應激反應過程的表現。在應激階段,有些受災者甚至不記得到底發生了什麼,幫助者應尊重這種「想不起來」的正常現象,切莫由此判斷他們「冷血」或是「根本沒什麼問題」。

NO.6 排斥受災者以宗教儀式等方式處理壓力
人們對於死亡、葬禮的信念和態度,以及對悲傷的表達方式深受家庭、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悼念儀式的影響,幫助者需要了解當地的風俗,並且注意在相同的文化和宗教群體中,人們的做法依然會有所不同,幫助者務必尊重受災者提供相互支持、寄託哀思以及控制死亡逆境的方式。此外,不必試圖從道理上回答諸如「主為何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之類的宗教問題,這些問題更多是幫助受災者宣洩自己的情感。

NO.7 過分專註災難的細節
在災難發生後,引導受災者回憶當時的細節反而容易造成二次創傷。尤其對於兒童和青少年來說,過多的看媒體報道災難細節會導致高度沮喪,幫助者可以鼓勵家長監督自己的孩子,限制他們暴露在這些媒體之下,家長們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跟蹤媒體報道,並將信息更新後告訴小孩,如果無法避免,也可以和孩子討論看完報道後所有的憂慮。

NO.8 大包大攬所有的問題
有些受災者會出現情緒失控,畫面強制性閃回、精神崩潰等較為嚴重問題,遇到這種情況,未受過專業訓練的幫助者可能會力不從心,需要受過訓練的心理諮詢師進行創傷後心理援助,採用有效的情緒處理方法和創傷處理技術。幫助者能做的,是為對方提供求助的途徑。

NO.9 忽略除倖存者之外其他需要援助的人
救災其實是包含生命、財產、心理、社會的全人救援工作。除了親歷災難的倖存者之外,災難現場的目擊者(包括救援者),以及倖存者和目擊者的親人,後方救援人員、災難發生後在災區開展服務的人員或志願者都有可能出現不適的情緒反應或身體反應,幫助者應避免只關注倖存者,而忽略了其他可能需要心理支持的人,也應向他們提供尋求幫助的途徑。

NO.10 只注重災難發生後短期內的心理援助
如果創傷壓力沒有被妥適的處理,其發作可能拖到好幾年。這同樣要求幫助者不能只逞一時之勇,應該有更系統、全面的規劃來為受災者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以台灣921地震後的心理干預為例,當時有一個為期3年的「社會及心理關懷站」項目為受災者提供系統、長期的心理援助:第一年以需求評估為主,進行家庭評估,透過不定期的家庭訪視,配合初步評估數據,再做有系統的評估,並藉電話、活動來建立服務關係。第二年則開始辦理喪親團體、親子活動、壓力紓解、情緒調適、自我認識及生涯規劃、介紹台北縣特殊人文景觀等活動。第三年則將目標鎖定在強化家庭支持性團體的運作,培養家庭的生活適應、資源整合及未來規劃等,並漸進結束專業關係。

                                    文/張亞


相比成人來說,兒童由於對災害的理解程度更低,在災後受到創傷和影響可能性也會更大。我們想補充一些在災後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這些影響的辦法。

根據兒童發展階段的不同(學齡前、小學、青少年),他們對所發生的災害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經歷災難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和所需的支持也有所不同。

學齡前的兒童可能無法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但他們可以從身邊人的反應、反覆播放的新聞畫面感受到災難的可怕,並因此而產生一系列如不停哭泣、無法入睡、常常害怕等狀況。

而12歲以上的青少年對災難事件已經可以形成自己的理解,可能需要表達自己在經歷災難後的情緒和想法。受到災害直接影響的青少年,可能出現躲進自己的小世界裡、不願去上學、用酗酒或其他冒險行為來發泄的情況。

因此,在向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心理支持的過程中,需要避免以下這些誤區:

1、不與孩子討論災難,希望他們快快忘記

也許孩子無法在災後馬上就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但他們也需要一個安全和有支持的空間來表達自己經歷災難事件的想法和感受。只是告訴他們「別擔心,一切都會好的」,或者「都過去了,過段時間就沒事了」很可能不足以安撫孩子的情緒,還有可能讓他們覺得他們的感受沒有被聽見和理解。

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經歷災難後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和反應,這些都是正常的,他們可以傾訴自己的感受。在孩子談論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時,積極地傾聽,給他們營造一個安全的氛圍。

2、與孩子討論過多細節,不自覺將自己的壓力和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在發生災難事件後,孩子可能會向家長或老師提出很多問題。這個時候的一個極端是前面說到的不予回答,另一個就是過早、過快地和孩子講述過多的細節。

當與孩子討論災難事件時,盡量誠實地回答他們的問題,但不要呈現過多的有關災難的細節。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回答他們的問題,但不要在他們不願討論的時候強迫他們去理解。

3、忽略孩子需要專業幫助的警報

大多數成人與兒童在經歷災難事件後都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情緒波動和行為異常,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都會恢復,不一定必須接受專業的心理幫助。但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可能會受到持續的影響。

如果在災後1個月仍觀察到孩子有以下這些狀況,可能會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評估和幫助:

  • 時刻希望呆在父母身邊,害怕離開父母
  • 經常性的恐懼情緒
  • 經常性的睡眠問題(如噩夢、尿床等)
  • 在家中或在學校情緒爆發
  • 總是坐立不安
  • 無法集中注意力
  • 頭痛、胃痛或其他身體狀況
  • 經常表現得沮喪或者毫無生氣
  • 經常想起災難事件

4、忽略自己需要支持和幫助

除了為兒童提供幫助以外,家長、老師和其他提供心理社會支持的成人也可能會由於災難帶來的影響而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和反應。

就像我們在飛機上總是聽到的安全提示一樣,先保證自己的安全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

在災難事件發生後,受到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人都應該對自己情緒和行為上的變化多加關注。如果遇到自己無法處理的反應,應及時尋求支持。

參考資料:
Center for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2005). Help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pe with Disasters.

Koplewicz HS, Cloitre M, McClough J, Gurian A, Kamboukos D, Levine E, Pearlman M, Wasser R. Caring for Kids After Trauma, Disaster and Death: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2nd ed. New York University Child Study Center.

Neria, Y., Nandi, A., Galea, S. (2008).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following disas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8(4), 467–480.

Pitzer, R.L. Danes, S.M. (2015). After a Natural Disaster: Talking with Childre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Extension.

——這是回答結束的分割線——

在國內做心理諮詢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遇到有自殺傾向的個案如何干預?

「高危行業」中的心理諮詢師如何自我照顧?

你要的專業靠譜內容,都在這裡啦: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我們還有公眾號喲~ 關注簡單心理Uni (微信號:jdxl-uni) ,就能和大咖諮詢師一起輕鬆讀經典,參加全國諮詢師的線上/線下分享會與大爬梯,與3萬+成長中的諮詢師一起學習一起飛!


推薦閱讀:

國內專業的心理諮詢系統培訓有哪些?它們的詳細情況如何?
心理諮詢師個人成長?
老是感覺自己頭上應該長蘑菇,所以沒長蘑菇會很焦躁,該怎麼辦?
心理學專業人士如何看待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妮的理論?
心理諮詢會成癮嗎?

TAG:心理諮詢 | 災難心理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