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中國人喜歡吃(而且能夠買得到)動物的內臟、頭部和筋?
一提起動物內臟,世界各國總認為中國人一直很好這一口,而中國人以為外國人卻一直不吃它。
其實這是種種的偏見!
偏見一
老外對動物內髒的偏見
去年,在世界廚藝大賽上,主持人給世界各國選手準備了一個神秘的食材盒子。選手們滿懷期待.......▼
可是打開以後,原來是動物的內臟!
場上的選手立刻崩潰了▼
這位漂亮的妹妹直接爆了粗口▼
男選手的臉上也表現出無奈.......▼
這位大哥怨恨地看著評委,好像在說:TMD,你在玩我?▼
唯有一個華裔妹子得意了,為自己善於烹飪一切食材而感到自豪......▼
一次,台灣美食節開幕,一德國美食編輯見到食物中有鵝牛肚、豬心、羊肺等,便拍案而起,痛心疾呼:「這些東西怎麼能吃呢?既噁心,又不健康!」
這倒是代表的很多西方人的「心聲」:中國人怎麼能吃動物內臟?
語氣之外,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審視感:就是你們中國人吃的也太不文明了吧。
那麼問題來了,老外真的不吃動物的內臟?
偏見二
西方人不吃動物內臟
當然吃!歷史上的歐洲人也不能不吃動物內臟!
一提起歐洲中世紀的勇士,人們總會想到這樣的畫面:▼
他們一個個身材魁梧,肌肉發達,勇猛彪悍。▼
但,現在歐洲莊園和博物館中保留下來的盔甲很小的,大多只有一米六,怎麼能把高大的戰士裝下?▼
其實,這些歷史文物真實記錄了中世紀的一個情況:當時騎士是很瘦小的。
身材瘦小的原因就是中世紀的人營養不良。
普通平民主食就是各種成分複雜的黑麵包。
吃的副食可不是今天的牛排,而是豬,是放養的豬。放養的豬什麼都吃,飼養成本很小。
吃草根雜物的豬,身上能有多少肉?人們吃盡動物身上的每一個部位,包括任何內臟,甚至連膀胱也不放過。
連飯都吃不飽的人是沒有權利挑食材的。
1315年的夏季,暴雨席捲了整個歐洲的北部,幾乎所有農作物的根都泡爛了,顆粒無收。連來年播種的種子也沒有了,這也使饑荒蔓延了三四年。
當時飢餓的人們吃掉一切可以吃掉的東西,別說腐爛的動物屍體了,甚至被埋葬的死人也從墓地挖出吃。
很多人搶劫和偷盜食物,然後被送進監獄。然而監獄裡面沒有一點食物,於是新來的犯人也就成了老犯人的「食物」。
人口的大量減少使得歐洲社會的組織功能極其脆弱,沒到過30年就爆發了黑死病,整個歐洲成了巨大的墓場。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伯恩斯的《世界文明史》一書中,認為經過黑死病、饑饉等災禍的打擊,歐洲的人口在1300年至1450年間至少減少了一半,甚至會達到三分之二。
人口銳減,人地矛盾大為緩和,歐洲人有了廣闊的牧場飼養牛羊,歐洲人此時才開始吃牛羊肉及其內髒了。
歐洲缺少香料調料,當時花椒和豆蔻的價錢比黃金還貴,普通人家做內髒的時根本無法消除腥膻騷味,難以下咽,但又不能不吃。
內臟,不是我不愛你,是因為我的味蕾傷不起呀。
歐洲食物匱乏一直延續到了17世紀,從這以後,歐洲人才開始普遍不吃動物的內髒了。
至今,很多國家飲食中還保留著當時歷史的痕迹。
這裡介紹幾個重口味的當今各國菜肴。
英國的牛腰子布丁▼
義大利的牛肚三明治▼
西班牙的牛肚湯▼
蘇格蘭的黑暗料理之王:Haggis
把羊的內髒心、肺、肝等切碎後,配上洋蔥等材料,塞在一個羊胃裡。▼
二戰期間,美國政府為了節約開支,號召人民吃牛內臟,當時「牛肚三明治」和「牛心漢堡」風靡全美!
雖然現在歐洲各國還保留著各種動物內髒的菜肴,但是這只是小眾的,也僅僅在一些飯館才能吃到,並不流行。
飲食文化也記錄著不同民族歷史進程中的發展特點。
偏見三
中國人愛吃動物內臟
中國歷史上可沒有吃動物內髒的傳統!
翻遍中國北宋的之前的史料典籍,很少有動物「下水」的記載。
可以肯定,漢代以前的貴族是根本不吃這些的。
在孔夫子看來,飲食這可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他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把吃飯也當成一種禮儀的修行,確定平時生活準則,當成社會規範來推行。
孔老夫子不厭其煩地規定「七不食」的標準:
食物變質的,不吃;顏色不對的,不吃;有異味的,不吃;半生不熟的,不吃;不適應時令的,不吃;刀工不好的,不吃;調料用不對的,不吃。
這個不吃,那個不吃,難道孔老夫子對食物這樣挑剔么?
非也,孔子當時的生活水平應屬於社會階層的中下層, 其實他提倡的是一種「簡素淡薄」的生活作風,讓人們吃五穀雜糧新鮮果蔬。
這和現在中國人提倡的健康飲食觀念有點相像。
受儒家文化影響,北宋之前的國人飲食還是很克制的。
這反映了我們古代高度農業社會文明的一個特點:雖然是粗茶淡飯,但還是足以吃飽肚子的。
到了宋代,才開始吃動物內髒的。原因就是此時的飲食文化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看看宋朝人吃什麼吧。
蘇東坡有一首《豬肉頌》中間有兩句: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當時富貴的人只吃羊肉,不吃豬肉。一般的平民只能吃豬肉,「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
那吃不起豬肉的草根吃什麼?
《寶慶四明志》卷四《魚類》記載南宋的水產豐富和便宜到了何種地步,「一日三四遷,處處售魚蝦」。
當時普通人流行吃洗手蟹,吃蟹前要洗手,把蟹殼打開以後,直接用手抓蟹黃吃。只吃蟹黃,不屑吃蟹肉。
如果你要是個喜歡吃海鮮的吃貨,此時內心是不是崩潰的,恨不得穿越回宋朝。
草根餓不著肚子的,只能享受大自然的恩惠——魚蝦螃蟹了。
此時,富裕的人開始尋思吃點新鮮的東西,加上宋朝烹飪技術已經非常的成熟,人們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動物內髒了。
《東京夢華錄》記錄汴京特色小菜生炒肺的做法:
把完整動物的肺葉,用嘴咂盡血汁,再用涼水浸泡。再咂再浸。直到血汁去盡,生肺被慢慢催熟,唾液中的一些酶,使肺更加新鮮。
當肺如晶瑩如玉葉,切絲,加入蒜末,快炒斷生,起鍋。或者加入韭菜汁、蒜泥、酪(奶油)、生薑汁,加少許鹽,浸漬入味,直接生吃,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鮮。
其實,宋人吃內臟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在此之前,唐代的醫藥學家孫思邈提出「以形補形」、「以臟補臟」的中醫觀點,所以,國人才開始為了健康吃起動物的內臟。
內臟從此進入宮廷菜的菜單裡面。
從宋代開始,國人開始吃動物內臟,中國發達的烹飪技術可以加工成任何一種食材了,可以把動物內臟變成可口的佳肴。
此時歐洲人如果來到宋朝,心裡是一定是千萬匹草泥馬在奔騰。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
從吃動物內髒的歷史看,顯示出中國飲食文化成熟,及其博大精深的精神。
偏見四
飲食文化中的觀念偏見
今天西方社會,雖然已經有了足夠的條件能處理內髒的異味,但加工起來太花時間成本,所以,還是以漢堡、三明治和牛排為主。
可,西方人吃動物內髒的傳統還在。
當今「世界三大珍饈」就是:鵝肝與魚子醬、松露。
除了松露,屬於真菌類,剩下鵝肝和魚子醬哪個不是動物的內臟?
鵝肝是法國料理中高貴的珍饈,搭配1870年紅酒便是一席豪宴。
羅馬愷撒大帝特別愛吃鵝肝,並把它視為佳肴,然後被當成時尚流傳到了法國,人們才開始吃鵝肝的。
18世紀,鵝肝被進貢至宮廷獻給路易十五,深受國王喜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鵝肝得到了當時知名作家、音樂家及藝術家稱讚,自此奠定其高貴的地位。
如果凱撒和路易十五喜歡吃豬肝呢,那麼豬肝會不會成為當今世界級的珍饈,那就很難說了。
為什麼法國人吃鵝肝就是「高大上」了,中國人吃羊肝、鴨肝、牛肝、豬肝等就「不能理解」了?
魚子醬其實就是鱘魚卵,它的西方飲食文化歷史中地位更高貴,已經超過兩千年歷史了。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喜歡吃魚子醬,並為它寫過一筆,從此,文人雅士在字裡行間大流口水者,史不絕書,魚子醬就成了歐洲歷史上最時尚高貴的食物,一直備受推崇。
歐美人一勺一口就把幾十個「鱘魚寶寶」吞掉、嚼碎,這也太「殘忍」了吧。
如果亞里士多德喜歡吃魚頭呢?
為什麼西方吃「鱘魚胎兒」就屬於「高雅」了,中國人吃個魚頭就很殘忍了?
這種不理解的質疑其實不是科學、健康問題,而是態度問題。
決定食物高雅的依據不是食材本身的性質,而是人類在歷史文化中形成中的主觀看法。
也就是說,食物無高低貴賤之分,但是吃食物的人偏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就要把食材分成三六九等。
原來,飲食文化中也存在種族歧視。
關於視頻問題,我看了騰訊視頻的「世界美食大賽」,按照視頻翻譯和介紹理解的,感謝外語好的朋友指出指正。視頻可以百度。
--------------------------------------------------------------------------------------------------------------------------------
中外飲食文化歷史探秘之三: 大蒜背後的歷史(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探秘之三) - 知乎專欄
中外飲食文化歷史探秘之二: 白糖背後的歷史 - 知乎專欄
中外飲食文化歷史探秘之一: 為什麼中國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 - 知乎專欄
嘛,原因我覺得很簡單(更新了一點東西,在最下面,注意看的時候不要流口水)
主要就是因為生產方式的不同,中國超大規模畜牧業尚處於較為不發達的階段,而歐美一部分發達國家則在快速冷鏈物流完成以前就開始了大規模畜牧業和屠宰業。
大規模以前,要求一頭牲畜物盡其用,因為運輸成本較高,一次要儘可能賺回來。
同時收零散牲口也比較麻煩。
至於內臟和筋,是很多人說的什麼」中國人以前太窮,大家還沒習慣不吃這些「。
我跟你們說,這種說法十有八九是瞎扯卵子個蛋蛋(只能說有一點點道理,但很少,而且絕不是大多數人想像的那樣)。
為什麼我會說這是蝦扯蛋?
原因非常簡單——歐美人原來吃下水的辦法有很多,後來肉價雖然降低了,但是依然吃下水(歐洲在二戰後,美國在一戰後發生轉變)。
可是這個時候問題來了——下水實際上在城市裡迅速消失了(這個還沒找到準確數據,但是根據一些老外早期的口述等內容可以很明顯的發現下水貴了,美國在一戰前都是吃下水的,當然雞巴也吃,而且很多人喜歡吃,在美國各色地方還殘留著下水做菜的地方,但都離產地不遠)。
原因恐怕非常簡單——在快速冷鏈物流普及以前,大規模生產和屠宰工廠對於下水的儲存和運輸是很困難的。
下水和邊角料變成可以出售的食材較為困難,需要較多人工,更關鍵的是下水腐敗速度遠遠超過肉。
肉類如果在常溫條件下乾淨的處理好,即便12小時不冷凍也沒有問題,而下水特別是內臟很難處理,一般會在6小時左右發生腐敗且進展極快並更快產生毒素(各個器官不同)。
而就拿一戰後的運力來說好了,紐約周邊的屠宰場難道能在6小時內處理完畢並把東西賣出去?顯然不可能,連肉都要大規模用鹹肉或者熏肉來防腐(遠一些的基本都是熏肉和鹹肉),很顯然肉類的快速運輸已經是極限了。而靠的很近的養殖戶,在下水變貴以前肯定已經被併購成為了大型養殖場,這個時候再單獨開闢一條下水處理線很顯然完全不划算,所以只能規模較小且只能在城市周邊小範圍銷售。
換句話說,貨源因為資本和城市擴張而斷掉了。
恐怕不是沒人想吃,也不是吃的人太少,而僅僅是因為不得不用肉代替,因為對於大多數城區來說內臟大約是用正常價格不能買到了(除非你打算買臭的)。
也就是說歐美在冷鏈物流普及以前就直接進入了大規模養殖時代,這個時候下水還不如直接變成飼料喂回去長肉,肉統一出去賣掉來的賺錢——儘管下水內髒的單價可能提高了,但是肉類的批次卻大得多,那個時候肉類還是沒有今天那麼大量的,所以說絕對不會供大於求。
這個時候根本沒有必要去搞下水這種吃力不討好,技術上風險也很高的事情。
甚至到了後來經濟大蕭條時期還出現了為了便宜而搞出來的午餐肉。
有人提到了吃肝臟,別的不吃正好表明了腐敗速度和物流之間的關係——肝臟是簡單處理後腐敗相當慢的內臟,腸子和腎臟則是最快的,心臟的話由於肉質問題會做成熱狗(至今還在用,實際上當今的熱狗也是實用邊角料,心臟等等製成,所以只能說歐美人現在不吃直接單一食材的邊角料而已)
肝臟幾乎已經是那個年代物流的極限了,甚至需要就近搞養殖場,很顯然成本高得多——so,肝反而成為了一種高價產品(這些肝臟是誰吃的呢?什麼需求推高了價格呢?這些需求者原本只吃肝臟嗎?)
我們還可以從側面來看一下是不是這樣,那就是難道都是」歐美人「不吃內臟?還是說只要冰箱和冷鏈物流變得便宜了才出現大規模養殖的,就會保持吃內臟傳統嗎?
顯然是,可以看一下東歐大部分國家,他們吃內臟明顯就多得多,歐洲南部也是。
而他們脫離」物質匱乏的年代「比中國也要長了,為什麼他們還在吃各種較為豐富的肉類和內臟,甚至可以說蔬菜種類也要多一些呢?
其實,多樣化的蔬菜種類和吃不吃下水,應該是有很強烈的相關性的(沒有統計數據,不過各位去過比較多的童鞋應該是有直觀感受的)。
這不是因為不好吃,而是因為生產和物流的緣故,如果說大型企業控制了物流渠道的話,那麼當然希望能單一化產品——10種蔬菜一個人每天吃二兩,變成2種蔬菜你也只能一種吃1斤,因為這是剛性需求。
這個時候當然要品種單一化,而且儘可能種植成本較低生長迅速的作物,比如說生菜。要麼就是保質期很長同時可以有多種用途的作物(可以控制供應,大型公司可以有保鮮庫)比如土豆和玉米。
而水果的話,則儘可能也是保質期長或者產量大的,比方說前者就是蘋果蘋果蘋果,後者就是葡萄葡萄葡萄香蕉香蕉香蕉。
(美國為了準備好各個節日的蘋果派,甚至會把蘋果儲存一年之久,降溫除氧即可,成本很低)
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由於食物種類的緊縮,人類對食物的看法主要是習慣,這使得人換代以後就會忘掉那些吃不到的東西。
很顯然,在經歷過食物種類匱乏的時期後,人類本身也就只能選擇較少的食物類別和大致口味了。後來重新再」教育市場「很顯然在食品領域是餿主意。
更好的主意是往食物裡面想辦法加入更多的糖,更多的鹽和更多的脂肪同時讓人不覺得膩歪的配比方法。
誰能往單位重量下加入更多的糖,更多的鹽和更多的脂肪,同時還不讓人感覺明顯,那麼就等於獲取了先機(實際上中餐什麼甜壓咸之類的也是這一目的)。
也就是說,這個時代中國人更喜歡吃內臟,並非由於」匱乏的記憶「,恐怕僅僅是由於中國目前都還沒有全國化純粹的大規模化養殖,還有很多散戶+基礎建設在大城市較好的時代才開始肉類充裕+重工業到達相當程度才開始搞吃的(這意味著更多的冷庫)。
結果就是,中國面臨的下水腐爛問題遠不如歐美那個年代來得嚴重,而吃下水的習慣並沒有因為食物種類的匱乏而被抹去。
所以中國人得以留下了多樣化食用動物各個部分的習慣,而且會一直吃下去(一直)。
換句話說,如果說中國因為」匱乏「而導致的吃下水是因為經歷過的富裕的時代太短的話,那麼就無法解釋歐美髮達國家為什麼在30年左右(尤其是美國)就從100%完全吃下水(他們那會兒連胰臟都吃,還叫「甜麵包」)變成了基本不吃下水(應是非常陡峭的直線下滑),而中國城市肉類充裕至今已經超過了30年,但是下水消費不降反增(當然比不上肉類,但是並沒有下滑)。
難道是因為中國人特別念舊?或者說中國城裡人來自於鄉下的太多?
前者肯定是無稽之談,而後者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
但其實沒有任何道理,因為在1910到1955年期間(歐美髮達的一起算,美國的話是1920年到二戰後基本不吃下水了),歐美國家的農民遷入城市規模也很大,如果僅僅是農村人把口味習慣帶到了城內的話,那麼歐美也不會出現下水大幅下滑的情況。
可以這麼說,即便我們用最粗鄙的感受,我們也無法得出」農村人進城導致中國人吃下水」的這一結論。
換句話來說,我的結論是
歐美髮達國家(僅僅是一部分發達國家)不吃下水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是原生工業化國家,這個時候需求和運輸是不匹配的
也就是說為了滿足消費總量獲得更大的資本利潤率,降低剛需消費產品的種類是很好的方法。
其結果就是食物種類的匱乏,首當其衝的就是運輸不便種植周期長的蔬菜,以及各種下水。
而中國的話,則是由於先行建設了道路系統和重工業鋪墊,使得運輸和儲存能力能夠跟上需要,市場消費多樣化類型得以保留,使得經營下水依舊有足夠的利潤空間,所以保留了下來。
那些早年歐美人不是不想吃下水,純粹是因為沒辦法吃到,後來則不得以淡忘了,後面又不可能繼續習慣(甚至商業機構也不不需要習慣,重新有商家發展下水食物也毫無意義,根本趕不上日新月異的食品工業,你看看你食品包裝後面的配料表就知道了,所以歐美人消費下水的主要方式還是裝成是肉類,也就萬物皆可裝熱狗)。
so
所以我想問一下,到底哪個算是匱乏的記憶呢?
是歐美人的種類匱乏?還是中國人曾經的總量匱乏?
匱乏還是由於資源不足造成的,而人類資源是永遠不足的,所以任何的習慣,都可以叫做「匱乏的記憶」,只是不同狀況的記憶而已。
匱乏的記憶本身涉及面是很大的,是有很強烈的時代性的。
這往往和生產過程是密不可分的。
考慮問題周密點總沒有壞處滴,不要什麼都扯到匱乏啊,窮啊,好像這就是個籮筐,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
實際上這是一種很蠢的作法。
哦對了,評論區說到了放血這一點,很多發達國家殺豬殺雞不放血。
表面上有些人說人道(其實一點也不,那些豬電死以前就被夾板幾乎夾癟了)
其實是省錢。
原來他們殺豬殺雞是放血的,這樣好吃的多,而且增加了常溫保質期。
可是後來有冷庫了,同時肉類已經被少數大公司掌握了,你們愛吃不吃。
於是就不放血了,直接送冷庫冰著賣
然後就盡量吃油炸的就行,趁熱吃沒味道,冷了你自己看著辦.....
人家也想吃放血了的.....當然那就得出更高價格了。
另外評論區里有說「中國如果以後人工貴了,豬大腸200一碗自然就消失了」這個對不對呢?
我覺得很多人可能是這麼想的。
其實這是不對的
在技術可以達到的情況下,資本擴張帶來的成本上漲是有限度的,所以說定位200.
那麼很顯然,豬大腸會變得和鵝肝一樣,成為奢侈品,但不僅不會消失反而可能成為一種高檔消費。
西方早發達的國家之所以只吃肝,是因為別的實在是做不到,那不是200來個豬大腸,而是需要2萬來個豬大腸。
而考慮到運輸問題,在紐約市中心辦公區的有錢人,按照那年代的技術水平(連直升機都沒有),那就只能就近租個辦公室,再請一批人養個十頭豬了,這樣依賴2萬一碗都不夠,起碼要20萬美金。
這樣的價格已經超過了不要說主流人群,是已經超過了絕大部分人群(已經可以造成斷代)的承受能力了,這個時候才會發生斷層導致飲食習慣丟失。
所以中國以後人工貴了,下水價格是會上漲,甚至漲的很快(現在就是,你去吃夫妻肺片的價格是超過肉的,好吃的甚至超過同類肉的兩倍以上)
但這個時候市場需求一直會保持,技術上達的到,這就使得商家經營下水一直是有利可圖的。
也就是說,最多會變成這樣
「發工資了!大家一起去吃牛百葉吧!」
「哇噻哇噻!好棒哦!澳洲龍蝦配牛百葉,爽歪歪!」
這樣牛百葉不僅僅不會消失,反而會因為單價提高導致毛利潤提高,製作方式反而更加精進。
而且說實在的,你們可以想一想,牛百葉實際上挺好看的,只要稍加處理,可以在餐桌上製作一盤白堊紀的蕨類植物森林呢~然後用魚豆腐雕一個恐龍當高檔兒童餐,肯定不錯。點綴幾個西蘭花做成的大樹,還不是美滋滋?
還可以做成窗帘款,透過牛百葉窗帘吃菜,拿出菜時候的醬汁兒直接黏在牛百葉上,吃一口菜吃一塊牛百葉,那還不是爽歪歪?
只要技術達標就能價格一直在承受範圍內,人工成本上漲是有限的,不會和技術限制一樣變成死的。
甚至我可以這麼說,由於內臟器官的形制多樣,研究之後對於擺盤和調節食物口感是有極大幫助的。
換句話說,中國內臟逐漸高價化以後,非但不會造成損失,反而可能因為加工的精進而變成另一種普及,同時因為高端化可以產生大量不同的口味變體(承擔的了風險)。
這個時候中國內臟甚至可能會像國外開始蔓延,重新教育了海外市場,就和日本壽司生吃魚一樣,原來美國人是很不習慣的,但正是因為壽司的中高端屬性和潛力+可以多變的口味(這要求有足夠的毛利潤試錯),所以歐美人接受了壽司——當然也包含了國力的增長。那年頭美國也把日本當作威脅。那麼中國說不定就成這樣了:來自恐怖紅色帝國的邪惡美食,連耶穌都懼怕的食物,但是太法克好吃了。
中國料理雖然有很多高檔的,但是由於高檔料理中國人都消費不夠,根本拿不到外國去,因為這對廚師技藝要求實在太高,境外小店無法拿這個試錯。
而國內一旦形成了更好的內臟製作產業鏈條,其技能會簡單化並降低外國中餐館的學習成本,使之可以在合理的範圍內試錯,最終教育了市場。
不管你信不信,這可能帶來一種奇特的情況。
日本就是壽司——原來被歐美人覺得奇怪,後來接受並喜愛,沙拉生菜啥都往裡面加。
中國就是內臟——現在被歐美人覺得中國人什麼都吃,後來就會蘸著芝麻醬,弄個大蒜就咖啡,一口口開心的吃起來。
不是我忽悠你們,看美國人早餐口感,我感覺美國人他娘的以後會把下水當作早餐的一部分——這幫洋鬼子啥事兒都能幹得出來……以後吃到巧克力牛百葉脆片請千萬不要懷疑自己的人生
(順帶說一下,我吃過低溫升華的牛百葉干,還是蘸沙拉醬吃的,老好吃了)
最後,我想說一下
1:世界各國(應該說各個文化)也許飲食豐富程度不同(比方說愛斯基摩人就很單一),但是都有很長的飲食歷史。人要吃飯,吃飯就有烹飪,大家都會想出花花腸子來。就連沒什麼調料和蔬菜的愛斯基摩人,海豹都有七八種吃法,鯨魚還要分十幾個部位和十幾個做法,野酸梅也有好幾種作法。
換句話來說,不能單一的用一句「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來解答一切問題,這就好像弄什麼都用素質和匱乏來解答一樣,這是不對的。
中國飲食也有很強的斷代,而我們現在常吃的菜肴,很多也和原來大不一樣甚至是原來完全沒有的做法。
所以說不要用什麼博大精深來解答一切問題,因為以前有的可能會沒有,就好像原來歐美人吃內髒的習慣一樣,它是可以消失的。
每個文化集體在飲食方面都是豐富的,所以在討論以前吃現在為什麼不吃,或者現在為什麼還在吃這個問題上,什麼「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參考意義並不大。
2:匱乏在得到填補以後,實際上發展後往往會在另一個時期表現為另一種富足。這不僅僅體現在飲食上,在別的方面也是一樣。
我就舉個最近的例子好了,電腦遊戲。
中國由於版權保護和收入問題上,使得中國在單機遊戲大規模發展的時候沒趕上頭班車,早期的中國單機大作都失敗了,成功的也只是很小規模的。
所以中國在單機遊戲時代就斷代了,而點卡式網遊也被道具付費的打敗了,這是大體還是因為人均收入問題(同時收入影響的電腦配置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結果就是中國玩家享受的富有(同時也有些毛病)和歐美髮達國家都就很有區別。
你能說進去玩,玩了好玩以後再買道具好?還是一直點卡但公平好呢?其實這是沒譜的事兒。
免費玩家是付費玩家的NPC,但是雙方實際上都得到了遊戲樂趣。那麼是不是比點卡的要好呢?
總之,不同的匱乏在生產力達到的情況下,就會有不同的富足。
而這個時候原來的富足可能會導致今日的匱乏(消費種類不足實際上會限制行業內的消費總量,這對於經濟和就業是不利的)。
所以說,如果說中國人喜歡吃內臟是因為「中國人沒把匱乏忘記掉」,那麼歐美人不吃豈不就是他們現在處於匱乏中了?
這很顯然是說不通的。
面前要說的話,歐美處於消費匱乏狀態?好像也不太說得通。
同理,淘寶和易趣在開店政策上的不同,阿里巴巴如何打敗易趣的,這也是很好的例子。
so,我傾向於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匱乏的記憶」,反倒是歐美人不吃下水更接近於「匱乏的記憶」。
因為中國是在完備的情況下增長的,沒有經歷過迫不得已沒法吃的年代,而是直接從吃不起到吃得起——而所有國家都是從吃不起到吃得起的,所以說根本不能叫匱乏的記憶。
而歐美率先發達的國家,則是經歷過了吃不起,吃得起最方便的,吃得起不方便的但是忘了的階段——這中間有個非典型斷層,這很顯然就是匱乏帶來的。
當然,這就說明,與其說是匱乏的記憶,不如說是結構性匱乏下的損失,是一種遺產。
(另外,針對很多還是沒明白的,我著重說一下)
不吃內髒的不叫西方國家,甚至不叫發達國家
而是1900年至1940年期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在這之後快速發展的國家,則可以保留吃內髒的傳統而且一直保留,在那段時期里工業化的國家,只能保留少數吃內臟或者不保留的習慣,而且和城市化速度有關(越快保留得越少)。
大家可以看下面一些人的回答 @Karolus Sericus
英國有豬血腸,把豬血混在香腸里。也有羊雜碎(蘇格蘭)。法國吃鵝肝這個就不說什麼了。不過除了鵝肝,人家也吃雞肝。馬賽人還啃豬蹄子。德國人吃豬的脾臟。比利時人吃腎臟。義大利人心肝肺什麼都吃,還做成醬料。甚至還吃豬睾丸。(林檎,啊...)希臘人和土雞什麼下水都吃。古羅馬人把整隻整隻的耗子(睡鼠)腌了之後大口大口吃。日本人燒鳥什麼下水都吃。我不清楚吃不吃下水能夠證明什麼,反正我看見舊大陸的稍微有點做菜水平的國家都吃下水。
你看,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還在吃內髒的那一時期完成全面工業化+城市化的國家,他們吃的都是不易腐壞的內臟
豬血煮了還是灌腸的,不容易腐壞——很符合工黨沒上台前的日不落帝國。
法國完成的也比較早,鵝肝,很好,不太容易壞,你看還有雞肝。
啃豬蹄子么……只有少數國家不啃,大多數國家還是啃的,和腐爛和貧富沒什麼關係。
脾臟只要放乾淨,即便是新鮮生的,也相對容易保存(如果曬的話馬上變干,放個50年應該沒什麼問題)
比利時的話就奇葩了,當然那會兒比利時的城市化率還是比較低,生產分散的——其實美國在一戰前也廣泛如此。很顯然,世界上沒有什麼能靠近新鮮動物的文化不愛吃腎臟的。
實際上比利時直到最近三十年才城市化人口(遠離農業的)比例才很高。
義大利的話那會兒也沒有工業化,戰後很快全面工業化,現在就什麼都吃。
希臘人同理,現在希臘雖然是經濟危機了,但你能說他生活差?
至於古羅馬么……這個……還是說說土雞吧……
其實說白了,美帝吃下水比例比較低,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國的「大農民」「大政客」「大財閥」的特點。
當然美國為什麼形成這三大也有很多的歷史原因了,主要還是因為美國的歷史較短而且在工業飛速發展的時代,土地剩餘量很大的緣故。
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我個人使用搜索引擎的能力不太好,看過的東西也比較少,英語水平比較渣。
so,對於這樣比較雜亂同時還很有歷史特點+和工業化相關的時候……
我覺得我們有必要 @馬前卒 了。
——————duang——————更新分割線——————
我們來聊一聊研究方法吧,我個人的話因為在美國檔案館之類的不知道怎麼查,而且我英文水平不好,所以只是偶有翻閱一些存檔的報紙。
如果你們有渠道的話,可以翻閱一下,那年頭廣告他娘的都可以放頭版的,當然也有專門的廣告版(甚至還有和《法制晚報》一樣的一頁八卦三頁廣告那樣的,甚至他娘的還有純廣告的,我估摸著這東西和我們今天的超市自己印刷的宣傳單差不多,只不過當年店比較小同時印刷也沒那麼方便,所以大家合夥上報)。
什麼藥品啊,低價信息啊,當年也是有的。由於那年頭企業的數據記錄的比較少,所以報紙上的商品信息是個很好的了解日常生活的渠道。
我看了的十幾份在紐約或者周邊發行的小報(那些報社現在基本都沒了),分別在1900年到1940年間(當然沒看懂,不過低價廣告還是看得懂的),我們可以發現在1910年代嗖的一下內臟廣告消失大半,連餐館的廣告裡面也基本只有肉類菜了,到20年代以後更是看不著了。
我想這和1910年代紐約周圍的畜牧業以及屠宰場的大規模併購有一定關係(報紙上有),措辭有點像我們現在搞暴力拆遷的口氣……而那時候屠宰場的大規模併購的原因,實際上我認為很可能是因為美國在1906年通過了《肉類檢查法》(同年也制定了《麵包法》,大城市的麵包房也進行了大規模併購)
也就是說有了檢測標準。很顯然這個檢測標準(我當前還沒查到具體的,推測)是被當時的大財閥控制的,制定應該是對他們併購是有利的。
小型屠宰場或私人屠宰很難達標,或者說被「舉報」,就和現在舉報「消防安全隱患」是一樣的。畢竟這玩意兒查查肯定有什麼地方出問題(更何況當年的檢測手段他娘的沒幾個)。
有渠道的童鞋可以多翻閱一下,搞個統計,我覺得情況應該就很明顯了
著重1905年到1920年這段時間就可以了,這個應該能把開頭研究出來。
而且在你們看得過程中也可以直觀的感受到,當年美國的大農民真是屌霸一方,雖然賺的錢可能不如搞石油和煤礦的來的屌,但是他娘的他們人多不好欺負,還特別愛玩槍……總之當年的大農民,你們理解成德州紅脖子還加了BUFF覆蓋美國各大農業產區的狀態……那可真心不是苦哈哈的中國農民。
我們想一想,如果真的是肉類代替了內髒的話,最能吃肉的其實就是美國的這幫農民而不是城裡人啊!因為在農產品豐富性和數量上,美國農民在那個時期遠比城市裡人富有啊。
那麼為什麼城市裡的消失了,而美國一些農村和較遠的市郊為什麼還保留著吃下水的習慣呢?如果說是因為肉類代替的話,他們應該比城市人更加不吃啊。
而他們是因為後來變窮了才不吃的嗎?應該不是,因為技術傳承沒有斷代,烤肝烤腰子,心臟切塊腌制擼串(這好像是歐洲待過來的吃法)都是很古老的傳統技術,這種技術得以傳承明顯說明了中間沒有斷代(而且那些老人都還在,也是一直在吃的)。
當然,我也發現在一個地區富有以後,的確會有一部分下水大家都不太吃了,主要是各類腺體和眼睛。
腺體的話(比如胸腺)因為實際上也沒太好吃,有點甜呼呼的,粉中帶韌,不過處理得不好會有一股子說不清楚的怪味。
總之那玩意兒沒啥好吃的,肉做的甜木渣麵包。
眼睛不吃的話,我覺得和人的本能有關係,人類真心對眼睛本能就有敏感,抗拒感比較強。而且眼睛實際上不太好料理,玻璃體要是漏在菜里有一股子很奇怪的味道。所以說即便是還在吃眼睛的地方,眼睛也往往是相對單獨做的,以湯或者烤為主。
當然眼睛本身除了脆脆的以外,實質上不大好入味,入味了以後么又感覺黏糊不夠脆。
而且眼睛一個動物就兩個,而且體積佔比么也不是很大一個,所以說真心很難有吃的必要……
不過也是有人吃的,記得我同事就是覺得吃牛眼能夠炒股特牛逼(吃牛眼看牛股的科學依據在哪兒?你買一支股票就稀爛一家公司),嘎嘣一下咬碎眼睛,裡面的玻璃體「咵叉」一下給旁邊的我來了個顏射(我有一句MMP現在就要講)。
so,所以飲食習慣的話,大體還是要有一定的人群基數的,在動物身上佔比不能是少的微乎其微的。
即便是美國吃內髒的時代,那「甜麵包」一般也只有獵戶才會吃(存疑,不過看過一些書上是這麼說的)。當然以我個人的經驗,野生動物的「甜麵包」(我這兒說胰腺)的確是要比家養的好吃不少,味兒濃,不過估計不少人受不了。
野豬的胸腺味道也是不錯,烤烤乾,弄得又粉又有點韌,搞上兩塊香噴噴的火烤野豬皮,再來一杯伏特加,搞兩根大蔥蘸黃醬混著吃,吃起來嘴裡那聲音就是一個「巴爾扎克巴爾扎克」的,吃的不要太開心。
要是能再來兩片剛腌好烤香的豬鼻子肉,那就更甭提了,直接拿酒對瓶子吹都行啊。
哦對了,美國原來老農也是吃豬頭肉的,雖然我英文差聽不懂太多,不過那吃法和我們的也是差不多,都是腌制過或者熏一下。不過美國人似乎從以前開始就不愛吃豬耳朵(我沒見到豬耳朵的菜的任何信息),他們似乎「自古以來」不怎麼愛吃軟骨這種太硬的脆脆的東西,似乎不喜歡牙齒摩擦的感覺。
這就好像美國人就算是農民,吃肋排的時候很多人不會和中國人一樣啃乾淨,不是因為中國人窮,而是我們真的覺得肋骨那最靠近骨頭的那一圈肉(骨膜)很好吃,而美國人經常不吃那一層肉,只是把肋間肉給吃了。
實際上在國內吃糖醋排骨的時候,外面的肉吃掉了,但是有時候因為骨頭和肉燒的挺松,所以骨膜直接和骨頭脫離了,這個時候美國人照樣吃那個骨膜。
我強烈懷疑美國人有牙不碰骨的習慣,因為他們吃雞翅膀經常不吃骨頭中間的那一小塊肉,還有吃雞腿的時候一定想直接把肉撕下來(儘管這樣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掉還難看),反正堅決牙不碰骨。
這也是蠻奇怪的,而且英國人好像也有這個毛病(除了吃鰻魚的時候,在英國的童鞋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其實英國和美國人,尤其是美國東海岸的人吃肉與其說是牙齒鏟下來,不如說是咬開然後嘬下來),不知道美國人是不是和英國人學的某種怪異的「優雅」?腐國人民奇志多,哪怕哪天看到他們鰻魚塞腚眼兒吃我也不會驚訝。
還有,英國堅果餅我一直總覺的經常做的像個什麼東西,中國也有……直到我後來冒死吃了一口五仁月餅……嗯……好像是這個味兒……就是沒那麼甜。
至於德國人的話就沒這毛病。
所以我倒是有個想法,那就是英國就餐禮儀裡面為什麼能誕生出嚼東西一定要閉著嘴巴(還挺嚴格),我想這是有群眾基礎的——你不閉著嘴巴怎麼嘬肉么!(當然後來大家都有條件搞全套餐具吃大塊肉了的時候,這個習慣可能就在原來大多數時候只能吃大塊的雞肉的時候遺留下來了,而且現在他們平時吃肋排和雞腿也手抓的)
指不定英國人口交技術普遍挺好就是擱這兒練出來的?
我TM怎麼這種問題都能開車(自己吐槽最為致命)?
你說我咋看出來的?
沒咋看出來,因為沒事的時候總喜歡看漂亮妹子,後來發現英國和美國妹子吃肉時候嘴唇的動作和中國人吃肉大不一樣,特別是咬下去的時候。
當然我這裡的建議是看的時候……表情不要太猥瑣。
關於下水等東西,歐洲這一塊我不是很熟,但是美國原住民和一些農村做下水的水平一點兒都不差。
這裡我要安利一下原住民切諾基族的燉菜,種類豐富而且十分入味,層次挺牛逼。特別是那烏龜湯(也包括烏龜的雜碎)甚為好吃(別的我真心認不出是啥玩意兒,烏龜湯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看你運氣了……話說那東西是烏龜吧?肯定很大隻,因為可以吃撐)。在美國的童鞋可以去一趟他們的保留地,價格也不貴,交通也方便。
另外他們也是吃牲口的下水的,味道不錯,而且異味壓的挺好。
去的時候稍微和對方對上號,不要自顧自嗨起來,他們看起來兇巴巴的(不過實際上很友善)。
其實切諾基人的做下水的方法應該和美國人原本的吃法很類似,只是美國人吃的時候不會家那麼多本土的香料。
反正大煙山估摸著在米國長期生活的童鞋肯定是去過,切諾基人應該算是靠近北卡那一邊。
總之飲食習慣這事兒涉及到很多很多的變數,我只是說了一點假設,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而已。
媽的這種問題也能……
我沒救了。
——————————
本著非商業,無盈利,毫不利己的中特帝主義精神,推薦公眾號一枚,內容真實深邃,極具開放式中式昭和風格。
他就是生產力與守序邪惡的代表人——曹豐澤!
由於他作為真牛逼,所以特此有公眾號,大家一定要關注一下,免得以後看不到了!
http://weixin.qq.com/r/8TpdWV-Ef5cDKRs6b291 (二維碼自動識別)
某些答主的邏輯還都是,所有吃內髒的都是窮B,都是沒素質。中國吃內髒的多,說明中國窮且沒素質。我只吃肉,不吃內臟,我是高富帥,白富美。
在中國嘲諷一番吃內臟重口,那閣下到了英國看他們吃Haggis,到了阿拉斯加看他們吃海豹腌海燕,閣下是要捧他們,還是繼續嘲諷呢?
既然題主本來就是要釣魚,我就先魚一下吧。
——————————分割————————————
正經回答。中國以前的確窮,食物不夠。準確的說,世界各個國家都曾經食物不夠過。所以各個國家基本上都吃過內臟,也有很多國家繼續保持吃內髒的習慣。而之所以現在中國人還在吃內髒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中國人能把內臟做的比肉還好吃!
外國基本不吃內髒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內髒的腥味較重。西餐的料理沒有放血,沒有焯水除血沫,沒有蔥姜料酒去腥。相比之下,百里香迷迭香黑胡椒檸檬汁的去腥能力相對捉急。很多留學生都公開表示,國外的魚很多做的奇腥無比。魚都搞不定,讓他們做腰花吃腰子,這不是開玩笑么。所以對於他們而言,很多人意識中認為內臟是不可食用的。
相反,在中國,九轉大腸,豬頭肉,老爆三,火爆腰花,作的好吃的不得了。大部分人都還是會接受的。有人不吃,我表示遺憾,你們少體驗了太多美食。有人不吃,還裝逼,我表示滑稽。
PS:關於阿拉斯加海豹腌海燕,我倒是想看看他們是會偽心或真心地捧臭腳,最後捏著鼻子吃了,還是會繼續不看氣氛的嘲諷,最後被推冰窟窿里做成冰棍。因為好吃啊!!!
從前生產資料有限,肉不多。有好吃的就吃,挑食的難養活,都餓死了。
歷史上也曾出現不提倡吃內髒的呼籲,《禮記·少儀》:
君子不食圂腴
然而口腹之慾是禁不住的,你說君子不食圂腴就不食圂腴了?你咋不上天?君子們眼瞅著剛從牲口腹腔里掏出來的下水垂涎三尺,忍不住查找經典,看看有沒有什麼佐證能支持他們名正言順地吃,果然就找到了, 《周禮·天官·醢人》:
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脾析
脾析就是剁成醬的牛百葉。
瞧見沒,周天子都吃得,為啥我們吃不得?
韓昭侯吃飯的時候,在湯里吃出了生肝 。
昭僖侯之時,宰人上食而羹中有生肝焉。昭侯召宰人之次而誚之曰:「若何為置生肝寡人羹中?」宰人頓首服死罪曰:「竊欲去尚宰人也」。
韓昭侯不去找廚師長,而是找來廚師長助理來問:「你踏馬為啥往寡人羹里放生肝?」助理以為東窗事發,乃不打自招, 承認是自己往羹湯里加了生肝,意欲嫁禍廚師長,好由自己取代他。
《史記·貨殖列傳》的富豪榜上,有一位靠制賣「胃脯」 發家的濁氏,一個賣動物下水的能載入《史記》,可見買賣做得多大。
到了北魏《齊民要術》,吃法越發多樣,完全不再有什麼顧忌。
灌腸: 羊肉剁餡兒,和蔥白、豆豉汁、鹽、姜、花椒末調勻,灌進處理乾淨的羊腸,上火烤熟,一段段切著吃。
皇上也愛吃大腸,唐朝的燒尾宴,有一道「 通花軟牛腸 」,用羊羔大骨的鮮嫩骨髓,拌入其他佐料、輔料,塞進牛腸烹熟,筋道而滿口濃香。
宋代更沒節操,御膳動不動就是大腰子,酒醋三腰子、雞人字焙腰子、燥子炸白腰子、荔枝白腰子 ……
內臟吃起來膩,所以通常作為下酒菜。成書於元代的《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下酒肉」篇,介紹了三道生吃的肺:
生肺:獐肺最好,其次兔肺,其次山羊肺。倘若手邊沒有器具給肺放血,可直接用嘴巴咂血水,涼水浸,再咂,再浸,使血水去盡如玉,貝爺既視感啊。肺冰鎮,然後韭菜汁、蒜泥、乳酪、生薑汁、鹽調和,倒進冰鎮肺里,倒滿,切塊裝盤。這可是一道大菜,登堂入室。
吃內臟源遠流長,加上食療理論影響,認為食用動物內臟各有功效。好吃且吃不壞人,當然來者不拒。中國人食域之廣,心思之精,工業革命前出現的東西,有幾樣沒吃過,論起稀奇,下水算老幾。
其實內臟在國外也是很受歡迎的
魚子醬,鵝肝,蝸牛這些都可以說是西餐的招牌
在《羊脂球》里,莫泊桑就描寫了一段法國人餐桌上的一段:它還盛著一份鵝肝凍,一份雲雀凍,一份熏牛舌,好些克拉薩因的梨子,一方主教橋的甜麵包,好些小件頭甜食和一隻滿是醋泡乳香瓜和圓蔥頭的小磁缸,羊脂球也像一切的婦人一樣最愛生的蔬菜。
覺得還能接受?
那筆者再推薦幾份菜單:
上等豚紅腸配甜椒西班牙蘋果泥
說白了就是血腸上面放點蘋果泥。
法式特魯瓦辣熏腸
這玩意的做法就是將豬肉切成條狀,然後捲起來,塞入豬的結腸內,因為豬結腸的特殊原因,所以這種香腸有著特殊的氣味,據說聞起來有股五穀輪迴的清香。
英式哈吉斯肉餡羊肚香腸
此菜做法和上面差不多,只不過裡面還有羊心羊肺之類的內臟。
像上面豬油布丁,牛雜包,奶油濃湯盾牛心,熏牛舌之類的東西在歐洲可是非常流行哦~
所以題主問這個問題是想說證明什麼?中國人口密度大食物匱乏所以飢不擇食?
我也不知道澳洲人美國人為什麼不吃內臟,但我知道全世界公認澳洲、美國的東西真的不好吃。
我還知道全世界公認的歐洲東西最好吃的三個國家是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而這三個國家都要吃內臟。法國還是歐洲公認的農業大國,根本不存在食物匱乏的問題。
不止內臟,我在巴黎的家樂福和歐尚還看到過有賣豬腦(評論里有人告訴我他們賣的是羊腦和小牛腦,好吧,我是10多年前看到的而且我也沒買過,所以確實不好確認)。有沒有很毀題主你的三觀?
我還知道內臟包括豬腦(以及其它腦)膽固醇都很高。膽固醇會讓人覺得很香,這是人類的本能,人類的基因就是這樣設計的,因為人類需要攝入膽固醇。
所以澳洲人美國人不吃內臟是他們自己的損失。說明他們在做美食這件事情上真的很沒有天賦和創造力。
延伸一個話題。有人說西方人吃飯很安靜,中國人吃飯很吵很鬧,想證明中國人素質低。請你去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看看,那裡的飯館聲音不見得比中國小。分貝曲線剛好和美食指數曲線一致。所以他們應該是因為東西太難吃了,必須使勁努力才能咽下去,所以沒有辦法說話吧。
東西很難吃、吃飯不說話的是日耳曼民族(評論有人告訴說慕尼黑的館子也很吵,恩,沒去過巴伐利亞,虛心接受),但日耳曼民族不能等於西方世界,也不等於現代文明。如果你覺得東西必須很難吃才是文明的話,那你這肯定是假文明,因為他反人類。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關於吃飯的風俗習慣,沒有好與不好對與不對。但你用你的習慣來強制要求別人就是不對,你自己不吃內臟、吃飯不說話沒有問題,但你不能說喜歡吃內臟、吃飯喜歡說話就是粗俗就是low逼。以前有個英國朋友告訴我一個美式俚語專門形容這種裝逼犯,叫tight ass。望共勉。
以後提這種問題之前最好還是先多走出去了解了解。外國人都不認識幾個,就想當然地說外國人怎麼樣中國人怎麼樣,這是愚昧。美國人以前是吃內髒的。
逐漸不吃,是近代工業化生產食物以後的事情。
材料越來越難買,本來就不怎麼會做。幾代下來就不吃了。
同樣是工業化,會做飯的法國,依然吃的不亦樂乎。因為龐大的需求讓內髒的生產也進入到工業化的軌道。
中國也是會做飯的民族,進入到食品工業化之後,需求也能支持下來把內臟工業化生產。所以我們依然還能吃到內臟,內臟價格沒有因為工業化變得離譜。
一個城市夫妻肺片的需求就足以支持牛下貨的產業鏈,況且還有火鍋,還有燒烤。
羊下貨,濟南的燒烤攤幾乎不會放過每一個部位,還有羊雜湯這種什麼都往裡面放的。
豬就不用說了,豬的每個內臟都有專門的烹調方法,或者在餐館,或者在熟食攤。
內臟需求是成規模的,就可以了肉類一樣供給。魚膠廣東人吃,全世界的大魚膘都大量供給。沒有規模需求的食品,在工業化生產中就淘汰了。
如果美國華裔一億,遍地火鍋燒烤,很快美國人也會重新吃內髒了。英國有豬血腸,把豬血混在香腸里。也有羊雜碎(蘇格蘭)。
法國吃鵝肝這個就不說什麼了。不過除了鵝肝,人家也吃雞肝。馬賽人還啃豬蹄子。
德國人吃豬的脾臟。比利時人吃腎臟。
義大利人心肝肺什麼都吃,還做成醬料。甚至還吃豬睾丸。
希臘人和土雞什麼下水都吃。
古羅馬人把整隻整隻的耗子(睡鼠)腌了之後大口大口吃。
日本人燒鳥什麼下水都吃。
我不清楚吃不吃下水能夠證明什麼,反正我看見舊大陸的稍微有點做菜水平的國家都吃下水。
因為我們可以做得很好吃。何不食肉糜??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吃內臟啊??明明五花裡脊牛排都很好吃啊?為什麼偏偏喜歡吃內臟呢??
因為幾千年來,如果普天下的老百姓能有口內臟吃,就已經算是了不得的盛世了。
爆肚,腦花,鹵煮,中國人不一定喜歡吃這些,可是沒有肉吃,窮人也是人,窮人也許對肉也有那麼點需求對不對??
過去東北有道菜叫做「拔絲油梭子」,知道是什麼嗎??
拔絲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拔絲地瓜拔絲土豆誰都吃過。「油梭子」其實就是豬油渣子,把肥肉洘完油以後剩下的渣子,長這樣:
看起來就膩是不是??(不過其實挺好吃的)
把這種東西給做成拔絲的,想想也明白,這一口下去能把人膩死,可是過去老東北就是有這樣的菜。
按照題目的意思,東北人是不是有病?好端端的放著肉不吃吃這個幹什麼??
因為窮,太想吃肉了。太需要油脂了,對於終年沾不到葷腥的人來說,這是比什麼都好吃的珍饈。
前幾天看到一個問題叫,有什麼食物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消失的?
舊社會的城市裡,會有小販賣一種東西叫做「果子皮」,什麼東西呢?小販走到各個戲園子妓院飯店裡,把客人們吃水果的時候削下來的水果的皮撿起來,用水洗凈了,賣給老百姓。對於一輩子都不一定有錢買一斤水果的城市貧民來說,能吃上點帶果香的皮已經是奢侈了。
好在這種習慣沒有保留到現在,否則現在知乎上也許也有個問題叫「為什麼中國人對水果的皮情有獨鍾?」
西方人覺得吃內臟噁心,舊社會的城市裡,飯店到快收攤的時候,會把一天的剩飯剩菜摻和到一起重新加熱,這種類似於泔水的食物賣給如同老百姓,叫做「折籮」,因為它好歹有點葷腥,運氣好也許裡面還有塊肉,老百姓買來吃已經算是改善了,就這種東西很多人也消費不起,得一口一口的算錢。
這道理並不難懂,為什麼我們覺得廣東人什麼肉都吃??因為古代的嶺南地區沒有肉類禽畜,牛羊沒有,養豬又十分困難,氣候和飼料都少有,所以逼得蘇軾在海南流放的時候為了吃口肉連壁虎都吃,沒辦法,逼出來的。
窮人是沒有資格選擇食材的,蘇軾作為官員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可知。
而且也別以為洋大人就天生高一等不吃下水,二戰的時候,英國食物匱乏,沒辦法啊,為了不讓老百姓怨言太大,政府開始號召大夥吃豬肝,還編出一大堆謊話說吃豬肝的好,其中有一個流傳至今——吃豬肝能明目。
不過古代中國人民雖然窮了一些,創造力還是不缺的,各種做法把下水做的比肉還好吃,所以現在我們依然沒有拋棄貧窮時期的習慣,這都要感謝古今無數廚師的偉大創造。
中國人能吃飽,也就是改革開放以後得事情,能天天吃肉的日子也就二十來年,剛過上幾天好日子就來問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吃內臟?這種行為完美的解釋了什麼叫做——吃飽了撐得。
不光中國人吃,老外也吃啊。羊腰子牛肝羊腦豬蹄,全部在藍帶紐西蘭學廚的時候做過,還有我原來見都沒見過的胰腺 ,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尼瑪也能吃?!剛出國的時候問過很多次法國人,他們吃不吃內臟,他們都告訴我吃啊,怎麼不吃,以前他們也跟中國一樣,動物蛋白質少又貴,當然動物身上的部分都不能浪費,吃!但是說真的老外的調料蓋不住內髒的腥味,做法也簡單,就是煎 ......以前在一個義大利餐廳工作的時候還做過一道羊腦漢堡,我去,不能直視!我個人覺得因為現在動物蛋白質容易獲取而且又便宜了,所以西方人就放棄了這些不怎麼好吃的內臟(其實是因為他們做得不好)。我曾經還帶著兩個德國人加一個南非白人妹子去吃川菜,問了德國人吃不吃內臟,他說吃啊,所以我就點了泡椒雞雜,他們吃得叫一個開心,還打包了回來給我們二廚嘗。所以說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因為中國人把內臟做得特別好吃,所以我們愛吃。歪果仁要是也能把內臟做得特別好吃,他們肯定也不會放棄這等美味。題主這問題提的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吃動物內臟(羊雜、豬下水等)、頭部(豬頭魚頭雞頭鴨頭兔頭等)、結締組織(牛筋等),而澳洲人、美國人等等不喜歡吃動物內臟和頭部?這是不是與東亞國家長期以來的食物匱乏和人口密度過大有關?
題主有些時候就是歸因錯誤,有點像耶穌出生在公元元年,就感覺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感覺。
知乎上有很多關於歐美人也吃動物內髒的答案,比如法國有鵝肝。
這裡上點圖片
中國血腸
歐洲的血腸叫black pudding,做法跟中國的差不多。
歐洲的血腸
來個歐洲的黑暗料理,哈吉斯
哈吉斯,圖片來源貝爺是吃什麼牛X東西長大的?
哈吉斯是名聲在外的黑暗料理了,這道來自蘇格蘭的國菜早已用其樸實無華的外表和精彩的內在征服了世人——將羊的各種內臟剁碎後和洋蔥等配料塞入羊肚中煮制而成,光是想一想就很有質感。據說味道非常不錯!就看你願不願意吃了。
Steak and Kidney Pudding 牛排腰子布丁
牛排腰子布丁可是著名的英式傳統菜肴。這道菜將牛排和羊腰子放在布丁中,據說又咸又香,十分滋補。不過這外形看著好像不怎麼樣。
北美、澳大利亞、大部分的歐洲還吃Liverwurst - Wikipedia,豬肝、牛肝打碎灌的香腸
所以,題主不要這麼自卑嘛,歐美髮達國家也不過是近兩百多年才闊氣來的。
我覺得但凡會吃的民族吃東西的範圍就越廣。
澳洲不評價了,我在美國住過三年,由衷感受到美國烹飪的單調和缺乏想像力,說白了就是不愛好吃也不會吃,所以並不在吃上做功課。美國人烹飪講究的是時間短份量大口味重,做法僅限於烤煮炸,那麼他們自然不會嘗試更加多元化的食物。每天 的美國人,對我大中華美食的評論我選擇視而不見 ♂?那麼再說一個比較好吃也會吃的民族,那自然是法國人了。我在法國住過兩年,在超市裡見過的以及在餐館吃過的包含且不限於:鵝肝鴨肝那是大餐,牛百葉,兔肉,牛蛙,牛骨髓,血腸(巨臭),豬尾巴,腰子(尤其是小牛腰),章魚足。以及各式各樣口味從香甜到臭翻一層樓的乳酪任你挑哦。所以說愛好美食的民族對臭味的追求是一致滴!
再看看法國著名美食血鴨的做法:就是將鴨骨頭和內臟放入特製的器皿內攪動,把骨頭內的血擠出,煮成血汁拌鴨肉吃。話說作為中國人,對於這麼重口的做法我還是有點接受不能...下圖就是血鴨,看著還可以哈。所以說法國人從來不會覺得中國人吃的奇怪,除了他們會一直糾結中國人吃狗肉的問題……我在德國上學的時候,一天去食堂吃飯,看到有一份似乎是牛排,於是點了。吃了一口才發現,是豬肝做成的……
我一個從來不吃肝臟的人,那天實在是鬱悶透了。後來我留了個心眼,多次規避了類似的風險——德國人其實挺喜歡吃豬肝。
所以題主的問題本身是很有問題的。很多國家的人看似不吃內臟那是因為他們的食譜比較單一,比如德國人吃的葷菜基本就是大塊豬肉和雞。
另外就是,人家吃內臟,但是沒告訴題主。
美國人不喜歡吃動物內臟和頭部?
先來介紹一位美國名廚,茱莉亞·查爾德。烹飪大師,當之無愧的「美國廚神」,其所著的《掌握法國菜的烹飪藝術》堪稱美國烹飪界的聖經。
演技之神梅婆曾經在《朱莉與朱莉婭》中扮演過查爾德
以下菜譜選自[美]茱莉亞·查爾德:《掌握法國菜的烹飪藝術》
P318:煎牛肝;
P319:芥末香草麵包屑配牛肝;
P321:燜牛胸腺;
P323:奶油牛胸腺/燜牛胸腺配義大利醬;
P324:蘑菇奶油牛胸腺/焗牛胸腺;
P325:奶油醬牛腦花;
P326:燜牛仔腦、羔羊腦或豬腦/紅酒腦花配蘑菇和洋蔥;
P328:黃油腰子配芥末歐芹醬;
P329:火焰白蘭地牛仔腰配奶油蘑菇醬/牛仔腰配牛髓紅酒汁;
哦,對了,不知道賣上天價的鵝肝算下水不?
要麼廚神做的這些在貴澳語境內不叫下水,要麼就是我看了假菜譜。貴澳那點飲食文化就別拿出來扯犢子了,和意法土這種西方飲食的王者比比恁澳那點的飲食文化算個啥啊!
說實話為了答這個問題我還專門翻了下問題日誌,看看是不是又是哪個小粉紅裝傻充愣然後另一堆小粉紅心領神會繼續帶一波「種花家」美食多麼多麼屌逼多少歪果仁為之傾倒如何如何(事實上大多數答案正是這麼做的)的節奏,
結果我一查,蛤,原來題主是頭忍受不了川菜的「油膩」所以移民土澳的羊駝?
乖乖,原來在某些羊駝眼中,川菜比霧霾和五對負重輪還狠啊!
最後再解釋一下,東方飲食的代表中國,西方飲食的代表法國和義大利都熱衷下水,因為下水或蛋白質含量高(肚、腸等),要麼脂肪含量高(肝臟等),味道鮮美,烹飪大國當然不會放棄這樣的美食。
只是如果不掌握對香料的烹飪的話,會有很大一股腥臭味,因此,只有料理水平較高的國家,才可以合理使用香料去除下水的腥味,這也正是為何中國、義大利、法國等國從漢代/古羅馬時期就喜愛吃下水的原因。
至於盎格魯蠻子及其後代……豬肉他們都能做一股腥味出來,你還和他們討論下水的烹飪?
這問題下大部分回答都不靠譜。
不是窮才吃內臟。恰恰相反。
很多人以為因為物資缺乏,光吃肉可惜了,所以就吃內臟,所以以為中國以前窮。
開什麼玩笑?
古代中國無論總量還是人均,哪個國家比的過了?生產力好得很,要不你以為怎麼支撐這麼多這麼高密度的人口的?
事實是不吃內髒的地區的人窮才對。因為一、內臟需要的加工手段較複雜,不好好加工根本不能吃,而要摸索出這套加工方法必須要經常殺豬殺牛才行,這就需要生產力支撐;二、內臟不能直接燒熟了吃,必須要各種各樣的調料,而古代多種多樣的調料哪裡是好搞的,就連基本的鹽,沒有像古代中國這樣成熟的鹽運系統,你以為非產鹽區的古代人能經常吃的上鹹的食物?
伊斯蘭教為什麼不吃豬肉?事實上伊斯蘭教不是第一個宣揚不吃豬肉的,沙漠地區普遍不吃,因為豬肉不煮熟容易引發瘟疫,但沙漠地區燃料缺乏,所以乾脆把豬污名化進教條不準吃,本質上還不是資源有限?所以很多人以為穆斯林太富有選擇多嫌豬不好吃才不吃的嗎?
同樣印度為什麼不準吃牛?因為印度農業是靠牛扛生產大梁的,牛吃了農業生產就垮了,所以把牛神聖化不準吃,免得饑荒時期人們竭澤而漁。
為什麼法國人吃鵝肝?鵝肝那套複雜的生產程序,靠饑荒時期的飢不擇食能發展出來嗎?恰恰是因為法國是歐洲最肥沃的土地,生產力最為發達,法國人才能有機會發現鵝肝的美味。
至於現代,就人類的代際傳承上時間短的可憐,所以基本上傳統上吃什麼實際上就吃什麼,沒什麼好討論的。
就像你認為骨頭是不能吃的一樣,古代人摸索出加工處理內髒的方法之前,也認為內臟就是不能吃的啊。正是因為生產力的發達,古代中國人才有閑心和足夠的試驗品來琢磨各種稀奇古怪的食物,並把它們做成珍饈。如何證明?最富的宋朝,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最快的時期,中國的五大菜系源於宋朝。
所以說,別因為清末民國窮,就一拍腦袋以為中國一直窮了,中國古代要是說窮誰敢稱富?豬肝不好吃嗎???
為什麼每次我都能一口氣吃一大塊?豬大腸不好吃嗎???
干鍋大腸蒜泥大腸青椒炒大腸我都喜歡的不得了。豬心不好吃嗎???
鹵過後蘸蒜泥我一頓能吃一個。雞肝不好吃嗎???
每次炸串必點,大鍋串必點。鴨腸不好吃嗎???
不吃鴨腸吃什麼麻辣火鍋!牛肚不好吃嗎???
吃火鍋不吃牛肚能叫吃火鍋?羊雜不好吃嗎???
以上都是來自一個吃貨心靈的拷問。
羊雜湯倒你一臉。
俾斯麥有句名言啊。錯了。
世上有兩物,愛好者不當去觀察其製作過程。兩物者,一為香腸,一為法律。
你要知道,香腸的做法就是把除了好肉之外的地方,什麼筋啊,豬臉啊,豬內臟啊,豬心啊,豬睾丸啊弄成肉泥灌進去。
各種角度分析這麼多,歸本溯源,難道沒有人覺得是因為好吃?
蔥爆肝尖 溜肝尖 爆腰片 椒麻腰片 九轉大腸 肥腸燉豆腐 酸辣肥腸 尖椒大腸 剁椒肥腸 微笑著向你看來。
以及火鍋必備佳品---naohua
因為好吃
推薦閱讀:
※「窮死不耕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話你怎麼看?
※哪有收購冬筍的?
※大家誰知道番茄青枯病和枯萎病應該怎麼辦?
※現在的番茄為什麼都是硬邦邦的,放一個月都不壞?
※蒲公英泡水喝,長期下來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