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應該選擇該款車在它這一代中的第一批還是最後一批?

有的人告訴我買車應該選擇在它剛上市時候的第一批車,因為第一批車用料最紮實,不會被技術原低(針對「技術原低」可以參看ASK YYP第31期最後一個問題);有的人則說應該選擇最後一批車,因為經過前面幾批車的市場大數據匯總和廠家調整,是最成熟的一批車。到底應該怎麼選?還有針對技術原低,是咱們國家所有的車企(包括自主、合資)都存在的現象嗎?豪華品牌也有嗎?求大神指點。
後補充,這是一個理論性的問題,沒有人買車會等一個產品周期,那麼它對於現實的指導意義在於,例如,a車處於產品末期優惠幅度很大,同級別同廠商指導價位的競品車型b車剛上市沒有優惠,那麼就出現了選擇,優惠幅度大的a車是不是就真的比b車更值得購買,廠家的降本到底會達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會不會導致可靠性下降從而影響後期的養護成本變高,這些疑問都可以從回答中得到啟示。歡迎大家討論,感謝大家的關注回答!


上面這個曲線只能體現全新的產品,小改型這種沒什麼影響。而且這個曲線適合於三四年前,隨著現在刀尖見紅的價格戰,價格下降嚴重提前了。

1、即便是故障的峰值,對於合資企業來說,其實數量還是非常小的,從絕對數量來說你要是輪到可能性其實並不高;
2、我們不說一些沒有節操的直接換配置,主要其實說的是配置不變情況下的降本,這個的來源其實很多,並不是你簡單意義理解上的就直接要求低了。產量上升帶來的成本降低、年降、自動化應用都會帶來降本。這裡我們只把供應商更換降本這種變化比較大的放在裡面,但是除非在設計和驗證過程中存在重大的紕漏,如能通過主機廠嚴苛的認證,在客戶端並不會帶來故障率的明顯體現。其實故障率波動的很多原因是工程設計和認證過程並不能涵蓋全國客戶的實際運行情況,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充分搞清楚。短期採用高成本手段隔離,然後慢慢的上低成本的解決方案。所以你會看到降本曲線的波動。
3、從產品的實際表現來說,所謂「進口部件多比國產部件質量表現好」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簡單的來說:a、中國的機械製造能力其實並不弱,只不過由於很多自以為是的主機廠不願意或者不敢用,國家的支持力度也比較低,導致製造業單位所能拿到的自主的乘用車/商用車項目一般是嚴重價格導向、無視質量管控以及單品總產量過低,所以無法去研製和購買先進的自動化的設備,就算有,開動起來也不合算。所以大家總覺得中國製造業企業就是一塌糊塗。不過在塔尖的國內自主企業的設備技術水平和外國一流企業比肩的其實有很多,今年我還牽線了3家國內企業直供北美市場的項目。b、對於大部分機械零部件來說,你需要的是整個系統的功能,而不是單個零部件的完美,日系零部件在這個方面走的其實更遠,這個我就不展開了。c、質量管理比進口還是國產更重要。在當下,部分頂尖的中國製造企業的 德國模式設計+日韓精細製造體系+中國式的主機廠項目配合度的模式不僅得到了合資主機廠的認可,也在得到國外主機廠的認可。

總結一下:

1、第一批整車往往也有一些預定優惠,應該至少能維持1年的時間。首批整車一般會遇到初始故障率偏高的問題,不過同樣這個時候問題解決的關注度也很高,車企賠償其實也比較爽快。所以,你們平衡一下;
2、當首批故障排除之後,整車的降本工作一般從1.5年後開始逐步提升,因為產品市場質量基本摸透了,模擬運行數據也穩定了,研發團隊也更加有信心了。
3、那麼到了1.5年之後,整車的成本基本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價格,每年穩步的降本,那麼如果這個時候市場需要價格戰,那麼一般從這個時候開始進行價格的調整。
4、最後一批一般會有比較大的優惠,負責任的企業還要承擔10年重大的保修,而零配件則需要支持15年以上。但是總量終究不會太多了,維修配件漸漸消耗掉,品質也會在停產5-7年後出現滑坡(除非是公用件)。當然車企還是要管的,只不過會有一些麻煩。你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你能拿到的優惠,做一個平衡。

就是這樣。


我認為只有在主機廠工作的人才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利益相關:某知名豪華汽車品牌的整車質量管理。
對於指定的某款車型來說,就一句話:
一分價錢一分貨。

先說說零部件質量。
一般來說,對於換代車型,圖紙和數模從研發那邊正式release後,就開始造原型車了。
原型車是幹嘛的?做整車質量驗證的!而且至少要驗證兩年。驗證所有的設計問題,零件的裝配問題和零件的質量問題。前兩個問題一般一年就能清除乾淨,剩下的一年多專門用來和供應商掐架,用來改善單件的質量。你想啊,如果前期不嚴格要求,等量產後那些供應商們還不上天了?供應商利潤哪來的?不就靠量產後各種偷工減料嘛!知乎里在供應商工作的你們還別不愛聽,這就是國內供應商的事實。注塑件偷摸給你調配料;發泡件,隔音棉都減點料,產量大了,省下來的錢就很可觀了。

但是,整車驗證階段,供應商是不敢這麼做的,我們有的是手段逼他們把零件質量做好,而且量產後的一段時間我們還會繼續跟蹤。所以就整車零部件質量這點來說,life circle前期要遠遠好於後期的!!!

再說說價格。
一般情況,一輛車在生命周期前期的價格高主要這麼三個原因:1.「新車」自身的溢價。簡單來說就是,我新所以我貴。2.部分零部件沒有國產化。我成本高所以我貴。3.配置好,用料足。
消費者對於原因1一般都是接受的,對於原因2,那就見仁見智了。我一般這麼評價:進口件不會比國產件差。
對於原因3,這裡學問就大了,要單獨說。隨著該車型在市場競爭力減弱,主機廠必然要做點什麼來提高競爭力,做點什麼好呢?降價唄!可是降價了利潤也得保證啊,所以就降成本唄!同樣一個功放機,晶元換個便宜點的,裝飾條背面鋁合金給我換成塑料的,氛圍燈砍掉,可變轉相比砍掉,氣撐換個便宜點的。嗯,這下成本降了。

綜上,你買一輛剛上市的車覺得貴,那是因為貴的地方你沒有看到。快停產了你買了覺得撈到了便宜,那是因為你沒看到缺了些什麼。
對於主機廠和供應商來說,多大錢辦多大事。到消費者這邊就是一分價錢一分貨。


咋們用數據說話

這網站數據是民眾提取的,所以問題多少和車質量無關,和銷售總數有關,但是我覺得可以作為同車型不同年份比較。上圖是思域,2017年別看,車輛總數太少太新,問題肯定少。看前面年份的。

上圖說最差的年份是2001年的

原來本田還有質量差的時候。。。
那這奇葩的曲線是怎麼形成的呢?我感覺我已經猜到了

那來看看雅閣的

其他車型數據比(懶)較(的)少(查),凱美瑞除了07,08,09其餘時間都不錯。所以如果要買日本車,還是新一代。我覺得還是等一年保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AC%E7%94%B0%E9%9B%85%E9%98%8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AC%E7%94%B0%E6%80%9D%E5%9F%9F#.E7.AC.AC.E4.BA.94.E4.BB.A3.E8.BB.8A.E5.9E.8B
CarComplaints.com | Car Problems, Car Complaints, Repair/Recall Information


感謝@先讓我笑會提醒,今日頭條,頭條號,汽車知識咖 抄襲本答案。貌似那個關注的人更多,不知道又誤導了多少人,慚愧慚愧,不怎麼看頭條,也不知道怎麼舉報,只找到個疑似抄襲。。。呵呵噠
統一回復下評論里關注的新生產線員工熟練度問題。首先我這幾年一直是在質量口混的,所有內容也只是我個人見解。歡迎交流,無腦撕的請右轉。
現在新一些的工廠沖焊塗自動化水平已經很誇張了,所以基本不存在熟練度問題,總裝大多數是人裝,但是如果防錯技術和扭矩控制系統用的好一些的,基本不會出現裝配中的錯漏裝和裝不到位情況,為毛這麼說呢,因為防錯應用很好的設計是讓你想裝錯都裝不上的。還有螺栓沒打緊?對不起,關鍵位置的螺栓是電動擰緊機打的,而且每個車記錄扭矩值的。你說不熟練漏裝零件?打包配送拯救你,就是每個車要裝的零件在一個框里隨版鏈跟著車走,漏裝就剩下了,框里的零件是配送口根據系統亮燈選的agv小車來運。唯一可能有風險的就是裝配碰劃傷什麼的,放心,外觀檢驗會讓他們補的。也別太擔心外觀返修,前一陣看某豪華品牌進口車到港檢驗,那個外觀問題更驚悚。

所以說我認為新品員工不熟練問題不會對整車質量產生什麼顯著影響,不熟練影響的是一次合格率和節拍。

上面說的那些東西是在合資車企看到的,如果有更好的歡迎分享,自主品牌裡面最近看的確實還沒這個層次。這個是意識的轉變,需要時間。

以下原答案
謝邀,百度了下才知道技術原低原來就是技術降本的意思。貌似是日系的說法,讓我想起了看日產的作業指導書那大量詭異的漢字。


先說結論,合資品牌車推薦買上市初期的,自主品牌不推薦買剛上市的。

再說原因
1、合資品牌一般是把外方成熟產品引入國內,初期部分零件國內沒有達標的會採用全球供貨體系里的。然後本地供應商慢慢可以達標了,才會用本地供應商的。而且這個車型在國外已經開始量產,所以設計類問題基本解決差不多了。所以初期的車質量控制好一些。所以合資工廠一般有pd沒有研發,想改個圖紙發個設變難死了。
特別聲明棒子車除外,據說路子比較野,沒接觸過不做評論。
2、自主品牌一般是自己買來其他車逆向開發的。也算是全新開發,壞處就是現在市場競爭激烈,你要26個月搞一個車領導非給你壓到19個月,很多問題的發現和驗證都是草草了事,還有用個例沒有再現之類糊弄的。所以上市初期的問題多一些,相當於把一部分問題放到市場驗證了,大毛病一般不會有,因為動力系統是選用的成熟產品,懸架結構都是抄成熟車型的,小毛病可以4s店邀約用戶免費更換。有個別極端工況下才有的問題來不及了也可以領導簽字放行,看後期市場反應。個別用戶可以個別處理,還沒見過哪個用戶拿了錢還鬧事的。但是也不會百分百都有毛病,現在講究一點的主機廠一般新車3個月故障率可以控制到百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吧。但是以後一定會更好。

最後說下那個技術原低,我們一般叫技術降本,就是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宣傳會寫採用新材料新工藝,實際一般採用減少配置,減少結構,部分材料換便宜的,減少焊點等等。這是技術部門的年度指標,一個車必須降多少錢,降不了扣工資。
同樣還有採購降本和製造降本,採購降本一般就是和現有供應商談,你看老子的車一年賣這麼多,你去好好搞精益生產降本增效,明年給老子便宜xx錢,不然不用你的你就賺不到了。再噁心一點的就找更便宜的供應商,降低原供應商供貨比例來逼原供應商也降價,據說現在風頭正勁的某私營自主品牌干這個特狠,在供應商里的口碑都砸了,開發新車很多供應商都不理他。製造降本也可憐,比如早關燈啊,夜裡電便宜就開夜班不開白班啊……
既然降本會引起廣大吃瓜群眾和鍵盤俠的討伐為毛要降呢?因為這是大趨勢,大家看一個新品上市,都知道它過一兩年都會降價和優惠。經銷商又不會賠錢賣,所以只能降低成本了。本來合理的成本優化是必要的,正規的途徑就是提升效率降低浪費新材料新工藝應用,但是這樣帶來的效果遠遠不夠降本目標要求的。所以,就會有以上手段了。


首先,員工熟練度絕對對質量有影響的,而且是不小的影響。新員工上崗若沒有很好的檢查,非常容易造成批量問題。那些所謂的按照標準書操作就能防止各種質量問題的簡直在開玩笑,先別說不是所有員工都能按照標準書去做,不同工藝的標準書對前後工序的標準書也是可能出現衝突的。而且標準書是由線上的員工和質量部門一起制定和改善的,製造業是一個不斷改善的過程。
補坑。
然後是關於第一批和最後一批車的問題。主機廠有一個術語叫VA,也就是成本遞減的意思,汽車在生產的過程,主機廠通過各種手段降低汽車的成本(部分是通過壓榨供應商獲得的,部分是通過優化製造工藝流程降低的成本,當然還有其他)第一批車的製造成本和供應鏈成本是最高的,從4S店拿到的優惠是最小的,但是質量穩定性是最差的。最後一批車的製造成本和供應鏈成本是最低的,當然你也能從4S店拿到的優惠也是最大的,質量也是最穩定的。
重點,質量穩定性和可靠性是截然不相同的兩個東西,質量穩定性主要是指新車製造過程中產生問題的多少,問題越少質量穩定性越好。而可靠性是指新車出廠後,在一定的使用壽命內發生問題的多少來衡量。
所以分清質量和可靠性,你也能稍微的去理解理解歐洲車和日系車的區別。
最後,若車是剛需,則越早買越好,早買早享受。畢竟汽車只是工具


這位施主 你聽說過一個詞叫做「年降」么?
年醬?(///ω///)


先說結論吧,我會推薦購買的,上市後一年左右的產品,一直到上市3年左右。

一般的,全新車型,我不建議買前半年出廠的產品。哪怕是技術成熟的型號直接國產,頭半年也是質量磨合期。
在我從業的十幾年中,上市後3個月內是最忙的,各種小批量時沒有暴露的問題,前期沒有關閉的問題,操作工的手法調整,操作手冊修正,消費者反饋的問題處理,大約4-5個月後,逐漸平息下來,產量爬坡完成,各個供應商調整完畢,再有1-2個月,沒有大的反饋,就可以轉向降低成本的開發了。
以上針對合資品牌,國產品牌最好在延長到10個月左右。


臨近停產的,除非價格比上市時低30%以上,否則不要考慮。至少我遇到的就有如下事件。

1.模具超壽命,尺寸已經超差,飛邊,毛刺已經影響裝配,但是臨近停產,不值得再製作新模具,於是修補打磨下繼續用。

2.清點各個企業的庫存,積壓品,統一協調最後生產一批。一般的,各個企業此時會將之前小瑕疵的隔離品統一上報,一次性消耗掉。

3.項目末期,已經投產5年了,供應商對主機廠質量要求的下限已經門清了,因此質量會可著下限走,並且會與主機廠一同降低質量標準。

4.年度降價已經5次了,最初的利潤是50%,現在,已經不到5%,不會為這種項目再投入任何費用,設備,器具等都不再投入。骨幹人員轉移到新產品。

至於VA/VE這樣的技術降本,個人認為影響不大,畢竟是經過實際量產後的修改,對產品質量沒有太多的負面影響。


汽車零部件企業top20內公司工藝狗強答一發
合資車建議買剛上市的,這時候所用的原材料均做過嚴格的各種驗證,設備、模具、治工具均在最佳狀態,產品檢驗也最嚴格,很多人說裝配員工熟練度不夠,現在在量產前期基本上都通過技術手段做防呆處理了,你想做錯都難,後期主機廠的不平等條約逼著每年都要降價,各供應商只能通過偷偷更換一些原材料、減少一些檢驗項目,模具、治工具能修就不換等等手段來壓縮成本.
而且剛量產的產品,公司各個部門都會很重視,我們一般都會在量產3個月時期內幾乎每天都呆在生產線,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核實確認,稍有異常都會做很多試驗來驗證沒有問題後才發給主機廠,一旦產品進入末端後,我們手頭上又有太多新項目接手要做,基本上就只是憑經驗了.
所以一分錢一分貨.
再說說國產車,我真的就呵呵了,一味的壓低價格和開發周期,很多試驗我們做都沒做完就要催著量產了,結果試驗結果不是很滿意,但木已成舟,再改動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Facelift+半年
EOP-一年


買舊不買新的確是真理。

看看E90就明白,06,07兩年型的逆天的故障率,超過了前代E46,也超過了後面的後期型E90和F30。

E90前期型的確用料很足,水泵外殼和調溫器都是金屬的。

但這並沒有什麼卵用。該壞的時候還是分分鐘壞給你看。

我的最後一批E46並沒有什麼偷工減料,相反,發電機還用得是E60的呢


我個人覺得這個真是不好說,但一般來講不要買最後的一批,就好像你在10年7月份買個3GS(那個時候國外已經有4了)。同時也盡量不要買第一代,譬如說10款的野馬GT,第一批S197-II的野馬,結果第二年福特換了5.0發動機漲了100馬力


做過汽車內飾的開發,在開發階段,客戶提的要求全部滿足。粒子讓用誰家的就用誰家的,等到開發階段結束轉到生產,開始換粒子,哪家粒子便宜用哪家。很多人買新車得白血病,千萬不要奇怪,為了過voc實驗,粒子先在烤箱烘幾天,然後打出樣件,繼續放在烤箱,最後送到實驗室,這有時候實驗還過不去。


以我自己的用車感受來說,第一批別買,最後一批也別買。
第一批別買的原因是有很多毛病還在磨合期,中期改款會改掉。尤其是國產品牌,第一批都是吃虧的,因為國產品牌車的研發周期太短了。而且性價比太低了。
最後一批別買的原因是有很多零配件都是湊合湊合裝上去的,而且經歷了多年會有隱形減配。
第一次中期改款是最好的。但是直接拉皮的車型就買第一批。比如說標緻308


首批車是雙刃劍,好處是會能買到比較多進口部件,壞處就是問題率相對高。不過需要因車而論,像大眾這類國產化很高,或者通用這類深度本土化的品牌,首批車的不一定有什麼進口件在裡面。首批車經常用進口發動機的,主要是豐田,豐田在核心部件國產化方面一向很保守。比如上代雅力士、現款卡羅拉的1.6L、以及漢蘭達的2.0T等,很多車型早期的發動機是直接原裝進口,甚至至今依然如此。比如漢蘭達發動機現在仍要進口,導致整個車型產能上不來,始終憋在供不應求的狀態。另一個就是馬自達,早期車型的動力系統往往是進口。說回問主的問題,除非知道發動機或變速箱是原裝進口,否則買首批車是弊大於利。

生產是要經過不斷調整來完善,首批車出問題的概率會相對大。至於大多少,就跟車廠的管理有關。其實哪怕是進口動力,也真不見得比國產的好,進口的好更多只是腦補出來,沒有確切表現加以佐證。比如說漢蘭達,儘管用進口發動機,前期車型同樣出現發動機故障。這個純屬個人看法,就是盡量別選首批車。再說,很多車型進口發動機的情況,會維持半年以上,這時買首批車等於既冒了風險,又沒有得益。

首批車不考慮,但也不必又跑到另一個極端選最後一批。最後一批儘管已經通過很多反饋,完善了質量,甚至通過修改結構細節,解決了技術問題。比如通用的6AT,後期就微調了結構,解決了離合片磨損所帶來的問題,這個推薦大家看優酷里的《車真探》欄目。比較保守的買車方式,就是等車型上市一到兩年再買,除了讓生產線完善各種微調,也能夠留足時間觀察是否有諸如上述通用6AT這樣的技術問題。可是也不用走極端買最後一批,在一到兩年後,該改的基本都改了,還等到最後一批,如有朋友所說,生產線里的模具磨損得差不多,而且車款已經開始過時。

除了出於質量考慮,等一段時間再買,也能讓車價回歸理性。車型在剛上市的時候,一般都是一分錢也不會便宜,要按照建議零售價來賣。等大概半年後,車價便開始鬆動,例如20萬的車,一般都有2-3萬的優惠幅度。一年時間後這個價會趨於穩定,一般不會再大幅往下跌,這時買比較兩全其美,車款依然有新鮮感,價格上又沒花冤枉錢。不過也有例外,比如說十代思域,早期加價覺得頭腦發熱,應該等它退燒,可是越往後,緊缺的情況更加嚴重(4S店在此基礎上火燒澆油),加價反而越發厲害,但這個純屬極低概率事件。


高票回答都在說哪個批次質量好,但是以現在的汽車發展速度絕對是逆水行舟。你想想過了兩年,你覺得一個批次質量好了,或者價錢降了一點,競品來了個換代車型,哪個值呢?


必須買成熟的車子
而且拒絕加價提車
當年08crv加2w裝飾才提
還有04年馬自達6的故事也都講過
這東西誰也不會和錢過不去
而且質量需要市場檢驗
比如二代ea888正時皮帶跳齒
油水分離器設計失誤
早點的天籟吃胎
五十鈴剎車油管鼓包等等


跟吃魚一樣


說個最簡單的,第一批不要買,因為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操作工熟不熟練的都是小問題了。
最後一批也不要買,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不會再解決了,都成歷史遺留問題了。


反正我不會買第一年上市的新車型,尤其是發動機變速箱這樣的動力總成大改之後的,哪怕是豪車品牌。

有很多你們眼中的神車其實第一批上市前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成熟產品。研發量產項目時間都是固定的,SOP (Start of Production) 延遲幾個月的話損失無數,導致延誤的責任人如果是供應商是要支付巨額賠償的。

而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做過或者見過一個沒有延遲的量產研發項目,這裡指的是大改或者全新車型。那麼在時間和經濟損失壓力下,很多研發和驗證必須要壓縮,上市之後再對後續版本做改進和更深入測試的情況非常常見。

你以為車企的工程師都在研發測試新產品么?很多都是持續工作在已上市產品的改進上。尤其是軟體方面的改進很常見,幾個月就可以有軟體版本更迭。一些車輛召回其實也就是去4S店重新刷一遍軟體修正軟體的bug而已。

當然汽車行業也不是特例,第一批產品的嘗鮮用戶一定意義上也是企業的免費測試者啊。


都是從硬體來回答問題的

那麼作為標定狗我就從數據層面來回答

我平時的工作有一部分就是釋放最終的量產數據給某款車型

也就是裝在汽車ECU裡面的數據

鑒於國內浮躁的風氣以及各大主機廠都爭先恐後的趕著上市新車型

可以說,國內廠商各個項目或多或少都有點趕,很少精標細做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標定數據自然也是要打折扣的

我們一款車型SOP之後,即使幾年後,還有可能在修改標定,更新軟體,因為是軟體就一定會有BUG

同時,鑒於工程師有限的精力和經歷,標定數據也不會完美,經過市場的大規模驗證(對,就是消費者驗證),也會發現很多工程師沒想到的情況,所以一款車後期一定會修改數據,然後再發放新的數據

所以對於我來說,我不會去買一款全新的車型(新車型以及新發動機),而是會去買一款賣了很多年的車型,比如高爾夫,現在很多代了吧,經過大量時間與公里數的驗證,該發現的問題也都解決了,可以放心使用。

至於第一批還是最後一批,你去看別人的回答

如果有人問數據有問題有什麼後果,後果輕的你發現不了,中等的影響整車性能,嚴重的影響人的壽命,比如豐田巡航事件


推薦閱讀:

中國汽車領域有哪些大神?他們給中國汽車帶來了什麼?
為什麼歐洲人更喜歡開手動擋的車?
是不是汽車只有左舵和右舵?為什麼沒有見到把方向盤放在正中央的車呢???
k3和捷達怎麼選?
長城汽車紅標和藍標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還在兩個店分開賣?

TAG:汽車 | 汽車行業 | 汽車製造 | 汽車設計 | 汽車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