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演奏中國民樂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好奇有沒有驚艷到外國友人


瀉藥!這可能是我被邀請過的問題中第一個我真的很想答的問題,讓我慢慢答來~(以下是從我個人角度的回憶)

先放答案:自豪,緊張而快樂著

其實說實話,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民樂演奏者,自小學習竹笛以後,基本上都是自己吹著玩兒,及不認譜也不知道怎麼和別人配合,但是那年趕鴨子上架,我還是成了民樂隊的一員。

從一開始一個四個小姑娘自己組織的小民樂組合開始,我們大學的華人學生會就一直在嘗試組建一支中國傳統民樂的隊伍,但是一直缺一個管樂,後來我加入學生會的時候,這支小民樂組合剛剛經歷了一場並不成功的演奏,整個士氣很低迷,人員也流散一空。當時是活動部副部長(後面簡稱花爺)力邀我加入民樂隊,我欣然同意,之後便和這些個姑娘一起開始了一年的奇妙旅程。

民樂隊再創時期,人員不齊,除了我一個吹笛子的,花爺是彈琵琶的,一個拉二胡的姑娘(喃喃)還有一個彈古箏的姑娘(小白)別無他人。但是頗具音樂功底的花爺決定使用《滄海一聲笑》的主旋律,兩兩合奏,然後一個大合奏,作為演奏曲目來對付馬上就要到來的一個大型活動——international fair(國際學生社團嘉年華)。

(某天我送走三位姑奶奶之後,在自家客廳擺拍的我們四個人樂器)

我就這樣被被推到台上。

滄海一聲笑的曲子很簡單,但是我的底子真的很差,承蒙三個姑娘不離不棄,我才勉強配合下來。我家一樓的客廳,一度全是樂器和音響,成了民樂隊第一個固定排練的場所。中間缺少一個打鼓的,臨上台前一天,我把作為學生會主席的室友拉來,找了一個別的音樂社團不要了的破了的鼓面,站在後面打鼓。就這樣,我們民樂隊第一次重新亮相。

演奏那天我們早早的就在會場安置好了我們樂器和音響設備。作為一片玉米地里的大學,很多人從來沒見過我們這些中國傳統樂器,從開始安置樂器開始,周圍的美國人就圍觀了起來。負責音響的美國大叔,還很鬱悶的跟我說:「你們應該告訴我你們有這樣的樂器表演,我以為都是跳舞唱歌的,我都沒帶錄音設備。天啊!我這輩子再也沒機會看到這樣的表演了。」

演奏的時候,我是很緊張的,好在別的隊友都很給力,我們順利的演奏下來,我跑了一個音,不過好在無大礙。美國人中國人都聽得津津有味,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大鬧,整個會場安靜而肅穆,大家站著,圍著我們拍照錄像。我依稀記得我第一個起音的時候,故意鎮定了一下,怕激動氣息不勻稱。但是還是破音了……

(嘉年華上演奏的我們,室友被臨時拉進來,手裡拿的是從一個西洋鼓上卸下來的破了的鼓面)

之後,我們的民樂隊反響熱烈,又參加了多次活動,而且每一次的形式和人員都有提高,第二學期開學,憑藉著我在學生會主持新生迎新活動的便利,又拉攏(坑)了好幾個學妹學弟加入我們民樂隊,最後達到了九個人,「吹拉彈打」一應俱全。在2014年中秋晚會,我們決定排練一個完整的新曲目《花好月圓》。

我們缺少器材,我們就從學生會的經費裡面扣(騙),我們自己把樂器千里迢迢的背來美國。缺少場地,就跟著新生的寢室,佔用他們的客廳和廚房排練。缺少人員,我們就一人多能,古箏改成揚琴的譜子,為此小白痛不欲生,同樣痛不欲生的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可愛的古箏學妹。沒有打擊樂,需要鼓點,古琴的妹子自降身段去打了木魚和鈴鼓,而另外一個二胡學弟不得不拿著拉崩了的弦上台;還有京胡妹子的獨奏挺起了大梁,以及文武全才的另外一個琵琶手刮壞的mini。缺少時間我們就在白天上完課,一遍叼著麵包三明治和麥當勞,一遍往排練地點跑。每天都是九十點才結束排練,回家寫作業看書到凌晨,拉二胡的喃喃抱怨說每次回家別人都是香噴噴的香水,我是一身松香。沒有譜子,我們一群不是音樂專業的少年,趴在地上一遍一遍的演奏,一遍一遍的體會,竟然找到了最合適的搭配,「沒有什麼不會的」花爺沒少為了調教我們大發光火……

(在大客廳里緊張排練的我們,請忽略我的肚子……我那時候體重230斤……)

(超可愛的古箏學妹,坐在地上認真的核實自己的譜子。一身民國女學生的黑褲子藍灰色寬大上衣,看的我目瞪口呆,我個人很欣賞她,她現在是民樂隊的負責人)

(節目審查前,發現曲目有問題,我們在走廊找了個角落就排練起來)

就這樣,在中秋晚會上,我們再一次盛大亮相,九個人的滿編,七種樂器,整整兩分鐘的《花好月圓》合奏——圓滿成功。

(晚會結束後我們擺拍的宣傳照)

從此之後,我們信心大增,《花好月圓》也就成了我們的保留曲目,四處演奏,每一次都反響強烈,每一次都能收穫掌聲。期間孔子學院,各種學生社團,我們都有合作。也算是在大學裡打出了小小的名氣。我們不僅僅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傳播了中國獨特的音樂感官體驗,也展現了中國新一代留學生的風采和氣質。

(參加一個中美文化交流會,作為第一個節目開場)

之後有一個華人老教授偷偷找到我說:「我以為你們這些年輕人完了,除了那些烏七八糟的,沒有什麼傳統的特質,我每每想起來我們這些老東西離開大陸之後,中國傳統文化也可能隨之消失,就再也沒覺得那是家,很是感嘆。今天看見你們不一樣的表演,我又覺得我是中國人了,我覺得中國還是有希望的。而且我覺得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會在你們身上有著不一樣的詮釋,我對你們充滿了期待。」

還有聽過我們演奏的美國人說:「我以為中國的東西都是古老而神秘的,原來你們也有歡快而富有節奏感的音樂,太奇妙了!太奇妙了!」

(孔子學院組織的中國節,圍在我們一圈是聽我們演奏的孩子們,大人都坐在遠處,一草坪……)

之後,我們有過迷茫,也有過倦怠,在新的曲目排練不順的情況下強行上馬,給我們帶來了極大極壞的影響。但是無論如何我們走過來了,大家也曾經擁有過彼此。衷心希望,像我們這樣有夢想,有理想,更有前途的留學生越來越多,改變著祖國,也改變著世界對中國的印象。

(和上面那個不同,這是私藏照片,中秋晚會後開心的我們……希望大家都前程似錦)

=========分割線=========

剛剛聯繫上了現在負責民樂隊的古箏學妹,學妹發來了今年的民樂隊合照,除了她自己,我一個都不認識了。當年的剛剛入隊的青澀大一學妹,今天已經成了成熟的大三隊長學姐,有了指導老師,還有了固定經費和統一的演出服裝,真是令人感慨。

=========相關的分割線==========

我們是怎麼背樂器來的……
安檢人員曾檢查出什麼可怕/奇怪的物品? - 陳年大棗的回答 - 知乎

========2017春節分割線=========

母校春節聯歡晚會,我們民樂隊再次登台,看著真感動。


在巴黎聖母院門口吹過一首笛子的牧民新歌,圍觀人挺多,還有人給了2個1歐元的硬幣。城管(?)特別仁慈,站在旁邊聽我們吹完了才過來跟我們說這裡不能演奏,把我們趕走了。

另外曾經在法國巴黎近郊奧賽市的Yvette湖邊練過簫,吹的平湖秋月和江河水。印象深刻的是練平湖秋月的時候居然有一隻蜻蜓落在我的手腕上。吹完了聽到有人鼓掌,一回頭,背後的小路上橫七豎八停的都是車,其中還有幾輛大卡車,司機全都下車來在我後面圍觀。。當時一下就震驚了,完全沒有心理準備,跟他們擺了一下手笑了一下就收拾東西跑了。


個人覺得是有的,最欣慰的一場是台下的外國人都拿著手機錄視頻,演奏完畢的時候都在起身鼓掌叫好。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6OzVTPvlcp8yyD512dyXg

嗶哩嗶哩:http://space.bilibili.com/29100893

UIUC的留學生樂團 JFO,在各個場合也給外國人演奏了不少民樂(戰馬奔騰,梅花三弄,甚至義勇軍進行曲),以上是各種演出錄像。

先挖個坑,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會上來補上更多細節。
______簡單的分割_________

一覺睡醒來補坑了。手機打字所以沒法放圖,待我開了電腦之後把圖慢慢補上。


P.S. 我團鎮團活寶也來答題了 歡迎各位單身人士盡情騷擾 @Noffsky
(跑題推廣一下他的原創作品: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117686)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吧,樂團全名Jasmine Field Orchestra,暫時沒有對應中文名(歡迎大家幫忙起名!)

1500人大廳演奏西遊記主題曲

樂團成立了大概有4-5年的樣子了吧,從以前的不到十個人發展到現在大概有30-40個成員,個人感覺還是要歸功於我校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以及不斷幫助樂團發展的各位團員們)

樂團主頁:https://publish.illinois.edu/jasminefield/

我在樂團其實只待了兩年多,那我就說說我在的這段時間的感受吧。

演出後台團員大合照

回憶起來其實大大小小的活動也參加了不少,特別是學校的ISSS(國際學生服務部門?)每年都會幫我們找來各種活兒。這裡還得特別感謝UIUC CSSA,可以說樂團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也很難發展得這麼快。

跑題了,回到給外國人演出

其實觀眾還挺多樣化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給這邊一個教堂進行半個小時的音樂科普會,當天活動舉辦完就有不少外國人找我們要Facebook主頁鏈接和團長聯繫方式。

兩年前的照片,猜我在哪裡?

還給美國人領養的華裔孤兒演奏過民樂,團里喜歡小孩子的同學都特別積極,不過小孩子確實特別可愛啊!

反響最熱烈的一次是在一個國際交流晚宴,演奏的是二胡曲目《賽馬》和周杰倫的《菊花台》,演出的時候台下觀眾就一直在錄像,結束之後好多人起身叫好,好幾個外國人通過那次表演人肉到我們要我們去給他們的活動表演(還被一個老奶奶追出來塞了個名片要談日後的演出事宜)。

油管視頻截圖,鏈接:https://youtu.be/ZQE3N3FrRPU

最近被學校音樂系的世界音樂中心發現了,因此接到不少演出,比如音樂系舉辦的亞洲音樂文化講座,還有明年年初的香檳公共圖書館的音樂講座。

受邀至香巴納某頒獎典禮演奏助興

個人感覺最興奮的一次是給芝加哥領館國慶宴的演奏,見到了傳說中的男神洪磊大大,還接觸到了活躍於芝加哥的幾個華人藝術團。出席的外國人都是伊州議員啊芝加哥市長啊之類的,詳情可以點下面的鏈接。

芝加哥領館建國67周年招待會
更多照片戳這裡↓
http://www.chinaconsulatechicago.org/chn/xw/t1401108.htm

差不多應該就這麼多了吧,大家還想了解些什麼歡迎評論,我會繼續補充。

____再分割一下______

個人意見:
關於某個高票答主的潑冷水,說的感覺像是我們這些人在強行腦補外國人「被驚艷」,忍不住想多說兩句。

第一,關於並不太能領略民樂的外國人。新奇是有的,特別純正的民樂他們也確實很難理解,我明白對方潑冷水的含義。正是因為民樂所承載的太多,才導致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讓不了解的人去欣賞,甚至被驚艷。

這其實是我們樂團的幾個目標之一,盡我們的能力,想各種辦法(稍稍改編一下曲子或者加個鋼琴伴奏甚至開辦講座以及各種)以幫助外國人理解曲子的情感,讓他們能夠先理解一段旋律,至少先理解這樣一個樂器(古箏,竹笛甚至陶笛)的音色其實大多用在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至少被提起興趣的那部分外國人是會對民樂背後的底蘊有一定了解的。有時候時間允許的話我們也會在演奏前用英文表述曲子的背景和哪些經典部分是值得留意的,大部分觀眾還是很願意去了解這些文化的。有了了解,自然會有被「驚艷」的可能。

第二,其實是有懂民樂的外國人的。和我們合作的世界音樂中心的那個主任是個外國人,但聊起天來比我們還懂民樂有哪些樂器,香檳這邊曾有多少專業民樂演奏者,甚至聽我們的改編還可以做一些評論和意見。我團以前還有一個外國人大提琴,那是我剛入團的時候了,中文非常好,非常喜歡民樂。這只是我接觸的一小部分,我相信還有更多這樣的人們只是我們還沒有接觸到。

圖:綵排現場,主任(左二)在和團長(左一)討論現場演奏細節

總而言之,個人覺得民樂是可以驚艷到外國人的,但我們得做出許多努力幫助他們了解民樂文化。至少不少人是有學習的態度的,說他們不懂的人可以思考一下,我們又有多少人真的在科普民樂背後的文化和故事呢?就算短時間內不能驚艷大部分外國人,有一小部分還是真的很喜歡並且默默地在學習中華民樂的。所以安啦安啦,別太悲觀。

另外補充一句個人經驗:各類樂曲演奏久了,發現其實至少香檳地區的外國人更喜歡聽我們演奏民樂,不僅是二胡,古箏啊竹笛啊琵琶啊陶笛啊各種都非常受歡迎。很多中國人多的活動反而爵士,流行甚至古典更討喜一些。

純粹個人觀點,歡迎隨時討論,瞎噴的you happy jiu ok。


在德國交流過兩個月,純學術交流,並沒有演出項目,但事先就想好了把琴背了去,因為可以說計劃在街頭演奏,這是一個從兒時開始的期望。十歲左右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在當年看來不切實際的衝動,想過在市中心廣場拉琴賣藝,但一直沒有實施過。也知道國人對於路邊藝人,多半直接目不斜視走開,更不用說給予一些gratuities了。

去柏林訪問的時候,在勃蘭登堡門的廣場上看到幾個彈吉他賣藝的小伙兒,面前放著琴盒,裡面堆了不少遊客給的資助。他們演出完畢收拾好樂器,就拿著賣藝所得的錢,買了啤酒,在勃蘭登堡廣場席地而坐,喝酒聊天。這就是歐洲的藝術生活,藝術家並不會在這裡受凍挨餓,相反,你的才能會被賞識,音樂愉悅聽眾,歐洲就是個最好的藝術孵育地。

雖然有一個大致的計劃,但是當天還是臨時起意去做street performance。叫上了交流項目的buddy,去了圖賓根最大的platz,內心的緊張情緒遲遲無法排解。站在整個platz最高的位置,俯視著platz的全貌。猶豫之後在酒吧先點了一杯radler,一邊喝酒一邊糾結,到底如何開始。Buddy說了一番話,「這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會記得你的存在,但是這是一件challenging的事情,我們需要向最好的方向想,如果他們不給錢,我會幫你揍他們的」 哈哈哈。

一口氣喝了半杯radler,拎起樂器,「大義凌然」地坐上一節石頭台階,拿出樂器,摘掉眼鏡,防止緊張,開始人生中的第一次street performance。

菊花台,一曲結束還不錯。記得半曲的樣子,有路過的遊人,回過頭來,放了一些硬幣在我的琴盒裡面。那一瞬間,覺得民樂確實能在這片土壤上被欣賞和認同。

曲終,一位銀髮老人向我問好,說認識這個樂器,去過三次中國,聊了一會兒,知道老人去過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非常喜歡中國。之後,他讓我去他吃晚餐的露天餐桌附近拉幾曲。老人的太太也在那裡,我於是拉了兩首曲子,月夜和貝多芬小奏鳴曲。

曲終,老夫婦為我鼓掌,我也點頭示意:老太太走過來,說很喜歡這個樂器的聲音,能夠從月夜曲中,聽出出靜謐的畫面。這是第一次有人對我說這樣的描述,因為聽過太多僅僅對拉琴技術的讚美,而能夠讓聽眾獲得心境的共鳴才是音樂的本身。

後來老先生給了我buddy一些紙幣,可以看到他抑制不住的驚訝和激動,後來才知道老先生直接給了我50歐元。在我看來是一筆巨款。當我事後知曉後,請buddy吃了晚飯。

之前的緊張情緒,由於老夫婦的出現而變得輕鬆愉快,因為至少邁出了這一步,做到了之前所認為非常challenging的事情。

之後,繼續拉了五六首曲子,也有一些駐足聽完來詢問樂器的,我向他們介紹二胡是歷史超過一千年的中國傳統樂器。曲子有茉莉花,青花瓷,hey jude,光明行並最後以賽馬收場。由於天色漸晚,並沒有太多的遊客,只是很多過路的居民會駐足傾聽,然後給出一定的資助,或多或少。喜歡這樣琴聲更加純粹的環境。

總共獲得70多歐元的援助。和同學開玩笑說:一共拉琴的時間也就30分鐘,時薪竟然有1k人民幣。

一段值得珍藏一輩子的回憶。


在紐西蘭念書,喜歡民樂,就把家裡的古箏郵寄了過來,到的當天,裝弦,調琴,又因為好久沒碰琴練了一下午,一直到晚上。
不知道房東下班回家(巴西人,實在的很),一直在彈。後來她告訴我,自從她下班就一直在聽我彈,簡直amazing
然而我卻詫異的很,因為是基本功複習所以基本上就是跑馬,快四指,搖指,掃搖,然後,跑馬,快四指,搖指,掃搖 那裡amazing?(黑人問號?)
然後,她就開始給我講她在中國旅遊時的經歷,她說她在北京時,見過這種樂器,很喜歡,沒想到我也會。。。
然後我給她介紹了一些古箏的經典曲目,隨後表演了一首漁舟唱晚(介紹前面的時候都是我用手機放的音樂,因為忘得實在太多了。)然後她說,她在北京時總能聽到這個旋律(現在想想,她在北京應該經常去中藥鋪吧 )


在外國人面前演奏中國的音樂,當然是給人一種施虐的感覺。感覺自己彈什麼都對,怎麼彈怎麼對。而且外國人們真的對中國音樂異常的著迷。對於掌聲和鮮花毫不吝嗇。不過,不得不說的還是那份心中的自豪感。因為那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聲音啊~[K]
看看我們的油管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6OzVTPvlcp8yyD512dyXg


這個必須回答!!昨天才看的,驚為天人!
要看這個回答!不看你會後悔的!!

絲綢之路合奏團在波士頓演出時,中國笙演奏家吳彤演奏時迎來印度青年一代卡洪鼓王Sandeep Das的挑戰,兩人當場即興solo了一段比拼,精彩無比。演奏完畢贏得旁觀的馬友友和當地合奏團眾人的尖叫和掌聲,經久不息。

視頻地址:
http://m.youku.com/video/id_XNzgzODQ5MjI0.html

太喜歡吳彤吹笙時的自信和信手拈來還有他的肺活量!!
有網友說吳彤也是現在世界僅存製作笙的大師的第四代傳人。(待考證)

------人物和樂器介紹--------

吳彤:
1971年9月21日出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樂演奏家。1992年組建中國第一支學院派搖滾樂隊輪迴樂隊。2010年8月推出專輯《我一直聽見你的笙音》,憑藉《春秋配》、《塔玲瓏》分別榮獲2011年台灣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最佳作詞人與最佳編曲人兩項大獎。2010年2月憑藉《快樂》同馬友友等人一同獲得第52屆格萊美最佳跨界古典專輯獎,2011年榮獲金號獎「2011年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跨界歌手獎」,2012獲得華美協進社年度國際音樂家大獎。

2008年11月應邀為電影導演王家衛的電影《東邪西毒》終極版重新配樂,得到王家衛導演的肯定,並稱之為「音樂上的痞子」。2010年擔任CCTV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流行組評委。2012再度擔任CCTV民族器樂大賽評委。

2013年3月20日,受邀與香港管弦樂團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參加為紀念張國榮先生逝世十周年專場音樂《光影流影張國榮》的演出。5月再度擔任CCTV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評委。11月攜手大提琴家馬友友及作曲家趙麟,首演協奏曲《度》。

笙,是源自中國的簧管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由笙苗中簧片發聲,是能奏和聲,吹氣及吸氣皆能發聲,其音色清晰透亮。在傳統器樂和崑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為旋律加上純四度或純五度和音。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說文》
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爾雅》 笙長四尺。——《風俗通》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蓋小者。——《儀禮·鄉射禮記》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Cajon(卡洪鼓),木箱鼓,聲音類似於爵士鼓。中國有專業人士把它叫做鼓箱,英文名box drum,具有爵士鼓的音色木箱鼓,有很高的即興演奏空間,很適合在各種曲風下伴奏。

馬友友:

馬友友,1955年10月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大提琴演奏者,畢業於哈佛大學、茱莉亞音樂學院。1959年,由父親啟蒙學習大提琴,並和家人遷居紐約。1962年,參加了為籌建華盛頓文化中心舉行的巡迴義演音樂會,美國總統肯尼迪夫婦出席晚會。1971年,16歲的馬友友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獨奏音樂會。1976年,他從哈佛大學畢業,取得人類學學位。1985年,首次獲得格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無交響樂團)。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1998年,《馬友友的巴赫靈感》問世。1999年,與巴倫波因合作,和中東音樂家們組成的「中東青年管弦樂團」一起在德國威瑪演出,同年獲得顧爾德獎。

2006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任命馬友友為聯合國和平使者,同年獲得唐大衛獎。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舉行了授勛儀式,為馬友友等頒發了代表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

-------------------------------------------------------------

如果你看完視頻像我一樣覺得非常棒的話,

請給個贊和感謝吧! ( "ω" )


在國內上完初一後移民去了加拿大並在溫哥華一所中立中學上學。

9年級的時候上過一節音樂課,有一次課題是讓大家都介紹一種樂器,講講它的故事。

各位看我的ID也該知道我會吹竹笛吧嘻嘻(其實我的本命中只有一個笛字,知乎ID是為了表達對某女神的崇拜)。

於是我就在音樂課上介紹了一下竹笛,並現場為各位同學和音樂老師演奏了一段梁祝。

很多小夥伴們第一次見到這個神奇的物品(我跟他們說笛子的材質是熊貓的食物,我實在想不到更通俗易懂的說明方式了),在我強調了不要觸碰笛膜之後就把笛子給他們把玩了。 會吹笛子的朋友應該也知道,這個東西在沒有人教的情況下是很難吹出聲音的... 所以我就看那幾個喜歡裝b的跳跳來回打賭誰能吹響... 最後終於被一個亞洲人給吹響了一個破音(當然他們聽不出來是破音),然後他又裝了一波...


第二次現場表演竹笛是在我們大學主辦的一次類似「非誠勿擾」的活動中。 現場的觀眾有國人也有外國人,也有從小就去國外的CBC。

大一時的我還是純情小少年,為了心中的女神前往了用「滅燈」殺人的刑場。後來只剩下1盞燈的情況下,輪到我表演了才藝了,吹了一曲「亂紅」(沒聽過的朋友自行搜一下,很好聽)。

然後瞬間亮回來兩盞燈,啊哈哈!

不要在意服裝,這是另外一個兩萬字的故事了。


去年參加過一個牛津大學的交流項目
有一個晚會是學生們表演的節目
請的牛津的學生彈鋼琴啊小提琴薩克斯這種西方音樂
然後我們就有同學表演葫蘆絲和彈古箏
我記得那個彈古箏的小姑娘往琴前面一坐 氣勢就不一樣了
台上燈光很暗 照著她一個人 現場效果非常好
她彈的林沖夜奔 時而殺伐時而憂愁不安 我都聽呆了
尤其在異國 老外哪經常見這種表演啊 我估計他們也都聽呆了
後來酒會的時候那些老師都在提起這個 可見是震撼著了


高中和大學時都代表學校民樂團,出國交流過。
我沒有前面的朋友那麼用心經營樂隊的經歷,而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是,真的沒有多大共鳴。

小學時跟少年宮去的馬來西亞,因為當地也有民樂團,而馬來西亞和中國之間文化相近,且有一種傳承的關係,在馬來西亞各大城市學校巡演獲得的反響還是不錯的!
但高中和大學時出國的情況不同。

高中時去的澳大利亞。當時是澳大利亞校方邀請了來自中國的我校和來自日本、蘇格蘭、德國的四所學校藝術團,帶來體現各自國家文化的表演。我校代表組成的樂隊表演了三首曲子《茉莉花》、《花好月圓》和《剪羊毛》。說實話,我們選曲還缺一個激情的、有感染力的樂曲,要是再加個《賽馬》就好了。而且澳洲的朋友們,對民樂也沒有什麼概念和認識,所以反響平平,雖然我們演奏得很好。
再看其他國家學校帶來的表演,日本是他們的鼓樂,非常有儀式感和感染力,很能帶動現場氣氛。蘇格蘭是風笛,他們吹風笛還有一些基本舞蹈步法的編排,所以也顯得比我們乾巴巴坐在那兒好一些。德國人氣最高,因為他們帶來的是爵士樂隊,現場氣氛調動得非常好。

大學的時候去的巴貝多,一個北美洲的小島國,島上都是黑人。在當地學校表演的時候,我感受特彆強烈。我們演奏的是新民樂《出征》《新編十面埋伏》《戰馬奔騰》,這些非常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的曲子,但觀眾反響依然比較差。反觀我們帶去的女聲獨唱《龍船調》和武術表演,更能吸引當地觀眾

縱觀自己出國演出的經歷,我覺得題主的問題取決於兩點:
一是,演出的國家或者說觀眾是否對民樂有認識或者認同
二是,樂團的規模和水平以及選擇的曲目
若是像維也納之類的國家,經常有我國大型民樂團赴往演出的,觀眾會對民樂的了解更多,更能接受、欣賞和產生共鳴,而且這樣的國家對音樂的包容性、接受程度也更高。而若是巴貝多之類的黑人國家,他們民族本身就有自己的音樂文化,還有流行音樂文化的影響,這樣的觀眾就基本不會鳥你民樂。
樂團的規模大小,直接左右著樂團的選曲。水平擱一邊,能上台肯定不能折在台上。樂團可選的曲目更多,編製也更靈活。更重要的是,同樣的曲目諸如《花好月圓》之類,規模大小都可以適應的曲子,規模大編製全的樂團肯定有更飽滿的音響效果、更豐富的音樂表達。即使是獨奏,也得看你選的曲子是否符合當地人的審美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雖然我跟民樂無關,也不會演奏,
但是我真心想說,
有人記得女子十二樂坊嗎?
想當年她們在日本真是很火…
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年沒有消息(解散了嗎?)
優酷上有視頻可以搜一下。


我的室友是馬頭琴專業的,去年受邀請去日本演出,據他所說的是好多日本老太太都聽哭了


雖然還沒有機會到國外去
不過想說說考學之前的一次難忘的經歷^ ^
那次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一位指揮系主任來我們學校
然後就來了我們琴房
想要了解一下這個樂器

因為我當時正在上課
老師就讓我彈了一小段考學的曲子
(各種緊張不知所措!!)
雖然當時緊張的有些顫抖
不過得到誇讚了
永遠記得那一句wonderful

就是下面這個樂器啦
雖然不如別的民樂出名
但三弦聲音真的很好聽。

想要了解的話推薦一下風雨鐵馬和沙漠之旅
兩個我最喜歡的曲子~


竹笛十級
帶去荷蘭
找了外快
每次100~150歐
賺得不亦樂乎~

看你們都貼圖 那我也貼個圖


看了樓上諸位的回答,我決定想辦法把我的古琴搬去美帝


彈三弦的夥計在日本彈三弦被人稱讚:你是在京都學的吧?


暑假才帶著古箏從德國演出回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背景】

我們箏樂團在德國的美因茨和法蘭克福各演出了兩場,同時還參與了一場與美因茨音樂學院教授給當地小孩做的音樂分享會。總體感受就是,外國觀眾非常喜歡中國民樂,對我們中國文化非常的痴迷。

我們在美因茨、法蘭克福分別演出了兩場,為當地觀眾演奏了《茉莉花》、《嬋歌》(寫中國四大美人貂蟬的)、《漁舟唱晚》、《鴨子拌嘴》(打擊樂曲子)、《彩雲南》、《炎》等。

美因茨演出的地點是當地的皇家音樂廳,但是很遺憾為了排練我們都沒有來得及去演出的大廳外照張相片。法蘭克福是在別人的大學音樂廳里演出的。

【演出前準備】

兩場演出都是在晚上,但我們很早就帶著我們的6把古箏進入會在,走台準備我們晚上的演出。音樂廳場地不算大,也沒有國內音樂廳那麼豪華,但是擺放的很整齊,所有譜架、設施都整齊的擺放在舞台旁邊的角落裡。下面是我們走台的照片

有一點和國內一樣的就是,晚餐都是在走廊里解決的

音樂會正式開始,我的感受就分點給大家講述吧

一、觀眾的安靜讓我更加投入的演奏

我演出的茉莉花是德國音樂的開場曲,這讓我稍有緊張。

不過當走上的一剎那,台下的安靜,專註讓我為之一震,隨後而來的感覺是,我一定要更要投入的演出,才對得起台下觀眾的專註。

美因茨的演出台下的觀眾幾乎全是德國本地人,華僑同胞非常的少。但無論是華人還是德國同胞,他們欣賞音樂時的安靜及專註讓我非常佩服,即便是專業音樂院校出身的我,都不一定能做到別人那樣的專註。全場音樂會,沒有任何一人拿出手機拍照、接電話,台下安靜的讓我上下台都得穿著高跟鞋再墊個腳尖走,害怕鞋子的聲音打破這種安靜的氛圍。

感覺的到他們真的是在用心欣賞音樂。在台上演出,你都能看到第一排觀眾跟隨節奏輕微的動膝蓋,或點頭。他們對音樂專註度,讓做為演奏者的我,更加投入到樂曲中。

二、熱烈的掌聲

第二個讓我感觸頗深的點,就是外國友人會真誠且友好的對演出者表示感謝。

當你每一曲演奏完成後,觀眾都會微笑的鼓掌,並且掌聲會一直持續到演員下場。從他們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來,他們對中國的音樂非常著迷,非常熱愛。

我們在最後集體謝幕時,觀眾們幾乎都是站起來鼓掌,一位80多歲的德國老奶奶還在不停的向我們招手。這個時候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民族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會慶幸自己學習的是民樂,能夠把本民族的東西在世界舞台上傳播是一件自傲的事情。

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這句話看上去是標語,但是當你真正去到國外演出後,你會感受到事實就是這樣滴,民族滴就是世界滴

在德國有一個習慣,就是音樂會結束後,會有一個演員與聽眾的小酒會,演員們會和演奏家交流感受。

美因茨的德國本土觀眾非常的喜歡中國民樂,並且很羨慕我們擁有5000年的文化瑰寶。他們非常希望我們能夠好好的學習、保護並宣揚自己民族的文化,一直對我們說,你們民族的音樂這麼好聽,真是完全聽不夠,希望以後能常來。

分享到這裡的時候其實我內心十分的感慨,當我們在讚歎外國怎麼怎麼好的時候,殊不知別人也在羨慕著我們擁有那麼濃厚的文化歷史。想起看過的圍城效應,說的就是這種感覺。

法蘭克福音樂會完後大多跟我們交流的都是華僑同胞們。跟他們的聊天除了音樂,當然更多的是聊祖國的變化,對家鄉的思念。能在大洋彼岸聽到鄉音,對他們來說是多麼的親切、多麼的熟悉。

兩場音樂會下來,樂團的所有的人都興奮不已。相比在國內演出,國外演出會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壓力更大,因為你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你的演奏水平、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的深度,直接決定了外國人會認識到怎樣的中國文化。而面對華僑,你會感到,音樂一座橋樑,架起了她與祖國親人的對話,緩解了他的思鄉之情。所以這也激勵著我們,既然學習了民族音樂,就有義務傳揚中國文化。感受分享就到這裡

放幾張演出照片,大家感受一下吧。


我潑個冷水,硬要說外國人有多喜歡,真的是自作多情了。
說真的,其實中國民樂在國外一點都不吃香,除了二胡外,與日本民樂相比差遠了。
至於樓主問得有沒有驚艷到外國友人,沒有,他們只是感到很特別而已,並不會有多喜歡。
中國民族樂代表不僅僅是一種音樂,更是一種文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就比如《滄海一聲笑》這首曲子,中國人聽出來,不僅僅是絲竹之樂,還有俠義精神,還有江湖……文化的歸屬感。
但是,在外國人耳朵里,就是一段弦碰撞發出的聲音而已,他聯想不到曲子背後的故事,感受不到曲子表達的俠義與豪邁,更不說背後的文化了。

我曾經問過我朋友,你們外國人怎麼看待古箏
他說,很特別,也很好聽,一眼就想到了China。
雖然他是在誇讚,但是我知道,古箏走出國門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程。
私以為,民族樂器就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小點,而沉在底下的是龐大的文化力量。
就比如鋼琴,背後有肖邦的波蘭舞曲,李斯特的愛之夢,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貝多芬的月光,莫扎特的第八鋼琴協奏樂。還有整個西方文化
古箏背後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戰颱風……和整個中國文化。
這麼一比,高下立判,鋼琴背後一大波世界著名演奏家,古箏背後的名家,除了古箏圈子的人,還有誰知道?
更別說背後的文化對抗了,被擊倒得落花流水。

民族樂器那個國家沒有?中國有,難道東南亞沒有?難道印度 沒有?難道非洲沒有?
都有,每個國家都有!
但是能在世界上翻出幾個浪花來嗎?
沒有!
小國寡民,文化薄弱,是培養不出什麼世界級的文化和樂器的。

但是!但是!我更想說的是,中國真的已經越來越好了!民族樂器也慢慢走向世界。
反正每次我出去表演,就會有很多人拍照,駐足下來聽,給以掌聲。
哦 ,原來這就是中國的樂器,中國的音樂。
很開心,很開心,因為每次演奏的時候,真的不僅僅是彈古箏了,更有一種把中國傳統音樂,中國文化分享給全世界使命感

有句話說,出去國外溜一圈回來的,大多都變成了自干五,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衷心的祝願祖國的繁榮昌盛,也衷心的祝願扛著的古箏滿世界跑的箏友。


圖為 在清邁香格里拉大酒店的演奏

利益相關: 孔子學院中國風巡演團團員


今日看到有同學們求譜 更一帖!
譜見文末!謝謝

學了不長時間的古箏 有次把琴拿回家 意外碰到了很熟的酒吧老闆 聊了起來 他說 你來我這彈一曲 我請喝酒怎樣 晚上閑來無事 扛著琴就去了 離家50米不到 因為是周末 酒吧熙熙攘攘全是外國人 我彈了一首西遊記里的女兒情 有點緊張 所以彈得很爛 不過好在沒人聽得出來 結果當晚 各種人請喝酒 各種搭訕 各種請求摸一下琴 各種人找我和琴合影 人生第一次腳著自己是個superstar!只要老師沒看見 就讓我再得瑟一下!對了 得匿名!老師看到就完蛋了!


看給哪個階層表演吧
普通人會禮貌性的表示好聽,但是覺得太沒特色了不會感興趣,畢竟這邊中國人太多。
並且也理解不了。
就和大部分中國人也理解不了高山流水一樣,一聽就想睡覺。
在土澳


推薦閱讀:

大家都有什麼關於香港的美好記憶?
「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的自由,又要中國的寵愛,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了中國的孝道」如何反駁?
將來中國能否通過「中印合邦」來緩解人口和勞動力短缺?
為什麼許多中國人一談到中醫、轉基因、PX 等問題就不講求科學精神了?
庫頁島和外蒙古都是滿清和國民黨執政時期割讓給沙俄/蘇聯的,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怪我黨?

TAG:音樂 | 留學 | 民樂 | 中國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