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如何理解「垮掉的一代」 有什麼歷史文化經濟背景?

感覺找不到一個對「垮掉的一代」的令人信服的定義
無非是講他的起源他的人物構成 垮掉派到底是什麼?他們的形成是社會歷史文化造成的必然嗎?


名詞:垮掉的一代

英文:Beat Generation

別稱:疲憊的一代

提出者:傑克·凱魯亞克

起始:1948年前後,美國

屬性:文學流派

相關電影:[拔出雛菊](1959)、[裸體午餐](1991)、[猜火車](1996)、[意氣風發](1997)、[激情與謀殺](2000)、[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2009)、[嚎叫](2010)、[在路上](2012)、[殺死汝愛](2013)

——基本釋義——

①垮掉,指以頹廢和墮落來抵抗二戰後的社會價值觀

②這是一群與普遍大眾背道而馳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結合體,他們被視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分支

——詳細解釋——

小屋裡坐滿了文學青年,抽煙的、喝酒的,頂上是幾個泛著光暈的吊燈。

一位上身西裝略大、一頭捲毛的年輕人,推了推自己的黑框眼鏡,站上舞台。

▲[嚎叫],艾倫·金斯堡在這裡朗誦了自己的詩作《嚎叫》

「我見過這一代的精英,毀於瘋狂,挨著餓,歇斯底里渾身赤裸,拖拽身軀行過黑人的街巷,尋找狠命的一劑。」

那是1955年,地點舊金山六畫廊。

艾倫·金斯堡的這首詩作朗誦,標誌著「垮掉的一代」作為一個新的文學流派正式確立。

兩年後的一次採訪中。

▲[嚎叫],這位年輕人蓄起了絡腮鬍,抽著煙慢悠悠地說道:沒有什麼「垮掉的一代」

什麼是「垮掉的一代」?這一概念,最初由傑克·凱魯亞克提出。

說到這裡,讓我們先回到20世紀40年代。

艾倫·金斯堡剛進入哥倫比亞大學。

▲[殺死汝愛],他結識了盧西安·卡爾、傑克·凱魯亞克、威廉·S·巴羅斯等人

通過這群人,金斯堡感受到了屬於「垮掉派」的生活方式。

▲[殺死汝愛],這些幾乎都是來自常青藤大學的男女青年,聚在一起討論文學是常事

▲在酒吧喝酒、抽煙、吸大麻,隨時享受床笫之歡更是不在話下

這群人粗獷豪放、落拓不羈。永遠不會對真實情感的流露感到吃驚。

▲[嚎叫],同性之間的愛戀再正常不過了

用卡爾的話來說,他們的生活就是世界的邊緣。

那個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

經歷了戰爭之後的恐慌與不安,美國開始試圖建立起一個嶄新而牢靠的文化秩序——

人們缺乏獨立意識,以順從來獲得安寧,不約而同地上大學、結婚、生子,瘋狂賺錢。

於是亞文化出現了。它以看似墮落、不求上進的方式對抗「美國式生活」,反對政府的「反智」主張。

▲傑克·凱魯亞克開始了小說《在路上》的創作(圖為手稿)

小說中,他描繪了一群年輕人荒誕不羈的生活,他們幾次穿越美國大陸,一起狂喝濫飲,高談禪宗、文學。

在創作這本書期間,凱魯亞克提出了「自發寫作」方法——

即一切隨性發揮,不事辭藻,不工結構,反情節,無主題。

▲[嚎叫],相同的文學理想,使得艾倫·金斯堡和凱魯亞克很快成為好友

時間發展到50年代,金斯堡創作出了《嚎叫》、威廉·S·巴羅斯創作出了《裸體午餐》。

▲越來越多人加入這個陣營

後來,在一次交談中,他們談起「迷惘的一代」。

凱魯亞克說:「啊,這不過是beat generation而已。」

「beat」一詞原有「疲憊」和「潦倒」之意,凱魯亞克在文章中賦予了其新的涵義:歡騰或幸福。

隨著這一文學流派的發展,60年代,嬉皮士文化開始興起。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這場搖滾烏托邦式的音樂節,3天之內把45萬嬉皮士聚在一起進行了一場精神狂歡

「嬉皮士文化」從美國蔓延到英國,一直持續到了80—90年代。

▲[猜火車]中再次出現了年輕一代的精神「塌陷」

艾倫·金斯堡說:世界既然無法改變,個人只能憑藉吸毒來改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垮掉的一代,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垮掉」,他們在以自己的方式從黑暗和墮落中活出光亮。

——增訂——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又稱迷失的一代。這一概念由美國文學評論家格特魯德·斯坦因歸納提出。

指一戰到二戰期間出現的美國一類作家的統稱。

他們迷惘於傳統價值觀與殘酷現實的衝突,其小說基本顯現了現代主義的特徵。

▲海明威是代表人物之一

文丨科學怪狗

編輯丨小黃人

圖丨牡蠣男孩


推薦閱讀:

堯、舜、嚳、顓頊等上古帝王為什麼用這些奇怪的字起名,這些字除了專有名詞以外還有什麼其他含義?
金庸先生為什麼會給「阿朱」取名為「阿朱」?
歷史上中國為什麼不熱衷於擴大疆土?
歷史上有哪些「沒文化真可怕」的例子?
關羽和孫悟空誰的形象更豐滿、影響更深?

TAG:文化 | 垮掉的一代 | 歷史文化 | 傑克·凱魯亞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