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題目提到了一種精神病症,評論里全都是覺得自己是患者的現象?
不只是在「精神病症」領域,但是我是在最近兩道相關題目下發現的。
幾天前看到了一個關於「超憶症」的題目,在高票答案的評論區里,有很多人都自稱「覺得說的就是自己」。
當然,「記憶力好」被視為優秀的一種,所以這個例子不貼切。
今天看到了關於「邊緣性人格障礙(BPD)」的題目,高票答案下仍有很多自稱「我覺得我就是」的評論。
請問怎麼評價這種「別人一描述,我就覺得是在說自己(不僅限於病症)」的現象?
問題鏈接:
為什麼說「邊緣型人格障礙」是「諮詢師殺手」?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707005
超憶症是怎麼回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28130
人們都低估了病症的門檻。譬如說早泄,早泄說的是一分鐘就射了的(Premature ejaculation),但是那麼多不上知乎的女人都覺得自己的男朋友才幹十幾分鐘,AV不知道比他們高到哪裡去了,肯定是他們早泄了,結果人人都覺得自己早泄。
4.1更新。
這個回答怎麼突然火了起來……
歷史上有人做過此類的研究的。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保羅·米爾以著名的美國馬戲團藝人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的名字將弗瑞爾的實驗結果命名為「巴納姆效應」。
目前的主流解釋是用「主觀驗證」的思路去解釋。
只要我們心中相信一件事情,我們就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證據去支持它,即使這件事情不相干,但是我們還是會儘力找到一個看似符合的邏輯來自洽,用來獲得一些成就感。
用來完成真實自我與想像中自我的統一,讓自己顯得更加的擁有個性。
簡而言之就是,他先給自己預設了一個結果,比如自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然後去看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條件,然後把條件抽象一下,變得含糊不清,廣泛,然後呢,再在自己身上找到這種符合條件的特質,所以按照這個邏輯,他可以說自己真的有任何心理疾病或者超常。反正他又不會去心理診所做測試,做心理諮詢,所以也就沒有可證偽性了。
總之就是為了自己那莫名的成就感和虛榮感。
題主說的超憶證和邊緣性人格障礙在人群中總歸是少數,所以人們會有使自己成為少數而體現出他的獨特性,從而獲得一種成就感的想法。
所以會大家都說自己是這種人,目的就是為了和普通人區分開來。
就像是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是強迫症、抑鬱症、人格分裂等。
一樣的道理,因為這些心理疾病的話,只要你想找到自己符合的地方,你總能找到,畢竟別人也不知道你心裡怎麼想的。
對於這種人。
我們就靜靜的看著他裝逼就好。
他要真的是邊緣性人格障礙或者是人格分裂,哪還有時間來知乎裝逼?
微博上特別多,每個人都是 人前安靜,熟人熱鬧非凡,強迫症患者,密集症患者
這個精神病的名字叫做星座
你看,大家都有吧。
哈哈哈,只是抖個機靈。
提出一個和上面不同的觀點吧,可能是自覺沒這個問題的人不會回復。
《想像》
(英國)凱.傑羅姆
記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館去查閱有關接觸性枯草熱的治療情況,我猜我大概得了這種病。
取下一本醫書,我一口氣讀完了所有的相關內容。然後,我懶散地胡亂翻著書頁,粗略地研究起疾病來。沒等看完一連串的病症徵兆,我便意識到自己恰恰得了這種病。
我坐在那裡獃獃地發愣,陷入絕望之中。過了好一會兒,我又拿起那本書,翻了起來。翻到傷寒——仔細看了它的各種癥狀,我發現我又得了傷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經好幾個月了,竟然還茫然不知。不知我還患有其它什麼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發現,正如我預先料想的那樣,我也患有這種疾病。我開始對自己的病情產生了興趣,並決定一查到底。我開始按字母順序逐個檢查——翻到瘧疾,我知道自己已經出現了瘧疾的某些癥狀,兩個星期後進入急性發作期;翻到腎小球腎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絲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較輕一種,就目前狀況而言,我還可以活上幾年。此外,我還染上了霍亂,並伴有嚴重的併發症。而白喉對我來說似乎是與生俱來的疾病。我不厭其煩地按照26個字母統統檢查了一遍,結果發現,惟一沒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髕前囊炎。
起初,我對此頗有些傷感,心中似有幾分失落。為什麼我沒有得上髕前囊炎呢﹖不過,過了一會兒,我的心漸漸變得開朗起來。我想,從藥理學講,我不是已經得了其它各種常見的疾病了嗎﹖沒有得上髕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風已經處於惡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從醫學角度來說我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病例,對於醫學院學生來說,我更是一個極為難得的病例!如果學生們有了我,他們也就無須到醫院去實習了——我就是他們的「實習醫院」。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後就可以拿到他們的畢業文憑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還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檢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脈搏。起初,我什麼也摸不著,不久那脈搏又突然跳了起來。我掏出懷錶,測算脈搏的次數,大概每分鐘147次。我又摸了摸心臟,竟然發現它已經停止跳動了!後來,我漸漸意識到我的心臟還在那裡,想必也沒有停止跳動。只是我對此無法解釋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頭——我盡量把舌頭伸得長長的,閉上一隻眼睛,用另一隻眼來檢查。我只能看見自己的舌尖,得到的惟一收穫是:我比以前更加確信我得了猩紅熱。
走進閱覽室的時候,我是一個健康快樂的人,出來的時候我變成了拖著衰弱病軀的重症病人。
於是,我去看了醫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脈搏,又看了看我的舌頭,後來不知怎麼地談起了天氣。之後他問:「你究竟哪裡不舒服﹖」
我說:「老兄,我不會告訴你我得了什麼病,讓你白費那麼多時間。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沒有得什麼病——我沒有得髕前囊炎。除此之外,什麼病我都有。」
我還把自己是如何發現這些疾病的過程如實告訴了他。
隨後他解開我的衣服,緊握著我的一隻手腕,在我胸部一陣亂敲;又把腦門貼到我的身上。最後他坐了下來,開了一個處方,然後把它疊起來遞給我。
我接了過來,隨手揣進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徑直來到一家最近的藥店,藥劑師看了看處方,又將它退了回來。
他說他不收這種處方。
「你不是藥劑師嗎﹖」我問。
「我是藥劑師。如果我經營一個合作商店兼營家庭旅館的話,我倒是可以為你效勞。可我只是一個藥劑師,我無能為力。」
我看了看那處方,上面寫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脫苦啤酒,每隔6小時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10英里;每天晚上11點上床睡覺。此外,不要滿腦子都裝些你不明白的東西。」
謝邀,準備解讀下這種心理學現象,發現@孫小灰 已經答了,我就不多說了。作為那道超憶症題的答主,我已經不關注評論很久了,初步判斷絕大部分稱「我就是的」達不到超憶症診斷標準(然而並沒有權威診標,手動笑淚,所以要對照已有的case report去診斷)。這種罕見病診斷門檻高,需要達到程度標準,並且要有痛苦感受(沒有煩擾的人請享用你們的超能力啦,不要覺得是病症了好嗎),並且需要多專家共同討論診斷。不過如果把發這些評論的人都聚到一起,可以設計個蠻有意思的研究,說不定會挖掘到更多記憶的奧秘。
PS. 這種心理學現象在醫學生中特別常見,上學時學到臨床課,每學一個病,都審視一下自己有沒有得病,一天下來都要懷疑人生許多次。
習慣習慣就好啦。
在門診中也很常見,
「醫生醫生,我這是不是偏頭痛」,
「不是,是緊張型頭痛」,
「我不緊張啊?」......
「醫生醫生,我這是不是類風關」,
「不是,是骨關節炎」,
「啥病?」,
「回去少搬點磚」........
習慣習慣就好啦。
巴納姆效應
難道不是倖存者偏差嗎?
就像走進蛋糕店的人都喜歡吃蛋糕一樣。 有什麼稀奇的。他們只是因為這個題目聚集起來讓你產生一群人都覺得自己有病的錯覺。其實是一群人先有了病然後尋跡而來找到組織而已。而不是看到這個病然後憑空安在自己身上。這.......這也需要問?
沒這些精神病相似狀態的都看了就跑了唄.
有幾個人吃飽了沒事留個言"我沒這癥狀".
中國17億人,就算十分之一上網,也有1.7億,就算萬分之一的概率有這個病也看到了貼子,留了言,這都有17000人,那些個貼子怎麼火也不會超過這個數字吧.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這是一項在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5%b7%b4%e7%ba%b3%e5%a7%86%e6%95%88%e5%ba%94/342014?adapt=1fr=aladdin
一犬吠人而百犬吠聲也
不然星座和五行是怎麼忽悠人的……
群眾演員給自己加戲
我在和來訪互動中已發現類似問題。
個人判斷的這種情況發生的主要因素如下,沒有做過大規模的數字化實驗驗證。
1,正常的人本身就具有人性之中所有的優缺點。
正常人的性格是全面的具備所有人類文化中各種特質的,比如說堅強,比如說猶豫,比如說軟弱,各個部分是和諧共處的。而某種心理疾病,往往不是患者多了某些常人沒有的特質,只是某些常人的特質被極大的強化了。所以,在不明白這點的普通吃瓜子群眾來看,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我了個大操,這個癥狀我也有」然而這個感覺我也有不代表自己真的是病態化的。
2,人具有融入某一中群體的需求。
這和人本身內在具有孤獨焦慮的底層情緒結構是是關聯的,人天生似乎就有傾向去尋找具有自己特徵的群體,似乎這種行為可以大幅度降低孤獨焦慮。
3,人對掌控感的安全感的需求。
似乎不少來訪,急著把自己歸入某種問題類型,是為了重新獲得對自己的掌控感,和出了問題之後,人急於去尋找原因一樣,似乎是為了讓自己在這種問題下是有辦法的,好像知道原因,就一定知道怎麼解決當前的問題一樣。然而知道原因,很多時候,知道問題產生的原因,對解決當前的問題沒有幫助,比如急性闌尾炎,產生原因是,運動的時候,食物殘渣進入了盲腸,然而在遇到急性闌尾炎的時候,知道這些並沒有幫助,只能去醫院做手術。
很多人在面對和自身相關的問題的時候,自身的恐懼感,認同感,和被觸動感會大幅度提升,當人的感情系統高強度工作的時候,理智系統是相對被抑制的。在這種情況下,人非常容易接受外來的訊息,而且不容易去反思自己的情緒,常見的很多演講,都是先挑動聽眾的情緒,再在挺重清晰激動昂揚的時候,灌輸演講者的看法,也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叫對號入座不可取
我們巨蟹座天生xxxxxxxxxxx…………
我們天蠍座天生oooooooooo…………
我們雙子座天生xxxxxxxxx…………
不是自己覺得啊,醫生診斷我就是。因為網路上很多自測抑鬱症的測試。然後,很多可能只是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去測就覺得自己是抑鬱症。現實生活中遇到很多說自己是抑鬱症,我會問她們是醫生診斷的么?無一例外全部是網路測試,然後自我診斷是抑鬱症。
?(﹒??﹒?)?然而,我這個真的抑鬱症患者,除了家裡人知道外,無人知道。不是怕歧視,而是怕以關心為名實為滿足自己好奇心的人。(老娘雖然得病但是了解的知識真的比你多,所以就不要告訴我要保持好的心情就不會生病了。那你告訴我,保持好心情就能治病,那還用藥物幹嘛)當然,現今中國對精神病學科的認知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o(〃"▽"〃)o近幾年也出現抑鬱症傷人事件(寶馬案)我的診斷是雙相,所以發作的時候都是自傷。但是我請教過我的主治醫生,如果偏狂躁是會有他傷的情況(絕對不是洗地,就事論事哦)
最後,一定堅持治病,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第一次發病一定好好治療,這是最好的治療時間,治癒率高且不會再發病(可能不是全部,醫生這樣說的)。還有去正規醫院!!!!不要去莆田系!正規醫院很高冷,絕對不會把你當上帝的。?(﹒??﹒?)?有個老梗說的好 拋卻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心理老師以聊天名義對學生收集案例?
※精分和多重人格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會產生幻覺?
※有精神潔癖的人情商都很低嗎?
※小時候經常會做關於物體不斷變大變近的噩夢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