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魏國未從水路征討過公孫淵?

孫權曾經與公孫淵通商換馬,船隊躲避風浪被田豫伏擊,全軍覆沒。後來孫權冊封公孫淵,使臣被殺,盛怒之下欲從海陸征討,被勸阻。司馬懿平遼東一年,孫權水軍到達遼東劫掠一番離去。東吳距離遼東半島那麼遠,都能派水軍,為何魏國從未考慮從海上進攻?是因為水軍不行嗎?


謝邀。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

曹叡歷來盤算著討伐公孫淵,只是被公孫淵的外交手段以及諸葛亮、孫權、軻比能騷擾才耽擱了。毌丘儉提議討伐公孫淵時就考慮過海陸並進,田豫的部隊原本就是為了由海路進攻才去了青州,只是田豫沒貿然出海作戰。

劉昕、鮮於嗣於238年配合司馬懿進攻遼東,秘密渡海作戰,奪取了燕國帶方、樂浪二郡,在東晉以前北朝鮮都是中國領土。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景初中,明帝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於嗣越海定二郡,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其俗好衣幘,下戶詣郡朝謁,皆假衣幘,自服印綬衣幘千有餘人。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詣郡,求詣天子朝獻,太守劉夏遣吏將送詣京都。

《三國志·吳主傳》載:三月,遣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之遼東,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虜得男女。

三國時期的航海技術在當時算先進,可是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航海。主要航線都是沿著陸地勉強航行,孫權多次遣船去遼東都是小規模通商,呂岱又曾派使者宣揚吳國聲威,使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堂明今泰國諸王,各遣使奉貢。孫權又遣朱應、康泰出使扶南和南海諸國。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使者大致去過新加坡、馬來半島,南海諸島均有所聞。尋找亶洲、夷洲時船隊損失巨大,死者十之八九,但孫權確立了南海和台灣的自古以來。周賀、裴潛的浮舟百艘艦隊就被曹魏察覺了,還沒與田豫交戰就已經因為風浪沉沒了船隻,靠岸航行又會觸礁。討伐士徽時,孫皓也是海陸出兵,結果由建安既今福建地區的海軍無法順利沿海到達廣東地區就已撤退。以當時的航海技術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非常勉強,主要是途中造成的損失往往無法得到彌補,風險和性價比不對等。


首先必須知道一定的地理知識。

曹魏在長江以北,江河大的有黃河和淮河,湖泊有高郵湖等。
騎兵和步兵實力很強,曹魏的水軍基本還是從劉表處接受。

東吳控制長江中下游,水軍從孫堅時代就是很強。從東吳去
遼東的路上的路早就曹魏給阻隔,請問曹操還能街道給孫權
去遼東揍公孫。

曹魏跟公孫陸地就接壤,公孫的地盤主要是遼東,漢四郡是輻射,
朝鮮南部三韓只是臣服而已,基本處於獨立自主。所以曹魏打
遼東為啥需要海軍,難道從山東半島開到漢江流域,從朝鮮北部
往遼東打?

漢末朝鮮半島的四郡漢朝統治力度很小,其他民族都上來了。比如
高句麗,扶余,挹婁,三韓。


廣義上的遼東應該包括遼東本部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漢四郡。

攻取遼東本部走陸路就行,漢魏,慕容鮮卑對高句麗的幾次打擊(當時高句麗重心在東北,後在中原王朝打擊下不得不向朝鮮發展),隋朝四征高句麗,李世民征東,都是主要走陸路,水路作為輔助補給線。

如果攻擊範圍延伸至朝鮮半島,走水路反而更容易(大概是因為有鴨綠江天險和朝鮮多山地的原因)。光武帝收復樂浪;遼東救援樂浪郡之戰;唐初第一次征東後牛進達,薛萬徹,古神感先後三次泛海襲擾高句麗,都是兩棲渡海攻擊作戰。漢武帝吞滅衛滿朝鮮,唐滅百濟高句麗,都是海路重兵集團出山東直接登陸朝鮮,陸路重兵集團出遼東,南北對進。尤其是唐滅高句麗,蘇定方集團渡海滅百濟會後新羅軍後北上攻擊平壤,反而比出遼東的陸路攻擊集團進展更順利。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即使在漢魏之際,渡海攻擊不存在技術性障礙。

大概魏國認為公孫氏的統治重心在遼東本部,拿下遼東其餘朝鮮四郡自可傳檄而定吧(後來事情發展也的確是這樣),犯不著渡海作戰。


就是水軍不行


魏國的水軍如果能順利征服遼東,赤壁會打敗仗嗎?江東的孫吳還能支持嗎?
曹操的魏國沒有遠程的水軍征戰的能力,而且水軍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北方自從東漢末期以來,軍閥混戰,黃巾起義早已經百廢待興,人口銳減,農業荒廢,哪裡有資源和人力來大規模打造戰船,訓練水軍?
因此水路征伐公孫淵最多只是個設想不合實際。


推薦閱讀:

三國時魏國的旗上面寫「魏」,蜀國大將魏延的旗上也寫「魏」,如何區分?打仗時會不會混淆導致誤傷自己人?
假如關羽外修好孫權 並且聯合呂蒙陸遜,能否給北上曹魏給其致命一擊?
曹操軍能利用瘟疫來打贏赤壁之戰嗎?
如何評價曹魏的五子良將?
司徒趙溫是什麼人,敢徵辟曹丕?

TAG:歷史 | 三國 | 中國古代戰爭 | 曹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