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厭食症女性發病率確實更高么?醫學上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怎樣的?

西方國家估計約 0.9~4.3%女性與0.2~0.3%男性曾在人生中某個時間點得到厭食症[8],某特定一年,約有0.4%年輕女性會發生厭食症,是年輕男性病例數量的10倍以上[8][4]。(維基:神經性厭食症)

弗洛伊德說和女性性壓抑有關……歷史書上也說,女性厭食行為是一種對父系社會結構的回應(Rudolf Bell, Holy Anorexia, 1985)。不知道當下臨床上是怎麼看的。


神經性厭食一般認為是文化相關性的疾病
多發於易瘦為美的文化圈中,中國過去的神經性厭食的發病率是比較低的,但是隨著改革開放西方審美觀的傳入此種疾病的發病率在不停的上升。
現在認為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是,體象障礙(即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對自己身體部位的存在、空間位置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認識障礙),神經性厭食中表現為患者明明很瘦,但是仍覺得自己很胖。
男性少於女性的原因,是因為社會對於男性身材的要求不是瘦,男性的身材標準是強壯,所以男性的體象障礙一般表現為過度的健身。


有個有趣的現象是男性中同性戀者的厭食症病發率比較高哦~ 厭食症的發病誘因有很多,比如personality上的喜歡追求完美的性格特點,很多厭食症患者更有可能會伴有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強迫症); 也可能會有delusion(妄想)或hallucination(幻覺),比如照著鏡子看到的自己的body image比實際要胖很多; 當然逃不開的,是社會特別是媒體的輿論誘導作用,比如,相比對男生,我們更容易會期望女生要將自己收拾地美美的瘦瘦的,相比對異性戀的男生,我們會容易期望同性戀的男生應該是很fit身材很好的。


嗯,發病率真的高。

其實弗洛伊德的Psychoanalysis學說在當代Clinical Psychology的診療paradigm中只是多個可選perspective中的一個。雖然心理醫生可能會有一個她/他自己比較傾向的framework,但在臨床工作中,她/他還是會綜合每個paradigm來做出決定的。我才上了一年Psychology的課,了解的還很有限;剛出分Abnormal Psychology拿了A,又看到 @殷守甫 大人的提問,所以斗膽來複述一下我在課上學到的事。

DSM-5是美國臨床心理學裡現行最權威的指導綱要,其中「神經性厭食症」似乎對應的應該就是Eating Disorders下的Anorexia Nervosa。

如同前面答案說的,Cognitive-Behavioural Paradigm里,主要是認為the individual concerned有對body image不切實際的看法。她/他對身材的看法比較極端,在the spectrum of body shapes上對「理想」,「過瘦」,「過胖」,「我自己」的locate都過分地鍋魚偏左(瘦的一端)了。(很抱歉我的書寄養在友人家,不在手頭;等開學把書帶回來再補上圖)。這下面還可以再談Schema, 談gender roles,不過這只是現在DSM-5對Etiology很多種解釋中的一種。所以我試著寫寫其他的。

Neurobiological factor上來講,受Anorexia Nervosa影響的人,他/她除了本來Dopamine比較低,不太容易覺得開心。他們的「Endogenous Opioids」也是比較低。Endogenous Opioids本來是在你餓了的時候分泌的,讓你覺得比較愉悅並且能抵消餓帶來的難受的感覺的化學物質。結合 Behaviourist的角度, 一個人不吃飯的時候能享受到Endogenous Opioids帶來的額外的愉悅感;因此,將這種愉悅感和不吃飯掛鉤,所以就越來越厭食了。

Vulnerability-Stress這種paradigm來講,具備一些性格特徵的人對Anorexia Nervosa更vulnerable,這些性格就是:perfectionism。有這種性格的人更容易對自己的身材有不滿。這種性格結合其他的Stress factor,比如幼年時被傷害,比如peer-pressure,就更有可能會有這種情況。

希望有幫助,歡迎交流。src是教科書。


神經性厭食症在女性中的發病率確實高於男性。

不過拿弗洛伊德的學說解釋精神障礙,在時下不是主流。
因為這裡面有可證偽性有問題:比如,使用它的理論和技術模式去追溯具體的一個人的過去,有一些分析從觀感上是有道理的,實際上也確實有點用,但是它卻只能當成是一種藝術。因為你沒有辦法用科學方法去證明或者否定它的推測有沒有道理。
而且這麼去解釋問題效率不高,解釋力不強,僅僅是一種「說得通」而已。

而性壓抑一說,則是一個太曲折而且過分文學化的解讀。非要這麼去理解疾病的話,直接說是「文化思潮這麼要求女性對身材的審美,導致了一些個體的起病」……這麼說聽起來難道不更說人話一點么?

然後,臨床精神科的解釋是這樣的。
一種精神障礙男女發病率不一致,有三類可能的原因:

一類是遺傳的和生理的。遺傳的原因,則比如女性比男性多一條染色體,有更高的、對雌激素更敏感的體質,這些會影響一個人的神經系統的運轉。其實神經和內分泌有時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進行討論。
此外,我們身體內還可能有一些對疾病易感的基因。倘若我們遭遇了不適合自己的環境,我們體內這些基因的作用就有可能導致我們罹患某一類疾病。
生理的原因也包括如果自身有胃腸方面疾病,就更容易發生厭食這樣的事。

第二類因素是環境的。比如文化,社會,教育導致女性對外貌更敏感;一個人從小被教育不美/事情做的不好就不要吃飯;家長養育時有意地去在孩童期引起一個子女的焦慮,就更有可能誘發這類疾病的起病。
說開去。不說厭食症,有一些疾病的發病只存在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這些病其他地區是見不著的。這叫「文化相關障礙」。這種現象的存在是由於文化也有可能刺激我們,進而改變我們的大腦的生理,而後生理最終導致了行為與疾病。

第三是氣質方面的原因。氣質有遺傳的成分、也有文化的成分,也有一個人自身隨機形成的成分(就是不受基因環境影響而隨機變成某種樣子)。所以單獨列成一種原因。
然後在氣質的角度,一個偏焦慮的人,或者個性更神經質的人,會更有可能罹患厭食症。而一般說來,女性的神經質水平,平均會高於男性。

喜歡題主問的問題。所以多說一句:
題主要是感興趣,可以親自翻一翻《DSM5(中文版)》原文,網上有PDF。內容不難。
裡面有講一個罹患某精神疾病的人有何特徵、診斷標準是什麼、和其他疾病的區別是什麼、性別/地區/事件間流行情況的差異、病因和預後。
您在題目中所問的,正是病因。
這本書感興趣時去讀一讀,一定會對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有好處的。


是的。女性發病率一般是男性的10倍左右。我認為有以下因素:由於男權社會對於女性的外貌方面要求更多,女性受到社會的影響也會更多的去在意自己的外貌(比如男性和女性雜誌都會著重出現女性身材的圖片,就是男權社會把女性作為被注視的一方的例證。);社會對於男性好身材的審美是肌肉發達的,對於女性則是偏瘦。於是女性減肥走極端的多,男性健身走極端的多;時尚界對女性模特要求更瘦的體型,導致女性模特中厭食症發病率也較高;媒體發布的各種女性身材的圖片也讓很多女性更加不滿意自己的體型;當然還有身材更好會讓女性顯得年輕,在擇偶方面獲得年齡因素上的優勢;還有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女性體脂率更高,更容易看起來"胖";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女性遠比男性更容易減肥走向失控導致厭食症。


作為有發病史的人來說,我覺得更多的可能來源於社會對女性外在的要求更看重。


我靠,醫學問題為什麼找我找我找我!我又不是學醫的!!!!

不過這個問題我還真是能回答幾個點——因為這其實很大程度也是個社會學而不是臨床學問題!哈哈哈哈哈哈哈。

題主問題里提到的那個「男權社會」成因說白了,就是因為社會以瘦為美的觀念對女性的要求更強,社會資源主要都集中在男性一方,所以女性在婚戀關係中往往要用姿色去換取男方的物質資源——男方禿頭啤酒肚沒關係,有車有房就好,女性禿頭啤酒肚你試試?(當然現在包養正太的女強人也越來越多了,但禿頭啤酒肚的女強人還是很罕見的嘛)這眾所周知的廣泛社會現象不需要我多說,對吧?當然我並不喜歡這個現實不過反正它現在是現實。

但是比如有些人,採取的一種減肥方式,是對健康非常有害的,就是吃東西照吃不誤,吃完滿足了食慾之後,找個廁所摳嗓子把吃過的東西連同胃液都吐出來,以此達到減肥的目的——這個方法減肥有效沒效,我不說,但是長期以往,你條件反射會把進食和嘔吐物聯繫在一起,一看到飯你立刻想到自己趴在廁所馬桶上摳嗓子一瀉千里嘩啦啦的景象,你還能吃下飯?不是立刻條件反射一陣乾嘔?——哎,這就是神經性厭食症的重要成因之一,看到飯就想吐,你還能吃飯嗎?

當然神經性厭食症還有其他成因,無非過程不一樣,結果都是一樣的,就是減肥焦慮導致一系列反應最後吃不下飯。

男性沒有那麼強的瘦身壓力——因為男性在兩性關係中的焦慮不在體型,而在能不能起立能立多久,所以你看滿世界的假壯陽葯,是針對男性這項焦慮,焦慮內容不一樣,心病的方向當然也不一樣了。

好了我這種根本非醫專業的拋過磚了,等正經學醫的專業人士們來上玉吧。


厭食症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左右開始受到關注,到如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個年輕女性的疾病。

教授甚至跟我們開玩笑:你今年有沒有25歲?如果過了25歲,你已經沒有機會得這個病了……

然而,他和另一個心理學家一時興起一起做了一項研究
美國1986-1990年所有註冊的Death Certificate
(N=10,600,000)(US Database)
他們選擇了神經性厭食 Anorexia Nervosa 作為主要死因和促死因素的樣本
通過數據處理分析

結論長這樣:

這麼看是符合我們預期的,發病在25歲達到高峰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說神經性厭食症是個集中於年輕女性多發的疾病…

(然而事情如果這麼簡單,我就不寫這篇回答了……)

----------------------------------------------------

就在我們舒舒服服的準備接受這個理所當然的結論,合上電腦準備聽個結尾走人的時候,教授毫無預告 突如其來摁到了下一張PPT,放了第二張圖

我們所有人盯著這張圖看了N多秒……原先都在收拾東西準備離開的人們都愣住了……教室一片寂靜……
所有人都瞪大眼睛盯著後半部分圖 皺起眉頭

這時候教授出聲了:

「是的,這就是全部的數據顯示的圖表。

我們剛看到這張圖的時候跟你們反應一樣,也認為一定是哪裡出錯了。可我們來來回回檢查了很多遍,也用數據重新計算了一遍,以當年計算機的速度,這龐大的數據花了十五個小時,然而還是得出同樣的結論。 我們檢查了整個研究環節,一遍又一遍,沒有發現任何問題。然而,在我數十年的從業經歷中,從未碰到過非年輕女性的厭食症患者。

於是我們開始思考,這是不是代表我們這數十年來對這個病的認知是片面的。

我們寫了論文,發給數家心理學專業期刊,意料之中的都收到了退稿。理由是,"你們的實驗一定是哪個部分做錯了,要麼就是數據有問題"。
業內也有很多專家對他們提出很多質疑和批評。聲稱他們三十餘年的研究、臨床工作中從未見過甚至聽過有老年患者。而很多專家開以專治年輕女性厭食症的診所來賺錢……

我就去文獻中找,僅僅那一年中,就20例老年人因神經性厭食症死亡的事例。

這時候,我開始不理解,我們不是科學家么?
我們的工作不就是以科學的方法得出科學的結論,然後與世人分享么?
為什麼人們總是以現有的有限的認知來主觀臆斷一個結論?
我真的不理解……

然後,我想,驗證一個結論的方法可以是複製這個實驗。
於是,我們又向 加拿大 統計局要了BC省幾年的死亡數據,重新做了一遍實驗,得到了這樣的結論:
- 因神經性厭食症死亡的人年齡中位數為80歲……

後來這個實驗被 挪威 複製,也得到相似的結論:
- 因神經性厭食症死亡的人年齡平均數為61歲

- 31%因神經性厭食症死亡患者為男性

後來終於有一家期刊願意刊登我們的論文
經發表後,我接到了無數從世界各地打來的電話,發來的郵件:原來我爺爺/奶奶、 我父親/母親是因為這個病去世的,他/她生前拒絕吃東西………我們以為……
原來是這樣……」

是啊,原來是這樣

我們不願思考,畏懼新的挑戰我們常識的新事物出現
我們寧願忽視發生的事實 掩耳盜鈴 導致多數人得不到有限的診斷與治療 最後不幸離世……


這是我第一次覺得:在嚴謹的科學研究中,開放的態度,也尤為關鍵。


是的,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十倍 (Hoek van Hoeken, 2003)。以下是作為一個心理學在讀生對厭食症的一點簡單理解。


遺傳因素(Genetic Factors)

家族中,患有厭食症的女性親屬的血親(First-degree relatives)比正常人患有厭食症的幾率高於十倍(Strober et al., 2000)。

在雙生子研究中,同卵雙生子患有厭食症的幾率大於異卵雙生子的患病幾率。


神經生物因素(Neurobiological Factors)


下丘腦(hypothalamus)是人的大腦中調節管理飢餓和進食的一個重要部分。由下丘腦管理的一些激素(比如皮質醇cortisol)會因為自我飢餓而改變。但是通過一些動物實驗結果顯示,下丘腦受損的動物會對食物失去興趣並且表現出沒有飢餓的感覺。然而患有厭食症的人類會在自我飢餓的情況下仍然展示出飢餓感和對食物的興趣。因此,下丘腦功能紊亂並不是厭食症的一個因素。


內源性阿片類物質(Endogenous opioids)是用來減少痛感,提高情緒,抑制食慾的一種身體產生的物質。當厭食症患者使自己挨餓或者過渡鍛煉的時候,這種物質會增加,於是關於成功「減肥」的正面情緒就被正向強化了。

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與厭食症有關。多巴胺與進食和飽腹感有關。多巴胺通常與獲取食物和造成愉悅感的獎勵相關聯。當暴食一些東西,比如說糖的時候,紋狀體會釋放更多的多巴胺,於是患者會感到更開心。血清素與食物所造成的獎勵和愉悅感有關,血清素還與厭食症所造成併發症的抑鬱症有關。


認知行為因素(Cognitive Behavioral Factors)

在認知行為理論中,厭食症強調對於變胖的恐懼以及自體形象紊亂而導致的強烈的強化了(reinforce)體重的減少,由此甚至形成了惡性循環,體重減重越多,由變胖引起的焦慮感越低,於是想要變得更瘦,厭食症也就更加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完美主義的理論也解釋了害怕變胖的想法和體相障礙(body-image disturbance)是怎樣發展的,因為完美主義者會對自己的外表有更多的要求,因此更容易形成因為對外表要求完美而進行節食。


微信公眾號:Z老闆的雜貨鋪


http://weixin.qq.com/r/IUR3b4jE3NWjrcwM9xEz (二維碼自動識別)


占坑


推薦閱讀:

有哪些女性認為是「常識」的事情男性會認為不可思議?
给老婆约上门足疗,该约男技师还是女技师?
戴胸罩(正確佩戴)到底會不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乳腺癌?
怎麼穿出芭蕾舞者的感覺?
通過怎樣的方式可以消除女性的乳腺增生,小葉增生等現象?

TAG:心理學 | 女性 | 醫學 | 厭食症 | 進食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