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大家公認的名將諸如韓信、李靖、吳起等人代替諸葛亮去北伐,他們各自能取得多大的成果?


我葛公在軍事家之前是政治家是政治家是政治家,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蜀漢的國力導致葛公不敢大敗,輸掉戰爭。
劉備交給他的是整個國家,丞相的最高目標是北伐中原復興漢室。但在此之前,丞相面臨的是客觀上極端不利的條件。
封閉的地理環境必須要通過落到實處北伐來打破人們心中的自守之念,孱弱的國力根本撐不住一場慘重的失敗。
導致丞相的每一次出兵,必然是未慮勝,先慮敗。

兵者,國之大事。兵者,詭道。
容不得失敗的戰爭,有限的道路和攻擊地點,註定要走的減輕後勤壓力的水路,必然不能打消耗戰跟長期戰爭的戰術目標。這些都是註定的客觀事實跟戰略要求。

韓信可以敗蒲板敗井陘,因為主戰場是滎陽,因為局勢已經不會比彭城更糟糕。
李靖夜襲定襄可以失敗,因為三千兵馬一員上將在大唐算不得傷筋動骨。
吳起更是身處天下最強之國和手握天下最強之兵。
丞相的條件比他們惡劣的多,因為打的是一場以不輸為最高前提的戰爭。

PS:雖然 齊敏 第一句話是在扯淡,但是下面的話還是沒錯的。
丞相處於極端的劣勢,換誰來都沒成果。
韓信吳起不行,趙括馬謖不行,晉惠趙構也不行,都不行並不能說明這些人水平都一樣。


這題目本身一腦洞題,不是說換了別人不行,也不是說換了別人能行,看了上面答案,要麼搬史料,要麼開腦洞說諸葛亮不行換了誰誰應該行,要麼太情懷的捧武侯政治能力強國力弱的,我覺得你們實質上忽略了兩個問題。

1 最重要的一點,人的壽命。諸葛亮是被打崩潰了嗎?沒有吧,到死的時候也仍然軍隊有強大能力,搞的魏軍只能防守吧。就算第一次北伐戰略上有些失誤,也就是一次戰略進攻的失敗,並不是戰略防禦的失敗。5次北伐加起來損失也不大,最大就第一次馬謖那波最多2萬人。誰百戰百勝呢?何況第一次北伐前,諸葛亮此前確實沒有打如此高難度長補給戰役總指揮的經驗。而之後的幾次,諸葛亮的軍政全才,在戰役指揮這個唯一的短板上的補強表現還是很值得肯定的。

由此看來,樓主說那幾個人行不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史料上來看,最可能成功的是姜子牙,能活到140歲本身是什麼優勢?誰敢說諸葛亮能活到140歲一定搞不下魏國?上面討論了一堆的,你們想沒想過一個很殘酷的事實啊,諸葛亮一共只有6年的時間北伐,然後就去世了。以諸葛亮所在國的客觀條件,6年的時間,換別人一定能做到?扯。別忘了劉備打個益州都打了快4年。

諸葛亮採取的策略,我個人想像是這樣:先打下涼州,然後用強大的政治能力,把涼州養起來,涼州產猛將駿馬,培養出來騎兵,接著兵臨長安不在話下。然後接著考慮打洛陽,接著許都河北,最後是燕國遼東。按照諸葛亮這個自己打自己養的打法,假設能打到曹魏滅了,需要多久?個人拙見,不會少於20年。而蜀漢的實力,諸葛亮的職位和責任心,註定他活不了這麼久。

2 你們光考慮打仗贏不贏,考慮不考慮即使打仗贏了,打下來的地盤需要養呢?韓信戰功蓋世,沒有蕭何張良幫著養,韓信光打不會後院起火?秦朝也有李斯商鞅這樣的富民安邦的強人才能統一的吧。曹操手下也有荀彧,賈詡,陳群這樣的民治奇才。而諸葛亮的情況,基本是先制定戰略,接著打,打完了養,養完了繼續擴張,這麼大盤的模式基本是一肩挑,你們光考慮他是不是打贏,是否太忽略了他身上的強大任務難度和他其他的能力屬性?

當然,沒任何必要質疑諸葛亮的能力,諸葛亮養兵練兵的能力基本沒有爭議,有點爭議的就是帶兵。而從5次北伐的實際效果看,魏國是什麼表現?邊境兵力和諸葛亮兵力比稍多,但是硬杠打不過,只能據險死守。而據險死守,對於主動攻擊方來說任何時候都是最頭疼的事情,這是常識。諸葛亮對於魏軍這種政策確實也沒有什麼好辦法,換了別人一定有好辦法嗎?我估計也沒有,都是需要等待時機。歷史上好像也沒有誰,兵力不佔壓倒性優勢,可調動資源遠遠不足對方,面對完全死守,供給充分,內政穩定的對手取得勝利的,如果有請您給我舉一例。反倒是被人壓著打的,經常有意外的表現,劉秀9000軍擊敗42萬,朱文正死守洪都90天,曹操官渡被圍到絕境逢生,被歷代推崇的名將,跟諸葛亮比,面對的對手的實力和策略,加上自身的補給難度,政治難度,確實沒有一個是比諸葛亮條件更差的。上面說了,韓信是歷史上唯一從蜀地天險打出去成功的,但是韓信不需要操心補給,因為有蕭何,更重要的是他的對手項羽根基不固,隆中對中要求的「簞食壺漿」這個條件在韓信身上出現了,在諸葛亮身上並沒有出現。

上面 @Brownstar的答案,有一兩點還是有道理的,並不是完全一個國力的問題,魏國也要面對各種少數民族,也要面對長線補給。然而,諸葛亮完全有自知之明,考慮到了先天差異太大,所以把策略定位魏軍邊境大塊的涼州土地,大幅加大了魏軍的補給線,使得局部兵力沒有太多劣勢,以求各個擊破,這本身就是出色的戰略家的策略。有這種戰略眼光的人都極少,比如劉備在遇到諸葛亮前連該打哪都不知道的。另外就是以諸葛亮的客觀條件,和他的時間限制,想實現比較大的戰略目標,基本不靠破釜沉舟和偷渡陰平那樣奇謀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是這哥最後來個結論「諸葛亮與劉曹之間的距離,至少差一兩個孫權」,我覺得這都不是偏激了,簡直是戴有色眼鏡不客觀答題。

口口聲聲喊著諸葛亮沒有勇氣,太過謹慎,你們考慮到諸葛亮的條件了嗎?韓信,白起,吳起,曹操(官渡之前),李靖,朱元璋,這幾個人帶兵打仗的時候都是什麼職位?要麼是大國的一軍統帥,要麼是白手起家不怕死的,這種條件下,他們即使失敗,要麼不會完全葬送其國力,要麼是死就死了,反正本來就啥也沒有。而諸葛亮打仗的時候是什麼身份?國家主席+軍委主席。而國家是誰的?知己劉備的。諸葛亮無論是以所在的地位,和他本身重情義的性格,斷然不會也沒有理由拿劉備的家底去全押。這種地位本身就限制了諸葛亮的發揮,加上他客觀上由於對手的防禦策略也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機會。所以拿沒有勇氣,太過謹慎來評價諸葛亮的,你們還是多想一下諸葛亮的為人和地位。

以上,這腦洞題,結論也很明顯,任何一個活不到100+歲的人,換成諸葛亮的條件,綜合考慮出身,人品,自身體系,對手策略,對手實力都不可能成功。但是,如果有一個互補的團隊,比如劉邦+蕭何+張良+韓信,朱元璋+李善長+劉伯溫+徐達湯和,有成功的可能。


來來來,說到做到。 @Brownstar


截圖是你的言論,緊跟著截圖的手打是我的答覆,好吧。

我不是很懂先秦,把吳起換成諸葛亮能不能北伐成功,我就不論述了,畢竟不懂的東西不能妄下定論。

1、【魏略曰: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所謂魏國不把蜀國放在眼裡總不會是這段吧?不過貌似這段講的也只是劉備死後,曹魏對蜀漢無防備,而且人家後半句也是諸葛亮北伐後,曹魏恐懼的。什麼情況就叫不放在眼裡了?朝野恐懼的不放在眼裡?

2、【《晉書 列傳第七》:孚以為擒敵制勝,宜有備預。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又以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曹魏為什麼要大運河才能運送物資?為什麼又是諸葛亮對抗的只有關中?朋友,不要信口開河,好吧。

3、曹操、李存勖對比諸葛亮我就不參與了,畢竟前者我承認比諸葛亮強,後者我不懂五代史不妄議。

1、前面已經引用記載證實曹魏多中央軍奔赴來應對諸葛亮入寇,關於軍力集結、優勢與否就不再複述了。

2、魔獸爭霸?抱歉,我玩的是魔獸世界,不是很懂這個幾礦打幾礦,同樣不妄議了。

3、步步蠶食,說得好,不過你可能沒讀過《三國志 蜀書七》:【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諸葛亮執行的就是漢中三策,不知道你是怎麼得出諸葛亮為什麼不敢步步蠶食這個結論的?

1、我長這麼大也是第一次見有人能強行科普關隴無險可守了,從古至今都沒人敢裝這個逼,今天,開眼了。關隴無險可守,真滑天下之大稽。

【資別傳曰:諸葛亮出在南鄭,時議者以為可因發大兵,就討之,帝意亦然,以問資。資曰:「昔武皇帝征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拔出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穀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帝由是止。】

無險可守到諸葛亮北伐前曹魏即廷議感慨地勢之險惡,當分軍扼守險要應對諸葛亮入寇,無險可守?

【《三國志 魏書三 》: 詔宣王:「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

還司馬宣王作戰風格偏保守,朋友,看不見戰前曹魏即廷議堅守疲敝,也別裝看不見曹叡親自詔令司馬宣王不得出戰,堅守為上啊。

2、這個即便有險要堅守也是被動一方,能逐個擊破,還用曹操來舉例。感覺我又讀了本假三國志了。【《三國志 魏書一》:始,賊每一部到,公輒有喜色。賊破之後,諸將問其故。公答曰:「關中長遠,若賊各依險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來集,其眾雖多,莫相歸服,軍無適主,一舉可滅,為功差易,吾是以喜。」 】

你確定要拿曹操來當案例證明堅守是被動方,便於逐個擊破?

3、子午谷,這個話題已經爛到大街了,不過恭喜你猜對了,因為此段第一條我列舉的記載就證明曹魏早已在關隴諸道有所防備,你中獎了。當然了,你可能覺得魏略那個記載更可信(別管裴松之自己對魏略的吐槽),畢竟各取所需。

1、這段我實在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了,曹魏不是正統、曹魏徭役重、曹魏崇尚商申之術、曹魏不得民心、曹魏民變最多。。。大大的一個槽字,好吧。雖然天知道怎麼就來個曹魏基本得不到民心了。要不要我給你看看蜀書里諸葛亮北伐諸郡多不救,呂乂在蜀郡隨隨便便就抓回來一萬多逃民的記載?爛比爛,你是在嘲諷蜀漢么?

2、曹魏骨幹力量是寒族將領和潁川士族?我勒個去,這又是哪跟哪?士族是什麼?東晉產物硬套三國士人?即便要學所謂階級鬥爭,把人家強行劃撥成士族。一、汝穎本身就是後漢以下最重要的士人來源地。二、河北籍貫士人在曹操霸府佔據四成以上。干你屁事寒族將領、潁川士族構成兩大力量啊。

3、接連遭到士族背叛的曹操、一直致力打壓士族的曹操。你確定你不是來搞笑的?曹操自己就是士人代表,他腦子進了水打壓自己?還兗州諸事來證明士族背叛。兗州是袁紹要殺張邈、汝南人家本來就是袁氏大本營一水的門生故吏、荀彧?人家荀彧為什麼死的不會看記載?

還曹爽被殺才士族真正奪權,你讀的是哪個次元的三國史?司馬宣王在高平陵後屠戮八族(司馬景王屠戮五族),天下名士死者半,士族奪權到自己被前後屠了十幾族+死者半,奪得是那美剋星大權吧?

4、看見曹操唯才是舉就張嘴腦補人品奇差、唯利是圖的小人、酷吏坐鎮高位,對曹魏沒有幾分忠心。來來來,給你看段記載。

【《三國志 魏書十二》:太祖為司空丞相,玠嘗為東曹掾,與崔琰並典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

知道唯才是舉,不知道掌人事的是清正為先的毛玠、崔琰?還小人、酷吏、人品差、唯利是圖、沒幾分忠心。你確定毛玠、崔琰不啪啪啪打臉你?

1、趙雲是疑兵,謝謝。當機立斷的也是曹叡。【《三國志 魏書三》: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

能不能不要胡說八道的?

2、馬謖二萬也是厲害了,我怎麼記得就三國志通俗演義里寫馬謖二萬五的,你這個二萬是天上掉下來的?還張郃五萬鐵騎,人家寫的是步騎,怎麼就改鐵騎了?更強的是街亭無險可守,馬謖上山為諸葛亮爭取時間。朋友,我都不想上記載打你臉了,不知道你胡說八道時有沒有覺得臉紅過?

3、諸葛亮絕對優勢兵力,來給個數據證明絕對優勢吧,朋友,不要信口雌黃的。

被全面看穿還能三郡叛應,朝野恐懼。你是在羞辱全面看穿這四個字么?八萬被五六萬吊打,這個數據出處呢?自己前面張嘴就是張郃五萬鐵騎,這裡曹魏總兵力就五六萬,曹真以下應該都是單槍匹馬吧,不然怎麼能張郃五萬鐵騎,總兵力才五六萬的?

諸葛亮八萬被吊打,損失輜重無數,朋友,乾貨給點吧。難不成你的依據是【 郭沖五事曰:魏明帝自征蜀,幸長安,遣宣王督張郃諸軍,雍、涼勁卒三十餘萬,潛軍密進,規向劍閣。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十二更下,在者八萬。 】這個?

怎麼恕我眼拙,這裡是鼓吹諸葛亮八萬打人家三十萬啊?


PS:談歷史不難,但是你自認為自己結論沒錯,所以論證過程中各種錯漏就不能被言及,被言及就是對方斷章取義、無理取鬧和無端罵人。你多大臉才敢說這話?要反駁就要先證明諸葛亮能成功,不然就是文不對題,不足論道,你多大臉才敢說這話?


唔,有點意思,容我開下腦洞。。。時間限定在劉備死了之後,並且在臨終前都託孤於韓信、李靖、吳起等。

一、韓信

雖然韓信被託孤得到了兵權,但劉備和他的老祖宗劉邦一樣,對他不信任。因此安排李嚴為他的副手,韓信北伐時,李嚴負責後勤事宜。
韓信很高興的帶著軍隊出發了,派了一部分人去修棧道,打算的把魏國的防禦重心轉移到那一邊,自己帶著大部隊準備暗度陳倉。
然後,韓信一出陳倉,就發現迎面就是魏軍大營,營中豎的大旗上寫著「司馬」兩字。
然後,韓信與司馬懿對峙半年多,司馬懿一直堅守不戰,韓信使了各種方法,司馬懿都不上當。
韓信由於糧草不濟被迫退軍,回去後就說李嚴管理後勤不力,要把他撤職,李嚴不服。
官司打到後主那,由於韓信名聲不好,平時得罪人太多,於是大家都說他壞話,很快韓信就被降職處分了。
韓信很不滿意,口出怨言,被人舉報,大臣們造謠說他想謀反已久。於是後主設計把他招進宮裡,讓侍衛把他抓起來殺了。

二、吳起

吳起的老婆家鄉屬於魏國,於是大家都在後主面前說他壞話,說他老婆是魏國的,他肯定不可能為我們賣命。於是吳起一直請求出戰,出師表寫了十幾份,都不準。
後來吳起終於明白了原因,於是把老婆殺了,提著頭去見劉禪表忠心。
終於得到了出戰的許可。
吳起很高興,帶著軍隊出發了,吳起對士兵們很好,但是對待同僚們不是太好,魏延、李嚴這些人都和他關係不好。
北伐時,魏延建議讓他率精兵奇襲子午谷。吳起不答應,覺得這太冒險,魏延很不高興,於是出工不出力,其他將領和後方的官員也都跟他不對付,說他壞話,於是吳起出去還沒遇到魏軍就被後主招回來了。
吳起又在蜀漢國內搞改革,嚴重影響到了益州本地士族的利益,於是益州士族造反,準備殺掉吳起,吳起跑到先主廟裡,抱著先主的神位被亂箭射死。
後來,這些殺他的人也因對先主神位不敬而被治罪。

三、白起(怎能沒有殺人王呢)

白起帶兵,一般都是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才出征。
先主託孤後,白起覺得蜀漢的實力根本比不上魏國,這仗沒法打。
而且也有人跟他進言,說將軍你之前戰必勝,攻必取,現在貿然去打魏國,一旦輸了,之前的聲名、位置啊就都沒了,最好還是安穩點。
於是白起根本不出兵。
後主都急了,催了他好幾次。白起仍然不幹,他見後主逼得急,乾脆稱病。
後主怒了之後,就下令把白起流放到南蠻去。白起在流放的路上口出怨言,被後主得知後,就派人去殺了他。。。


其它這麼多答案居然都光知道談國力,還拿各種例子生搬硬套,也真是夠無語的,居然沒一個答案提魏國的內部問題的 ,以為國力強的一方無腦暴兵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先放一個總綱,道不同不相為謀,信仰不同有什麼好說的呢

1.看看題目,那麼這題的切入點就應該是分別比較蜀魏兩國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上的各自優劣,再得出最後的結論,一句國力好簡單,用事實推導出理論真輕鬆

2.能不能攻下關中算本文的一個核心,本來是個軍事話題,帶點地理屬性,某亮吹從行文上明顯沒涉獵過居然還敢武斷的說出絕不可能,從子午谷的言論看出對戰爭的定義還停留在靜態上,麻煩看看清楚再反駁

3.本文要驗證的是其可能性,比要驗證絕不可能可簡單多了,理論夠充分就行,你要驗證絕不可能,最後不要就抄史料,掉書袋,從各個方面證明這絕不可能,而不是武斷的一句話

4.論主觀能動性,世上就是存在超前於時代的人,魏國百年霸業被孫臏兩仗終結,刷新當時人對戰術的常識; 崇韜 一個謀國之策抵過無視將士的浴血奮戰;織田信長的常備軍概念,火槍隊吊打落後的騎兵,你葛公最多只配是龐涓之流的當世名將,離跨時代,還差得遠了

5.被刷三觀了,既然一個個都斬釘截鐵說沒1%希望,那大家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

如果蜀國有一個吳起型的軍政全才,絕對是可能的。

首先搞搞清楚,這是古代戰爭!!!某些葛公吹為了塑造葛公大義凜然的烈士形象,硬是要說葛公以一州之地與整個魏國對抗。。。拜託,魏國什麼時候把蜀國這麼放在眼裡了,魏國還要防吳國,柯能比甚至是公孫淵,我看北伐到頭來都只是蜀國在和關中的部隊在過招,為了吹葛公真是拼了命了。。。拜託你們用腦子想想,以古代的後勤,就算魏國再重視蜀國,沒有大運河,要如何把快速關東的物資運到關西支援大軍??恐怕還沒到糧食就吃完了。。。。那又何來一州抗天下的悲涼,頂多就是魏國的關中地區和蜀國對耗,兩邊半斤八兩,葛公那點困難,能和曹操的官渡,李存勖的夾河比嗎,人家李存勖通過自己的軍事才能,硬是將原本懸殊的國力一點一點拉平,最後更是在失去物資中轉站,財政陷入困難, 潞州投敵,澤州被圍的情況下,不顧所有人的反對,直搗黃龍,硬是滅掉了後梁。這等魄力,葛公可有?@小奇 還「 孱弱的國力根本撐不住一場慘重的失敗 」,還「 容不得失敗的戰爭,有限的道路和攻擊地點 」,能別為失敗找借口嗎??

其次,再說一遍,這是古代戰爭!!!在沒有通訊設備,沒有鐵路運輸,沒有大運河,甚至連信號槍都沒有的時代,魏國能在關中維持多少部隊??談國力的人都天真的認為,魏國的國力是蜀國的十倍,所以魏國至少可以集結蜀國五倍的兵力是吧,典型的人定勝天,大躍進思想,完全不考慮當時的客觀技術條件!!在科技發達的20世紀甚至今天,指揮一隻超10萬的軍隊都依然很困難,即使是拿破崙都沒能力指揮一隻60萬人的軍隊,放在三國,更是如此,所以拿魔獸舉例,蜀國是只有一礦,但全民暴兵,能暴到90人口,魏國雖然8礦,但受古代技術條件影響,只能在西邊操作100人口,這個時候,只要蜀國統帥的微操和意識足夠的好,一波團滅後,以三國的動員能力,要多久才能再集結一隻軍隊?也就是說,如果可以集中8萬軍隊的話,魏國在隴西地區就完全不存在所謂的國力優勢,一口吞不掉,步步蠶食不行嗎,到時候守住三秦的關隘,據有雍,涼之地,獲得寶貴的戰馬資源,與少數民族加強互動,還只用防守一個方向的敵人,憑什麼沒有逐鹿中原的資本????無腦吹國力的人有沒有想過??

第三,有人說司馬只要守,沒人能突破,我只能說這麼說的人不動腦子,拜託,司馬懿守的是什麼天險嗎,這麼強,不過是葛公和司馬的作戰風格都偏保守,不願妄動罷了,同 理還有 王齕 和廉頗上黨相持兩年,人家不想打而已,還真以為大家蹲的是鋼筋水泥的永固要塞??就算具有天險,防守方都是被動的一方,分兵守各堡壘容易各個擊破,集中兵力又容易被敵人繞後(參見曹操潼關之戰,另外順便吐槽一句那些說魏延子午谷絕對不行的人,戰爭講究奇正結合,如果子午谷一直有哪怕1000人駐守的話,確實不行,但戰爭局勢瞬息萬變,兵力自然要用到刀刃上,如果每個渡口每條要道都駐紮個1000人的話,正面就別玩了,子午谷不是不行,關鍵要看正面有沒有本事騙對方將兵力集中起來,就好比徐晃偷渡 蒲坂津,頭功應該給將馬超10萬人牽制在潼關的曹操

更何況,如果一伐能全取涼州的話,關中就不能被稱之為天險, 如果全取涼州,不僅可以佔據關中河流的所有上游,高屋建瓴,俯攻打仰攻,複製鄧禹取長安的戰略模式,佔盡地勢的便宜,更何況漢中到涼州,涼州到前線可以全部要漕運;反之關中的補給歷代都是非常嚴峻的問題,哪怕是唐朝,堂堂帝都傾全國之力還是修不出一條運河,以至於唐之後再沒人定都關中。拿下武威,平涼,天水等據點,就意味著高打低,長補給打短補給,大權獨攬打內憂不斷,正統打逆賊,甚至可以和漢中對長安形成鉗形攻勢,分散敵軍的防守,結果葛公交出來一張白卷。。。

第四,吹國力的人怎麼沒有一個提提魏國的不安要素的呢?確實,魏國國力很強,但魏國的人心如何?魏國一不是正統,二來徭役重,三來崇尚申商之術,基本在底層就不得民心,「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魏國的民變也是三國最多的,光宛城暴亂,關羽孤軍北伐時的人心浮動,都可以佐證這一點;其次,魏國的骨幹力量是寒族將領和潁川士族,這兩股最重要的力量,寒族基本消亡殆盡,而接連遭到士族背叛的曹操(兗州,汝南,潁川荀彧)一輩子致力打壓士族,曹丕雖然推出九品中正,但同樣限制士族的力量,知道曹爽被殺士族才真正奪權(「功臣和世族在正始改革中利益受損,才主張終結曹爽專權」),再加上一些忠於漢室的大臣躲在水面下,曹魏的內部何嘗穩過??特別是曹操的唯才是舉令,一方面是為了抗衡士族,但人品奇差的酷吏坐鎮高位,這幫唯利是圖的小人對魏國有幾分忠心?? @小奇 無腦吹國力的最高贊是不知道這些還是故意不說這些,如果是故意的,請說說清楚,別光提葛公有多難了,如果真不知道,也請別在一口咬定什麼絕不可能然後評論區里秀優越了。。。。

再看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部署,突出一個失敗,第一路趙雲的分兵,剛出斜谷就被人看穿意圖,曹真當機立斷把主力派往涼州,隨後趙雲部整場戰役都在掛機,諸葛亮就是這麼糟踐在漢水之戰中有上佳表現的趙雲的,就算廢物利用都不止這樣(既然誘敵之計被識破,你諸葛就不能隨機應變嗎,看看人家曹真反應多快);第二路分兵突出一個戰略上高估對手,戰術上藐視對手,讓新人率2萬人就敢擋張郃率領的5萬鐵騎,還是在無險可守的街亭小城,結果可想而知,沒有馬謖在山上拚死爭取到時間,我還真不知道葛公還沒有相應的應對措施;第三路也沒什麼閃光點,諸葛亮以絕對優勢兵力沒能很快啃下涼州,你當然可以說人家城池堅固嘍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既沒做到知己,也沒做到知彼,為了一個失敗的誘敵浪費自己的兵力,反倒是自己的戰略意圖被全面看穿,以8萬大軍被5,6萬軍隊吊打,損失輜重無數,就這戰績,還真沒啥好吹的

一言以蔽之,葛公是個好政治家,是個好參謀長,但絕對不是一個好統帥,沒有曹操,劉備,法正等人的魄力,從他打敗司馬懿之後只敢西止五丈原而不敢東出湄谷就可以知道,這種人打再多勝仗也是沒用的,絲毫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這一點已經註定了北伐在諸葛手中絕對不會成功。(朱棣繞過濟南打南京,曹操偷襲烏巢,李存勖直搗黃龍,項羽破釜沉船,哪一個不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敢於捨棄一切的魄力,高超的指揮藝術與執行力,以及隨機應變的反應,這上述幾條,葛公可占其一?既然葛公一條不佔,排名第一的答案又怎麼敢說換了別人不行?)

漢中之戰換諸葛打,基本是是取得不了劉備那樣的戰果的,與賭博一樣,一個從一開始就光想著輸不想著贏的人,最多只能贏點小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劉備,曹操,梟雄之名當之無愧,諸葛亮與劉曹之間的距離,至少差一兩個孫權

=================================================================

下面反駁幾個答案:

@楊何 拿二戰德法的例子更是純粹生搬硬套,法國被滅是因為國力??德軍步步小心將法軍主力騙至錯誤方向,以高素質的軍隊完成的穿插迂迴在這邊就成了隨口一句的國力?談國力多方便,用結果推導過程多簡單.... 恰恰相反,法國在戰前保有300萬軍隊,大口徑炮幾乎是德國的1.2倍,這就是國力的差距??排除軍事上的劣勢,法國投降前的內部傾扎你怎麼不提,所謂「寧與友邦不予家奴」,沒有共產黨,戰前第一陸軍大國的法國會在還保有2/3國土,百萬軍隊的情況下迅速投降??不是法國內政混亂,會在德國入侵的幾周內沒有半點像樣的抵抗??? 你生生拿一個反例來論證你的觀點,真的大丈夫?? 還是那句話,張口閉口國力的,麻煩先看看事情的本質,別打相反的例子來打臉


@EdwardC 至於一提到吳起就提政變,能別亂生搬硬套嗎,吳起在楚國被政變就導致他在蜀國也一樣被政變???什麼搞笑邏輯。。楚國的分封制有多根深蒂固,舊貴族的勢力有多大,麻煩你去查查看,商鞅變法18年,還是在秦國都被車裂,吳起在君權最弱的楚國變法5年被套路了所以情商就低是吧??再說什麼時候當政治家還要先做道德模範了,照你這麼說,范雎,曹操,王猛等人的老臉要往哪放啊??

說打壓蜀地豪族的,劉備諸葛亮打壓的還不夠嗎,又是直百錢,又是分成都的土地,又是用東川人,人家政變了嗎??吳起被託孤的話,萬人之上,就蜀地豪強的能力,也配發動政變???

我真的很好奇為什麼在蜀國基本沒什麼政治勢力的蜀地豪強都有這麼多人提,而與曹魏有著諸多矛盾的士族反而沒有一個答案提的,為了給葛公洗地,就可以選擇性失明?可以說葛公幾乎是大權獨攬,後世有多少軍事家有他這麼大的自由,還不滿足??乾脆再給葛公一架高達行了吧

一個個從結果推倒過程,還美其名曰「國力論」,這麼輕飄飄的一句話,無論對於劉備,諸葛亮來說都是一種侮辱,國力從來只是一個影響因素,而把單純的概率上升到絕對的地步,這得有多不負責任,諸葛亮自己軍事不行就是不行,還不準別人上了是吧,國力本來就是此消彼長的事情,合著人家的土地都是充話費送的是吧,一口吞不掉,步步蠶食不行嗎,更何況曹魏的內部從來就沒穩定過。(上面的黃色計劃就是國力論最好的打臉,別提什麼德國GDP,兩國的國力差根本無法解釋法國的戰敗,更何況開戰時英法比聯軍在裝備和人員上都不比德軍差,甚至在火炮和坦克方面德軍還是劣勢,相反,我敢說樓上這幾位別說黃色計劃,連進攻波蘭的勇氣都沒有

一言以蔽之,葛公是個好政治家,是個好參謀長,但絕對不是一個好統帥,沒有曹操,劉備,法正等人的魄力,從他打敗司馬懿之後只敢西止五丈原而不敢東出湄谷就可以知道,這種人打再多勝仗也是沒用的,絲毫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這一點已經註定了北伐在諸葛手中絕對不會成功。(朱棣繞過濟南打南京,曹操偷襲烏巢,李存勖直搗黃龍,項羽破釜沉船,哪一個不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敢於捨棄一切的魄力,高超的指揮藝術與執行力,以及隨機應變的反應,這上述幾條,葛公可占其一?既然葛公一條不佔,排名第一的答案又怎麼敢說換了別人不行?)

漢中之戰換諸葛打,基本是是取得不了劉備那樣的戰果的,與賭博一樣,一個從一開始就光想著輸不想著贏的人,最多只能贏點小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劉備,曹操,梟雄之名當之無愧,諸葛亮與劉曹之間的距離,至少差一兩個孫權


你讓太祖,讓艾森豪威爾去二戰前的法國替掉貝當法國還是要跪,讓拿破崙從墳墓里爬出來都沒得救。

說白了武侯贏一萬場都沒用,輸一場季漢就掛了,大魏一路輸到長安,贏一場就是翻盤。司馬老烏龜看的清楚的不得了,就是龜縮就是慫,拖下去就是穩贏局面。


歷史上,四川北伐陝西只有韓信成功一次

韓信運氣就是從子午谷陳倉道打進關中,問題是當時嘉陵江和漢水渭水聯通,中間是一個大湖,四川向陝西運輸補給非常強方便,後來地震斷絕水路,北伐道路崎嶇,毫無取勝把握。

諸葛亮走斜穀道也是為了穩妥,步步為營。


比較慘——葛公長材,然不在於治軍,而在於理國。以一州之兵力,能保證北抗曹魏這麼多年的同時,糧秣兵源不斷,後方無虞,這真的是很了不起的成就。約等於一個蕭何加半個韓信。
韓信和李衛公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但韓信背後是蕭何的供輸不絕,而李衛公的背後是整個大唐。這是葛公一生想都不敢想的。


換這些人沒用,得換我上去。

換我去統領魏軍。


沒有太大的區別,這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我寫的專欄文章《那些古人,那些國士之風: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內容如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人,雖過千年,仍然閃耀著熠熠光輝。他們不止才華出眾,在個人品格上也足以為後人楷模,言而有信,知恩圖報,忠以為國,他們被稱作「國士」。對於這些「國士」,以及他們所做的事情,筆者有自己的理解,分享出來給大家看看。由於篇幅所限,所以筆者將之寫成一個系列文章,這是第二篇。


今天要說的這位「國士」是諸葛亮,諸葛亮被當作「智慧」的化身,得益於名著《三國演義》,諸葛亮的事迹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如果我們對諸葛亮的一生進行劃分,可以比較明顯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躬耕於南陽,和朋友喝酒論詩,笑談天下形勢,第二個階段出山輔佐劉備,最終三分天下,第三個階段接受劉備託孤南征北伐。


本文主要探討這幾個問題:1、諸葛亮對於劉備的幫助有多大?2、為什麼諸葛亮要南征北伐?3、為什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沒能完成?


諸葛亮對於劉備的幫助有多大?


看一看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和之後的命運對比就知道了,在得到諸葛亮之前,劉備事業非常坎坷。早在中平元年(184年),23歲的劉備就已經在剿滅黃巾軍的過程中展露頭腳。初平二年(191年),劉備因為累次建立功勛而升為試守平原縣縣令,後領平原國相。興平二年(195年),將要過世的徐州太守陶謙把徐州讓給了劉備,此後劉備先後丟失徐州和小沛,妻子兩次被擄去,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仍然沒有建樹,幾里地,幾個將領,幾千個兵,就已經是劉備的全部家業。


再看看劉備一生之敵的曹操,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中平六年(189年),曹操在陳留老家「散家財,合義兵」,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初平四年(193年)到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基本上控制了中原,隨後與控制河北的袁紹大戰於官渡,曹操用火燒掉袁紹軍的糧食,打敗袁紹,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已經成為最強的勢力,長江以北,函谷關以東都歸曹操所有。


劉備和曹操,差不多開始時間奮鬥,但兩個人的成就差遠了,劉備完全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實事求是地說,曹操是官宦世家,子弟兵眾多,所以起點比劉備要高是肯定的,但劉備也不是沒有過機會,195年,劉備當上徐州太守,天下九州已據有其一,這時候曹操也不過擁有兗州和青州兩州之地,兩個人並沒有量級上面的差距。之後命運之輪開始轉動,從195年到207年,劉備從一州之主變成四處漂泊,越混越差,而曹操則青雲直上,逐漸發展壯大。


那麼,到底是什麼使得早期的劉備比不上曹操?


對於這點,劉備一生之敵曹操給出了答案,曹操評價劉備是這麼說的,「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意思是劉備是足以成為我的對手的,可惜他得到出謀劃策的人稍微有點晚,這個出謀劃策的人指的是誰?諸葛亮。


縱觀劉備的生涯,曹操的這個評價是相當中肯的。在用人方面,劉備非常的知人善任,在劉備時代,蜀漢人才濟濟,和劉備去世之後劉禪時代形成鮮明對比。在武力方面,劉備也是一員猛將,單比「匹夫之勇」,劉備可能還要強於曹操。劉備和曹操相比唯一差的其實就是謀略,曹操本身非常擅長謀略,而且還得到了一眾謀臣輔助,如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還有後來獲得的奸詐的賈詡。當然,劉備也有自己的優點,在仁德方面劉備比曹操要做得更好,更能得士子民心。


劉備身邊能帶兵打戰的武將眾多,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這都是虎將,加上本身劉備自己也是一名非常彪悍的將領,所以劉備前期並不缺乏將領,缺的是從全局謀劃明確指出要打哪為什麼要打的人,沒有這樣的人那就會瞎打胡打,贏了戰術,輸了戰略,越打越失敗。正是因為不善於謀劃,劉備在前期多次失去發展壯大的機會。劉備自己也深知這一點,當劉備得到徐庶這樣的謀士之後,非常珍惜,待若上賓。這事情被奸詐的曹操知道了,劉備得到頂級謀士了那還得了?於是曹操擒了徐庶的母親,讓徐庶離開了劉備。徐庶走之後,劉備非常地傷心(能不傷心嗎,光明未來沒有了),好在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又找到了諸葛亮。


當劉備找到諸葛亮,補上他唯一的短板之後又怎樣?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聯合孫權,與周瑜率領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南收荊州四郡。劉備從孫權手中借的荊州江陵(南郡),佔據荊州五郡。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勸降劉璋,領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並派遣劉封、孟達等佔領上庸。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


所以,有沒有諸葛亮,是天和地的差別。


為什麼諸葛亮要南征北伐?


在劉備過世後,諸葛亮開始了孤獨而又執著的「南征」和「北伐」,其中「南征」是為「北伐」服務的,「隆中對」中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提到要安撫好南邊的少數民族,後來孟獲背叛,諸葛亮不得已征伐孟獲,但仍然「七擒七縱」,目的是要收孟獲的心,以確保南邊能永久安寧。效果也的確如諸葛亮所願,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是不正確的,諸葛亮前後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


北伐的過程我們就不提了,北伐最終沒有成功,離「隆中對」中的「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差得很遠。


回到原來的問題,為什麼諸葛亮要北伐?


因為諸葛亮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軍部隊實力。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對於蜀國來說,山峻之險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這有相對性!別人攻不進來,但你也殺不出去!用一句話來形容蜀地:「天下大亂,勝天堂、天下一統,死牢房」。天下大亂,佔據蜀地。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擴充自己的軍隊,意圖天下,進可攻退可守。


但是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絕對是一個死牢房,因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險山峻岭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兩軍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後方絕對會被活活拖死。最終結局是你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走。


這個觀點是易中天先生提出來的,筆者非常贊同。當時蜀國和魏國人口數量差距太大,蜀國人口不足百萬,魏國人口接近五百萬,由於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奉行休養生息政策,魏國的人口恢復要比蜀國和吳國要更快。隨著時間推進,蜀國和魏國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渺茫。坐以待斃必死無疑,與其坐等,不如主動進取,或許還有一些成功幾率,諸葛亮出蜀既是為了要完成「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又是形勢所迫,不得不為。


為什麼「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沒有實現?


「隆中對」的戰略規劃沒有辦法實現是因為條件無法滿足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天下有變」滿足嗎?不滿足,諸葛亮在世時曹魏政權還很安穩。


「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上將關羽沒有了,荊州沒有了。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將軍即劉備也沒有了。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關中已經被曹操經營多年,民心又怎會向著蜀漢?


可以說「隆中對」的條件除了「攻打秦川」這個方向外幾乎沒有一條滿足,這又怎麼成功?


「隆中對」的規劃其實很好,分兵兩路,一路直攻曹魏心腹之地許昌,吸引曹魏主力,另一路乘機攻佔關中。(「隆中對」時曹操還沒有佔領關中,但顯然諸葛亮已經預測到曹操不久就會攻佔關中。)


而如果跳出「隆中對」,分析劉備最終沒能復興漢室,不難得到這樣的結論:劉備遇到諸葛亮太晚了。


「隆中對」其實是要模仿漢高祖劉邦獲得天下的路線,滅秦後,項羽讓劉邦入蜀,此後沒多久劉邦勢力便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佔關中,繼而出關和項羽爭天下最終成功,最關鍵的一點其實是時機,當時關中分為三秦,章邯、董翳、司馬欣分別佔據一塊,且分封未久,關中老百姓怨恨章邯、董翳、司馬欣投降項羽,所以劉邦和韓信才能很快佔領關中。


到了劉備的時候呢?原本佔領關中的馬騰、馬超勢力已經被曹操消滅,劉備勢力要面對的是一個強大的統一了北方的政權,難度要比劉邦時候超出兩個等級。


筆者認為,如果劉備和諸葛亮的組合能在曹操統一北方之前佔領一州之地,不論是劉表佔據的荊州還是劉焉劉璋父子佔據的益州,都有可能匡扶天下,如果是那樣,那麼劉備就會是第二個劉秀。


這一切的一切早在劉備和諸葛亮遇見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想來不免悲嘆。


「國士」當之無愧


諸葛亮一生始終維護漢朝正統,在曹操勢力如日中天的時候他選擇隱居南陽,當帶著區區幾千人馬的先主劉備三顧茅廬懇請諸葛亮出山扶持的時候,諸葛亮答應了,只是因為漢的大義和劉備的誠心。須知那個時候幫助劉備站穩腳跟,挽狂瀾於既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諸葛亮做到了,最終幫助劉備三分天下,而這已經是人力所能達到的極限。


沒有諸葛亮的「隆中對」,以及之後的披肝瀝膽親身實踐,劉備或許至死還是一個寄人籬下的食客。得一賢士,成其功業,壯哉!雖然最終諸葛亮幫助劉備復興漢室沒有成功,但諸葛亮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對漢朝盡忠,對主公盡義,堅持理想,鞠躬盡瘁,至死方休,「國士」之名,當之無愧!


最後,安利一下我的專欄:「南山快評」,一個原創雜文專欄,關注國際局勢和台海關係熱點話題,偶爾涉及歷史或者文化,每天更新內容,歡迎關注。


知乎專欄:南山快評 - 知乎專欄

微信訂閱號:「南山快評」,掃描二維碼關注。


先說我的看法:誰來都沒用,因為蜀漢根本不可能一戰滅掉魏國。

不論是韓信削平燕趙齊魏,還是李靖平蕭銑、滅突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說白了,他們的對手都是軍閥!雖然他們自稱什麼諸侯王,可汗,但其實對自己的領土並沒有建立有效的行政體系,官員和百姓對他們也沒有什麼忠誠可言,能維繫統治的唯一依據只是因為手上有兵!只要一戰敗,手下馬上作鳥獸散,望風而降。

而曹魏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統治三世了,早就建立了比較成熟的統治體系。指望通過一場大勝,關中、隴西望風而降無異於痴人說夢。而且就算第一次北伐成功了,也不過就是佔領了涼州地區而已,甚至最好的情況,能一路拿下長安,割據關中,那場面也不過就是轉變成了弱化版的北周和強化版的北齊對峙的情景,這段歷史我們都知道:哪怕是憑藉著關隴集團的精兵強將,西魏一開始也只能勉強招架,全無還手之力,趁著侯景挑動南梁大亂,搶奪荊、雍、梁、益諸州,北周才逐漸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最後能拿下北齊,很大程度上還得感謝高洋、高湛、高瑋這一幫人太能折騰,就這雙方還經常互有勝負,北周沒事就來個大敗而歸什麼的,而現如今蜀漢哪怕拿下關中實力依然弱於北周,魏國各方面實力遠強於北齊,只要遷都鄴城,據險防守,戰爭立馬變成拉鋸戰,根本不是一代人能解決的。

而且考慮到東吳一直作為攪屎棍一般的存在,蜀國要是突然取得什麼突破性戰果,全據隴西,關中,把魏國打的被迫遷都防守,你要說孫權不動些唇亡齒寒,兔死狐悲的心思我是不信,那時候共同出兵就不指望了,不背後給你一刀就是好事了,而且說實話,我覺得孫權一直以來就對奪取天下沒啥幻想,其實只要能最大程度保證東吳獨立就可以了,而且甚至對東吳也沒那麼高的責任感,在晚年估計更多的想的還是怎麼才能安心混完自己這輩子,來個壽終正寢就不錯了,最後還來個二宮之爭這種破事,跟石虎都快有一拼了。

簡而言之,我覺得如果換了韓信、李靖、吳起這樣的用兵奇才,比較好的結果也就是第一次北伐趁魏國沒什麼防備的時候攻佔下涼州地區,但也就到此為止了,之後面對司馬懿這種主動採取守勢的戰略誰都沒轍,對方等級裝備都比你好,還在泉水裡不出來,你說怎麼殺?最後的結果其實沒差,蜀漢想完成逆襲這種壯舉不是一代人能夠做到的,就憑藉蜀漢後期那個人才凋零的情況,再怎麼努力也是徒勞。


李靖不熟悉,不過另外兩位的命運大可一猜:

吳起出兵之後,被蜀中集團截斷糧道,被迫撤軍,回撤途中在棧道被埋伏的蜀軍射殺。原因大概是被吳起的外地集團壓迫得太狠過不下去了。

韓信嘛,大概不會讓二哥守荊州,韓信是沒有理想沒有情懷滴,可能也就沒有北伐了,可能在三國時期之後短暫出現四國並立,最後事實獨立的「韓王」還是得被孫十萬陰死,蜀漢也順勢完蛋了。畢竟後主跟高祖的領導力差太多了…

北伐這種又要能力又要情操的任務,一般人是做不下來的,只有諸葛丞相這種喪心病狂的漢西斯保守派,極右軍國主義中二病丞相才能夠勝任。當然,這種至死不渝的忠貞成就了諸葛丞相一世英名。

利益相關,四川人,非常敬佩諸葛丞相。


當時的蜀漢,是輸不起的。百勝不足以扭乾坤,一敗則致禍不復

至於那幾個名將

要是沒有蕭何的後勤,劉邦和韓信早都被項羽拎到大帳前一刀砍了。即便蕭何給出了強大的後備,劉邦依然一路被吊打,最後撐到韓信過來了。

吳起當時背靠號稱最強時期的楚國,兵馬糧草都不缺。首先人家輸得起,再來談奇謀。

至於李靖,以當時唐的情況來看,幾千人和一個將軍,死了雖然很可惜,但是就不會傷筋動骨。總之一句話,沒有後顧之憂。

他們幾個人都是背靠著強大的支援的,其中韓信的處境最艱難,但是他還有個劉邦拚命地牽制項羽主力,可以相對安心的打過去。要是孫權肯像劉邦那樣不計後果的拖住曹魏,諸葛亮一路打過去也並不是沒有可能的。

在那種情況下,一個大敗搞不好就是傾城亡國,諸葛亮已經做到了最好,換一個人,我估計還不如他。

我覺得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陳壽給出的是不客觀的,雖然史料很充足,但是諸葛亮是輸不起的,因此他不能允許任何一場大敗出現,穩紮穩打,中規中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客觀條件決定的。司馬懿在優勢的強魏,多次與諸葛亮交手卻少有勝利,在我看來根本就是治軍打仗不如諸葛亮。如果是相同的水平,在這種優勢情況下,完全應該壓著諸葛亮打才對。

諸葛武侯真正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韓信能旋定三秦,原因有3:
1 三秦王民怨極深,尤以章邯為甚
2 三秦分裂並非鐵板一塊,也得不到項羽的及時支援
3 敢於玩奇招險招,也輸得起

諸葛亮面對的魏國,首先關中已經逐漸穩定,沒有楚漢爭霸時候的民怨作為動力;其次關中可以得到中原的有力支持;再者諸葛也不敢玩險招,不敢輸也輸不起。也就是說諸葛的情況比韓信的情況艱難得多。

雖然如此,韓信吳起白起裡面我最看好的還是韓信,達到兵家頂點的人。第一次出祁山的時候還是有希望,韓信敢玩險的陰的,比諸葛亮有希望;但是具體希望多少,我不敢說。


吳起性格殘忍,能否立足都不好說。白起政治智商太低,跟諸葛沒有可比性。


說過很多次的話再說一次。
一場戰役能不能贏是統帥能力問題,一場戰爭能不能贏是國力問題。
當然,開掛王朱棣除外。


諸葛亮就不是公認的名將嗎。。。


把魏國統帥換成李景隆就可以了


丞相不僅要北伐,還要考慮兵力和物資。
讓淮陰侯去打,估計連出蜀都難,後勤沒人補給,出陳倉後估計就沒法再進了,楚漢大戰真正大戰場是劉邦拖著項羽,後勤補給也還不錯,淮陰侯才能繞一圈完成合圍。
藥師去打也沒什麼勝算,司馬懿那防守真不蓋,除非變身托塔天王請天兵下來。


無論換成誰都沒機會,但並不代表這些人就是一個水平了!
1、國力。當時蜀國人口大約是96萬~100萬,魏國是400萬左右。人口的差距會造成經濟、軍事各方面的巨大差異。
2、兵力。蜀國的軍隊在劉備死後就一直不多,大約保持在10萬左右。魏國的兵力是30~40萬左右,當然魏國被吳國牽制了一部分兵力,但是兵力上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而且蜀國還是進攻方。
3、攻守。在冷兵器時期,防守方在很多方面佔有優勢,比如大後方、糧草、地勢等等。蜀國作為進攻者,首先就面臨了很多先天不足,比如常常提到的糧草以及平原作戰、突襲的騎兵戰力問題。最重要的是,進攻必然意味著攻城拔寨,這又是一個問題。
4、政治。稍微熟悉一點的人都知道,蜀國不是鐵板一塊,贊成北伐的有,不贊成的也有,原本的既得利益者和後來的現得利益者的矛盾等等。。。作為國家最有權力的人居然不是名義上的皇帝,而是一個大臣,這在當時叫名不正則言不順,當然諸葛亮做得還是挺好,但換個人可就不一定了(個人認為題主講的那幾個都不行)。當然並不是說魏國就是鐵板一塊,不過作為防守方來說,他們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中國人在面臨外部危機的時刻還是比較團結的,而當時對魏國而言,蜀國的進攻就是一個外部危機。
5、對手。無論是兩國哪方面的人才,雙方都沒有什麼可比性。軍事、政治等等等等,人才綜合方面明顯劣勢!
最後說一句,歷史不會因為哪一個人變了就發生太大的變化,所以,不管你是把諸葛亮換成誰,結果都相差不遠。就好像以前有人說如果宋高宗想打金國就一定能打贏一樣,都是滿口胡言!


紙上談兵。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說明此人有套完整軍隊管理以及指揮模式,擅長大規模大兵團大集團作戰。從漢中到三秦作戰,充分體現了這個特點,大兵團作戰準備工作非常完美,正面突破和側翼偷襲相結合,利用優勢兵力壓制守兵,同時帶有大量攻城器械,攻堅戰打得非常漂亮,打了守方措手不及。其實守方做的也相當不錯,但是韓信考慮到地理上的劣勢,以及後援等情況,採用優勢兵力策略是非常完美。一鼓作氣,縮短作戰時間,迅速佔領戰略要地,分兵多路同時展開,讓守方無法集中兵力進行反擊。保密工作也是相當不錯,達到了突襲的意義。
當項王得到劉邦已經佔領三秦的消息時,還是相當吃驚的,為什麼?太快了,超出了他事先的估算。戰爭歷來是雙方的博弈。項王之所以離開三秦,主要原因是,他估算過劉邦如果進攻三秦會花費多久才能佔領三秦,按照他的估算三秦守軍只要保證一定時間,他完全可以迅速達到三秦戰場。項王的部隊都是快速反應部隊,大量的騎兵,快速,是他的戰術特點。缺點是三秦地區無法保障這隻部隊的後勤,選擇離開也是因為物質保障難以為繼。秦國之所以東進,離不開蜀地的物質供應。
隆中對完全是模仿當年高祖劉邦的策略。韓信進攻三秦,彭越襲擾後方。劉備北上出漢中,一大將領軍出荊州。看起來很像啊!不過,這裡面有相當大的不同。項王的後勤物資主要來來自江東,北方沒有在其控制之下,同時維持大量的快速反應部隊,消耗大,補給線過長。曹魏的物質主要原來袁紹的地盤,部隊組成更多元化。即便出荊州出啊漢中,也只是兩支進攻方向,無法對曹魏後方形成影響。
戰略上已經存在差異。那麼再看看,戰術方面。韓信是大兵團集中優勢兵力,一次性快速突破,而後迅速搶佔戰略要地,穩固三秦同時,進趙國滅齊國,這個策略高明的意義就是搶佔物質搶佔人,減少對蜀地的依賴,縮短後勤補給線,擴大兵力優勢。
諸葛先生也想走這一步,不太可能,我相信先生也知道此時形勢不同以往。怎麼辦?穩紮穩打,這是他採用的策略。大兵團集中優勢兵力作戰,按照蜀的情況,無法保障。小規模兵力又無法造成影響。這也是歷來蜀地無法實現北方的原因。也不知道蕭何怎麼弄出那麼多人在蜀地,最後組織起20萬的兵力。我相信當年韓信就是看出了項王戰略上的漏洞才去投奔劉邦吧。蜀地沒有馬,不能組織騎兵,長期潮濕,弓弩一直不如曹魏,諸葛先生太難了。
因此,諸葛先生策略沒有問題。


推薦閱讀:

龐統如果不死,三國的走勢如何?
假如你是劉備,你會如何回憶或感嘆自己的一生?
劉備拿下西川以後派兵回防荊州了嗎?
三國時期,蔡文姬才貌雙全,為何曹操只能垂涎卻不敢有非分之想呢?
如何評價諸葛恪?

TAG:三國 | 諸葛亮 | 帶有假設的問題 | 名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