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外國語學校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題。
雖然比不上十二年的土著鍾部長一類但感情絕對深深深!(鍾部長答得好贊讓我也有了說個故事的衝動!喔大課太重了等閑下來一定來補充,等我!)
在濟外上了六年⊙▽⊙因為學習還不錯加上做些事所以了解還算全,看的越多感受越多了解越多愛越多⊙▽⊙。
這是一個你上了前三年,絕對會想要繼續留下上後三年的地方。給我重生&>3
高三畢業典禮前夕,我們四個學生代表從虎哥的辦公室練到12點,出來的時候突然不想回宿舍睡覺。於是我們到了操場,被友善的保安提醒了下【囧……】後躲到了升旗台另一側的陰影里席地而坐,看著星星,聊到三點多。其實源哥【樓下那隻】 和一哥帶了啤酒,但我和天嬌覺得作為主席副主席還是不太合適在走的前一天違反校紀而且第二天還要早起~~哦現在想下這是我高中唯一後悔的事情!!
我願意用「她」來形容濟外。也許因為「母校」二字是如此的貼切,讓我如此的感謝漢字的精妙。
條理的抒發交給鍾部長,我就當做一個故事帖把,回想下一些東西自己回憶著玩~
--------分割線?---------------------------------------------------------------------------
即使從功利的角度
濟外是個大學校,從小學到高中一條龍。當然大部分濟外人都是小升初考過來的。也許開始是因為她在初中屆不可撼動的地位(抱歉山大附中也很好但是有點小啊……)。在07年我上初中的時候還是全省招(事實上我初二的舍友還有江蘇的),一萬兩千人報名,錄取一千兩百,當時只有92個免費,其餘都要交每年6000的擇校費(現在免費的多了擇校費也高了些),可還是有這麼多人來報考而且都以考上濟外為榮,不管上還是不上,考是必須考。這已經非常說明問題。
記得當年考完之後一星期簡直茶飯不思擔憂ing,夢見考不上還哭醒了……考小招絕對是此生最緊張的考試,比考大學保送的時候還緊張。此生做出的最得意的決定之一就是來到這裡。
非要以結果論的話數據也自不用說:中考濟南市第一四個里有三個我們學校的。平均分據說比其他學校高不少?尤其是英語~~~ 至於高考′▽`你說一個高中一千人里220保送(都是985而且我感覺自己高考恐怕是比較難自己的學校)三百出國以後還能考上不少一本(在山東′▽`)已經很好了!】
說道這裡我想補一句。是的,高中部也許高考成績拼不過省實驗,可是為什麼濟外初中的學生明知道這一點,可基本上都不會走呢?不僅是為了保送的一些尖子生。我有兩個表弟,全家這三個孩子都上了濟外。我記得我成績不好的大表弟(現大一)向來比較隨和而沉默,在選高中的時候我們都覺得他應該去XX二中等嚴格而出成績的地方,或者去省實驗這樣高考氛圍濃的。然而他竟只是流淚,只是一個勁說,濟外,我要上濟外。我不走。
而且學生綜合素質強(當然是比起大部分學校,北上廣的優秀高中和各地外國語學校學生的教育也是非常綜合非常優秀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比許多地方的學生都要出色,起碼是山東省真正素質教育最好最真的地方。這一點在我假期做家教後其實是有非常深刻的體會,那種靈動是很特別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濟外學生的不同。而且!我也是上大學後才知道全國高中的圖書館,活動時間(高三也不例外的每天只有七節課!),假期(大山東最不補課的好像也不多囧),不分科(跪謝高中的高一到高三保送考試全科都算分的制度讓我真正九門功課同步學,惠及學業生活工作各個方面真是感激哭了),能做到名副其實的簡直鳳毛麟角,而我可以很驕傲的說,濟外就是。
說起綜合素質,濟外學生會和團委是偏行政管理功能的,和許多高中的活動權益性略有不同,當然和許多形同虛設的就更不可比。不能說行政管理型和活動權益型哪種更好,只能說各有利弊吧。但不得不承認,學生組織能夠被放權至此,殊為不易。雖然全國各校都有學生會,有不少也運營的非常好。但是,高中學生會15個部門的從早到晚的管理打的量化分數會真的影響一個學生被保送的幾率,同時真正影響到老師獎金和評定的,恐怕不多。不知是否受此影響,感覺高中許多老師同學都對我客氣而疏離,sigh。當然大家也會吐槽怨恨不屑等等,但畢業後,來到沒人管的大學,會不會偶爾懷念呢?
-----------------------------分割線??--------------------其實是因為寫的太亂了不好意思----------------
人文關懷從生活細節看出來ao~
環境:高中的歐式建築和大圓頂玻璃地板還有鵲橋!~~~以前超級多校區(加上現在的,算上小初高有十個以上),一年換一個地方就像旅遊。雖然有幾個校區沒有操場(現在合併到一起有了),但在小樹林邊上在度假村(七里河真的是度假村)邊看風景邊測八百也是極好的!!!
還記得初二的時候曾在午休的時候跑到七里河小樹林的地上躺著睡著了。
還記得張安校區的電話亭十個裡面只有一兩個是好的,大家都排隊給家裡打電話。
高中第一次保送,好像孔子像前面還結著冰吧,我也拿了從食堂的蘋果去拜。結果發現孔夫子面前已經堆積如山。
食堂:山東最好的學生食堂。雖然現在好像換了大廚後略下降了′▽`但是現在天天面對十九個食堂不知道吃什麼的我還是很懷念兩周一遍的配餐制健康食譜!現在誰能讓我規律的每天喝一袋牛奶或者酸奶,吃一個蛋,吃一個水果,別說連續六年就是連續一個月那真是真愛了。
初一元宵節和中秋節好像正好都在學校。記得食堂加餐加了炸元宵【人生唯一一次炸元宵!】,後者是發了A里月餅。我還記得貌似是蛋黃蓮蓉。
圖書館實驗室:真的開放。記得唐七的枕上書出了不到一個月我竟然在圖書館見到了!當時震驚的啊。。還有全套甄嬛傳和如懿傳!!!好吧當然也是有全套中華書局史記這類書的但我其實沒怎麼看……
一些專用的教室:畢業以後的事情啦
小賣部:真的我問了好多學校沒有幾個高中能做到校內監管同時保證較為主流的符合大眾口味的零食等平價供應!實時更新啊。還記得麻辣金針菇和總用來和笨笨 @JokerTBy 打賭的湯達人。小黑店其實我吃過的但是……就還好啊可能就是新鮮。
校內書店、健身器材……不再說
宿舍:初一在張安六人間,初二三七里河也是六人間【肯定是賓館改造的趕腳……】高一是十人間高二三就是八人間啦~~ 高中女生有獨立衛生間,開森~ps現在用的還是濟外被罩我會說!?
校服:十幾件基本不用自己買很多衣服【畢業後明顯感覺買衣服大大大大增多】。那句話怎麼說的,現在我突然覺得穿西裝配運動鞋蠻帥!完全就是那種校園偶像劇的……
而且,你看到下面這麼多深情的回答了么?這種全校學生內心的深深情感,絕對是一般學校比不了的。我想這是相互的。你給我一片成長的樂土,我還你一生不渝的深情。
想要夢想都會給你實現的土壤.高中的不少組織做過後大學感覺真的蠻像的(?′?`?)而且,那是唯一一個自由揮灑的舞台!這段可以看 @聞夕語 的回答。此外作為許多制度開創或者改革的參與或見證者,真的感慨萬千。
大學後別的地方的保送生同學蠻多,聊起來沒有一個學校在你考上了大學後還如此在乎你的發展,設計課程,改革制度,單獨編班,組織活動。懷念家政課的蛋糕,和閱讀課時候的圖書館。以及,初高中學的二外俄語和法語,雖然全忘了,英語也沒怎麼學好,現在深深感覺給母校丟人。
關於戀愛——我校真的認真考慮了異性和同性的權益!校規從禁止「男女交往過密(過密不行,但不過密~你懂滴。)改成了」禁止交往過密「。多麼人性化和與時俱進。
太多了,百度知道上答了很多。。。。還寫過很多相關的文章。。。。哦有空繼續來補充
ps同學們你們好啊!!!這問題誰提的真是認親大會了。。。以後想起來再寫′▽`么么噠
終於在頁面的底端看到「反面內容」的回答了
忍不住出來說兩句
第一句:在知乎潛水,還沒見過「意見一邊倒,然後個別持不同意見者高喊『你們都是水軍』」這樣的情況。
第二句:我對曾經呆過的一個集體的評價是根據我個人在該集體里的記憶所得出的,多的是主觀的東西,並且我主觀地認為大多數人也會這麼做。
現在還聯繫的高中同學中,對濟外的評價(至少從大的方面說)都是「正面」的。三年、六年、十二年下來,他們有的靠這個平台進了還算不錯的學校,比如保送黨,比如在這裡交到了真朋友的和搞到對象的同學。很多人在校時對學校意見很大,但離開後那些「壓迫」自己的規定沒有了,自己討厭的主任見不到了,但錄取通知書是實打實的,朋友聚會時還是很愉快的,因為和在中學時交的男女朋友分了就把三年或者六年的完整記憶全部拉黑的情況也算不上什麼高情商的表現。人的記性有限,先把不愉快的忘掉當然是個好的選擇。所以說既然關注這個問題的大多都是已畢業的學生,那麼這個問題成了送給母校的點贊場以至於外國語學校官博敢把它鏈接過去應該都算是正常的。
只是官博轉發時,所有的答案還都是「正面內容」,點贊數最多的答案才編輯到第二部分,也還都是「正面內容」。
一個學校在畢業生中有個還不錯的評價其實不難,如果某學校中大多數人到了既沒有取得學業上的進步又在人際交往中被孤立,在梳理自己的中學生活時連半點亮點都找不到的地步,那真是一場可怕的災難。如果大多數學校都是這個樣子,那麼說這是時代的災難恐怕也不為過。
濟外不是這個樣子。
當然,人與人三觀不同,性格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有人只因為自己屬於這裡,愛這裡,就能不把自己的得失牽扯進來。但歸屬感這種東西對一部分人而言是沒大有什麼作用的,就像部分中國彩迷亞洲杯時「賭球」買中國隊輸,國足三連勝後對著「汗水換來的國家榮譽」生氣甚至開罵那樣。(沒有把對濟外持負面態度的校友比做這類人的意思)
我接下來要寫的也可以歸為「正面內容」這一類:在我初三時,當時高三保送生來七里河宣講高中部的時候,我還對她們講的內容持懷疑態度(從小學六年級到中考報志願前幾周,我的目標高中一直是省實驗);而到了我自己作為保送生出現在師範路「新」校區初三某班的時候,我比三年前來的那三名學姐更像個高中部的腦殘粉或者「腦殘吹」。我要寫的不會全是「正面內容」,用元首在演講中的句式就是「只有傻瓜和公認的說謊者,才會說對自己生活過六年的學校沒有一丁點『負面印象』」。我只是想說,這裡不適合所有人,但是對於包括我在內的一個能占相當比例的群體來講,濟外是適合我們的。加一句得罪人的話就是,不適合濟外的人中,有些同學會很容易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地方,有些,也許不然。
好久沒寫類似於上面這幾段一樣沒有營養的東西了,除了課程論文以外的話。
以下是對原題目我的回答。
結構引(chao)用(xi)上面聞姓同學的,也是六部分。
一 大隱隱於市
對於之前的初中部而言,大隱隱於市可以說是「物理層面」的吧,如果在2008年,我給一個和濟外沒有過交集,沒到婦幼就過診,沒去八里窪趕過集的普通市民說,乘129路到省委下車,初一級部就在站牌不遠的地方,再繼續坐129到舜耕路站(該站隨後改名叫玉函小區北路東口站),初二級部就在站牌不遠的地方,恐怕在下車後不繼續問路的情況下,是不太容易順利地找到這兩處校區的。
以上純TX。
對於高中部而言,這個就是「隱於鄉」了。濟南幾所有點實力的高中,其地址或者其中某校區的地址都在歷城區,也就是城東北的方向,從全福附近的一中、濟鋼,往東一點,到山師幸福柳,繼續往東,再往東,再往東就是實驗東校,再往北是歷城二中,再往北才是外國語。前三者所在區域可以說是已經完全實現了城市化,實驗東校和歷城二中在兩個鎮(其中實驗東校駐地郭店已經鎮改辦)的鎮中心,和濟外高中附近零散的村莊和廠房比起來,其周邊那也是要「繁華」許多的。
談起濟南高中的「座次」,大抵就是歷城二vs省實驗與山師附中vs省實驗這兩對能招點口水,實驗是大多數人眼裡的No.1,從整體水平上看也是實至名歸。我沒有聽說過濟外的學生在外面「吹牛」說什麼我們才是全市第一的,濟外到底排第三還是第五這種問題也沒有多少人在關注,濟外高中部是靠自己的「特色」來在全市立足的,這個特色可以是說「外語」,外語特色包括小語種/雙外、Interchange、外教什麼的,高中部的語言教學模式和初中差不多(濟外初中和高中很多地方是六年一脈相承,如外語教學體系、教師在兩個學部間的流動、校服和卧具等等;很多地方則是高中搞出特色後初中直接學習,比如規範化的社團管理,「每周一歌」等等)。這個特色可以是「保送」或者「國際部」,高中部招生時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在於這兩點。當然,這兩個「特色」也完全可以歸於「外語」特色中。(不過對於從初中部選擇直接升入高中部的同學來講,吸引人的或許只是一個自己已經熟悉的學習生活模式,一群熟悉的同學,或者只是因為考「三箭分校」(擇校線)的難度低於其他一類高中的「統招線」而已。)
不只討論教學的話,濟外的「特色」還有很多,自主管理,社團什麼的拿出來大書特書還是很容易的,而且學校也這麼做了。不過,一所高中要受到廣泛關注,看的還就是成績。濟外或者其他任何一個學校在「素質教育」上搞出多大名堂,在全國的知名度也幾乎不可能趕上衡水中學。就市級媒體的報道來看,除了保送和國際部有關的新聞外,外國語高中部在這上面存在感的確是太低了點。
這大概也就是聞夕語同學所講的大隱隱於市的含義。
不過對於大隱隱於市這五個字,恐怕我上面這些算不上分析的分析也不是很切題。
濟外兩個字在市井間更像是個傳說中的學校:「初中部很神奇,要麼怎麼我孩子的同學小學年級第一去考小招都離錄取線差這麼多。」「高中部有保送,不過我孩子看樣子是指望不上,所以還是選個別的學校吧。」
如果直接問濟外大隱隱於市究竟是到了什麼程度?我還是想舉這個例子:很多市民在接觸濟外前都把它和貴族學校劃等號,把攀比風過盛什麼的看成不把自己孩子往濟外送的一個重要理由。這真的是個誤會,而且一點也不美好。回想起小學時自己耳邊也滿是這種「傳說」的樣子,真是為當初差點就此錯過這一切而感到後怕。
二 夢想無邊界
聞夕語同學提到了八項規定,這八條具體是什麼其實我並不知道,因為班主任沒有提過。不過隔壁班班主任提過,因此隔壁班的同學告訴過我第八條是「禁止男女交往過密」,前七條是什麼,我不知道。
初中時記得濟外有個118(或者大於100小於140的某整數,記不清了)條的校規,當時班裡衛生委員指著一疊裝訂整齊的A4紙上密密麻麻的黑字告訴我這就是傳說中的那個「一百多少多少條」,這就是我對這部校規的唯一印象。
關於校規的問題下面的幾節再講,這裡接過聞夕語同學的話,「濟外全部的校規比八條可是多多了;在濟外不能做的事也比八項多多了。但是,我從來沒有遇到學校,阻礙我做些能讓自己前進的事。
聞夕語在這部分最後提到的那個部門叫做信息技術部,高中部學生會的一部分,他是第一任部長,我是第一任副部長。
獲得「全國中學生電腦製作大賽一等獎」的那個作品的第一作者是2011級的程序員,他對我說過,進信息部之前他最多只會寫貪吃蛇,而半年多之後他已經可以靠著邊學邊用的C#和SQL語句寫一個「有全國中學生電腦軟體製作最高水平」的系統了。
而我在進信息部之前,只會用VB搞一些類似於隨機抽號器這樣的東西,離開學校時,已經具備了寫寫貪吃蛇的水平了(丟人狀態中)。
從某知名學長寫的每周一歌軟體,到量化系統一代、二代,到該知名學長在其保送後向校長建議在每個年級學生會中增加一個三人(現在已經是五人)的編製,說句不是廢話的廢話,這中間沒有學校的支持肯定是做不到的:校務管理系統對大多數人來講就是用來輸入和查詢量化分數的工具,一方面來講,量化分數和無數班委的期末評定直接掛鉤,和全體同學的德育分數直接掛鉤,而無論是班委考評還是班內量化分都是直接影響保送的。另一個方面,班級量化成績是決定班主任的收入的一項指標。寫程序的人對這個系統很有信心,而在此同時任何一位校領導也可以出於「小心謹慎」而完全否決掉它。包括後來上線的省招考試報名系統,這個可是直接與錢(報名費)掛鉤的東西,學校也願意放心大膽地讓學生來做。
相比於聞夕語那兩件近似於「胡搞」的事,上面說的信息部發家史其實算不上能很好體現「夢想無邊界」這一論點的材料。他提到的第二件事情,在當時的爭議其實不是特別的大,而是相當的大,當晚在廣播室我全程圍觀了他和其他「動漫文化節」的策劃者在一番商討後「迫於壓力」把什麼魔法少女換成《轉動命運之輪》的過程(如果沒有他們的這首每周一歌,兩年後可能我也不會入柯南坑)。而既然原封不動抄襲了人家的構架,不多舉一些自己的經歷也說不過去:
進高中部後一直有個想法:優化學生班車。12年12月11日,確認保送後的第三天,我便把我關於學生班車的優化意見遞給了主任。他立即表示我的建議是有價值的,之後,他給了我一張單子,讓我拿著去文印室印了六十張乘班車學生家庭住址調查表,把2200多個地址從濟南地圖上逐一標註出來,分析哪些同學分布集中的區域離現有站點較遠,和公交旅遊公司聯繫協調,增加站點。至今,每年直接受益於我的這項工作的學弟學妹仍在500人以上。
這項工作能體現「夢想無極限」嗎,我覺得可以。舉個比較直觀的例子來比較,實驗中學東校區的班車就我畢業時的了解仍僅在他們的東校和本校兩個校區間運行,即所有人都要去桿石橋乘車。有不少人提過意見,希望能讓班車允許學生在沿途(經十路、經十東路)上下車 ,但校方一直沒有同意,就更別說在市區安排十幾個站點讓學生就近報名,把班車開到世購服裝廣場、領秀城、鍋爐廠這麼遠的地方了。實驗中學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方便管理:只有一條線路,按班級順序上車。二是節約花銷,把站點分的越細意味著需要的車輛數越多(因為很多站點的報名人數會出現安排N輛車不夠,安排N+1輛又有座位大量空餘的情況,而極端情況下如果整個班車系統有K個站點,那麼就可能有K輛車坐不滿,而實驗中學的模式下坐不滿的車最多只會出現一輛。)所以,我的建議雖然出發點是為乘車的學生提供更多方便,但對於學校以及承運方來說是要增加班車管理的困難程度的。就這樣,學校給了我最大的自由讓我實現我的這個「計劃」。如果換了其他學校,即使保送後有空餘時間,我也只是會「識趣」地把這樣的想法單純當做自己的腦洞。而在濟外,在向主任開口前,我便敢相信這樣一個想法最終成真的可能不低於80%。至於我為什麼敢這麼想的原因,可以說就是「夢想無極限」這五個字。
最後提一下,我所在的某環保社在高一曾經借了一塊地來做種植體驗,學校從批給我們地到讓我們借鏟子什麼的過程也都很順利,雖然現在看當時我們真的只像是在「鬧著玩」罷了。
三 自由的雙刃
濟外的校風是自由的,學風是自由的。整個網頁里過百條回答中,自由兩個字的頻率很高。不過,類似於對「民主」這個詞的模糊看法,我也說不清楚「自由」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或者說以前認為清楚過,後來發現只是曾經的自己圖樣而已。
第二部分開頭講了濟外的一百多少多少條校規,大多數濟外人是說不出來裡面到底講了什麼東西的。沒有人去關心它在講什麼。進高中部之後,「規範」我們的一是學生會各部門制定的量化細則(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不能幹的被逮住後扣幾分),二是有關保送的條例(計分,加分有德智體三大部分,德育部分對希望能保送的人來說,是能在常規方面形成有效的管控的),三是部分班級的班規(只是部分班級)。如果到了被記處分的程度,主任在念處分的時候會說根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濟南外國語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來進行處理,顯然,大多數同學不會與這樣的例子有什麼牽扯。
從學生會大多數部門的細則就能看出來,濟外高中部的常規管理的細緻程度很高。早上起床,內務要做好,被子疊得還可以,加0.1分,床面,地面,櫥子上不要亂擺放雜物,櫥子必須上鎖否則扣分,不開窗通風也不行,把這些做完後就是早讀,早讀遲到會出問題,被自律部或者被主任抓住都是很麻煩的。進班早讀後要注意,學習部的會來檢查,聲音必須要大,不能齊讀,不能寫東西,有時候還不能抬頭看檢察人員。下早讀後的奔飯要想有競爭力,競走水平比跑步速度更重要一些,因為到五號樓出口後就要注意來自生活部的「監視」,還有,吃完後記得擦桌子。三節課之後的間操是學生會大部分人集體出動的時刻,體育部要看哪個班集合太慢,哪個班做操不認真跑操隊列不齊,哪個班口號不響,衛生部、公物部要挨個班檢查,因此班裡除了要安排打掃衛生的值日生外還要注意關燈關空調關多媒體。中午的每周一歌,文藝部要進班,看聲音整齊響亮程度,順便檢查髮型儀錶。晚上熄燈後,宿管部要進行20分鐘左右的巡查,一般只要大家都在床上,沒有亮光和聲音就沒問題,不過做到這些對很多寢室來講其實並不容易。
剛才這麼一段,每一個從高中部過來的同學都有體會。初中部學生會也在一步步走向這樣的「規範化管理」,從部門設置和量化的細緻程度來講都已經和高中部差不多了。但初中學生會的實質作用仍低於高中,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初中部絕大部分人與這些常規要求中間產生不了太大聯繫,至少我初中時,除了某個班流動紅旗多了一面而另一個班沒有紅旗(比如我們班)之外,同學們對於常規量化好壞是很難有什麼認識的。甚至有人認為,紅旗是按照隨隨便便生成的分數排名來發的,而不是按學生會的檢查結果來的。
所以單從常規管理的方面說,初中時濟外的確能給人以「自由」的印象。對於初中時不能幹的事情,能提起來的也就是強制外扎腰這樣零散的細節而已。我對初中學生會的印象,也一直就停留在熄燈後夜談被宿管部的同學發現,然後我們把他請進來和我們一起談人生談理想這種事情上。
相比於初中部,高中部量化體制與學生會之所以更有存在感甚至是威脅感,離不開「保送」二字。
保送加分,最主要的是任職和榮譽二項,任職加分項目包括學生會成員、班委、寢室長這三類,然後問題來了。
扣分機器那家強?濟外學生會找XX部。(不同年級不同年份答案不相同)
第二部分講到量化系統,說了「量化分數和無數班委的期末評定直接掛鉤,和全體同學的德育分數直接掛鉤,而無論是班委考評還是班內量化分都是直接影響保送的。另一個方面,班級量化成績是決定班主任的收入的一項指標。」
1.班內量化影響保送,那些「成天給班級扣分」的同學最後的量化分肯定不好看,一旦量化分數跌落到班級的後半部分,那麼評選三好學生的資格就沒有了,本來能拿的1.5分就丟了。另外,按照班級量化排名生成的「標準分(滿分95)」,也會直接按比例折算入保送分。
2.班委的考評結果分AB等,如果不幸成為本班量化方面倒數前二或前三,那麼班委考評就只有個B,丟掉了本來能拿到的一部分加分。
3.班委要想讓自己的評價保住A等,就必須想方設法阻止班內其他同學在自己負責的項目上給班級扣分,於是那些「不介意保送分數」的同學就這樣被卷了進來。
4.多少人介意保送分數?雖然最終保送人數小於等於220,但至少年級400到500名之前的同學中,大部分人對有關保送的問題都「不敢馬虎」。
5.既然提到了班主任的收入問題,那麼部分班主任對於量化關注程度「高得過分」也不足為怪了(當然很多班主任只是為了「班級榮譽」而已),因此,很多班有一部執行到位且嚴於校紀的班規。同樣,班規也是班委直接管控其他同學的工具,因此要求不同班委制定的加減分項儘可能平衡(比如學習委員規定朗讀聲音大可以一次加3分,但文藝委員每次只給唱歌聲音大的同學加0.5分,顯然正常情況下這個班的常規排名中「學習」會強於「文藝」。)
6.學生會成員自身也接受考評,嚴重不作為的話就有降為B等的危險(班委一般最差就是B,但學生會成員可能會出現更差的情況)。因此大多數學生會成員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樣「檢查就當走過場,一般小問題留個人情不給扣分」。除了監察部之外,各個班的班主任和班委還有部分「普通同學」都可是在盯著學生會啊。
題目里談論濟外的自由校風和學風,大都沒有提及常規管理這個表面上看起來不怎麼自由的方面。當然,最下方有個回答被摺疊了,在此我引用該同學的一段話「量化,把人性中最自私的一面顯露無餘。為了0.1分什麼都乾的出來。說的民主自由,學生會說白了就是檢查扣分的。從高中開始就官僚主義盛行,還覺得自己多光榮似的。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學生,居然把這就當成自由?這限度未免太低了吧。」
我不同意這個觀點,儘管我上面說的有些東西似乎能成為證明這個觀點的材料。
所以總之,濟外高中的自由,不是絕對的。
和濟南其他名字以「山東、濟南」開頭的高中相比(這裡主要是排除以「歷城」什麼開頭的學校),管束濟外學生的條條框框不是最多的,但要是競爭一下「最有效的」常規管理體制的話,濟外的學生會細則、班規什麼的倒可以一試。高二時台北建國中學的人社資優班來山東訪問交流,在省實驗與外國語各找了二三十個host family,我接待的那位同學說,比起省實驗,濟外高中部明顯更有秩序。
其中的原因在哪,「保送」自然要算進去。
關於濟外的自由表現到底在哪裡,「課業壓力小→可安排的空餘時間多→學習、生活選擇空間大」算是個「普遍認識」。
課業壓力小,初中部在我們畢業之後沒多久就搞了作業標準化,即每一個科目每一次作業就是半張紙或者半張正反面的紙這麼多的內容,全年級基本統一。高中部作業肯定要比初中多,但實際上也是以預習導學案和有限的配套練習為主。
學習,生活選擇空間大,可能很多濟外人參與社團活動最多、最積極的時候不是大學,而是高一高二。
在濟外,無論你認不認可常規量化管理,只要你能基本遵守上面說的那些規矩,剩下的生活是什麼樣子,選擇權在自己手上。
大學生都在說自己大學迷茫是由於大學沒有高中那樣明確的「我要考好大學」這樣的目標導致的。
無數學長在重複著這樣的話:「大學的選擇空間很大,但無論如何要有一個穩定的目標,比如拿某國外名校的offer,保研,考研,或者拚命實習直接對接就業,或者創業什麼,都是好的出路。「真正差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被動呆在原地,不給自己找路走。」
對不少濟外人來說,這樣的「迷茫」在高中時就出現了。
高一進校沖保送,一年後發現自己基本沒戲了,開始「迷茫」。
以為自己隨便學成績也不會差,結果發現這樣下去高考不妙,趕緊準備藝考。
想出國,但沒下決心,等到高三才發現自己什麼也沒做。
這樣的例子兩三年之前都曾在我身邊出現過。
聞夕語同學的原話:「事實上,優秀的、能夠自主選擇道路的學生有,但選擇再怎麼多,實際上也十分局限;也有一些學生,要麼會因此誤入歧途,要麼會因此失去前進的方向。」
他舉的自己例子是這樣的「初中就差點因為「習慣了小學自由自在的學習氛圍」,加上父母雙雙調職去了外地,而從初一開始幾乎喪失了繼續學習的動力與習慣,學會抄作業和上課睡覺也是那時候開始的。現在想來,要不是初三的推薦生考試給了我最後一次機會,而我很幸運的把握住了……」
在這裡我想說一下我的經歷。
初中「漸漸習慣了濟外自由自在的學習氛圍」,初三開始放鬆,學習心思不專一,學會抄作業。剛開始成績的下滑是沒有什麼徵兆的,然後duang,中考崩盤,這個機會我很幸運的把握住了……
這是一個機會,這麼一次「失敗」意味著進高中前能「極度清醒」。高一那年缺少一個自我定位,反倒給自己創設了一個靜心學習的好環境。成績穩定下來,開始尋求任職,尋求其他可能的保送加分項,已經是大半年之後的事情了。
今年寒假前我回到了高中部,主要目的是和2014級高一建起來的新「公交社」成員進行交流。當時我在初中的班裡也搞了個類似的組織,在我的努力下,很多之前「完全不懂」公交的同學已經能初步分清頂置空調機和CNG氣罐了。本想著能借高中成熟的社團體系將其發揚光大,但上面說過,高一上學期的給自己的任務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沒有在這個匆匆成立的社團上面下哪怕是一點心思,最終,我把一張解散申請交給了都主任……
接下來,我加入了朋友創建的環保社,社團整體表現不溫不火,但年年能評優,每學期都有0.8-0.9的保送分加,而且基本也滿足了我進該社團的其他目的。
看到我學弟的學弟的學弟的學弟搞的「TTR公共交通研究社」成立沒多久就已經成了一個搞活動比較活躍的特色社團,想想自己那時如果對「21century公交社」上點心的話,結果應該不比他們差。
要說一點不遺憾,那是假的。
取捨,自由。
濟外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一部分老師不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當做學校教育的唯一目的。這當然是給學生一種自由的體現。
老師、家長都不給學生一個「唯一的,必須達成的目標」時,隨之而來的「迷茫」看起來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高一的時候曾考慮過儘早離開濟外,去「更適合自己」的地方高考。還好,沒多久,成績提了上來,加上其他一二三條原因,決定留下來保送。
這裡就必須要提一下,關於人們都在說的「高考不要留濟外考」的原因了。
濟外高考弱於全市最高水平,部分濟外學生在去其他學校借讀後成績快速提升。有人把這歸結為教學質量,更多人認為原因在於教學強度。
高一時有學長曾經說過,走保送和走高考在高三劃圈前其實都是一個路子,就是提高自己學習成績,有了硬實力,保送高考肯定都不是問題。
在我真正「入圈」前,並沒有意識到這句話其實並不是完全準確的:
如果你在濟外沖一個好的保送圈排名,需要做的事情比單純準備高考要多。
你要考慮參加學生會,干好班委工作,加入一個社團並保證如果這個社團有評優資格的話自己能拿到想要的分數,考慮體育八項達標的問題,考慮自己的班內量化,嘗試參加記憶王,嘗試去搞點加分較容易的學科競賽,保證足夠高的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不能太差……
這個部分的關鍵字是「自由」,看樣子,選擇追求一個保送名額,就意味著很多時候「不那麼自由」:做好以上這些東西所要花費的精力,其實是很可觀的。
如果你在學生會有一個穩定的職務,在社團方面有所收穫,通過自己的不斷鍛煉體測時沒丟分,通過追求好的量化分數的同時學會了自律,那麼理論上,這些小成就都可以說是能「全方位提升綜合素質」的。
而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存在矛盾的。
單看學習本身,保送體制給學生帶來的最大的不自由,還是五次保送考試。
每學期初開考,就意味著濟外「最優秀」的一批人在四個寒暑假中,主要任務是複習前一個學期的功課。而對於有相近水準的其他高中的學生,預習和複習的時間一般至少是對半分的。
當然,我對假期提前預習新學期知識到底能有多大效果也說不清楚,因為自己根本沒有這樣的體驗。
我只是想從這裡做個假設:對於一部分學生來講,這樣的「剝奪預習時間」的假期安排對於他們提升高考水平可能是不利的。
濟外高中教學的另一個特點是重基礎,預習導學案質量高,老師上課能保證對知識點的全面覆蓋,練習題難度適中。
這和初中時分級分班,對學優生進行拔高訓練的思路完全不同。我來之前的那年高中還在搞走班制,可能在那時候,每個單元的第一個班的教學難度還能和實驗中學什麼的比一下。
高中部,絕大多數老師的課堂不是照顧那些「尖子生」的。這方面的差別根本上是生源質量的差別,中考時最好的學生都被實驗拿走,學生平均的基礎水平比人家差一截……(當然,據我與實驗本校十幾位同學的交流來看,在他們更「偏向尖子生」的課堂上,很多人會仍會選擇不聽講,繼續給自己「拔高」。)
此外,高二上學期,語數外講完必修5到會考前的那段時間,全校都在進行會考複習。
1.會考的難度明顯低於高考。
2.濟外之外的大多數學校不進行這樣的大規模統一複習。
3.數學選修2-1難度大,考點多,講授時間拖後並被壓縮對部分同學有負面影響。
4.據說自從各高中不準再進行高考成績比較後,濟外每年「允許比較的會考成績」都在全市處於領先位置。
對於會考的重視還體現在其他科目上,高二文理傾向分開後,能像濟外的同學一樣「用心去學政史地」的理科生也真不多。(課時量不減少,保送考試繼續考)
這麼一個重新打基礎的過程的主要效果在於提高高考發揮的下限,這對大多數人來講至關重要,而拉低上限的副作用,不是不能避免的:在自學水平與自學意識不是太差的情況下。(濟外課業壓力小,留給所有學生的理論上的自學空間都相當的充足。)——那些一般情況下所講的比濟外「高考好」的學校,一小部分(A)是靠瞞著教育局加課時,而大部分(B)還是要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下大多數人擁有著的良好的自學習慣,來換取更好的總體成績水平。(到了大學,A類校的學生出現成績下行的概率比B類校大)
濟外的學習氛圍不是最好的,但單從「自己刷題時遇到問題時能找到老師解決的難易程度」來講,濟外的「自學條件」也不比濟南市其他的學校差。
要注意,如果因為「完全跟著老師的速度不緊不慢的地走,缺少自學」,導致上限因為濟外的「教學思路」被拉低,該上限也是「自認為基礎很好,拔高,偏科,導致眼高手低」的人所無法達到的。
對真正的學神來講,在濟外考出一個「逆天高考分數」的可能沒有去省實驗大。而對於其他佔大多數的「有學霸之心但只有學渣之力的人」來講,情況就不一樣了,適應濟外的學習節奏,會更容易。
前提是能較好應對濟外「自由的學風和校風」,不「迷茫」,不猶豫,懂得選擇與取捨。
幸運的是,這些和你本身成績有多好並無直接的相關性。
(第三部分,尤其是與學習相關的內容上自己的主觀認識所佔的比例較大,進行橫向的比較時所列舉的信息部分僅僅是道聽途說而來,無法對其準確性負責)
四 小黑店之殤
在高中部三年,我一共委託同學訂飯時幫我搞一份的次數是5,其中兩次失敗,三次成功。去年七月初回濟外,來到北牆根外的實體店,算是我第四次成功的訂飯經歷。當時是下午兩點,中午的銷售高峰已過,老闆娘做完燜餅,給我拿了瓶飲料後,就同我聊了起來。
「我們做的飯質量肯定沒問題,但學生吃出一次事情來,就是一次對訂飯的嚴打。嚴打,對經營的損失是有的,但不嚴重——我們給你們做飯肯定都跟給自己做一樣,但同學拿回去有時候得躲著,到很晚才吃,那時候可能就壞了,而且現在為了防被逮,都把飯盒弄得嚴嚴實實捂上袋子,那樣當然更容易壞但也都沒辦法。」
聞夕語同學講到了負責「嚴打」的主任也是小黑店常客,這個我之前並不知道,我所了解的只是「有幾個老師是黑店常客」。
左邊那家店的老闆娘繼續說道:「老師們也有很多來買飯的,他們要麼是第二節自習課前來,要麼是十點半左右學生宿舍關門之後來,反正盡量避免被拿飯的學生看見。」
她給我講了些我離校後的「變化」,比如全校禁煙,老闆娘說,從我們畢業起算,這一年來香煙的經營情況是大不如前,「以前一包四五十的能走不少,現在基本都是消費紅將軍了。」她經常能看見,幾個男老師在教師宿舍後面的小樹林里偷著抽煙,一個不抽煙的老師在路口站著,應該是防火防領導。儘管煙賣不出去了,但她還是支持禁煙的舉動的,因為抽煙對身體不好。
於是我腦補了這麼一個場面,晚上拿飯的學生往回跑,負責盯梢或者負責當誘餌引開保安的同學的存在,也為躲著領導吸煙的老師們減輕了不少壓力吧。
聞夕語說,濟外是個半獨立的小社會,黑店到宿舍樓間那貓捉老鼠的遊戲,算是濟外「社會化」的一個還算可愛的方面。
更多的事情是沒這麼「可愛」的。
在第二版量化系統上掛著我們年級各個部門的扣分細則,我在維護系統時都看過一遍,部分部門的細則中,關於哪些是扣分項講得很詳細,而關於扣分項怎麼界定,具體扣幾分,在很多地方則沒有被提及多少。
因此,很多人「看得很重」的量化,總歸是避免不了檢查者個人的因素在裡面。一個方面上講,學生會一個部門四到五人,有經驗的班委都知道這幾個人中誰扣分狠,誰「比較好說話」。從另一個方面看,很多被扣分的班主任和班委往往會覺得他們的分數扣得冤,然後認為檢查者在工作時有「玩忽職守」甚至「夾帶私貨」的嫌疑,有時候他們是對的,有時候是錯的。
我在作班委時,也曾和學生會的某部部長「撕過逼」。
具體就不提了。
想到高二兩個學期的期末,我們班的量化排名(前面說過,這個是影響保送的)可以說是我一個人「做出來」的。要算分了,大多數班委拿過來的只有極為有限的數據,還有的班委記錄上只有「某某同學某日因某原因被學生會抓到」這樣的「需要減分的項目」,而沒有說明具體要減多少分,加之沒有成文班規,所以具體的計分權重完全是我一個人在掌握。
至於為什麼是我來做這個工作,恐怕不是因為我是班委會的一員,而是我「用Excel比較熟練」。(還有,此處必須要感謝老師對我的信任)
班主任也沒有對此進行監督,只是最後出表前,指了指幾個「成績還好但量化不大行」的同學的姓名,說盡量把他們往前排一下,排到前半部分去(這樣就可以參評三好了)。
我能保證這兩次算分時,都儘可能地在保持公正,儘可能反映一個實際的常規表現情況,沒有做操縱排名這樣的事情。當時我們班量化常年倒數,絕大部分同學「不在乎量化高低」。所以公示後,大多數人只是「看一眼就算了」。但是我在很長時間裡一直對此事感到不自在:如此關鍵的事情這樣來處理真的沒問題嗎?
當然,類似的情況只可能發生在我們這樣的班級中,在像省招班這樣「全員沖保送」的地方,量化、評優的每一個細節可都被無數同學盯得嚴嚴實實的。
往更大的地方說,濟外的行政,有一套較為成熟的運作體系(到大學才知道原來行政也可以搞得如此混亂),輔以眾多完善的規章制度——但這些制度有沒有被百分百地落實好,就是另一回事了。幹部評定,評獎評優,社團加分,到最後的保送排名,都得到了很及時全面的公示,但要問這些公示背後能不能保證一點也沒有問題,也是另一回事了。
聞夕語的回答中,第四部分是「負面內容」的集中區域。「一個半獨立的小社會,明爭暗鬥、爾虞我詐,裙帶關係、權錢交易,怎麼可能會少?」
明爭暗鬥,爾虞我詐,裙帶關係,權錢交易,這十六個字看起來可謂是極不和諧。權利和權力分配不平衡,高中部學生中自認為情商很高的和「有一番抱負的」都不在少數,加之十六七歲正好是很多同學「個人意識」急速形成的時期,初中時那樣「和諧」的情況,可能就真的在很多人的世界中一去不復返了。
「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學生會期末改選,班級代表串聯把看不爽的學生會的某個部長幹事搞下去還算是性質較好的,被其他學生會成員「從內部捅刀子」的事情也在發生著,個別學生會成員票數足夠多但還是無法被選下去這樣的事情,在年級里都能成為半公開的秘密。
我們班在高一時,有過兩位同學因為爭一個班委任職鬧得不可開交這樣的的事情(該事件的影響一直持續到高三保送劃圈前幾天)。另外,班裡女生間小團體太多是「所有男生」的共識,而只佔全班總人數不到三成的全體男生,不過是班裡最大的一個小團體罷了。
聞夕語同學原話:「當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權,TA自然會更希望和自己感興趣的人在一起,然後排斥(有時是軟暴力,或者再少數,欺凌)不合群的那些。而濟外自由的校風,事實上減少了不同小圈子的學生進行強制性交流的機會,讓這種圈子性越發明顯了。」
我一直疑惑於「女生之間在關係差到什麼程度時,才會向與此不相干的人說自己有多麼多麼討厭某個人」,因為高中時,女生和我聊天時直接對另一個女生做負面評價這種事情,出現的次數真的不要太多。
當然,我們男生間也絕不是一點破事也沒有,曾經班裡只有一個男生「不合群」,我們這些「絕大多數」就把完全孤立掉,直到其轉學為止。可能我們也採取過類似於冷暴力的手段,但由於是多數,那麼我們掌握著的「真理」就是「怪他先挑事」。最終全班男生能團結成一個小團體,靠的是不合群的少數人的離開。這就是十幾個初中進濟外的「六年黨」對一個高中才來濟外的「三年黨」的勝利。聞夕語說「從開元一路上來的「元老」、初中升上來的「六年黨」和高中才入學的「三年黨」,在所謂見識與閱歷、對濟外教學體制的適應性等等方面都有著不小的差別」。正是如此。
話說回來,這樣被強制排除在集體之外的人,在「三年黨」中畢竟也只佔少數。
「裙帶關係,權錢交易」這八個字,明顯比「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嚴重得多。尤其是現在的形勢下,這種事情講多了是會出大問題的。
還記得從小學考濟外初中的時候,我的同班同學離三箭分校招生線差六七分的樣子。然後學校和他聯繫上了,具體怎麼說的我不知道,大體意思是這個分數只要有點錢或者有點關係就能進濟外初中部……(事情太久,此處描述可能不準確,或者可能僅僅是其家長的一面之詞)
他既沒有錢也沒有關係,最終進了另一個允許全市招生的初中。我始終忘不了他那句「我真是恨死那些講關係的了」。尤其是在我真正進了初中部之後,發現很多同學小招成績沒有他考得高。
那時候我們都才十二歲。
濟外關係太多,因為它是個好學校。這個因果關係是成立的。初二時有老師曾經提起過「不要以為自己關係有多硬(就太隨便),除非你到了「XX」級別(感覺是在「影射」齊魯省前巡撫的事),才能得到「XX」程度的重視。」(為避免水表,把原話中部分詞語用XX代替)。
不過這又何止是濟外獨有的現象,記得中考時有人給我說,說附中幸福柳是明碼標價的,我也聽說過省實驗的每一個借讀生們多少都是有點關係的,並且在十八大之後,進實驗中學「借讀」的難度也在明顯變大。當然,這類事只可能通過道聽途說而得知,具體怎麼樣,我也不知道。
因為我自己又沒經歷過走關係花錢的這一套。
所以當我高一時知道自己被稀里糊塗地編進了一個「關係班」後,「單純的」我嚇了一大跳。
高一開學報到那天,班主任的名單就放在講台上,我粗略掃了一遍,在幾個姓名後面有特殊標註,什麼本校某某老師的子女之類的字樣來標明「關係」。
但全班多數人都是「關係戶」這件事實,我在幾個月之後才有所耳聞。那是和同學們混熟後不經意間被聊起來的,然後我和其他「更熟悉一些」的同學說這件事,才發現原來大家都走了關係,為了進這個班,這個班老師配置好,這個班怎麼怎麼樣……
我講這些,是想說,儘管身邊大多數人都有這樣那樣的關係,但我一直沒有感覺到什麼「異樣」。一是這些「關係戶」(其中不乏所謂的「二代」)交往起來都很容易,根本看不出來有沒有背景什麼的。二是老師在管理時,並沒有什麼傾向性,因為太多關係的原因來觸動我這樣佔少數的「沒關係」的學生的利益。
第一點是很好的,但第二點卻直接把我們班搞成了一個「爛班」,班主任沒有傾向性是不假,但這是由於要顧及太多關係而什麼都不敢管造成的結果。直到他在課上和我們講,說到級部開會領導指出當時編的幾個關係班(包括我們)普遍都搞砸了,說到你們很多人是
「因為數學不好才選擇進這個班的」(據說在帶我們之前,班主任數學教得還是不錯的,但我們班數學成績一直倒數,表面原因之一是基本沒人聽班主任講課),然後我們在下面有的冷笑,有的苦笑。
一個大家都清楚的事實是,關係這種東西起作用,是分場合的,在有的場合,比如編關係班,一般的關係就夠用了(據我們班同學的說法好像是一個老師就能照顧一個),在有的場合,可能很硬的關係也改變不了什麼。就說保送,雖然關係戶理論上可以通過在學生會競選,評獎評優等場合上稍微被照顧一下來換取少許的保送加分,換句話說,在大的規矩的框架內謀求一點點利益,但直接做破壞規矩的事,至少我是沒有聽說過。濟外的整個保送過程,直到高校來測試前,都是學校在做安排,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制度,「權力尋租的空間」肯定是相當的大。但這樣的大的漏洞終究是沒有出現過。高三出保送一圈張榜時,我注意過很多家長的動作——先看自己孩子的排名,再看級部前幾名的學生都是誰,最後看那些「著名的關係戶」都是什麼名次,就當時他們的表情而論,我想家長們對此處的公正性還是認可的。
畢竟到了進圈與否的決定性因素——成績上,還是要靠硬實力說話。
說到「關係」,我記得某位同學曾經對我說過,說濟外某領導或者是某了解濟外的相關人士曾經講到「外國語從二十年前一個規模極小的學校,到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的這個過程中,接受過不少幫助,相應的,這所學校就欠下了不少人情,現在它成了個好學校,這些人情需要慢慢還回來,於是學校里就出現了各種靠關係辦事的現象。不過,再過幾年,這些人情終究會還完,那時候沒有這些拖累,濟外會有更好發展。」(原話不是這樣,大體意思差不多)
我想,只要學校能意識到拉關係講人情是對學校發展不利的,在這方面就應該對濟外多些期待。
人情,關係,錢。儘管這句廢話很俗很傻很無聊,但我還是要說一下:「濟外的這些問題不單是濟外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就如同聞夕語在最底下那條被摺疊回答中的回復一樣,恐怕這樣的情況「拉到全中國百分之九十九的高中下面都適用」,只不過在濟外這樣一個較為特殊的環境下,有些問題沒有那麼明顯而有些變得更加嚴重。
小黑店之殤,講濟外的社會性,其實如果不是「被聞夕語同學的原答案所過度引導」,我可能也就說到「男生宿舍樓中我們隔壁幾個寢室給宿管老師遞煙以求照顧(如少扣分,對熄燈後吸煙喝酒張一隻眼閉一隻眼)」這麼一個程度。剛才寫的一部分中很多內容的確是過於敏感,但猶豫了許久,還是決定全敲出來。
注意,關於濟外的「負面內容」,在不編造事實不刻意開黑的前提下,我最多也就能說這麼多了。同時我還要說,關於濟外的「正面內容」,我能說的比我前面說過的加上後面要說的所有,都要多得多。至於能有多麼多——這個問題下一百多條回答我認真看過一多半,對於這六七十條回答中所有對濟外進行「讚美」的內容,我可以保證,基於我所了解過的事實來說,這些「正面評價」,都是有根有據的。
要說濟外有多好,大家的回答基本相近,要說濟外的「缺點」,恐怕很難得到相同的回答。這並不是說「缺點」的數量多於「優點」,只是這個學校的「優點」可以被大多數人感知到,而對單獨某一條的「缺點」有所體會的人,其數量並不是太多。
說到底,要想使濟外這個小社會的諸多弊病完全與自己無關,和大課間班裡大多數人都在學習的同時自己仍能安心地睡覺玩手機一樣簡單。
五 天涯若比鄰
從現在往前數的任何一個時間點,包括在濟外的六年,除了新加坡SM2項目校內選拔那兩天,去圓頂樓開了個會並整理了一點材料外,我都沒有考慮過有關出國(哪怕是短期對外交流)的問題。
所以,有關出國的問題上,我是沒有發言權的。
我只能提一下,我高一時前後四任同桌,有三人是在高三結束前就投奔美帝去了。
這樣的比例,在濟外,純屬正常。
身邊的朋友,目前分布在美英加澳日德法西等國,相似的情況相信很多濟外人也都有體驗。
除了濟外國際部之外,A-level等項目市內的其他高中也有在做,相比較而言,濟外做得最好。
「家園是美好的,但我們不能只在家園裡活著,起初是小心翼翼的邁出家門口,然後,目標可以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這話可能是對部分出國黨來說一個比較好的寫照,只是「部分」,因為大部分人是沒有「小心翼翼向外邁步」這麼一個過程的,「還在家裡,心已經到了萬里之外。」
高三畢業前最後一周的每周一歌有兩首,倒數第一首是《後青春期的詩》,它前面是《走天涯》,在高三樓待過的同學都知道為什麼要選這首歌,不過最後在向領導「送審」曲目時,主任要求宣傳部同學在中午放歌后加上一句「走天涯表明了高三畢業生對母校的懷念之情……」
「我的思念隨你到遠方」。就像這首歌的風格一樣,走天涯這種事情,本就沒什麼好憂傷的。
高一結束那個暑假,校網有條新聞,說是學校高層領導開會時決定進行「開學辭,畢業辭標準化」工程,按正常情況講的話,當時開始啟用的開學辭今天應該還在用,中間有一句很容易給人留下較深印象的話,「在北京、在上海、在不列顛、美利堅」。
在天涯。
濟外的學生分布在全世界,自然也包括全中國,這張圖是我在我們這級218名保送生名單的基礎上做的,基本能體現歷年保送生的地域分布。
單獨的數據拿出來並沒有什麼分析價值,不過最後嘗試進行統計的時候還是發現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點: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的人數各佔總體的50.00%。
天涯若比鄰,畢業後對學校普遍的高度認同與畢業生之間的情感上的高度團結互為前提。
2014年寒假前,我基於人人網組織了一次「包車回濟外」的大型「拼車活動」,當時租用了濟鋼鮑德汽運客車隊的兩台車(一台黃海DD6129K63、一台宇通ZK6127HA),共106座,報名人數很快就達到了限額的1.5倍。
至於聞夕語提到了「大巴開上機場路」的那條人人狀態,因為某些「限制性因素」,我的「七年內增駕出A1」的計劃基本是不會得到落實了。但其實這也倒都無所謂了,兩年內華山新校區就要啟用,高中部的現址要暫時歸於沉寂,等待三箭的處置。新校在一個離市中心沒有那麼遠的地方,所以「省內規模最大的學生通勤班車系統」到時候也會默默消失。
就如同現在初中部09級及以前的學生看原有的幾個校區一樣,桿石橋七里河八里窪,我在這四五年內都回去過幾次,但那樣一種懷念,只能靠自己強行對記憶的碎片進行調取。真正「實實在在的」感覺,還是要站在師範路上的「新校」門前,看著比自己小六七歲的學弟學妹放學後穿著那身自己最熟悉的衣服走出來。師範路校區是陌生的,但在裡面工作著的無數老師中總會有些還記得你。
濟外在大家心裡的存在感,靠的不僅是地皮與它上面的建築物,靠的是人:「校舍是三箭的,外國語什麼都沒有,外國語只有你們」。
師範路23號離建國小經三路1號5.0公里遠,離東八里窪南路4號9.6公里遠遠,離七里河路36號8.8公里遠。機場路6868號離華山瓏城內的濟外新校間大概是16公里左右。我們大多數人現在所在的位置與濟南城之間的距離都要比上面四個數值高几個數量級。
這並沒有妨礙這麼多人像「被學校收買了」一樣在這個問題下作答。
因為,天涯,若比鄰。
六 尾聲
幾十年後我仍會記得,人生中第一次去濟外是2005年春天的一個清晨,去東八校區參加數學競賽,把我送到那裡的是當時二公司六隊42路(玉函小區南區—省煤礦醫院)的紅色長江依維柯,車輛編號2685,現在該車在跑17路(重汽技術中心—大澗溝東小學);
人生中第一次去初一級部是2007年春天的一個傍晚,目的是參加小招考試前學校的宣講會,把我送到那裡的是當時二公司五隊34路(陽光舜城重華苑—火車站)的白色長江依維柯,車輛編號2464,現在該車在跑39路(領秀城西門—解放橋南);
人生中第一次去七里河校區是2008年夏天的一個上午,目的是為搬校區打前站,把我送到那裡的是當時三公司三隊116路(解放橋北—邢村立交橋)的白色長江依維柯,車輛編號2451,現在該車在跑140路(大魏—成豐橋);
人生中第一次去機場路6868是2010年春天的一個下午,目的是中考報志願前對高中部的環境進行一些必要的了解,把我送到那裡的是當時三公司一隊318路(洪家樓—老僧口)的綠色福萊西寶,車輛編號1541,現在該車已經報廢;
人生中第一次去師範路「新校」是2013年年初的一個中午,目的是保送後和初中同學回去向老師「報喜」,把我送到那裡的是當時恒生公司三隊K57路(公交維修公司—濟鋼新村)的空調金旅,車輛編號4157,現在該車在跑K59路(山東汽配城—友誼苑小區)。
李源同學說:「如果以後還生活在濟南,我一定把孩子送去外國語。」
我在此加半句:「如果TA小招能考得上的話。」
約是五年前開始,很多人開始問我要不要去濟外初中,兩三年前開始,很多人開始問我要不要去濟外高中。
很多時候,我的回答是「建議不要」。因為很多人按學區劃片的話,進一個對口初中然後走指標生進省實驗中學會很輕鬆。因為很多人初中階段英語沒學好,轉進高中部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因為很多人並不一定能適應濟外「自由的環境」。
但如果TA的目標能被極度簡化為「優秀」二字,那麼我一般都會說:「濟外是個很好的選擇」。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原鐵道部新聞發言人 王勇平
這麼長一篇回答編輯完成,離該問題被提出並在朋友圈瘋傳已有兩三周,因為內容實在太多,因為有的話在想起來後,並不是立馬落到鍵盤上的。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之前聽人說知乎現在檔次掉得厲害,「和百度知道的區別只是知乎的回答內容更長」。
但網上經常以截圖形式轉來轉去的「知乎妙答集錦」,大都不會超過兩三行。
這個回答一共是一萬七千多字,如果最終答案長度只是其百分之一左右,那麼這個答案就不會出現「言多必失」的情況。如果答案只有幾百字,那麼我使用匿名來回答不會有任何問題。可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
文中引號用的很多,部分只是單純引用,而另一些被引起來的詞句只是因為這樣的表達方式可能不會被所有人認同。
最後,我還是嘗試用簡短的方式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句話的來由可能只有高一高二與我在一個班的男生們還都記得,並且與前文提到的某件事情有緊密關係。
而我在這裡用它來作答,使用的並不是在「三年多前的那個特殊語境下」的這句話的含義,而只是它的字面意思:
「我看見了一束光。我能抓住它。」
濟外這所學校其實有很多特點,例如開元的橘牆配青山,四處為家的初中部,遙牆的大圓頂,藍西裝和灰麻袋似的運動服,等等。
但我想講的,是所謂文化方面的事兒。
一、大隱隱於市
三年前,蘇旭勇校長就曾說過,濟外現在已經是濟南市基礎教育規模最大的學校了。十餘個校區八千多名學生,作為一個沒有「教育集團」概念的城市,濟外儼然已經變身為了一個教育集團。
而同時,作為維基百科濟南外國語學校詞條的主要貢獻者,有時我也會慨嘆,能夠寫在社會關注一欄里的事情,實在是太少了。對於濟南的新聞來說,似乎只有小招考試、保送錄取和有家長衝進校門打人時,才會想起來有外國語這麼個學校。
這就是濟外:明明規模很大,明明特色很多,明明校區到處都有,可是大家就是經常想不起來。為什麼呢?
《中國周刊》記者蔣晨明兩年前寫過一篇通訊,名叫《憨城濟南》,講的就是濟南人。在他看來,濟南人質樸、熱情、忠孝,有時甚至有些一根筋。在這麼一個老么實兒的地兒,濟外的特色似乎甚至有一點「異類」。
但聰明的濟外人知道自己的特別,而他們的選擇就是不張揚、不放肆,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幹。而當濟外人實誠起來的時候,他們即便獲得了極大的成就,也不太會在外大肆炫耀自己。(在我看來,濟外人當中這種感覺最淡漠的,是一部分開元人。)
因此,即便校園內是活躍的,校園外與此無關的人也只是渾然不覺。他們做到了大隱隱於市。
二、夢想無邊界
高中部有一個東西叫八項規定,列出了大家不能做的八件事情。當然,濟外全部的校規比八條可是多多了;在濟外不能做的事也比八項多多了。
但是,我從來沒有遇到學校,阻礙我做些能讓自己前進的事。讓我講兩個故事吧。
第一個,小學四年級時,我想到了去做一份小學內的校報。記得當時是一位姓李的大隊老師和史峰虹校長認可的我的想法,給我調撥了一間有幾台電腦的教室(現在我還能記得位置在哪兒),然後我就拉起了一個五六個人的班子,準備開始試著做一下。
可惜的是,最終這個計劃因為我們認識到了實際執行上的困難(例如技術上受限、工作時間與效率不夠等等)夭折了。但我直到現在都十分感激的是,校領導沒有直接否定我單純的想法,而是讓我通過實踐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為我未來走上這條道路開了個頭。
第二個,高中二年級時,和 @御坂美琴 一起辦了整整兩周的動漫文化節。這事兒本身並不算什麼,因為能做到同等規模的社團活動也並不是沒有。重點是其中的一條小插曲。
高中部有一個叫「每周一歌」的傳統項目,就是下午上課之前十分鐘大家合唱一首歌,讓大家醒醒神外加陶冶情操。有時也會有小語種歌曲,一般都是學生會文藝部來選。但那兩個星期,我們向分管副校長提交了兩首歌,作為活動期間的每周一歌。其中一首是《轉動命運之輪》,柯南 OP4。至於另一首嘛……
「コネクト」,魔法少女小圓 TV 版 OP。
然後就過了。
然後就真的全校三千人一起合唱 ClariS 了。
然後我差點沒被全學生會的人打死(包括這個問題下的一部分答主),因為日語唱得太快了,大家都跟不上。
可能在別人看來,這兩個故事都很無理取鬧,但學校沒有拒絕我的理由,就是因為這是一種「對學校並沒有很大害處」的無理取鬧。
小學的情況下,我們雖然什麼都沒有做出來,但最終吸取教訓的也是我們自己;高中的情況下,我們自己的不當選擇,最終也會讓麻煩的事兒落在我們自己身上(而不是去圍攻學校)。
這就是學校沒有拒絕我們的原因。
這一節的小標題叫「夢想無邊界」。儘管我舉出的兩個例子都是所謂的失敗例,但我曾在濟外經歷過數倍於此的成功例。在濟外,如果你想去做什麼事情,而不是在危害什麼人,你都可以做,尤其是在社團上。
當然,也不止社團。我校曾經拿過一個全國中學生電腦製作大賽的二等獎,得獎者是某年的高中學生會主席,他自己寫了一個學生會信息管理系統,然後讓學生會的基礎辦公無紙化了。之後學校應他的要求,在學生會裡成立了一個新部門,專門負責開發維護這一系統以及相關工作。
之後這個部門拿了一個全國中學生電腦製作大賽一等獎。
我是這個部門的第一任部長。
夢想就是這樣無止境的發生,然後實現的。
當然,前提是你得有腦子、有膽量去做。
三、自由的雙刃
首先,我們需要回想起一個事實:濟外位於山東省的省會濟南市。
山東省作為高考大省的威名人盡皆知,但另一點關於山東高考的特色卻是,最擅長高考的一幫人並不在濟南或青島,而是在下面數十個縣城的一中里(可以參照2014中國各地區頂尖中學排行榜,你會發現濟南城內的高中竟然沒出過一個高考狀元)。
或者我換種說法:作為「素質教育」先行先試的重點地區,濟南的高中們更擅長的是綜合素質的高效培養,正如濟外老校訓「以學業的成功帶動完美人格的形成」的後半句。
而在濟南的「重點高中」當中,濟外的校風和學風可以說又是最自由的。從小學開始,各種趣味活動就會把你從課堂上「拉出來」,以實踐認識這個世界;而到了初中和高中,社團文化就成了這種自由校風的集中體現之一。換句話說,放眼全山東,可能再也找不出比這幫濟外人更能玩社團的人了。
@郭yu睿 的回答當中提到了一句「高中的不少組織做過後大學感覺真的蠻像的」,這就是這種自由校風的來歷了:
濟外更希望在校園範圍內,將選擇的權利放回給學生自己,讓學生自己成長。正如新校訓「人文天下 行者無疆」那樣,學校你望你自己往前邁步,而不是老師拎著教鞭抽你屁股。
聽起來不錯,對吧?
學生們自然很喜歡,甚至在明知高中部的應試教學水平不如山東省實驗中學等高中的前提下還要留在濟外的學生也有。
但這樣,真的是對每個學生都好嗎?
在微博上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有一位學姐卻是這樣說的:「其實我的體驗就是:哇身邊班裡學霸好多別的班土豪好多學校里牛人好多可惜都和我一點關係沒有」。
事實上,優秀的、能夠自主選擇道路的學生有,但選擇再怎麼多,實際上也十分局限;也有一些學生,要麼會因此誤入歧途,要麼會因此失去前進的方向。
其實,我初中就差點因為「習慣了小學自由自在的學習氛圍」,加上父母雙雙調職去了外地,而從初一開始幾乎喪失了繼續學習的動力與習慣,學會抄作業和上課睡覺也是那時候開始的。現在想來,要不是初三的推薦生考試給了我最後一次機會,而我很幸運的把握住了,我接下來的路肯定不會這樣順利。
同時,這種校風的自由,也讓學生喪失了專心於學習的時間與外部大環境。當一個身處高中部的學生習慣了兩年中每天掃兩眼社團海報欄、遇上什麼有意思的活動就去玩玩的日子,到了高三要拼刻苦的時候,TA還能拼得過那些縣城一中里那些真的在「頭懸樑錐刺股」的同齡人嗎?
我相信多數人做不到。
濟外保送生中,有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告誡大家要把握好保送的機會:「如果你在保送圈內的名次,最差能讓你上山大(山東大學)的話,那麼你高考能考到山大就很不錯了。」
記得我畢業的前一年,濟外高中部的一本率是38%左右,其中保送的學生佔了兩成多接近三成,然後據說這數據還包括了出國去了不錯學校的學生。
濟外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的悲壯與慘烈,可想而知。
記得之前有人跟我倒過苦水:「濟外的素質教育,成全了一批能夠登天的人,卻害苦了一批只得在底下混的人。」
人人都想培養高超的綜合素質,而重點是你能不能躋身保送圈(或者拿到其他的機會),去到讓綜合素質閃耀的地方。而那些與機會無緣的人,雖然很多也在懷戀濟外,但他們如果沒有來濟外,會不會在其他地方「吃得苦中苦」,有沒有機會踏上更好的道路呢?
我不知道。
這便是自由這把雙刃劍的兩面了。
四、小黑店之殤
濟外高中部坐落在一個特偏僻的地方,離機場只有7.5公里,周圍是一個沒多少人氣的經濟開發區、無盡的北方農田,和北面緊挨著的向陽村。
因為學校食堂無法滿足多數人的饞癮,向陽村裡應聲開起了以中餐外賣為特色的小黑店。我畢業的時候有三家,現在聽說第四家也開張了。
學校怕出安全問題,自然對小黑店是明令禁止的。這很正常。
但高中部的學生基本上都知道,就連最經常去抓買飯學生然後給與處分的幾個主任,也都是小黑店的常客。
這一部分用這個標題、講這麼一個故事,就是為了說明,某種程度上全中國所有的學校都是一個個半獨立的小社會。中國社會的優點與缺點,在學校里自然可見一斑。明爭暗鬥、爾虞我詐,裙帶關係、權錢交易,怎麼可能會少。現在高中有個教導主任姓王,成天護著自己家孩子,有什麼榮譽都給往上按,搞得自己家孩子被全年級學生默認孤立,這種事兒學妹第一次告訴我的時候,我甚至都是不信的。校友們,你們知道我說的是誰。什麼象牙塔,什麼純潔的童年,都是放屁。
而在濟外,這種「社會性」開始的更早:從小學開始,社會圈子就不自覺地建立起來了。
當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權,TA自然會更希望和自己感興趣的人在一起,然後排斥(有時是軟暴力,或者再少數,欺凌)不合群的那些。而濟外自由的校風,事實上減少了不同小圈子的學生進行強制性交流的機會,讓這種圈子性越發明顯了。
更何況,濟外的學生構成,是越到高年級越複雜的:從開元一路上來的「元老」(開元的學費可絕對說不上便宜,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可能也要分開)、初中升上來的「六年黨」和高中才入學的「三年黨」,在所謂見識與閱歷、對濟外教學體制的適應性等等方面都有著不小的差別。這麼一群三教九流、三觀不同的人扔進一所學校,圈子肯定是五花八門,能完全和諧相處才是見了鬼了呢。
列位往下找找的話,匿了名的「慕涼小姐姐」似乎還在執著於四年前社團活動分贓不均,然後鬧掰了的事兒。我講的每周一歌跟你沒有半毛錢關係,你那些傻逼理論四年前我就跟你理清楚了,你自己又拆出去搞自己的活動,何必這時候再來咬我。
當然,怒斥我裝逼的「一炮同學」似乎也在。你要是改改隨口生殖器的習慣、還有每次見了我必然飛撲過來的習慣的話,大概、也許咱們還可以和平的交流交流。
當然,有人說我裝逼,有人說我中二,那是必然發生的狀況。三觀不合導致不能互相理解,這種故事還少嗎。我也承認我挺裝逼挺中二的,成天鑽到這個知乎問題里寫長文,把當年那些破事兒拎出來曬,那可不就是裝逼嘛。和三四年前的仇人對著撕逼,那可不就是中二嘛。就這一點上,我還沒我學弟做得漂亮。
當然,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我和人撕逼的時候也絕對不少,估計都夠寫成小說的了。
而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撕逼,也絕不僅僅限於這種情況。有校友(大概是吧)提到了學生會成員與普通同學之間為了一點點的量化分數反目成仇的事兒。在好學生眼裡,學生會可能還算得上是學生自治組織(雖然這種自治確實有待商榷),但可能在另外一個圈子裡的人看來,全學生會都是老師的走狗,都是裝逼犯,都是給領導跪舔的傻逼。
說白了,還是利益與利益之間的爭鬥。只不過濟外的學生醒悟的太早了。說到這兒,我反倒有點羨慕那些在縣城一中里瘋狂啃書的學生們:他們的心純正多了。
畢竟,熙熙攘攘,皆為利往。保送名額每年就那麼兩百多個,也並不是每位學生家裡都有錢能送他們出國(有的出國黨是真的牛逼,當然有的就是沒有其他路選擇了),每年一千多個人,你不為了自己誰會為了你?
不過我還要提醒一部分校友:一些濟外學生有個缺點,就是「成熟」的太早,有時反而不知道如何以成年人的方式應對問題。比如說,這個問題下的一些答主所在的圈子都覺得在濟外學習是美好的,但在這個回答之外,總會有某個圈子認為濟外毀了他們。
順帶一提,為什麼這個問題下面幾乎全是在誇學校的?因為那些討厭學校的圈子裡的人,多數還是不混知乎的。再結合一下知乎的用戶群,你會發現很有趣的事實的。
不過也是幸虧,在這種優勝劣汰的混亂小社會裡,也有不看任何關係也能昂首向前,將自怨自艾者甩在身後的人。
我喜歡這樣的人。
濟外的外國語屬性,在魯西這一片民風淳樸,或者說,開放程度還不是很夠的土地上,就像是灰牆上一個白點那麼顯眼,因此只要濟南市有什麼和教育有關的外事活動,請人來我們學校是肯定少不了的。
而且濟外本身就有十幾所姐妹學校,像什麼左拉中學啊下諾67中啊都是老朋友了,基本上每年都會互相換著訪問啊 Home Stay 啊這樣的。經常是每過一個星期校園裡就又能看見一批異國學生好奇地轉來轉去,膽大的也可能上去搭兩句話什麼的。
更何況,開元的校名里就帶著「國際」兩字,加上初中和高中,說濟外是全濟南外國學生最集中的學校應該也沒什麼問題吧。
這是其一。
濟外的學生,按照國際課程中心的宣傳語,其實也可以叫做「中華根基、國際視野」。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生在中國,心卻渴望求學國外。
於是濟外的學生出國的比率十分的高。高中部在開設國際課程中心之前,每年都能有接近一成的學生自主申請出國;近年來,新加坡 SM2 項目,日本留學班和國際部的 A-Level / AP 課程等等項目也能一年送走一百多人。
更何況,有不少同學早在初中畢業、小學畢業,甚至小學沒畢業,就已經遠渡重洋、赴海外求學了。而且顯然地不是個例。
這是其二。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學校的名字(「外國語」這名字,多有指向性)、風格、氣質、辦學宗旨和特性(例如外語教學)以及各方面條件可能都包括,也有可能是因為開元高昂的學費、初中不按學區收學生的特點,造成了相同想法學生扎堆的情況。
而這種現象的結果是,你可能能在這個世界的任何角落,發現濟外人的蹤跡。這是「天涯」。
至於理解「若比鄰」,似乎並不用我再說什麼,大家看一段視頻就好了。
「濟外威武 高考加油」是從兩年前開始的傳統助威活動,參與者一般都是學長學姐們。有人對此頗有微詞,說這裡面只是單純的秀優越,順帶增添心理負擔罷了。我覺得或許吧,就像每年保送生會去高考考場門口給高考生助威,我們自己那時也會擔心是不是刺激到高考生。
但考試結束的那天,我從她的口中聽到了「謝謝」。
我覺得我不用再懷疑了。
濟外V5 高考加油(2014擴充版)視頻
六、尾聲
我的同學兼同事,公交愛好者 @馮碩 在畢業半年後、大一新生組織回遙牆探訪母校時,在人人上說了這麼一句:說好了七年後親自開大巴載大家回去的。
他畢業之前就經常念叨,說高三畢業考C1,然後一步一步花七年時間,拿到大客的A1本。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和大家一起回去,回這個心心念念、一生不忘的地方。
我現在已經不可能知曉,如果六歲的我在生日那天沒有選擇開元,而是選了東方雙語,我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有歡笑,有痛苦,有時幸福,有時失落。
十二年中,我抓住了多少機會,又放過了多少機會,早已經數不清了——也許那時我更努力一點的話,我還能走到更遠的地方的。
但我覺得現在這個樣子,大概還不錯。
就這樣吧。
七、關於這個回答的後續
3月30日,濟南外國語學校的微信公眾平台開號,第一日推送就引用了這篇回答。
但僅引用了前兩部分,而且未能遵守本文下方的版權聲明。也許他們不太懂版權聲明是什麼,也或許他們沒看完全文,看到第三部分結束後就決定只要前兩部分了。
之後我便發微信留言過去交涉,建議他們保留通往本回答的鏈接,以讓同學們看到更多其它人的觀點,順便表明了我畢業生的身份。
然後4月1日,其他關注者都收到了關於保送生的推送,我沒有。
信息聲明:本答案除必要的錯字修訂外,原則上不再更新。這題是體驗題,相信各位校友有什麼樣的體驗都不奇怪,也請大家多多閱讀其他人的感言。評論前請三思。
利益相關:濟外十二年學子,現已畢業。
順帶說一句,這問題已經變成校友認親大會了。
而且這堆13屆的保送生跑出來的還真不少,我都不知道知乎在這幫人里的覆蓋率這麼高……
要把這個答案寫完 費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 看到一半斷了的 見諒
目前答案還在編輯中
翻了一下這個問題下面的各種答案,大多數是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的回答。目前為止2014級可能(幾乎)沒有人發言,更多人在努力備戰,那我就來這拋個磚吧
對於從初中開始在濟外就讀且現在尚未畢業的本屆人來說,我們是初中部合校新校區(師範路23#)的第一屆,本來也應該是高中部(機場路6868#)的最後一屆。我們就是這麼巧。之所以說本來,是因為高中部新校址華山校區的建設始終因為各種原因跳票,直到今年三月份才剛剛奠基挖坑,就這個進度來看,大概我們說是在機場路校區呆滿三年的最後一屆恐怕也不太靠譜了……
剛剛保送完畢之後學校讓我們每人寫一段話放在官網上,包括個人經歷經驗以及讚美一下母校,我借了上面兩位學長的小標題——當然,是前幾個——但僅有正面評價怕是損害了這幾個題目起出來的原本用意,除了「夢想無邊界」還會有「小黑店之殤」,應該是一個完整的評價,所以我來這把剩下的內容補齊。
體驗一:
體驗二:不是你印象中那個不負責任的學校
談及濟南市最好的初中,外國語初中碾壓其他;但要說到最好的高中,大概都是實驗高中&>歷城二中&>山師附中&>濟鋼高中&>?, 濟外在高考成績當道的觀念下根本就被無視。
根據網上信息粗算2016年高考濟南市熱門中學一本率(精確數據是查不到的)
實驗中學:60.8% 山師附中:65.4%
歷城二中:64.6% 濟鋼高中:45.2%
濟外啥情況呢?
484人參加高考,160人一本上線,33.1%
太低了吧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
484人參加高考,160人一本上線;198人參加高考保送,198人保送至一本院校
最終一本率52.5%
所以那些說外國語太松學生沒出路的,這個鍋學校不背。這還沒算每年自行出國(據透露2015級已經明確有近200人)和國際部的學霸們,2016年甚至還有三人考上劍橋大學。學校在學生出路方面確實給了一大把機會,能不能用好還是靠學生本人的。
體驗三:在校時間「信息量」非常大
個人認為,現階段的濟外有:
表 · 三位一體:學業 活動 生活
里 · 三位一體:成績 賦分 關係
核心:保送
濟外保送的人數非常之多,在已經兩輪削減後仍有170+人(之後會繼續減),報考濟外的無非是三種心態:
學習成績較好,我要保送
學習能力出眾,我要出國
其他學校太嚴,我要度假
其中第二種會進入國際部或者在普通班悶聲發大財,與其他同學接觸並不太多,經常請假出去各種學習各種比賽各種考試,第三種本身也不太在意升學問題,所以可以說全校核心就是個保送。有了保送,濟外才有膽子讓學生進行各種嘗試,搞各種活動,把社團學生會辦到大學水平,才能在用多輪考試淘汰這種制度逼學生競爭奮鬥;同樣有了保送,上完三年你才能見到很多匪夷所思活久見的事兒……
1. 學業活動
濟外的一天包括8節正課和1節課外活動與3節晚自習,寄宿制的優點就是時間緊湊,上午5節課中午12:20奔飯下午1:50唱歌唱完歌上三節課,最後一節課下課才4:25,之後是間操和課活。
課活是多少濟外人美好的回憶,一小時時間用來社團活動,或者有什麼講座有什麼比賽或者辯論都會在這時候進行,閱讀書吧會開放登個記就能進去隨便看,如果沒什麼事情也可以去籃球場or羽毛球場or乒乓球場or田徑場or技術中心發展發展愛好或者在班裡默默學習(親測在班裡難度較大,一眾學霸都會去小教室),有時候課活還可以回宿舍潑個水洗個澡啥的,然而昨天它成為了歷史…… 迫於保送減少+升學率+招生難度壓力。向來認為外國語的特色是:外語教學;保送機會;素質教育,三者都是特色,不能因為一個少了別的也不要了。然而像上面說的,有保送這種穩定的升學途徑學校才敢讓學生花很大心思在活動上,保送減了,素質教育就被拋棄了。離校前在給學校拍攝一個宣傳片,得到過校領導不再打「素質教育」旗號的消息。
所以說我們這屆還是很碰巧很幸運的,我們又多了一個標籤:擁有完整課活時常的最後一屆
高一的時候我跟幾個同學創建了一個小眾社團,整個高一一年都發展得不錯,到現在為止也傳到了第三代恐怕也是最後一代——課活沒了哪搞活動時間去?不過當初建立社團的時候真的是非常非常容易,要求是三個人起步,我們三個正好從貼吧認識的,在操場檯子下面商量完又另湊了幾個社員,填表,交給團委都書記,第二天就批了,第二周就開始活動了,第二個月就去學子講壇開講座了,後來還有幸請到本題下的一位學長幫我們做了一堂關於路名的課,社團評優和社團季都是全票優社。在我剛入校的第一年整個學校對於這些活動的氣氛非常開放,非常支持。當時地下室有個微機室,每天午休課活準時開放,有網很快,非常方便,後來不開放了。
列舉幾件事情感受一下學校對各種活動的支持:
科技節的籌備工作非常花時間,參與同學甚至能請到白天不進班晚上不回宿舍的假加班籌備,學校給他們一間工作室;
每年十一前都有社團推介會,整個高一全體都要出來報社團,各種次元的社團滿天飛,校領導也會去各個社團的攤位轉著看看;
校長大大曾自掏腰包為一些活動的開展和產品製作墊付經費(當然之後是要還的)比如我們本屆的「濟外的本子」,而且會給我們提出各種建議;
我們排宣傳片的時候有很多老師本色出演,期間早上四點多去拍攝食堂後廚晚上拍攝宿舍等等很多平時做不到是事情都被允許;
之前國際部拍攝一部片子的時候需要一台特殊的設備,學生向學校借,但學校沒有,隨後購置了一台;
五號樓門口樹立著兩塊巨大的軟木板專門用來貼社團海報,但每年納新的時候多出來的海報架會堆滿半個大廳;
幾個同學組了一支樂隊,申請一個能夠排練的地方,然後學校把他們安排在女生宿舍(白天沒人)並給接好了電源;
廣播是自由的,比如今年新建的「牧羊人之月」音樂廣播會在每天課活放歌,都是各年級同學點播的;
▲學校合唱節 抽出一下午時間來搞活動對於一個高中來說還是奢侈的
到我上高二的時候情況有所變化,第一是社團活動場地必須讓級部主任審批,而不是原來按排表自己組織了,第二是社團下通知必須讓級部主任審批,這樣一來我們這個級部幾乎攔下了各種社團相關的事。
由於有關核心——保送——的考試都是在假期回來之後進行的,所以我們平時學期的時候搞著這些別人周末假期乾的事情,假期做著別人學期做的事情……
如果你想了解濟外學生假期是怎麼學的,我推薦你去歷山路173號或者和平路43號看一下某兩個教育培訓機構的盛況。我的假期就在其中的一個度過。你會看到:一個自習室里有四五十人在上自習,每人一個帶隔檔的工位,面前的牆上貼著各種計劃或者生詞甚至勵志名言,旁邊堆著書,這裡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半人不間斷,全是濟外的學生在瘋狂自習;你還會看到:寫字間甚至棋牌室臨時改造的教室里放滿了摺疊桌和小凳子,聽課的學生坐到最後一排和門口,老師講課得站到黑板側面,全是濟外的學生在瘋狂補課……
【剛剛有同學補了一句 ↑ 像傳銷。】
開學回來的考試難度是比較大的,而且大家都如此認真對待,競爭很激烈,但非常公平,屬於純粹知識和能力的競技。考五次也比考一次更有說服力,而且每次考試在最終得分中的權重都比上一輪高,能體現學生的趨勢。親身體驗是有後期乏力的同學,之前非常領先後來是可以逐漸超過他們的。而且多次考試容錯率比較高,我一二次都塗錯了外語科答題卡,最終因為權重小而且錯誤不大並沒有影響到綜合排名和外語排名。
所以說濟外的學生幾個假期疊出來的buff已經相當於提前進行了一二輪複習,此時就算不參加保送轉而高考或者自招都是不輸給其他學校的。
然而這件事也非常弔詭,很多濟外學生的主要知識不是來自校內應有的老師和課堂,而是課外為了保送額外增加的老師和課堂。當然,很多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不需要參加什麼輔導就輕鬆保送了。
2. 成績賦分
很明顯,成績和賦分都是爭奪保送名額的籌碼, 成績不夠,賦分來湊。
成績是靠學習能力得來的,這點毫無爭議,但賦分就不一定了。有人覺得這樣不合理,直接成績排名不就完了嗎,越是賦分這種能人為操作的東西,越能助長不公平。然而這個賦分本來就是為了公平而設置的,因為它賦分的項目是:1. 競賽得獎 2. 任職評價 3. 社團評價 4. 德育體育評價。看上去完全沒有問題,德智體全面發展就是這麼選出來的! 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了。即便符合程序正義,任職要通過面試,有老師和同學和隨機抽取的同學評審打分而且每學期還末位淘汰,競賽有規定門類要出示證書校內要進行海選,社團有註冊有評選,德育有量化,體育要考試……很多東西我們能看到票決、公示這樣的過程,但不知道在這個過程背後進行了什麼操作。不一定是家長老師有py交易,同學間難道不會形成一些利益團體嗎?不用強制手段還不能散布些言語嗎?利用正義的程序阻礙對手的事情我也目睹過。
(低一級的學生會競選結束後在辦公室聽到)"……你覺得選哪個合適"
(述職投完票之後)」把票(反對票)勻給XXX一些」 「看不準投誰就投XX因為她不會下來」
我也參加過類似的競選,也確實聽到學生會某部副部長說過欽點的事(保送以後)。除了剛入學的第一次競選全靠素質,之後的競選因為同學們都已經熟了很難沒有水分。我都見過大部分候選人92、93分左右大約95即可獲勝但本組一下出來一個接近99的分數的情況。
還有更活久見的:全國各地的中學每年都有跳樓的學生,多是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而在濟外我們這屆也有了,濟外壓力小,所以就有有人因為沒拿到一個三好學生(有賦分加分)兩次爬出窗檯要挾老師這樣的事情發生;老師一度表達了想更改評價的意思被其他同學阻止,事後該生沒有收到任何紀律處分現在也是保送生中的一員……【後來我認為這句話在這寫得不恰當,應該說本文中幾乎所有負面行為的原型人物都是保送生中的一員】
2016屆保送生中有不明方式取得加分50+者,被各種舉報後降到30+;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所有競賽通知;
班委具有決定一個同學95分滿分的德育分的高低和能否評為三好的權力;
班委也有決定自己得到較高德育分和較大概率評為三好的權力;
不懂電腦基本操作的同學可以一夜之間精通PS和各種設計理念斬獲電腦製作獎項;
成績也不一定是無法操作的,家長們早已學會了曲線救國。原本高二第三次質量檢測(權重20%)要考9門功課,但在部分家長的鼓吹下,即將取消的文理分科在濟外首次實施,之前分傾向走班,學生可以對比選擇,一位歷史老師說他們之前都是同一時段一組老師在實驗室同時開不同的選修課,學生報名跟某個老師。文理分科帶來的結果就是第三次質量檢測成績上少了300分,最終折算少60分,成績在總分中的比重相對下降,嚴重偏科的同學們逃過一劫。
上面這段不是要把學校批判一番,因為學校設計這些制度非常用心,而且非常追求公平。沒有根據的話我也不亂說,以上都是所見所聞,
任何精緻的制度和主義一旦深入中國社會就會變一副樣子……
原話是柏楊說的,此處忘了,之後再改 ↑
競爭壓力大、競爭激烈是事實,但不能因此否定濟外學生的素質。濟外學生的社會意識可能是濟南幾所高中中最強的,原樣交接也不是學校的一句空話,如果去過不同學校的食堂就能看出來濟外學生的有序有禮。在很多高中生只知道書本學習的時候濟外學生可能還要關注一下環保或者扶貧。近期空間里下面這張圖經常被轉,個人認為樓上答主利比亞的鼓子橘的結論有些偏頗。
3. 生活關係
這裡說的此關係非彼「關係」。
濟外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可以選擇住校,到了高中更是幾乎完全集體生活。在高中,如果不住校,意味著你在這裡只是一天上8節課而已,沒有早晚自習,沒有課活,恐怕難以完全形成濟外人對濟外的文化認同。個人感覺濟外畢業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在濟南各所中學中還是很強的,成群的不知道哪屆的畢業生每逢期末集體返校看望老師的情況真的不很常見,每屆學生都很重視對學弟學妹幫助,來自各個大學的濟外老學生會組織起來給即將畢業的濟外學生答疑解惑,很多濟外的品牌活動或者社團也是在這種上屆幫下屆的氛圍中一傳十好幾年。
濟外的學生向來來自五湖四海,初中是面向全市招生的,各個小學的畢業生參加小招考試——其實挺難的——考來這個學校並且評價有沒有在今後六年學習雙外語的資格,據說我們那年小招考試7000錄800,難度超過考一本……高中更是有省招考試,招全省各地初中畢業生,也是考試,去年是4000考進來100左右的樣子,更難。考來的學生也是全省尖子,這夥同學會像鯰魚一樣為我們這些已經在濟外呆了一段時間的人注入新的活力。在保送生中,省招佔比會更大,以我前一陣子參加的一個保送生活動為例,本組12同學中濟南本地僅有2人,其餘同學均來自省內東營、淄博、濟寧、臨沂、德州等地,大家照樣其樂融融。
以我就讀的時間和體驗來看,高中部實際上優於初中部,原因如下:1. 學生自主權更大,無論是時間安排還是其他事情;2. 能更廣泛接觸更高層次的同學(學生活動和省招在高中部都面臨削減,趨勢是高中部或將淪為出國培訓機構而初中部在全市初中中依舊保持領先)
不同的生源地也早就了濟外人獨特的關係:一面是「天涯若比鄰」的感覺,高中三年下來我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同學、朋友,很感謝學校的這種環境。一面是群體間難免產生摩擦——
舉個例子:
一位來自鄉村的同學,經常因為生活中的瑣事、習慣和做事方式遭其他同學另眼看待,他為融入更大的同學圈子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卻愈發受到嘲笑,直至發展為人身攻擊、拿他取樂,對那位同學的心態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
一個學生會成員搞砸了一件工作,又一不小心誤報了設備的故障,導致維修彩噴的幾個其他學生會成員對此大為不滿,乾脆開地圖炮,直說「垃圾XX(地名)人」;
集體生活能帶來大團結,也會帶來小團體。取得良好人際關係,掌握《濟南外國語學校人際交往十三條黃金法則》(劃掉 / 我也忘了到底是幾條了)的基礎上,融入集體而不苛求認同,寬容待人而堅守原則可能是比較關鍵的。
學校的環境異常優美,以至於你在這裡住校是不會感到厭倦的,在這學習也會比較快樂。這麼說來那些憑藉校園漂亮吸引學生的大學還是有一定存在道理的…… 條件好真的是不吹不黑,高一高二樓中央空調,宿舍寬敞還帶大陽台(男宿),校園裡植被繁茂遠離市區,在這裡的三年我見識了相當於此前總和的野生動物,各種蛇癩蛤蟆昆蟲黃鼠狼等等,它們經常做客教室,比如高二我們班窗戶上就掛了好幾個馬蜂窩我們跟這群傢伙鬥智斗勇了很久……
▲窗台上的馬蜂朋友們
很多濟外人吃慣了這裡的食堂都會難以忍受食堂的飯菜不過我覺得其實還好,最值得期待的是甜沫和蘑菇豆腐or沒辣味的麻婆豆腐,還剩一周似乎都沒吃到的機會了。
等等!早晨的蛋炒飯是真的吃夠了……
離著市區遠不代表這裡空氣一定好,夏天這邊晴空萬里,冬天秸稈一燒嗆到懷疑人生。高三樓是沒有空調的,這不公平!可能是因為供冷時間太短不值得裝,剛上高三的時候課活自習啥的經常跑去蹭有空調的5號樓小教室。
▲對比圖 給你們見識一下霾中濟外
之前有學姐這樣描述濟外的生活:早晨六點的讀書聲,上午XXXX的課堂,中午XXXX的書吧,課活為社團的XXX,晚自習XXXX,(原諒我都記不清了)
我覺得也可以這樣說:春天欣賞滿校園有名的無名的花和野麥子,夏天接受暴雨和蚊子的洗禮,秋天聽著知了和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在窗外爭鳴,冬天與秸稈霧霾抗爭。對了,不同季節因為盛行風向不一樣,「低空飛機滑過天邊」通常是秋冬季節才會看到的,吹南風的話你會看到黑影掠過頭頂然後傳來巨大的轟鳴聲……
還可以這樣說:寒假努力學習,開學努力玩耍,暑假努力學習,開學努力玩耍(這種心態是嚴重值得批判的……雖然,講真的,假期學習強度比學期高多了好吧)
【已畢業 待更新】
在濟外度過了最像人的幾年。
日常瑣碎、荒謬,生機勃勃,和身邊人相愛相殺,偷一絲不受限的自由。喜形於色,膚淺而快樂,耍小聰明,犯難忘的錯。
丟人,現眼,摔倒爬起來不以為意,抱有好奇知足懊悔等帶溫度的情緒。尋求認同感、歸屬感、存在感,重視自己,也重視身邊人。
掏心掏肺,談天說地,明月直入,無心可猜。言猶在耳。
很珍貴,像是榨取了一生中最精彩的時間。
如今實誠話稀少,裝得冷靜自持,人際關係妥帖而生疏,「明哲保身」、「中庸之道」,走入平淡、頹唐、無趣的「正軌」。恍然想起當初,少不經事,還以為逃離了牢籠。
「濟外是真正的象牙塔。」
原回答////
拿到offer之後離校了...。總想寫點啥,不在那個氛圍里沒法受浸染。拿之前寫的一篇日誌湊數。
/濟外一日游/
周二我值班看自習,嗶了個哈士奇,好吵。正值我個人情緒更年期,思維動蕩大迴環,索性第三節課請了假出了去,不然我不在崩潰中沉淪,就在沉淪中崩潰。
散心當然好了,樓梯上只有我噠噠飆下樓的腳步聲,你們都悶在教室里,而我是牛鬼蛇神萬獸無韁,我像一群脫韁的野馬,我好開心,我跑出去,我是暴風少女。
朔風簌簌,微冷,像秋老虎的舌頭卷著刀片舔到我臉上。一個人都沒有,林蔭道陰森森黑黢黢,適合隨時隨地蹦出無臉的白衣女鬼或者逼問「要錢還是要命」的綠林好漢。我回頭,高三樓燈火通明,人影攢動,溫暖輝煌,像浮世天堂,我搖頭,義無反顧一頭扎進地獄裡。
實驗樓走廊幽深闃靜,回聲不像回聲,像潛伏了幾個人不斷重複出尾音的無伴奏和聲,有層次地挑起跌落。我趴在實驗室玻璃往裡看,一對試管不知為何反出詭譎的光,像盯著我。我還不習慣與狀似成精的玻璃製品對視,我抬頭,樓層錯錯疊疊,像未完工的巴別塔。
濟外沒有校園傳說,這很欣慰,這很奇怪,這很無趣。沒有從水池裡涌不完的鮮血,沒有一抬頭吊在頭上的學姐,沒有多出來的幾層樓梯,沒有忽明忽暗又一下子熄滅的燈光,猛鬼故事裡都是騙人的。
沿著樓梯攀援而上,溜進圓頂樓。樓頂看起來濡濕,溫軟,燈光輕輕趴在秘色玻璃上,像水幕覆蓋著天穹。刺蝟椅子旁的長凳上坐了幾個滿臉憤慨的後生口誅筆伐,稍一駐足就能聽出來原來是抱怨社團內部的勾心鬥角,大有不除奸佞心不快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架勢。
醫務室老師聽說我心情不好請假出來歇歇,當即表示這裡不治療精神疾病。大概是不能讓我多喝水,也不能勸我回家去,抑或是我打擾了她和孩子烙電話燜餅的心情,她很狂躁,像生吃了二踢腳。
一走到平台,我忽然覺得自己被封鎖在包圍圈裡,抬頭,原來是一盞大大的探照燈籠著我,我感到我溜課的小心思無可遁行,赤裸裸地晾在圓頂樓門前,我害怕,我不怕人,我怕這種既像是來自頭上三尺有神靈又像是來自心中長明一枝燭的審視,我跑到操場,回頭看到那盞探照燈依然冰冷,聖潔,它很顧及到自己的體面,不肯下來追拿我。
假草坪像湖,路燈綵球一樣水淋淋浮出好遠的餘光,球門是露出的水怪犄角,我捂著耳朵用盡全身力氣大叫了一聲,沒發出聲,被冷氣團卷回橫膈膜。跑道像黑蛇,顆粒狀鱗甲細緻堅硬,我頂著風慢跑了一圈,看到男生宿舍上方籠罩著一團霧似的黯淡,大概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印堂發黑連累四鄰的緣故。
繞到大門口,孔子像畫質很差,看不到臉,但我知道他一年四季都似笑非笑,他沒有切得方方正正的臘肉吃了,他在笑什麼,我費解。門口的保安看到了我,沒有異動,大概是覺得這個時間沒人訂小黑店兒,索性放任我浪去。
食堂空空蕩蕩,不知道什麼東西還在工作,低啞地震動嘶吼。空桌肅穆地站著,脫椅行禮,我示意它們我只是微服私訪,不要太拘束。
跑到鵲橋,它是我在這個籠子里最喜歡的地方,它聽見了我太多的話,同情或者羨慕,痛恨或者愛戀了我太多回,但今晚我覺得它很陰鬱,它有些頹,所以我不太想跟它講話,老朋友常回來看看而已,不要太流連往事,也太上癮了。
鈴響了,我要回去了,繼續裝瘋避禍,做一個風頭正健的俗人,裝傻的姦邪之輩,我的脆弱,已經當做宵夜吃掉了,我好飽,不需要像遠處推搡的尖叫歡笑來源一樣奔小超市爭著長肉。在上海 在北京 在美利堅 在不列顛
奪命小紅腸和可以彈起來的牛肉小丸子
大概問這個問題和回答這個問題的人 對濟外都是有著特殊的感情的 而這個問題時至今日還被翻出來 我是在空間里看到的 不出意外 引起了新一輪的刷屏轉發
剛畢業時難免對母校有留戀 那時但凡有個寫濟外的說說總會引起大量轉發 可後來 三不五時的 總有同樣的套路 而我看著我的同學們仍然樂此不疲的轉發表達他們對濟外的深愛 講心裡話我是很厭倦了 情懷這東西 你隔兩天就拿出來講 難免掉價 想是不是他們現在的生活不如意 才這麼懷念過去 而他們選擇性的只想起好的 對那些曾經痛恨抱怨的條條框框 隻字不提
雖然我對濟外同樣有著很深的感情 但更多的是因為這座學校的角角落落 有我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和那些散落在天涯海角的朋友們 可能大部分人很難再維持聯繫 但出門在外 碰到濟外人 總感覺心近了一分 至於其他的 保送 出國 領導老師 水很深 我對此曾經憤懣不平過 到今天只剩漠然 濟外的模式類似半個社會 這社會總不是公平的 當時吃過的虧 是福是禍且走且看
記得當時 班主任講濟外的學生出去就是和別的學校不一樣 我還暗自覺得誇張 畢業後才發現 此言非虛 我個人想加入的學生組織都輕鬆進入 在高中「優秀人才」環繞的壓力下羞於當眾講話的毛病突然沒了 濟外教給我的 都是我沒發覺的 而我的各類同學 都在學生會班委的職務上任個一官半職 我覺得外國語的培養是功利的 為了個保送名額 為了各類加分 掙破了頭使各種明的暗的手段 和大部分中國教育一樣的 他們培養所謂優秀人才的標準無差 可外國語還標榜自己是素質教育 這點在我遇到了廣州舍友後深感差別之大
反正回不去的時候都是好時候 可能有點跑題吧 我也確實是自豪自己是個濟外人的 不管他光鮮外表下的其他 一日濟外人 一生濟外人
最後就只剩下那句 在北京 在上海 在美利堅 在不列顛 有緣再會如果以後還生活在濟南,我一定把孩子送去外國語。
這種感覺,就像和戀人看日落星起的那個瞬間,美得很。
同樣作為12年一條龍服務,最深的感覺就是成熟的太早並不好(這裡的成熟指的是不那麼單純+_+)。大學裡該玩的事情該享受的時光高中就體驗過了,而高中該有的奮鬥卻用來享受了。要說現在能回憶起來的,大概就是小學怎麼玩,初中怎麼玩,高中怎麼玩。每一個課活的午後,幾乎都是和朋友買點零食冰淇淋在夕陽下的操場上溜達,在大圓頂下面溜達,溜達溜達溜達就這樣過去了。身在福中不知福。上了大學才發現,高中有多好,外國語er顏值夠高,活動夠豐富水平也不錯。只不過當初我以為那些都是學霸乾的,自己只要會享受就夠了,於是一事無成,浪費了這麼多的資源。如果給我一個機會重來,我一定選擇做一隻學霸=_=不過後悔有個屁用啊,現在清醒也好。12年走上來,對外國語最多的就是抱怨,抱怨它的形式化,抱怨它的飯難吃,抱怨主任一個個傻逼(高中),抱怨宿管一個個傻逼(小學和初中).......抱怨的太多了,直到離開才發現它的好,才發現自己的獨立性培養出來了,發現自己的眼界打開了(同時意味著不能輕易得到滿足),發現自己曾經以為的成熟其實是幼稚。嗯,外國語裡面有形形色色的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你可能被影響成為一個虛榮的人,也可能被影響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最好就是能早早發現自己想要的,堅定內心,才不至於那麼徘徊和憂傷。
在濟外12年,簡略地回憶下我的濟外生活吧,寫得很慢,字很多,自己寫著玩的,應該會很無聊,慎點。
放一張關於高中部的圖鎮樓,10元套餐,多要瘦肉。
1. 先說開元吧。學校在山腳下的一隅,環境好,校園大,有琴房有動物園有真草皮的大操場,二年級以前每天傍晚可以看又紅又大的夕陽,恍如隔世。
我剛到開元的時候,開元還是一副百廢待興的樣子,食堂只有兩層,宿舍里沒有熱水器,實驗樓的牆上還貼著「距離中考還有xx天」,我們是開元的第二屆新生。
在開元的第一頓飯,當時的劉(培虎)主任拿著話筒站在食堂的中央:「我們的食堂為大家準備了營養的飯菜。」作為一個極挑食的人,我在開元從來沒餓著過。如果要說開元的食堂哪點最好,大概就是中午或晚上等到食堂員工吃飯的時候,能搶到剩下的吃不完的雞翅、雞腿、雞柳。印象中我最多吃過20個翅中,以至於現在吃燒烤也特愛點翅中。
關於小學住校,對我來說想家從來不是一個問題,在第一星期試讀3天之後,我回家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覺得還沒住夠!」從硬體條件上說,開元的宿舍8人一間,有獨立衛生間,兩個宿舍中間還能串門,地板鋪著瓷磚,每人一個櫥子,完全夠我舒舒服服的待一個星期。在開元六年,我從沒有因為想家哭過或是不想來上學。
我所在的年級有6個班,每個班不到40人,我們班男生21人,女生17人。一群孩子每周就這麼被放養在這裡,六年的時間裡我們班的一幫男生踏遍了校園裡的每一個角落,教學樓後面可以從縫隙中穿過去的小鐵門、食堂角落裡飄來香味的外教西餐廳、體育器材室里直通校外的樓梯。校園裡一條小路旁的花壇是我們的「秘密基地」,樹木花草依著地勢種在斜坡上,錯綜複雜,我們就在上面你追我趕,能不知疲倦的跑幾個小時。
除了在校園裡瘋玩,「室內活動」也很豐富。我們班算是級部里最能玩的班了,三年級的時候男生們都在收集神奇寶貝的卡,就是那種有hp和技能的卡片,一開始最厲害的是夢幻,hp上百,後來又出了什麼「超紅」「超黑」系列,hp都在「幾億億億」之上,就像玩單機遊戲開金手指一樣失去了遊戲性,慢慢大家就不玩了。後來又開始玩遊戲機,gameboy、gbasp,玩的遊戲絕大多數都是口袋妖怪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火紅葉綠,偶爾會玩火影系列和超級瑪麗。我是班裡玩口袋玩得最好的人之一,當然那時候的玩僅限於通關,並沒有聯機對戰。我們抓齊了綠寶石386版里所有神獸,還經常知道別人通關,以至到高中時還有開元小夥伴讓我幫忙打四天王。在玩口袋的同時,我們又開始玩遊戲王,中文的盜版卡,25一鐵盒,我又是最早開始玩的人,也是玩得最好的之一,當然那時候的規則也都很隨意,青眼白龍就是最強的怪獸。
開元的每個班裡都有生活老師,就是負責你一切亂七八糟生活瑣事的老師。我的生活老師姓馬,馬老師從一年級開始帶了我五年多。生活老師這個工作,每天要24小時面對一群熊孩子,需要極大的耐心,所以不少老師的脾氣都不算好。馬老師也生過氣,有一次為了制止我們玩遊戲王,在班裡那了一個盆一張張的燒沒收的卡。但我不記得馬老師是怎麼生氣的,我記得的是馬老師因為我愛吃雞蛋所以每次吃雞蛋都把最大的那塊盛到我的盤子里,我還記得馬老師在平安夜半夜給每個人床上放糖。因為有馬老師,開元就是我的家。
最後說說學習的事吧。我覺得小學真的不應該天天學習,就要玩,使勁玩,從天亮玩到天黑。在開元學得最多的時候就是六年級準備小招考試,我當時混在數學A班,每次都勉勉強強的做點奧數題,總算是沒被「刷下去」。語文老師是我的班主任,我懶,經常不交周記這樣的作業,老師就總是說我。英語老師在一年內換了兩次,我自認為英語還可以,但不思進一步提高,所以上課也不能說認真。善惡有報,小招考試里我的成績距分數線差之毫厘,沒能為家裡省一筆學費。
時常聽有人說開元的學生愛攀比、開元的氛圍不好、開元是「貴族學校」,甚至高中部的一位老師也曾因是否讓孩子上開元而諮詢過我,擔心孩子太內向會不會在開元受欺負,我堅定的告訴她「不會」。現在聽聞這位老師的孩子在開元變的比以前活潑了許多。開元10周年校慶的時候在山東會堂舉行表演,我們班四五個人看了幾個節目後又開始不安分,準備直闖後台。剛打開後台的門看見了以前的校長,他一眼就認出了我們,我們就這樣「名正言順」的闖進了後台,見了幾位老師,臨走前又看見另一位校長,她也還記得我們。
要我說的話,開元是個好小學。
2. 濟外的初中教學水平穩居濟南第一,但校園安排卻很不穩定,婦幼、七里河、東八三個校區來回換,好在我們這級只在初二搬到了七里河,初三並沒有再換校區。
初一在婦幼校區,是當時的濟外總校,我對於現在它變成了濟南中學這件事上一直耿耿於懷。一方面是因為從開元起我們就寫自己是「市中區學校」,婦幼校區就是我心中的「濟外大本營」;另一方面是我小學周五是坐校車回家的,終點站就在這,坐了六年,多少有點感情。失去了「總校」,總感覺心裡少了點什麼。
初一一年很短,發生的事很多,讓我來不及適應。十三四歲的孩子,剛剛有點長大,半大不大的,做事不分輕重,個個都野的很。無奈婦幼校區地處狹窄擁擠的建國小經三路,校園又實在太小,待在裡面伸不開拳腳,憋得慌。每天中午吃飯還要帶著飯盒,還要下樓「抬飯」,連個食堂都沒有。
初二搬到七里河才算是有了個像樣的校園。我喜歡七里河校區,花草樹木多,不過蚊子也多,在污染嚴重的城市裡,走進校園就是另一幅天地,世外桃源的感覺。我喜歡七里河校區,我閉上眼就能想像出校園的樣子,一進門是一棵幾米寬的大柳樹,過了柳樹是「二道門」,然後是地面傾斜的運動場,旁邊是小樹林,再往裡走就是三種不同的教學樓了:小樓、小院、板房。
我們班被分在了小院,一個院里有三個班,草木茂盛,班門口立著幾株龍爪槐,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小樓其實主要體現在「小」上,三層的小土樓,沒有空調,夏天能熱到穿背心捂出痱子,為此學校取消了「外扎腰」規定。小樓的建築質量明顯不過關,走廊的天花板曾經掉下幾塊磚頭,所有小樓的班級遂轉戰小院和大禮堂,過了一陣漂泊的生活。至於板房,屋裡天花板上還貼著半拉膠帶,在自己班最後一排說話聲音能傳到隔壁第一排去。實打實的活動板房質量,我們這一級畢業後板房就以「危房」為由拆除了。
或許是因為校園本身就像是各種各樣的破碎地區「拼接」成的,我的初中記憶也是破碎的,像是一個整體卻又很模糊,想到哪說哪吧。
出門證是七里河的一個特色。出門證是一張寫著姓名貼著一寸照片的紙加上塑料外殼的證,是每天放學出校門的憑證,給保安一亮,才放你出去。因為有部分同學住校,出門證主要是防止他們平時亂跑。出門證丟了可以補,但要忍受辦證老師的白眼和訓斥,還要付出一筆無謂的費用。我曾丟過一次出門證,丟的那天來不及補辦,又不想跟班主任一起出去,急中生智,讓同學把他的出門證從停自行車的柵欄縫裡扔給我,總算是矇混過關。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和我一同騎車回家的C出了個主意,把他的出門證掃描後彩打出來,在貼上我的照片,找個塑料殼子套上完事。絕妙的主意,很快我又有了第二張「出門證」,一直用到畢業。
七里河的食堂一次只能容納半個年級吃飯,所以前12個班和後12個班輪流吃飯,後吃飯的班要先上半小時自習。說實在的,七里河的食堂不怎麼樣,大體的口味和開元類似,但做工相當粗糙,種類也沒有開元的多,是弱化版的開元食堂。所以中午那頓飯我經常不去吃,好在初中不住校,每天能帶點零食,湊合一頓。到了下午放學,校門口的小攤成了我每天必去的地方,關東煮、炸雞柳、雪糕,挨個吃一邊才算過癮。也是因為正處於長個的時候,每天這麼個吃法也沒見長胖,初三體測時還是「偏瘦」。
初中畢業那天,班上的人開始互相往白襯衣上簽名,五顏六色的記號筆寫得到處都是,
先寫到這,有空再寫點初中的事吧,但願不要寫太長。
2017.5.25
美好的回憶還是留在過去吧
上舊圖。
濟外是個超級校園偶像劇,各種瑪麗傑克蘇,一提起來就想到青春的地方。
待了六年,遇到了幾個非常崇拜的老師,一群非常可靠的朋友,還遇到了我喜歡的女生
校園又大又美,據說以前是度假村療養院什,春天一到玉蘭開一片,冬天下雪圓頂樓和五號樓之間的那條路不知道有多美。
清晨的日出同金頂爭輝,夜色里星辰與鵲橋相映。
草長鶯飛,天高雲低,我覺得濟南唯一能看到藍天的地方就是濟外了。
濟外是個有傳統的地方。
考前拜孔子,經常看到孔子他老人家手上托個香蕉蘋果梨。
天上飛飛機,據說區分高一新生和高二高三的方法就是只有新生才會抬頭看飛機。
社團活動多,每年10月的社團招新,大平台上都是人擠人。
每年五月的話劇。
晚間雙語天氣預報,我們那一級還出現過五語預報。
小黑屋的雞蛋灌餅和燜餅。
聖誕節聯歡會。
男老師里的四大男神。
………………
濟外的老師同學特別棒,特別講義氣特別鐵!
校風特別開放!什麼人都能遇見!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奇葩,學渣學霸,土豪屌絲,遊戲人生的,好好學習的,性向正常的,LGBT的,通通都能接納!
對談戀愛的小情侶特別包容。
對談戀愛的小情侶特別包容。
對談戀愛的小情侶特別包容。
重說三,好多老師都跟著起鬨八卦打掩護。
成績上初中是妥妥的全市第一,高中保送生200+,出國的200+,剩下的還有不少能上一本,特別棒。
反正濟外就是特別好!特別特別好! 聽說高中也要搬新家了TAT希望不要無圖無真相,發幾套皂片大家感受一下吧。
http://paper1996.tuchong.com/6445848/
http://paper1996.tuchong.com/6382703/
更多的可以在圖博里翻一翻,很早之前給學校拍過一套傳得很廣的片子,包括操場啊金鼎之類。
不過說句實在話,劉在翔真的是傻逼。
這個問題我想回答 有沒有贊都無所謂
作為一個高中才來的在讀生 所有正面答案里我承認的一是土豪多 二是美女多
對不起我初中實驗市中區第一從來不知道外國語初中有多麼優秀 我只知道我初中只承認山大附中比我們實驗強 只有考上省實驗才是成績好 以及高中班裡英語很好的同學中考114我不如她但我117
說個感觸頗深的例子吧 我哥 初中外國語的 高中考到實驗後來去了人大附大學考到浙大任竺可楨學生會主席現在在哥大念研究生 不說名字了 他姓張 百度上查的到的人 他跟優秀 但是我上濟外高中之後他只告訴我外國語有好有壞 別把一切想太好
為了避免被噴我不喜歡外國語還考這裡幹嘛 我先講講我的情況 初中一直前百 中考發揮失常 差三分進實驗 我們那一年情況特殊 恐怕是有所耳聞的 所有落空的學生一是選擇附中二是選擇外國語 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選擇附中 但是我525在落空的人裡面算低的 所以只能保險報外國語
簡單講講我眼裡的外國語吧 兩極分化過分嚴重 前二百和後二百差上300分的情況很普遍
班裡有很認真的學生 有的來自省招有的來自推薦也有普通一些的 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 就是想保送 我們吃飯他們學習我們睡覺他們學習我們課活他們學習 課活課間在班裡高聲說兩句話就被罵出去 會被班委說「要xx考試了你們還聊什麼天啊」 我只想回復「都要嘻嘻考了你們還吃什麼飯啊」 哦不好意思我忘了他們幾乎不吃飯的 因為我中考成績在外國語不低 分在一個學霸的宿舍 不誇張的說 宿舍里有同學學習學到我關手機 我普遍是玩手機到深夜一兩點才睡的 不過我起的晚幾乎踩著開宿舍門的鈴聲起 但是學霸通常五點起床 我經常想他們一天才睡多長時間 不困嗎 我上課睡覺的時候他們不睡嗎 事實證明他們不睡 眼睛瞪的圓圓的等聽課呢 都說外國語素質教育 教育我就不提了 單說素質 真的素質了嗎 為了區區一個保送名額 熬夜早起缺乏睡眠 這就是素質嗎
說到保送 那就不得不吐槽了 說實話 在我還是個學霸的時候 我也幻想過保送 不過一個校領導從來不提的事實就是保送220百分之九十都是外語專業 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小語種 你聽沒聽過的國家語言統統都有 學一門外語 我不能說完全沒用 但現在外語變成一種工具 學習外語不再是大勢所趨 會一門外語就能找到工作嗎 我不敢苟同 和我關係很好的一個朋友 她想保送哪怕是英語專業她也去 但我們認認真真的一起討論過畢業後怎麼辦 她說她也不知道 我是出國狗 我只能說所有從外語專業學出來的東西不如出國狗的經歷 在條件基本相當的情況下應聘新東方(教英語的那個不是學廚師的) 主任會優先錄取有國外經歷的而不是英語專業畢業的 所有英語專業畢業的學生能找到的工作 說難聽點 都是出國狗的保底工作 你若想說雙專業 那麼我來講講我知道的真實事件 虎哥的女兒 保送重大外語專業 雙修經濟 每天老校區新校區的跑 從早跑到晚 休息不足前陣子還生病了 也許學霸不覺得這是什麼 但我都替虎哥心疼
接下來說說外國語的教育 外國語生源如何 有人說好有人說差 我以一個曾經的學霸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我班上中考成績最高的是539 539放到我的初中的水平大概就是前50 我525自認為考砸了的成績 也被別人高呼學霸 高一入學軍訓的時候花名冊上名字是按照中考成績排的 我被周圍的人叫了一整個星期的學霸 外國語成績這麼差啊是我第一周對這裡的全部印象 生源說完就是師資 外國語師資如何我想所有在外國語念過高中的人都有體會 說太多空話恐怕你們也不信 我只說說我的親身經歷你們自己體會一下吧 我是理科生 自從上高中之後生物就很差 差到幾乎沒有及格過 後來學必修二的時候我就周末找了生物一對一 那一學期我大大小小所有測驗幾乎全部90+ 偶爾80+ 我媽媽問我這是怎麼回事 我只能告訴她我覺得這不是我的問題 班上的上課氛圍大概就是睡覺吃東西化妝玩手機 聽課的也有 就是那些爭保送的吧 不跟省實驗 歷程二比 就比比都是素質教育的附中吧 高二某天周五放學後和朋友去附中玩 提前通知了兩個初中和我關係不錯的朋友 他們表示會在班裡做題等我 後來耽誤了些時間到的時候已經放學一個多小時了 我打電話問他們在哪 他們說在辦公室和老師討論題 他們兩個初中都不如我成績好 也都是不怎麼用功努力的主兒 但上了高中區別立顯 我以為是個例 後來和跟我一起來的朋友去找她初中同學 幾乎一整個班都留下來自習 並且那個班不是重點班 還有說英語講的好的不打臉嗎 英語老師敷衍到reading都不帶講的 試卷講評我問個問題老師答不上來就瞪我 後來就沒再聽過英語課了
最後說說食堂 住宿 和校風 食堂飯菜如何我不想多說 總之就是難吃 頓頓小黑店餐餐逛超市 奪命元寶蝦奪命燒帶魚奪命小紅腸奪命蛋炒飯 蛋炒飯我每次吃了都拉肚子所以我幾乎從來不吃 好朋友之前胃不好一吃食堂就吐 不好吃就不好吃吧衛生總要過得去吧 然後是住宿 我只要出去說我大外國語女生十人一間朋友都詫異外國語這麼貴住宿條件怎麼這麼差 別問我 我也詫異為什麼這麼差 最後校風 來濟外之前雖然成績好不算典型的好學生但是我從來不化妝 上了外國語化妝什麼的家常便飯吧 還有談戀愛學校也不是不管 和我關係很好的一個朋友之前和前女友坐在大圓頂上沒牽手沒擁抱碰都沒碰上硬生生被虎哥逮著教訓了很久 英語課都落下了
國際部我沒上所以不了解 在國際部的朋友告訴我國際部很水
在外國語學習很好是什麼體驗我也不知道 我只覺得一定很累
還有就是學生會 我學生會的 而且是自律部 所以不太好說別人什麼 反正我檢查就是憑心情 好朋友提前通知要檢查了哪怕查到也當做沒看見 逃跑操隨意遲到不穿校服是我之前想在這個崗位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朋友之前的感情還是挺珍貴的 不過我認為友情是無論在哪個學校都存在的 所以不能算作外國語的優勢
下面的回復有一個說 出國黨藝術生保送生的天堂 是我覺得總結最精闢的
就說這些吧 考完SAT想發泄一下 可能話不好聽 但都是掏心窩子的真情實感 學校還是很漂亮的~
體驗就是:
上大學之後的第一個元旦收到了校長簽字的新年賀卡
我們的副校長是雙杠好手(圖暫缺容我找找),並且客串出演了上一級學長學姐的話劇。來放個大招,祭出虎哥。
老師真的很好。我在濟外六年的每一個老師都真的很好,尤其是我的班主任們。
同學遍布世界各地,美利堅不列顛自然不用說,還有奮鬥在日法德俄西的小語種生們,真的都很棒。
在大學裡遇見同是濟外的學長學姐真的是不能更親切溫暖的存在。
總之感謝相遇,與濟外的你們相遇,與我們的濟外相遇。就記得我暗戀的那個女孩 還有回宿舍路上的磚地 昏暗路燈下怎麼那個主任還在那兒
跑的最快的時候是去食堂的時候 掏錢最痛快的時候是買勺兒的時候
湯達人也就那樣不過真的有肉 餅只能拿一個
盛湯的大勺經常掉進去 我經常賴在打飯窗口讓師父再來點兒
熄燈以後那個談戀愛的室友總在發簡訊 或哭或笑
我就蒙著被子看小說經常自己憋的不行
羽毛球幾個動作現在還經常拿出來和大學同學撇,雖然他們外國也學這個
初中七里河放學左拐10米買個冰棍,直走100米再左拐15米坐車回家,正好吃完冰棍
初中是分院兒的,我在第二個院兒
去第一個院兒找我暗戀的姑娘的時候,老師看我的眼神現在想想還想跪
初中掃雪變成打雪仗,班主任是個中年大姐,嚴肅之餘告訴我們用力打
高中干值日各種逃 拖把永遠涮不幹凈
每周一歌周杰倫五月天英文歌日文歌俄語歌 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校車上不是在睡覺 就是在玩兒手機
有一次壞路上了 集體前後找個10分鐘 怎麼連個賣飲料的都沒有
學霸永遠大課間在學習 我在玩兒手機
現在想想
年少不知愁滋味
b以上回答對濟外都沒有負面評價甚至任何建議,那我來唱唱反調吧。
我對濟外最大的感受是,這裡的確有許多優秀學生,他們有很好的成績,有所謂良好的「綜合素質」(我長期以來一直以為這是一個假大空的概念),然而這裡並沒有才子才女。即使校訓改為「人文天下,行者無疆」,濟外的人文教育仍不能不說是差勁的。
絕大多數的優秀學生保送或出國,大部分都學著語言,研究生階段或許會轉到經管金融類,而高考的學生大多在二本學校學著管理、會計、廣告等專業,也許整整一屆的學生沒有一個人學人文科目,而優秀學生的事例繼續激勵著學校的後來者。在老師眼裡,成功和優秀似乎只有一種模式——保送學語言-轉經管-進知名金融機構-走向人生巔峰。這裡的文史哲老師有著並不怎麼紮實的專業知識,對於諸多稍微延伸至課外的問題都無法回答。他們從未教會學生應該如何閱讀,而他們又太懂得怎樣管理學生,這種濃濃的「現代感」將人文學科可能帶給人的悠閑、舒適體驗完全掩蓋,我有時甚至覺得濟外的語文老師比不上一些縣城中學的語文老師——後者的身上常常有著落魄讀書人的理想主義情懷,有著文人可愛的自矜和對人文學科的基本尊重。
濟外的優秀學生大多不會給人那種受過良好教育的溫柔敦厚之感,他們像《緋聞女孩》中的 QUEEN B,面對公眾和老師時成熟、優秀、社交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然而轉過另一面便是女孩子之間竟能延續到大學的競(SI)爭(BI)、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和冷眼旁觀。文化知識在他們身上完全是工具性的,與靈魂無關,讀書的人只得到一句「哇你好文藝」的無聊評價。他們身上帶給我一種渾濁庸俗的感覺,沒有任何清朗之氣和任何上升的力量。思維活躍的確不假,但如同這個時代一樣,充滿浮躁之氣,並不是真正的靈動。
這個世界並不是人人都要做哲學家和文學家,然而當濟外幾乎是免去了這種可能性而不自知的時候,當濟外依舊沿著這樣的發展路線培養學生空洞的綜合素質時,我並不認為這所學校可以長久下去。讓我徹徹底底變了一個人。
不再只在乎學習排斥所有課外活動
不再驕傲跋扈自持清高
不再大大咧咧隨便說話傷了許多人的心
不再和爸爸媽媽頂嘴也開始戀家
不再不顧形象隨便穿衣梳頭只管學習
開始懂得讓自己全面發展向同學學習
開始參加各種活動儘管佔了很多時間
開始留長發減肥買好看的外套
開始說話時注意要讓所有人都開心
開始學會了處之泰然,心態愈加平和
以學業的成功帶動完美人格的形成。
作為只待過三年的省招 ,真的感謝外國語,一輩子不變。考期迫在眉睫的我居然還有閑心來寫這個 我也真是淡定……
之前沒寫這個題目大概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寫,剛才看到裡面的一個答案突然想起姚重遠老師,忽然很想他,然後就想寫寫這個問題了。
初中時我的夢想就是有一個上課會給學生講一大堆亂七八糟東西的語文老師。
謝謝姚重遠老師成全了我對語文老師一切的幻想。
現在說起姚老師就會想起大學裡的另一個姚老師……唉明天就考他的一門課了我就不說他什麼了……
他會在上課給我們看各種視頻,看到好的文章就會拿來給我們讀,會在高二讓全年級一起花好幾節語文課去靜靜的看一本書。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吧,經常能從圖書館裡看到他,從各種各樣的讀書的活動里看見他。脾氣很好,幾乎不發火,對待學生一直都很溫和,還經常看見他踢毽子,心態也很年輕吧。
十分感謝上天不僅讓我在高一高二成為他的學生,高三也爆發了人品分到了他教的班。上了高中後雖然我的語文成績一直不溫不火,但爆發在了最後一次保送考試里,也算沒有辜負這樣一個好老師吧。我媽拿我的成績給一個老師看的時候,那個人說語文考的這麼好啊哪個老師教的啊,哦姚老師啊怪不得怪不得,姚老師厲害啊……
算是跑了個題吧。祝姚老師身體健康。推薦閱讀:
※如何解決遇到大型考試發揮失常?
※異地戀 男朋友和別的女生聊天曖昧 該不該分手?
※我是一名高一新生,我有些問題希望有人可以開導我一下?謝謝。
※在一個很差的學校學習,意義和出路何在?
※當你不喜歡一個不開明不平等的班主任時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