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古琴十年以上的人在彈琴時都是怎樣一種心境?
這麼冷僻的問題不知道有沒有人答,先埋個坑
蟹妖。
準備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竟然有些緊張感,嚇了自己一跳。如你所說,這是個冷僻的問題,因此少有人問,因此也沒有在生活中回答過。
我學琴那年十三歲,是2000年,北京市少年宮開辦了第一屆古琴班。這是我彈琴的起點,到今年已經練琴十四年多了(想想真可怕,已佔據生命一半以上長度)。
我能明顯感到自己彈琴時可以稱得上「心境」的,是在彈琴五六年的時候,我大一那一年。那時我已經和吳釗先生學琴三年多了,第一次感覺到終於入了境,那就是我要的感覺。還記得那時我在宿舍,把琴放在膝上,撫了一曲《鷗鷺忘機》,彈完之後,有種做了一場夢的感覺。那個時候既高興又有些後怕,高興的是,終於有了這種傳說中接近「物我兩忘」、「人琴合一」的感覺,後怕的是,如果我沒有彈到五六年,或者周圍其他人沒有堅持這麼久的,豈不是一直得不到這種感覺?那可真是太遺憾了。
之後彈琴,基本上就習得了這樣一種能力——彈一曲時就像做一場夢一樣,進入琴聲里,類似傳說中的禪定吧。如果說修身養性的話,這個階段的彈琴過程,才算是頤養了心性、放鬆了身心。
此前彈琴,尤其是沒有遇到吳老師之前,我彈琴時想的只是「彈對彈好」,心懷恭敬,卻完全不知道怎樣彈才能更好,只是偶爾發出一兩聲很悅耳的旋律,稍縱即逝。還總是以為我彈琴時腦海中冥想一些很高級的畫面可以幫助自己的琴聲也表現出這樣的畫面,比如彈《陽關》時想著楊柳送別,彈《平沙》時想著雁落深秋,但始終是想像是想像,琴聲是琴聲,費力不討好,卻總幻想自己就這樣彈下去終會彈好。
得遇好老師之後,我的琴藝很快進步了起來。原本學琴只是為圖娛樂,但後來得遇名師嚴師後,這娛樂開始變得講究了起來。我換了琴、換了指法、換了自以為是的處理,開始理解、模仿老師。隨著琴藝的進步,琴音才有了真正的美感(這個時候回頭想,當初的琴聲,連我自己都不愛聽,儘管都彈到梅花了)。
2008年,彈琴第八年的時候,我想出一張專輯,錄音棚一般也就錄一天,自然是八首曲子一氣呵成的好。於是在暑假兩個月,我第一次以每天兩小時的強度練琴(彈鋼琴的小盆友不要笑,古琴很多需要半甲半肉的地方揉弦,超過兩小時搞不好真的會把指甲磨禿了,hoho)。
這次意外的突擊練習之後,我明顯感到自己的琴藝上了一個台階。以前只要上台就非常慌張,在台上經常出錯,但那次之後,由於對琴曲更加滾瓜爛熟了,上台幾乎不再出錯(用上台為例,是因為台上是最考驗人心境的地方,雜念有時更加的多)
這時我才發現,心境又有了一個變化,對一個曲子的已經完全熟透了的時候,彈琴才可以不用總想著該怎麼彈了。這個時候,所學的吟猱綽注、所熏陶、所領悟的輕重徐急,全都隨著樂曲傾瀉而下。這個時候,就不再是自己腦海中主動去冥想出斜陽塞外或是水雲淼淼,再傾力達到,而是開頭泛音一起,便心隨耳、耳隨指、指復隨心地被帶入一種畫境,很美。之後,就是隨意地彈幾個樂句,也能感覺很美。
彈琴十年以後,心境基本上變化不大,大概進入了一個平台期了。我從老師那兒「畢業」,自己開始教琴,變成了老師之後,不知不覺,更加自信了一些,彈琴的時候,也似乎更從容尋常了一些。
少年時,喜歡詩詞、繪畫,很早就體會過這種屬於中國古典藝術的「心境」,在聽琴時也很容易體會,但是輪到彈琴時,由於技藝不精,走過了很多年才得到這種寧靜。至於更深更遠的體會,從今而後,可能不僅要在琴藝進一步的提升之後(但顯然不會有初學那麼快了),更多就靠的是「功夫在琴外」的經歷和體悟。
沒學過別的樂器,只學過古琴,但基本上感覺藝術之路大抵相通。看過太多裝模作樣的彈琴人,但看官可知沒有努力提高過琴藝,說淡泊、說隨意、說任性,都不過是自己在扮演淡泊、隨意、任性而已。只有高手方知那隨意流轉的樂句之間包含了多少需要各種左右手軟硬虛實的指力、靈活度、方向、角度、加速度、曲線等運動的技巧。小時候胡亂看了些詩詞歌賦、禪宗公案,以為閑坐撫琴若成苦苦練習,便落了下乘,不怎麼著意練習。老師知道只是淡淡說了句,還是要執著一些。現在想來真是太對了。
心境看似只是一念,但須知心隨境轉,而境也是要一步一個台階地走到的。而如果年少時就選定這是唯一最愛的樂器,這條路上終會耐著性子走下去、等下去。
不多不少,剛好10年。
最大的感受就是當年的琴好便宜啊。
當年王百萬還不是王百萬,現在的不少名家都沒開始做琴。
彈琴時候最大的不同就是你會覺得古琴好小。這是因為對琴的結構非常清楚,彈琴時感覺遊刃有餘,而且會發現閉著眼睛彈曲子其實不是什麼難事。也可能是因為人長大了。
彈琴時心裡非常自信,知道自己彈出來的東西不會差。自己在處理曲子時的判斷會更果斷。
會慢慢開始理解為什麼古琴本質上是非常簡單的樂器。
能夠清楚地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在那兒。
開始真真正正了解到那些致力於推廣古琴的人有多麼了不起。
會發現悅己其實比悅人難
彈古琴十年以上的人在彈琴時都是怎樣一種心境?
彈琴時的「心境」,和彈琴的時間,大抵上沒有太多聯繫。除古琴音樂作品外,對於任何音樂藝術創作都一樣:只要演奏者在演奏技術上達到駕馭作品的一般要求,演奏時嚴肅、認真、用精力,那麼我們就可以從藝術角度去賞析其演奏了,也就因此能品位其「心境」了。「心境」不一定只有平靜,有時它也可以是激昂的、憂傷的、悲壯的等等,這和被演奏作品本身、演奏者的二度創作定位也有相當的關係,即使對古琴而言,該樂器自身常被認為是「靜」的樂器。
當然,演奏者年齡和演奏年齡也是「心境」的重要影響因素,不過並沒有十年這一衡量線。就算是問幾年能達到被品位「心境」的水平,它也可能比十年更少,甚至比十年更多,關鍵在個人。能達到的早晚會達到,「那都不是事兒」。
可悲的是,現在之所謂「琴齡」,有時已儼然成為一種胡言亂語、不懂裝懂的資本了。師兄姊和師弟妹的關係,除了多彈或並沒有多彈一會琴以外,大概只是多吃或並沒有多吃幾碗米飯吧。可這點區別,就能使前者對後者頤指氣使、稱孩道童了么?天下的樂器,有幾個像古琴這樣把其演奏者從「琴童」一路論資排輩到「琴聖」的?還是那句話:時間是個相對因素,關鍵在個人。
個人、個人、個人。
2016年1月27日 答
2016年2月8日 最後修改
話說,古琴對人的影響主要還是在於你對古琴興趣是否能夠持續,當然,坊間傳聞說得好像學個古琴整個人就高大上起來,世俗凡塵不可擾那也是有偏頗的。也有人認為古琴學習者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或者更有甚者認為學了古琴,總得要配套懂些字畫文玩。
其實,它就是個樂器=。=,跟鋼琴小提琴的欣賞性不相上下。
我很愛古琴,所以不希望它被誤解。。。。。
八歲始學琴,至今已十三年整。
初學琴時,媽媽一口氣就幫我請了8000塊的琴,當時8000不是一個小數目,還得是瞞著我爸買的,當時一萬就能請一張老琴。。
當時學琴很艱難,全國上下彈琴的人十隻手指能數得出。我在南濱小城,想學琴,就必須走南闖北拜師求藝。
第一個老師是呂建福(老桐),當年我媽帶著我,我背著琴,兩人一琴同擠一張火車硬臥。學琴班上都是來自天南海北的同學,我是年紀最小的。他是領我入門的老師。
第二個老師是丁承運,我媽為了讓我跟著丁老學琴,特意讓我轉學去武漢。剛開始時,學校請丁老來教我們,條件非常簡陋,我們坐在飯堂,以飯桌為琴桌,十來二十個同學就開設了古琴課。因為我已經有了點基礎,指法上一些自作聰明的小錯誤,經常被老師嚴格糾正。第二年老師就不來教了,其他同學也不學了,剩下我跟另一個同學堅持去他家登門學習,每週一次,風雨無阻。丁老治學嚴謹,一絲不苟。無論指法還是琴風,都是有很傳統的師承,他對我的影響還是非常大。
第三個老師,成了我終身難遇的明師。前文提過我爸原不支持我學琴,覺得花錢。後來我老師一句話、一首曲就把我爸折服了。從此他也開始學琴,甚至比我更勤奮,沒過幾年就大大超越了我。後來長時間寄宿學校,加上學業壓力,有七八年時間沒再摸琴,但期間老爸每天彈每天彈,琴聲早已內化成我自身的力量。
所以,即便不常彈,也要多聽!
後來我擁有了可支配的時間後,才又摸回琴。有了近十年的內化,我的琴藝可謂突飛猛進。有時候彈一首曲子,突然能理解這個音為什麼要這樣彈、作曲人是什麼樣一個性格和心境、這首曲子表達的是怎樣一個畫面或含義??很有意思。
但我又很自卑,因為末學不用功,所以對琴對老師有著深深的愧疚。不摸則已了,既然又重新彈琴,總是羞愧難當,愧不敢對人言會彈琴、學琴幾許,愧不敢為人師。
直到有一回老師聽我彈瀟湘,十年來頭一回聽我彈琴,給了一評價「唔?有一點老琴家的味道」頓時熱淚盈眶,似是失而復得的珍寶。
十年前,不敢對人說我會彈琴,因為認識琴的不多。
十年後,更不敢對人說我會彈琴了,因為認識琴的人多了去了,街頭巷尾都在彈,炒作琴盈利的人比比皆是,亂彈琴裝大師的更是如此。彈古琴被戲稱為京城四大俗之一
哈哈!
不邀而來。
自04年夏天開始至今,剛好十年。輾轉了不少地方,一直以琴自隨。
如果說我現在彈琴的心態,大概是隨意了吧。
不知不覺這麼些年過去了,再也沒有老師在後面站著,也沒有同學間比較。也不再參加雅集什麼的。
-----------------------------------------------------------------------------------------
我就是自己彈著玩的了。
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嗎?我當然不到那個水平。慚愧的說,我的水平很一般,
只是琴齡比較長罷了。十年了,還有很多曲子沒彈過,矩尚未立,何來逾?
賣油翁言:手熟而已。其實已經是大部分人(包括我)難以企及的高度了。
最近又閑了,就在晚上自摸。鎖定一首曲子,摹習不同風格琴家的演奏版本。
管先生大致說過類似的話(原話記不清了,大概是這樣):彈奏琴曲時,一個個音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都有自己該掉落到的位置。打譜呢,就是好比反覆在玉盤上撒同一把珠子,來確定他們的位置。
這實在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珠子跟位置的關係能確定嗎?我覺得不能,只要能彈出來,不論音和諧與否,存在已經代表了它的價值。 突兀怪異也罷,悅耳動聽也罷。見仁見智。
在不確定中深度發掘,我覺得是樂器的最大樂趣。
-----------------------------------------------------------------------------------------
最後回憶個小故事
exex-gf曾跟我學彈,又嫌左手肉痛不肯練,只會右手扒拉。左手部分由我來補。就這樣我們練成了左右互搏+雙手合璧。 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其實不難,兩個人節奏感正常就可以了。
彈琴或者彈箏的朋友都可以試試。
我彈琴已有將近二十年了,因此回答您的問題前我想先把我十幾余年的過程與您分享之,最後再談及「心境」時您能有所體會。
我的父親是彈古箏的,在當地算是古箏一把手了,也是王中山的啟蒙古箏教師。我的姐姐是學習中阮的,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因此我是出身在音樂世家的。古琴是父親給我選擇的,我小時候就比其他小孩稍微穩重,中學同學對我的印象都是端著一杯茶在教室里看報紙,從小比較老陳呵呵。這也許是我彈古琴的影響,也許是我的性格決定了這個專業的選擇。
然而當年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古琴,不少人知道古琴還是從96年的一部電影《笑傲江湖》,其中有一首《滄海一聲笑》。這對於學習古琴的我來說是件很痛苦的事,因為我的所學沒有人認識自然不會有人認可。更別說出去演出或者比賽了,因為連個競爭對手都沒有。直到上了大學還有人問我「那是小古箏嗎?」無奈於文革時期的文化斷層現象。但是好在我良師益友多,他們給我的鼓勵哪怕是一次認真的聆聽我都非常滿足。
考大學那年,很榮幸結識了李祥霆教授。當時我家庭並沒有多富裕,但是給予我在學習上的大力支持反而能使我毫無雜念地專註古琴學習,通過朋友的引薦我有機會能在李老師面前彈琴,並希望能拜入他的門下。學費相信是我們大家都關心的,然而李老師聽了我彈琴後卻一分學費不收我的,他說我沒問題可以直接來考試,只要我考進了他會收我為徒,當我父親一直把學費塞給他時他卻說了句「你這是要折我壽。「我非常感激能遇到這麼棒的老師,可以說不論在琴道上還是為人師表上我的一點點成就都歸功於他。
後來在大學生涯里我自己學習之餘,已經開始接觸社會上的古琴愛好者,剛開始教他們的時候最常被問的是沒有音樂基礎怎麼辦。在這裡我也簡單說一下,其實古琴的文化已有三千多年歷史,而西方的樂理知識只有一千多年,因此學習古琴並不依託於樂理知識,古時候學習講究言傳身教、口傳心授,古琴學習亦是如此,有門派正統及音樂品味高的老師,你的古琴自然能彈出好的韻味。
慢慢的我也累積了不少演出和講學經歷,從大家的期待和觀後感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古琴的魅力,以及大家對古琴的了解是有多麼匱乏。如今古琴行業如雨後春筍般勃發,社會上突然出現許多「古琴大師」和「古琴教授」,這令我費解也鬱悶了許久。一次去李老師家上課時,他的一句話成為了我現在的使命——「正確傳播古琴」,於是我開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對得起恩師對得起古琴大家對得起所有熱愛古琴的人們的教師。
不是裝B,在遇到人生困境時真能慰藉心靈,遇到人生大挫折時,你就會發現它是心境治療師
佔個坑,等湊夠了十年了再來回答
自學一年有餘,近來進步緩慢。準備找個老師深入學習,10年後回來
等到了十年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取決於飯前還是飯後
我十年後來回答
12年年底開始學琴,等到22年年底才到10年,到時再答
首先要說,我不會撫琴。但是,我能體會心境一說,從書法中得來。
和最高票的回答一樣,我自幼習字。從前只管筆法結構,後來體會流暢自如。突然有一天,寫了一篇琵琶行,一個下午的時間就像做夢一樣,我猛然領悟是自己入定了,這便是達到心境了。 世間事,無論撫琴或是習字,能用心體會,便能達到物我兩相忘的境界,很美妙的體驗,不信你試試(^_^)
看了那麼多初學mark的,我也來加一個哈哈。17年才開始學,現在感覺還站在門外,希望自己十年後能如願吧。
記得看過李祥霆老師的一次講座,台下有人問,彈流水是老師的腦海中在想什麼,具體回答我記不清了,但是大致就是 並沒有想什麼,並不是每次彈琴腦海中都會有高山流水,在我看來,我彈琴時心境的不同,影響著我每次彈琴腦海中在想什麼,以上一點拙見
學琴1年半,學了梧葉漁樵梅花,在學流水
希望5年後,10年後再來感慨
學琴第一年mark
初學留爪 十年後來答
推薦閱讀:
※怎麼挑選古琴?
※古琴彈的好是怎樣一種體驗?
※朋友對於古琴和漢服到底是什麼心態?
※諸葛亮當年在城樓上彈的哪首曲子讓十幾萬魏軍放棄了進攻?
※日本正倉院的著名藏品金銀平脫琴確實是來自唐代中國嗎?
TAG: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