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心理諮詢師和與婚姻家庭諮詢師的職業發展前景?

我是學心理專業的,正在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正在考慮要不要考心理諮詢師或者婚姻家庭諮詢師的證。有沒有前輩可以分享一下從業經驗講講行業情況?


謝邀。

一年多沒接觸了,不敢做預測。

就最近一年看到的談幾點看法:
一、從業者未來會增多;
二、線上諮詢會與諮詢倫理完成磨合,成為一種諮詢方式;
三、前期入行做企業減壓之類的ERP服務比直接進行個體諮詢能讓你更長久地堅持在這個行業里;
四、早教、幼兒諮詢投入小收益大:
五、很多從業者在從業過程中會逐步偏離心理諮詢;
六、帶心理諮詢師入門的行當大有可為;
七、本專業學生學好統計比學好諮詢更有前途;
八、別做公職。


謝謝邀請。

創業也好、選擇職業也好,我覺得都需要看行業的大趨勢。

大趨勢是什麼呢?

可以理解為10年甚至乎20年跨度的趨勢。

人要看清楚短期變化其實是很難的,因為噪音多。但要看清楚長期趨勢反而沒那麼難,因為本質的變化都是可以通過簡單的常識去得出結論的。

從短期來看,婚姻家庭和情感心理行業自從2015年開始進入到了一個由資本推動,快速發展的野蠻增長階段。在這短短兩年中,只要能搞到流量的諮詢機構都能賺到錢。但個人看來,這種割韭菜式的增長其實很難持續,因為在線流量成本越來越貴,利潤會被更快速增長的流量成本所蠶食。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2017年下半年出現了大量諮詢機構都在裁員,縮減規模的原因。賺過快錢的人自然會被噪音環繞,作出大量投機決策去最大化短期收益,反而忽略了更長期的投入才能帶來真正的價值回報。

在我看來,心理情感和婚姻家庭行業存在著3個大趨勢:

第一,看全球規律

當一個地區的人均GDP越高,用於非基礎生活需求的消費就越多,這也是大家所說的消費升級的大前提。婚姻家庭和情感心理服務本質上屬於精神層面的生活服務消費,也只有人們基礎生活被滿足後才會產生的消費需求。2016年中國人均GDP是8000多美元,突破過萬美元也只是時間問題。生活服務行業從長遠來說,一定是中國未來發展有巨大紅利的市場。

第二,看中國市場

雖說大家認為婚姻家庭和情感心理服務會增長,但它能夠增長到什麼樣的量級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參考美國勞工部的數據,2016年美國大約有16.8萬個持證心理諮詢師和婚姻家庭諮詢師,中位數收入在4.8萬美元。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假設中位數跟平均收入差不多,那就是一個每年80億美元的市場,約530多億人民幣。(中國整個電影票房一年大約是500多億人民幣的市場,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對比。)這個數據還不包括內容和出版相關的收入。假設從一個10年跨度的時間來看,4倍人口於美國的中國大致需要60萬個全職諮詢師。假設中國的滲透率只有美國的50%,那應該也需要30萬位諮詢師。

而目前中國大概有多少諮詢師呢?

網上有各種說法,但從我個人的從業經驗判斷,目前中國全職靠諮詢吃飯的人應該在2萬人以內。未來中國的心理諮詢師和婚姻家庭諮詢師缺口在30萬的量級。而且諮詢師這種非標服務工種並不會輕易被AI、機器人這種技術革新而革命。從長遠來看,是一個快速增長,持續看好的領域。反正在有生之年不用怕飯碗被砸了是肯定的事情,大學生可以放心選擇這個職業。

第三,看政策

十九大明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諧社會、鼓勵能夠帶動幸福感的經濟產業,作為整個國家發展指導方針。可以說,沒有精神健康、穩定的婚姻家庭關係,對美好生活、和諧社會的追求就無從談起。可以說,政策是很支持婚姻家庭和情感心理這種生活服務行業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公司本身。武漢市政府在2017年通過旗下的政府引導基金投資了小鹿情感2000萬元,成為了我們的股東。該投資也是婚姻家庭與心理情感行業里,第一個政府引導資金投資到市場化創業公司的案例。政府引導資金在簽署的時候要求企業把資金投入到當地的發展當中。為此,我們與武漢當地的高校合作,為心理、社工系畢業的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並通過市場的力量去推動防止自殺熱線這類公益事業。

從政策層面來說,心理諮詢和婚姻家庭服務可以為社會帶來就業稅收、綠色環保的GDP,更重要的是可以為整個社會帶來溢出的正面福利效應(經濟學所說的Positive Externalities「正面外部性」),讓人們生活質量和社會關係進一步提升。這體現了政府部門對2016年發布的《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的第七條「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將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作為健康中國建設重要內容,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作為政府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的政策響應。

好啦,上面說的都是」天時「問題。接下來我們聊聊行業現狀和未來從業人員職業發展需要考慮的地方。

在過往,心理婚姻家庭培訓機構有一個現象,就是通過培訓諮詢師來賺錢......簡單來說,這更多的是一個B2B的市場。很多心理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還沒賺到錢,就花了十萬八萬去各種研修、考證培訓班。培訓班給考證的人畫餅,抬高了對就業和收入的預期。結果上了一堆班,換來了一堆證書之後,發現其實就業出路非常的窄,而且起步收入和預期有極大的落差。這種做法本質上就是培訓班「賺想賺錢的人的錢」,明顯是不可持續的。感覺上有點像傳銷。諮詢師考了一堆證結果砸了在自己腿上,收入和就業競爭力也並沒有提高。

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局面?

答案:傳統機構找不到真正的終端用戶!

他們離用戶太遠了。

礙於物理和推廣手段的局限性,傳統的心理和婚姻家庭諮詢機構服務半徑非常的小。找不到足夠大的後端用戶市場可以消化這麼多的諮詢師,從而結果導致:諮詢師比用戶還多很多,用戶不夠用的情況。

而且,因為離用戶遠,所以就形成了諮詢師自己跟自己玩,變得封閉,缺乏用戶體驗方面的優化循環環境。因為賺從業人員考證的錢比賺用戶的錢更容易,所以行業主流就形成了去賺toB的錢的慣性。沒有把服務產能有效地對接給普羅大眾,服務真正有需要的用戶。

在我看來,不解決市場教育、渠道、找到終端用戶等問題,這個行業是做不大的。

那麼怎麼樣才能加速市場教育,讓更多終端用戶能夠享受心理情感和婚姻家庭服務呢?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經驗來看,行業要發展必然是要從人才和資金兩方面下手的。

人才不只是垂直行業的人才,更需要跨界人才。心理和婚姻家庭諮詢行業過往最大的問題是,行業外的玩家和資本根本就不了解,也不想進入到這個行業。在很多人的眼中看來,這並不是一件很性感的賽道(人才會比較賽道來選擇就業)。在這個層面上,引入資本、配合政策、擁抱渠道平台是整個行業必須做的事情,行業變得性感,看上去有希望,才會有外部人才進入。

比如,在小鹿情感我們有超過100名IT技術研發工程師、產品經理,有超過200位全國的運營人員,以及配套的內容、市場、後台團隊。因為這些部門並不直帶來收入,屬於燒錢的部門,所以很多傳統諮詢機構都會把這些部門當作是雞肋,沒有給到足夠的投入。這些都是傳統心理、婚姻家庭機構不重視的環節,但又對我們行業走到市場必須要的重要配置。

小鹿情感在這些非直接創造收入的後台環節上,2017年合計花了將近6000萬的預算,研發與運營投入屬於行業第一。就算把行業餘下所有的機構的後台投入加在一起,都沒有我們一家在這些方面的費用要高。只有在這種基礎設施上進行投入,才能加速心理情感與婚姻家庭產業走近用戶,完成市場教育的重要環節。

此外,資本是很聰明的一幫人。資本不只是解決錢的問題,還是帶來資源和人才的關鍵。

所以,諮詢師看看一個機構有多少工程師和後台人員,再看看有多少頂級投資機構參與到了這個公司,大致就可以得出這個機構是否能夠做大做強的參考。

好的就業平台,應該要幫助諮詢師解決兩個問題:

  1. 要幫助諮詢師找到客戶。
  2. 要為諮詢師提供服務用戶的基礎設施。

這兩個是我對小鹿情感的戰略期許。我相信這些原則反過來也適用於諮詢師選擇平台的標準之上。

1、平台能否為你找到客戶?

站在諮詢師的角度,如果要選擇去一個諮詢機構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看一時三刻的工資,而是看這個機構有沒有可持續,並大規模獲取用戶的能力。

如果不能,那麼一旦公司出現短期的客戶短缺,迫於資金壓力,首先就會對諮詢師進行裁員。因為對這種機構來說,諮詢師是固定成本。沒有客戶,他們就必須要裁員,不然就虧錢。在這種公司上班對職業規劃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風險因素。所以在選擇機構或者平台的時候,一定要看這個機構的獲客手段是否單一。如果太單一的話,那就證明這個機構的可持續性是有風險的。

比如說,在投資圈就非常不喜歡單靠一兩個網紅撐起來的商業模式。因為這種模式獲客能力太單一,如果網紅出現一點點的生病感冒,後面所有人都只能吃西北風了;此外,網紅模式還不能複製,哪怕最極致的明星模式就像范冰冰。她可以最大化一個人的變現效率,但無法複製。更何況咱們領域也不可能跑出來像范冰冰這種量級的大咖,所以這些機構的天花板從第一天就被局限了。試問一個二三十歲的諮詢師,又怎麼能把自己的職業生涯,押寶在另外一個人的生命之上呢?從長期的趨勢來看,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2、平台是否能夠賦能你去提供服務?

好的模式不應該是割韭菜式的一次性交易。好的機構應該為諮詢師提供持續成長的培訓、更便捷的服務後台和工具。很多的機構目前就是一個電話加微信的配置。當然,如果是最基本的服務,這樣也就夠了。但這種做法長遠效率低,用戶信息安全有漏洞,用戶信息服務跟蹤不到位等缺點。對於諮詢師來說,未來一定是要通過工具取勝的時代。好的機構應該為諮詢師提供能夠形成閉環的CRM系統、轉化與服務跟蹤後台、以及數據管理工具。

最後,我覺得還有一種標準就是相信市場的智慧,看市場的選擇。

用戶是怎麼選的?投資人是怎麼選的?政策是怎麼選的?

這幾個問題可以間接看得出平台的格局。如果一個機構只想自己跟自己玩,賺點錢,當然也沒問題。但這種機構通常都是缺乏長遠的戰略思維,以老闆賺錢為核心目標的機構。發展前景很有限。

以小鹿情感為例,我們一直跟各個渠道保持緊密合作的關係,跟三大視頻網站、喜馬拉雅、蜻蜓FM等內容平台有緊密的合作關係(喜馬拉雅和蜻蜓FM都是我們股東投資的兄弟企業)。我們也獲得了中國最頂級的7個投資機構的投資,以及武漢市政府引導基金的股權投資,獲得了很多產業資源。

此外,作為心理情感和婚姻家庭領域裡目前估值最高的企業,我們也把小鹿情感的資源通過出錢出力的投資方式,協助兄弟企業發展。其中包括幫助了中國最大的情感電台之一「程一電台」、心理服務機構「心之助」、等等十多個兄弟企業獲得了風險投資;還推動了合作基金不惑創投和徐小平老師的真格基金參與到了中國最大的情感公眾號之一「夜聽」的投資。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夠推動中國的心理情感和婚姻家庭服務產業能夠在未來更快速地進入到主流人群市場,讓諮詢師能夠獲得更有尊嚴,體面的事業狀態當中。

過去行業相對閉塞的狀態會被打破。

對於正在觀望心理和婚姻情感服務行業的朋友,我建議要選擇一個能夠共同快速成長的平台去合作,而不是單純的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那樣沒意思。

畢竟人生只有一次,應該高瞻遠矚,對中國的心理健康和婚姻家庭幸福要有擔當,把問題看得更長遠一些。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基數的國家,正逢社會變革速度超快,人們心理健康與婚姻家庭情感問題凸顯的階段。這正是心理與婚姻家庭服務最被需要的時候。沒有這種使命感的人,肯定是做不好這件事情的。


本人心理學業餘愛好者。
2016年以來,國人開始有清晰的 自我認知覺醒的概念,2017年也被稱為知識付費爆炸的元年。國人開始積極探索生活的含義。而心理諮詢師 ,本應做為高學歷高專業高收入的群體,在之前一直被埋沒,取而代之的是街道辦事處的大媽或者學校的年邁的退休返聘教師。不過,在2017年之後, 慢慢要崛起了,看了小鹿ceo的回答,雖然對小鹿並不了解,不過其中的一些觀點也是驚艷到我,從資本和政策的角度剖析行業的觀點,很有說服力。

適當查了一下小鹿,是剛剛有名的企業, 主要做情感行業,諮詢服務是其主要產品之一。心理學和婚姻家庭專業對口。而且武漢政府的投資貌似也是真的。如過真的和政府達成合作,打通供應鏈的連接,發展應該會挺不錯。


第一次體會到中國竟然有這麼多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是在2013年我自己報名心理諮詢師考試的時候。同班的同學裡,差不多有一半人考這個證得初衷不是為了從業,而是為了解決自身的心理亞健康問題,其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情感問題、婚姻問題或者家庭問題。可見,在中國,心理諮詢和情感諮詢的需求是很龐大的,只不過大部分人並不知道如何去滿足自己的這種需求,只能以考一個相關的資格證為途徑自我學習、自我療愈…從需求度的角度看,心理諮詢師和婚姻家庭諮詢師的從業黃金期應該不遠了~


簡單回答一下,排名第二的回答總結得相當精闢。
這幾年心理諮詢的一個問題就在於,來訪者少,而從業者的盈利渠道變成了對其他准從業者或是從業者的培訓為主。但這種情況並不會持續,一是培訓行業本身趨於飽和,二是准從業者逐漸看清了局勢,對於是否參與培訓,參加怎樣的培訓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
而中國目前心理諮詢的需求很大,但市場並不大。這會隨著近年來心理學的普及教育,甚至啟蒙有所好轉。尤其是當80後,90後這一代逐漸踏入婚姻,組成家庭,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對於心理諮詢的接受程度顯然是要高很多的。再加上國民收入的提高,這個市場一定是越來越大。
但目前國內合格的心理從業者依然屬於少數,隨著行業規範的提高,原先考個證就上崗的騙子們慢慢會被清掃出行業。這麼來看,這個行業的前景會是很不錯的。


關注前景遠沒有關注自己能力的提升來的實在。中國有句俗話,有同行,沒同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在於這行誰來做,更在於誰在做這行。


哇,作為臨床醫學生,有打算搶你們的飯碗~


推薦閱讀:

如何擺脫所謂的「心理作用」?
國外的幼兒教育,比如蒙台梭利,華德福,瑞吉歐,它們優秀在哪裡?
為什麼人會有極端的矛盾心理?
為什麼很多人害怕照相,面對鏡頭有不適感?
如何分析「地獄少女三部曲(一道、二籠、三鼎)」的藝術性、哲學性和故事表現手法以及看後的各種感受?對於怨恨,對於故事本身,對於情節設計以及它的心理學等等。

TAG:心理學 | 大學生 | 就業 | 心理諮詢師 | 婚姻家庭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