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框架下如何進行自我分析?

我知道卡倫霍尼寫了一本《自我分析》,但目前我需要具體的精神分析框架下的自我分析的步驟與指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在閱讀霍尼的這本《自我分析》。
更新較慢,邊看邊寫。目前只計劃精度第一章,若有以偏概全,還望告知。


這裡是一些書摘和思考:

自我分析其實是一個艱苦而緩慢的過程,而且還會隨時讓我們陷入痛苦、遭受挫折,所以更需要我們竭盡全力去做。
患者在能夠坦然地面對自身問題之前,通常都要承受艱難,甚至是令人絕望的與「自我」的抗爭。
依靠患者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克服其自我認識道路上的重重障礙的,即便患者自身的意願和動力足夠強大。

這三段似乎意味著,自我分析難度極大。

1.了解潛意識;
2.充足的技能;
3.對自己充分了解

想要分析別人的三個條件(自己總結)。但這些卻不是自我分析的條件

在 對 自己 進行 分析 的 時候, 這些 方面 並不 是最 大的 阻礙, 最大 的 阻礙 反倒 是 讓我 們 無法 看見 潛意識 力量 的 感情 因素。

自我分析的阻礙,不是知識和理智,而是情感

很多患者都是對自己的問題有了精確的了解之後才過來接受治療的。

這讓作者看到了自我分析的希望

關鍵在於下述條件:假如一個人具有足夠的自我分析的能力,在大部分分析的間斷期間,患者可以承擔分析自己的任務。

可即便如此,作者沒有完全認可自我分析,而是相信它發生在分析的簡短期間。這與我後面的構想略有相似,即自我分析來自於諮詢效果的滯後效應。

假如自我反省只是沉浸于欣賞自己或憐惜自己,沉默著思考自己,毫無根據地責怪自己,那它一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作者對於自我反省的態度——看它是否有現實的意義。

關於自我分析的危險性,作者認為「這種沉默的思考並非精神分析導致的」,更像一種自己設計的「心理解說」,精神分析也許只是一種借口。作者相信:

自我分析僅僅存在非常少甚至是渺小到不值一提的危險性。

在分析自己的過程中,這些自保力量發揮了效用。對於那種只是單純地會把自己帶往難忍境地的自我反省,意圖自我分析的人是不會做的。
假如一個人具有足夠的膽量把自己糟糕的真實情況挖掘出來,那麼我們就能夠堅信他也具備接受整個分析過程的膽量。

關於自我分析中的阻抗現象,實際上是人們自我保護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一種自我功能。

因為經濟、時間以及居住地等因素讓人們無法接受分析;
在分析間斷期間獨自一個人進行積極分析;
自我分析更重視精神方面的研究而非有型的東西;

這些是作者總結出來,自我分析的好處。


個人觀點:

我個人也並不鼓勵自我分析,因為從某種角度來說,精神分析,或者說心理諮詢的一個重大的有效性因素,在於咨訪關係。也就是說,分析的內容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一點是,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構建的聯盟。

當然,自我分析也可以使用另一種類似於咨訪關係的工作聯盟(就如同在團體心理諮詢中,凝聚力的重要性相當於個體諮詢的咨訪關係),但它究竟是什麼,卻不太好定位。

也許,充分的自我接納是這種工作聯盟,例如老佛爺曾經意識到男性對自己父親的俄狄浦斯情結。但是,這種充分的自我接納——允許自己意識到自己無意識中的創傷、情結——卻是可遇不可求。也許這種充分的自我接納,來源於一段高質量的諮詢體驗。

如果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自我分析,很有可能來自於一段心理諮詢效果的滯後效應


不是專業人士,但是看到很想回答。

沒有看過霍妮的那本書,只讀過她有關神經症衝突和女性心理學的方面。(因為感覺霍妮對精神分析的貢獻其實是有限的,所以也沒有深入研究過。當然如果仔細閱讀霍妮,應該會有新的發現。)我以下所說的,可能會更多地以客體關係學派的理論為基礎,但應該不局限於。

我自己正在接受動力學取向的分析,已經有一段時間,可看自己還是會有糊塗的地方,但是也知道自己有了進步。不好說我的自我分析能力是如何獲得提高的,因為這必然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諮詢師,另一方面是自己的鍛煉。非要比較的話,我覺得接受分析是前提,分析師會充當心理衝突中懸浮中立的第三者,會更容易看清楚癥結所在。而後在心理衝突領域才會內化觀察者的形象。

我想,對自己進行分析,大概不外乎是兩個能力,一個是體會自己當下感受的能力,還有一個就是跳出來中立客觀地反思自己的能力。

我覺得這兩種能力都是需要外物的。也就是說在與身邊他人的聯繫中,體會互動,體會感受,再觀察自己。

如何客觀地觀察自己,首先搞清楚自己的發展史,儘可能多地收集資料,研究重要客體的性格特點,與自己的互動方式,早期經歷(雖然現在仍然承認創傷的作用,但人格更多的形成方式是無數次內化,投射,認同等對個體心理發展起作用的防禦機制搭建起來的)。

在詳細的發展史資料上,可以運用已有的知識,給自己劃定一個人格的發展方向。比如,早期有著一個權威型的重要客體,那就要考慮到這個權威型客體的內化,與之聯繫著的自體是什麼樣子的。再看看自己的現狀,這個客體關係處在自己的主導自體上,還是被排除在意識之外。

在用發展史對自己建立心理結構模型後,要把模型帶進日常人際關係中去思考。哪些是你自己的模板。很多時候在人際關係中分不清哪個是自己的哪個是對方的,但自己的基本傾向性還是可以看到的。尤其是對自己建立了人格結構模型後(這個如果有分析師幫忙挖是最好不過的),就可以用這個模型來觀察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的狀態,現在的互動類型是什麼,自己的情緒背後可能是什麼,自己防禦的是什麼。有模型後,是可以藉助書上大量的案例體會自己的。

然後精神分析可用的測試也是有的,比如TAT,HTP,家庭動力繪畫,羅夏墨跡。其中大多的測試,也包括沙盤,都是在給患者提供一個可以投射的地方。所以,人際關係中有投射,這些測試中也有投射。換句話說,我們可能無法自己看到自己看不見的東西,這被稱為無形之物。但一旦有了外界的被投射物,無形之物就成了有形之物,也可以接受現實檢驗和分析。所以,自己做些測試,玩沙盤,再自己分析也是一種方式。往往做完隔一段時間來分析會發現很多東西。

另外分析的過程中肯定有幻滅,有哀傷。自我分析即使成功了,也是要面對這些的。所以一方面我懷疑有些人依賴自我分析是否能正確分析,另一方面我也佩服那些能運用自我分析的人,他們對自己是很狠的,一個人直面這些問題,都沒有諮詢師來「支持」,內化。

即使如此,自我分析也是很費腦子,多數時候找不著北,還有可能陷入偏執狀態的。所以我還是覺得分析師很重要。我的觀點是,自我分析不一定要完全依賴分析師,但一定要有分析師。

呼,大概能想到的就是這些了,有問題歡迎繼續討論。


不推薦自我分析,除非你是老弗爺或者榮格轉世。。。
首先,因為精神分析的實質是喚醒潛意識深處的情感並消化他,這個過程如果沒有一個安全的環境是很難做到的,而且很危險,副作用很大。
因為這些潛意識的情感之所以被壓抑,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是我們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而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
這種自我保護機制非常強大且本身就處於潛意識中,所以如果沒有諮詢師在場,你很難意識到他的存在,靠自己能意識到的頂多是前意識層面的東西,比如一些理智化的或淺層的情感,無法深入到那些真正被壓抑在潛意識深處的情感。
就算你非常有天賦,能夠靠自己把這些潛意識情感都挖掘出來,那麼原有社會功能很可能也會被破壞,這是很危險的,會影響到你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其次,精神分析中,關係是至關重要的。你必須在咨訪關係中去體驗到你和分析師之間的種種愛恨情仇,並在咨訪關係中去打破舊有的模式,建立新模式,才能獲得成長。這也是自我分析做不到的。
最後,我們也許對於依賴於另一個人會有恐懼、有懷疑,所以我們選擇靠自己。然而這種對依賴的恐懼正是我們所有問題的核心,如果我們不進入一個關係中去體驗他、消化他、那麼我們的分析又有什麼意義呢?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很值得回答。

先表明立場:從我個人的角度和經驗來看,我反對任何形式、任何意義上精神分析、精神動力學取向框架內的自我分析。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人是無法對自己進行精神分析的,對自己進行精神分析不僅是徒勞的,更是危險的。

其次我想談談我自身的經歷。

對於精神分析,我參加過一些知名精神分析師的培訓,之前和現在接受的個人體驗的諮詢師也都是精神動力學的取向。

我一開始學習精神分析的初衷是為了自救,但到現在接近兩年的時間,我可以很明確的說:我的自救不僅沒有令我變得更好,反而令我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以前只是停留在意識層面上的衝突和情緒上的不舒服,但隨著分析和被分析的逐漸深入,潛意識之中的很多負面經歷、負面情緒被挖掘了出來,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更強烈的衝突。這種強烈的衝突逐漸表現為軀體化的癥狀,比如心悸,驚恐發作,頭暈,呼吸困難,軀體疼痛等等。

當然,在精神分析的框架內經歷這樣一個痛苦的時期是必然的,因為潛意識的陰暗面被挖掘出來,必然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去逐漸整合。

之前學習精神分析的過程中我簡直像著了魔一樣對精神分析十分的著迷,甚至在經過一次培訓之後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愉悅狂妄:除了精神分析之外其他流派都好辣雞哦!他們都太膚淺了!

但是隨著學習和自我成長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幾乎是本能的、在逐漸對精神分析越來越不認可。

隨著治療工作的逐漸開展,接觸的不同類型的來訪者越來越多,一個疑問不停地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心理決定論真的是正確的嗎?真的一切問題都可以歸咎於童年、歸咎於原生家庭、歸咎於客體關係嗎?

最關鍵的是:即便問題的原因確實是在過去,但我們真的有必要非得追根溯源嗎?

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很多其他的諮詢師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也產生過和我一樣的疑問,也許他們自身過去的問題沒有我這麼嚴重所以精神分析這項技術不會傷害到他們自身。

但是我發現自己本能的在越來越不傾向於使用精神分析的技術了。

我之前的一個督導是CBT取向,我曾專門就一個個案單獨和她討論過幾次。在被督導的過程中我發現她對諮詢的認知更加結構化、更加清晰、最關鍵的是,也更為有效。

你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諮詢接下來的走向幾乎完美的符合了督導的預言,你在諮詢中哪個階段可能會犯哪些錯誤也幾乎全中。

自那之後我也開始接觸認知行為療法,了解了之後我感覺CBT更加的「務實」,更偏於技術性,也好像更為符合我的胃口。於是我計劃參加一個CBT的系統性培訓,但可惜的是因為得到的消息太晚,錯過了今年的CBT高級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我決定明年的培訓一定要去參加。

然後前陣子我接觸了SFBT(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一下子又打開了後現代心理學的大門。隨著對後現代心理學的深入了解,我對心理學、心理諮詢、心理模型的理解逐漸的在被刷新。

在實際的諮詢工作中我開始嘗試採用一些SFBT的視角和技術,然後我就又驚奇的發現:太有效了……………………………………

當我第一次試著用SFBT的視角來理解來訪者時,很快就發現來訪者接下來的講述和反應十分精確地體現了SFBT的一些假設,當時我的震驚簡直是從脊柱直接衝到大腦的。

然後我就發現過去的自己真的是太蠢了:我為什麼要一直陪同、甚至是置來訪者於問題的膠著之中呢?

讓一個人的身心獲得平衡的方法不僅僅只是針對那些負面的地方,和問題作鬥爭,分析問題,探究根源,還有一種更積極的策略是擴大正面的地方,我們聚焦於那些積極地、有利的方面。「白」的部分擴大了,「黑」的部分自然就會減少、甚至是被完全覆蓋。

「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長時間陷於負面的、陰暗的角落裡,就會不由自主的看到更多的陰暗。

精神分析可能並沒有直接給出一個標準說什麼是「正確的」,但它在社會語境和具體情境中總是在不斷地暗示我們什麼是「不好的」、「錯誤的」。並試圖告訴我們什麼是需要被「糾正的」。

無論諮詢師本人多麼能夠秉持中立客觀的態度,傳統的治療流派總是透露出一種「來訪者是有問題的,我知道TA的問題是什麼,並且我可以幫助她解決」的「病理性」的視角。

與此相比我越來越欣賞後現代心理學的態度:後現代心理學更加尊重每個人的主觀建構,而不是從病理的角度去看待來訪者。

這種態度本身就具有非常強大的「治療」層面的效果,僅僅只是這種態度層面的領悟,我的焦慮症對我的影響就差不多直接下降了90%。

我現在處於一個十分糾結的十字路口。精神動力學的個人體驗已經走到了這個程度,我恐怕不能、也不敢停下,只得繼續前進,直到我完成這個階段的整合。但是這個整合的過程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接下來還有很多問題等著我去面對。

其實我現在是有些後悔為什麼一開始接觸的流派是精神分析,導致我一下子冒出那麼多的問題、要用精神分析這麼「麻煩」的技術去應對。

我總是想我如果一開始接受的分析和學習的流派是SFBT的話、那該多好啊!所以我在這裡給出一個非常私人化的建議:如果你是第一次做心理諮詢,那麼別找精神分析流派的……

人人都在說諮詢師和諮詢師之間的個體化差異比流派取向的差異更大,但我覺得這樣的認知可能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充分的不同取向對來訪者長期影響的研究。

不同取向的基礎框架和基本假設,總會在諮詢師的潛意識中對來訪者有著影響作用,在諮詢師對來訪者的關注點上,勢必也會給來訪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所以從更安全、更實用的角度上來說,我是更建議選擇不是從「病理」的角度來看待來訪者的流派。否則可能你本身沒病卻被「治出了病」。

以上是我個人對精神分析的吐槽。但是隱隱的,在一個更大的層面上我也更加理解:存在本身就毫無意義。人生如果只是為了「離苦得樂」的話,那不過於蟲獸無異。

精神分析確實讓我體驗到了更多的痛苦,更多的恐慌、焦慮、不安,可是生活本身最大的修行,就是讓我們能夠不斷地去體驗到這個龐大世界更多的層面。

如果我只關注精神分析帶給我的痛苦,那毫無疑問就是我自己一直在限制自己,是我自己在不斷的令痛苦擴大。

但是經歷的痛苦越多,我反而覺得自己愈發的自由。

因為痛苦使我理解了,自由和你擁有了什麼,你多麼強大沒有絲毫的關係,自由的本質,其實是「放棄控制」,直面存在的真相本身。

人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是被我們自己製造的,都是我們因為不安試圖過度的控制而不成所導致的。

比如說我的焦慮症,其實焦慮症就是因為對當下糟糕身體體驗的「恐懼」、和對事情將會變得更糟糕的擔憂而導致的「焦慮」這兩種感受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惡性循環。

你越恐懼就越焦慮,越焦慮就越恐懼,你通過不斷地和自己「打架」,來試圖平息問題。

但問題是,當你試圖去「控制」的時候,「反控制」的力量也同樣強烈,你用多大的力氣去控制,你也會用同樣的力氣去反控制。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你一開始就應該放棄控制。

但是怎樣才能放棄控制?

我覺得答案是:我們能夠直接的去面對人存在本質的那些最根本的痛苦:死亡,孤獨,無意義,無力感,被束縛。

如果我們能夠誠實的接受這些人存在的永恆的痛苦,而不是始終在試圖「做些什麼」來掩蓋、緩解、和逃避痛苦,我想我們的生命會更加的充分與真實。

————————————————————————————

ps:雖然這篇回答一直在懟精神分析,但我的直覺告訴我,也許我今後兜兜轉轉學了好多的流派和技術之後,可能還會回到精神分析的路子上來。。。所以…………嗯…………


建議做TA的自我分析,比精神分析的可操作多了


先做個人體驗吧


我認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很好,尤其是他那個本我、自我和超我理論,簡直是對人性的真實寫照,根據這個自我分析一下,會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他的很多理論都比較符合人性的


推薦閱讀:

女孩覺得自己成熟,到底是哪裡成熟了?
各位知乎的朋友對羽小團在摩托車之家被撕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如何能在男女關係中掌握主動權?
為什麼一些人喜歡酒後微醉的感覺?

TAG: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心理諮詢 | 精神動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