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冬至有什麼習俗?
山西太原,冬至吃餃子,不然會凍掉耳朵,你們呢?
吾鄉安徽淮區的冬至習俗是燒紙祭祖,曰「送冬衣」。大約是冬天要到來了,天氣轉涼,擔心先人在彼岸受凍,要給他們匯去置辦過冬衣物的財資。雖是不太環保的陋習,卻溫情如斯。
希望我們在彼岸的親人都能換上厚厚的冬衣,都能暖暖活活地度過這個寒冬。狗肉火鍋
測量正午太陽高度角,可惜現在上海下雨……
謝邀。
兩廣地區,狗肉火鍋……
就是這麼直接。。。。我家還養著一隻柯基呢……
我們家那其實沒什麼冬至的習俗。
但是在西安讀了4年書,吃餃子就成了我最愛的一件事情。
那一天學校食堂的很多店鋪,但凡有條件的和有點經濟頭腦的都會專門賣一天餃子,因為——吃餃子的學生實在是太多了!無論是不是本地學生,很多都會去吃餃子,比如我,就是被陝西的同學拉去吃餃子的~
排長隊等著吃餃子的壯景很是帥氣啊。
大四的冬至,我們全班組織了一次包餃子活動,就在食堂的三樓,包下小半個區域,大家一起自己動手包餃子,然後請店家幫我們煮,玩得很開心,到現在還歷歷在目~
現在已經不在西安了,即使冬至當天不吃,我也會在前後幾天里吃一頓餃子,懷念一下那時的歲月和小夥伴們~
簡陽羊肉火鍋來一套
在香港,有句話做「冬至大過年」。意思是我們那會覺得冬至比過年還要大。在冬至那天很多人會出去酒樓吃飯,團團圓圓的。吃什麼都不一定,但燒味、火鍋、羊腩煲等都是比較流行的選擇。不過跟中國大陸不太一樣的是我們過節不吃餃子。「斬料」(意為去港式燒臘店來點燒臘外帶)是在家慶祝的標配。
坐標六安,有句俗話「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我還是上了大學才知道吃餃子吃湯圓的ヽ(ー_ー )ノ,我們除了吃面,還會炸芋頭圓,豆腐乾等一些油炸食品吃。
搬運工(原po主對揚州民俗文化飲食頗有心得)
鄂爾多斯,吃燉羊肉
喫米粽啊!!!大肉粽!
肉粽一個,聊解鄉思。
北方人動不動就喫餃子,我家動不動就喫米粽(? ??ω??)
貴州。
吃狗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貴州讀過書,至今不理解他們不理解貴州冬至吃火鍋的行為,而且是狗肉火鍋。
明明很好吃啊,還是說我們說香肉鍋會好一點?(@ 麻辣香鍋)
也有吃羊肉的,其實我覺得對於好吃的貴州人來說,節日只是提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
——————————————————————————————
遵義的同學說,冬至的早上,他們的高中教室會瀰漫著羊肉粉的香味。
————————————————————————————————————————
其實,貴州真正的特色在於……
吃折耳根(魚腥草)。。。
廣東客家吃「該了」,湯圓。呃……抓機,無法上圖
都沒有祭祖(拜祖宗)么?
海南吃湯圓,剛有個海南同學說的。
身為一個對南京習俗不甚了解的南京人,我了解到的南京的冬至是既不吃餃子也不吃元宵的。
我們燒紙。
是的,就是給死去的人燒紙。
也許是想告訴他們,冬天來了,在那邊也要吃上暖暖的餃子的意思吧。
評論里有小夥伴提醒,南京的冬至還要吃豆腐和喝雞湯。
其實冬至的時候豆腐我家裡真的不怎麼吃,不過老人很喜歡做青菜豆腐湯,因為「青菜豆腐保平安」。
印象里還有「數九」,似乎也是從冬至開始數的,有什麼「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數完九個九,也就是八十一天,天氣就暖和了。
長江之濱、大湖岸畔,廣袤的江淮丘陵,我們家鄉關於冬至的習俗和 @檀信介 差不多。如果說有不一樣的話,可能我們會多個吃南瓜羹的傳統。
小時候記憶最多的也就是冬至需要上墳,給逝去的親人送一些「冬衣」過冬。即使身在異鄉,不望故鄉桑梓,也需要在路口或者小區門口畫一方門框,通過先人在另外一個世界的路,點燃草紙,在火光中與寒氣的交印中追思先人。
作為一年中黑夜最漫長的一天,同時也是北方凌冽、寒風刺骨的季節,冬至總是和陰冷的形象聯繫在一起。所以,光明和溫暖就顯得更為人們所需要。
中國人一直把家庭奉為宗教,把親情看得至高無上。
一方面,面對那些離開我們的親人,我們選擇燒寒衣給他們帶去溫暖,遙寄我們的思念情緒;另一方面,面對正在我們身邊的親人,我們選擇用甘甜如怡的南瓜羹來一起分享,希望在這個陰冷潮濕的冬夜裡大家能與一個甜蜜溫暖的夢。
至於為什麼要吃南瓜羹,因為其實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即使是冬天,大家也都很忙,太繁瑣的節日禮儀只有在上層社會才能展示它們的莊重感,對於一般的小農戶,秋天採摘下來的南瓜到冬至已經回漿,嘗起來特別甜。
是的,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闡釋我們如何對待自然(一年中黑夜最漫長)、祖先(燒寒衣)和親人。
冬至,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同時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這一天的重要性。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蚯蚓作為陰曲陽伸的靈物,感知此時陰氣旺盛,因此仍蜷縮著身體;而與鹿同科的麋也在此節氣逐漸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日,自古以來就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還一直流傳至今,而且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慶賀冬至的習俗。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潮汕有句民諺是「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說外出的人無論如何,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拜神,不然就是沒有祖家觀念。因此這一天的儀式也很隆重,人們要備齊豬、雞、魚等三牲和果品,在中午前到祠堂拜祭祖先,然後一家人再吃個團圓飯。
蘇州人每到冬至夜,要掛喜神像,拜祭祖先。
小輩還要穿新衣到長輩處拜謁,又稱「賀冬」,禮俗基本和過年一樣。這一天要喝一年只做一次的冬釀酒,又叫做「酒娘「。這是由米酒和桂花釀製而成,看著那金黃的色澤,聞著有桂花的幽香,入口又是一陣綿甜,好不怡人。
舊時上海人家有句俗語,「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人們會用糯米粉搓成麵糰,包上各種餡料,揉成一顆顆湯圓。一碗甜甜糯糯的湯圓下肚,再喝上一口隨鍋煮出的甜湯,比山珍海味還更美。「圓」意味著團圓、圓滿,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在冬至吃湯圓象徵著家庭的和諧團圓,也寄予我們對幸福的期盼。
北方則會吃餃子,因為「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也是養生的最好時節,因為中醫上認為「氣始於冬至」,最宜進補,因此民間會在冬至這天吃羊肉。
吃羊肉的習俗相傳是從漢代開始,因為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那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特別鮮美,因此民間也開始紛紛效仿,逐漸形成風俗。
在這個幸福美滿的節日里,在中國的東南西北方,人們會吃不同的食物。
不管是北方的餃子、南方的湯圓、江南的赤豆糯米飯、江西的麻糍,每一碗熱氣騰騰,都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團圓。
今天推薦一道熊貓湯圓,不光造型好看,關鍵在於湯,拾味爸爸參考了韓式奶油南瓜湯的做法,把南瓜和牛奶本身的香甜味帶進這道食譜里,還加了點淡奶油,出來的味道比湯圓還要更誘人。
【熊貓湯圓】by 拾味爸爸
【食材】:(2-3人份)
糯米粉 150g,南瓜 250g,牛奶 200ml,溫開水 150ml,淡奶油 10g,可可粉 5g,細砂糖 5g。
【做法】:
1、南瓜洗凈切塊,上鍋蒸熟。記得鍋邊留一條小縫,讓水蒸汽自由放飛。南瓜我會選顏色很黃很深的,代表糖分高,做出來的南瓜湯會特別甜。用筷子溫柔一戳,很容易穿透就代表熟了。
2、糯米粉放盆里,輕輕的倒開水進去,邊倒邊用筷子扒拉扒拉。
讓你用開水並不是剛燒開了水就倒進去,溫熱的水就行。太燙把麵糊燙熟了就不夠柔軟了。然後用手揉。揉到麵糰變得光滑有光澤了,就可以了。取出一小團,剩下的用保鮮膜包住,防止水分流失。
3、給小麵糰上色,這裡用的是可可粉。有人告訴我小孩子不能吃可可粉,因為含有咖啡因。其實不用擔心。可可粉在經過加工製作之後咖啡因含量減少了很多,大約剩餘0.1%,我這裡也只用了5克可可粉,還沒你給孩子吃一小塊巧克力的含量多。
可可粉和小麵糰揉在一起,變成咖啡色,有點像我給喵姐買的橡皮泥一樣。揉好了就別耽誤時間,用保鮮膜蓋好,接著處理大麵糰。
4、把大麵糰等分、搓圓為玻璃珠大小,一半壓扁。
5、這時候再把巧克力色的麵糰拿出來,做出熊貓腦袋和熊掌。
做法其實並不難,最主要是要有耐心,畢竟要做一盤,但一年也就做一次,你就忍了吧。圓的小白麵糰就做熊貓腦袋,壓扁了的就做熊掌,熟練後一會兒功夫就都搞定了~
6、燒一鍋水,水開後轉中小火,放入湯圓。注意火候不要太大,不然湯圓容易被煮爛掉。煮大概八分鐘。
7、接著來做南瓜湯。
把蒸熟的南瓜放入攪拌機,加入牛奶和細砂糖,一起攪拌。
8、把南瓜泥倒入湯鍋里,放入湯圓,一起煮開就好了。
9、煮好後,再倒入一點淡奶油攪開,味道會更加濃郁。
今天冬至,你吃了嗎?
坐標粵西。
我們鄉下冬至會拜拜神,然後就是包「煮湯〈米乞①〉」,這玩意長得跟餃子一樣,不過是用糯米粉做皮,餡料是韭菜花生豬肉,每個都有半個巴掌那麼大,鄉下的大陶瓷碗一碗也就裝兩到三個。
①米乞是一個字,我們本地白話讀作「@」,這種食品貌似只流行在廣東西部一帶,非常有特色,有機會來上圖。習俗可貴,傳播習俗人人有責(*^o^*)
—————————分割線————————
今天中午阿姨拿出兩個壽頭米乞,說是她早上買菜時好不容易搶到的——現在已經很少人做這種食品了,導致供不應求,想買還得靠搶。
特來這裡補一張圖。
美味的壽頭米乞,糯米為皮,豬肉綠豆做餡。
推薦閱讀:
※易經的地位?
※何謂龍燈?為何要將花炮往舞龍燈的人身上扔?這種風俗現在還有嗎?(在巴金的《家》中看到)
※《紅樓夢》中寶玉可能在黛玉彈琴之前沒接觸過琴嗎?
※中国风水和易经算命是伪科学吗?难道古人深信的东西到近代变得一文不值了吗?
※吳為山的藝術成就究竟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