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為什麼會對粵語有一種不好理解的厭惡?為什麼說粵語的總給人一種「有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的印象呢?
我從問題和問題的補充中看不出樓主是什麼立場。但是話題應該是明確的,於是我直接談我的觀點。也許將來會有人提議修改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網上有多討論不是基於事實和親身經歷的,也就是說,憑想像想當然吐槽的成份很多。因為,退一萬步講,你的親身經歷使你產生任何感覺,無論是厭惡還是好感,都是真實的,值得尊重的,也不成問題的。所以成問題的,主要是一些不是基於親身經歷的評論。所以,我只介紹一些現象,不去評價。
但是,該答案將會極其長篇大論。摺疊了吧!
作為開場白,先從「公共場合」這事說起。僅僅是因為在公共場合,沒有其他限定條件的話,絕大多數廣州人會說粵語我之所以不說「全部」,是因為我本人由於長期在大學裡生活,習慣說普通話了,所以我在公共場合不一定首先說粵語。加上我的相貌不像典型的廣州人,普通話也沒有廣東口音,我經常被本地廣州土著當作外地人,某些場合確實會被冷落和歧視,每當此時我都會心中划過一絲冷笑,然後突然使用無可匹敵的純正粵語,享受對方先是錯諤的,然後在表情和語氣上做出那種既想說「切,搞半天原來是本地人啊?早說啊!」但又不知道為什麼要「早說」、早說的話又怎樣的那種表情。當然,對方最終說出口的也許不過是一句:啊,睇唔出你系廣州人哦!
是的,就連這個答案本身都會突然出現粵語擬音字。但我會謹慎使用,因為我要指稱的那件事物,從來沒有被用粵語之外的語言指稱過。非用粵語不可準確指稱它。
傳統文化的式微
廣州的土著,特別是父母三代全在廣州的那種(也許太誇張了點),他們的成長經歷和共同回憶,凝聚在很集中的一個範圍的——包括地域上和精神上。可以說傳統,也可以說保守。哪怕是90後一代,也是特彆強烈的保衛他們父輩那種生活方式和環境,無非是表現形式更憤青更iphone更微博而已。但是,跟北上廣加上成都南京這種老城的土著一樣,這種本地文化都是些閑適的,平民化的東西,也是靜止的東西。什麼飲茶、撚雀、私伙局這些,都算不上廣州特色。
打撲克有一種打法是不要大小王,黑桃2最大,網上一般叫「鋤大地」的,這根本跟鋤大地這活動毫不相干,而是粵語的譯音。粵語中,念「鋤」的那個,是指很用力把東西往下甩的動作;念「地」的那個音(其實原音念「底」,鄉音轉念「迪」,多數念「迪」),是指2;「大地」就是指最大的那個2,也就是黑桃2。因此「鋤大地」就是形容手上拿到最大的牌,然後奮力往桌上一甩的英勇行為。這牌沒意思透了——比起鬥地主和拖拉機什麼的。它仍然能推廣全國還是承蒙了五湖四海兄弟的厚愛了。作為廣州人,選擇打這牌,與其說為了好玩,不如說為了找同鄉。可是,擴大到全國之後會令人感覺知道「地」是手上的2的人突然變得非常之少,更不用說「pair地」(兩條2)、「夫佬地」(三條2)這種叫法了,覺得還不如打打鬥地主。
以上只是件小事,但類似的,由於城市必然的發展——而且中國式的發展是自上而下,搞全國統一一窩蜂一刀切的——因此很多本土的東西在迅速消亡。廣州土著的心態是壓抑的。他們對舊的東西,能保留的將會瘋狂地保留。不要說公共場合講粵語,跟外地人先講粵語,都不難理解。也就是說,是為講粵語而講粵語,不是主觀上要鄙視外地人。
「過江龍」
我願意用「過江龍」這句南方詞來代替「外來工」這個詞。過江龍也就是過江猛龍,是形容外地來粵大顯身手的英雄好漢。它也許不是廣州人的詞,而是長江以南的人(例如上海人)用的詞。但是廣州也常用。由於「過江龍」人口增加非常快,廣州市的範圍從以前的老城區向外的擴散,基本上就是相當於外來工在外圍的定居。天河區就是一個例子,以且是農村,像石牌啦獵德啦這些。確實也有一些大學,像在當時的五山鎮的當時的華南工學院。工學院大院里的孩子當然跟農村的不一樣,還流行有「石牌仔」這種蔑稱。天河區像這樣的事業單位還是比較多的,石牌地區就有六所高校,附近有農墾所、珠委(你們自己去猜它是啥吧)等等,還有部隊,這些大院裡面的孩子的父母當然很多是過江龍啦,因此小孩講普通話的比較多,小學、中學裡,很多小孩講普通話,甚至因此形成小團體的。大院孩子跟市民孩子氣質也不同。但也有一些在普通話和廣州話圈子裡都混得開的例如我。不過,聽在老城區上學的人說,認識我之前他們一直以為天河區全部是「撈頭」(對外省者的蔑稱)來的……可想而知,後發展的地區,非粵語人口的比例有多大!現在,天河區成了廣州無論在學術上和商業上都最強的區了,這也說明外地人對廣州的貢獻有多大。但是這一貢獻也導致,在天河區,90%的餐館(印象值)是川、湘、魯、贛、東北、……菜,粵菜又少又貴又難吃基本上做的還是過江龍生意。「過江龍」消費「江北」商品帶動「江南」經濟,很彆扭。現在,天河區也已經屬於老城區了——相比羅崗花都而言。很多當年在天河區上班的人現在已經是廣州人了。但是,在他們的印象中,廣州大概就像天河區這個樣子;什麼飲茶、撚雀、私伙局,都很遙遠。
我不知道以上這段是否形容出來特定的人群了。反正這些人,粵語水平是參差不齊的,但由於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廣州人,所以他們完全不會抗拒粵語。他們就算粵語說不好,也會把粵語中的很多口語插到他們的普通話中,滿口「廣式普通話」。而且很自然這些人不一定住在天河。因此事實上在廣州是有很多「也懂說粵語,但不一定說得很好,普通話絕對行」的人在街上。至於看到少數對講普通話的人有眼色的土著廣州人,他們也習慣了。
可以想像,當一個廣州土著,遇到一個「天河區」式的廣州人,用粵語還是用普通話都無所謂;明明對方用普通話,自己還一直講粵語,也都無所謂,因為對方說普通話很可能是自知自己的粵語講了廣州人都聽不懂才講普通話,自己說粵語也一樣。廣州改革開放早,「雞同鴨講」不是一兩年了,習慣了。這中間不存在不尊重的問題。老太婆你讓他說普通話,沒折磨她倒折磨你了。
出差到廣州
以我的觀察,就算是剛到廣州的,假如他打算將來長期在廣州,也不會對初始的不適應產生很大的怨氣。怨氣最大的是那些出差到廣州幾天的外地人。他們算是「過江雁」吧,一會兒又要飛回去的。他們工作很累,希望出差的這幾天最好順利些,最後空出來那半天能玩得好些。但是他們為了順利和玩得好,作的任何打算和安排,都只能基於他們原來的經驗和想像。在廣州當然會碰點壁。如果問,可能碰的各種壁中,最大的是什麼?——毫無疑問——粵語。那再問,要挑一件事情來抱怨會挑哪件?當然那就是——粵語。
公共場合……
公共場合再加限定條件的話,還需要討論。如果是兩個廣州人交談,絕對是講粵語的。我個人覺得,我跟我女朋友講啥,旁邊的人就算聽得懂粵語也最好別聽見,聽不懂最好,但也不至於是「活該」吧。如果是跟陌生人,看那個廣州人情況吧,對於年紀大的人或者家庭主婦,是因為平時的生活圈子非常封閉單一,儘管講普通話的人在廣州生活N年了,但對她們來講還是外星人,估計不僅講粵語,神態還充滿防衛。這是最極端的,其他的根據生活開放程度依次遞減。
在有的人心目中,方言分為農村方言和城市方言
這也是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我個人非常喜歡聽方言。例如我遇到大連的、瀋陽的的同學,都讓他們直接用他們家的話跟我說(大連說話跟一般東北的不一樣),還有湖南、重慶等等地方,我遇上了總愛讓他們講方言給我聽。因此,我發現,不同的地方對自己的方言自信度不同。有很多人說,來了廣州不愛講方言,而且普通話也盡量不帶口音;但是有的人就開始跟我興緻勃勃的介紹方言,說「這個我們那兒叫xx」。除了人的性格有內向外向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他自己認為家鄉比較落後、有自卑新理的,就不願意帶上方言,努力想講好普通話;他自己覺得家鄉落後沒啥不介意的,就會沒所謂,甚至來廣州多年了還是口音很重,跟他講普通話都困難。注意,這跟實際家鄉有多落後關係不大。東北的朋友,似乎容易以為廣東很發達,所以儘管實際他們那邊也很發達(像大連、青島,渤海經濟圈),但人會帶上那種心理。至於北上廣的人,當然是沒有任何這些額外的顧慮的,在有顧慮的、抱著自卑心理的人看來,北上廣的人在講方言這方面,是多麼洒脫呀!其實,他們自己也可以這麼洒脫。
只有城市方言被罵的,沒有農村方言被罵的。差一點其實也可以說,自卑的人罵自信的人裝逼。這個現象是很普遍自然的,至於自信的人是不是真裝逼,也許有,也許沒有,但至少自信的人不會罵別人裝逼,一個人自卑也不是因為別人裝逼造成的;罵別人,無非是希望通過使別人都跟自己一樣自卑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走一條使自己自信的路。
靠靠,要開會了,不扯了,就這樣吧。
這算是自我上一次回答南方人為什麼很敢吃以後,又一個南方人躺槍的問題吧。
不知道為什麼題主會對用你聽不懂的語言講話這種行為發火。如果這樣的想法總是存在的話,那是很難生存的。全國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言進行交流。不管是不是在公共場合,對於講話的人來說,這個城市就是他的家,你憑什麼不允許人家用自己的方言在自己的家鄉講話?普通話的存在是方便人們直接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如果是在知道你聽不懂粵語的情況下,還用粵語跟你交流,我想你這火發的有道理。但是如果人家幾個人之間講話,也不關你事,你為什麼不讓人家講粵語呢?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廣東人、香港人中槍,上海人也是以一模一樣的方法,深深地中了一槍。人家用方言說話,並不表明是有什麼優越感。我覺得這種所謂的「優越感」,其實是來自於自己的自卑感。我如果用粵語跟你說話,你覺得我有優越感;如果我用壯話跟你說話,我估計多半你會覺得我只是一個土包子而已。在下「具有優越感」這個結論的時候,說明你已經開始自卑了,為什麼同樣的在講方言,廣東人、上海人就是有優越感,而勤勞淳樸的壯族人們就是土包子呢?潛意識裡面你會覺得,廣東上海經濟發達,他們會歧視我,但是廣西那個窮山惡水的地方,只有讓我歧視的份。當你說出那一句「須知,沒有外地人的貢獻,你北上廣還能這麼牛氣的鄙視一切外地人嗎?」的時候,你的自卑已經表露無遺。
在北方,我覺得挺多人認為粵語是個高端玩意兒的。記得剛到大學的時候,軍訓大家介紹自己唱歌什麼的。我前面的那個人上去唱了一個《十年》,輪到我的時候,我想不到要唱什麼,就唱了個《十年》的粵語版本《明年今日》。我唱歌並不好聽到哪裡去,但是大家的反應都很熱烈,覺得我唱得很好。我想大約是粵語這種聽不懂的語言的神奇的力量吧。後來我發現,會幾首粵語歌,beyond或者陳奕迅的,是可以輕易的點爆全場的。覺得別人的方言高端,可能在某些時候,也會轉化成一種自卑感。
全國所有的人都使用的是方言,使用方言說話已經是深入人心的。用自己的方言講話,是不假思索就可以做的事情。我去過不少地方,因為我南方的口音比較重,有時候別人跟我講話的時候,知道這一點,會用普通話。不過也有這種情況,講的時間比較長,或者跟別人說了話,一下子轉變不過來,就開始用方言跟我講話了。我在一個使用各種不同方言的地方長大,所以對於許多方言都還是能聽懂的,所以在這種時候,常常會出現一個這樣的狀況,就是他講的是當地的方言,而我講的是普通話,並且這樣一種奇怪的交流方式會進行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覺得,他根本沒有意識他自己講的到底是普通話還是方言,只是覺得在跟我講話而已。所以,一般只有我實在聽不懂的時候,我才會要求他講普通話,而一般這種時候他才會醒悟過來,自己剛才講的原來不是普通話。這種現象,我在武漢、重慶都遇到過。
同樣,我自己也是,而且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中長大,從小就學會、身邊人也在用的辭彙,天然的就會使用。我到現在都不懂解釋「撲街」是什麼意思,就是有那樣的感覺。同樣的「七線」,我總覺得用「神經病」來解釋也不完全貼切。在我上大學之前,我完全不知道「二」作為形容詞是什麼意思,趙本山演的小品的一些包袱,也是後來才懂的,以前都是直接忽略過去了。
大家都說南方的方言不好懂,我覺得北方的方言也不算很好懂。我來青島五年了,青島話大部分得靠猜,還是聽不太懂。山東其他地方的話,有的聽得懂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北京話,雖說很接近普通話,但是不習慣北京人說話節奏,或者跳字方式的人還真不一定聽得清,如果說得快一些,我還是有一部分得靠猜。我從不覺得這含有什麼歧視或者優越感在裡面,就是想上面的說法,他們習慣這樣了而已。因為你說「外地人」怎樣了,因為你們跟別人講話都是說粵語,外地人聽到一兩次還好,大多數時候碰到廣東人,你們都是先講粵語,一定要別人說聽不懂才會改口說普通話。
我在那邊呆了幾年也感受到深深的惡意,當然不是所有人,但很多廣東人對粵語特別驕傲自豪,這可以理解。
我遇到過:去麥當勞服務員先講粵語,我說聽不懂,服務員態度明顯變了,語氣也變差。不知道為什麼。
還有很多人以自己普通話不好然後明知別人聽不懂或者只會一點的情況下以粵語來說話,這樣真的很沒禮貌,講不好聽的懂總比講的好聽不懂強吧。
你說四川話跟普通話像還是可以理解的,有個廣東朋友說粵語跟普通話一樣呀,差不多的,很容易懂的,作為外地人只有聽粵語歌看著歌詞才覺得粵語跟普通話像,你講出來真的是一點都不一樣的親。
明明有說普通話的人在,總共三個人,兩個廣東人講粵語跟你講普通話,覺得很沒禮貌,要是我也用家鄉話跟你講,你聽的懂嗎?好像聽不懂才是不科學的。
我碰到好多明知道我不會說粵語還是跟我講粵語的,覺得特別沒禮貌。
為什麼不學呢?學了就被笑,廣東人一聽就聽出來了,到現在也只是能聽懂一點而已,覺得廣東人是有點語言歧視,因為自己身邊認識的都這樣,不認識的除了特別年長的真的不會說普通話的,有必要要跟不會說粵語的講粵語嗎?
粵語保護的好,粵語歌也好聽,但是不能在不懂粵語的人面前還說粵語吧,難道你去到外地也跟那裡的人講粵語嗎?語言是用來溝通的,你會說普通話,你會說粵語,要建立在互相聽的懂的基礎上吧。
入鄉隨俗,客隨主便,這才叫一種禮貌。
我估計題主的意思是 說廣東話的人總是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估計是因為題主認識的廣東人整體水平低下的緣故。我附近也有一些廣東人,有些人總是把什麼」廣東話才是標準漢語」或者」廣東話差一票就成為中國官方語言了」之類的話掛在嘴邊。這種人普遍都是覺得自己會廣東話別人不會,廣東香港經濟發展的好其他地方不如,感覺自己很有優越感的人,其實知識水平和素質都處於下層的廣東人。而我認識的另一部分廣東人,倒是那種和我們一起聊天的時候就算廣東人很多也會照顧我們說普通話,也從來沒有過地域歧視的成熟的廣東人。說到底只是因為題主認識的廣東人素質太低的緣故。
因為經常會見到這種情況:
提示:這並不是粵港專用論壇,這是全國性國民論壇,說粵語說出這麼高優越感的也是醉了
首先,這種不問有沒有直接問為什麼的提問方式不科學。
以下為個人一點淺見:
第一、作為長期在廣東封閉地區(即外來人口較少的地區,當地人主要交流語言為粵語的地區)生活工作的人來說,並沒有覺得粵語有何優越感,題主想多了,真的…如果說粵語和其它方言有何不同之處,最大不同大約就是在語法上很多動詞前置,定語狀語後置,和省略賓語。
第二、在大家來自不同地域的時候,討論公眾性問題或閑聊要使用通用語言,這是起碼的尊重和禮貌。
在大家來自不同地域的時候,討論公眾性問題或閑聊要使用通用語言,這是起碼的尊重和禮貌。
在大家來自不同地域的時候,討論公眾性問題或閑聊要使用通用語言,這是起碼的尊重和禮貌。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從小,媽媽就告訴我們,在一群朋友面前兩個人總是說悄悄話是很不禮貌的,因為這個幾乎是在臉上寫著,你們不配知道。
那麼在一群朋友面前兩個人用別人聽不懂的語言交流幾乎是等於說悄悄話了,所以其他人感受並不好。
經常性會有這種情況,舉個例子:6個人聚會,3個廣東人3個外地人,剛開始大家用普通話聊天,然後廣東人A和廣東人B聊著聊著改成了粵語,接著廣東人C加入討論,於是3個外地人傻眼了,聽不懂啊插不上嘴啊,要麼3個外地人傻站著,要麼這3個外地人自行討論了起來。這就是粵語的另一個問題,很難猜。比如山東話、河南話、四川話、湖南話、都是可以靠猜來聽懂的,而粵語不行。我想這3個廣東人不是有意的,也許他們覺得用廣東話更好表達他想表達的意思,但是這樣其他人聽不懂會處於一種很尷尬的模式,自然會產生厭惡情緒。
第三、我能聽懂粵語,但並不會說,在跟一小部分廣東人交流的時候,他們知道我聽得懂粵語,就會繼續跟我用粵語交流,於是出現一個很奇怪的情況,我們一粵語一普通話的交流。為何不選擇一種大家都會的方式呢?這樣做真的禮貌嗎?
最後,題主,您這樣提問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您這種提問方式真的不是一種黑嗎?
我說一下自己的經歷吧!
剛畢業時候在上海工作了兩年多,但是對上海很隔膜,那時候感覺上海人很排外。
我認為在公共場合如果是兩個人之間互相談話,那麼說上海話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一個公司開會,兩個上海人在會議上用上海話溝通,你認為不懂上海話的其他員工有何感受呢? 又或者公司員工一起聚餐,桌上的上海人之間交流必然是用上海話,其他不懂上海話的同事肯定感覺隔閡吧!而且在與上海本地人交流的時候時時刻刻感覺他們在傳遞一種「我是上海人」的信息,導致我在上海時時刻刻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我是外地人,我不是上海人,我是外地人,我不是上海人.....
現在仔細想想上海人也似乎沒有刻意排外,但人很多時候是感性而非理性的,所以幹了兩年多實在是不喜歡上海就跑北京了.....北京在生活交往中完全沒有外地人的感覺。
一個粵吹抵一百個(譚樊馬克和荷達)之和……
本身我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純種上海人(但是說不好上海話,&>&<活生生例子), 然後遇到兩件事讓我對粵語有點不爽,其實可能都是人家無心之舉,但不爽是真的,我這人就容易人事不分,這樣不好。
其實很多為自家方言證明的話都是對的,但是否要一股腦兒說出來,在什麼場合說,會取得什麼效果,這都是學問。
1 在國外遇到一個各方面都有點自戀的廣東女生,結果說到方言就捍衛說粵語是語言,什麼當年就差一票,古代正統漢語什麼的言論都出來了,結果引來班裡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圍攻,開始感同身受的我還想做做和事佬,結果她竟然沒聽說過吳語是什麼!還說「看看我們上海人,年輕人很多都不會說上海話了",道理是對的,但明顯屬於不會說話的,這不是拉仇恨是什麼。
2 過了半年,遇到一個外國人,漢語不錯,但竟然還會粵語,原來是粵語的腦殘粉,結果聊了沒幾句就話不投機了,每句話都想證明粵語如何如何優美,歷史如何如何古老正統,什麼國際上不比普通話弱,普通話是政治產物,已經放棄普通話就學粵語了云云,說說就得了唄,有的也有道理,一笑了之。 結果好好一個中國文化茶話會,就他和她香港女朋友(會普通話)一直在一旁用粵語談事情,對我們愛理不理。 那你來這裡幹什麼?這不是炫耀撞壁這是什麼。
同為被方言區被擠壓活生生例子的我對粵語地位的認識只有短暫的這麼幾次經歷,但也對粵語出現了主觀的偏見,到底誰有責任?來廣州半年,並沒有啊……
男票公司一屋子本地人,曾經為了遷就唯一一個外地人大家都說普通話不說粵語
公共場合說什麼話這無所謂吧。
不過假如是這種情況:幾個朋友一起吃飯,比如3個廣東人,3個非廣東人(不懂粵語),三位廣東的互相說粵語,跟另外三位說普通話,這個才是失禮。
所以這樣的問題我覺得不用計較太多吧。大度自然點兒,到哪裡都會被歡迎的奉勸某些真心想要保護粵語的人,想要國民們不反對,不討厭粵語,最重要的是要擺正自己的心態。無論如何,粵語都只是一個方言,是漢藏語系—漢語族 下的一個分支,是和吳語,湘語,閩語,北方官話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普通話 平等的方言。粵語的發展也不是一味的繼承中古漢語,而是一個中古漢語糅合古越蠻語一個持續發展過程。
粵語,並沒有比其他方言來的生而高貴。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卻是這一切問題的癥結。
1.粵吹的起因
過去三十年廣東的大發展和港澳的神跡一般的存在使得粵語承擔了超出她本身的影響力,尤其是來自香港的粵語影視歌更是加劇了這一現象。香港的影視自八十年代傳入,立刻在當時娛樂貧乏的大陸產生了類似原子彈一樣的效果,其蘑菇雲到今天仍未消散。粵語歌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特徵,和許多如今社會中堅者的青春回憶。
此外,廣東三百年來下南洋(尤其是「豬玀交易」興起後)和移民海外造成了粵語滿世界的壯觀氣勢,但這僅僅是錦上添花,否則同樣遍布世界的閩南語為什麼沒有這麼咄咄逼人?所以粵語引人注目的關鍵還在於廣東和港澳的發達,以及是香港娛樂界的強大影響力。
很多人的自信心開始為之爆棚,相信廣東是「天選之地」,粵語是「神之語言」。以香港人為首,認為中國只有兩種語言:普通話和粵語的觀點深深紮根在粵語人群潛意識深處。同時由於對語言學知識的欠缺,許多人認為「普通話」就是「漢語」。至於其他的方言,毫無疑問,自然是不入大流早該消亡的土著語言,怎配與粵語相提並論?
這套觀點和廣東人所謂「廣東之外皆北方」的方法是一致的。在廣東的人眼中,「廣東—粵語」,「北方—普通話」是兩套涇渭分明的體系。這種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香港鄙視鏈(【香港—粵語】——【大陸—普通話】)的傳承和改造,他們只是將自己所在的廣東從大陸中分離出來,創造了一個鄙視鏈的節點,形成了新的香港—廣東—大陸其餘的鄙視鏈,就如同大內鬥省的揚泰通群眾建立了新的「蘇南—蘇中—蘇北」鄙視鏈是一樣的。
對於廣東和香港人來說,他們是不會在乎廣東以外的北方是何等遼闊,擁有何等龐大的人口和潛力。在他們眼裡,那裡都只不過是蠻荒。然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經濟形勢和發展程度使廣東人香港人的確擁有這樣的底氣和傲氣去擁有如此偏見的看法。經濟的發達帶來的自信心膨脹在全世界都是公理。所謂「上海之外皆鄉下」,「美國之外皆蠻荒」,「迪拜之外皆窮逼」正是這種心理的真實寫照。因此無需責怪廣東人,這種歧視性看法其實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正是這種看法導致了現在香港人在經濟停滯之後的心理巨大不平衡:蠻荒之地怎麼能發展的比我還好?
總結一下就是:
1.中國只有普通話和粵語;
2.中國只有廣東和非廣東(北方)兩個地區;
3.廣東是說粵語的,北方說普通話;
4.廣東是發達的,非廣東是不發達的;
5.粵語是高貴的,粵語和漢語(其實是普通話)相同級別,甚至還要更高貴。
這些看法,雖然沒有喧囂於外,但是其實是深耕在廣東人的心中的。
正是這種廣東粵語—北方普通話的二元看法導致了某些粵吹的神奇觀點。國家怎麼可以推普而毀滅粵語?北方人來到廣東怎麼可以不說粵語?不發達地區的普通話怎能和我粵語相提並論?粵語又怎麼會僅僅是方言,不是語言?粵語為什麼不能開疆拓土,移植到其他地區?不發達地區的人居然不接受高貴的粵語?
關於粵語是古漢語而普通話是胡語,聯合國承認粵語的身份,海外有多少人說粵語,其實都是基於這些深植內心的觀點的。
然而,僅僅是這些傲人一等的看法,是沒有辦法解釋現在粵吹盛行的現象的。畢竟,在廣東香港和非廣東實力相差最大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看法也是沒有流行起來。當然這也和互聯網不夠發達有關。但是橫向比較一下,同樣是現在,上海和北京也沒有「滬吹」,「京吹」。所以,粵吹在今天橫行的最重要原因是:廣東衰弱。
2.粵吹的流行
就像知乎上所說的「只有偏安的地區才會鼓吹文化正宗」(台灣話題),同樣的,只有在衰弱的地區才會追憶曾經的繁華。廣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少有粵吹的,因為他們完全沒有必要吹噓,廣東本身就是一張招牌。而粵吹的出現,是和廣東這二十年來逐漸衰弱相同步的。
所謂廣東衰弱只是相對而言,廣東至今仍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是已經沒有像之前那樣一枝獨秀的地位了。之前的廣東,憑藉港資的支持,實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波大發展,每一個地區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每一個勇敢者都能撈一筆金。他們中隨便出一個人,一個地方都能碾壓全國其他地區。那時候的中國,就好像剛被發現的北美大陸,擁有無限的資源。
然而現在的中國,各個地區都實現了大發展,江浙滬,環渤海,成渝,還有各個省都已經富強了起來。這種富強或許比不上廣東,卻足以脫離溫飽,挺直腰桿並喚起對自身地區和文化的驕傲。於是吳語,湘語,四川話,東北話開始流行,上海,蘇州開始用本地方言公交報站。另外,廣東雖然有先發優勢,但是那些代工輕工業並沒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在幾十年後就轉移進了廣闊的大陸其餘省份。能夠持續保持繁榮的是省會廣州,依靠技術升級的深圳,和完成了積累轉型的狹義環珠江口地區,也就是東莞,佛山,珠海等地。至於其他的「非珠」地區,錯過了轉型機會,失去了先發優勢,和其他省份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這也是廣東境內地區差距較大的原因之一。
於是大陸的人們不再迷戀廣東,不再迷戀粵語,廣東已經失去了以往無堅不摧的魅力,刀依舊鋒利,卻不再能破甲。——你能想像美國人西進運動到了一半發現印第安人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場景嗎?
然而在廣東本土,包括香港,卻出現了典型的「上層建築落後經濟發展」的現象。新一代的廣東人從他們父母的口中得知了廣東的發達,以及其他地區的「蠻荒」。他們本以為自己能憑藉廣東的身份輕易而居的獲得好的工作和引來羨慕的目光,事實上他人卻是淡然處之,這種現實與傳統觀念的落差驅使了相當一部分人不顧一切要去尋求廣東的地域優越感。這和台灣人自吹中華正宗,皿煮優勢是一個道理。這也是粵吹大量出現的現實原因。
另外對於這種現象推波助瀾的是廣東地區優質歷史文化資源的匱乏。在過去上千年的歷史中,廣東大部分時間都是遊離在華夏核心文化區的邊緣,導致了廣東缺乏可以拿出來自傲的歷史資源。如果說北京有京片兒,江浙滬有江南文化背書,廣東在這一領域是比較空白的。經濟能力的膨脹帶來文化上的優越感,缺乏優質歷史資源就只能編造和改編,這一點和韓國人發明歷史,溫州報紙某段時間鼓吹「永嘉學派」的行為在原理上是一樣的。本來百年來的革命史是一個亮點,但廣東更多的是KMT 的革命史,與井岡山,延安這種紅彤彤的TG革命老區相比並沒有優勢,而且廣東人似乎並沒有興趣去宣傳這一點。這可能也和整個廣東的氛圍偏右有些關係(不然也不會成為南方系報刊的根據地)。
要想洗清粵語的污名,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擺正心態。堅定的看到粵語只是兩廣地區的方言,而其他地區也有自己的方言。
廣東人應該首先在自己的底盤做好粵語的傳承,五羊小學選修粵語就是一個不錯的教育辦法,不管做什麼事情,鞏固自己的基本盤,打牢基礎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意識到粵語只是兩廣的方言之後並不意味著就該抱著一畝三分地老實傳承,事實上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傳承粵語最好的方法自然是在全國範圍內傳播粵語。事實上廣東面對其他地區仍有著不小的優勢,強大的經濟,發達的科技,香港的金融以及殘存的粵語影視歌都是良好的助力。粵語文化節,大學粵語協會,他鄉粵語俱樂部都是很好的辦法。現代的互聯網也為粵語傳播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工具。但切切注意不要再像以往那樣找那麼多豬隊友宣傳那麼多子虛烏有的東西。就像古代軍隊進攻他國領土,要宣揚仁義王師而不是對當地居民進行三光政策。
當然拓展語言影響力的最快捷的方法,自古到今都是一樣的:大量往其他地區移民。當然在和平年代廣東人不太可能大量移往中國其他地區,方法也只有一個:經濟崩潰,大量輸出民工,就像四川人那樣,不知廣東人願不願意。
我不是說粵語的,都要說:攻擊粵語的都是低能兒。為什麼不去攻擊溫州話,新疆話,藏語....?
人家自己的地方方言,還不讓別人說。一天到晚唱粵語歌。還去攻擊粵語。
因為部分廣東人,特別是香港廣州的一撮廣東人,經常強調粵語的優越性,其它廣東地區還好,這種刻意把普通話和粵語以及背後的身份對立的行為會讓其它地方人感覺很不舒服
因為讀書太少想法太多。真把自己當根蔥了。
我是從深圳出生到長大,小學中學大學都在那讀書的潮汕人,因為家鄉是潮客混合區,也會點客家話,我爸媽他們認為我是潮汕人,然後梅州河源的同學認為我是潮汕人,廣州和粵西的同學沒聽我講粵語之前,認為我是外省人,潮汕的同學老鄉沒聽我講潮汕話之前,認為我是外省人,而我認為我是深圳人。。語言這東西就是交流之用,卻也是區分族群最重要的工具,所謂的語言優越感,大概就是代表本族群的而生的優越感,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文,因為我們是中國人這個大族群的一份子,同樣地你也可以自豪地說白話,潮汕話,客家話,以代表你所在族群的優越,只要有人和你山呼海應即可,所以討論這問題也沒什麼意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人在他鄉,母語消亡只是時間問題。
外地人從沒對粵語有一種不好理解的厭惡,說粵語的人也不會給人一種有著莫名其妙優越感的印象,只要他們不在有外地人的場合說粵語
我是廣東人。先回答第二個切身相關問題:為什麼說粵語的總給人一種「有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的印象呢?我先說下廣東人對粵語的看法,打消一些外地人無意義的揣測。
廣東人在廣東說粵語不是很正常嗎?你是不是回到家鄉必須他們和你說普通話而不是家鄉話,說普通話才是文明人?你去英國因為聽不懂英文而沒法融入當地社會而怪當地人說英語?必須所有人說自己熟悉的語言、為自己對當地語言的一無所知買單來臆想所謂的優越感和排外以及根本就不存在的惡意,真是夠虛偽的。
回歸正題。剛才言辭比較激烈,因為在我看來有些人的論調和「留地不留人」一樣。說廣東人因為講粵語有優越感,看來樓上的廣東答主們應該為自己在這裡說普通話而感到奇恥大辱。某些人在說別人有優越感,其實就是透露出自己的自卑感:我現在問一個問題「為什麼總感覺用蘋果手機的總感覺有一種優越感」,你會怎麼想?一般人都會想「拜託這玩意兒爛大街好么,而且5000又不是拿不出,哪來什麼優越感?」當然也有極小部分長期窮diao心理的突然買個5000的手機就以為能裝B了(事實上安卓也有5000價位的三星,但沒人覺得用三星是裝B),就像地域黑只有極小部分一樣,都不是正常人。
--------------------分割線--------------------
說完廣東人對粵語的看法。第一個問題「外地人為什麼會對粵語有一種不好理解的厭惡?」,因為我不是外地人,也不多做評論,同時對上面一些廣東同胞的揣測(有可能是不友善的)持保留意見。
PS:希望下次答主提問「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以免被人抓住辮子就輕避重。
再不說普通話,北方的鐵騎就要來了。
推薦閱讀:
※知乎用戶鄙視天涯貼吧等的風氣好嗎?
※為什麼玩遊戲不花錢的人總是對花錢的人有一種優越感?
※為什麼提到太平洋戰爭的美軍表現,有部分中國人彷彿精神美國人一樣優越感爆棚?
※怎樣用謝耳朵般真誠的方式回擊別人的諷刺和挖苦?
※中國人對印度的優越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