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在軍事上有什麼突出的才能?


趙匡胤的政治才能更大於其軍事才能,政治手段是非常高的,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畫間滅南唐,都是名流千古,但他自己沒有怎麼統兵打過仗,但他改變了歷史,他創立了三大政策,一文官制度,二,禁軍制度,三,樞密院制度,這三條都是防武將的,這實在是高,他在杯酒釋兵權時那些統兵大將是如何乖乖交出兵權的,你逼武將交權,通常是取亂之道,想想康熙平三藩,三藩是立即就反的,而且歷史上武將舉兵,大多是因為奪兵權,安史之亂,就是奪軍權引起的,可見趙匡胤手法高超,而且他兩次杯酒釋兵權都能成功,所以說世界上沒有什麼不能幹的事,就看你會不會千?通過制度設計,抬高文官,讓武將接受文官的領導,這樣你不用操心武將奪權,文武相忌,文官盯著他呢?狄青,岳飛都是文官所陷。再加上禁軍制度,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開,有兵的無權調動,有權的無兵可調,只有皇帝一人才能調兵,再加上武將調動頻繁,使得兵不識將,將不知兵,這樣的軍隊,都是出公差,那有戰鬥力,但宋朝要的就是這種結果,兵不強沒關係,宋朝只想守住小一統的國家,其實連小一統也沒有做到,北方十六州之地,拼了命也收不回來,甚至在宋真宗時險些亡國,

至於說到宋太祖的軍事才能,他沒親自打過幾仗,三下河東而不克,北漢那麼小的一個國家,打了四次,仍然是勸降,每次都圍住太原,就是攻不下來,原因之一,你總是防著武將,打仗還要用人家,誰會儘力,太祖那個「先南後北"的戰略,到底好不好?當然,以北宋的軍力,對附南方政權,還是綽綽有餘的,但南方小國,都貪圖享受,苟且度日,大凡中原政權,才考慮統一的問題,南方大國,亦多有北伐統一中國之志,只是都不成功,其實先南後北,未必是好計,因為正好給了北漢與遼以了解宋軍,研究對策的機會,知道宋朝終會北伐,況遼人本就善戰,而宋太祖先南後北,本就隱含懼遼之意,不但懼遼,連北漢亦懼,在周時北漢就敢南下伐周,所以宋太祖在軍事上,戰略上謹慎有餘,勇氣不足,如果一開始北伐,與遼實行試探性的進攻,循序漸進,克服了心中的"恐遼症",平等交戰,以宋朝的綜合國力,遼國必敗,至少收回十六卅是可能的,而趙匡胤三下河東,輕進輕退,膽怯可知,膽小不能稱大家,趙匡胤並不是軍事上的大家,但政治權謀,古今第一。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他是真正的馬上皇帝,他祖籍河北涿州。出身軍人家庭,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21歲投奔到後漢 樞密使 郭威幕下效力,作戰勇敢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因為才能突出,周世宗時官升至殿前都點檢手握重兵。960年,他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

趙匡胤在戰場上往往臨危不懼,作戰勇猛。954年,北漢、契丹聯軍入侵,柴榮御駕親征,雙方在澤州高平擺開戰場。戰鬥將要展開的時候,寧江軍節度使樊愛能等人首先逃跑,後周軍十分危急。在此死生存亡關頭,趙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拚死一戰!」又讓禁軍大將張永德率弓箭手搶佔左邊高地。趙、張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以死拼殺,頓挫敵鋒,加上柴榮親臨督戰,士氣大振。最終,北漢軍隊大敗潰逃。趙匡胤乘勝進攻河東城,焚燒城門,左臂被流箭射中。回師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趙匡胤指揮作戰強調一個快字,957年冬,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濠州、泗州,充當前鋒。此時,南唐在十八里灘紮寨,柴榮剛剛商議用駱駝擺渡軍隊時,而趙匡胤已率先單騎橫渡而過,他的部下騎兵也緊隨他渡過了河,因而攻破南唐軍寨。又用繳獲的南唐戰艦乘勝攻克泗州。南唐在清口駐屯軍隊,趙匡胤跟柴榮兩翼分兵沿淮河東下,連夜追到山陽,俘獲南唐保義軍節度使陳承昭,因而攻下楚州。趙匡胤乘勝進軍,在迎鑾江口打敗南唐軍,直抵南岸,燒毀其營寨。又在瓜步攻破南唐軍,淮南最終平定。南唐中主李璟畏懼趙匡胤的威名,派遣使臣送給趙匡胤一封信,饋贈三千兩白金,企圖使用離間計。趙匡胤收到後,把白金全部送到內府,南唐的離間計失敗。

趙匡胤很重視士兵的身體素質,禁軍選全國精壯充任,趙匡胤最初撿選強壯士兵作為兵樣,遣至全國各地,令地方照樣召募,後來改為木梃,並規定尺寸,由地方官依樣挑選送往京師。當時禁軍的標準是琵琶腿,即大腿粗壯者,車軸身,即肩寬腰細者,身高為五尺五寸至五尺八寸。禁軍聚集在京師,太祖親自教閱,加強訓練,並給以優於外州的俸祿。

禁軍約半數駐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數分戍邊境及內地若干重鎮;禁軍每一年或兩年必須換防一次,一則習於勞苦免於怠惰,二則因統帥並不隨地易防,從而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

北宋建立後,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並沒有結束。在北宋北面,有強大的遼和遼扶植下的北漢。南面和西面分布著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荊南)等較大的割據政權。另外,周行逢在湖南、留從效在泉州、漳州還建立著一些割據政權。

趙匡胤充分展示了他過人的謀略才能,他根據當時的形勢,鑒於南方是經濟重心,各國力量較弱,而北方契丹建立的遼政權,實力又比較強大的現實,在徵詢了張永德、趙普等大臣的意見之後,確定了與後周世宗大體一致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

建隆三年(963年),趙匡胤派慕容延釗、李處耘出兵兩湖,滅荊南、湖南。從此,宋軍西逼後蜀,東脅南唐,南可直取南漢,戰略上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次年,派王全斌、崔彥進、劉光義(劉廷讓)、曹彬分兵兩路向四川進攻,第二年年初滅後蜀。開寶三年(970年),趙匡胤派潘美率軍進攻南漢,次年滅南漢。至此,南唐已陷入宋軍包圍之中。南唐主李煜大為恐懼,向宋朝上表,自動削去南唐國號,稱江南國主。

開寶七年(974年),曹彬、潘美率十萬宋軍,戰船千艘,自荊南順流而下,向南唐發動進攻。開寶八年(975年),宋軍直抵金陵城下,次年初,金陵城破,南唐後主李煜出降。

南唐覆滅後,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趙光義又用強大的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的錢俶和漳、泉的陳洪進相繼納土歸附。至此,「先南後北」方略的「先南」部分完成了,剩下來的就是北方了。

開寶元年(968年)和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曾兩次出兵進攻北漢,都因遼出兵援助,無功而返。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第三次進攻北漢。兩個月後,趙匡胤突然死去,遼又出兵支援北漢,新登基的趙光義只得下令撤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親自統兵進攻北漢,包圍了太原城。北宋軍隊在石嶺關附近擊潰遼派來支援北漢的軍隊,迫使北漢投降。趙匡胤的戰略意圖全部實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宣告結束,完成了對全國大部的統一。


1、頭腦冷靜,膽略過人。

公元955年,北漢、契丹聯軍入侵。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雙方在山西高平開戰。戰鬥打響後,寧江軍節度使樊愛能,臨陣脫逃,使周軍陣腳大亂。危急關頭,趙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臨困境,我等當拚死一戰。同時他命令禁軍大將張永德佔領戰場左邊高地,兩人率軍左右夾擊,挫敵銳氣,最終挽回敗局。

2、善於洞察戰場形勢,果斷出擊

公元957年,趙匡胤隨周世宗柴榮征伐南唐。當時南唐軍在河對岸安營紮寨,而周軍就四處徵集船隻,準備進攻。趙匡胤在得知河水較淺,能騎馬渡過,立即動員本部騎兵,率先發起攻擊,一舉擊潰南唐軍。

3、治軍嚴格,軍紀嚴明,不循私情。

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當時也在周軍中任馬軍副都指揮使。有一次他父親,征戰歸來,半夜來到他值守的城下,要求開門。他對部下說:父子雖親,但是城門開關,卻關乎國家的事情。嚴禁部下開門,等到天亮,他的父親趙弘殷才率軍進城。

4、身懷韜略,戰略眼光好,善於把我大局。

宋太祖趙匡胤,登上皇位後。宋國形勢非常不樂觀,華北的北漢聯合契丹政權,勢力強大。在南方。還有許多割據政權依然沒有被消滅。宋國地處中原,屬於四戰之地。面對這種不利形勢,他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對全國大部分的統一。

5、胸襟寬闊,能容人。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之後,黃袍加身登上皇位後,並沒有對柴家的兒子,斬盡殺絕,還立下誓言,永保柴家榮華富貴。宋太祖趙匡胤所處那個年代,政變兵變的事情太多了,數不勝數。他也怕兵變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對他的親信將領們說: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想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賺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頤養天年,朕與你們在結為婚姻,這樣不是很好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杯酒釋兵權。

6、整頓地方藩鎮勢力。

唐朝時,為了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北方邊境地帶,設節度使,擁有兵權,行政權,財權,雖然應對游牧民族有效,但也造成藩鎮割據勢力坐大,一直到五代十國。針對這種情況,宋太祖趙匡胤,提出三點對策。首先,剝奪其權,將行政人事權力收歸中央。第二,制其錢穀,將財權、行政權與軍權分隔開來,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收歸中央,只留少部分在地方。最後,收其精兵,將青壯兵源調到中央禁軍,地方留少部分老弱軍維護治安。從而一勞永逸解決藩鎮割據現象。


謝謝悟空邀請。

提起趙匡胤,書生腦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三言二拍里千里送京娘的故事。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於武、對於軍事成就,是實打實可視可見最不容易作假的。

至於軍事才能,書生想分為兩點。

其一,個人軍事技能,拳腳馬上功夫,萬馬叢中取上將頭顱如探囊取物。

其二,個人軍事素養。帶兵將將打仗,組織指揮能力。

第一點,就如新中國締造者毛澤東,他老人家可以說基本沒有個人軍事技能,沒有拳腳沒帶槍械,就是一介書生。

但他第二點厲害,大局觀戰略觀高屋建瓴前瞻敏銳,團結人帶領人的能力,無人能出其右,一如漢高祖劉邦,這也是毛主席最後成功的最大個人優勢。

到了趙匡胤身上,自從其出生就是紅光金光充滿魔幻。但有一點,確實異人。

留到如今的除了太祖長拳,還有特屬趙匡胤的一句標誌語:一條桿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言簡意賅,生動傳神。就是靠著一條棒子硬生生打下了天下。歷代著名帝王中,可能除了秦王李世民,再無如他般一身武藝衝鋒陷陣的了。

他的軍事才能如何,還能從「杯酒釋兵權」這個典故中窺一斑而知全豹。當年主席可是離京「奔走」,憂患多多。但宋太祖只是一頓酒就能把各封疆大吏的軍權劃拉走了,細思之下,他在行伍之中的威望,可想而知。

「棒純鐵爾,生平持握既久,而爪痕宛然,」這是對其所持鐵棒的史書記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只是一瞬,歷史舞台上的一瞬。但我們別忘了一句話: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沒有隨著柴世榮的南征北戰拚死搏殺戰功卓著,那陳橋很可能就拿個褲頭套上方舟子了。

對於古人尤其帝王將相,要想大概齊的預估他的作為水平,最簡潔的書生自以為就是看他身後的謚號,所謂蓋棺定論。雖然史家官吏多有春秋曲筆,但不是還有司馬遷之類的另類嗎。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關二爺,壯繆侯。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蜀漢就是覺得關羽名滿天下卻名不副實,才有了這謚號。而趙匡胤呢?英武聖文神德皇帝,英武聖文,文武雙全,這是沒的說的。

開三百年宋朝天下,一根桿棒削平了五代十國的三藩割據的混戰局面,征北漢戰契丹,滅南漢平江南,一個殿前都指揮使,卻能讓兵士「嘩變」自覺擁戴其為皇帝,自古沒有第二位如此大勇大謀之人。雖其後有弱宋之說,但在趙匡胤那裡,他的軍事才能足以傲視天下,這已經有歷史的證明。出身行伍世家,就如楊家將一般。久經戰陣,武藝超群,行軍打仗帥才之上還加謀才,比諸葛亮高!這是實打實的,諸葛亮那都好多吹出來的。

上面書生所列兩點中,個人武藝,趙匡胤歷皇曆帝可誇第一。第二點中,文攻武衛,而且是讓「粉絲」自動黃袍獻上,又是個第一!背後就是軍事才能催化,這比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不知高明多少!

武如許世友,謀如林元帥,從柴榮忌憚「都點檢當帝」的石牌換掉石守信,到「託孤」換上趙匡胤,一個副手的「中央衛戍區」司令長官最後坐了天下,趙匡胤的一切,是當代什麼厚黑學之類的祖師爺。

一家之言,書生匆匆,握手!


感謝邀請。

趙匡胤,史稱宋太祖,是大宋王朝的建立者。

趙家天下起始於趙匡胤,最後終結於他的嫡脈子孫,當是定數。

傳說中,趙匡胤降生之初,紅光滿屋,霞彩千條,太祖一生下來就金光罩面,奇香撲鼻,長大後,姿顏壯闊,豁達軒昂,天生的武將風範。自幼混跡於江湖,後得高人指點,投報軍營,在後漢郭威帳下聽遣。郭威死後,深得周世宗柴榮重用,官至殿前督檢點,節度使,檢校太尉等職,是個以武功尚位的開國君主。

縱觀太祖一生,除了開封府尹文職以外,都是武職,傳說中的太祖皇帝,一桿熟銅蟠龍大棍,衝鋒陷陣,驍勇異常,敵手難嬰其鋒,無不望風披靡,是名副其實的馬上皇帝。

太祖生存的年代,正是五代十國烽煙四起的戰亂關頭,無論後漢還是後周,太祖跟對了統帥,也施展了自家的軍事才能,幾乎每一戰都是開路先鋒,臨敵制勝,韜略非凡。

黃袍加身以後,太祖不願國家四分五裂,遂著手統一大業,連續平定了封建割據的南北諸個小王朝,建立了統一的大宋版圖,太祖這一點可謂居功至偉。

既然能夠統一全國,那就說明太祖的文治武功堪堪匹敵天下,唯我獨尊。所以,題主問太祖的軍事才能,這些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令人惋惜的是,太祖天不假年,剛剛五十歲的人生黃金年齡,竟然一命嗚呼,死難於禍起蕭牆,兄弟相煎。那個燭影斧光的爭論,史家現在還無準確定論,真是可惜了凜凜一條大漢,一個惠民如父、愛民如子的慈惠帝王。

太祖一朝不曾殺過一個朝臣,還留下了千里送京娘、杯酒釋兵權等人格、智慧傳說,所以蘇子才有幸逃過烏台詩案大劫,成就其一代天縱文豪。

讀史有感:禍起蕭牆,相煎何急!


虎狼之師,不如說是虎狼之帥。趙匡胤出身軍伍,他本身就是一員名將。南擊唐,北伐漢,對陣契丹他都有不俗的表現。一個知兵的元帥這麼可能沒有一支虎狼的軍隊?

不信?你看看他弟弟帶兵打仗就知道了,後周只是佔據中原就敢和契丹叫板還奪回幽雲地區的部分城池,然而大一統之後的宋卻在北伐軍隊攻入幽州之後又被趕了出來,甚至大宋皇帝被逼的騎驢車逃命!軍隊還是趙匡胤的那支軍隊,可是留下的卻是難言的恥辱!

和宋代其餘皇帝比,嘿嘿,北宋自他之後都是他那文士弟弟的子孫,從血統里就沒有打仗的英氣,雖然教化昌盛,卻難掩文弱之氣。南宋皇位曾轉回給他的血裔——孝宗,倒是有了和胡人血戰的志氣,奈何國勢難挽,回天無力,結果又是一個「元嘉草草」。

和其他朝代比,趙匡胤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奇男子。他出身軍閥,卻能愛惜文人,我們看有宋一代,無論文人犯了什麼大罪,只要不是謀反,基本上是沒有被處死的。這是得益於他定下的家訓。

他靠兵變上位,卻能一改安史之亂兩百年以來「天子寧有種呼?兵馬強者為之爾」的王朝宿命,慢慢的打造出一個輝煌的皇朝。

他也算平民出身,沒有顯赫的家世,但是他卻能讓他貧賤時就在一起的將軍兄弟們善始善終,富貴與國同享,縱觀歷史,哪怕是起事前就已經尊卑有序了的君臣們,也很難做到(劉邦、朱元璋就不要再提了)。


趙匡胤:能于軍旅中受柴榮器重而屢建戰功,能於「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能消滅眾多割據政權進而統一全國,能兵不血刃收繳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兵權,可謂「智」也!

舉個例子:杯酒釋兵權

宋朝初期,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且也為避免將領效仿自己黃袍加身,類似澶州兵變、陳橋兵變的歷史重演,篡奪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最後順利使得眾將稱病請辭,而趙匡胤敕准並且給予他們優厚賞賜,完成權利收繳。

這樣做既避免落下如漢高祖、明太祖般大殺功臣的罵名,也兵不血刃地達到加強中央集權與君權的目的,還被視為君臣關係融洽的範例,可一舉數得!

清乾隆帝這樣評價:

"吾於開創之君,獨以唐太宗、宋太祖為不可及焉。二君者,皆以不世之才,平一天下,而以仁愛之心、寬平之政保養百姓,治功燦然,昭於千古..."


謝邀請: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即著手統一中國,他制定了先南後北的計劃,花了十年時間,先後消滅了南平、後蜀、南漢。南唐李煜是「十國」最後一個政權,趙匡胤採取了攻其無備的方法派曹彬、潘美一舉殲滅了這個昏庸的政權,而對吳



越國釆取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法,促其歸順宋朝,這些都說明了宋太祖有出色的軍事才能,是宋朝的開創者。


靠顛覆、政變推翻前朝的,都是得國不正,當初既然食君之祿不但不分君之憂,反而日思夜想的靠搞政變奪取王位,這樣的王朝肯定不得上天保佑……

趙宋就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典範,趙家害怕大臣們依樣畫葫蘆,最是恐懼軍人了,所以搞了一個所謂「杯酒釋兵權」,那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現在是重新編史的時候了,「宋朝」不是中國大一統的王朝,在中國同時存在的大國還有金、遼、蒙、夏四國,應該改為「五國時代」才比較中肯。


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它本身是武將出身,在他的一生中,最有名的就是陳橋兵變,兵不血刃的建立了大宋王朝,



還有就是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很好的解決了兵權集中在大將的手中,還有就是它在建立了大宋王朝以後,先後發兵滅了,南漢,南唐等十國,又以威逼利誘的方式解決了吳越國,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趙匡胤是一個有勇有謀的開國皇帝。


推薦閱讀:

古代有江湖門派嗎,怎麼維持生計的?武功真有那麼神奇?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是讓人遠離鬼神嗎?他為什麼要這麼說?
襲人是寶玉的第一丫鬟,為什麼寶玉吩咐晴雯送舊帕子而不要襲人送?

TAG:宋朝 | 趙匡胤 | 軍事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