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率高達90%的民國為何多「大師」?
民國文盲率高,說實話,民國學者大多數水平不高。但人們為什麼推崇民國學者呢?因為他們還是有操守、有底線的。
這些年,報刊上掀起了一股推崇民國的熱潮,什麼「民國范兒」啊,「民國風度」啊,我對此並不反感,因為它挖掘出很多民國的不為人所知的東西。但我心裡清楚,民國的學術水平確實是不高的。
剛剛看到趙鼎新先生的一個演講,他說:「在我看來,民國沒有好學者。這不是說他們的基本功和學養不行,而是說他們作為學者,獨創性很差。為什麼呢?他們帶著『進步史觀』這副有色眼鏡,把西方看得太高了。包括費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在我看來,都說明費先生不太懂西方。西方社會以前也是「差序格局」,工業革命以後,中產階級以後逐步出現『等序格局』,他當時作為一個在西方的學生,覺得中國和西方不一樣,造了一個概念出來,這個概念解釋的只是表面。陳寅恪也一樣,像他提出來『關中利益集團』,不過是西方老掉牙的『利益集團理論』的翻版。」
我覺得,趙鼎新的觀點基本上是真實客觀的。但是,現在很多學者獨創性更差,不是說誰的博士論文寫得厚、誰的「大磚頭」出得多,他就是大學者。因為有了搜索引擎、有了資料庫,引用別人的東西變得極其容易,像錢鍾書那樣的「照相機一樣的記憶力」放在現在已沒有太大的價值。所以,學者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是獨創性,看你能否發人之未發,見人之未見。另外一點,是看你有沒有操守,有沒有底線。
現在有的所謂學者,為了掙錢沒有任何底線,什麼諂媚的課題都敢申報,套取所謂的「科研經費」,也不管社會效果如何;有些學者,拿了錢,就敢公開為一些惡行洗地,不為老百姓和弱勢群體說話,這些做法,才是最大的作惡。但相反,民國的很多學者在這方面還是有一些底線和操守的。我想,這就是人們懷念民國大師的緣故吧。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作答:
其一,精英教育。文盲率雖然高,但是大師並來就不在大眾教育序列里,他們是讀完書後自修成長進而成長為了大師。國民教育並不是為了培養大師而設,是為了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提高國民的整體身體以及思想素質而設。完成了國民教育並不能成為大師,但是這是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大師在天縱智慧以及自已的努力下慢慢成長為了大師級人物。
其二,時勢造英雄,戰亂出名將。不同的時代能造就不同的人生,有了大師在潛質,又在國亂兵戰的時代成長,自然能成長為大師。為何戰國時代名將輩出,民國時代能人無數?都是因為時勢造成了。國家戰亂,自然要治國能人來治;戰爭頻繁,自然要將軍平亂。只要能做事,必然會有成就,有了成就自然就出名了。
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了只有在戰爭年代,動蕩年代才會有聖人、大師、名將產生。天下太平,民富國強,就沒有名將也沒有聖人,這對天下百姓來說才是真正的好事。
謝邀!民國出大師,猶如春秋戰國出列子,唐宋出八大家,明清出名著,乃時代的產物和歷史的必然,沒有什麼可驚訝和奇怪的。有人處處拿民國大師多貶低和否定現在社會,言下之意,說現在社會不如民國,簡直荒唐和可笑!試問民國真的有現在好嗎?我想除了外國列強和亂臣賊子說民國好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人說民國比現在社會好!民國出大師,是因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文盲,所以才有鶴立群雞之傲。民國大師多,是因為那時的中國以語文為主,其他學科沒有現在繁多和複雜。中國剛解放初期,一個初小會認幾個字就算有文化之人,現在一個本科生平常的再也不能平常了,過去寫一篇文章就是作家,現在能寫的比比皆是,哪個又叫作家了?說句實話,過去的大師拿到現在最多是個作家,有的在數理化、生物和地理等方面還不如現在的一個中學生。民國之所以大師多,多半是在文學歷史方面比較出色,如果把他們放到現在社會學習,多一半人就不會成為著名大師了。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地發展著,民國大師多並不稀奇,就和現在大學生比較多一個樣。謝謝!
這不正是對中國人劣根性遮羞布的肆意扯脫嗎?竟然敢問這個問題?
文盲雖多人淳樸,真有大師人敬佩;
文化攀比虛榮處,抄襲結黨屈大師!
大師的造詣,大師的技藝,領域內可比拼將來萬世。
街上看見一帥哥,廣場驚視一美女。民國時,男見帥哥低頭慚形,女遇帥哥滿臉彩霞;民國時期,男遇美女驚為天物,嘆為觀止。女見美人,自慚沉默。
如今呢?帥哥不是我親戚,故意摩擦誇他人;廣場忽驚美人艷,立時摔物殺風景!
這樣攀比嫉妒歪曲的人性波瀾之下,真大師難出水位。書法結黨,大買水軍的企業品牌商戰,抄襲剋扣成風的出版界……大師真金,豈能露財於市儈眾黑手之間,而不為眾霄小所昧?
深入了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民國時期,廢除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而大師們恰恰都是文言文高手,把別人都趕走,不讓學文言文,直接學白話。
他們自己總結文言文的各種內容,編譯成白話,自己成了大師。
而從小學白話文的人(1928年以後生的),則無法打下深厚的文言文基礎,對於古籍經典,讀起來困難,更不要說研究發展,如何出的來大師?
其實所謂大師很多時候只是後人吹捧而已,最典型的就是孔子,他的名氣其實是弟子子貢出於儒家宣揚自己思想而不惜重金編輯書籍,到處宣揚的結果!民國大師多數也是如此,比如蔡元培號稱教育家,但是412大屠殺他是主謀並且親自監督殺人!胡適實際上是賣國求榮的低調俱樂部的主要成員(其中還有汪精衛,周佛海)
民國大師多,與民國的時代性有關。民國是一個社會新舊交替的時代,同時是政治及文化推陳出新的時代,當然也是需求大師的時代,時勢造英雄,天真萬確。所謂大師,並非只拼學問,也並非學問有多深,而是能否將自己的學識溶與社會實踐中,喚醒沉睡的人群,引領社會發展方向。大師們的真知灼見,溶合在了歷史前行的腳步中,留下了深深的絡印。他們放棄了自我,不為名所困,不為利所誘,一心撲在真理上。人品高尚,心地寬大。簡單純真,堅韌不拔。他們的才能並非體現在書本中,著作中,而在時事中,在行進中,在每一言每一語中,在示範中,在榜樣中。其實,在其後的社會革命中,這樣的知識分子比比皆是,只不過他們換了環境,走進了部隊中,走進了民眾工作中。而當社會趨於平靜,"知識"重歸學院,就逐漸被圈養了起來。書本成了知識的全部,脫離實踐,脫離生產,脫離生活。而做學問的人,離普通群眾漸行漸遠,形成了自身的圈子。他們不願了解基層群體,不願深入調查研究,更不願接近低層人物,如此這般,去那裡出大師。別說大師,就是連普適性的知識也常常欠缺,於是一部分人成了名副其實的磚家。更有一些人以利益為中心,毫無禁忌地追求利益,執文人固有的斯文不顧,不但與大師們天下為公的精神背道而馳,反而在敗壞社會的風氣,所謂的知識,不過變成了個人謀利的靚麗招牌。
我認為有四個原因:1、愛學習的人不少,但會學習的不受太多約束,能心無旁騖的鑽研。2、能進一步上學的都是學霸在一起,比賽心態濃郁。3、受到干擾比較少,沒有電視劇、電腦、手機的誘惑,看場演出就是過年。4、讀書成大家的絕大多數是書香門第,遺傳基因很重要(現在也有父母一般,小孩特別厲害的,但極少數,就這極少數你調查一下,他們的祖輩也是讀書人的)。
民國以降,西學東漸。國人以深厚國學學養而西學。故爾優秀者必能學貫中西。而在當時水準上成大家。然民國之大師寥如晨星,屈指可數。缺文藝復興之啟蒙大家,更缺工業,科技頂級人材。他們只是中華文明薪火的守夜人。以人品學問可為後世楷模,而以國家興亡,挽狂浪於未倒於世無補。
主要是媒體的自由程度,辛亥革命之後,國民黨黨組織多成鬆散型,社會成多勢力角逐狀態。尤其是國門大開,以及一些流過洋的學者、他們一對比、對封建王朝及殖民地時期的時局非常痛悟,故而出現了新的思想,他們得到了有抱負之人的共鳴,尤其是民國時期很多的東西打破了條條框框,比如蔡元培時期的北大,就是聚集了一大批有思想想改造舊中國的文化人,就這些人在中國任何時期都不會輕易進入國家高級學堂。民國的大師是在長期貧瘠的土地上忽然有人施了點肥,就呈瘋長了的狀態。而且這些有了肥料不怕打擊的大師,很多都錚錚傲骨,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覺得他們這些大師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結果!
推薦閱讀:
※這是啥竹子,好多竹節呀?
※趙匡胤在軍事上有什麼突出的才能?
※古代有江湖門派嗎,怎麼維持生計的?武功真有那麼神奇?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是讓人遠離鬼神嗎?他為什麼要這麼說?